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国企改革热点与难点(最终五篇)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16-102847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9 11:48: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企改革热点与难点

环境变化:

随着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也在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垄断行业外,国有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已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二是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政府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旧体制沉积于国有企业的大量问题成为最难处理的问题,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正面临新的挑战。

三是加入WTO使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企业竞争进一步国际化。形势发展的结果是企业两极分化加剧。在一部分企业赢得市场的同时,相当一批企业陷入困境。

问题: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机制。必须确定具有惟一性的国有出资人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监督,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全权负责,彻底解决目前国企多家管理、无人负责的状况。

二是按照有进有退的思想,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在目前国企涉足的104个一般竞争性工业类行业中,有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予以保留,其它的予以转移或退出。通过跨行业的资本转移,使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国有优势行业集中,以保证国有企业在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控制力。要继续加大兼并破产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彻底消除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亏损源,轻装上阵。

三是一定要坚持制度创新,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在劳动、人事、收入等方面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企业优胜劣汰的新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真正高效运转。

四是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要加快国有工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步伐,使更多的国企成为多元股东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市场运作,改变国有独资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尽可能地推荐国有企业上市,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和国有股减持,使国有大股东逐步变为国有相对控股或国有参股。

股权多元化

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国企改革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国企股权多元化的速度很快。但是,过去的股权多元化的基本形式是以“内部型股权多元化”加

“稀释型股权多元化”为主,即新引入的股东主要是内部职工(包括经理层),而不是外部的自然人和法人;入股方式主要是增资扩股从而稀释国有股,而不是直接受让国有股从而实现国有资本适度和有序退出。这种基本形式有许多弊端,例如,国有资产不能通过竞争性和公开性机制形成合理价格、导致私下的非国有化并引起不公平和腐败、一般职工和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以国有资产抵偿“社保”欠账从而埋下隐患,等等。而且,这种基本形式不太适合于大型国企的改制,因而我们看到,大型国企改制要慢得多。

进行股份制改革要保证出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一定要在出资人到位的前提下,规范操作,确保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害。许多地方在这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改革中,在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下,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变成了半卖半送或明卖实送,甚至无偿量化给个人。在实际操作中,采取资产缩水、夸大亏损、隐瞒利润等手段,人为地降低国有资产的价值,逃废债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银行债权大量悬空,使国家出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同时,引发大量经济纠纷,导致社会信用紊乱,加大了金融风险。一些地方将国有企业新增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量化给个人,这不仅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法规,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的“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规则。

把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的种种不规范做法,往往是与实行全员持股相联系的。全员持股虽然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搞全员持股,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需要慎重对待。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对劳动力进行不断优化重组和再选择。全员持股容易造成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固化,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看,员工持股也只限于一些高科技企业,而且员工持有的也不全是实际的股票,不少是股票期权。应当指出,不加区别地实行全员持股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把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更是错误的。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涉及所有者权益、职工安置、债务处理等一系列敏感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规范操作。国有大中型企业具备条件的,尽可能通过在境内外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要通过多种改革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要保证出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主张把国有资产卖光送光,完全违背中央的一贯方针,是极其错误的。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不少国有企业在出售等改制中,大量债务被悬空,出资人权益得不到保证,职工安置推给当地政府,国家还要拿出大笔资金安置职工,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损害广大职工的利益,甚至引发群体事件。事实说明,国有企业不能“一卖了之”,“一送了之”。这种卖,只能“卖”出新问题;这种送,只能“送”出新难题。

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期权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企业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从利益分配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搞好国有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对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激励不足的问题,他们的收入水平偏低。这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人才和科技骨干流失的重要原因。为充分调动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积极性,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对于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可以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但不要刮风。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本,是一种宝贵资源。他们不同于一般劳动者,其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按马克思的观点,复杂劳动等于简单劳动的倍加。对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分配,必须建立在承认其劳动特殊性的基础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向现代公司制发展的过程中,为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制衡关系,对经营者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了年薪制、持股分红、股票期权等形式。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激励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但这种分配方式的改革是需要有一定前提和条件的:

 要形成比较完备的经营者和科技人员人才市场; 要有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出资人一定要到位; 经营者的薪酬必须由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来决定,不能由经营者自己决定。

