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16-72376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30 15:29: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根据课堂教学的本质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元宝山区五家镇中心校陈文明

一、要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本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完美,制订好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及德育目标,使教学目标明确恰当。要把握好教材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教学的层次要以学生思维为核心不断地递进。采用有效的策略,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每节课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创设的,用有效的教学情境引领教学,不能只关注趣而忽略了源,要更多的体现现实性、导向性和挑战性,从而达到既激趣又引伸的目的。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优选教学方法,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媒体组合,创造性地设计、应用教学软件(包括计算机软件、VCD、DVD、录像录音教材、灯片、挂图、模型及其它教具、学具),为学生提供多种优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大信息传播的精度、信度、密度和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实践、思维、探究与合作学习创造合适的空间,有效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获得对数学思想、数学规律的探索体验。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形成到解决的全过程,使数学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达到科学的平衡。

四、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调控是需要大力研究的,教师应当有灵敏的反应,充分利用实时生成的学生信息资源,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而更多地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数学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以情境为素材,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一节好课不是以活动环节、情节的多少、活动的多少而论的,讲求的是有效,经历快乐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德国教学法专家海克尔给出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

叶澜提出的活力课堂的理念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有意义(充实)

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基本要求(2):有效率(扎实)

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生成性(丰实)

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局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平实)

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局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真实)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正如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回顾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总会发觉,某一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效果也许会更好。留有遗憾我们才能力图弥补缺憾,才能不断进步。反之,那些完美无缺的课堂大都是根据“剧本” 学生经过反复操练,由教师导演出来“假课”,师生没有真情投入,怎么谈得上活力课堂?

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要求,丹阳市“活力课堂”评价标准就是在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的活力课堂的理念,吸收、整合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实施“活力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起步阶段,制定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具有前瞻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标准》也将在调整、充实中日臻完善。

活力课堂的主要元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师生分别评价

叶澜指出“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课堂教学时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她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她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他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她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是师生共同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场。因此,对课堂质量的评价也应从师生两方面去评价。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那么怎样的目标设定才算适度,有以下两个标准:

1、适合幼儿年龄特征

这个要求我想不是什么新名词,哪个老师都知道,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发育规律,每一年龄段的幼儿兴趣也不同,并且不同年龄的幼儿获取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有的老师从大班到小班,只有找到了“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目标定位,也就找到了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2、找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我们就要找到孩子能跳起来摘到那个果子的位置。这个区域位置如何确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孩子的现状、孩子目前所处环境的现状、当前孩子关注的热点、当前或将要开展的大型活动……综合各方因素,再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出发,这样的目标定位必定会大有成效。

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过程的设计应当紧凑、各环节应当层次分明,合理有序,衔接紧凑,有递进性,过渡自然。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及幼儿的现状,选择或探究恰当的活动方法,恰当、自如地使用相关教具,恰当地利用现代化活动手段辅助活动,使幼儿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深刻领悟活动内容的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双主”作用的发挥,特别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激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支持幼儿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或解答,或讨论,或质疑,或交流。通过这种充满信任、情景交融、民主、开放的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紧张(适度的)和愉悦中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师应当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不仅当好知识的传授者,更应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知识的诱导者、鉴赏者。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幼儿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诱导幼儿思维的参与和开发上。

四、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养不仅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更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教师长期担任某个班的教学,那么,这个班学生所表现的学科素养、兴趣甚至意志、情操都与这位老师有一定的关系。

1.较高的人文素养。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就自然地而非虚假地表现出真诚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孩子也就会在民主的环境里团结率真,敞开心灵,放飞想象,积极发言或认真倾听老师同学发言。那么,课堂就会有活力。“教育得好不好的问题,有时就是教师的人格问题。”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2.扎实的教学素养。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活力课堂理论的把握,对教育手段和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教师所具备的组织活动的能力,能否恰当而又果断地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学生和课堂的质量。也包括教师语言艺术的吸引力。活动中,教师生动的口头叙述,丰富的面部表情,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姿势,是创设良好活动情境的重要条件。

