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江津成就和措施202_年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7-88844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7 11:52: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江津成就和措施202_年

江津打造“千亿工业强区” 202_年GDP将达700亿元

202_-12-24 15:04:50

过去3年,江津GDP年均增长16.8%,江津已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和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江津的GDP增速都会保持这个速度,202_年将达到450亿元,202_年达到700亿元。

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江津发展的定位,江津区确定了建设“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打造千亿工业强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此统揽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过去3年,江津GDP年均增长16.8%,江津已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和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江津的GDP增速都会保持这个速度,202_年将达到450亿元,202_年达到700亿元。

一、新形势下看江津

江津1950年至1960年,为江津专署所在地,1992年撤县设市。202_年,被确定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202_年,撤市设区。这些重大部署,是市委、市政府对江津的厚望,赋予了江津加快发展新的重大机遇,开启了江津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 总体部署、国发3号文件,以及重庆设立“两江新区”,掀起直辖十年后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江津具备以下优势:

(一)半小时江津。江津扼渝泸,接滇黔,城区距重庆主城42公里、江北国际机场70公里。江津迎宾长江大桥、重庆外环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后,到重庆主城车程不到30分钟。距离重庆最近的双福新区地处重庆外环与内环之间,距重庆主城只有15分钟车程。长江黄金水道在境内有127公里,成渝、渝黔铁路135公里过境,紧邻成渝高速、渝黔高速,重庆外环、渝滇高速交汇于此,水、公、铁联运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半小时江津”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津的区位条件,为我们承接重庆这个特大城市的拉动和辐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我们深入研究江苏昆山、上海松江发展模式,将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与江津“半小时江津”优势结合起来,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沿外环高速布局城市,靠近主城、融入主城,建设重庆市卫星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人文江津。江津建县1500多年的历史和万里长江第一要津的特殊地理环境,赋予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一是帅乡。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在江津生活了19年,并在此走上探索革命真理的道路。二是院士之乡。在江津学习、生活过的全国“两院”院士9名,江津籍“两院”院士5名,分别占重庆总数的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三是陈独秀寓居之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晚年寓居江津并在江津逝世。四是联圣之乡。江津群众楹联创作异常活跃,清朝文人钟云舫创作了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被称为“联圣”,与诗圣杜甫、书圣王曦之、画圣吴道子并称为“中国文坛四圣”。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楹联文化等特色文化,赋予了江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大城市江津。江津城区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半岛型山水园林城市。万里长江呈“几”字型绕城而过,江城、江水、江景赋予了江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优势。境内拥有2万多公顷的森林氧吧——四面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江津滨江路被评为中国人居范例奖。按照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

(202_-202_),至202_年,江津将建设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成为具有卫星城特点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撤市设区以来,全区干部群众高昂激情,团结奋斗,扎实工作,通过三年来的实干苦干,江津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三年来GDP年均增长16.8%,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的202_年仍然达到249.3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区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分别达到12.9亿、18.8亿、25.4亿,增速分别达到59%、46.4%、34.6%;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07.3亿、145.2亿、197亿,增速分别达到32.9%、35.3%、35.7%,其中工业投资分别达到55.9亿、59亿、84.4亿,增速分别为31.4%、5.6%、43.1%,今年工业投资将达到120亿,四年内增长了3倍。

今年1-9月,全区GDP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18.4%;完成工业总产值383.9亿元,增速38.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增长38.9%;完成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占GDP的4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4亿元,增长35.8%;工业投资74.3亿元,增长2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50.6%,全年财政收入可望超过40亿元,四年增长了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6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161元,增长17%。数据表明,江津已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和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江津的GDP增速都会保持这个速度,202_年将达到450亿元,202_年达到700亿元。

二、江津加快发展的“三大战略”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江津发展的定位,江津确定了建设“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打造千亿工业强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此统揽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