在我国目前这些基本前提和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只能按照中央的要求,先进行试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就在国有企业中大面积推行经营者收入分配年薪制和期权制。一些企业试行年薪制缺少科学的核定,经营者自己给自己定工资,与职工收入差距过大。有的企业经营亏损,发不出职工工资,经营者照拿高薪。一些企业在进行经营者持有股权分配方式的试点时,经营者持股高达数千万股。经营者持股的股金,有的违规采取由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以股权抵押向银行贷款和向企业借款等方式筹资购股。这种“空手道”购股方式,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银行承担。企业搞得好,经营者自己可以分得高额红利;企业搞得不好,经营者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还有的企业采取“送、配、奖”等方式,使国有资产被经营者无偿占有。如果这些做法竞相刮风仿效,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建立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机制,使他们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与社会地位。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使出资人到位,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培育经理人才市场。要强化外部和内部监督,规范经营者的收入渠道,约束职位消费,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实行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不称职、渎职的经营者要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据调查,仍有近80%的国有企业是以传统的产权结构形式运营,这些企业中,国家资本的比例达到76.4%。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仅占12.2%,国家资本的比例也达到62%。国企产权结构的改革仍有一定空间。

趋势对策

一、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调整

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要提高。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要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使它们能独立地走向市场,进一步放开搞活。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在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并愿意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要引入新的投资者,发展股份制。

对策:国有资本要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民间投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地说:

1.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2.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运营体制亟待深化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导原则,把这项改革推进到了可实施阶段。

对策:

一是建立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落实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形成对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二是政府从管理庞大的国有企业群,转变为直接控股重要企业和运营国有资本。

三是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开,受政府委托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

四是实行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国资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拥有股权,以股东方式行使权利;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资人不越权干预。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难点所在。首先,面对如此宽泛、庞大的国有企业群,即便中央和省、市三级政府分别管理,也非常困难。党的十六大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完成这一轮调整要有一个过程。其次,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在所有者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在企业内外实际上存在着一股人为扭曲公司治理的力量。这一情况如果不能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成功。第三,新设立的出资人机构如何正确行使所有权,作到出资人既到位又不越位,这是很难掌握的关键技术细节。第四,缺乏懂得和熟悉资本监管的人才。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遇到的另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保障职能,职工“以企业为家”,造成了一种大锅饭体制。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外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充分利用中国人力资源优势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分享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反而被人员问题拖累而陷入困境。这一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即便目前状况尚好的企业其前景也令人勘忧。

国企3年改革脱困中,在建立国有职工流动机制、改变企业办社会状况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那是由政府主持、以个案方式处理,是不能持久的。要使这些新机制的萌芽成为不需要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运行的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做持续的共同努力。

四、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保障投资者的最终的控制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前提,是未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微观制度基础。因此,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扭曲公司治理首先受害的是小股东,最大的受害者是大股东,因此改善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护股东的权利。要使维护股东权益,包括小股东必须受到公正待遇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主导倾向,为社会资金、基金甚至国际资本顺利地、源源不断地流向生产发展开辟通道。这是中国企业壮大成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改善公司治理的难点是靠企业自身努力并不能完全奏效。必须进一步完善法规,并有政府、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经理人市场、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五、企业破产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是通过“放权”激发企业活力;通过政策优惠增强企业扩张能力,较少关注企业结构优化和建立市场退出机制的问题。

由于企业市场退出的困难,使国有企业“死债”、“活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已经成为影响国有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重要问题。

企业创业环境重要,企业退出市场的环境同样重要。破产机制是及时化解矛盾的机制。市场经济体制要健康运行,必须建立良好的破产制度。良好的破产制度与现代会计制度、现代审计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一起都是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风险不容回避。政府机构不再干预后,如果国家所有权继续不到位,这就为企业内部人控制留出了空间,国有资产和效益的流失再所难免。

在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情况下,如果出资人机构不转为“管资本”,而继续沿袭隶属关系式的行政干预,成为“婆婆加老板”,那么就会把企业管死,退回到改革原点。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履行出资人职责。如果出资人机构的权力掌握不当或缺乏监督,比如出现争先“一卖了之”,或对经营者半买半送等情况,很快就会把可能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对职工历史欠帐和银行不良债务的资源耗尽,那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述评: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是,在加入WTO后,这些有利条件并不是中国企业独占的,它是可以被各国企业所利用的。很多跨国公司争