五、教学效果

活力课堂是追求效益的课堂。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1.上课的实效表现为师生的互动中,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最终解决认知冲突使知识内化、活化,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发展了能力,把握了规律,还形成了学习策略;教师感受变化、过渡,与旧有的东西发生碰撞,进行反思。这样,师生都有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2.采取不同方法的评价,不同方法的评价能保证孩子愉快地投入学习,“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发挥评价激励性、诊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也是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3.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提高,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事实上,上课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这是比掌握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所以叶澜教授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那怎么样把一节课上好,上活,还要注意以下的“五少”和“五多”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侧和在一起,重点多,容量大,比如:《好玩的树叶》名称、感知不同、树叶找朋友、树叶的作用、树叶粘贴画。这其中,有的环节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有必要的对其会是幼儿产生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延长,幼儿早就注意力不集中了,有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受到好的教学效果。

放射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要围绕一个重点去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

二、少一点“怎么教”,多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教案,只顾感环节,而忽略课堂中孩子学习时的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会恼火这个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比如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老师只在上面演示,后面有的孩子看不到,就会站起来,挤到前面来看。老师如果更多的考虑孩子的学,就会想到:材料提供的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很多幼儿看不见,就会

在边上挤来挤去,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外出听的课,有多少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很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有的课课件、录像游戏各种手段都运用上去了,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当,林云的课,夏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那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就是我们平时要多去思考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那幼儿的发展会更好,当然,像科学活动还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外出听的许多课,还有网上的一些教材、教案只是一些载体,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些指向、一些理念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全盘照搬,就像是给你一块布做件衣服,不管大小就穿在身上,肯定是不合适的,二有人会将它进行合力的裁剪,量身定衣,那效果肯定不同,只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一节精彩的课,这是他的特色,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美术并非她的特长,重要的是长期的随机教育智慧的积淀。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引导呢?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总之,活力课堂应该是焕发师生活力,动态、高效而愉悦的生命课堂,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能体现真正的活力。

第三篇: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任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我们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案例中罗吉老师的这堂看似“失败”的课是一堂好课。原因是——真实。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真实的状态,真实的表现,可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实验,互相交流,敢于质疑,畅所欲言。虽然,罗吉老师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彻底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才会关注学情,提高课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这节课我来上,我会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液体。然后做实验。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且让他们将可乐,醋,酱油,煤油,盐水等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的结论。

我心目中的好课是这样的:在真实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读懂,读通教学文本,并能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作为语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从教学中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观察,不断摸索,培养起自学自悟的能力。

常言道:“优秀的课堂大都是相似的,有缺点的课堂各有各的问题。”我认为罗老师这节课是优秀的,也是我见过的好课:正如叶澜教授说的这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一节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一节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一节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一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所以,我很欣赏罗老师这一节原生态的课,实实在在,没有花哨。

首先,罗老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她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了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给他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思维,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亦步亦趋地引领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是一些激励性的话语,让每一个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体验到收获的兴奋。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课堂之中,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让灵魂深处的情感,得到升华,陶冶。虽然罗老师这节课在结尾处有小小的瑕疵——对错误的设计,没做任何补救措施。但《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罗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完全按她的预设进行,但也是成功的,若是让我来上这节课,我想肯定也会有或这或那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在这我想给这位有很好驾驭课堂的能力的罗老师说上一句,“重过程、轻结论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才能体现课改新理念。”

最后我想给有待完善的课提点改进的意见和看法:如果罗老师让学生在课后解决“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就会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经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知识与经验整合起来,也就避免了尴尬的结尾了。言者无心,闻者足戒。罗老师让我们一起加油!我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这就如同辩证的说课一样.从课堂反映的真实情况,看出了罗老师教学的认真,也看出了罗老师对教学的负责态度.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但是另一方面,罗老师还是有点备课不充分,所以才出现了其他问题.关于液体的特性,学生还是不太清楚,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学校一个主任说的,如同吃饭,一旦吃的就是半生不熟的饭,那么再到肚里消化,那就很难了.就跟学生学习知识一样,第一遍听懂了,就容易了,如果第一遍老师没有讲好,再补讲几十遍,甚至效果都不好.要是我来试讲这堂课,我会多举一些液体的例子,首先叫学生了解液体的种类,充分了解以后,再导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液体,可以凭借经验就可以得出热胀冷缩这一特性,然后再做实验验证与总结.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

