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园长成功管理的五要素
谈园长成功管理的“五要素
成功,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哪一位园长的奔波劳碌不是期冀成功地管理好一所幼儿园呢?然而,园长在殚精竭虑的管理中,如果能够重视以下五个重要因素,那么,成功或许不再遥远。
一、必须完成好一项任务
这项任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全面育人”。如何完成这项任务,我在多年幼教实践中悟出了“四个一”:首先,园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幼儿园在面对市场经济的选择中,需要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但办出特色必须以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色为基点,这个基点就是要以“全面育人”作为宗旨,要超越有限的功利目的。这就需要园长力图从以往让多数孩子为少数孩子作“陪衬”,以及单纯注重智育的教育转变为让来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小就受到体、智、德、美初步“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来,鉴于这种思考,今年“六一”,我轩钱改往年只让少数具备能歌善舞素质的孩子登台表演节目的做法,组织了一次让所有孩子都参与表演的庆祝活动,使绝大多数孩子在演出中真正感受到了“我能行”,提高了自信心。其次,园长要有一个治教的依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国家曾制定了一系列的幼教法规,其中1981年10月开始试行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和1999年6月已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先后是我们思忖拟定工作计划与督导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凭借依据。第三,园长要有一个管理的体系。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园长应建立起一个管理的体系,并要善于驾驭这个体系在管理之中去行使各自职能。这个体系应由四个系统构成,包括思想教育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后勤总务系统,分别在“全面育人”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四,园长要有一个工作的中心。在纷繁庞杂的日常工作中,园长需从教师素质的提高,园舍设备的改善,家长工作的协调等与幼儿健康成长相辅相成的多方面入手,抓住一个中心,这个幼儿园“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就是抓好教育教学。因此,园长要经常深入实际,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寻求如何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理想途径上。
二、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
园长的“两个角色”,不仅是向全园发出“给我上”号令的“指挥员”,同时,还应是发出“跟我上”命令的勇于带头冲锋陷阵的“战斗员”。只有这样,园长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过去,人们常常赞扬脏活累活干在前的园长;现在,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尚需进一步弘扬,但仅仅如此已不足矣。新世纪幼儿发展的新特征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水平,正在对幼儿的保教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这将迫切需要园长在以信息化、市场化、高科技化、智能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化面前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维能力。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迎接新的挑战时,园长也要变“给我上”为“跟我上”,要有更多的创新与构想。倘“将帅”能身先“士卒”,则强将手下必然没有弱兵。
三、必须权衡好“三种当法”
当年,我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时,曾惟恐有人不服,管理幼儿园常常靠开会、听汇报、布置、命令等方式来推动工作。虽然也曾取行过一定的成绩,但这种“行政型”的当法,使我常常感觉在与教职工之间,似乎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油水”关系。我慢慢觉察到教师们是最不喜欢简单生硬的行政指令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在宽松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中完成的。有了向心力,工作才有凝聚力。所谓“众人捧柴火焰高”,恰是这个道理,当我在工作上连上几个“台阶”后,为了保住荣誉,又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看守型”的当法,靠用制度的奖罚去维持工作。诚然,严明的制度需要建立,但单凭奖罚并非最佳选择,因为这种方式没有使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建立在角色认同的工期上,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因而,唤不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工作的责任感。这一现状促使我经常不断地思索管理中获得成功的因果关系,努力调整自身的管理行为。在实践中我已意识到,以“科研为先导”的“专家型”
管理方式应是为之努力的方向。为此,平素我经常给教师们“压担子”、“指路子”,点拨、鼓励、帮助他们,哪个教师公开教学取得成功,撰写的一篇文章被发表,我都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别无所求,愿做“人梯”,让年轻的教师从我的肩上顺利地通过。体味与权衡园长的几种当法我感受到,具有“学者”“专家”式的管理风范,可以带出一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那么,园长在管理中就应着力营造一种适宜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氛围的环境。
四、必须发挥好“四个作用”
