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王晓丽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宝鸡市太白县咀头小学王晓丽
小学作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我们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其美好的灵魂。那么,在作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积累素材。
1、历史回放,积累素材。
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在影片的选择上,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欣赏特点,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等。在观看前,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要求,但不要简单以所谓“观后感”来布置任务,而是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如“潘冬子怎么把盐带过关的?”“张嘎的枪怎么得来的?”影片中敌人的“坏”体现在哪些地方,主人公为获得胜利,进行了怎样的艰苦斗争?在观看后,要求学生以文本形式来回答此类问题,这既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过程,也是思想受教育的过程。
2、结合校、班、队活动,积累素材。
作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作文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同校、班、队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赢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训练项目和深化校、班、队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月”、“科普环保知识月”、“我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弟子规诵读活动”、“法律知识讲座”、植树节等活动,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并组织学生记录下这一活动过程,写下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写作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启动灵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可以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音乐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祖国、雷锋叔叔等主题作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演唱《我的祖国》、《雷锋之歌》等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形象和雷锋的形象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写作有了依托,又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歌曲的熏陶。
除此之外,经典的绘画作品往往也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寄托和感情表达,很好的感染观赏者,从而完成一次心灵的震
撼和影响。因此,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爱国主义绘画作品,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铁人王进喜》等作品,要求学生对场面或人物形象用文字进行描述,并在文中写出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文字描写能力,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结合周围,写活习作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能使学生觉察或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而小学的作文训练,要写的大部分内容也恰恰是这些。因此,近年来,我根据身边教材这一有利条件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写起。
如在母亲节前,我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母亲,写写自己的母亲,感受母亲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敬。我还建议在母亲节那天,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母亲听,作为孝敬母亲的一份礼物。又如:在教师节前夕,为了结合当前的大好形势,体现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教师的关怀,从而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因此,我给学生命了一道作文题目:《我尊敬的老师》,启发学生怎样选材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回顾你们从开始入学读书后,老师是怎样教育你们的?你们学到的知识是谁教给的?最后我又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徐特立十分敬重,并把徐老给毛主
席的那封信的内容简要地讲给学生听。从而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思想内容健康。
近几年来,我县发展快,变化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设备齐全,这体现了党的政策好。这些既是写作的素材,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所以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新鲜事物,并思考县城、农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叙述这些事情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写了《学校新貌》、《家乡新貌》等作文,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从爱学校、爱家乡,进而到爱自己的祖国。
第二篇: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摘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其中一种。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化学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介绍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和优秀事迹,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化学教学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今天,更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思想,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到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腾飞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上面。中学生正处在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刻,我们应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下面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在化学上曾有过许多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讲“造福人类的化学”这节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化工方面的成就: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隋朝时发明了火药,商代制造青铜器,春秋晚期冶铁,战国晚期炼钢等。在讲“无机非金属材料”时,向学生介绍: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许多陶瓷产品闻名于世,流传至今,如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钧瓷”等。在讲“金属的冶炼”和“化石燃料”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最早掌握铜、生铁、钢的冶炼技术,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是近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国家。这些生动的史实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化学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化学工业、化学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讲“金属的冶炼”时,向学生介绍: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1位,2010年我国的钢产量突破6亿吨,仍居世界第1位,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在讲“煤”时,向学生介绍:1949年我国的原煤产量只有3200万吨,居世界第9位,1988年达到9.8亿吨,跃居世界之首,2010年煤产量达到30亿吨,仍居世界第1位。在讲“石油”时向学生介绍:建国前,我国是帝国主义倾销“洋油”的市场,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化学家和地质学家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江汉、大港等石油基地,近年来,在我国海域和西北部也开发出了新的油田,结束了依赖“洋油”的历史。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75年我国已制成每粒质量为0.2克的人造金刚石;1981年11月我国又首先人工合成了一种具有天然转移核糖核酸相同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神舟飞船的成功试验,人造地球卫星的准确发射与回收,超导体、纳米材料和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处于世界前列。通过上述事例的介绍,学生无不感到振奋、骄傲与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山区、平原,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我们引以自豪。在讲“金属矿物”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钛矿资源中,钛铁矿石的保有储量为3.75亿吨,居世界首位,钨矿、钼矿、锑矿、稀土矿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锡矿、锶矿资源均居世界