老师讲课认真,又不缺乏热情.老师讲课简单,但是理论却是深刻的,也就是把难懂的用简单的方式讲解清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又不能杂乱无章.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又不能光顾热闹,没有学到知识.总之,应该是老师教的轻松,而学生学得愉快.做到教学相长.这节课的可贵之处确实是学生真正的学习了、思考了,形成了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并有了进一步思索的疑问,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

没错,我也很喜欢这节实实在在的课,关于好坏课之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具备探索和好学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引领十分关键。

俗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观课者具有不同的评价观,对一堂课的评价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建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以及健全正确的课堂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改的深入推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堂好课虽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但也有最起码的要求。我时常记起叶澜教授提出的“五实”,一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即为好课。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后,我感触颇深。罗吉老师自然贴切地创设情境,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循循善诱引导,但还是不得不牵强附会,直接灌输,学生没有学会,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失去了课堂的意义——不扎实,更谈不上课堂的效益——不充实,导致了一堂失败的课。

假如是我——作为该班该学科的任教者,我当然熟悉并且会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如:该班为三年级学生,年级年龄均小并且思考、探索、表达能力极低。我会事前让学生从中找一些液体来简单的做些实验,不过是让学生自己来做。从教多年,我听过很多课,也讲过很多课,对课堂感受至深。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有多少课因没有提前预设从而不丰实,或因没有花拳绣腿的不平实,或因没有造假的不真实等原因,遭受与罗吉老师类似的感受和遗憾。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说的是

我们老师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好。

我认为这是一节好课。

罗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真实的课。虽然罗老师没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比那些因弄虚作假而成的“好课”要好出许多。现在的课堂有许多老师,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而提前将预设的问题告诉学生,这样在老师的暗中安排下,学生似乎学的是水到渠成,其实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这样的课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真实最重要。另外,罗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归纳、总结,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我会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液体的资料,让学生对液体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即“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

我心目中的好课应该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有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对于席老师的观点我是认同的,这是一堂好课。席老师分析的非常到位,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显示父帖子罗吉老师的这节课是好还是坏,要一分为二地看。一面是能创设情境,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身份进入到学习的主体当中是,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是在备课时对学生估计不足,在课堂上匆忙地抛出问题,供同学们研究,造成有的同学乱说;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结果还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好课。李老师提到的备课时对学生估计不足,我觉得备课时考虑得再充分,上课时也会出现意外情况的,我们备课时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的。

我认为一节好课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师生自然、和谐、融洽。

第四篇:怎样上好一节好课

怎样上好一节好课

兰香小学

张莉鹏

一、做到三个“提早”

⒈提早一刻钟熟悉教案。教师每天上的课一般都在前一天或者前几天甚至几周前已经备好,仅备好课还不能进教室,必须在离上课至少一刻钟前再次打开备课本,浏览教案,熟悉教案,进一步明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是在怎样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的,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成学习目标;哪些学生更需要怎样的特别帮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上课前,一定要把上课的全过程在自己的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预想一遍。只有这样进入课堂时,才能胸有成竹。⒉提早十分钟准备教具。熟悉了教案,教师心中已经明白应该准备哪些教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凡是上课需要的教具,都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这样上课才紧凑,否则待需要用教具时,却发现教具没有准备好,再去准备就会耽搁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省略不用,更要影响教学效果。⒊提早三分钟到达教室。提早进教室,要做两件事:一是关心学生。下课了,学生处于休息或活动的状态之中,往往不知上课的临近。教师一进教室,把教本、备课本往讲台上一放,就暗示学生马上要上课了,应该安静下来了。如果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之中,则需要教师以语言提示,请学生开始做上课的准备,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以及其他必需的学具拿出来放好。二是酝酿情绪。临上课前,教师静静地站在讲台前,头脑中浮现的应该是上课的过程,教师要开始调动自己的情绪,蓄势待发。上课铃声一响,教师就要像参加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一样开足马力向前跑,这样的课效率才高。