这四个作用,一是园长应起到团结班子的核心作用。如果园长能够团结好“一班人”,无形中就会使自己的身边拥有一个“智囊团”。只有“集思”,才能“慎行”。二是园长在教师中应起到表率作用。作为一园之长,要想发挥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就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这样,才会使人心悦诚服。三是起到园风的风源作用。园长自身应努力挣脱世俗物欲的羁绊,让自己作为可效仿的偶像给全园教职工以强烈的心理暗示,才能逐渐厘正全园。四是必须起到承担幼儿的监督保护人的作用。这将要求园长必须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着想,诸如经常检查大型玩具是否安全,关注饮食是否卫生,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把幼儿的生命安全社为头等重要大事。
五、必须规范好“五项修养”
园长自身要规范好德、学、才、识、风等五项修养,我在实践中把这五项修养归纳成五句话时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要“注重思想改造,做到品德纯洁高尚;注重理论学习,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注重勤于实践,做到才能上全面发展;注重钻研业务,做到常识上宽厚精深;注重求真务实,做到作风上民主扎实。”
二十一世纪转瞬即至,把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带进新世纪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办得独具特色,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非轻而易举。如果说,每一所幼儿园的性质、规模、师资、设备等自然状况不可能相同的话,那么,我感到园长在管理中涉及到的上述“五要素”有着一定的共性。我将立志把握好,心无旁骛,做好幼教工作,这也是我在事业上所终生追求的目标。增强幼儿园凝聚力的“八激励”
第二篇:管理五要素
管理五要素
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已成为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总们最为关注的课题。随手看了一些有关文章,有一段很值得一看,这里送给大家共同学习。文章说:
一、在优秀的企业里,往往是全企业范围内关注业绩,关注自己对兄弟部门的配合,而不仅仅是关注本部门或者本人利益。
二、在优秀的企业里,人们将管理和工作全面定位服务,只不过是分工不同,企业所有干部员工的唯一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何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三、在优秀的企业里,每个部门或者个人都会关注自己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创造的价值是否有质量有效益的价值?非常关注现有企业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对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会不断地向上级送建议案,而上级部门则会积极响应,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解决方案,一旦形成方案便会规定在具体时间内完成流程的改善。有人全面跟踪并对成效显著的建议案会给予奖励,他们最恐惧的是如果不进步,没有办法再改善的话,而对手一直在进步,那么企业失败的风险将会越来越高。
四、在优秀的企业里,人人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企业对自己的各种投入和自己的付出成什么样的比例,一旦自己所得超过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便会有巨大的危机感,因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样才会有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五、在优秀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全公司范围内的科学经营管理观,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得学会经营,管理好自己的那张资产负债表。因此,管理层与执行层紧密结合,根本就不会推脱责任,企业战略战术与执行观无缝链接。
科学经营观的树立和落实到日常运营中,是企业组织赢得未来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的革新,离不开我们每一天的进步,每天,每周,每月都必须进行反思和总结。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不断改善,就一定会有新的变化。
管理五要素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对管理角色及相关行动的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素。
管理的五个要素
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1.计划 ༈Prevoyance༉
法约尔强调“管理应当预见未来”。他认为༌如果说预见性不是管理的全部的话༌至少也是其中一个基本的部分。
计划工作表现的场合有许多༌并且有不同的方法。它的主要表现、明显标志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既反映出了所要达到的结果༌又指出了所遵循的行动路线、通过的阶段和所使用的手段。拟订行动计划的依据是༚
(1)企业的资源༌如厂房、工具、原料、资本、人员、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公众关系等。
(2)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
(3)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它部分地取决于技术的、商业的、财政的及其
他的条件。
这些条件都在变化༌所以计划是每个企业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涉及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活动——特别是管理活动。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下级管理人员以至一般工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所有的资源不致被遗漏༌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法约尔的这种想法事实上是以后盛行的“参与管理”思想的萌芽。
法约尔还认为一个好计划应具有以下特点:
统一性༌每项计划不仅有总体计划还有具体的计划。
连续性༌不仅有长期的计划还有短期的计划。
灵活性༌能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
精确性༌应尽量使计划具有客观性༌不带主观的臆测。
制定长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法约尔对当时管理思想的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2.组织༈To organize༉
法约尔指出好的计划需要有好的组织。组织是对企业计划执行的分工。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
