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河北农大毕业生与病逝同学父母15年的真情故事引起各方热议---诚信的坚守善良的力量 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一直默默地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并给他们带去深切的精神慰藉,而那位同学的父母则坚强地生活着,坚守着诚信美德,靠打工还清7万元外债。这个感人的故事通过光明日报4月1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予以报道后,在河北各地,尤其是在高校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纷纷表示,在优秀大学生群体身上,在李维贺老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永远值得人们铭记。他们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典型群体,用身边人和事教育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
80后、90后大学生,最信服的是用事实说话,我们要把这个事迹当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实例,让先进群体走进学生内心。他们这么多年履行了不是诺言的诺言,承担了不是自己责任的责任,不管自己经历什么困难,都是一如既往,体现了同学间真情无价,大爱无私。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多关爱身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在享受社会、家庭真情的同时奉献真爱。这篇感人至深的报道,触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枯燥的字眼,而是鲜活的生活,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满人间真情。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
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架设起一架什么样的价值天平,决定着这个社会崇尚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在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的价值天平上,他们把责任和爱心放在最重的位置,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这样的价值选择和15年的价值坚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耀眼范本和成功案例。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老李是不幸的,他失去了儿子的小爱。但老李又是幸运的,他得到了社会的大爱。”李维贺所在的承德县温泉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全说,“老李是个坚强的人,他家的困难从来没有向我们说过。看了报道后,不但河北农大学生们的坚守感动了我,老李克服困难还债的诚信同样令我动容。”
“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十五年前不知谁说的一句话,历经十五载的风雨沧桑,沉淀成比任何格言都有力量的心声。作为一名学生,我为如此真挚的同学情感动不已。“人无信而不立”——我们从李维贺老人历尽艰辛坚持还债的行为中可以领会
很多读者、网友用震撼、感动、钦佩等字眼来描述他们的读后感。一位网友深情写道:“这是一个让人泪流满面的真实故事,但却又是一个让人笑着流泪的故事。一群孩子和一对素不相识的老人,用15年的时间,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挚爱真情,什么是人间大爱。”
一切那么朴实无华,却坚不可摧。5个人,15年,56封信,15张汇款单,7万元欠款,在这个数字喧嚣的年代,这些微不足道的数字平地
崛起、掷地有声。
第二篇: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http://www.teniu.cc 2011年04月02日06:30 解放日报
15年前,一位父亲先后失去两个儿子,背上7万多元债
15年前,儿子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二老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绎了一段延续15年的真情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不仅激励着两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诚信品质
“儿子、闺女们哪!”2011年3月25日上午11点40分,刚从承德赶到保定的农民李维贺紧紧攥住等候在路边的5位青年的手,两行激动的泪水从他布满沟壑的脸上滚落下来。
15年前,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
15年后,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千里寻亲,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谢谢”。
白发人送黑发人
1995年11月的一天,李维贺从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的家中赶到保定市第一医院。推开心脏内科病房的门,他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二儿子李宝元。旁边的几个孩子有的手里拿着苹果,有的拿着毛巾正给儿子擦身。
“爸,他叫牛树起,这个是赵高峰、杜彦敏、宋彩霞、时翠平„„”儿子逐个给父亲介绍着。“这些日子都是他们在陪床。”李维贺不断重复着:“谢谢,谢谢你们照顾宝元啊!”
几天前,学校给家里来了一封信,说儿子得了病。看到病床上儿子的第一眼,李维贺就感到脚底一股凉气传遍全身。
李宝元的哥哥李广坤21岁的时候患上扩张性心肌病,撑了两年后,撇下父母兄弟走了。
眼前这一幕,硬生生地把李维贺刚刚愈合的伤口再次撕裂开来。“难道老天爷还要收走我的第二个儿子吗?”
