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6-81633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9 11:40: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浅谈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候营中学王 灏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不同,研究性学习应该将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要让中学生能自主地进行物理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中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聪敏而好学,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总想弄个水落石出,研究性课程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同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

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

“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

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

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

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二、巧妙借助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

思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

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把课本中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较简单、仪器易取

易读的演示实验改为堂上实验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声音的产

生”、“力的作用效果 ”等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小实验,让学生自己

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

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

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

多。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

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

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

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几个小课题,让学生能够用学

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交流之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的课题。感兴趣就会不怕艰苦,积极主动去学习,遇到问题喜欢多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开拓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两千年前,阿基米

德从澡盆里赤裸裸地跑出门,告知天下他找到了浮力原理。英国物理

学家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这在别人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

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

题多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对于

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

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

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

度、质量不同而已。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

创设问题情景,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

创新,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狠抓学生习惯性培养。

印度有句名谚,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意思指良好的习惯比短暂的行为对人的成长

有更大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

学习行为可比。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一是要做到“两不代替”,即: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

思考。在每节课中只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

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独立处理练习。二是要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并

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

重点放在初二阶段,特别是初二上学期至关重要。要做到课内课外相

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

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

好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

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五、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

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

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

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

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

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

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

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

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

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

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

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

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

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

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

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

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

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

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不同,研究性学习应该将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研究过程的亲身经历,可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

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知道除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

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

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注重研究学习过程是开设研

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第二篇: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实验中,我真正体会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例如: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在《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时,教师请同学帮助打开一只沾上油的瓶盖,当连续几个同学都未能打开时,学生们开始积极地想出各种方法(裹上麻布、增大压力等等),最终在打开瓶盖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之中„„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㈣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浅谈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和体会

李五一

一、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而传统的教学在科学探究方面可以说是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发挥作用,但要实现三维培养目标,就必须注入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探究式教学,开展科学探究。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须学生

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导师,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人,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探究式学习是对原来物理教学方式的一个补充,不是完全取代,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它是物理课程中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过去比较重视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不够重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物理课程扬长避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二、物理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物理教育评价要以科学态度为标准,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科学态度教育在现代教育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为学校的教育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

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带任何先验成分去探求事物的规律,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容上来反映。是否不仅问习题,而且经常问及课本或其他书籍中的某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等。还要宽容与合作。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结合在一起,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精神实质在于:不仅有对他人的观点予以承认的权利,而且还要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已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科学和人的本性决定的。相互协作是现代生存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中表现为是否团结他人,是否谦虚谨慎,是否愿意或乐于与成绩差异大的同学合作。

科学的方法。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物理学丰富多彩,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有意识地对缤纷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提炼和复制,透过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如用两手拉一测力计与将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另一端,将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结合。这是纠正错误“经验”的有效方法。(2)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到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的结论。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直觉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具有突发性的思维方法,难以捉摸和驾驭,直觉类似灵感、顿悟、奇妙启示等,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的产生,是人们以探索者的身份去探索、去求证。比如查德威克对中子的直觉思维。对于学生在物理解题思维的创新性、开拓性、突破性,主要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

(3)研究问题的方法。

研究物理学的方法有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

3.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科学思想,能开阔人的心胸,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和趋向价值。

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学校和社会相关的系统工程,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会使学生产生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使评价尽可能客观、全面,可采用问卷评价和师生民主评议相结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王连东

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列为高中的必修课程。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放在并列的位置,充分强调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实现学生从“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的转变。现代高中课程计划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的改革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初中学生来说,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尚不全面,实践经验积累较少,动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呢?笔者对此作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设想。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现代物理概念教学不再是师生封闭在教室里枯燥地讲概念背定律、记公式,而是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中找出有关的现象,进行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为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传授给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使学生由被动性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性的独立学习,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针对课题为学生发掘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发生兴趣并提出疑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再现物理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获得完整的物理概念。例如,在“什么是浮力”这个概念教学中,第一步给学生讲述语文学习中叙述的“死海不死”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用水桶吊起井水的感觉。学生对以上的两个物理现象很感兴趣,自然地感觉到:人和水桶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托力,便立刻产生质疑:这个“托力”到底是什么力?第二步,结合课本实验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这个托力的大小和方向。第三步,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托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怎样测量?最终让学生归纳发言,使学生获得了完整的浮力概念,以及浮力的测量方法。如此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物理概念教学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二)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设计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这与新课程目标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笔者认为,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实验目的,应用学过的知识确定实验原理,然后选用合适的实验器件,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操作研究,得出实验结果。

例如:在设计测量大气压变化实验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复习回顾一下课本上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测大气压的原理:根据大气压支持液柱和大气压引起固体形变的原理,把气体压强的测量转化为液体压强和固体形变的测量。待学生充分理解了大气压这些原理后,接着向学生提供以下器材:广口玻璃瓶,水槽、水、弹性橡皮膜,牙签、白纸等。并向学生提问:如何选用以上器材,根据上述测定大气压的原理,设计测量大气压变化的多种方案呢?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装置,最后学生设计了两种测量大气压变化的最佳方案。

