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波普设计艺术介绍-squirrelbb原创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7-49941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1 15:16: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波普设计艺术介绍-squirrelbb原创

“波普”艺术设计

squirrelbb

“波普”(pop)一词来自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但是,当它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后,它就不仅仅是指大众享有的文化,而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设计特征之一。

波普设计运动是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潮,它产生的背景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叛立场,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有密切关系。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英国。英国的波普运动是为了其改变设计落后的地位,而又避开现代主义阶段的一条捷径,它的思想根源还是从美国大众文化中来的。设计家为了适应这种心理需求而设计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风格、理性主义、减少主义设计特征背道而驰的新产品。主要在产品、服装、平面三个方面开始突破,以服装最突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家具设计也出现了波普风格,代表有穆多什和特伦斯•科兰的“哈比塔特”。波普运动追求新颖、古怪、新奇的宗旨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60年代中期以来波普运动寻求新奇的设计动机已力不从心,开始在历史风格中找寻借鉴(主要是维多利亚风格和工艺美术风格)。一个以反传统为核心的运动成了历史的大杂烩。这场运动只在形式主义中进行探索,并没有更加深层的意识形态依据。所以本身形式的不断改变使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设计运动。

波普设计取材于现代社会流行泛滥的各种文化现象,运用粘贴、绘画、构成等方式,批评、嘲弄西方消费社会为特点的艺术,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以及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因此,波普艺术主要体现与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或活动方面。如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热狗、姚头和大众熟知的人物。它追求大众化,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如果抽象表现主义是阳春白雪,那么波普艺术和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下里巴人。

波普设计的优势,在于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可消费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一样。1964年英国家具设计家默多克设计了一种采用五层胶合纸板作材料的家具,这种家具价钱便宜,更换方便,不用时便可扔掉。同样的原理可适用于纸衣,穿过一两次就丢掉。

波普艺术是矛盾的。它们 一方面表达了建设性的乐观主义,同时又表现出颓废的迹象;相信进步,又惧怕灾难,它们同时代表着梦想与创伤,奢侈与贫困。人类文明已开始觉察到其自身的脆弱与毁灭就像是一场梦魇,所有可得到的消费品在这个“一切都可以的抛弃的社会”里已变成了一个垃圾的弃置问题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欲望与命运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汽车的光泽与其残骸分别代表着消费社会中的幻想与现实,这些幻想与现实各自承受着痛苦,消失在统计数字当中。波普艺术实质上反应了消费文化、大众传媒以及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种种幸福与不幸之间的矛盾。波普艺术是20世纪后期最值得纪念的一种艺术样式。安迪·华赫尔(Andy Warhol)的多重丝网印版画中的偶像看起来像是精神崩溃了,仿佛是其内心忧郁时的创作。他有一件名为《绿色的可口可乐空瓶子》作品,整齐的一排排空瓶排满了整个画面,它起到记录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现象的作用。

60年代的明星崇拜同样也是时代痛苦的标志,浓妆艳抹的脸蛋是为了迎合那个时代作为偶像的需要。这些偶像明星们所反映出的形象以及他们通过面部表情所装出的个性,掩盖了他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的脆弱与无助。丽兹·泰勒的消沉,玛丽莲·梦露的自杀,以及“猫王”埃尔维期·普莱斯勒的孤独,其实都是这个时代真实面孔的表现。时代的脚步不 停地碾过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无限可能性的边界。

在 60年代,设计走向了专业化,并且完善到了不再需要将产品与其具体特征以明显方式相联系的程度。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世界的前面。设计者创造性的构想被应用于形成一种潜意识里精神上的联系,以下意识的方式进入接收者的个体空间 这种对于深层次精神学的利用虽然在任何具体感受中都难以把握,却使设计能够调动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因此,消费社会的“无限自由”建立在了可诱惑性、缺乏独立、缺乏自由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之上。许多艺术家受到激发,去从事国内、环境和消费产品促销的设计工作,这一过程所追求的共同点,即丧失所有个性和重点,被认为是对于他们的存在及艺术整体感觉的一种挑战。在他们看来,艺术家们能够“完善”关于消费品设计、陈列以及图片设计的某些方面,并由此获得表达更加暗示性的、鲁莽的、细微举止的要素技巧。商品形象语言的发展类似于粗俗口语的发展,使广告标语被看作是一种文学及捉刀者和复制者们假定有艺术地位的作品。类似的反映也发生在电影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中。

艺术家们如何处理这些通俗的题材,形象和技巧呢?他们将自己的,.完美”更进一步,因为他们不再将自己限制在应用设计可以预测的范围内.而是将其揭示并修改以获得一种全新的效果。他们精确地分析这种功能性的语言,通过重新定义这些技巧而给予它的主题一个全新的涵义。在这里,“完美”与日常惯例的一致性毫不相关,而使日常形象透明、孤立并剖析设计的特征。忧郁替代了愉悦,表面光泽与最后的修饰呈现出令人费解的破旧的铜绿,从而在其头部呈现出精确,形成对视觉的一个挑战。尽管设计者仅仅展示产品本身,而艺术家们却在展示经过设计的产品,它们从其使用价值中释放出来,置于能足够引起反应的不寻常的环境中去 通过这样,他们并不提供明确清晰的定位,而是将事物置于其本身的未决状态中,让观众去决定哪些特点属于艺术作品。哪些属于其主题。

詹姆斯 ·罗林奎斯特大全景作品展现了未经加工的世界。揭示出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喜洋洋的梦想世界的虚假景象。日常生活用品与情感的混合,产生出对于残破现实狂乱记忆的印象片断。各种图案与其环境通过精巧组合,无限延展以及放纵的色彩与形式达到相互融合。大亮色的“画笔”看上去像一根电话线的连结处,它进人画面,改变着尺寸,小东西变成大物体,每一样东西都模糊不清,它们彼此间隔、不停旋转,仿佛被吸人一个毒性的、地狱般的大漩涡中,被吸人到醉梦般的混沌之中。在这些作品中,平凡获得了新的价值,陈规陋习被推翻,画面中的事物来来往往,显得既陌生又奇怪。在1950年到1960年之间,罗林奎斯特为工业和电影做招贴画,他那巨大全视野的作品含义暖味 使人联想到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的光辉,极度光亮和无理性的光谱色彩远用,以及构图的涡流被包含部分物体的灰色和青灰色重新吸收。罗森奎斯对于现实的复杂评价尤其清晰地反映在他1961年创作的作品《彩虹》之中。绘画、凸现的物体和预制板家具共同组成房屋的部分外墙,一面典型的未装修的预制房水泥墙。彩虹,以前作为清洁、成功、进步与自由的象征物,在这里却变成从一扇破窗中沿着外墙流下的忧郁液体,滴在一个咄咄逼人的钢叉下面的空间。在这里,彩虹被描述为一个受到混乱威胁的社会和国内秩序的标志,在这幅作品有限的构图和简沽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是如何美化他们破碎的梦想的。