先恐后投资中国,就是为了抢先利用中国优势壮大自己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但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外国企业利用中国的优势不仅可以击败他的国际竞争对手,而且也会打倒中国的企业。由于国企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又十分复杂的改革,因此先中央、后地方,先立法、后行动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上述五大改革重点得到很好的解决,国有企业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一定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作用

国有资本的特殊作用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篇:国企改革难点问题探讨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其标志就是通过前20年改革,在那些浅层次矛盾和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像地质勘探,过去勘探的是土壤层,而现在进入的是岩石层,每进一步都极其困难,其复杂性、艰巨性、广泛性是空前的。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一是国企改制需到位

1994年《公司法》颁布之后,国企改制在面上开始推开。按照工商登记统计,各地国企改制面并不低,但大多数所谓改制企业是“换汤不换药”,有名无实。企业的体制、机制依然如故。企业改制远未到位。其标志是企业产权结构没有变,没有真正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大多数改制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尊。这是政企难以分开的制度基础。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许多由国企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将国企最优质资产分离出来,将人员、债务、社会负担留给母体企业,即所谓拿出里脊肉包装上市,又到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现金,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按理说,企业形态上已成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这样的上市公司逃脱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境地。这是为什么?稍加剖析便会明了,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实现“圈钱”功能外,与传统国企并无两样。既无责任主体,也无利益主体,更无风险主体。改制上市成了一场“游戏”,做给外人看的,中看不中用。

国企改制如何到位?

由于国企一次改制不到位,并未摆脱困境,各地在反思的过程中开始进行二次改制。

二次改制的标志,就是按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稳步、规范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于有投资吸引力的国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对于大多数经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国企来说,则难以有外来投资人出资入股,这是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的难点。怎么办?各地改制实践说明,首先由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是国企改制的突破口。

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既然如此,就要盘活关键的人力资本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将其长远利益与企业利益、其他股东利益拴在一起,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风险共担,成为利益共同体。既享有利益,又承担风险。企业经营者群体敢于投--------------------------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资入股,科技骨干的科研成果投入折股,是对企业有信心最有力的证明,是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二是企业员工劳动关系需理顺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些早期已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已无国有股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又陷入了困境,甚至到了破产程度的企业,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应关门走人,但却出现企业需要破产,但职工认为政府仍应对他们负责任。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职工认为,他们原来是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国企职工,这主要是指1987年合同制实行前的老国企职工。他们认为政府对他们负有无限责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失业后缺乏基本保障。这就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全民所有制职工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国企老职工的“隐形负债”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对下岗进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仍未就业的这部分老职工,未到退休年龄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欠佳,再就业竞争力

差,后顾之忧靠自身努力难以解决。上海等地做法是,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保留社保关系,即继续为他们缴纳社保基金,直到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为止,或称为“企业管保障、职工挣口粮”模

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身份置换”。这是一个现实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三是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推进

国企产品缺乏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负担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关键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

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步实现三个分离:

1.分离社会负担。主要指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等分离出去,或改制,或由政府承接,以减轻企业负担。

2.分离辅助生产。主要指将动力、运输、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工艺协助部分分离出去,使其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生产体系。除非特殊工艺协作,企业与其关系不再是内部协作关

系,是市场选择、市场交易关系。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系。同等条件优先协作,既可以确保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

3.分离配套生产。主要指将非核心制造能力的零部件总成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企业只保留核心制造能力,零部件总成实现社会化、全国甚至全球采购,以降低配套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主机产品竞争力。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 系。同等条件优先选购配套。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三个分离的实质是将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转为市场交易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国企债务须重组

国企债务负担重,已成为普遍性难题。体制的原因、政策的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像一团乱麻。1983年实行“拨改贷”政策后,政府对新设立的国有企业及新上的项目不再提供资本金,由企业全额贷款,成为全负债企业,这是体制原因。三线企业搬迁本是政府行为,却由企业借贷搬迁,这是政策原因。企业盲目借贷,认为“不贷白不贷,贷了也是白贷”,这是企业自身原因。

