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7-63085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2 03:18: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郑承友

十年前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笔者拟对此谈一点看法,以期有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

在今天进行全民普法教育十分重要,而中小学法制教育尤为重要,笔者以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这个国家明天的民主法制建设状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民主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其“本”何在呢?是教育,是法制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就是其“本”。民主法制建设可大致分为制度层的和观念层的两个方面,而后者又是更为根本的方面。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因为观念层出了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制度是现代的或近现代的,而我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却是传统的或近传统的。如此制度层与观念层的脱节,造成了我们今天法制建设的不良状态。而要根治这一切,显然不是将制度退回到传统去,而是在观念上让人们进入到现代来。而我国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要想荡涤这一切只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让人们的法制观念真正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唯有此,我们的法制建设才有希望。自然,中小学法制教育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中小学教育是最佳场所、最佳阶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我们今天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在此并无意否定“一五”、“二五”普法的成绩以及过去从事此工作的人的努力,并且也从有关报道中得知有的地方搞的还相当有特色,比如天津市的某些学校,《法制日报》等报刊曾多次报道过。但从总体上来说,笔者认为不尽如人意。那原因何在呢?

首先看一下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国家有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因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法制建设都不受重视,又遑论法制教育?小平同志说“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是指什么教育?教育什么?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法制教育。

其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育体制的。那就是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我们现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该课的目标是基本正确的,但现实中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育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结果好多地方变成了典型的应试教育。考前突击,考试也得了高分或基本还行,可考后也就基本忘光了,所起实效实在有限。

再次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师资存在问题。现在从事此工作的恐怕鲜有受过系统的专门法律教育的,因此对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水平笔者不敢作过于乐观地估计。以

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连自己都没有正确的法津意识、法制观念又怎能培养出有正确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来?而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点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偏颇所致。受传统的法律意识影响,在内容上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重法律规定的学习轻法制观念的培养,法理、宪法和民法内容偏少。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法就是这些东西,法就是刑法,到头来培养的仍然是“法即刑”的传统法制观念者,导致了我不违法,法与我无关,学不学都无所谓的错误心态。

问题固然很多,但出路何在呢?笔者以为重要的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借“三五”普法的东风,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五”、“二五”普法的成绩,现实不容许我们作过于乐观地估计。“一五”我们普的是十法一条例,“二五”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但笔者以为二者皆未触及“灵魂深处”,即没有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对人们有所触动,只是让大家知道了常识----即法律规定是什么,至于人们是否真正从内心里认可了法律,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而达到自律,“一五”、“二五”普法显然无力顾及此(前者已述及制度与观念的脱节)。因此才有有识之士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认为“三五”普法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即让人们真正从内心里认可法律规定(我们传统的法律意识有一种对法律近乎本能的厌恶)。

二是将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在中小学教育方针中固定下来,借素质教育的东风扭转不利局面。应试教育是英才教育,而现代社会不能、也不应抛弃任何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水平的是其国民素质,即民众的常识水平而非少数高精尖。少数高精尖可以引进,而国民素质是既无法引进也无法输出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不二法门。无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使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强化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这一部分人应该通过短期培训、函授等形式接受法制教育,或者请一些法学专家作一些专题报告,以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二是后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后续师资的建设更是关系重大,关系未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师范院校中开设法制教育专业,专门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培养师资。近闻辽宁师范大学设置了为中等学校法律教育培养师资的法学专业,笔者认为此乃可贵之举。若条件尚不成熟,短时间之内不能设立此专业,可否在政教或政史专业中,隔几年对某一 届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大法律课的比重,以培养法制教育的合格师资。还有就是能否让有条件的高等法律院系代为培养部分师资或与其联合培养。因为不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无法树立起角色意识、专业思维方式的。

四是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改革。要想树立起正确的现代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就必须对现代法有个人概的了解,明了现代法的精神,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精神,这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的教育内容,突出法理方面的内容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当然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各部门法和法理等具体内容的安排,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由专家来论证决定。

至于其它措施,笔者不再赘述,唯期望有识之士亦能贡献出自己的高见来共同搞好此工作。总之,我们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的命运,丝毫不可懈担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又是当务之急。若说对一般人进行普法教育是治标之举,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则为治本之举。

第二篇:论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论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引言:

法是治国之本,是保证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一起起小学生溺水事件及小学生被侵害案件,这一件件事件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令人心痛。这些年幼的孩子无知行为及缺乏自我保护意思给社会、给家庭带来危害的悲剧,让社会、让学校意识到了加强中小学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加强法制教育,让法伴孩子健康成长。