日常生活中的点缀、大众对使生活更加有诱惑力和舒适的消费品的兴趣,集中在特定的模式与品牌上。某些消费品成为时代的标志,它们让历史成为新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棒棒糖、冰激凌、蛋糕、七喜、百事、可口可乐、牙膏、汤罐头、香烟和火柴盒作为被富裕所围绕的文化标记,同样成为波普艺术的标志。雷蒙德 ·海因斯〔Raymond Hains〕,一个因使用拼贴和撕碎的招贴而出名的艺术家,在 1964年创作了“火柴”。在这一作品中,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被放大成一个探索的形象,搭在一起的红火柴以突出的排列使人联想到服从军队编制队的个体,它们“破碎”的脑袋、以及从色彩永恒的肤浅中所散发出的废墟的气息在这里被提高到一个极端的抽象。无名的火柴盒在此获得一个“个性”,一种内在的生命。一个被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标准化风格的物品变得富有意义并独一无二。

“波普”基本上是一场广泛的运动艺术,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设计,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自由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许多波普设计出自年轻人之手,也只有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乐意一试 但新奇一过,它们也就被抛弃了,这也许正是波普设计的目标之一。波普设计虽然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但它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带来了一般新鲜空气,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了无穷尽的参考,由此刺激了这方面的探索。

第二篇: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与室内设计

波普艺术与室内设计

摘要: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Popular”,有大众化、通俗、流行之意。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同时又是室内设计师强有力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波普艺术 文化艺术 室内设计

Abstract: the Pope is the result of English “Popular”, the word is Popular, pop, pop.Pop art as the stage on the art of the rebel of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strong expression and interior designers.Keywords: pop art culture art of interior Interior design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模式也趋于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生活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得程度后,精神方面的追求就变成这个时代的主流,因此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设计要求也不断变化,而当今的世界室内设计的思潮已经是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状态,而在这些风格设计中,波普艺术风格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闪耀着它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1波普艺术

1.1波普艺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 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一种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负担观存在物作为创作载体, 并赋予的价值和蕴意, 以传导给观者最为大众

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是英国评论家劳伦斯 ˙阿洛韦创名的。他在 1958 年 12月的《建筑设计》上发表的名为“艺术与大众媒体”的文章中首次用了 POP art一词。1959年,他针对波普艺术的特点总结道:大量生产的技术, 能够准确无误地复制文字、图画和音乐,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费的符号和象征品?大众传播工具被群众所接受, 我们必须转变文化这个概念。文化这个词语不再是高级人工制品和历史名人的思想专用品了, 人们需要更广泛地用经来描述社会在干什么。由此可见,波普艺术的思想与行为主张已经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是一脉相承的。美国波普艺术出现在英国之后, 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 商品招贴, 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波普艺术倡导者认为, 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在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下 通俗文化 大行其道。波普艺术用通俗、商业、诙谐的艺术语言诠释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其思想影响了当时各个艺术领域, 包括室内设计。1.2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表现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形式与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构性,安迪·沃霍尔用独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当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背景下,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并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属于普通大众,并逐渐以新的方式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民众服务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该画像是沃霍尔在1972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之际所作

1967年所作

《玛丽莲·梦露》 2波普艺术与设计

20世纪 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近30 年的时间里, 室内外设计风格日趋相同, 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 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道, 对于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来说, 这种风格已经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单调、刻板、没有人情味。这时以查尔斯!占科斯为代表的青年建筑设计师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提出了要折衷地使用历史主义风格, 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 来修正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刻板面貌。他们通过当时的国家与国际的特殊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的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 来开辟一个新的设计路径。新一代的消费者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代表

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非人格化、高度理性的特点, 显然与他们的要求是违背的。新一代的消费者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 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 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 才能迎合新的社会、新的市场, 形成新的当代设计风格。因此,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即波普设计阶段。波普艺术风格是迎合大众的口味的选择。其代表作品为: 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等。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的语言等特点, 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风,靡一时。波普 设计运动是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

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

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

波普艺术的思想是消解神圣化和商业化的, 它们是现代主义发展到末端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 为享乐主义敞开了后门。因此, 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特别的图案设计都让进入丰裕社会时代的人们大吃一惊, 眼前一亮。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内容, 而是把实用的元素揉和了进来。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束缚。

复古风潮波普装饰

现代波普风格

波普儿童房

这些设计都具有色彩鲜明, 造型特殊的特色。这种

波普 文化的现象, 连正式的英国设计机构, 比如, 英国的设计协会也不得不正视它, 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表现探索,波普 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商业、经济现象。3波普的发展意义

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更加俚俗化、商业化、个性化的美学元素。所以, 波普艺术在人的审美观里仍旧占据有半片江山。在室内设计中会更多采用引入具象语汇、运用象形语言、引入商业元素、运用浓艳的 原色调 的手法, 在室内设计不乏能体现出追求个性、时尚、放纵不羁、标新立异等不和谐、不统一的作品, 以满足人们的猎奇消费的心理, 对室内设计进行 个性化 打造。这类建筑的不断涌现, 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会有更进一步的渗透。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 体现波普艺术的室内设计贴近生活,迎合大众, 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为20世纪企图打开艺术家僵局的实验性美术中的一支,它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在经历了激烈的变革后它的过于迎合大众心理的特性造成了设计品质的单调,使某些室内设计流于肤浅与喧闹。但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贴近生活、具有人情味和引发人们反观生活的特点,以及在商业空间中所取得的良好反响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吸收新思想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我的设计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参考文献:

1.《谈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李婕

贺 娟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2.《波普艺术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杨佳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波普风格 .百度

4.有关波普艺术的一些基础知识 .略晓网 5.http://huaban.com

第三篇: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一)新潮美术及中国的前波普阶段 1、85新潮美术回顾

85新潮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在文化艺术界的必然结果。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场文化运动,85运动所提倡和延续的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价值观,而实用理性和人本主义的统一是这种新文化观的核心。它的针对性很明确,就是要否定传统文化规范,借助西方现代艺术,以个体意识批判群体意识,把乡土时期有限的社会批判转换为广泛、极端的文化批判,追求终极、本体主义及英雄主义的“精英”意识。