组织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两大部分。在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资源以后༌人员或社会组织就应该能够完成它的6项基本职能༌即进行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法约尔认为༌社会组织应完成以下管理任务༚
(1)注意行动计划是否深思熟虑地准备并坚决地执行了。(2)注意社会组织和物质组织是否与企业的目标、资源和需要相适合。(3)建立一元化的、有能力的坚强领导。(4)协调力量༌配合行动。(5)做出清楚、明确、准确的决策。
(6)有效地配备和安排人员༛每一个部门都应该由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人来领导༌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他能够最好地发挥作用的职位上。(7)明确地规定职责。(8)鼓励首创精神与责任感。(9)对员工所做的工作给以公平而合适的报酬。(10)对过失与错误施加惩罚。(11)使大家遵守纪律。(12)注意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特别注意指挥的统一。(14)注意物品秩序与社会秩序。(15)进行全面控制。(16)与规章过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等弊端做斗争。
3.指挥 ༈To command༉
指挥是一种以某些工人品质和对管理一般原则的了解为基础的艺术。法约尔要求指挥人员要做到༚
(1)透彻了解自己的手下人员。领导者至少要做到了解他的直接部下༌明白对每个人可寄予什么期望༌给予多大信任。(2)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领导是整体利益的裁决者与负责者༌只有整体利益迫使他及时地执行这项措施。
(3)十分通晓约束企业和雇员的协议。在各项工作中༌领导者起双重作用
༚在职工面前༌他起到维持企业利益的作用༛在厂主面前༌他起到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
(4)做好榜样。领导做出榜样༌是使职工对领导者的管理心悦诚服的最有
效的方法之一。
(5)对组织的账目定期进行检查༌并使用概括的图表来促进这项工作。(6)召开会议。把主要的助手召集起来༌参加酝酿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搞
好工作的会议。
(7)不要在工作的细节上花费精力༌在工作细节上耗费大量时间是一个大
企业领导的严重缺点༌领导者不应因关心小事情而忽视了重大的事情༌
工作组织得好༌就能使领导者做到这一点。
4.协调 ༈To coordinate༉
协调就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法约尔说༚“协调就是指企业的一切都要和谐地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并有利于企业获取成功。协调的另一种功能就是使职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物质设备机构之间保存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每
3个机构高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保证„„总之༌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事情和行为都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法约尔还提出了关于判断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工作的依据༚
(1)各部门不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其他部门༌各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好像它本身就是工作的目的和理由༌不革新整个企业༌也不关心毗邻的部门。(2)在一个部门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之间༌与各不同部门之间一样存在着一堵墙༌互不通气༌各自最关心的就是使自己的职责置于公文、命令和通告的保护之下。
(3)谁也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企业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
精神。
法约尔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部门领导每周的例会。召开例会的目的是根据企业工作进展情况讲明企业发展方向༌明确各部门之间应有的协作༌利用领导们出席会议的机会来解决共同关心的各种问题。通常༌例会不涉及制定企业的行动计划༌会议要有利于领导们根据事态发展情况来完成这个计划༌每次会议只涉及一个短期内的活动༌一般是一段时间༌在这一周内༌要保证各部门之间行动协调一致。
部门领导会议是协调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果没有它༌那么任务完成得不好的可能性就大༌有了它并不是正常工作的绝对保证༌还需要领导懂得很好使用这一方法༌能够使用各种工作方法是一种艺术༌是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才能之一。
5.控制 ༈To control༉
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与已定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标及已定规则相符合。法约尔认为༌控制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
对物、对人、对计划都可以进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应确保企业有计划并且确实执行༌而且更要及时地加以修正。
当某些控制工作显得太多、太复杂、涉及面太大༌不易由部门的一般人员来承担时༌就应该让一些专业人员来做༌即设专门的检查员、监督员或专门的监督机构。
最好做到不管对什么工作都能够回答以下问题༚“怎样进行控制呢?”由于控制作用于各种性质的工作和各级工作人员༌所以控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4༌像管理的预测、组织指挥和协调一样༌控制这一要素在执行时总是需要有持久的专心工作精神和较高的艺术。
第三篇:管理五要素
管理五要素
第一是付出:即奉献、给予、不计较个人得失、衷心地、不企求回报地付出、并把这种付出作为自己长期并且自觉的行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得失计较就会变化,人性中善性就会显现,人的高尚与自信就会随之而来。
第二是信任:这里面隐含着因果报应关系,你信任别人,别人也会信任你。信任是一种纽带,是可以互相传递的,信任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谈得上精诚团结。
第三是欣赏:所谓欣赏就是作为每一个人来讲,他有他的长处,当你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你应该喜欢他、爱护他,当一个人指责别人的时候他往往自己也是痛苦的,其实欣赏别人的时候亦是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互相欣赏的人际关系是最融洽的,相互之间也会是一种鼓励。