二、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如重庆电视台2013年11月25日播出了一段发生在重庆长寿区一居民小区电梯内一女孩摔打1岁男婴的视频引起,随后婴儿从25层坠落,重伤昏迷。但因为施暴小女孩是未成年,警方不予立案。事件引发各方热议。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如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学生围殴同学事件。

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儿童的侵害案件呈上升趋势。据调查,五分之三性侵害受害者都是儿童。根据针对1307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我国,22.1%的女生在18岁之前遭受过性侵害,而迫于施虐者的威胁或羞辱,以及家长或女童本身的隐瞒,此数据远比实际数据低得多。

2、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课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健康和人格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从小培养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认识一个,人格魅力的可贵,都是法治课的基本内容,如在“自由可贵,人格无价”一课中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人们只有生活在自由又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才会愉快,因此每个公民的自由和人格尊严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的确,人格尊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它泼及一个人的形象、声誉和大家对他的评价。人格上的伤害,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很深的创伤,它或许比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更持久,学生通过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机警对人格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对尊重他人人格,维护自己的人格的重要性明白了许多。这样无形中就为他们从小树立了健康人格打下了基础。

3、学习法制课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基石。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大的益处,甚至对我们的整个人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终生受益,反之若一个没有好的行为习惯,也将难以在社会立足和发展,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半夕所能养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要从小培养的,法治课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范本,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有维护健康、珍爱生命的,有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遵守公共秩序方面的,有师与生父母与子女日常行为方面的等等,如遵守公共秩序课指出:社会秩序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在生活中只有每个人都遵守相应的准则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保证我们这个大家庭生产、生活秩序井井有条。它的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既准确精细的法律条文叙述,也有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实力,还有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图片,可谓图义并茂,叙例结合,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它的编排合理,紧紧围绕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相应内容,既让学生学起来有趣,又学的有用,总之法治课的学习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建立法律观念,使法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开展法制教育将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社会,人生价值的判断与看法,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课将使广大小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上确保对人生的正确、恰当合理的看法。树立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因为它明确告诉我们做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从小如何去对带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例:小学生要从小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帮助残疾有困难的学生,不要自私自利眺不起人,不能自作主张,我行我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规矩办事,按法律办事,有事找大家商量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等,孩子一旦从小就有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判断那么将对他们今后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和发展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既形成自己积极向上、正确、健康的人生观。

5、开展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

1、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小学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中学法制教育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2、健全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各项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动。

3、充分发挥法制教育课的作用。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防护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国旗下讲话、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有奖征文、模拟法庭、“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等相关的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召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办法制教育图片展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制教育活动的质量,将法制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4、完善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制度。学校和政法部门积极联系,每个学校聘请政治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并由学校颁发聘任证书,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5、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建立家长学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家庭知识讲座、家校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6、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动。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普及活动,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远离网吧,健康成长”大型签名活动,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7、积极开展调查与理论研究。针对当前“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增多和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犯罪低龄化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握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求开展工作的新机制与新途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三篇: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

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

艾莲

【摘 要】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内涵价值;乡村软实力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实现乡风文明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浸润,移风易俗;二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方法之一是,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成立发展、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和谐文化的创建等都有赖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构建起广大农民从内心深处的认同的、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层次丰富,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本文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①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②

(一)物态文化③乡村的物态文化层面是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其文化的异质性强烈吸引着城市人。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

以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为例,在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盲目追求小洋楼、建筑模式化城市化、千篇一律的现象。著名的作家、学者、民间民俗文化专家冯骥才在调研中发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小村庄,村落里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④;在海南岛,黎族传统的船形茅草民居在统一的钢筋水泥改造中岌岌可危„„

(二)行为文化层面⑤

农村传统文化的行为文化层面大致包括了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

1.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表演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的文化工作,农村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有所改观。民营剧团是其中活跃的分子,据统计,浙江农村民营剧团的数量大约有4、500家,这些剧团不光在本地演出还外出巡演。部分剧团如嘉善县陶庄镇的等民间表演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浙江还出现了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经营性演出中60%的演出场次是由农村文化经纪人安排的。云南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21个行政村拥有农村文化团体28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花腰彝歌舞团除在本地长期演出外,还积极探索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家家都有学习花鼓灯舞蹈的传统。2003年,88名村民自发成立了“花鼓灯农民艺术团”。2005年,该艺术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海南的艺术院团送琼剧下乡、河北承德剪纸、热河二人转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农村演艺市场。