这场运动的突出特点就是众多群体展览的兴起。六届美展后,各地涌现了规模不等形式相异的美术展览几十个,其中绝大多数是自发的青年群体展览,大多历时不长,也不是太正式的官方展出,引起的争议也很大,并有少数展览因此而停展。这些展览从其创作宗旨及艺术观可以分为三种向:第一种是“北方艺术群体”“浙江‟85新空间”“江苏艺术展大型展览”等为代表的倡导理发精神的展览。如“北方艺术群体”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崇高的、庄严、肃穆的称之为“北方文明”的艺术形式。后来因在92年创作《大批判》而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名噪一时的王广义在当时是这种“北方文明”的虔诚倡导者,他当时所作的《凝固的北方》和《后古典系列》都在以一种凝聚、简括的抽象的形式追求着“人类精神的回声”。而浙江的谷文达反对表现自我,认为自我是小我,要将世俗情思升华,超凡为某种精神。这种对于精神的著追求,到后来以至于发展为对宗教精神和宗教气氛的追求。不过,这时的理性精神对于85美术的理性之潮来讲带有启蒙性质,它所更多地关注的是绘画样式的反思和个性反思,直到后来演变为文化反思。

展览的第二种类型是追求直觉主义和神秘感。代的展览有北京“十一月画展”,深圳的“零展”,山西的“现代艺术展”等。85美术运动中一方面趋于极端理性化,另一方面又强化了直觉这种因素,且从感受型步入冲动型,从温和变为粗犷,如深圳“零展”中对于生死轮回的生命意识的表现等。“山西现代艺术展”则反对超越社会,提倡艺术要触及人生灵魂深处等,虽然他们强调的是直觉和神秘主义,但是这些内容都是“精神“这个理性的一部分,可见他们身上所背负的理性重担并没有减轻。

第三种展览类型是强调观念更新与行为主义的展览,也就是在这些展览中,波普艺术开始正式在中国登堂入室了。85年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劳申伯格展览是近年来最刺激的国外展览,不论国内观众对它的反应与否,艺术家开阔的思维也让国人大开眼界,在艺术概念、媒介运用,对传统的国内艺术家正在为突破那种唯美的“伤痕”“乡土”意识流的束缚,苦寻良药而窘于思维空间的狭窄之时,劳申伯格世界巡回之展送来了波普艺术。于是急于“拿来” 的国内艺术界迅速出现了批波普艺术的模仿者。山西“现代艺术展”作者说:“我们就是模仿劳申伯格,要说模仿,谁免得了模仿。”(其实85运动所有的创作都是模仿,由此可见中国前卫艺术的根基和特点)。其实早在劳申伯格来华前的二、二年内,各地已相继出现过材料拼贴的作品,而在1985年劳申伯格来华,对于中国的波普艺术的产生发展来说,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

回过头来看看,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启蒙期的新潮美术,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模仿、粗糙等现象,带有明显的实验性和试探性,部分作品流露出病态,怪诞、伤感的情绪等等不足之处,但是就中国的现代美术发展至今而言,85新潮美术追求的理性精神—一种对整个中国状况终极关怀的精英意识和自我牺牲的悲剧色彩都是后来不曾再有的。

2、中国的前波普阶段

如上所述,劳申伯格85年的来华是中国波普艺术的开端的标志,波普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初级分阶段自此一直延续到89年的“现代艺术展”,这个阶段实际上是隐含在85年新潮美术运动的主线之中的。而此时的波普艺术像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对于革命的热血青年不加选择、不作重点的“拿来”的手段。谁也没有想到在几年后,它竟然会成为中国前卫美术的主要现象。前波普阶段的主要代表人都是当时新潮美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后来在国际艺坛活跃的前卫艺术家,如吴山专、谷文达、徐冰等。

吴山专的作品主要是对于荒诞感的表现,他以《红色幽默》系列作品像大字报一样,用荒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荒诞的现实,渲染了如文化革命中“红海洋”般的气氛。他信服越单纯就越强烈,所以只使用红、黑、白;重复就是力量,所以作品强调铺天盖地的红的气势,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文化革命的名词,而是写满了各种毫无关联的词句,如“今日停水”“寻人启事”“居委会”等几乎全部来自今日生活中的布告栏中。这种无关的词句本身就造成了某种象征性的错觉,然而也提示了一种超出表现“文化革命”的深层含义,即对一个更荒诞的内在现实——“文化赤字”的表现。

谷文达的文字系列也是表现对以往文化观念系统的破坏,而他更具有一种宏伟般的机敏与冷静。如他的作品《正反》《错位》等,使人困不解的是,他居然将错字、反字、倒字排列在一起,并将大半原文和译文作为标题。在这里,艺术家决非要进行文字改革与创新,而是对传统主义的置疑和追问,同时他的作品也在呼唤先天理性与发自灵性的“悟”。

徐冰的《析世鉴》自创“汉字”几千个,用活字木板印刷的方法制成近百米的长卷和一些线装书,人们称之为“天书”,这件母题取自于东方传统的观念性装置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一方面关注其作品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徐冰在嫁接了“新潮”与“学院”,这种退一步式的改良形式反而获得了更前卫的效果。

从以上几位前波普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巧合,即这几位新潮美术的干将都是以文字这种形介入到波普艺术中的,而以文字这种抽象的形式介入波普艺术,其实是同当时85新潮美术运动所追随的理性精神相统一的。他坦言他们要追求的世界是沉思的世界,有思想和主见的世界,更要紧的是要从重新组合中,挖掘民族之魂。回顾整个85运动,我们会发现在整个运动中,波普艺术并不是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声势和作品数量及在当时的影响,要弱于其它的新潮美术形式,如“厦门达达”,抽象艺术和以“肖唐”事件为代表的行为艺术。主要原因有:第一,当时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不充分,即基础不牢。众所周知,波普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商业文明的充分发展。而当时的中国刚刚提出改革开放不久,经济基础仍很薄弱,商品意识和大众传媒手段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这种以大众为基础的艺术还很难普及。第二,大众文化在当时难以承担启蒙精英的角色。现在再回头看看,85运动就是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新潮美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内的改良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实验运动,不仅仅承担着艺术革命的使命,同时也承受着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赋予的文化启蒙的角色,追求理性和对中国美术的终极关怀的精英意识使这一角色益发显得沉重。所以看似调侃和荒诞意味的波普艺术难以承担起启蒙精英的重担。

