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6-61018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1 02:45: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郭加娟江苏省扬州市开发区朴席中心学校21140

4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每一天都能有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班级环境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可以在班队课上组织一次“40=1”(40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定共同目标,畅谈心中理想等。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班里选择自己能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有主持才能的可在班队课上做小主持,遵守纪律的可做“纪律监督员”,忠于职守的可在阴雨天负责开关电灯等,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

活跃,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 1

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比如在期中、期末复习迎考阶段,针对学生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产生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的心理,开展以《学习的苦与乐》为话题的班会心理课,让学生尽情倾诉学习的“苦”,在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从而以乐观心态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对依赖性强,缺乏恒心、毅力,产生懒惰心理的学生,开展以《动手又动脑》、《我是“小医生”》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逆反的心理特点,可开展《“两面人”》、《我是谁》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对学生进行人格辅导。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组织丰富多彩活动,陶冶纯真稚嫩美好心灵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用一切时机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活动。比如:晨会课、活动课等,班主任可以经过整合,用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就会有所收获。如讲故事、猜谜、文体活动等所营造的轻松氛围,能让学生因学习负担带来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小品表演、讨论活动等,让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再现中,更清楚地看到问题,从而知道怎样克服懒惰心理;角色游戏、趣味小测试等,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有所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的冲突问题。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个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给以较严厉的批评,但这样可能忽视心理问题的疏导。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

分析出现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解释,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师生的心灵才会相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权威型的班主任转换为朋友式的心理辅导员角色,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助化剂。

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的有机结合,开拓了德育新领域,体现了德育高质量,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当然,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

第二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论文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如何立身做人”是自呱呱坠地便追随人一生的课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教改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开始注重培养孩子能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心理素质教育”以同等的重视呢?答案显而易见是肯定的。

据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调查:全国4——16岁少儿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91%;北京、上海近40%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优良率仅为8.2%。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应该主要由班主任来承担,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也是最有利于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下面就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点行动与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利用各科进行渗透

初中各科教学中,都包含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班主任一般都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教材,随机向学生渗透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经常性的潜移默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鲁迅家境困难,因帮母亲料理家务而迟到,受到了先生的严厉批评,但他默默忍受,不申辩,不埋怨,而且以此事激励自己,奋发奋图强,事事争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结合教材,可教育学生:对待困难挫折,甚至是误解,与其灰心丧气、抱怨难过,不如坚强面对,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试想,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情况下,班主任既带领学生获取了学科知识,又培养队员们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建立通道加强教育

在班中一角,建立“知心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信箱,然后由班主任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类活动中,可能大量涉及学生的“隐私”,因此班主任特别要注意坚持为学生保密。同时也可允许学生以书面不署名的形式提出心理健康问题,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班主任,我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个别辅导以“烦恼回收站”为名,鼓励学生倾诉烦恼,发现问题,提供帮助,共同商量解决。笔者将“回收站”的烦恼整理归纳后,发现:在接受辅导的14名学生中,为学生成绩不好担忧的有4名,占28%,其中2名作业问题比较突出;为处理不好人际交往关系而不安的有7人,占50%,有4人;1人为长得不高而烦恼,占7%;1人为上课管不住自己而烦恼,占7%;1人为无法面对挫折而烦恼。由此可见,初中学生中,对情感交流需求较大。他们渴望有朋友,有人来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对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一定的参考。

3、通过活动进行自育

平时利用班会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体辅导。在活动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来主持,班主任只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也可适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班会活动的安排如下:(1)向学生匿名简介一周以来“烦恼回收站”的情况(5分钟);(2)学生完成“你了解自己吗?”的下列小测试,不要求署名,并及时告之结果(15分钟);(3)根据(1)的情况,针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需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5分钟);(4)小游戏,培养学生团体及协作精神,活跃气氛(5分钟)。

(课后通过整理测试问卷发现:学生非常容易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论证了心理学的理论,从而提醒我们在巩固认知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培养出知行一致的学生来。)

此外,班主任还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猜谜、讲故事、小品表演、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在班队活动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等精神,从中有所领悟,受到启发。当然,要注意的是,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4、创设氛围进行宣传

如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知识竞赛等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形式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

5、家校联系加强沟通

利用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益的补充途径。一般来说,家庭是学生心理最容易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但不少父母缺乏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或观念不明确,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艺术。(班主任论文)笔者在整理上面提到的测试问卷还发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足以与学校“分庭抗拒”。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经常沟通,并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

另外,我认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比较系统地进行心理科学知识教学,开展心理保健,进行行为训练等。这样,将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中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班主任要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必须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如下原则。

1、信赖性原则:班主任应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持信任、乐观态度,相信学生能够战胜自我。让学生“自我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2、鼓励性原则:班主任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鼓励学生自己判断个人行为表现。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3、教育性原则:班主任态度要温和友善,但同时适当也要给予严格限制。让学生“自我调控”——克服困难、取长补短、保持良好心态。