无论哪种原因,其结果是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如何有效运作是关键。企业债务如何重组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五是国企信用应提高

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讲即信用经济,信用低下使国企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是企业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间信用低下,使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为主要交易方式。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间交易60%—70%是信用交易。在同等交易规模情况下,现金交易使企业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仅此企业已无竞争力。如何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如何建立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全社会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成为最大的难题。

当前,难就难在社会各界对上述五个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

难。但是再难也要努力,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精品

文档-------

第三篇:国企改革难点问题探讨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其标志就是通过前20年改革,在那些浅层次矛盾和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像地质勘探,过去勘探的是土壤层,而现在进入的是岩石层,每进一步都极其困难,其复杂性、艰巨性、广泛性是空前的。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一是国企改制需到位

1994年《公司法》颁布之后,国企改制在面上开始推开。按照工商登记统计,各地国企改制面并不低,但大多数所谓改制企业是“换汤不换药”,有名无实。企业的体制、机制依然如故。企业改制远未到位。其标志是企业产权结构没有变,没有真正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大多数改制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尊。这是政企难以分开的制度基础。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许多由国企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将国企最优质资产分离出来,将人员、债务、社会负担留给母体企业,即所谓拿出里脊肉包装上市,又到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现金,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按理说,企业形态上已成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这样的上市公司逃脱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境地。这是为什么?稍加剖析便会明了,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实现“圈钱”功能外,与传统国企并无两样。既无责任主体,也无利益主体,更无风险主体。改制上市成了一场“游戏”,做给外人看的,中看不中用。

国企改制如何到位?

由于国企一次改制不到位,并未摆脱困境,各地在反思的过程中开始进行二次改制。

二次改制的标志,就是按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稳步、规范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于有投资吸引力的国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对于大多数经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国企来说,则难以有外来投资人出资入股,这是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的难点。怎么办?各地改制实践说明,首先由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是国企改制的突破口。

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既然如此,就要盘活关键的人力资本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将其长远利益与企业利益、其他股东利益拴在一起,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风险共担,成为利益共同体。既享有利益,又承担风险。企业经营者群体敢于投资入股,科技骨干的科研成果投入折股,是对企业有信心最有力的证明,是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二是企业员工劳动关系需理顺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些早期已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已无国有股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又陷入了困境,甚至到了破产程度的企业,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应关门走人,但却出现企业需要破产,但职工认为政府仍应对他们负责任。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职工认为,他们原来是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国企职工,这主要是指1987年合同制实行前的老国企职工。他们认为政府对他们负有无限责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失业后缺乏基本保障。这就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全民所有制职工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国企老职工的“隐形负债”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对下岗进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仍未就业的这部分老职工,未到退休年龄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欠佳,再就业竞争力

差,后顾之忧靠自身努力难以解决。上海等地做法是,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保留社保关系,即继续为他们缴纳社保基金,直到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为止,或称为“企业管保障、职工挣口粮”模

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身份置换”。这是一个现实而难以回避的问题。三是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推进

国企产品缺乏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负担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关键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

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步实现三个分离:

1.分离社会负担。主要指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等分离出去,或改制,或由政府承接,以减轻企业负担。

2.分离辅助生产。主要指将动力、运输、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工艺协助部分分离出去,使其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生产体系。除非特殊工艺协作,企业与其关系不再是内部协作关

系,是市场选择、市场交易关系。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系。同等条件优先协作,既可以确保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

3.分离配套生产。主要指将非核心制造能力的零部件总成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企业只保留核心制造能力,零部件总成实现社会化、全国甚至全球采购,以降低配套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主机产品竞争力。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

系。同等条件优先选购配套。

三个分离的实质是将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转为市场交易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国企债务须重组

国企债务负担重,已成为普遍性难题。体制的原因、政策的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像一团乱麻。1983年实行“拨改贷”政策后,政府对新设立的国有企业及新上的项目不再提供资本金,由企业全额贷款,成为全负债企业,这是体制原因。三线企业搬迁本是政府行为,却由企业借贷搬迁,这是政策原因。企业盲目借贷,认为“不贷白不贷,贷了也是白贷”,这是企业自身原因。无论哪种原因,其结果是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如何有效运作是关键。企业债务如何重组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五是国企信用应提高