(二)波普热的出现

从89年“现代艺术展”结束后直到94年的“广州双年展”期间,在85运动中看似星星之火的波普艺术终成燎原之势,其标志是“政治波普”的出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90年代是80年代的反思,在急于寻找自己的方位时,不再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现成样品,因为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需要的都是比较中国化的风格和题材。9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的现实与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样,面临着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化,可以说,从此时起,中国的现代艺术在上世纪末的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一样有了一个现实的基础,虽然这个基础的形态完全不一样,但真正是以个体的经验来面对艺术创造,不象80代那样以一种集体乌托邦式的经验从事艺术。因为在80年代不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不处在一种集体状态中。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仿佛在一夜之间进入了都市文化时代的消费社会,以商品意识和大众传媒为基础的大众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以理性定义精神和以现代为武器的激进艺术行为来争取的艺术自由,却在90年代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实现了。当然这种自由是有限的,因为它是由一根“金钱的脐带”维系的,这就是90年代功利多元化的基础。功利多元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支配一切,各种艺术形式学院的与前卫的艺术都受其支配。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功利多元化的制约下,艺术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现实,投向自己的生活空间,而渐趋放弃对于至上理性的精英式的追求。最先反映出这种趋势的是90年代初的“新生代”画家。出生于60年代的这批艺术新人都没有当过红卫兵和知识青年,因而缺乏惊心动魄的历史性回忆和心灵伤痛,而与50年代出生的人存在着明显的精神断层。他们群体意识淡薄的,没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原则。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困惑,不管这种精神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却是他们的真实,仿佛只是在英雄偶像的消失和市场的诱惑之间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1)

“政治波普”思潮是在70年代初与“新生代”同时引起关注的美术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很复杂,即有国际艺术格局的需要,又有部分艺术批评家的极力鼓吹,同时也有一些当年85运动的参加者摇身一变的积极参与。

仅从名称上看,“政治波普”思潮就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倾向,虽然它在“89年现代艺术展”上就初现端倪。80年后,85新潮美术的代表艺术家纷纷放弃严肃的形而上姿态,高举解构主义的旗帜,转向以波普式表现以文革为题材的热流称之为“政治波普”(2)政治波普现象较为复杂,其缘起是把80年代盛行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和在中国作为前卫艺术样式的波普艺术结合起来,它要手法是把某些在中国能够普遍识别的政治形象符号化,经过时空的错位与对比,以一种幽默调侃与荒诞的交流来表现形式与文化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政治波普”在90到94年间一度成为前卫艺术界的主要现象,在92年甚至因“广州双年展”上出现的波普潮和部分波普艺术家参加了第45届“威尽斯双年展”被评为十大国内美术新闻之一。不论政治波普具有什么样的成因,它毕竟构成了90年代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思潮,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个侧面的交结。某些西方评论家对中国的“政治波普”的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当下艺术状况来看,政治总是一直是一个主要问题,是后现代主义“泛政治化”的一个切入点,按照西方人总是以有色眼镜看待东方及边缘艺术的传统习惯,他们会按照自身对政治题材的兴趣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中国现代艺术,第二,随着冷战的结束,东西方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外国政治家仍延续冷战思维,以此来钳制他们自认为是竞争对手的中国,这种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美国对华的文化战略之。

纵观此阶段的代表人物王广义、余友函、冯梦波、杨国辛等人的作品虽然他们也创造了这一阶段的经典性作品如王广义的《大批判》、杨国辛的《我们正在失去什么》、余有涵的《毛泽东投票》等,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出发,此阶段的波普艺术家中有一大部分都未能重视艺术语言的运用和个人风格的形成,如杨旭和周铁海所作的《决裂》,杂乱无序的画面上业余水平的取自文革墙报的形象和大字报、报纸以及标语等并置,显然是受到了《大批判》的影响。无论其观念如何,一幅艺术作品最终还是通过艺术语言的运用来传达的。这在西方的汉密尔顿、贾斯珀等人的作品中对于结构形式,色彩等的不懈追求上可以看出来,而沃霍尔所做的《坎贝尔汤罐头》虽是商品的再现,却是通过丝网转印的完美结合。对比国内此阶段的某些波普作品,则显得语言生硬、苍白的多,缺乏艺术性。再来看一下此阶段“政治波普”的主要参与者大都是85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如王广义在85运动时旨在倡导和追求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富于理性精神的“北方文明”,其作品也是以抽象性为主。但是几年以后,他们放下严肃的面孔和坚定的艺术主张,转而以一种轻松幽默、调侃、荒诞的姿态重现江湖,如此快的转变风格恐怕也是他们当时所批判的中国美术缺乏终极关怀的原因之一吧。英国的汉密尔顿作为“波普之父”成名于40、50年代,直到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他还展出了一件波普作品。而短短的几年光阴,中国的前卫艺术家们已是数易其面了。除了以上所论述的在功利多元化的影响下艺术家心态的转变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政治波普现象的出现是和以粟宪廷为首的部分批评家的极力鼓吹分不开的。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多文化性及出于某种文化策略的原因,在90年代初的一些国际上的展览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开始吸收中国的前卫艺术以一种边缘文化的角色参加,而此时,根基尚浅的中国前卫艺术也一直渴望着能与国际接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但出现艺术家身上,更出现在部分批评家的身上。这种现象的一手策划者粟宪廷就直接了当地鼓吹“政治波普”是中国艺术和国际接轨的一条捷径。由于批语家在当下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此类题材的频繁参加国际展览,善于学习的国人又怎能坐失良机呢?于是这种现象泛滥成潮也不足为怪了。

(三)后波普的新面孔:艳俗艺术

在中国当代美术中,“艳俗艺术”开始于95年,它是继新生代、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之后又一引人注目的形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艳俗艺术”是中国现代化向纵深推进的产物,因为正是“艳俗艺术”对中国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会的都市化,生活的世俗化,文化的大众化等趋向作了较为彻底纯粹而又暖昧复杂的反应。

“艳俗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在精心描绘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波普艺术引入了更为实际具体的消费环境背景中。在此“艳俗”借鉴了西方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反讽和戏拟等表现方式。这种反讽摹仿给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带来了福音,它因此作为一种精神批判与文化视野置入具体的现实环境,它依附于消费时代的庸俗现实趣味又构成它文化批判的语言物质。每一阶段出现的艺术形式,除了具有自身的艺术观念外,也无一例外地都含有对前一个阶段艺术批判的色彩,确实,以“艳俗艺术”为主的后波普也对前一段落伍的“政治波普”在观念,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批判。“政治波普”是当时的中国前卫艺术急于同国际接轨的结果,因为两方面的需要,既想被西方接受,又想有个人特色,才产生了这样一种内外媚俗的现象。它最大的艺术总是就是语言单

一、粗糙,彼此模仿的痕迹较重。经过了“政治波普”之后,艺术家开始进行反思,而且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又有新的更为年轻的力量加入到了前卫艺术之中,艺术家们的心态较前一个阶段急功近利的思想平和了许多,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创造什么样的一种能适应“按轨”的名牌,更多的是对个人艺术语言、自下而上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真实反映。“艳俗艺术”首先在北京产生,一批活跃于圆明园村的画家是其主力。俸正杰的《浪漫旅程》所切入的角度是那些充斥在都市各种影楼、婚纱、摄影栅里的流行的新婚夫妇的样式。他们或西式婚纱的纯洁的象征、或中式婚纱的吉祥喜庆的期待,都转化成了表演或装扮的时尚沉醉。而主宰着这种流行时尚的恰好是当代商业的神话。单色、艳俗的背景上,用类似古典写实技法画的人物,细腻光滑,略加变形,更加强化了其笑容的虚假和服饰的俗气,背景中的鲜花气球和景楼的装饰布画更突出了无个性的理想的生活模式。