(一)突围半岛,跨江北上,建设“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千年以来,江津困居江南一隅的几江半岛,面积不过10余平方公里,离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差距甚大。市委赋予江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什么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必须拉开大城市框架。一是突围半岛,走出几江,跨江北上。城市走向何去何从,一直困扰着江津。向南、向东发展,虽相对容易拓展,无法实现就近连接高速公路的意图,无法发挥“半小时江津”的区位优势,不利于靠近重庆主城发展。江津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突围半岛,走出几江,跨江北上,在规划观念上实现从建设中小城市(县城)向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转变,从偏居江南一隅的县城向“一江两岸”城市布局转变。因此,我们发挥“江城、江水、江景”的天然优势,进一步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由过去组团式分散发展调整为集中成片发展,凸显了“融入主城、一江两岸、江城江景、森林城市”的城市特色,将江津城市规模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70万人。为了把新城区规划好,投资近202_万元,通过国际招标规划滨江新城和双福新区,塑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二是抓好骨架工程建设,拉开“一江两岸”大城市框架。着力实施一批推动城市拓展的骨架工程,启动一批连接主城和周边的重点交通项目,迅速拉开“一江两岸”大城市框架。目前,九(龙坡)江(津)大道、外环高速、渝泸高速江津至白沙段、先锋连接线已建成通车,迎宾长江大桥、西(彭)江(津)大道、滨江新城南北大道已开工建设。重庆城市轨道交通5号线(北部新区鸳鸯-江津)将提前规划建设。我们还将加快建设预留轻轨通道的几江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开工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所有的框架性工程都已启动。三是“城市建设大干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全面发力”的要求,我们把202_年作为“城市建设大干年”,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十大工程,推

进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大干快干。同时,实施几江旧城区上档升级,完善几江东部新城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商圈建设,切实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聚集人气和商气,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打造“千亿工业强区”,增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工业总产值应达到1000亿以上,才能具有吸引辐射力。但是,江津在撤市设区之初,工业总产值仅有164亿元,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202_年我们提出打造千亿工业强区的目标,通过三年来的不懈奋斗,工业高速增长,现已成为支撑江津加快发展的第一经济。一是狠抓三大工业园。以德感、双福、珞璜三大工业园组成的江津工业园区,不仅是江津打造千亿工业的载体,也是江津经济的增长极。近几年,我们投资了53.8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460户,已投产262户,连续四年实现经济指标翻番,连续七年跻身重庆十强特色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津打造千亿工业强区的主战场。二是狠抓“4个300亿”。存量企业产值300亿:重齿、潍柴、珞璜电厂;新投产企业产值300亿:玖龙纸业、龙煜铜管、润通动力;即将投产企业产值300亿:渝安汽车、重庆建工、益海嘉里;在建企业产值300亿:东方光大、中粮集团、光伏电池、铁马汽车。三是狠抓工业投资拉动。202_年以来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每年均在50%左右,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三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15.5亿、302.2亿、410亿,增速分别达到31.4%、40.2%、35.8%,今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550亿,202_年将达到750亿,预计202_年将达到1000亿,202_年将达到202_亿。四是狠抓规模企业扩张。202_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增加14家、88家、50家,今年可望增加10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基本达到百强县的发展水平。

(三)城市资金下乡,农村人口进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江津现有农村人口108万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还比较大。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认为,江津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土地,突破是农民变市民。为此,我区重点从“引导农村人口进城、促进城市资金下乡”这两方面入手,努力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突破。一是建立重庆最大的现代农业园区。把25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先后引进美国熙可、美国瀚阳、德国亨嘉、香港瑞恩、澳门恒河、中国铁牛等农业龙头企业30家,合同引资超过260亿。202_、202_连续两年在“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成为签约金额最多、签约项目最大的区县,签约金额占全市总额的50%以上。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土地规模经营超过了2万亩,实现投资超过4亿元。二是产生了全国第一张“地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创新了“地票”制度。我们把加快农村宅基地复垦置换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突破口,引导和鼓励农户走出大山,推进集中居住。全区复垦农村建设用地8000余亩,不仅新增了耕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而且还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有效用活了农村闲置土地。202_年12月重庆农村土地交易第一张地票出自江津。截至目前,江津区复垦农村建设用地部分上市交易后,获地票收益2.9亿元,用于补偿农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农民转户入城步伐。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江津实际,加快城市资金下乡、农民进城的联动改革。出台了“1+3+X”配套措施,加快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宅基地复垦置换农户、征地拆迁户的转户步伐。今年的目标是转户10万人,明年转户10万人,目前已转户3380户1万余人,位居全市前列。