第四是沟通:人和人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意见不同的时候很多,但是不同不要紧,这就是个性,否则就没有个性了。正因为有了矛盾才有个性的存在,那么对个性的存在怎么达成共识呢?只有通过沟通化解疙瘩、解决矛盾。企业管理中每一个方案都是大家坐在一起研究,对事不对人,讲方案的是学生,评方案的是老师,这里每个人的智慧就变成大家的智慧。
第五是帮助: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个人性劣根性。帮助不同于指责,指责是不注意场合,不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大多数指责别人的同时其实是自我人性劣根性的一种释放。所以帮助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重要,是在考虑他人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使他人得以提高。帮助可以让一个人找到自信。你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自己会同样获得快乐。
第四篇:管理的五要素
管理的五要素:
1、标准
2、要求
3、监督
4、培训
5、处罚
第五篇:IT战略管理五要素
IT战略管理五要素
管理内部市场,平衡供给需求;贯彻五大原则,提升技术价值。Jeff Kaplan 著
如今,大多数企业和IT主管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知道企业的IT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率?他们中的大多数感到茫然。有些人担心IT的预算太大了,或者回报达不到要求。但是多大的预算才是太大,在IT上的投资要求得到多少回报?仅仅参考其他企业的标准,还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是比起二十年前,现今的主管对IT的作用和成本结构了解得很不够。有些公司的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但是它们却不知道每年在业务应用程序上的开支有多少。你知道公司每个IT项目每年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用户每打一个电话给服务台,它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力花在维持现状上---对现有系统小修小补,对企业的利润很少或根本没有贡献?
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要提高IT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对“内部IT市场”进行管理:使IT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相适应。要管理内部IT市场,还需要进行意义深远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即使最睿智的首席信息官也无法独自办到。
仅仅通过雄心勃勃的项目管理、聘用能人、甚至参考其他公司的IT开支额和采购内容,都无法使公司对IT的应用更具成效。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使成果得以保持,企业的整个管理团队必须致力于贯彻IT战略管理的五个核心要素:自上而下进行规划、统筹治理、采用标准化的实施方法、平衡供求以及平台管理。
自上而下进行规划
在对IT进行规划时,很多企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解决中层经理日常所遇到的棘手问题的项目上。此类项目被称作“维持性项目”,它们可能在很多方面有用,但它们的净现值往往很低或为负值。维持性项目能轻轻松松地花掉企业10%到20%的IT预算,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了使企业在IT上的投资取得更大回报,它们必须改进自己的规划过程,让IT项目更好地反映业务目标和商业战略,获得真正的效益。传统上,企业的高级主管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上,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高级主管则至少花同样多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能够成功。
让我们看看某个保险公司的规划过程。该公司的高级主管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公司的战略,他们仅仅选择了诸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之类的财务指标。然后又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下一财年的预算。当被问及他们用多少时间思考企业如何才能达到他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时,他们回答说在预算完成后并没有再专门进行这方面的规划,而是由业务经理制定各自的计划。由于他们没有首先决定如何达到目标,所以也就无法知道目标是否可行。他们也没有采取各种措施去争取理想的结果和收 1
益。
作为比较,让我们再看看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如何进行第一流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的。该公司的高管团队首先提出大致的目标,可能是财务目标,或以定性方式对业绩的提高提出要求。由经理层确定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并相应提出一组行动方案,涉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变化。由高管团队决定这些方案和投资是否能以节约成本或增加收入的方式带来恰当的回报,以及计划是否与公司的财务能力、股东的期望等因素相匹配。
然后高管团队批准投资计划,并根据投资回报修改原先的目标。经理层得到授权,实施投资方案,并对每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负责。最后一步由高管团队来做,他们根据营业收入、销售量和业绩等方面,对各个业务经理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调整。
有效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打破了各职能部门在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迫使高层管理人员仔细地考虑如何在各个内部部门之间分配IT投资(即各部门在“内部市场”中的份额)。此方法比“扫雪机”式预算法(在去年预算的基础上仅仅做些许改动)或“零基”预算法更具效率(零基预算不考虑去年的预算额,因此业务单元的领导不得不给出花每一分钱的理由)。从业务战略出发,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回答了以下问题:
●在业务转型时,我们必须投入什么样的人员、多少资金,以取得可以量化的收益---增加企业的真正价值,提高其盈利能力?