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在农村是富有生长性的,表演的内容素材取自当地,表演形式喜闻乐见,表演人才后继有人,应当比任何外来的艺术形式都有生命力。2.传统节日

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是繁荣和丰富农村文化的有效平台中国的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纪念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

传统的节庆习俗,如汉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少数民族的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花山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要大力倡导。广东省番禺化龙镇南狮艺术、龙舟、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杭州萧山党山雷公庙会;浙江绍兴市红江村的龙舟竞渡、开渔、丰收、祭祀(祭祖、祭各种神)等等,都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活动的生动例子。

一些新开发出来的节日也为繁荣乡土文化增色不少。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四川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搭建文化平台,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增加了地方知名度,扩大了地方影响。3.民间艺术之乡

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弘扬中国民间艺术,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工作。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地方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这些民间艺术之乡是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既保护了地方传统民间文化品牌,又在传承的基础上向经济市场渗透和延伸。浙江的江山、临安、桐庐;广东的东莞樟木头镇、湛江遂溪;甘肃的临夏、岷县、庆阳;湖北的宜昌青林寺;河南的桐柏县;河北的峰峰矿区、邯郸、永年等,有一批极富民间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很多地方都能推出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4.民间独特文化形态

民间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以云南为例,纳西族东巴文化给丽江带来了无数好奇的游客;云南著名的旅游地宁蒗县永宁乡的落水村,其旅游发展所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摩梭人(纳人)的母系制文化和“阿夏”走访婚民俗文化。

(三)制度文化

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社会约定等。当前农村大量兴起的非正式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非正式制度)也属于这个层面。1.乡约

乡约是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传统的乡约在中国社会的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化乡里、促进乡治、劝善惩恶、御敌防匪、应付差徭、保护耕牛山林等方面有一定实效。传统乡约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消解的趋势。

云南的很多乡村有非常好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民风真诚淳厚,各地乡村都有非常规范的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的机制,大量卓有成效的乡规民约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和维护了当地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财产安全、社区和谐和尊老敬幼的风气。2.非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组织是把双刃剑,当它与正式组织兼容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产生负面影响,约束正式组织的绩效。成功的非正式组织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强力剂”,推动组织创新;失效的非正式组织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绊脚石”,阻碍组织创新。〔1〕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有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社区服务性组织、文化组织、娱乐组织等等。当然,各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不同以及受到城市文明冲击的程度不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情况并不相同。在各种非正式组织中,最具代表的是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农民自发维权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这几种类型。〔2〕

(四)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会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层面文化包括了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孝文化等。1.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曾在中国乡村发挥着悠久而重大的作用。近些年来,家族文化宗族文化有“复兴”之势,表现为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恢复或重定族规族约等。在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宗族组织的发展最为突出。

必须辩证地看待宗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前者是血缘的、封闭的;后者是法治的、开放的,前者势必给后者带来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指出,家族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宗教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曾被压抑的宗教活动从地下转入正常,各种宗教的入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各种宗教都以农村为复兴的基地,使农村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广大的农村,修寺庙、传统节日求神拜佛的现象非常常见。这些活动聚集了族人、强化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显示了村庄的团结与强大。这种组织化,如果能善加引导就能对提高农村宗族组织的内聚力、强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组织意识、培养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不无裨益。如果放任发展,就会令崇佛信鬼思想肆意泛滥、集体事件增多,影响乡村的安定。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宗教信仰的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3.孝文化 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个以儒教为主导的伦理社会中,孝意识可谓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农村现实问题不断增多;加上封建家长制的社会经济基础消失,家庭意识弱化、生活节奏快,父母的年龄不再是知识与经验的象征,不是年轻人学习的主要来源、社会流动增大、青年农民的自我意识膨胀,孝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经常有农村父母状告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报道见诸报端。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挖掘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用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的自豪感,重树农民的文化信仰,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乡村传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其包含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地方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既是教育后人、了解历史、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载体,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既是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从上述乡村优秀文化各层面内涵来看,它们对于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保护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方面,近年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所评选出来的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比较完整地保持乡村乡镇朴素风貌。以云南为例,云南的乡村魅力首屈一指,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魅力名镇,主要得益于和顺独特而深厚的村落文化及其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浙江兰溪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很有特色:在硕范村,村民门把村庄整治和村子里300多棵古樟树的布局相结合,既节约了经费,又保留了硕范村的历史文化;长乐村利用当地山里一种叫“乌石”的石块,代替钢筋水泥来铺路,既节省了一大笔的钱,又保存了古村落的整体风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再比如,“现代”的乡约在规范农村社会秩序方面有良好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内地乡村出现了与宗族活动复活相联系的村落家族法,还有更多的地区在乡镇政府要求和指导下订立了村民守则或乡约。如王沪宁等所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介绍的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楼村村规民约》、广西贵港市《桥圩镇永梧村村规民约》等。

