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举起手来-----学生上课不愿举手的原因及对策(10.31)
学生上课不愿举手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心灵的深处是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的。针对我校在教学循环赛的过程中,课堂上表现出学生不愿举手,连最简单的问题都无人回答的现象,甚至有老师调侃说,这上课的氛围比“上坟”的还要凝重。这使我陷入了深思,经过认真分析,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提的问题太深,学生难以理解。对策:(1)提问时注意层次,复习巩固时提问,将新旧知识
联系起来;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时提问,将求同存异;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2)提问要有适度性,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防止所提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要防止所提问题浅,让学生感到无味。要防止所提问题空,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2、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逻辑性不强。
对策:在提问内容上,提问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
材实际,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对“差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使其增强自信心。
3、提问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考虑。
对策:在提问时间上注意停顿,要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问题,切忌仓促要求作答,切忌扼杀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及空间。
4、提问时教师态度过于严肃,学生情绪紧张。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比较强势的,一般很难做到与学生
平等。教师的某些错误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信。造成学生不再举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容许学生犯错,当学生犯错时对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减少举手的次数。
对策:教师要清楚的认识是慢慢提高正确的认识往往是在多次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容许学生出错。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敢兴趣,不注意听讲,没有思考,无法
回答。
对策: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问题的设计是否过于草率。教师要有情境性和指向性的提高个人魅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授其业。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尊重、期待。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屋及乌。
2、学生性格内向、胆小,不愿回答。
对于课上喊起来又回答不到的学生,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思考
问题的台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无言以对,就要考虑如何继续提
问。可以降低提问的难度,转换提问的角度,当学生跳一跳摘不到桃子时应该给他们一块垫脚石。其次,这类学生思维的反应能力偏弱,有时教师问题还没说完,心领神会的学生就抢得先机举手回答,而他们需要思考良久,所以在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对于这类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问题的回答。不管对错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应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不想让同学指责为爱出风头
不举手的学生中,很多人认为举不举手无所谓,只要自己上课
认真听就行了。更有甚者,班级中存在着冷嘲热讽的风气,回答错的同学受到别人的歧视。
对策:在这样的班级中,学习优者在他人眼中变成了爱表现;学习差者成为别人打击的对象。这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大力表扬积极举手的同学;要向学生说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意义;要求当别人回答问题时要给予耐心和掌声;要求学生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持学生良好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有抵触情绪,即使知道也不回答 对策:在提问对象上,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偏爱某些
自己衷爱的学生,而冷淡了其他学生。切忌对提问对象的讽刺惩罚。在提问及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先提出问题,后叫学生,以利全体同学都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切忌先叫学生,后提问题。
提问时学生不举手或难得举手的原因是多样的。不同学生可能有
着不同的情况,在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希望每位学生都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希望学生多举手。遇到不举手的学生要平和看待不能一味生气粗暴对待,如果要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就需要全面详细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学习变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交流,课后更要与学生多接触摸清底细这样 才能对症下药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工作做细,多与学生交心、交朋友,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正确的了解造成这些学生不举手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白小华.《问答之间——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第02期
[2]邓万峰.《如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西藏教育》.2007年 第8期
[3]达娃拉姆.《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4]《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第2版
第二篇: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原因
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原因
上课打瞌睡,是中职学校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找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初中里文化课基础差,甚至行为习惯差的孩子,他们的文化课底子很差,我们有的学校仍然沿用过去的职高教材,甚至中专教材,教学内容繁、难,学生坐在那里犹如听天书,教师也犹如对牛弹琴。要不了多久,学生不是打瞌睡,就是开小差,移情别处。
(二)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中职学生学习压力小,晚上睡眠时间充足,学生本应休息好,但是,很多孩子由于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上网、打游戏、聊天等习惯,进入中职学校后,特别是学校对学生晚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寝室里用睡眠时间上网、打游戏,甚至抽烟等等,晚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不足部分当然只有到课堂上补足。
(三)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学生进校后,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五声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他们对人生进行规划,制定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帮助他们一步一步的实现,让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四)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出现偏差