第二位;锰矿、钒矿、汞矿资源均居世界第三位。虽然我国是一个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我国人均金属矿产资源量并不高。我们必须科学开采和使用我国的金属矿产资源。在讲“化石燃料”时,向学生介绍:“煤”被喻为“工业的粮食”、“黑色的金子”,我国是世界上煤蕴藏量最大的国家,煤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目前世界煤储量估计可供人类使用200多年,而我国煤储量可供我国人民使用500年左右,且煤的质量优良,品种丰富;“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石油,只是限于当时的开采技术,不能很好合理的开采,目前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为881亿吨,可采资源量为233亿吨;“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化石能源,目前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32万亿立方米。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学生们意识到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四、通过介绍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和优秀事迹,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学习热情。在讲“化学肥料”时,向学生介绍:在化工技术上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的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曾誓言:“外国人能办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得更好。”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利用三年时间,成功地改进了生产纯碱的方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讲“原子”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他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在讲“元素”时,向学生介绍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法籍波兰人——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她把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钋”,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和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质,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由此可见,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和优秀事迹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是要靠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而能产生感召学生发奋学习的强大魅力,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学习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爱国之情。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立足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考文献】
[1]张家登.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11:6
[2]卞学祖.化学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J].化学教学,1994.12:10 [3]谢占青.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实施德育点滴体会[J].中学化学,1996.1:1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化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12:54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化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12:43-44
第三篇: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论中专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作为中专语文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针对中专生应重点在“渗透”上下功夫,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润物细无声”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其原因有二:第一、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由实施的对象所决定的。中专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中专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中专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阶层,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高中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许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听”。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有著作为证。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经过这么一问,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通过共同回忆,老师补充,大家明白,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谛。通过这些总结,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在介绍作者时,我从他的生平开始说起,“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性格。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最后以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结束了作者简介。在我说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的到同学们的热血沸腾了,我想这热血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沸腾的吧。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情感,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因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再说“说”。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那到底怎么做呢?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比较庆幸的是笔者的学校每到周四就放一些爱国主义的影片,比如《焦裕禄》、《鸦片战争》、《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多是比较流行的、反响比较大的爱国题材的影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会利用语文课举行小型的讨论会,先请一位同学把主要的故事情节叙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说一说这部影片哪一点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哪一个片段比较感人,感人在哪里;哪个人物的性格你比较欣赏,欣赏的原因;他(她)和你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你可以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从学生们的答案中,老师可以发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最后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纠正。
该说“读”了。我常常推荐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思想健康向上的,在这些杂志中有有关时事的评论、有关于励志的、有关友情、亲情的„„我也建议学生们常看报纸,让他们养成读报习惯,关心时事要闻、关心国家大事。鉴于男生爱看武打小说,我会推荐他们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本人认为从这些武侠小说中是可以感受的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内容,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方面)”、“士可杀不可辱(气节方面)”、“一诺千金,生死以之(诚信问题)”、“路见不平,舍身相助(社会正义)”等等。当然在看小说上面我有时间要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看,否则将受到严惩,可以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看。女生爱看的言情小说,我会推荐她们看一些我看过的作者的作品,比如席绢的、于晴的„„本人认为在好的言情小说中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培养情商,还可以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环境的渲染方式等,有益于提高写作技能、而且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不管是什么小说,我都会要求他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我会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内容,问问他们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再顺势加以引导。
最后说“写”。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对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小说)的感想,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要求写真话。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综上所述,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第四篇: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把德育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重视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寓德育于社区教育之中。不仅要立足于课内的“言德”,还要注重课外的“身教”。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第五篇: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
问题是内容空泛,文风不整;模式化、浮浅化。对策:
一、使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二、通 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三、通过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四、培养美的文德文 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境界之美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 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要写出一篇“美文”,除了必须在文中倾注高尚的美好的思想 感情外,还必须掌握语文表达方法,用美的语文形式反映美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综观中学生作文现状,问题颇多,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整
按理说,现在青少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反映在他们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声有 色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乏味苍白的,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或闭门造文,不切生活实 际;或刻意模仿,有抄袭之嫌。
譬如,在写《秋天》一文时,许多同学仅仅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在收获庄稼,树叶变黄,天气转 凉,除此之外,好象再没有别的可写了。城市的同学写秋天,几乎都不写自己身边的景物及各种变化,更多的 是写农村的景物,又让人啼笑皆非,什么谷穗二尺长,谷子和大豆种在一块地里,甚至写农民在挥汗如雨的收 割麦子,等等。
继言之无物而来的是文德文风不正。有的同学刻意模仿范文,甚至模仿某些作家的“文气”,给人以少年 老成之感。有的还弄出笑话来,如一个同学写《秋天》时,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写道:“秋天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停了。„„母鸡是最不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个鸡蛋,可惊喜。”抄袭现象在学生作文中 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学写《秋天》时,把作家峻青《秋色赋》中的大段抄入自己的文章。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圈子太小,观察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但根本原因还 是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现状有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繁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精 神压力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熏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全部挤掉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就是家 庭——学校——家庭。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人、事、物、景都不能亲自去观察、体验,只能想当然地写,“参考 ”着写。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得的信息,大都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等,知识面很广,但缺乏实践和 亲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由“言之无物”到“文德文风不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审题立意模式化、浮浅化
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的作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模式化,诸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战 胜困难等,假话、大话、空话太多。就象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 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 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注:《教育时报》 1998年1月10日第4版。)
二是浮浅化、庸俗化,暴露出怕吃苦、爱攀比、图慕虚荣、不劳而获等诸多思想问题。如有的同学在写《 我希望„„》这篇作文时写道:“我多么想不付出努力就轻而易举地超过别人啊!”还有同学写道:“真希望 我是一名市长,这样就不用天天骑自行车,就可以天天坐高级轿车上班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片面性,不注重素质教育。具体讲 是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另一重要原因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一方面视 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宠爱,有求必应,把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视为对孩子最深的爱,而很 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致使不少中学生身上存在骄娇二气。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丑恶思想的抬头,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多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使孩子原 本纯净的心灵变得不再清澈,思想浮躁,缺乏对真善美敏锐的觉察力,自然也就无法写出真挚动人、文质兼美 的作文了。
为改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应该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善于观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美。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 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 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观察美的基础上,进而引 导学生想象美,使情感与想象沟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要经过加工,才会有审美 价值。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内在图式”,激发学生作文的 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要 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例如写《雪》,一般同学都在歌颂雪的纯洁无瑕、美丽多姿。有位同学则毫不客气地贬斥雪的虚伪,用美丽的外衣掩盖世上的丑恶与肮脏;写雪的穷凶极恶,依 杖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了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 的信心,揭示了与“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美的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 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以启迪广大同学创造美智慧。有时可有意识地给学生出一些“反弹琵琶”式 的作文命题,像《良药可口利于病》、《开卷未必有益》、《巧妇巧为无米之炊》等。
作文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修改润色,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修 改作文,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并学习到修改的方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第三,通过教师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到底怎么样?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 知道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 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在文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都要细细斟酌,使学生读后既明白努力的方向,又得到美 的享受。批语要有感情,即使是指出缺点,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必要时 还可当面批改,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
作文讲评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总结性的评论进述。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讲评使学生明辩美丑,品评优劣。实践证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讲评过程中,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不妨通过“美 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 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 莫大的收获。”(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1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位老师就曾 作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配上音乐“美读”他们所写的作文,效果非常好。听者、朗诵者同样感受着美的体验,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新的写作欲望。
第四、培养学生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文德文风,说到底是思想品德和思想作风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文德文风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走出生活 的“三味书屋”,做生活的有心人,实实在在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 写出内容真实健康,形式平易朴素的好作文来。
语文教学大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以及书写工整、文 面整洁等良好写作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决非一 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常抓不懈,坚持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最终会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内容与形式、作文与作人的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