还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制度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有良好推动作用。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农地制度为例,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及其次生的农地制度(非正式农地制度),其中次生制度主要包括北京顺义为代表的集体农场规模经营,江苏苏南和广东南海等地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和村农场经营模式、“区域种植、统种分管”形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反租倒包”形式,广东南海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等,这些次生制度如同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一样带来了巨大的制度绩效〔3〕。再看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也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必须要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人类种系繁衍的要求。优秀的孝文化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渐成风气之后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就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稳定与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孝道以及以孝为起点和核心内容的家庭美德,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关系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的时代需要。最后,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如下价值:

(一)凝聚认同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的精神认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乡音乡情乡风乡俗乡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不仅对本土本乡人有吸引力,也是游走他乡、远赴异国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个体不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过程,不断与群体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这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从浅层次来看,是个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从深层次来看,则是产生更为高尚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的基础。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005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洛带镇成功举办的第20届“全球客家恳亲会”,就是利用扩大的家族、宗族认同来促进地方发展的好例子。与会者有多达3500多名的客属代表,大会组织了“龙种客家,龙行天下”祭龙仪式等一系列联谊活动、举办了 “世界华商峰会”等经贸洽谈活动,签订正式合同项目近20个,引资总额达45亿元人民币。真正达到了“团结全球所有客家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的办会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客家人的宗族认同感,紧密团结了海内外勤劳奋进的客家人。①贵州团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也是利用文化认同促进建设的典型。〔4〕

(二)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同化有目共睹。在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他们丢掉了土地、放弃了传统谋生方式、忘记了来自乡间的传统文化,迅速地融入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而即使身处乡间的人,由于信息沟通的日渐通畅,也在内心过起了城市化的生活(余秋雨语)。乡村传统文化的不断式微湮灭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健全文化生态的保证。在文化的发展中,既需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需要文化的独立和自我完善,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的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没有多样、多元的民间、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很难获取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文化事业发展的载体、文化产业开发的依托

千姿百态的乡村传统文化为开展丰富的文化事业活动、进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起到良好的支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村文化,挖掘它们,开发它们,将它们打造成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受农民喜爱的区域形象、活动和品牌,使每个新农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理念,如果没有乡村传统文化的给养,这种开发就会落空,就会进入虚假的“人造”,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乡村传统文化当中的物质载体、生活风俗,很多都可以作为商品开发、旅游开发。文化产品的开发,旅游业的兴起,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四川绵竹的农民画、成都三圣乡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古镇黄龙溪的舞火龙表演、洛带古镇的会馆文化展示都是擅长开发其传统文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例子。

(四)塑造新农民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农村,三听四难四无(“三听”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四无”状况,即无场地、无设备、无活动、无人管)的老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没有演艺市场;一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空空荡荡一间房,密密麻麻蜘蛛网,破旧不堪几本书,冷冷清清不见人”。农民缺乏娱乐消遣方式,导致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思想、攀比之风、致富返贫等新问题层出不穷。

农民是农村生产的主体,是传承创造新型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转型后,应该为培养有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知识结构、新技能、创新精神和能力,相应的政治素养、审美能力的新农村新农民作出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无论外来制度、文化多么完美先进,它的功能发挥都有赖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正如美国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谈到制度在国家间移植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正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5〕我们今天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1〕〔3〕马贤磊.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何兰萍,陈通.农村社会控制弱化与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兴起〔J〕.中国农学通报,2007,(6).〔4〕夏单坤.新农村建设应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实际〔J〕.中国改革论坛,2007,(9).春晖行动网;刘义.春晖行动在贵州〔J〕.半月谈,2005,(18).〔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等.文化的重要作用〔M〕.新华出版社,2001.