每一所中职学校都希望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但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为了把学生成批次的、快速的安排出去,并且从事较为轻松的工作,加之沿海地区外企多,这些企业多为初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都是现代化的生产线,需要大量的非技术人才,不用培训就可以进去,在中职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本用不上,学生到这些企业后,暮然回首,中职学校没有读头,进不进中职学校没有关系,只要年龄够了就可以到企业。这些思想和情绪一旦给在校的中职学生传播,中职无用论自然就盛行了,再经过社会,传到家长,中职学校的招生就更加困难了。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无精神
中职学校的教师近年来无论经济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逐年递减,教师跟普通中学、幼儿园,甚至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比较,反差大,心理严重不平衡。在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面前没精神,没精神的老师影响出来的当然是没精神的学生。
(二)教师的组织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是第一关,教师不能灵和多样的、有效的组织课堂,课堂是散乱,无序的,积极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表扬,消极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下降,一部分学生就开始了打瞌睡。
(三)教师的讲授缺乏激情
教师的授课也是一场演讲,演讲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煽情,调动听众的情绪,教师有激情的演讲,换来的是学生有激情的听课和思考,换来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合作,最后达到师生共情,在愉快和欢乐中不知不觉过完一节课。没有激情的讲授,换来的是死板的课堂,无生机的课堂,学生每过一分钟都是艰难的,不时的往窗外张望,盼望早点下课,坐在那里不是无精打采,就是瞌睡兮兮的。
(四)教师的教学艺术欠缺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正如教育学奠基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它追求的是永远要求达到而从来没有充分达到的一种理想,即追求一个“完人”的理想。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中,有两件事是最困难的,一是政治的艺术,二是教育的艺术。
优秀的老师,融洽畅达的沟通,引人兴趣的导入,水到渠成的衔接,波澜起伏的流程,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收获,学生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缺乏教学艺术的老师,课堂平铺直叙,深奥的知识仍然深奥,浅显的知识更复杂,深的听不懂,浅的学不会,听这样的课,学生是一种折磨和煎熬。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自信心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受教育和引导,大部分学生逐步树立自信,体会到自身价值,但是,有少数的孩子有多方面的原因,学习缺乏主动,学校的活动不愿意参加,有的孩子在校期间没有登台展示过一次。这些孩子,上课没精神,不愿意与同学互动,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缺乏职业理想
有的学生,职业理想很难树立,对人生无规划,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要求低标准,贪图吃喝和享受,整天除了吃喝,就是玩耍和打游戏。
(三)生物钟倒挂
有的学生,课间活动量过大,特别兴奋,一到课堂,就容易进入抑制状态。总之,学生课堂打瞌睡的原因既有学校的,也有教师的,还有学生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的,在工作中,以改进学校工作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素养为抓手,以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提升学生为动力,改进工作,夯实课堂,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真知,对口安置,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外塑形象,内提素质,中职教育这边风景独好。
第三篇:对于学生上课睡觉的原因
对于学生上课睡觉的原因,经过调查和研讨,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晚上熬夜或早上起得较早,导致上课睡觉。
二、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从而不能积极
对于学生上课睡觉的原因,经过调查和研讨,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晚上熬夜或早上起得较早,导致上课睡觉。
二、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从而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师备课不精,授课缺乏艺术,缺乏吸引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四、教师责任心不强,只教不导,不够关注学生。
五、学生的不良嗜好及习惯侵占着他们的正常睡眠时间。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而导致上课睡觉,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对学生本人而言,这样做会耽误学业,毕业后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对学校而言,任学生上课睡觉,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专业素质都偏低,使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找出对策,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我在班级管理与教学中碰到上课睡觉问题也比较严重,也相对应运用许多方法,这里我主要谈谈以分小组形式相互比赛激烈教学,本班有学生47名,刚开学就把人数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人,自己推荐一名同学当组长,学生们很积极响应分别给自己小组取了名字,有斯人组合、渔人组合、黑鸭子组合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发挥本专业优势,给自己小组画了一个logo,便于以后回答问题记分方便,每个小组给自己设计了口号。
上课的时候我们分组来坐,每节课上课之前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讲给学生听,然后每组请一名同学来当裁判,每节就解决2个问题,裁判给予记分,并对优秀小组加分,刚开始执行效果并不好,还是有很多学生混水摸鱼,没有参与小组讨论,趴着睡觉。针对问题我就把任务下到每位组长,明文规定,那个小组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有成员睡觉,就在总分里扣2分,这样学生之间就相互督促,慢慢形成团队精神。
这个方案执行到3个周后,学生又回归到一种习惯,对活动模式习惯了,又失去清鲜感,我在自己身上也反思了原因,最后找出是因为活动的模式单调,经过与班干部的商讨,给课堂里填充了一下娱乐活动,例如:模仿快乐大本营上节目中的一些环节,《你画我来猜》因为学生是平面设计专业,还是比较喜欢画画,所以他们特别喜欢这个游戏,先从水果类、植物类、生活用品这些简单的词入手,到最后学生连成语也能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上课兴趣也积极了许多。
这活动方法使用于大部分学生,但班级我还是存在睡觉的学生,例如班里的向七同学,每天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纪律方面可以算得上是好学生,但最大的问题是上课睡觉,后来觉得调查得知,该孩子喜欢上网,经常晚上不睡觉,用手机上网,有时还会跑出学校去上网,得知该情况找了,孩子谈了2回,也与父母交流该孩子的情况,家里父母管得严格,周末不能跑出去玩,甚至上网,孩子就把在学校的课余时间用来上网,与家长沟通过后,家长改善了其教育思维,给孩子多点空间,孩子答应了在校不因上网影响休息。也让宿舍的孩子督促他的行为,慢慢转变了许多。
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本来就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时加上课本内容枯燥,导致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很普遍,我作为班主任,在上自己班级的课程也不能保证学生100%不睡觉,但我的教学中解决学生睡觉最有效果的方法是通过活动的来丰富课堂,提到学生学习兴趣。自然睡觉的情况就减少了。
第四篇:原因对策万能
原因分析法(14条)
一、内外因分析:
1、党性不强;
2、错误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3、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漂浮;