与俸正杰风格相类似的是罗氏三兄弟的作品《欢迎世界名牌》系列。作品直接作用六十、七十年代新年画—农民喜庆丰收连年有余、胖娃娃等喜庆形象,并把代表消费文化的可口可乐,卡拉OK、汉堡包等世界名牌形象,置换了喜庆形象的某些内容,由此产生一种荒诞、幽默的效果。由于他仍都擅长传统的漆画工艺,画面更加平滑、光亮、艳丽。这种过分的光亮和艳丽,就是一种强化的反讽,即夸大的消费化所形成的浮华世风。其中,除了画面形象所提供的感受外,漆画材料的特殊性无疑大大加强了光、俗的程度,因此,这种漆画的材料特质,也是罗氏兄弟的话语中不可缺的因素。

王庆松的《我们的生活比密甜》,从丝绒面料到大白菜、小狗、小猫等符号的选择,粉红,粉绿色彩,以及模仿民间丝绒的画法,可谓艳俗到了家。杨卫用《中国人民很行》代替了“中国人民银行”。类似奖状的装饰风格的大面额人民币,以及丰收的大白菜及“8888”,都应了时下流行的发财梦想。徐一晖的水晶《大白菜》和祁志龙的类似月份牌的光滑风格,以及徐常功直接用刺绣的民间手法创作的暴发户的《肖像》系列,南方以黄一瀚为代表的“卡通一代”等,都对当下中国在都市化的进程中浮华的生活追求和艳俗的生活情境予以揭示批判。

我们可以看出,“艳俗”艺术较中国的前两个波普发展阶段而言,在指向上更加现实化、生活化,在语言上也更加注重个人风格和艺术性的锤炼。但是有一点我们仍要注意:即风格的类似和选题的撞车。其实,这个问题在前两个阶段的波普艺术的发展中都存在,尤其是第二个阶段。“政治波普”阶段,大家都选用相同的政治性符号和象征性色彩,只是在组合与排列上尽显才智,仿佛艺术已成了一种拼图游戏。这种现象在“艳俗艺术”阶段已有明显改观。但有一点我们要明白:中国的前卫艺术就是依靠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面发展起来的,从85运动的开端至此,中国哪一个阶段的前卫艺术模仿痕迹不明显呢?从波普艺术到更为前卫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上到处都能看到模仿和“抢占山头”的现象。如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本人曾到北京走访过一些“艳俗艺术”的边缘人,时已2000年元旦,看到一些前卫波普艺术家的画面之仍然充斥着徐一晖式的大白菜等蔬果、方力均式的光头笑容、张晓刚式的黑白照片等,而在前一段时间,除了俸正杰外,先后还有一大批的画家都在画着婚纱题材,而在99年底和2000年初在南京举办的“百人、百家姓”一次小型前卫艺术展,同时有几人使用奖状,结婚证、介绍信这种题材,其中两张使用奖状贴有艺术家本人肖像的作品,如刘键的《刘》和赵勤的《赵》等,如出一人之手,这种低劣的模仿和一窝蜂式的抢占题材和形象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前卫艺术的劣根性,因此,艳俗艺术的主要参与者杨卫说:“„艳俗艺术‟在90年代未成为中国前卫艺术话语营生的主要策略,有其自下而上现实和文化历史的必然性。但是为大伙一窝蜂似地在生效过程中争名夺利时,我想,这种的艺术方式是否真有点庸俗气味,真的已经丧失了精神创造活力,真的只剩下摹仿或干脆真的只是一种实现虚荣的策略了呢?”(3)

(四)结语

波普艺术从1985年的劳申伯格来华而正式登场以来,历经了以上所述的三个阶段,而发展到了“艳俗艺术”阶段并不是一个终结,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但是已经不是一种主要的或最前卫的前卫艺术了,在大家都忙于紧跟国际步伐认真投入地从事装置和行为艺术时,这种仍以架上为主的波普艺术看来多少有些落伍了。当年正是为了反对陷于空洞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揭竿而起,成为新的前卫艺术,而今面对无处不在的装置和行为艺术时,读着那些比抽象表现主义也好懂不了多少的装置和行为艺术作品时,不知到底艺术和大众生活的两条轨道相交的点在哪里,也不知艺术究竟是等于生活还是高于生活,也许这种“说不清”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但无论如何,波普艺术及波普艺术家曾经或正在积极努力地拉近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使艺术向大众靠近。而且我们有理由确信:如果没有我们—大众的存在,艺术也不会存在下去世,不论它把自己装扮的多么高深和“前卫”。

注释:

(1)《新生代与近距离》尹吉男

《美术研究》1992年第3期

(2)《中国现代艺术——从后文革到后 ‟89》栗宪庭

《美术史论》1993年第1期

(3)《关于“艳俗”艺术的片断性思考》杨卫 《艺术界》1998第3期

参考书目:

1、Pop Art By Tolman Osterwold 1991 Benedikt Taschen

2、《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美)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

陈美译 劳诚烈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1版

3、《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美)埃伦•H•约翰逊编 姚宏翔 泓飞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2月第1版

4、《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 周来祥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5、《当代西方美学》 朱狄著

人民出版社

1984年6月第1版

6、《杜桑》(美)卡尔文•汤姆金斯著 李星明 卫晓琳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1年1月第1版

7、《中国前卫艺术》 高名潞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

8、《世纪未的艺术反思》 段炼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第四篇:波普讲稿

1.导

2.“波普”(pop)这个词来自于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post modemism)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艺术形式。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存在的物体作为创作载体,并赋予价值的蕴意,以传导给观众最为大众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势。

波普艺术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1957年,由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作了“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能大批量生产”的定语。

3.波普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1922 – 2011)

出生于英国皮姆利科,作品风格曾受到“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影响。小学毕业后,汉密尔顿便开始从事广告工作,并在多所艺术学校的夜校就读。此后,汉密尔顿长期教授设计课,使他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其绘画生涯产生重要影响。汉密尔顿奠定了波普艺术的创作方法,即通过直接挪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形象来创作作品,采用印刷拼贴是他最常用的创作方式。汉密尔顿的艺术观,体现出上世纪50年代伦敦和纽约年轻画家寻求独特时代气质的愿望。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杜尚的学生,英国最具有影响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艺术特点:

1、通俗的表现内容。

2、具象形和符号的拼贴。

3、新材料和新形式的应用。

4.汉密尔顿代表作: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变得如此美好? 后来被视为全世界第一幅“波普经典”。

从《妇女之家》、《生活》、《商业周刊》等时尚杂志和广告册页中剪裁下形象元素,然后拼贴成了一副26厘米乘以24.8厘米的小画,用于展览目录和海报的“平面设计”。

画面上是一个复式结构的公寓楼内景,有一个肌肉壮硕、健美明星样的男子,有一个搔首弄姿、袒胸露乳的女子,还有一个使用新式吸尘器的女佣。墙上贴着的是一本书的海报《年轻的罗曼司》,电视屏幕上是明星的面部特写,沙发上摊着一张报纸,地上放着磁带式录音机,灯罩上有福特汽车的标志,茶几上有一大盒火腿罐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是电影《爵士歌手》里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最有趣的地方是男子手里握着一样东西,初看是网球拍,实则是棒棒糖,上面有三个字母“POP”,后来成为“波普”的词源,它既是“通俗”(Popular)一词的前三个字母,也是“棒棒糖”(Lollipop)一词的后三个字母,颇能体现“波普”的多面性、游戏性和反讽性。从内容上说,对“消费社会”有深入研究的哲学家鲍德里亚曾指出,消费社会实质上是对符号的消费,而汉密尔顿这幅画浓缩了消费社会里大众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种种物质符号。从方法上说,“拼贴”(Collage)是一种截取片段加以重新整合的后现代主义常用技巧,追求的是多种要素和现成品的积极融合、是断裂美学与前卫的激情相得益彰。正是因此,美术史家罗伯特•休斯在《新艺术的震撼》里,将这幅画视作“稍后波普艺术的所有主要源泉”。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开山之功、功不可没。

汉密尔顿也涉足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创作媒介包括拼贴、照相、绘画、版画、雕塑和印刷。

5.汉密尔顿----《这就是明天》

6.汉密尔顿----《朝向男性服饰未来趋势的定义》 7.汉密尔顿----《我的玛丽莲梦露》

8.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代表作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可乐樽》、《车祸》、《电椅》。不论是一卷厕纸或一个厕板,只要盖上他的印章,随即便时髦起来!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 沃霍尔的绘画中常出现涂污的报纸网纹、油墨不朽的版面、套印不准的粗糙影像,让人像看电视一闪尔过,而不是欣赏绘画般仔细观看。他的作品,突出一种嘲讽与冷静。他描绘了简单清楚而反复出现的东西,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最令我们记得的形象符号。

沃霍尔打破了永恒与伟大的界限;打破了手工艺品与批量生产、达达艺术和极少艺术、绘画与摄影、画布与胶卷的界限。他给平庸添上悲剧色彩,使悲剧变得平淡无奇。他摧毁了“艺术”形象的等级制度,取消了规定“艺术”的专横界限,他沟通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艺术。

他有一种直觉,能从数百万大众传媒递送的照片和图像中,找出他所要的那一张绘画原型。在制作完成后,以此表达对机械刻板的现代生活的客观评价,如果有人反感他的绘画,也会反感商业文化。

在全球进入商业经济竞争的21世纪,沃霍尔们的波普遗产,不管是对西方还是东方,仍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和特殊意义。

9.代表作: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10.作品:可口可乐在苏富比(Sotheby's)的纽约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3540万美元售出。这幅画是沃霍尔模拟刊登在匹兹堡一家报纸上的可口可乐瓶装公司的软饮料广告所创作的。美国艺术收藏家Elizabeth Richebourg Rea曾于1983年以14.3万美元购得该作品。11.作品:毛泽东

12.作品:迈克尔·杰克逊的肖像画

13.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时期波普艺术作品赏析

14.Angelina Probst-性感画廊

15.Paolozzi mosaic-Tottenham Court Road地铁站中央站西月台 16.波普海报 17.艾薇儿肖像画 18.电脑绘制波普作品

19.波普的联想

1964年穆多什设计的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

20.波普与家具

1、波普艺术风格所表达的空间中,使用了大量的色泽鲜艳、造型感强的波普风格家具及装饰品,而装修则退居到第二位,但依然没有影响主人表达自己的前卫、时尚的个性。房间并不大,也没有太多的硬性隔断。很多人认为,波普风格就一定要配上比较闹的墙面色彩,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需要长时间停留的家居空间来说,太过热烈的背景色,往往是弊大于利。打造波普风格的同时,也顺应了这个时期家居文化的需要,把实用的元素揉和了进来,比如可拆式扬声器设计、圆弧拱形造型等等,对于高格调、高品味和重生活质量的都市男女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如果你杜绝一切绚丽的色彩,如果你抗拒与人开玩笑,如果你崇尚中规中矩的生活,那么这类家具并不一定适合你,否则你绝对会与它一见钟情。波普家具的设计都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气息,以高度娱乐、戏谑、玩笑的方法,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形成明显的波普风格。这种设计打破了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强调物品的装饰性,大胆使用鲜艳的颜色,展现出与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设计新观念,特别受到一些不受约束的青年们的喜爱。前卫的设计往往并不复杂,有时候也许简单得出人意料。21.室内装潢展示

绚丽的色彩、充满想象力的趣味图案、墙面上层次分明的各种色块,让平静的生活多了一份快乐的随意性。

波普风格追求一种装饰感,鲜明的色彩、个性的搭配,波普图案追求缤纷的色彩,能赋予空间明快的跳跃感,层次更加立体,让家与潮流零距离。红色、黄色、橙色、紫色等鲜艳亮丽的糖果色壁纸,让墙面有一种魔方的魅力,方形茶几像是从墙面上移下来一样。彩色靠垫、水晶灯饰、花边相框都是快乐气氛的装饰品。

22.虽然波普艺术并非源自意大利。但在家具设计领域,却是一批意大利先峰派设计师推出最有代表性的波普家具设计作品。波普艺术的原则之一就是从当代生活的“低等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如商业广告、包装、喜剧电视街道等等,它被列入家具设计领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儿。为了对抗50年代的“好设计”,波普艺术师们刻意以一种随便的态度去操作设计,使用各种最廉价的材料,去构思各种反“正统”的造型。吹气椅

1967年由Gionatan De Pad、DonatoD'Urbino、Paolo Lomazzi和Carla Scolari共同设计的“吹气椅”它是第一件批量生产的可膨胀式椅子,随即成为60年代大众文化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一反传统家具和正统现代家具追求高质量和天长地久的观念,以“用完扔掉,以新代旧”的设计态度表现一个短暂时代的心声。从Michelin轮胎公司的小胖子标志中受到启发。费者很快就意识到PVC会发热,如果坐的时间太长,它就会粘在腿上。这样,Blow很快就过时了,它似乎注定是一个“过渡”产品,而这正是它观念中具体和独特的力量。八十和九十年代中,它被再次生产,这说明了它作为崇拜物的价值。