第四篇:中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中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很高兴,借此机会讲几个发生你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及一些法律常识,与大家共勉。

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收到各种新鲜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你们能否分辨清楚?你们是否想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的,谁违反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那么,什么是犯罪的行为呢?要远离犯罪,这是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但是这也是违法行为,是法律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慎交朋友,以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从我市几年来审理的刑事案件来看,涉及到侵害校园的案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手段(比如采取爬窗入室、乘人不注意、熟睡之机),盗取别人财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偷”、“扒手”等。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1500元以上),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或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15000元能以上),要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要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前几天,几名学生跑到梅探沟偷鸡子卖,被抓了现行,我们念其年幼无知且偷盗未遂,不作追究。

2、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劫取他人财物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抢劫罪的,要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具有以下几种情形的,要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持枪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涉及到侵害校园的主要是专门针对学生进行的抢劫,如:2006年12月份,我们中间有些同学就遭到社会不良青年的抢劫,其中参入抢劫的还有正在读书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大的只有18岁,最小的仅仅12岁。按照刑法“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已有6名符合法定年龄的违法犯罪嫌疑人被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抓捕,另两名逃犯正在全力追捕当中。这并不是说未满十六岁的人的违法行为就不处罚了,按照刑法第17条第四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可由政府收容教养。同学们,有句话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说得一点都不过。想想看,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将要在监狱里度过漫长几年甚至一生,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3、故意伤害罪,是指侵害他人的身体健康,采用暴力殴打、用刀具器械砍刺等方法,造成他人轻伤、重伤、伤残等。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发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刑徒刑或者死刑。

4、寻衅滋事罪,是指在主观方面为故意,犯罪动机是为了逞强争霸,显示威风;有的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报复社会;有的是为了开心取乐,寻求精神刺激,获取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在客观上表现为:(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恶劣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取乐,或者殴打他人致伤);(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多次追逐、拦截、辱骂他人,结伙、持械追逐、拦截他人,或者追逐、拦截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多次强拿硬要,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强拿、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一般是指造成商店、饭店、舞厅、影剧院等场所的营业不能正常进行,交通堵塞,公私财产受教育到损失等)。有上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5、敲勒索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恐吓要挟的手段,使他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而交出财物或者财产上的利益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敲诈勒索数额较大的(1000元到3000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针对这些犯罪行为,法律赋予了我们积极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合法权力。我国刑法第二十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锓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里需要区分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的区别: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四个要件:第一、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第二、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第三、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第四、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对方对自己的侵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非正当防卫包括防卫过当、防卫挑拔、局外防卫、假想防卫、事前防卫、事后防卫。在这里,我分别解释这些的名词的含义。

1、防卫过当,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正当防卫所需要的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行为。、防卫挑拨,是指行为人故意挑逗对方,使对方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接着借口加害于对方。、局外防卫,又称防卫侵害了第三人。它是指防卫者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假想防卫。它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根本不存在,由于行为人猜想、估计、推断不法侵害行为存在,而对其实施侵袭的一种不法侵害行为。、事前防卫,也叫提前防卫。它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发生或者说还未到来的时候,而对准备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取了所谓的防卫行为。、事后防卫。它是指不法侵害终止后,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所谓防卫行为。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就像上面刚提到的,有些同学遭到敲诈、抢劫,怎么办?我们要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当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之规定:一方面,指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自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我济于事的。

三、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到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

五、掌握防卫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二是要及时报告。一旦你自己或者同学遇到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同学有什么不良的动向,要及时向学校老师或者保卫科报告,让老师介入处理;

三、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

除以上讲的,还必须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

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拨打110报警。

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遇到不法侵害时,应立即向父母或老师报告,而不是忍气吞声,否则就会增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从而三番四次对大家实施不法行为。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紧信邪不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以上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违法犯罪的一点基本知识和何加强自我防范方面的问题,我所讲的只是给同学们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要真正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还要靠同学们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小学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王成艳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学校组织学习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学完之后,使我们明白了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主动性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老师来说,首先要学懂基本的法律知识,这样在教学中可以随手拈来。比如在学习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里面,许多地方都可以插入法律知识的教育。比如在第一课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里,进行商品的交换讲解时可以插入《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一条款。因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国《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难看出,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法上有适用于全部民法领域的效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它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二、教师要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教学的时机,方法。我们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还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如果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宁可选择点到为止,不要让法制渗透喧宾夺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要寻找契机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特别在养成良好品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创新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敢于创新。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法制教育关重要,培养“主动性”是重点,掌握好“度”是难点、把握“契机”是关键、还要善于“创新”。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