4、决策不科学,不民主;
5、工作艺术欠缺,工作方法不当;
6、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有限;
7、对什么问题认识不到位。
8、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主要是政绩考评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
9、投入不到位;
10、科技创新滞后;
11、不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比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拉“小圈子”、搞“小山头”、贪污腐败等。
12、监管不到位;比如食品市场监管,“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月饼。”政府职能交叉,严格监管缺位等。
13、问责不力;比如出现问题之后,问责时失之于宽、失之与软。
14、制度不健全。
主体分析法。
个人;单位;政府;社会;国际。多角度分析
对于宏观的社会问题要分析其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主观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客观原因】等等。对于微观的具体社会问题要分析其思想层面、制度制定和执行层面以及人的素质方面的原因。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地全面到位。
例如造成当前社会不公正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改革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又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既有现实因素,又有历史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所以,要维护社会公正就必须根据以上原因提出一整套对策措施。
提出对策的“钻石十三条”
“钻石十三条是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更是所有主观题关于“怎么办”这一部分答题的万能钥匙:
一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规划就是财富,结构就是效率。规划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
二是领导重视,转变观念。“闪电总在雷雨之前,观念总在行动之前。”
具体措施:
要严格实行各地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制;
要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要进一步增强„„的意识;
要进一步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具体措施比如。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是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具体措施比如:
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等。
五是完善制度,出台政策。“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规则问题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具体措施比如: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监管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干部考评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官员问责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责任制。
六是创新机制,激活队伍。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制呢?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
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
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具体措施比如:
要进一步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机制;
要进一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七是组织协调,齐抓共管。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解决好“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的问题怎么办?比如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
八是科技创新,提升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九是多方融资,加大投入。“打胜仗没有子弹是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
具体措施比如:
在„„方面,适度增加财政投入;
加强对„„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要创新„„技术,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十是强化监管,防范未然。
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
具体措施比如: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权力制衡、官员问责)。
十一是转变作风,全面落实。“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
十二是举一反三,总结反思。毛主席说过:“我们党就是靠总结起家的。”
十三是借鉴经验,发展自己。
借鉴外面的经验“要精要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人“不迁怒,不二过。”【是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五篇: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有各种原因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有各种原因,你应该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看看是孩子胆小还是不适应,或者有别的其他原因.一般孩子都不愿意去幼儿园的,不过过一段习惯了就好了,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或者祖父母惯出来的毛病,他当然会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但是如果跟孩子们融于一体了就会愿意去了,还有许多问题是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查出原因,及时纠正.从您孩子的情况来看,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可能与在幼儿园中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如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等,从而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紧张恐惧感.要改变这种现状,简单地劝说,鼓励往往是不能奏效的,而采取强行让孩子上幼儿园的方法更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引导.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您参考:一是消除以往对幼儿园的不良印象.家长应向幼儿园教师说明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一入园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就能对园中的活动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二是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如让孩子在幼儿园外观看园中的孩子玩耍,给孩子讲幼儿园中有趣的活动,但并不要求孩子去幼儿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有入园的要求.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他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很深的依恋感.在父母身边孩子就有一种安全感,一旦离开父母,便会焦虑不安,哭闹不停.