“这个李宝元是在劫难逃啊。”刚刚走到医办室门口的李维贺听到两个医生的谈话。
他一阵眩晕。
两个月后,“弹尽粮绝”的李维贺给儿子办了休学,准备将他转回老家医院。
那天,同学们都哭了:“宝元,你一定要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回来。”
李维贺也哭了,为儿子的病悲伤,为同学的真情感动。
回到承德,宝元不时接到同学书信,开始他还能回信。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发展到心、肝、脾、胃等器官全部衰竭,李维贺就读信给儿子听,这些孩子的名字,一次次烙在他心里。
1996年10月1日一大早,李维贺赶往市区红石砬沟寻求偏方。
他不知道,此时家中的儿子正一声声呼喊着:“爸呢?我爸呢?他咋还不回来?”
直到日落西山,李维贺回来掀开自家屋帘,看到炕头宝元双目圆睁正咽下最后一口气。
56封信 15张汇款单 7万元欠款
李宝元去世两个月后,李维贺意外地接到孩子们的第一封来信。
这是一封催人泪下的信,这是一封饱含真情的信。
大爷,大娘:
您们好,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已经都知道了,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我们虽然不在您们身边,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1996年12月22日
李维贺读着这封信的时候,泪雨滂沱。人世间竟有这样一群人,本无责任,却要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儿女,却胜似儿女。
那年冬天,李维贺觉得格外冷。
“老李啊,村委会有你一张汇款单。”腊月根儿的一天,村干部对李维贺说。
“汇款单?我的?”李维贺一头雾水。家里只欠别人的钱,怎么会有人给自己寄钱?
汇款单是宝元的同学寄来的,300元。
李维贺手捧薄薄的一页纸,似有千斤重。这些孩子,工作还没着落,却在万家即将团圆时惦记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的父母。
回到家中,老两口对坐着默默流泪。只有坚强地活下去,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
连续失去两个儿子,让李维贺借了7万多元的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还给人家钱。”
李维贺有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借钱人的姓名、钱数。全村300户人家,李维贺几乎借遍了。只要挣了钱,他挨家挨户去还。
乡亲们看他风里来雨里去,还要照顾病弱的老伴儿,没有一户找他要钱。李维贺去还,乡亲们总是说,我家不急,你先还别人吧。
村民赵赞华和赵赞兴借给李维贺2500元。李维贺打工凑够了去还,哥俩搬进了县城,李维贺找不到他们的家。有人说拉倒吧,还他们也不会要了。李维贺说:“欠了金钱债,就是欠了良心债,不还不行。”
2011年春节后,李维贺用他的诚信还完了所有的债。
这无比艰辛的15年,看信,成了李维贺两口子活下去的动力。
1997年夏天——
“爸爸、妈妈: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内心自然很苦,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我就是你们的女儿,高峰、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彩霞”。
1999年冬天——
“大爷、大娘,就要过年了,家里准备得怎样,树起让我给您寄去100元,这是我们不成敬意的一点心意,就算给您添一件御寒的棉衣吧。时翠平”。
2002年秋天——
“大爷、大娘,您二老可好,岁月匆匆,转眼毕业快5年了。一切都在变化,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可惜政武现在力浅势薄,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寄上300元略尽心意。政武”。
2011年春天——
„„
李维贺一次次湿润了双眼。
5000多个日日夜夜,孩子们的信一直没间断。这些用墨水记录下的真情,成了支撑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15个腊月,孩子们的汇款单雷打不动,数字从 100、200、300、500、800、1000„„不断增长着、变化着。刚毕业时挣得少,他们宁可自己勒着,也要拿出三分之一寄给承德的“父母”;有的同学家中遇到事急需钱,也未让他们改变过给老人寄钱的初衷;有的同学家属开始不理解,了解情况后每年催着寄钱。
2011年农历正月初六,正在承德县温泉物流有限公司打工的李维贺接到村干部的电话,告诉他汇款单又到了。“去年腊月就到了,头回见这码事儿,没亲没故的,一寄钱就寄了15年,好人呢!”村干部感慨着。
15年前,一位父亲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背上了7万多元的债;15年前,一群儿子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不仅激励着两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诚信品质——
