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正街滨水旅游商贸区优劣势
汉正街滨水旅游商贸区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这句诗描绘了明清时期汉正街的繁荣景象。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汉正街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优势:
(一)历史悠久,汉正街可以说是中国最悠久的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汉正街有近500年的商业发展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汉正街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货到汉口活”,从百年码头文化中走出来的汉正街,曾缔造了中国商贸界的“神话”,买全国卖全国的复合型商业模式,还让汉正街至今“声名远播”。
(二)位于中国中部中心地带,市场位置很好。
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在当时对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武汉目前已有三座火车站,其中,武汉火车站将成为南北高铁的换乘中心,汉口火车站则将成为东西铁路线的换乘站,武汉再度升级为中国的高铁枢纽中心。高铁所带来的集散中心的优势,将让汉口北批发第一城的集散功能快速放大。武汉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地理中心,以武汉为圆心,不管往哪个方向飞,只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可覆盖中国大部分城市,此外,汉口北周边的阳逻深水港、天河机场、铁路编组站,都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汉正街搬迁、改造后,将保留一定的历史遗迹,并以旧复旧部分建筑,以延续和传承百年的商脉。延续老汉正街空间形态,再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特色。汉正街的业态构成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商业档次,在规划中加大商务和旅游功能比重,形成集商务、旅游、休闲、生活为一体的滨水旅游商贸区。
劣势:随着国家在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各地交通基础条件特别是陆路交通迅速改善,汉正街市场在这方面的优势大大被削弱。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仓储不足、交通拥堵、业态不全的尴尬,让这一老字号专业批发市场略显后劲不足。受制于城市规划、交通物流和陈旧商业模式的影响,如今的汉正街“龙头老大”的地位正在下降,并日渐被义乌、海宁、广州等地新批发市场取代。对于汉正街营者来说,水陆交通便利和运输成本优势是他们制定企业战略和经营模式时最重要的优势来源。基于这种理念,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长期定位在小商品中转站,大部分经营者已习惯了通过买入卖出赚取丰厚利润,可这却阻碍了创新的动力和激情。
第二篇:汉正街商贸区概念性改造规划方案
汉正街商贸区概念性改造规划方案
本地块位于“中国第一街”的汉正街商贸地区,北临汉正街,南临汉江,沿河大道,西至利济南路,东起友谊南路,属于武汉市一类的黄金区域。
一. 地块现状特点:
(1)具备良好的景观条件,南朝汉江,隔江是正待开发的南岸嘴景观区,是集住宅、商务、文化与休闲与一体的城市核心景观区,遥望龟山电视塔。
(2)文脉深厚,历史上是“寻财运货,贸迁有天”的水陆商埠,是商品的集散地,商贾贸易聚居地,有着浓厚的商业底蕴。
(3)交通条件极为便捷,沿河大道横贯地块南部,往东接沿江大道可去火车站、客运港及汉口各个方向,两头各有江汉桥和晴川桥,过桥可达汉阳、武昌,利济南路可到汉口。
(4)建筑物及居住人口密度集中,人行拥挤,无方向感,内外交通联系混乱,运输形式多样化,建筑形式杂乱,乱搭乱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生存条件低下。
根据对现状条件及发展商要求的理解,我们提出以下设计理念: 关注文化性、公共性、舒适性、人性化的商业空间的塑造: 有意识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吸引人们有秩序的驻留。
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曾说过“一个人满为患的人行道无异于一个乏 味的运输走道,失去了休息与社交的功能。”
分析中国最近十年来的城市化发展,暴露了城市的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需求更多的公共空间。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些商店”—Dziewnlski。我们所要做的是吸引人们有秩序的驻留。城市的未来及商业设施设计的挑战 应基于一条简单原则:即提高人们在场所中体验生活的品质。首先是人,然后是商业。一个好的设计空间不仅能吸引顾客,也能吸引商人,他们会愿意以高于平均价格20—25%的钱来租用,使得商业和开发商的经济利益更为成功的实现。