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讲即信用经济,信用低下使国企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是企业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间信用低下,使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为主要交易方式。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间交易60%—70%是信用交易。在同等交易规模情况下,现金交易使企业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仅此企业已无竞争力。如何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如何建立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全社会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成为最大的难题。

当前,难就难在社会各界对上述五个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

难。但是再难也要努力,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第四篇:互联网+税务热点难点

互联网+税务热点和难点

一、“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热点主要包括五大板块、20项行动:

(一)社会协作 1.互联网+众包互助

以税务机关主导,纳税人自我管理、志愿互助的理念,引入互联网众包协作模式,建立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第三方公共社交平台作用,方便税务人员管理,加强纳税人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办税咨询互助机制。

2.互联网+创意空间

通过网站、主流社交工具等途径,建立面向纳税人、税务人、社会公众的创意空间,征集运用互联网改进税收工作的创新项目和创意点子,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互联网+税务”的热情,降低创新成果转化门槛,形成协作共创的良好生态。

3.互联网+应用广场

税务总局建设纳税人软件应用广场,开辟官方软件发布渠道,供纳税人免费下载使用。开发便民办税工具箱,统一纳税人办税登录入口,通过网上办税导航工具,为纳税人提供统一、准确、清晰的办税指引。开发和推广报表生成、在线申报、税款计算等办税工具,与税收政策调整同步升级和发布。开发移动离境退税辅助工具,为境外游客办理离境退税提供便捷指引。

(二)办税服务 1.互联网+在线受理

网上办理临时税务登记和扣缴义务人登记,开放税务登记信息网上查验。为纳税人提供认定、优惠办理等事项的网上申请、资料提交、办理进度查询等服务,实现在线办结,对备案类优惠事项,以多种形式提供简洁便利的网上备案。适度将涉税查询业务向移动终端应用、第三方平台上延伸。

2.互联网+申报缴税

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网上申报纳税平台,拓展互联网税款缴纳渠道,支持银行转账、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多种税款缴纳方式,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第三方信息,探索自然人实名认证、在线开户,逐步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自然人的个人所得税、车船税申报纳税等业务。

3.互联网+便捷退税

打通外部申请与内部审批流程的衔接,实现退税业务办理电子化、网上一站式办结。优化出口退税和一般退税流程,提供网上申请、单证审核和业务办理进度的跟踪。

4.互联网+自助申领

创新发票领购形式,提供发票网上申领服务,实现发票自动验旧,引入现代物流服务配送纸质发票。优化纳税人税收证明办理,提供完税证明、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等各类税收证明的网上办理,支持通过互联网平台和自助办税终端开具打印,实现税收证明的在线真伪查验。

(三)发票服务

1.互联网+移动开票

深化数字证书与移动技术的融合,实现纳税人利用手机等掌上设备开具增值税发票。2.互联网+电子发票

利用数字证书、二维码等技术,制定统一的电子发票数据文件规范,保障电子发票的安全性。吸收社会力量提供电子发票打印、查询等服务。探索推进发票无纸化试点,降低发票使用和管理成本,逐步实现纸质发票到电子发票的变革。

3.互联网+发票查验 建立全国统一的发票查验云平台,全面实现全国发票一站式云查验服务。提供网页、移动应用、微信、短信等多渠道查验服务,让社会公众和广大纳税人随时、随地、随需查验发票,遏制虚假发票。

4.互联网+发票摇奖

通过移动终端“扫一扫”等方式,提供发票即时摇奖,即时兑奖,奖金即时转入金融账户的新模式。

(四)信息服务 1.互联网+监督维权

提供纳税信用等级情况互联网查询,定期通过互联网站向社会公布稽查案件公告、黑名单信息、执法程序等,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2.互联网+信息公开

为纳税人提供标准统一、途径多样、及时有效的涉税信息公开查询手段。通过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手机APP、短信、QQ、税企邮箱等渠道,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税收宣传。

3.互联网+数据共享

加强与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的合作,扩大可共享数据范围,整合国税局、地税局纳税人基本信息、申报和发票等数据,满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需要。与金融机构互动,依据纳税人申请,将纳税信用与信贷融资挂钩,信用互认,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