二、强化三个“意识” ⒈强化目标达成意识。上课犹如赶路,首先要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往哪个方向走,这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上课一般不会没有目标,多数情况是教学目标写在了备课本上,但上课时常常疏忽了。淡化了目标达成意识,上课的随意性就大,等课上得差不多了,才发觉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能达成了。因此,教师上课一定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所有的教学策略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达成。⒉强化学程导航意识。学程导航是海门市关于课堂教学的新提法,本质上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学程导航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引导、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服从于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帮助学,但绝不能代替学。“学程导航”是一种教学思想,要贯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⒊强化时间调控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拖课,或完不成当堂课教学任务的情况并不少见。这都是因为教师上课时缺乏强烈的时间调控意识。时间调控意识强的教师上课,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心中都很明了,把时间投放在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投放在课堂教学的重点上,投放在突破教学难点上,其他非主要的教学环节时间用得十分地节省,这样上课效率就高。这样的教师带班教学,自己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学质量高。

三、体现三个“带进” ⒈把生命带进课堂。这句话初听上去,似乎是一句废话。其实,这是指有一部分教师由于职业的倦怠,意志的消沉,上课成了他无奈的行为,这样的教师人是到了课堂,但心没有到,生命不在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的教师生命一定要在场,这是关键之关键。教师生命不在场,还说什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就成了一种善良的空想。要上好课,教师首先要把生命带进课堂,要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这一段又一段生命历程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没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命力的涌动,我们的教师职业生涯真会成了一种乏味的人生苦旅。我积极倡导把生命带进课堂,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在每一个课堂上精彩绽放。⒉把智慧带进课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这句话人人会说,这个理念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究竟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操作上的问题。其实教学的最优化是教学的心理学化。教学的智慧正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深刻把握。上课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行本堂课的学习的?新知的生长点在哪儿?学生是如何完成知识的建构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哪里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准确地把握了这些问题,教师上课就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把智慧带进课堂,强调的是教师上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⒊把微笑带进课堂。许多教师业务水平不错,口头表达能力也行,但亲和力不够,上课时老是板着脸,学生望而生畏,课堂上很难有生动活泼的状态出现,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本质是把对学生的感情写在我们的脸上,把我们对职业的热情、对人生的热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这样的课堂学生如沐春风,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享受生命的成长。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实际上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提升。上好一节课,很容易做到;上好两三节课,也不是很难;关键是上好每一节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上好每一节课,这就难了,这就需要毅力,需要坚持的功夫。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这样的一份坚持。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上好每一节课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我们学校生活的常态。

2014.10.24

第五篇: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

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

杨顺万 听课、评课是我们基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的一种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尤其是评课,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觉得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应该是“实惠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好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总之,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好课就应该是“实惠课”。应该是“科学课”。既然是“好课”,一定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某些“实惠”。既然如此,“好课”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的。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而那些课堂效果不是太完美的“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不合“理”的地方。

应该是“特色课”。人都是有个性的。由于性格、习惯、阅历、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和学生——这些课堂里的人也都是活生生有个性的人。同时,由于学情、班情、校情不同,各地、各学校、各班级也都是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应该是因“校”制宜的课,应该是因“班”制宜的课,应该是因“人”制宜的课。也就是说,“好课”还应该是彰显师生和学校、班级的个性和优势的课,应该是“特色课”。有特色的课应该说都是合乎“人情”、顺乎“天理”的“好课”,应该说都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四者科学而有机地融合和统一的“好课”。

应该是“创新课”。在新课改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当然,好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和生成的特点,“好课”也不只是上述四“课”的简单糅合和叠加,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都上成四“课”合一的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积极进取,执著追求,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拥有四“课”中某一方面特质,就应该被视为“好课”。

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