二、分期开发的设想:
Market →Commercial street→Shopping mall → Urban mall根据政府的要求,交通的考虑及商业价值的递增性,将整个地块分为三期开发。
一期是对多福南路的改造,两侧商业的呈线性发展。
多福南路按要求是30米宽的由北向南单向行驶车道,考虑到这条区域内的主商业街其商业价值是最高的,因此人流量和车流量也是较高的,对于这条多福路我们设计为带曲线形的半步行道。半步行道是中间为四车道的行车道,两旁是宽4米的人行步道,在人行步道和车行道之间一侧有每4.5米宽的停车位,一侧为5米宽的室外餐饮、休憩、咖啡座。等这样的半步行道既考虑到人又考虑到车,车行和人行之间的干扰大大减少,同时缓释了一部分线性街道上的人流,提供了一个“Paul Zuckel”所说的“心理上的避风港”。做到了将人驻留住,从而增强商业气氛,提高舒适度。
曲线形设计可以减缓车速,而适当的曲率使得车流不会滞留,行走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流动性,增加趣味,同时将沿江的水体的动势引入区域中,达到一种动态的渗透。
在这条街上我们设计了3个空间节点,即与沿河大道交汇处的一个商业入口广场。与汉水街交汇处的圆形广场,用人行天桥将四个角处的建筑串接起来,人流引入立体步行道,即四个角处的共享空间,连接了二、三层的步行廊,使人流自然达到二、三层。与汉正街交汇的一个弧形入口广场,将汉正街以北的人流吸引过来。
二期是沿多福路向区域内部发展。
除沿河大道区域外的开发,商业形态主要分以小商品批发零售为主,以及大型集中商业和室内商业街为辅助形态,同时设置集中式仓储,立体停车库以及停车场,解决货运和仓储的问题。
三期针对沿河大道景观价值以及地段的商业前景和商业模式的逐步置换,考虑将在沿河区域设置高档商贸区。以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业中心,以及中高档公寓和写字楼、旅馆为主,成为提高整个区域的商业价值的开篇曲,随后可递度开发置换,将前面开发的二期、一期的商业模式,引入类似于上海新天地模式的高档休闲娱乐区,从而完成整个商业区价值提升的置换,提高城市整体品质。将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尽量减低到最小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空间结构的构想:
整个地块根据城市原有肌理及发展趋势,引入两条主要轴线和两条次要轴线。一条是横穿和济南路和宝庆正街的生态发展轴,借汉江景观的开发成为沿江的一条景观带,提高整个区域的环境品质,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另一条是贯穿南北沿多福路的经济发展主轴。原有城市道路基本呈南北方向分布,我们将在地块的南北方向贯穿两条设施轴,将汉江景观引入区域内,同时在东西方向设一条功能轴,这两条次要轴线也是区域内的步行轴。两条主轴与次要轴线相交,使得整个区域空间连贯,关联性强。
在整个区域的结构中,我们假设了一种“根茎”的隐喻。“根茎”空间是一种无限联系的、开放的、多孔的、互相之间紧密相连的结构,其实这种空间类型一直有在于传统城市和村落中,我们旨在尊重和保护有价值的中国式建筑群落和城市空间。街区的建筑类型分为水平向的群房和竖直向的塔楼,从而保证街道空间的人性尺度。
四、功能布局和用地分区:
保留原有的道路主要骨架,汉水街及多福路和宝庆正街,在利济南路和宝庆正街之间开一条内部贯穿的货物道路,不作为城市干道,道路以南靠沿河大道作为三期开发的大型高档商贸中心区、集公寓、旅馆、办公、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地块东端是一个大型覆土建筑,地面上是城市绿化,下面是地下商城,允分考虑城市景观及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道路以北,汉水街以南是小商铺经营区,地块东西两头分设两个货物集散场,集地面停车、立体停车、仓储、货物装卸与一体。东端立交匝道下是一个大型室内商业街,成为整个小商业经营区在空间上一个大结点,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形式上的先期实现。同时,保庆正街以东区域遥对汉江对岸南岸嘴景观区,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沿多福路以线性开发为主,商业形态以中档零售或批发为主,附带旅游休闲设施。在与汉水街交汇的四个转角结点处,作精品展示区,汉正街与宝庆正街转角处作集中购物中心。
五、交通组织方式:
现状中主要车流来自于济南路和沿河大道以及多福北路及汉正街,基本上可
以说四面都环有过境交通。我们根据商业中心的用地布局形态,为分流中山大道到沿河大道的车流,将多福路设计成单行道。主要车流绕区域外环路行驶,同时汉水街分担区域部分车流。区域内有两个货运集散地,货运车流从沿河大道来的和利济南路来的在西南端的集散地停卸,从汉正街和多福路来的车流在东北端的集散地停卸,基本保证外来货车不进入区域内,做到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分开。公交站点基本布置在人流集中的附近:沿沿河大道近多福路口布置,与沿河大道另一货运入口相隔200多米;利济路近汉水街口设置;汉正街近多福路处设置。作到了客运和货运分开。三期开发和二期开发之间有条内部服务车流,是供内部的商家分时段进行运货的服务道路。针对现状的各种车型混杂,无感方向,和秩序感而有意识的引导出明确流畅的流线,分时段如晚间允许运货,做到购货车流与服务车流分开。