4.互联网+信息定制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施分类差异化推送相关政策法规、办税指南、涉税提醒等信息,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五)智能应用

1.互联网+智能咨询

通过互联网站、手机APP、第三方沟通平台等渠道,实现12366热线与各咨询渠道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互联网+税务学堂

提供在线学习、课件下载、数字图书馆、互动问答、课程计划、预约报名、教学评估等各项功能。利用网站、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等形式与纳税人互动交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纳税辅导。

3.互联网+移动办公 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在保证信息安全基础上,将税务干部的办公平台由税务专网向移动终端延伸。

4.互联网+涉税大数据

运用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上收集、筛选、捕捉涉税数据和公开信息,通过分析挖掘,为纳税人提供更精准的涉税服务,为税源管理、风险管理、涉税稽查、调查取证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5.互联网+涉税云服务

充分利用社会云计算资源,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云服务商合作,在面向社会公众的云计算平台上部署用户多、访问量大的互联网应用系统,提高基础设施对应用需求的响应周期,降低成本。

“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实施:

1.将互联网+税务理念深入人心,保证大家理解精髓。为推进国税系统“互联网+税务”行动的展开,首先需要在本系统中将互联网理念深入人心,保证从上到下都理解该行动计划的精髓,在行动展开时提供理论保障。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实施涉及管理创新、技术支撑、业务配套、制度保障各个方面,组织协调难度大,业务技术涉及面广。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制度,节俭配置资源。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能力,保证工作落实。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起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要不断提升全员信息化素质,大力开展互联网应用培训与辅导,增强对“互联网+税务”工作模式的适用能力,提升工作水平,保证工作落实。

(二)技术保障:

1.需求明确、细化,征集纳税人意见,制定合理方案。进行完整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各个模块需求尽可能细化,综合考虑国税系统业务要求和纳税人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方案。2.增强网上办公安全机制。

网上办税涉及到电子发票、查验发票真伪、实施入账等各功能模块时加强安全机制,避免信息泄露,保障国税系统税收安全以及纳税人财务安全,增强社会认可。3.与微信、金融企业等的合作洽谈。

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应用成果,与第三方企业合作,节省时间成本。4.推进移动终端系统实现。

开发移动设备上APP应用,保证所有能在网页上实现的涉税功能在APP应用上都能实现。5.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保障负载均衡、响应速率等,制定出现异常的紧急处理办法。

第五篇:热点 难点 排查

依麻木乡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

1、水管站所同志反映,在灌溉期间,调配水时尽量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量均匀稳定,不要忽大忽小,满足农田灌溉,否则,经常发生争水、抢水纠纷事件。

2、防渗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冲坏以后,希望尽量及时的进行维修,不要影响灌溉。

3、水费征收工作中,希望水利局领导能与乡领导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水费征收工作按时完成。

4、各村民小组之间的路与小引水渠交叉,但是没有涵桥,在灌溉期间,不能满足交通,希望能够解决涵桥。

5、许多农户的房屋在渠道周边,每天的交通出行都要从渠道上穿过,但渠道上的交通桥很少,有的是农民自制的简易桥,非常的不安全,希望政府能多建几座坚固的交通桥,为农民的交通创造便利。

6、渠道上的闸口经常被破坏(因抢水原因造成),希望水政大队做好水法宣传工作,尽量宣传到乡、村、组及农户中。希望水管总站尽快做一个有效的保护水利设施的规章制度。

7、乡干部反映乡水管所人员不配合乡政府,不能解决农民的灌水问题,要加强《水法》宣传工作。农民反映水管所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按规定来管理,采取罚款的措施加强水管工作。

8、依麻木乡3村种水稻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其它农作物产量低。希望县水利局修建5公里排水渠来解决困难。

9、依麻木乡1、2、3村村民普遍反映,1、2、3村引水渠较水,4、10村的渠道不通,耕地灌溉存在灌水难问题,灌溉时有抢水现象,农户之间缺少配合,不按顺序轮灌;渠道引水口没有或太少,缺少节制分水闸、渡槽、涵桥,渠道水量不够等。希望上级部门能够修建防渗渠完善水利设施,并督促干部对农户的灌水问题进行协调管理,有序轮灌。

国企改革热点与难点(最终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