坐在值班室的灯下,李维贺把取出的500块钱放到桌上,泪水无声地淌下。儿子已经走了15个年头了,但同学们的汇款单却没有一年落下过。
15个年头过去,他们都是将近40岁的人了,牛树起、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赵高峰、祁业凤„„这些名字已经像自己孩子一样亲切。
“老李,咋啦,家里出啥事了?”温泉物流有限公司老总李文全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
当李维贺一股脑地道出心中的情愫后,李文全也流泪了。
“李总,我这辈子最大心愿就是能看看这些像闺女、儿子一样的孩子。”
“我陪你去,上保定的费用我包了。”李文全感动地说。
叫一声“儿子、闺女”,两泪长流
2011年3月25日去保定的路上,李维贺很少说话,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没咋变,没咋变,那个高高胖胖的肯定是牛树起。”车刚驶出保定收费站,李维贺一眼认出了路边等候的几个青年,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大爷——”李维贺刚刚打开车门,几个人已经奔了上来,紧紧地握住了李维贺那双粗糙的大手。
李维贺喉结一动一动的,却发不出声音,泪水小溪般滚落下来。当年风华正茂的“孩子们”已不再年轻,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每个人的眼里都盈满了泪。
“儿子!闺女啊!”良久,李维贺才叫出了声。他一个一个地叫着他们的名字: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祁业凤„„泪水模糊了所有人的双眼。
午饭前,李维贺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这是写给“孩子们”的信。
“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双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在我们心中,你们就是我的闺女、儿子„„宝元,你听见了吗?”
“闺女们”已经哭出声,“儿子们”拿餐巾纸擦着眼睛„„
“每年腊月汇款,就跟我们过年要回家一样,忘不了。”牛树起说。
“有事儿一定要打电话,再忙我们也一定会赶过去的。”时翠平叮嘱着。
临走,牛树起把 “子女们”凑的2000元钱硬塞到了李维贺的手里。
15年前,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班级里记不清谁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他们和李维贺老两口成了特殊的亲人;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竟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杜彦敏说出了大家的心愿。
(载4月1日《光明日报》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http://www.teniu.cc 2011年04月02日06:30 解放日报(载4月1日《光明日报》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15年前,一位父亲先后失去两个儿子,背上7万多元债
15年前,儿子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二老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绎了一段延续15年的真情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不仅激励着两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诚信品质
“儿子、闺女们哪!”2011年3月25日上午11点40分,刚从承德赶到保定的农民李维贺紧紧攥住等候在路边的5位青年的手,两行激动的泪水从他布满沟壑的脸上滚落下来。
15年前,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
15年后,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千里寻亲,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谢谢”。
白发人送黑发人
1995年11月的一天,李维贺从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的家中赶到保定市第一医院。推开心脏内科病房的门,他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二儿子李宝元。旁边的几个孩子有的手里拿着苹果,有的拿着毛巾正给儿子擦身。
“爸,他叫牛树起,这个是赵高峰、杜彦敏、宋彩霞、时翠平„„”儿子逐个给父亲介绍着。“这些日子都是他们在陪床。”李维贺不断重复着:“谢谢,谢谢你们照顾宝元啊!”
几天前,学校给家里来了一封信,说儿子得了病。看到病床上儿子的第一眼,李维贺就感到脚底一股凉气传遍全身。
李宝元的哥哥李广坤21岁的时候患上扩张性心肌病,撑了两年后,撇下父母兄弟走了。
眼前这一幕,硬生生地把李维贺刚刚愈合的伤口再次撕裂开来。“难道老天爷还要收走我的第二个儿子吗?”