此外,多福路采用限制通过车型的交通分离,可以做到控制区域内部交通状况。同时多福路也是一条半步行街。通常封闭机动车交通的一条街未必一定能吸引人,重要的是应组织多种相关活动和功能,连接成为行为结点,综合性的多功能会增进设计结构中的多样性和其它城市要素的活力。室内外活动的结合也是使用活动设计中的重要方面,露天咖啡屋。此外,精心设计的室内外空间的穿插及小品布置也是步行街道和建筑联系的例子,如橱窗。
对于横向过街的人流,可以采用尽量减少的措施:(1)加强单侧商业功能统一化,减少过街人流。(2)设置地下人行通道,直接与半步行街的步行区相连,人不会受到车辆的干扰,同时不会造成人行拥挤。
东西两端的集散地是集仓储、物流配送、集中停车于一体的大型集散地,立体停车库环线上的购物车流快速引入停车场。停车上采用在人流汇集区的外围的边缘停车方式。立体停车库考虑沿街底层设置一些商店或公共设施。
人流由多福路向区域内部导入,形成小商品区的一个步行系统。
六、商铺的经营模式:
分为几种形态商业模式,大致可概括为线性、组团式、综合体。线性主要是一期沿多福路的,采用4层,局部5层,局部半地下式的沿街商铺。组团式的商业模式:力图保留一种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城区的城市结构象鱼的骨架,一条纵向的主要道路两侧建筑之间留有人们可以自由穿行的巷和院落空间。这种庭院空间是一种室外的以铺地为主的空间,同时有阳光和通风进入,庭院与街道又有视觉联系,可以通过开敞的入口、店面、通廊来实现。区域内的8个组团空间(每个组团占地约1公倾),每个组团内的人流可以形成洄游,有适宜的尺度和丰富的空间,使人在空间内的活动自由、放松,增强人们的停留的欲望。而各个组团间是通过二条横向功能带和二条纵向设施带(设置坐椅、花坛)而相互联系的。商业综合体的引入源入美国1984年建成的加州圣地亚哥霍顿广场,它涵盖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办公和宾馆,将几块步行街区融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室内的步行系统。同时又有一部分内部的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将其作为一个吸引磁极,将城市活动引入购物中心。
三种模式的分期开发,形成各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有效的增强了城市的商业活力,创造了良好的“商环境”。
七、建筑单体:
我们追求一个原则:最大化建筑和用地的可穿越性。
每个组团的商铺布局主要分背靠背双向面街的。在每个组团中基本有3排建筑单体,全部两面临街,从而形成了至少有6个临街商铺面,将所有消极空间变成了积极空间。这是一种最大化建筑的手段。同时要求各个建筑单体都要在不同层高,不同位置最大化与其它城市关系相连系,同时为公众提供大量可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存在于在层、屋顶花园、廊桥展览空间,以及其它的公共功能部分中。将底层部分架空,为普通街道和侧面的广场提供了可穿越的通道。
为了避免商业街道过长导致场所感丧失,我们建议增加面向商业空间的步行道数量。将面向街道建筑物的第二层或地下层形成更多步行道,各区域间有适当的连续的步行道连接每一个建筑,这些步行道是一个通过楼梯容易到达的。
另外,层的变化增加了使人驻足的边界,它引导人们上去观赏,人看人,或与别人会晤,和在普通的人行道上一样,人们在这种多层的人行道上可以看到下面的人甚至可以喊出租(利用错半层和二层的店面俯瞰街道)。
对于二、三楼价值提长,我们考虑在各个街区的一个点上采用连续的半室外
自动扶梯。在室外形成一个连续的上楼爬升过程,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各层的停留,而不是非直观的绕行。各层单体会有一个开间处放大空间,作为局部共享,吸引人的上流。另外,分层设置功能也是一种手段之一,如将餐饮娱乐或必要性强的商品排在四楼。
八、地下空间的利用:
基本上地块利用了大面积的地下区域,包括货物集散场的地下停车库,和整个商业区的地下商城,以及东南角的覆土地下商城。从一期的线性模式开挖半地下的面街商铺,到全地下的地下通道;每个组团空间中都有一个开敞空间,利用自动扶梯,将人流自然吸引到地下,整个地下区域是一个自由连通的大空间。和地上的联系是半开放性的。
第三篇:现代滨水商务区设计手法初探论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原有滨江产业退二进三,滨江地带的多功能、高密度开发越来越普遍。现代滨水商务区已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领域。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以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得滨水区域的开发势在必行。