●运行现有系统(在生产支持和运营上维持现状)的成本有多高?
●为提高现有业务能力(其收益无法量化),我们最多能投入多少资金?
统筹治理
一旦投资方案得到了批准,企业就应当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转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项目来进行管理,以保证效果。很多公司都试图把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松散地依附于一些小项目。这种办法不会成功,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有关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比如,在集中实施ERP流程方面,如果不了解它将如何影响流程的绩效,你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如,不了解调整现有系统、使其能支持新流程的代价有多大,你不可能就改变流程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没有缜密计划但是也能成功实施转型项目的经理们,通常依靠的是个人关系和达成目标的强制力---这种办法不是对任何项目经理都行得通的。缺乏统筹安排常常使项目不得不推倒重来或需要纠偏。此外,还会发生项目赶不上进度、资源浪费、为等待决策而原地踏步的情况。
在项目早期,管理人员有很多机会可以提出自己对项目的要求,但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在项目酝酿和计划阶段,高层经理需要给项目定位,推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有实质性影响的流程、系统和工作职责的转变。一旦项目开始实施,管理人员再要对项目做出改动,代价非常高,因为项目的各项费用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对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在IT项目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项目范围和目标的优化、取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及确保项目所带来的变化能保持下去。统筹规划可以提 2
高IT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使项目预算和进度安排更加精确。
在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时,高层管理人员应确保系统经过了合理和彻底的测试。他们必须确保整个组织在各个方面(沟通、培训、标准运作流程、政策等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当系统改造真正实现时员工不会抗拒变化。如果没有勤勉尽职地进行组织变革管理,员工就有可能回复到老的工作方法,变化无法持久,投资回报率则受到影响。
企业运用统筹治理(integrated governance)的方法,为转型项目的实施制定全面的计划(IT管理是公司的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运营,确定IT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而IT治理是指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利用它来监督管理层在IT战略上的过程、结构和联系,以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编者注)。各业务单元和支持部门(IT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等)作为一个整体密切合作,共同对项目的成功承担责任。各部门经理必须避免战略导向不清晰、需求描述不完整、对人员和流程任务的管理不力、以及系统测试不严密。
仅仅聘用适合的人做项目还不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治理。有些经理人认为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事情做好。大多数员工都有良好的愿望,也会努力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但是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缺乏全局观的人所做出的决定对整个组织来说可能不是最佳的。有效的项目治理可以克服这个难题,它确保你能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使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和决策者参与到项目中。
有效的项目治理要具备这样两层结构: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议和执行,该团队必须向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审批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项目审批委员会(PAC)对整个项目的成功负责。由此可以看出,项目要取得成功,项目审批委员会必须能从正确的角度观察问题并给予项目团队恰当的授权。
标准化的实施方法
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治理只能够保证公司“做正确的事”,而为了让项目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公司还必须学会“正确地做事”。
被分派到项目小组中的员工往往缺乏必要的经验。在当今快节奏、流水线化的工作环境中,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过高估计员工的能力。因此,他们随意地让员工承担起新的责任,而不考虑其是否胜任。此外,很少有公司能够确保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所有的项目成员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造成项目失败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公司未能明确界定项目成员承担的具体角色和职责,成员也没有就这一点达成共识。
项目失败的肇因常常出现在项目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在项目周期的初始阶段,对业务目标和需求的定义不精确会延误项目的进展。最常见的不足之处是项目的发起人无法清晰地描述业务需求。因此就项目方向的选择出现多次反复;在有些公司内,直到项目临近结束还会出现这种反复。这类失误的代价非常高:它可以使一个项目的成本高出预算达一倍。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一个大型的现金周转(cash-to-cash)管理系统项目中。虽然项目预算只有1,000万美元,但最终公司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超过了2,000万美元。
在项目周期的收尾阶段,无法使员工改变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模式是导致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销售自动化项目中。销售人员不愿意使用公司领导强加给他们的技术。高层主管可能完全支持此项目,但是中层经理和各个相关业务人员却没有给予全面支持。如果各级别的主管人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在必要的人员和流程转变过程中给予支持,项目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这种项目失败的情况完全可以被避免。有几条专门原则可以使管理人员降低犯错的概率。实践证明,“组织准备度”(组织为变革准备就绪的程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囊括了项目成功所需的所有关键步骤。例如,“倾听顾客声音(VOC)”保证企业已经彻底评估了项目在人员、流程和系统方面的业务需求,它使各方在“项目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上形成一致看法。