“这个李宝元是在劫难逃啊。”刚刚走到医办室门口的李维贺听到两个医生的谈话。
他一阵眩晕。
两个月后,“弹尽粮绝”的李维贺给儿子办了休学,准备将他转回老家医院。
那天,同学们都哭了:“宝元,你一定要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回来。”
李维贺也哭了,为儿子的病悲伤,为同学的真情感动。
回到承德,宝元不时接到同学书信,开始他还能回信。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发展到心、肝、脾、胃等器官全部衰竭,李维贺就读信给儿子听,这些孩子的名字,一次次烙在他心里。
1996年10月1日一大早,李维贺赶往市区红石砬沟寻求偏方。
他不知道,此时家中的儿子正一声声呼喊着:“爸呢?我爸呢?他咋还不回来?”
直到日落西山,李维贺回来掀开自家屋帘,看到炕头宝元双目圆睁正咽下最后一口气。
56封信 15张汇款单 7万元欠款
李宝元去世两个月后,李维贺意外地接到孩子们的第一封来信。
这是一封催人泪下的信,这是一封饱含真情的信。
大爷,大娘:
您们好,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已经都知道了,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我们虽然不在您们身边,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1996年12月22日
李维贺读着这封信的时候,泪雨滂沱。人世间竟有这样一群人,本无责任,却要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儿女,却胜似儿女。
那年冬天,李维贺觉得格外冷。
“老李啊,村委会有你一张汇款单。”腊月根儿的一天,村干部对李维贺说。
“汇款单?我的?”李维贺一头雾水。家里只欠别人的钱,怎么会有人给自己寄钱?
汇款单是宝元的同学寄来的,300元。
李维贺手捧薄薄的一页纸,似有千斤重。这些孩子,工作还没着落,却在万家即将团圆时惦记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的父母。
回到家中,老两口对坐着默默流泪。只有坚强地活下去,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
连续失去两个儿子,让李维贺借了7万多元的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还给人家钱。”
李维贺有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借钱人的姓名、钱数。全村300户人家,李维贺几乎借遍了。只要挣了钱,他挨家挨户去还。
乡亲们看他风里来雨里去,还要照顾病弱的老伴儿,没有一户找他要钱。李维贺去还,乡亲们总是说,我家不急,你先还别人吧。
村民赵赞华和赵赞兴借给李维贺2500元。李维贺打工凑够了去还,哥俩搬进了县城,李维贺找不到他们的家。有人说拉倒吧,还他们也不会要了。李维贺说:“欠了金钱债,就是欠了良心债,不还不行。”
2011年春节后,李维贺用他的诚信还完了所有的债。
这无比艰辛的15年,看信,成了李维贺两口子活下去的动力。
1997年夏天——
“爸爸、妈妈: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内心自然很苦,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我就是你们的女儿,高峰、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彩霞”。
1999年冬天——
“大爷、大娘,就要过年了,家里准备得怎样,树起让我给您寄去100元,这是我们不成敬意的一点心意,就算给您添一件御寒的棉衣吧。时翠平”。
2002年秋天——
“大爷、大娘,您二老可好,岁月匆匆,转眼毕业快5年了。一切都在变化,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可惜政武现在力浅势薄,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寄上300元略尽心意。政武”。
2011年春天——
„„
李维贺一次次湿润了双眼。
5000多个日日夜夜,孩子们的信一直没间断。这些用墨水记录下的真情,成了支撑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15个腊月,孩子们的汇款单雷打不动,数字从 100、200、300、500、800、1000„„不断增长着、变化着。刚毕业时挣得少,他们宁可自己勒着,也要拿出三分之一寄给承德的“父母”;有的同学家中遇到事急需钱,也未让他们改变过给老人寄钱的初衷;有的同学家属开始不理解,了解情况后每年催着寄钱。
2011年农历正月初六,正在承德县温泉物流有限公司打工的李维贺接到村干部的电话,告诉他汇款单又到了。“去年腊月就到了,头回见这码事儿,没亲没故的,一寄钱就寄了15年,好人呢!”村干部感慨着。
15年前,一位父亲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背上了7万多元的债;15年前,一群儿子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不仅激励着两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诚信品质——
坐在值班室的灯下,李维贺把取出的500块钱放到桌上,泪水无声地淌下。儿子已经走了15个年头了,但同学们的汇款单却没有一年落下过。
15个年头过去,他们都是将近40岁的人了,牛树起、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赵高峰、祁业凤„„这些名字已经像自己孩子一样亲切。
“老李,咋啦,家里出啥事了?”温泉物流有限公司老总李文全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
当李维贺一股脑地道出心中的情愫后,李文全也流泪了。
“李总,我这辈子最大心愿就是能看看这些像闺女、儿子一样的孩子。”
“我陪你去,上保定的费用我包了。”李文全感动地说。
叫一声“儿子、闺女”,两泪长流
2011年3月25日去保定的路上,李维贺很少说话,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没咋变,没咋变,那个高高胖胖的肯定是牛树起。”车刚驶出保定收费站,李维贺一眼认出了路边等候的几个青年,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大爷——”李维贺刚刚打开车门,几个人已经奔了上来,紧紧地握住了李维贺那双粗糙的大手。