23.Sacco椅

1968年由PieroGatti、CesarePaolini和Franco Teodoro设计,这是一种观念全新的无形软坐垫,可使使用者选择多种不同姿势。这个沙发灵活多变的外型一样,那个年代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都不是静止不变或者是生来具备的。设计师意图将这种形态的转换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就像是积雪或者是水将身体温和地包裹起来,“Sacco沙发”也能完美地把握住人身体的形状,柔软,并且没有一条僵硬的边缘。“Sacco沙发”新颖的、从舒适度出发的设计理念将严格的西方美学和东方的席地而坐的友好的社交氛围结合了起来。这个超越维度的、由聚苯乙烯颗粒填充的沙发有各种颜色,并且十分轻便,给人们带来好心情的同时,还可以把起居室变成草坪那样的轻松聚会场所。按照使用者的体型和姿势来随意塑造自身的形态,这在20世纪60年代可是个十分超前的想法。

24.Joe椅

一个笨重的皮沙发,至少能坐两人,它形如一个巨大的棒球手套,用Joe来命名(为了赞颂棒球冠军Joe Di Maggio),设计师表达了他们对美国大众文化及集体想象加以神化的伟大人物的敬佩。把一个运动装束变成家具,这显然是对它的位移及语义的重新确定,在它的转形中可以看到一些美国波普艺术的影响(例如奥澄伯格的手工缝制的软雕塑曾在1964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Joe相当幽默,符合人体构造,并暗示出身体不同部位的多种功能(手的作用是接迎和保护),毫无疑问,它体现了六十年代末的文化氛围,以及为了能更自由地创造而对约定俗成的形式和传统规则提出置疑的普遍愿望

25.1969意大利设计师盖塔诺·佩斯加设计的UP5-6沙发,因为圆滚滚的沙发加上圆形脚凳,能够包容任何人的身体,这个沙发组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设计。UP 全系列一共有7 件产品,因为这两款总是一起出现,而且造型独特,自然也成为最有名的。佩斯加当年是想反映那个年代女性受奴役的现实,通过这款沙发,佩斯加表达了自己关于女性的思考,他认为女性全部是被奴役的囚犯,所以,将沙发的外形设计为女性的体征,然后把球形脚凳和沙发之间用一根锁链连接,这正是通常人们心目中囚犯的模样。另一个方面,UP 沙发还见证了设计师的一个想法如何通过科技和工艺转变为产品的过程。从1968 年开始,佩斯加开始探索设计他的UP 系列,沙发选择使用聚氨酯泡沫塑料以及弹性面料,出厂的时候,沙发和脚凳是压缩的,包装抽真空,体积一下子减少了90%,变成一块平板,非常容易运输。使用的时候打开包装,泡沫塑料就吸收空气而胀开了,那个感觉有点儿像变魔术一样,很好玩。在设计上这种方法叫做“松开成型”(one-off character)。UP 5-6 这个系列沙发已经有40 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依然是最有时代特点、最经典的一个现代设计作品,好看、好用、有趣、性感,既是家具,又是雕塑。2009 年在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展出一套银色面料的UP 5-6,26.波普风格的服装概貌影响至今。波普艺术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打破了50年代那种追求完美、简洁、高雅的设计。时至今日,波普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逐渐为服装设计师提供灵感,并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着装打扮。关注现在的流行服饰穿着,很多年轻人的着装观念受到了60年代的影响,同样也是追求绝对的自由和十足的个性,各种风格迥异诸设计共存,未来风格和民俗风格共存。近年来闪亮的漆皮材质在服装设计中的持续流行运用,满街可见的时尚个性T恤,都足以说明了其受到其波普风的影响。波普艺术作为流行艺术与服装有天然的关联,设计师们从中得到灵感,并赋予服装以新的含义。各种式样奇怪的产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个性的图案设计,反常规的设计观念都涌现出来。波普艺术服装的总体风格是塑造相比现实生活更为典型的夸张形象。波普风格的代表性服装设计师 Yves.Saint.Laurent——通俗灵感的创作 Andre.Courreges——未来风格的代表 Mary Quent——迷你超短裙的代表

27.Mary Quent——迷你超短裙,夸张的造型 英国女设计师玛丽·宽特(Ma-ry Quant)设计的迷你裙,是她在当时的一种发明。在上个世纪中期,它的诞生足以算作惊世骇俗的事情,那时候只有在舞台上、酒店里才偶尔看见裸露着大腿的女郎。据说迷你裙让伦敦上流社会震惊,甚至有愤怒的戴着圆顶礼帽的男士,用雨伞去砸玛丽·宽特位于Kings大街店铺上的橱窗。迷你裙在英国这个传统。保守的国家引发了一场着装革命,到了60年代末期,就连英国女王的裙子也变短了。

28.波谱服饰,大量平涂的鲜明色彩。将条纹、圆点、菱形等各种几何图形拼接在一块布料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29.运用波普元素的包。

30.波普与建筑

波普在建筑上的运用使得建筑摆脱以往单板乏味的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与此同时,建筑本身也潜移默化地在改变波普的性质。波普建筑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自70年代开始,波普建筑逐渐开始盛行。那个时代的人们丢弃了完美与高雅的幻想而转而对平庸,通俗化的美学的追求,因此波普建筑用简单的语言通俗的手法来表达大众的心声。1976年,在为Oberlin College设计主建筑时,文丘里在房子的某个角落悄悄安放了一根滑稽可爱的“爱奥尼克”式柱子。他屏弃传统的大理石材质,采用木材并简化柱头部位的精雕细琢使其看上去就像一对长着米老鼠耳朵的柱子。而查尔斯摩尔更是将这一建筑恶搞行径发扬光大。由其设计的位于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以古罗马广场为蓝本同时对传统的材料与结构进行疯狂地置换与改造。四方柱取代圆柱并被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柱头由光亮的不锈钢制成。原本严肃庄重的古罗马广场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迪斯科舞池。这个建筑项目成为70年代波普建筑的经典代表,鲜活、商业、通俗、鲜艳、拼贴„„几乎所有的波普元素都能在该建筑中得以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波普文化向建筑界的扩张渗透也使其自身慢慢走上主流的道路。原本作为“反官方”语言的波普文化也逐渐有意无意的成为了某种层面上的“官方代言人”。随着波普表现形式的多向性演化和其身份的多重转变,建筑师们也应景地各取所需。由Frank Gehry设计的美国Chiat广告公司总部大楼,其入口处的巨型望远镜造型代表了企业的身份并暗示了公司的高瞻远瞩。美国著名篮子生产公司longaberger总部大楼的鲜黄篮子造型更是“所建即所卖”建筑的典型案例。俄罗斯的“Shtrikh-Kod”,其外壳醒目的红色条形码设计体现了作为购物中心的职能。以上三个例子中,波普的象征含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它不是抽象地隐喻而是直白通俗地传递信息。明确的建筑表现方式使人立刻知晓其存在的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波普建筑开始与政治权力挂钩,或者说某些代表政治权力的建筑正散发着浓重的波普意味。它们通过巨大的建筑体量、夸张的尺度、怪异的造型传递出一种直白的权力语言与政治威严,与此同时,波普文化在经过政治权力的洗礼后得到“升华”。