图(1)图(2)第一种方案如图(1)所示,将装有半瓶水的广口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当外界大气压变大时瓶内液面升高,反之瓶内液面下降。第二种方案如图(2)所示,用橡皮膜密封玻璃瓶口,再将牙签的一端粘在橡皮膜上,牙签的另一端指向标有刻度的白纸,当外界大气压变大时,橡皮膜下凹使牙签指针上偏,反之牙签指针下偏。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这类教学活动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在物理习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近年来,中考命题逐渐增加了开放性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灵活解题的能力,为此在物理习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很有必要。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某实验室有一架托盘天平(带有一盒砝码),横梁上的调节螺母已无法旋动,其它部件均保持完好,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横梁的平衡时,指针总偏向分度盘的左端,调换左右两盘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请你使用这架天平,测出一个小金属块的质量。要求简述测量过程,表达出测量结果。对这道题,如果学生对天平的工作原理理解较透彻,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好,会想出几种测量方法。类似的例子,如怎样用刻度尺和水测量啤酒瓶的容积等。这类开放性题目都渗透着“研究性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把这类题目布置给学生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会促进物理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课题: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探索

题目的界定:物理实验改进、案例内容:水沸腾实验的改进活动方案

形式:实验探究

预计效果:第一阶段通过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并做好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

案例:水沸腾实验的改进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器材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如果根据课本上的这些实验器材,安装并进行实验,弊端有三个:

时间比较长

沸腾的剧烈程度不够

气泡变化不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

大试管(长约25cm 直径4cm)、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钟表。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安装器材。

进行试验:用酒精灯给盛水的大试管加热至沸腾,在水温达到80 ℃时,每隔5s记录一下水的温度,同时观察水中气泡,把记录的温度示数和气泡变化情况填入下表。

描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解决前面的问题总结沸腾沸点的定义

教后小结

改进后的试管的容积比烧杯的容积小的多,加热时间短,沸腾特别剧烈。再有试管比较长,沸腾前试管上下的温差比较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由于经过的路径长,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越多,气泡变小越明显。沸腾时试管内水的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入水蒸气,由于经过的路径长,吸入的水蒸气就多,气泡就越大。此实验弥补了以上三大缺点。

成果展示:论文、阶段总结资料、试验教具展示、学生获奖证书等

初中物理研究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教学时,深感课外探究的话题难找,究其原因,课外探究不同与课内探究,既不是课内探究的重温,又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必须有教师的创造性思考。其实,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切入课外活动并不难。下面例子简要说明我校的物理学科课外探究学习的设计方案。

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每月两次学生课外活动

参加人员:部分物理教师及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

四、程序:第一阶段通过操作、观察书中试验,分析试验失败原因。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做好总结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推广实施

案例:

(一)物理的实验很多,往往因实验前疏于考虑,试验中重视不足,导致实验的失败率很高,不妨将“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为课外探究的话题.“水的沸腾”实验简单易做,然而实验课上,接近下课时都不能达到水的沸点,有的小组水的温度超出沸点,仍不出现沸腾现象;以探究实验失败为话题:

(1)成功的小组、失败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探究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构成猜想于假设”

(2)选择实验、查阅、询问中某种途径,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于假设”的正确性。

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法、过程、操作、结果的分析、评估,优化实验方案,在探究中学到物理知识,增进探究能力,培养实践意识,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家庭生活为切入口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生活中含有很多的物理知识,物理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家庭生活实践为探究学习的切口,不仅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且能帮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在“水的沸腾实验失败现象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水的沸点与气压有生么关系?

以“高压锅”为话题提出课外探究的任务:“水的沸点变化与高压锅”

(1)实际使用“高压锅”,煮饭或烧菜一次。

(2)观察高压锅,阅读说明书,弄清各个部件的功能,以及使用注意点。

成果:阶段总结报告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体会

研究性学习体会

09电科 郭丽娜 020242009005

本次研究课题为《学习的效率与时间段的关系》,鉴于在12节同学们刚刚起床再加上用餐完毕,很容易疲倦犯困,56节为正常午休时间,也容易疲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探究一天中各个时间段到底更适合学习哪种科目,我们实行了这一研究课题。这个研究通过对同学们在一天中各个时间段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效率的检测数据,整理分析,得到在一天中某个时间段更适合学习什么类型的科目,从而为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供良好的借鉴,同时也为学校安排课程表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中,各位同学明确分工。分管材料收集,参与测试,数据整理汇总等工作。各位同学积极配合,认真完成任务,使得研究圆满结束。

就本次研究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样本过小,参与测试的同学少,结论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部分同学做测试时状态不佳,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学习效率水平;此研究影响力小,即使得出准确的结论,也很难真正被学校或者同学们广泛的采纳等。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我还深深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两位同学负责收集测试资料,一份理科,一份文科。其他同学负责参与测试以及组织更多人员参与测试,组长同学则负责收集各位同学的测试结果数据,并且整理,总结规律,变换成图表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从一定角度看来,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所以,对我们来说,参与研究性学习对我们的好处还是很大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总之,研究性学习使我认识到团队的力量以及重要性,同时锻炼了我们解决实际,自主学习,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问题的能力,受益匪浅。

第五篇: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初中物理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城关中学 刘雪娥

最近,我进行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这次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谈谈我在这次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共分为五部分:

1、整体目标,强调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并且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将“科学探究”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比如了“颜料的混合”、“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公式”对“机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更切合了教学实践、注重了多维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了知识,更强调了“过程”和“情感”两个维度的目标。教学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评价,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评价学生,改变评价方式,用学习档案等手段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选拔。

二、对于新人教版教材的理解,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 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 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的一些想法

1、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物理课程过分重视知识结果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变化很大。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们重视探究式教学,同时教学方式又是多样化的。物理教学要教什么,物理学不仅仅是指知识、概念和规律,是一个更宽泛的范围。学生视野得到拓展。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现在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再就是,我们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当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课堂引入,这是决定学生是否用心听你一堂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尽可能要出奇制胜,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实验,的例子。

4、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这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其意义并不在于他们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复杂、多深奥。而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除了正规的教具外,我们还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了很多自制教具,这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

经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准自己的出发点和位置,并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浅谈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