李维贺喉结一动一动的,却发不出声音,泪水小溪般滚落下来。当年风华正茂的“孩子们”已不再年轻,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每个人的眼里都盈满了泪。
“儿子!闺女啊!”良久,李维贺才叫出了声。他一个一个地叫着他们的名字: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祁业凤„„泪水模糊了所有人的双眼。
午饭前,李维贺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这是写给“孩子们”的信。
“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双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在我们心中,你们就是我的闺女、儿子„„宝元,你听见了吗?”
“闺女们”已经哭出声,“儿子们”拿餐巾纸擦着眼睛„„
“每年腊月汇款,就跟我们过年要回家一样,忘不了。”牛树起说。
“有事儿一定要打电话,再忙我们也一定会赶过去的。”时翠平叮嘱着。
临走,牛树起把 “子女们”凑的2000元钱硬塞到了李维贺的手里。
15年前,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班级里记不清谁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他们和李维贺老两口成了特殊的亲人;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竟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杜彦敏说出了大家的心愿。
第三篇:《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读后感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读后感 “这是一篇充满爱的文章”,这是我读完以后的第一感受。
当同学生病的时候,自觉地陪伴在他的身旁照顾他,为他削苹果、擦身体„„
当同学回老家治病的时候,不间断地写信给他,为他加油。当同学病逝后,为了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给他的父母写信、汇款,十五年从不间断。
试问一下,做到以上那些,困难吗?我觉得很困难。可是,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祁业凤、赵高峰、宋彩霞、赵锦、政武„„他们都做到了,而且是15年从不间断,甚至会永远的做下去。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做到以上其中一条的能有几个?我相信寥寥无几,更别说做到全部了。
我想说,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都是一群有爱,有诚信,有责任心的活雷锋。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他们在同学病逝后,坚守一个不算约定的约定,默默地给予同学父母精神上与经济上的支持,这两个苦命的老人家能否坚持到今天?或许,他们也会随着他们两个早逝的孩子一起离开人世。是他们,给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念;是他们,将同学未完成的责任背到身上,当儿当女地赡养两位苦命的老人,十五年来风雨不断,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与精神。
李维贺,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苦命的老人。为了偿还为儿子治病留下的债款,卖房,养猪,进城打工,每月挣600块钱,每天自己带饭,包里揣着干粮咸菜,就这样地走上15年的还债道路,半分钱也不
肯欠人。
在这个普通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品质:诚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仍有一些人总是做不到;诚信是立人之本,也同样有很多人都做不到,也许你就是其中一个。
我觉得我们这些所谓的大学生,缺乏诚信,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的虽然不能说比比皆是,但还是有很多的。我希望我们这些人,都能像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和李维贺老人等人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诚信、有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
体育部:陈沛
2011年4月8日星期五
第四篇:观《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有感
观《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一文有感
---李钟坤
轻轻地读完这篇文章,沉寂许久的心也激起了几丝涟漪。只为一个爱的约定,便永远的担负起本不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无怨无悔的付出。只为一个承诺,无论多苦多难都不曾放弃。
有人说:在二十一世纪的车辄下覆灭的不仅仅只有历史的痕迹,还掺杂着当代青年的责任心。我们反对这句话,却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所以我们选择了沉默。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他们始终不变地坚持了十五个春夏秋冬,把二十世纪末的青年的那份担当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读着这篇文章,感受着人间的真爱。眼泪也许不止一次的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心里也不止一次的许下诺言:我也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可是我们暗暗许的誓言却被时间冲刷的破碎凌乱。
