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覆盖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8年。这是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的8年。因此,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这次全会,特别是高度关注这次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因为,总目标不但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定性因素。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内容引人注目、内涵十分深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就其丰富内涵而言,包括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这4个层次。
第一,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简洁鲜明的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相比,由于增加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至关重要的新目标,而格外耐人寻味、引人注目。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体系。我们应当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就不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强调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30多年来,经过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奋斗,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由于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是聚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
比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制度建设方面,重申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围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一系列旨在完善和健全具体制度的重大措施。其中,关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都极具开创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从具体制度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即人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正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所强调的治理,早已有之。我们党执政以来,提出治国理政、民族区域自治等同治理相关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法人治理等概念。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概念。本次全会又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等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对各方面存量的和增量的治理体制机制的总概括、总称谓。
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化;二是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台来辅助实现。毫无疑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必将把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第二,“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就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为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提出来的。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三个性”写入总目标,并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之中,这既体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导,也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我国改革开放是分别从农村和沿海试点起步、点线展开的,存在系统性改革不够、全局性矛盾长期没有触及等弊端。从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协同面更广、系统性更强,更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第三,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就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全面”表明,到2020年这8年间,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目标,就必须同时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后者是为前者的实现提供动力、注入活力的。
同时,还应当充分估计到,深化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就能推动实现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同人的精神进一步解放的良性互动。就能使我国西部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从担心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焦灼中解脱出来;使广大农民从没有更多财产权利、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后顾之忧中解脱出来;使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从不能同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不公平感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一旦实现如此广大人群的精神解放,其势将引发的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的广度和深度,恐怕是无法估量的。
第四,“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三个让”中的前“两个让”,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的重申。“三个让”中的第三个“让”,则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的重申。这说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思想,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以贯之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目的,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根本目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感言时这样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次全会提出的各项深化改革的部署和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庄严承诺,已经、正在、今后还更多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彰显了三个重要特点
纵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文本,梳理本次全会《决定》的内在逻辑和重大理论创新、重大实践举措,可以看到,本次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彰显了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这个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篇,又突出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所包含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目标之中。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紧紧围绕”,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坚持“六个紧紧围绕”的正确方向,就能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就会不断增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全党全国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勇气、智慧、信心。
第二,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在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本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借鉴这些重要经验的基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自觉把握了社会脉搏、人民期待,自觉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若干重大关系。这就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决定》还自觉把握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五位一体改革全面深化、协同推进的关系。第三,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对全面深化改革取
得成功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依据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众说纷纭的种种诉求和建言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开出了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和部门权力掣肘的正确药方,形成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内的聚焦点、着力点,找准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最佳结合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抓好落实,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必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广泛道义支持。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坚定不移实现中央的改革决策部署,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责任编辑:张煜)
第二篇:三中全会思想汇报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尊敬的党组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该向何处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35年来,党带领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开辟出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构建新的内容,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题,抓住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知把握。在这一总目标指导下,尤需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惟有如此,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自治区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今年年初,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描绘出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内蒙古得到更好的体现。
第三篇: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范文)
尊敬的党组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该向何处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35年来,党带领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开辟出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构建新的内容,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题,抓住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知把握。在这一总目标指导下,尤需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惟有如此,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自治区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今年年初,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描绘出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内蒙古得到更好的体现。
汇报人:teniu
第四篇: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汇报人:teniu
第五篇: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
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