概念性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新视角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应用,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设计方法,适用于任何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形态产生的逻辑过程”的全面设计,是成功规划设计的重要保障。成功的滨水商务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城市的空间整合、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整体质量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本文以武汉滨江商务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对滨水商务区概念性设计的一些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进行探讨。
1.1项目概况
武汉滨江商务区地处长江大桥与二桥之间,西临长江,东临和平大道,北临秦园路,南为规划道路,包括武昌车辆厂片、月亮湾片、裕大华片以及积玉桥D、H片,用地面积84。7公顷,在上位规划中确定为商业和住宅混合用地。
1.2优势分析
本地区作为武昌黄金滨江地带,具有区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
(1)武昌滨江地区是武汉近现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是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区,城市的根基就在于此;
(2)滨江商务区处在长江生态景观轴线之上,拥有武汉最广阔的江景资源。同时北岸近百年的外滩建筑群,为武汉滨江商务区天际线的全新打造提供了先天条件;
(3)滨江商务区承载着以红楼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首义文化区、以黄鹤楼为代表的名胜旅游区的景观特色,以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区、以楚文化旅游区、以公司总部区核心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生态景观辐射。以其独特的临江文化魅力,成为连接户部巷小吃一条街和彭刘杨路美食一条街的饮食文化、徐东现代商圈和解放路传统商业文化的纽带。
武汉滨江商务区的整体定位为:
(1)九省通衢,打造中国中部商务高地,提升城市能级;
(2)江城中心,融合武汉三镇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格局;
(3)活力平台,建立武昌滨水公共中心,丰富城市功能;
(4)长江之塔,树立长江中游第一高楼,代表城市形象。
带型展开的高密度开发区,是滨水商务区固有的基地特征。作为城市地标建筑所在地,其建设应从规模、交通、形态、功能、环境等方面来把握,在综合分析国外滨水区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如芝加哥滨水地区以其交通优势和景观优势,成为高密度的商务发展区;曼哈顿滨水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城市形象和由高耸入云的摩天楼组成的天际轮廓线一直以来都是纽约市的象征,也是这个城市最为核心的功能区域,进一步加深了本地居民和游客对城市形态的认识;横滨21世纪滨水区没有把代价昂贵、区位优越的“宝地”用作纯商务中心区开发,而是在中央地区布置美术广场,安排象征横滨历史文化的“日本丸”公园和海洋博物馆,划出总用地25%作公园绿化和居民住宅,以保持和谐的城市综合功能;
多伦多滨水地区规划十分重视交通体系的建设。滨水地区的路网形态应该是城市临近地区路网形态的有效延伸,特别注重滨水步行系统的合理组织,快速路帮助在水边营造了明确的、独立分开的区域;金丝雀码头金融区利用原有港池,营造区域内部开敞景观,同时注重小环境的营造,以及室内外步行空间的联通,通过多种生态处理手段,在规划、建筑、交通等层面尽可能降低碳耗,成为未来商务区建设的典范。
总结了现代滨水商务区设计的原则,如下:
(1)高密使用,铸就黄金地带;
(2)城市地标,突显商务高地;
(3)服务完备,融合多种功能;
(4)交通便捷,直达商务核心;
(5)配套完善,创造低碳典范。
在功能结构规划上采用圈层结构,突显中心地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合理布局商务区内的核心功能和配套功能,以倒“T”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证了区内功能的有效组织和使用的方便,如图所示。
鉴于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指导;
规划设计主要由城市规划师或建筑师单一设计,缺乏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研究,设计千篇一律;城市设计仅仅被当作造型艺术来处理,沦为城市美化设计;重形式轻概念设计。本项目规划设计中采用以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法,打造绿色T。E。L。商务区为目标。具体设计如下:5。1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RANSIT)的交通组织模式由于人流量和交通量极为巨大,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还应提倡功能混合发展的模式,加强交通的系统引导,充分利用临江大道的通行能力。提高和平大道道路等级,增加其通行能力。增加由城市外围快速道路和过江通道到达本区域的快速道路,具体的设计策略有:
(1)便捷多样的公共交通方式。公共交通的设计应多样化和网络化,以适应多种速度和水平面的交通形式,做到快速、转换方便、安全;
(2)便捷多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地铁换乘的基础上,通过区内1。项目概况及优势分析2。项目定位3。现代滨水区设计原则4。功能结构规划5。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BRT解决通勤交通,通过区内绿色公交线路,提供观光购物休闲的内部流线;
(3)畅通有序的车行交通组织。商务区外部车行交通便捷,进入区内通过有效组织,最快进入主体建筑和地下停车场,减少交通拥堵压力;
(4)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体系。步行设计应结合街道功能的混合使用来进行,增添步行空间的趣味性和变化,将步行者当作客户来服务,增加与公共交通的便捷联系。结合地铁站点,设置人车分离的步行体系,以大平台和天桥引导人行流向,并提供宜人的步行环境;
(5)通过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将保证地下、地上交通的无缝对接,并提供多元化的功能和多样化的景观。
5.2以绿色生态为导向(ECOLOGY)的低碳商务模式设计策略有:
(1)绿化体系,增加碳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大湿地和林地保护力度;商务区内景观资源集中布置,以发挥最大的绿化价值。同时通过乔木林带的种植,营造城市商务公园,提高公共绿地比例;
(2)混合功能,引入活力。多功能混合型城市对于城区活力的营造、特别是夜间活力的维系意义重大。为避免商务区在夜晚成为空城,规划强调多种功能混合使用,使商务区在24小时都能保持充沛的活力,展现城市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考虑到本区域有大量商务人士入住,为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使其工作无后顾之忧,本区域将考虑社区级生活服务设施;
(3)多彩商业,活化功能。
注重与城市功能的结合,将服务大量人流的餐饮购物商业布置在靠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将特色餐饮娱乐设施布置在滨江一侧;(4)技术手段,降低碳耗。在区内合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热源泵供热系统、垃圾废物分解再利用系统、建筑自身碳汇系统、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
5.3以标志景观为导向(LANDMARK)的形象塑造模式设计策略有:
(1)景观体系,塑造景观主题。商务区通过对中央城市绿带的立体化处理,形成与长江联通的景观意象,同时大面积的造景观平台,也将突出标志性建筑的中心地位;
(2)景观体系,强化垂江筒廊。对武昌车辆厂地块规划了多条景观通廊,通过对规划区内秦园路等道路的景观塑造,突出垂直长江的绿廊,妆点城市生活;
(3)景观体系,体现地方特色。滨江地带是武汉文化的发源地,是文化遗迹的聚集区,是历史文脉的主线,人文武汉的载体。因此,在景观塑造上,将通过各种小品、城市家具、地面铺装等形式,唤回该地区的历史记忆,并增添新的城市文化印记;
(4)视觉体系,打造多层次天际轮廓线。确定武汉滨江城市形象中最重要的“水岸之冠”要素。商务区的滨江轮廓线通过多层次展现,在滨江路一线,通过低矮的裙房轮廓线,塑造人性化尺度景观,体现滨江活力;在临近滨江地块的高层建筑设计中,强调比较均质的轮廓线处理,展现商务区的总体形象;靠和平大道一线,通过以标志性建筑为代表的大起大落轮廓线变化,展现城市魅力;
(5)长江之塔,升华城市文化形象。高500米的“长江之塔”,既高度概括了项目所在区域位置,也具有气势。塔楼使用“三”为主题,塔楼标准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其三角分别正对汉口、武昌、汉阳,并且以其卓尔不群的姿态,与武汉三镇传统的形象标志——黄鹤楼、电视塔、江滩等互相呼应;
(6)活力平台,创造开放空间。规划方案中则采用了商业与公共绿地复合利用的方式。在中心公共绿带上搭设抬升广场;平台中央下沉空间的处理,创造出闹市中静谧的环境等。
现代滨水商务区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重视现代滨水商务区的概念性城市设计,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将人性化更好地体现在滨水商务区规划设计中,展现城市滨水区的魅力,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
6.结语
第四篇:滨水景观规划任务书
滨水广场景观设计任务书
一、基地位置:澴河与槐荫大道之间
二、设计要求:
1、景观设计与澴河周边环境和谐,并具有现代城市文化气息;
2、场地以市民休闲、健身、游憩为主,要求尊重地形高差,有滨水多样化处理,入口设计应以方便市民和周边居民的使用为原则;