三、江津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

(一)科学布局加快发展的十大主战场,四大班子都是加快发展的火车头。我们确定了双福城市副中心、江津滨江新城、城市商圈建设、工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东部新城建设、旧城上档升级工程、四面山旅游产业发展、镇街经济社会发展、白沙职教园和支坪组团建设等江津加快发展的十大主战场。明确经济发展的十大主战场分别有一位常委或副区长挂帅指挥,每个战场均明确了近期远期目标、不同的工作责任制、考核奖励办法和政策机制,分线作战,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投资项目有载体,干事创业有平台,加快发展有支撑。明确四大班子都是推进江津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四大班子成员都要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共同承担加快发展的责任,形成党委加强领导,四大班子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二)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切实践行“江津精神”,提振加快发展的精气神。薄书记说过,勇气有时比智慧还重要。在当前江津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我们始终把凝聚精神、统一思想、昂扬斗志、提振干劲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通过举办“聚奎大讲堂”、白沙“万人红歌会”,评选“江津发展功臣奖”、“抗震救灾英雄”等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唱读讲传”的热潮,提振全区上下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精气神。二是培育“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江津精神。结合江津经济高速增长、各方面工作都要全面加强的实际,秉承聂帅精神,深入开展江津精神大讨论,培育“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江津精神,鼓励全区干群争当加快发展的英雄、干事创业的英雄,鼓励大家事事争第一,人人当先进,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建万亩公园,万人捐资绿化长江,着力建设“森林江津”。按照薄书记的要求,要通过建设“森林重庆”改变重庆的小气候,让重庆由“大火炉”变成“大氧吧”。江津的气候和重庆一样,今年甚至创造了全国第一高温。因此,我们大力实施“森林江津”建设,决心把江津由“大火炉”变成“大氧吧”。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建万亩公园、栽万棵大树、万人捐资绿化长江。一是万亩公园。“两山公园”:篆山坪公园5000亩、艾坪山公园6000亩;“两湖公园”:圣泉湖公园1000亩、大岭湖公园202_亩,公园面积超过1.4万亩。二是万人捐资绿化长江。积极响应“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开展“万人捐资”活动,向全社会筹集资金1.6亿元,绿化127公里长江,占全市的1/5。

(四)建设“两桥”,拉通干道,引进轻轨,加快构建“畅通江津”。围绕几江半岛、滨江新城、双福新区三大板块,着力实施一批推动城市拓展的骨架工程。一是加快建设城市跨江北上的迎宾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目前,投资25亿元的迎宾长江大桥已进入主桥墩水上施工阶段,投资20亿元的几江长江大桥也将于于今年年底前开始施工。二是拉通干道,搭建“一江两岸”大城市骨架。连接主的九江大道、绕城高速、渝泸高速,连接绕城高速、渝泸高速的江津先锋连接线已建成通车;投资5亿元的西(彭)江(津)大道、投资5.5亿的滨江新城南北大道、投资1.5亿元的滨江新城滨洲路、投资2.2亿元的圣泉路等主骨架道路相继开工。三是引进轻轨,加快融入重庆主城的步伐。积极争取轻轨提前进入江津,并在迎宾长江大桥和几江长江大桥上预留了轻轨通道。届时,“一江两岸”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框架全面搭建,“畅通江津”的目标全面实现,“半小时江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五)建公租房,抓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宜居江津”建设。薄书记指出,建设“宜居重庆”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建设“宜居重庆”首先是要解决广大群众有房居住的问题。按照薄书记的要求,我们大力实施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建设,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宜居江津”。一是“四个一批”,切实解决城乡居民住“蜗居”、成“房奴”的问题。通过“公租房解决一批、廉租房保障一批、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一批、商品房提供一批”的办法,三年建设公租房130万平方米,廉租房44万平方米,集中建设巴渝新居1.5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5万户,建中小户型占70%以上的普通商品

住房500万平方米。今年50万平方米公租房已全面启动,其中南华新居公租房就达45万平方米,13.7万平方米廉租房已全面动工建设,开工建设巴渝新居80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近1300户。二是实施“一周不擦皮鞋”工程。投入3亿多元,开展旧城上档升级,实施道路“白改黑”,加强城区扬尘、污染治理,努力实现“一周不擦皮鞋”目标。三是打造重庆最美街道。发挥“半城抱山、一水绕城、十里滨江”的城市特色,实施江津滨江路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把滨江路打造成“十里长堤、十里风情”的绿色风景带。

(六)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阳光警务,加快建设“平安江津”。集中力量处置“一特三大”等信访突出问题,信访稳定工作被评为全市党政“大下访活动”目标考核一等奖,今年已化解市级交办信访积案息诉息访率达70%以上。深入开展破案攻坚行动,202_年共打击涉黑涉恶案件23件71人,现行命案全破,破历年案全市第一。实施阳光警务建设,打造雷锋式警察队伍。推广交巡警制度,设立7个交巡警平台,提高群众见警率。建立一系列校警联动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有效保证了校园安全。