“15年前,他们主动承担起照顾已故同学父母的责任。”十五年后依然不变。他们的坚持间接地延续了两位老人的生命,亲生儿子虽然去了,可还有那么多的儿女在身边默默抚慰与支持。而这些儿女敢于承担的行为也深深的震撼了老人李维贺的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还给人家钱。”老人坚定的说。从此我们便能感受到:无论多难多苦,我们都要担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为了别人更为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为了还钱,他在村子里给人帮工,进城打工。只要挣了钱,他挨家挨户去还。”老人李维贺用朴实行动诠释自己的誓言,用朴实的行动描绘自己的人生。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在大力地倡导诚信,“诚信”一词更
成为各个企业立名的根本。但我们总是随口的不经心的许下一个承诺,过后却抛到九霄云外,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所以为了许下的承诺,哪怕是随口的一句话,我们都应努力去实现,这更是一份责任。
我们身边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或许你会抱怨生活的环境是多么多么的糟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们并不是没有爱,而是被欺骗伤害的太深,不敢再拿出自己的爱。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冰冷的,而这篇文章让我有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我们不能再因害怕而隐藏自己的爱。“‘爸爸、妈妈: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内心自然很苦,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我就是你们的女儿,高峰、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这一声‘爸妈’,焐暖了老两口已不知热度的心。”人间有大爱,而我们则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接过这爱的接力棒。
“小草青了又黄,燕子飞了又回。”“5000多个日日夜夜,孩子们的信一直没有间断。这些用墨水记录下的真情,成了支撑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15个腊月,孩子们的汇款单雷打不动,数字从100、200、300、500、800、1000„„不断增长着、变化着。”当老人李维贺接过第十五个腊月的汇款单时,再也按奈不住内心的迫切渴望,他想再看看这些用爱鼓励自己一步步走出阴影的儿女们。泪水定格在相见的那一刻,心也停止在那儿。我听到了冰破碎的声音,我的心在冰冷中恢复了活力。它充满了爱,充满了热情。爱,就在你手边。
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他们和李维贺老两口成了特殊的亲人;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竟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人们明白责任不容抛弃;就是
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点亮了人间最绚丽的代表着最真的爱的星。
第五篇:读“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故事有感
读“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故事有感
——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坚持着一个约定至永远呢?这是一个疑问一直盘旋在我心中。
日前读了一篇关于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感人故事后,我更加确定一定会有人能坚持到最后,人间道义,真情永在。
过去,我一直看到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是就手旁观,见死不救,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万事莫管,管必遭殃。有一次我和同学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摩托车载客把人撞倒了想逃之夭夭,我想向前扶起被撞的人,但是同学硬生生把我拉走了。他说别管他太多,不然他会找你赔钱。于是我跟他争论了一番。为什么这么肯定一定要我赔钱呢?为什么我们是大学生啊,素质何在?受教育了这么久为什么依然是见死不救呢?从小不是一直都教育着我们遇到恶势力要勇于站起来与之斗争吗?这些情况的确引起了我的深思。即使故事再感人,大家都有恻隐之心,无能为力只是中国人常用于逃避恶势力的一个借口。
从这个故事中的五名大学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责任、爱、奉献、感恩,诚信,这是他们努力印证人间道义、体现中国优良传统“仁、义、礼、智、信”的证明。这几个字并非人人做到,但我们能努力做到,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一定能进一步提升中国人的总体素质。诚信、道义、爱心、责任、奉献和感恩,这几个词语从今后开始我们要细细体会,理解,并尽全力做到,我们不能再做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而是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共创中国的和谐社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