3、以水景及景观小品设计为主,有层次变化。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整体感强;
4、注意结合水的特点,同时考虑各空间组织的合理性;
5、图面表现能力强,设计图种类齐全,线条流畅,清洁美观,图例符合规范;
6、综合考虑周边已有设施、空间形式,做到既有特色,又不重复。
三、图纸要求:
1、图纸内容:
现状分析
总平面图(表明建筑、道路、小品、水体、植物的布局)立面图
分析图:包括功能分区、绿化景观分析、景观视线分析 透视图
设计说明
植物配置表
2、图纸尺寸:750*5003、表现方法:手绘
注:不准用硫酸纸绘图
四、设计时间:
2014年4月14日——2014年5月19日
第五篇:滨水绿地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空间景观的五要素:道路,边缘,节点,地标,广场。水域景观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和风景,决定着城市景观特点,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发展方向。滨水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为人们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中亲近自然的场所。
该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增强水域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亲水性、连续性、文化性,使自然开放空间能够越来越好的调节城市环境,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滨水公园既是城市的节点,其本身又同时涵盖了这些景观要素,作为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以舒适宜人的环境,陶冶市民的情操,净化市民的心灵,影响市民的行为
设计亮点:
1、本着开放性原则,塑造水域空间的开放性,为城市居民与游客提供了亲水环境;
2、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与亲水性,重视和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于亲水性,促进市民与自然之间的良好交流。
3、打造交通活动的连续性,保证了游赏者可以欣赏到变化丰富的滨水景观,摆脱了相对隔离的状态,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交往活动。
4、彰显水域景观的文化性,重视传统区域文化的独特作用,将当代文化与传统本土文化相结合,使得人们在游赏过程中达到视觉体验与精神追求的双重追求。
5、功能片区的合理划分。在尊重原有基地自然生态肌理的前提下,根据场地特征、设计主题等对滨水公园进行合理的功能片区划分。
6、功能片区的合理划分,根据基地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游客容量等诸多方面,对基地进行功能和主题的划分。
7、基地高差的有效利用,充分结合基地现状高差,布置亲水平台、游步道、自然植被等,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效果,体现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增强了滨水公园的立体化景观效果。
设计理念
a、注重生态与景观水生态与水景观的有机结合,保护基地自然生态环境;
b、以生态学为重要基础,把握基地现状与景观塑造,寻求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切入点;
c、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益,使得二者在整个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中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d、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滨水区域的塑造相得益彰,传承风俗民情;
e、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目的,使得城市河网的历史地段成为体现历史文化,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场所,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机。
①在空间上,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通过具体的疏密、大小、高低错落的划分等,塑造疏密有致,巧妙开辟不同绿地空间,如坡地景观、疏林草地景观、密林景观等。
②在时间上,根据当地一年四季季相变化,对植物选种进行四季搭配,使滨水公园的植物景观做到春季桃红柳绿,夏季花繁叶茂,秋季丹枫如火,冬季疏影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