其他能降低项目失败概率的方法还包括:为测试新流程进行试点,用分析手段保证有关人员对角色和职责有清晰的了解,以实施预演的方法保证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在项目周期的早期就被考虑到。运用这些可重复运用的、标准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概率。
平衡供求
很多企业都说它们的项目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很少有企业真正把优先次序落到实处。顾名思义,优先级别高的项目可以“借用”优先级别低的项目的资源。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企业中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很多经理常常过于谨慎地回避利益冲突,而不能在优先次序和利益关系之间进行正确的权衡取舍。
当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时,就会出现瓶颈,每个项目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人员在项目之间赶场,浪费了时间。不幸的是,管理人员很少意识到资源过分摊薄的严重性。如果现有项目所需资源超过企业的能力,如果员工排不出时间休假或接受培训,如果某个部门发现它缺乏应付意外事件的灵活机动性,那么经理人员应该断定公司同时进行的项目太多了。
要真正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的供求取得平衡,企业需要提高以下信息的透明度:人们在干什么(核查其所需的时间和技能),成本有多大(项目和成本核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绩效考核)。未能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可能是很多IT部门最大的失误。他们掌握的这些信息常常不够完整和精确,散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但是只要处置得当,这个困扰IT部门的难题是可以被克服的。
让我们考虑一下数据问题。目前,有效管理IT项目和服务所需要的数据散布在不同数据库中。如,项目的财务信息在财务系统中,资源信息在人力资源系统中,项目的进展情况则需要到阶段评价报告和项目计划中去寻找。而项目成本核算信息通常就不存在。
通常,只有IT经理才会定期接触到这些数据,所以项目决策的重担落在了他们身上。但在很多公司,业务部门经理和IT经理没能跨越职能部门携手合作,平衡供给和需求。如果IT部门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太过超前以至于业务部门无法采用,那么对企业来说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每个项目的资源模型不仅要考虑IT资源,而且还要包括完成项目所需的业务资源。项目核算应当兼顾项目的 4
成本和利润。
平台管理
业务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对于每个投入使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说,每年的运营、维护和安全保障费用是其实施预算的20%到40%。因此,在大多数公司里,固定的IT营运费用占到IT预算的70%之多。也就是说,大部分IT开支仅仅被用于维持系统现有的性能。
为了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更加有效,企业必须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对应用和技术平台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是企业在对平台进行计划时应更加主动。具体说来,就是:
●在引进新的平台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明确新的系统如何才能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系统升级前周密计划,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整个平台的新功能,以降低成本、改进工作流(workflow)或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提高决策能力;
●明确平台之间的依赖关系,整合各业务部门所使用的平台,以此加快业务运转,使业绩信息具有透明度。
聪明的IT经理可以凭一己之力提高系统的效率,但是大幅降低固定运营成本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抓起。能对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知道,技术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行为管理,就像组织行为管理离不开技术管理一样。
在平台管理中,最重要的决策不是选择哪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而是公司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系统来提高盈利能力。在投资购买一项高达几百万美元的资产之后,公司应当知道如何才能从这项投资中获得最大回报。
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的五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的。例如,跨部门的管理结构对平台管理有帮助,使项目的运作视角更加具有全局性。自上而下的规划使公司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中层经理们各自为战。如果在商业可行性的分析中采用公认的最佳模式,可以保证企业在投资时已经考虑过项目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考虑到投资回报,落实五项核心要素的成本并不是太高。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投入到IT上,通常在今后的五年中,它每年因此可以节省的成本占到销售收入的1%。而我们并没有把IT投资所带来的增量收益计算在内。落实五项要素、进一步完善IT投资所耗费的资金每年不到IT预算的1%。
但是节约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企业必须愿意为了降低成本而投入资金。不过,这些措施的投资回收期大多为一年,所以企业可以迅速地收回投资。
其次,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积极地参与对IT产品和服务“内部市场”的管理。前文所提到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威胁到现行的授权方式,因为它改变了大多数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预算和责任 5
体系。仅仅让首席信息官负责管理内部IT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他可以改变企业在IT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但是还得有人去推动跨部门的全局性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