又由于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孩子会感到处处受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不原到托儿所,幼儿园去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也是大多数父母最担心的;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离开父母,爷爷,奶奶等熟悉的人,前往幼儿园,是对幼儿心理的一次巨大挑战,他会用他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对抗成人这种“不理解幼儿心理的安排”,从而达到满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如果他取得了对抗的胜利,他的对抗就会进一步升级,甚至演变成家庭霸王,社会懦夫的角色;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心理路程就是这样的.这个时期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是还不能分辨对错,所以会出现您所描述的一些情况。家长和老师说要让孩子提早上小班,孩子就会认为喜欢他的老师会离开他,所以他就产生了不安全感,就会只粘着一个老师。家长这时要做的是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家长还要以身作责,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遇事要冷静,不要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外如果孩子病得不严重还要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只要带着药并叮嘱老师及时给孩子吃就可以了。假如孩子一生病您就不送他去幼儿园了,那他就会经常生病,也就很难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首先跟老师沟通,看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事,让宝宝受到了打击,比如有没有人欺负他,或者能不能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有没有很孤独的表现等。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比如让老师多鼓励宝宝,看到宝宝每天的进步。可以有意识地给宝宝安排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了好朋友,宝宝上学的兴趣会大一些。
最后家长要多鼓励宝宝讲述在学校的感受,比如每天回家后跟家长说说当天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事是什么等,并多鼓励和支持宝宝。
焦虑 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中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家长必须多鼓励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只要子女已尽了力,即使考试成绩不好,也不应苛责,父母要求不过高,子女便无须承受过大压力,于是焦虑减少,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寂寞 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帮助孩子解决感觉寂寞的问题。应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厅吃饭时让孩子练习点菜。父母也要传授孩子一些结交朋友的技巧。受欺负 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同学。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在学校没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学校受人欺负了。
解决此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向老师报告,但这是不够的。向老师报告并不不能保证不会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采取主动,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负的办法。
学习困难 有些孩子不肯上学是源于生理问题。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老是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商量解决之道。
怕老师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太凶”、“不公平”,该怎么办? 家长该去找老师说明孩子的个性,这通常可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情况,体会父母辛苦工作的样子。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1.给予实际的期望 不要用野心来期望孩子将来做科学家和律师等。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 特殊的天分,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2.相互分享 父母应多花时间关心子女,跟他们分享喜悦和忧虑。3.以身作则,把应有的生活态度传达给子女。
4.作好学习的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 在孩子将进幼稚园、小学和中学时,父母可带他们到学校走一走,让他们了解一下学习环境,认识老师和熟悉学习情况。
心智上的准备 教孩子从小把话讲清楚、说完整、培养全面的思考;孩子观念的成长,必须在名词底下有具体的例子,这样他们才能归纳出具体的属性,从而发展出那个名词的观念;好奇也是心智上的一种准备,懂得怀疑,好奇地问问题,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东西,不断进步。培养孩子对事情感到好奇的原则 仔细聆听孩子的发问,欣赏童心的情趣;避免直接给孩子答案,以免抑压孩子的好奇、思考和继续追问的天性。给机会让孩子思考,并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随时准备回应。父母应随时准备和孩子分享学习的经验,将分享的气氛和习惯带动出来,这样,家里就有很多谈话的题材和沟通的管道。
5.与老师合作 要懂得欣赏老师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贬抑老师,或与老师发生冲突,否则,孩子就会看不起老师,这会对孩子造成学习上障碍。父母应多和老师沟通 增进彼此得了解,寻找适合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
6.专注学习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时间阅读;别干扰孩子阅读;列下粗略的时间表,留意学习进度。有效的练习方法 父母应有步骤的讲解;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做一次,不好的地方当场改正,再让他独立地做一次;密集式练习,但每次练习时间不要太长;有错要及时正;注意预习和定时复习。
平时,宝宝是不是一直妈妈一个人带的?如果是的,自然特别粘你。多鼓励宝宝出门,与陌生人打招呼、接触,最好跟同班的父母宝宝一起“一日游”,即亲子活动。
我的宝宝幼儿园每学期举办一次亲子活动,觉得太少。所以,我们自己也经常带她出去游玩,不一定要去室内的亲子活动,那样会让宝宝觉着又去另一个“幼儿园”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我的宝宝以前去幼儿园比你家宝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整整两年了,现在九月刚开学也闹情绪的。想想整个夏天,他们跟家里人相处,一下子要去幼儿园了,难免不适应的。孩子在幼儿园会有一种拘束感,不如在家里放松,所以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这就是每个孩子开始送幼儿园都要有的适应期,只不过是有的长些,有的短些。这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在节假日时尽量让孩子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的一致,在家也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平时可以多给宝宝讲一些关于幼儿园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在无意间给宝宝讲讲幼儿园的好处,比如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有很多新鲜艳的玩具可以玩,有很多故事书读等,引导宝宝向往幼儿园。家长还要和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多给宝宝一些关注,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些互动的游戏,多表扬和鼓励宝宝,慢慢的他就会爱上幼儿园的,当他适应幼儿园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表现了。另外尽量不要给宝宝换幼儿园,您的宝宝还没有适应一个环境,您又换了另外一个环境让她去适应,所以她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建议您坚持送,早上起床可以给她讲个小故事,谈谈晚上回家的计划等,这样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的。
妈妈不能着急打孩子,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更犟,更闹人。
首先要向孩子了解一下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状况,是不是有什么让他不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