(七)提升教育,改善医疗,全民健身,全面打造“健康江津”。适应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需要,积极引进高校,重庆交通大学、能源职业学院等8所高校入驻江津。今后两年,将撤并村小160所,新建寄宿制学校25所,迁建新建中小学10所,启动20万平方米操场硬化和15块标准跑道塑胶运动场地工程建设,完成140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几江中学、体育场、妇幼保健院已竣工投入使用,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按照“三甲”标准加快实施迁建工程,“一镇一中心、一社区一中心”目标基本实现。积极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力争成为我国第11个“中国长寿之乡”。

(八)围绕招大招优招强,全面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认真学习沿海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先进经验,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力强的项目。202_年以来,全区合同引资分别达到293.9亿、420亿、531.2亿,增速分别为47.2%、42.9%、26.5%;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40.9亿、64亿、101.5亿,增速分别为109.5%、56.5%、58.6%;新引进项目中100亿元以上3个,50亿元以上的7个,10亿元以上的45个。今年1-9月,全区新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169个,合同引资703亿元,同比增长73.3%,实际到位资金 108亿元,同比增长70.4%。其中,IT产业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深圳雷科电子、台湾正隆集团等9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额达16亿元;与投资25亿元的台湾群光电子、投资30亿元的昆山渝榕电子等16个项目签订意向性协议;与30多个重点IT项目在谈。

(九)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一是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解决资金难题。整合国有资产,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收储力度,组建华信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总资产125多亿元,净资产58多亿元。截止目前,该公司累计贷款融资4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良性运转。二是以改革创新方式破解土地瓶颈。用好用活江津是全国首批12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区县之一的试点优势,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新复垦指标跨区域置换管理模式,努力争取上级土地指标,三年共争取土地指标超过3万亩20平方公里,使用量在全市40个区县仅次于北部新区,土地复垦置换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制约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十)塑民生情怀,抓十件大事,全力以赴打好改善民生攻坚战。深入贯彻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召开区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民生工作,将在两年半内投入337亿元,着力解决10个方面的民生问题。预计今年将投

入8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5亿元。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资助体系,共投入7207万元,12万名学生受益。在全市首先创立了优秀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金,累计发放资助金560万元,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近202_人,其中今年发放360万,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1100人,确保全区所有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大学。另外,还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了1000万元的困难群众帮扶基金、100万元的离退休老干部帮扶基金、100万元的党员帮扶基金。建立了重大节日期间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的长效机制,圆满组织了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活动。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向1万户贫困户赠送彩电。向小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奶。

(十一)抓干部队伍,强作风建设,在加快发展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和“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一是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选配干部。明确干部的配备向工业经济、招商引资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倾斜,干部的挂职锻炼主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提拔重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业绩突出的干部。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向全国公开选拔引进适应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的高素质人才。202_年,我们面向全国公招选拔24名优秀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4人,海归人才5人,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李源潮部长和***书记对对此给予批示肯定。三是创新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办法。对 158名正处级后备干部和236名副处级后备干部实行公开面试和公开笔试,综合考量公推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比选出最佳提拔人选,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得到李源潮部长的批示肯定。四是以“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众关系。出台《区级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十条规定》、《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暂行办法》,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创新了科级干部、普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形式,建立健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根治“懒散推拖”等“机关病”。五是在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创先争优。把创先争优活动中焕发的精神和力量投入到推进江津大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全区各级党组织把谋发展、促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作为检验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为推动江津新一轮的大发展和民生大改善提供了强大组织保障。

第二篇:胡锦涛改革开放成就和原因

胡锦涛: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说,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胡锦涛说,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摘 要:自古以来,农业的命脉是水利,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之一,其对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兴修水利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水利;建设古代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水利问题,而且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我国从大禹治水开始,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莫不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兴国兴民的大事来抓,水利兴则国兴,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从进入农业社会开始,我国就有了农田灌溉事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是鲧所以亡,禹所以兴也”。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防治水害,兴修水利,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成就

秦汉以来,我国的灌溉事业在其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其中一些已经经历了2 000多年的运用考验,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1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附近的岷江上。这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将离堆凿开,使岷江变为两股,以分水势,既解除了岷江水害,又可使成都大平原得到灌溉和通航之利。其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技术成就之高超,在当时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经历代整治维修和解放后大规模改建,至今仍灌溉着数百万亩粮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发挥效益时间最长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

2.2郑国渠,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渠长150多km,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锺”。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当时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a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生动描绘了在郑国渠等灌溉渠的淤灌下,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情景。