4、成功感原则:班主任要为学生创设多方面的成功机会,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我发展"——挖掘潜能、塑造良好个性。

5、保密性原则:这尤其是对个别教育而言,学生的某些情况未经其本人同意,不能向他人披漏,所作的记录资料不得让他人翻阅(特殊人员除外)。

6、主体性原则: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和权利。例如,尊重他们对教育活动的看法和建议,不随意干涉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课余生活,未经学生本人可许,不得以任何借口查阅学生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严禁使用讽刺、挖苦、辱骂和体罚等粗暴的教育方法等等。

当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班主任,自己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品质的修养,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与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我相信,只要班主任凭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热爱的精神,定会做好这项工作,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争取全面发展,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学生喜爱的班主任,你的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三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们,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家庭教育的不当,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存在着自卑怯懦、情绪不稳、惧怕挫折、暴躁易怒、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提高认识,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方法创设良好的氛围,应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身心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问题。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频率最高,也最了解学生,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的紧迫任务。

一、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今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倍受家庭父母的宠爱,他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外面社会的一点点打击,心理敏感而脆弱,他们得到父母的呵护太多了,而得到社会的锻炼磨练却太少了,他们通过新闻媒体看到的多,眼界广,实际操作的能力却很低。要么盲目从众,盲目乐观;要么自卑自贱,自我封闭。他们的心理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情感和身体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一个人的知识增长到某一高度后,心理素质就成了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有一个严重的教训,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上网成瘾、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等一些问题认为是思想品德上的问题,从而出现认识的误区。

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有: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保证。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能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第二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第三能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长。所以从青少年本身出发,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证。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很大,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属于人生的青春发育期,这是心理剧烈动荡时期——青春发育期,而对这时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搞好全班学生的心理卫生,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避免各种突发事件,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班主任是对学生教育、指导、管理、帮助、爱护的一支特殊队伍,在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密切,这使得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有别于其他科任老师,他们具有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职责和教育被愈好每位学生的责任,这也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优势。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第二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会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运用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所以,班主任担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及方法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学习类问题教育和生活类问题教育。

(一)学习类问题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目前学校的课业比较繁重,家长老师的期望比较高,现在许多学生因为升学的压力而造成心理的异常。因此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合理用脑,劳逸结合,并提出与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期望值,既不能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赶鸭子上架,使学生疲于奔命,由苦学变厌学,也不能放弃部分差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就像被遗弃,从而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产生反教师、反学校,甚至反社会的心理。同时还要注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班级学习心理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掌握知识,以发挥大脑的最优学习功能。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生活类问题教育

生活教育也叫生活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包括生活中的情绪辅导和基本社交辅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学生适当的宣泄情绪又能适当的控制情绪。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均日益成熟,由于性意识的萌发容易对异性产生有意识的爱慕之情也就是早恋。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指导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特殊朋友,多和她们沟通,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了解他们生活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帮助或困难,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积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能量”。这“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学生有不良行动或言论等生活细节出现,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找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找出正确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战胜自己,逐渐走向成熟。此外还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家庭关系、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是比较大的,透过家庭可以了学生的更多生活上的细节问题,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和生活上的辅导外,还要健全学生档案,建

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边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症下药,利用不同的方法强化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会课,为学生提供沟通倾诉的平台。

总之,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偏离心理健康状态形成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阶段,因此心理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极艰巨的任务。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不断学习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身心的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

[1]王韶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孙静.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黑河教育第三期,2004 [3]余雪霞 余慧霞.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广西.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4]丁榕.丁榕老师谈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北京教育,2002 [5]金东贤,俞国良,傅婕.简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 [6]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

2.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从学校方面看,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成长中学生的需要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关心爱护下长大的。当进入中学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矛盾,面临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期,也是学生不良心理的最佳矫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后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反映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且很难进行桥正。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文明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充斥着暴力、赌博等等不良现象。中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如引言所述那位学生,其实就是受家庭暴力影响而导致的心灵问题。因此,和谐的社会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必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特征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与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

三、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优化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能起到引发、导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优化班级的种种环境,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一,优化班级人际环境。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爱护、宽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难以有成效,更不用说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在工作中针对某些学生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开展合作性活动,多组织集体性活动,特别关照性格孤僻的学生,引导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之中,同时通过让学生当“小助手”、“小班主任”、“我向老师提意见”、“我对同学发牢骚”、“找知心朋友”等师生、学生之间开诚布公的活动,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

第二,优化班级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此,我努力创造多种民主管理形式,通过做“特色班长(文艺、棋类等)”、“每周一星”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

病。

第三,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学校培养人,不仅是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为个性心理上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对处在性格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在班级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比如,针对学生没有上进心、无目标的问题,开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他人对集体冷漠的问题,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帮助别人,让学生体验社会的温暖,从而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爱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2、调动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育活动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比如,有一段时间,班级里发生好几起因小事而发生口角,既而恶言相向的吵架事例,严重影响到整个班级。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然后,我以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情绪高涨,竞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接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几个吵架的同学彼此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方,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次班会后,同学们更体会到“包容”的涵义了,班级里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