波普与建筑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结与融合,使得两者间表现形式与被表现对象的角色扮演亦在日益模糊。

31.这幢建于1997年的“篮子”,是美国著名篮子制造商Longaberger(龙格堡加)在俄亥俄州纽沃克市的总部大楼。Longaberger公司主要销售以枫叶树为材料,手工制的篮子。大楼按照创始人戴夫的想法仿照Longaberger公司销售量最好的一款篮子建造的,并为成为近年来“所建即所卖”建筑的典型。波普的象征含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它不是抽象地隐喻而是直白通俗地传递信息。明确的建筑表现方式使人立刻知晓其存在的意义。

32.北京天子大酒店

堪萨斯市立图书馆

33.俄罗斯的“Shtrikh-Kod”,其外壳醒目的红色条形码设计体现了作为购物中心的职能。

由Frank Gehry设计的美国Chiat广告公司总部大楼,其入口处的巨型望远镜造型代表了企业的身份并暗示了公司的高瞻远瞩。34.波普与雕塑

今天雕塑领域中超现实波普,已经成了雕塑家们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它既不像超现实主义运动依赖精神分析,也不像政治波普依赖政治寓意,因而可以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尤其是随着21世纪影像技术的新发展,虚拟现实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生产方式。今天的超现实波普风格,不再需要任何特殊的理论作为支撑。35.马德里广场上的波普艺术雕塑 36.罗伯特·印第安纳的雕塑:ART 37.波普与涂鸦

涂鸦是寿命很短的艺术现象,而且与正统的表现主义在艺术传统和风格上相去甚远,然而作为一种与波普艺术有关的大众文化艺术现象,它不仅在广大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当代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们产生的地点都是在艺术思想比较活跃的美国;在时间的跨度上,涂鸦艺术在波普艺术后。总的来说,如果波普艺术是“明”艺术现象,那么涂鸦艺术就是“暗”艺术形态。波普艺术家们只是想了解大众文化,表达对大众文化的思考,而并不是想亲近它。他们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一种“中立”的评判和审视。涂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面向的是大众,体现出来的是艺术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服务。几乎所有的著名波普艺术家都接受过专业艺术院校的训练,而涂鸦艺术家们则截然相反,它们大多是劳动阶级的后代,没有经受正规的艺术培训。38.波普涂鸦 39.波普涂鸦

40.安迪•沃霍尔曾说:“一切事物都是美的。”这就是波普的态度。

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造型、千奇百怪的质地、极度特别的图案设计不仅仅令所有的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治愈了“审美疲劳”。波普艺术的图案涵盖了生活中的一切高雅抑或世俗的事物。波普艺术家声称艺术应该等同于生活,并把高雅艺术与日常的物质生活拉近。在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电影明星、汽车绘画、商业广告片断、厨房用品、甲壳虫乐队、流行画报图像、时装模特、咖啡罐头、啤酒罐头、汉堡包、可口可乐、钟表、空调等都是表现的对象,一切为大众设计的物品上都可能有波普风格的图案。在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电影明星、汽车绘画、商业广告片断、厨房用品、甲壳虫乐队、流行画报图像、时装模特、咖啡罐头、啤酒罐头、汉堡包、可口可乐、钟表、空调等都是表现的对象,一切为大众设计的物品上都可能有波普风格的图案。

第五篇: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

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波普艺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

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

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

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

神话。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这一点,只要人们看看许多当代油画家——包括张晓刚、尚扬以及西南片的第五代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1《大批判——可口可乐》王广义 : 他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由于对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极端敏感,也由于王广义运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所以使《大批判》系列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

2《红墙——家门和顺》魏光庆:千年以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性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结构,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来时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适从性。魏光庆目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红墙——家门和顺》中,他机智地将取自《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并置,结果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不

同于艺术家王广义所创作的“政治波普”,魏光庆以其独特的文化针对性而被

”。

3《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余友涵:画面用波普的方式处理了六十年代的经典照片,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了的历史性效果。在具体的表现上,他一边将来自民间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批评家沃夫格•波尔曼认为他的艺术是中

式的波

术。

当代艺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研究,一个是战后到196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主要是美国的;第二个是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以来的各种探索,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也包括现在好多亚洲、大洋州、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艺术探索,波普运动之后,西方艺术就有很大的质的变化。

波普艺术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视为自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来艺术上又一次重大的质的改变,它完全破坏了所有艺术遵循的艺术具有高、低之分,打破了原来公认的严肃艺术应该是高级的艺术的界线,而把日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内容、商业内容、新闻媒体引导的支离破碎的社会形象,利用商业符号的拼凑方式,利用完全没有艺术家情绪倾向的中立方式和绝对客观立场来从事创作,因而是廿世纪艺术另外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意识型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波普艺术在1960年代用这种方式来反抗当时的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不但具有对传统学院派的反抗,也同时具有否定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是普普艺术的精神核心,加上嬉皮笑脸、放荡不羁的创作态度,是19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广泛的反战示威运动、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对美国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上层建筑的动机,因此,波普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具有特殊的反文

化特色。

从总体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西方艺术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与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评论家不这样认为,起码大部分西方的大众认为所谓的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波普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延伸。因为波普艺术的许多基本特征,依然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形式上有非常类似的相似之处。比如表现的对象是每人所见的、熟视无睹的日常题材,对主题采用没有明显艺术家自我倾向的中立立场,绝对客观主义立场,对于媒体引导和垄断的社会型态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心态的刻画等,都与传统的波普非常相似。波普做为一个特定的艺术运动,虽然已经成为史迹,但是做为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气氛和现象,特别是混淆艺术中的高低之别,混淆职业训练和业余的区别,混淆艺术家和大众的区别这点上,波普却更加生机勃勃,非常活跃,因此,可以说当代西方艺术是具有延伸的波

现。

波普设计艺术介绍-squirrelbb原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