3、成功激励,诱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

第一、悦纳自我,培养成功品质。中学生最易因学习或生理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引发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工作中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学习状况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逐渐形成正视自己优缺点的品质,走出困饶自身的误区。比如班里有一个偏胖的女生,不敢参加抛头露面的活动,对她就进行了多次的个别辅导,使她最终慢慢地敢于到前面去演讲了。

第二、抓住亮点,提供成功舞台。根据学生的能力、擅长、喜爱、性格特点等情况,抓住学生的亮点,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中化解自己的心理症结。比如利用出学校黑板报,让学生各得其所:喜爱交际、口才较好的当“小记者”,速记较好的当“记录员”,书法较好的“抄写员”,爱读报当“收集员”,全班倾巢出动,让每位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让他觉得班中有没有他都一样,尽量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以强促弱,创设成功机会。作为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智力、思维、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应避免班级活动只是教师和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复表演。通过“一帮一”小组、找“知心朋友”等活动,让各方面的强者带起了相对弱者,为弱者创设成功的机会,全方位、多层面地调动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辟渠道,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之中,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多种心理冲突不善于处理,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因此,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辟教育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他们心理保健能力。比如建好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好心理辅导,构建好“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用师爱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热情、心血和智慧去启迪诱导学生,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意志和创造性活动。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和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第五篇: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我市的“科研兴教”办特色学校为契机,严格按照市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通知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定课题,做好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课题组拟定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的教研课题,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并做好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设立课题研究领导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课题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特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研究领导组,抓紧抓实师资队伍培训。组 长:林新华 付组长:包信莲

成 员:罗鹏艳(心理健康老师)徐淑秀(班主任)孙忠仁班主任)王浩(大队辅导员)程华(班主任)教师培训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2)、常见小学心理问题及对策;(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如何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遵循的活动原则等。

2、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从教育思想、奋斗目标、心育教学特色实施步骤等四方面进行设计,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4、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5、定期进行话题研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推选优秀教师上观摩课,认真开展咨询活动课,注意收集整理有关心理健康资料,认真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总结论文等,并进行交流推广。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业务能力。

(三)初步开设“心育”课,执行教学课程计划。

由课题研究组研究探讨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先分年级做课,然后在班级中逐步开展心理活动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课为主,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和行为训练,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同时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设立心理健康团训室和“快乐驿站”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咨询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团训室”、“阳光信箱”以及电话专线和“心育知识专栏”、校广播对学生和家长开放,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龙头,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和典型案例,做好跟踪记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烦恼、困惑、焦虑。

(五)建立家校之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从“心育”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开设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家长交流座谈,共商教育方法,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要争取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确立目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根据各年龄段的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3、对教师和家长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调查表明,烟台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成为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个别地方,如海阳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4、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莱阳、海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5、课内课外结合不够紧密,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并不完全符合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4、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的成果;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心理测量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力争做到“严、实、详”,建立心理辅导室,要典雅、温馨、安全、舒适。

5、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6、要注意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个别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7、要慎用心理测试和测试量表。心理测试量表、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职业道德。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目标

1、探寻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州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施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5、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6、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8、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区的剖析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

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步构想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 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2、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小学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实施: 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

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

辅导分类:按辅导涉及的学生活动领域,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按辅导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分为情绪辅导、智能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性问题辅导等;按辅导对象的人数,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

辅导目标: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辅导应在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以开展活动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个别化对待原则。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认真做好个案研究;整体性发展原则。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采用综合辅导模式。

辅导途径: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调查普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索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构建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模式及操作方法。

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心育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书籍与文件。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摸清学生的部分心理状况。我们拟利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可以测试7个内容:学习心理,群体心理,意志锻炼,品德修养,性格特征,情绪调节,家庭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的学生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3、量表测量法:利用行之有效的心理测量量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较为科学,全面的测量,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我们打算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y.g-wr性格量表”,两个测验都制定有全国常模,适用我国的中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tviht全量表”可以测试8个内容,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y.g—wr性格量表’’可以测试12个内容:即抑郁性、攻击性、情绪变化、活动性、自卑感、细致性、神经质、思考的向性、主客观性,专配性、协调性、社会的向性。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精心设臵的教育教学,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素材收集,分析并加以研究。

5、个案分析法:确定典型研究对象,对其行为及心理进行全程追踪调查与研究。

6、比较法:通过对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的比较,从中归纳出心育所取得的成绩。

7、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课余观察,课外活动观察,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活动的言行表现,收集材料。

8、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心理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

十、省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近二三十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益可行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

十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

1、设计准备阶段

2011年9月——2011年10月

2、重点实验阶段

2011年11月——2012年6月

3、总结鉴定阶段 2012年7月

4、经费预算总额 10000(元)自筹 8000(元)申请 2000(元)经费开支项目预算

1.资料费: 4000元.2小型会议费: 30003、打印费: 8004、成果评审费: 15005、其他: 700

元 元 元 元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