2.3 芍陂(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在位年间(,楚国劳动人民在今安徽寿县南面兴建了芍陂。这是个大似湖泊的水塘,塘堤四周设有36道门,72道涵。它接引了六安山区流来的水,形成一座周围60多km的蓄水库,可以灌溉万顷农田。现在它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4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北宋范仲淹曾描述当年圩田的规模和技术:“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以上只是较为著名的几例,其他诸如河南南阳六门堰、湖北宜城白起渠、安徽芜湖万春圩、政和圩、新疆等地坎儿井、汉武帝时引洛河水灌溉重泉龙首渠、黄河大堤、江浙海塘等都在我国农田水利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

3.1 注重科学规律

四千年的水利建设中,我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和在世界水利史上长时间的先进地位。中国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学技术体系。“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大禹治水原始测量技术;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的都江堰无坝取水枢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政府大力推行放淤,短短几年间放淤面积达到250km2以上,并有总结性专著出现,此后放淤和淤灌在北方各省民间流传下来。

3.2 尊重自然规律

一是气候条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二是借鉴历史,作出相应的改进。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三是地形条件。对各种地形水源条件下的灌溉排水类型古人有系统归纳,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指出:“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有引江河水的渠道,有蓄水的陂塘。渠道陂塘工程都有闸门、涵洞来调节水量,以利自流灌溉。

3.3 重视制定水利法规

水利建设中,古代也重视制定专门法规。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是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年)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古代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会造成人心惶惶,引起社会动荡。202_年下半年的粮价上涨所引起的全国性的物价上涨还令人记忆犹新。农业作为主要靠天吃饭的行业,水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涝或大旱都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民自己,都应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高效产出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合作,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尤其如此。政府在重视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兼顾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利用水利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提供补助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兴修水利。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作用,制定关于个体或组织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修建意愿的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补助,本着“谁修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工程。宋朝神宗时代的做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神宗即位,志在富国,故以劝农为先。1068年11月,正式颁布《农田利害条约》,„„,民修水利,工料自筹,若工役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贷常平仓钱物给用。此令一行,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陆续兴复。”这充分说明政策在激励农户修建水利设施方面的巨大作用。农户本身要加强对水利设施在种植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积极自愿地修建一些小型设施,并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节水意识。尽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利设施老化,已有的水利设施利用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水利立法是必要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但实施的效果非常有限。鉴于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的现实,有必要制定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并结合经济手段控制水的使用量。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配以相应的奖励手段,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农业人口大比例的农业大国,搞好水利建设对我国构件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篇: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思路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的工作思路

土右旗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202_年2月11日)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全旗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速度和效益逐年增高,年均增幅达59.1%,工业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_年的27.9%提高到202_年的5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2_年的31户发展为202_年的46户,规上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2_年的42.1%增加到202_年的55.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工业投资明显增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旗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累计开工83个,完成投资283.3亿元。全面完成后山八大露天煤矿的技术整改,激活原煤生产能力;完成了雄狮、名泉、三固水泥等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煤炭行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的黑色产业,已基本形成采掘、洗选、流通、转化和资源综合利用五大体系,呈现出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的特点。煤炭行业税收占全旗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2_年的29.7%攀升到202_年的72.2%,连续八年稳居全旗财政收入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四)商贸流通稳步发展,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以改造提升传 1

统服务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为抓手,大力搞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惠民利民工程,农村商业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呱呱叫、好又多、永盛城等知名企业成功入驻,敕勒川新兴大酒店、包百城市广场等大型商贸项目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2_年的11.5亿元提高到202_年24.5亿元,年均增幅达20.6%,城乡购物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谋化“十二五”的工作安排,抢抓机遇、同心同德,谋求经贸领域各项事业的新跨越、新发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工业规模。一是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不断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加强协调,跟踪落实,促进经济总量扩张。“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工业重点项目投资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得到充分提倡和利用。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招商机制,提高洽谈成功率和资金到位率。三是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实施银企联手工程,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争取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四是继续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做好市场分析和走势预测,加强运行调节,为解决企业运行难题、规避市场风险做出最大努力。

2、搞活商贸流通,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完善物流产业规划。

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二是继续发展壮大煤炭物流业。“十二五”期间,要高效整合我旗境内煤炭物流资源,大力提升物流园区站场的规模化水平。抓住包头市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机遇,大力进行煤炭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吞吐能力。加快蒙西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尽早实现网上交易。三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利民惠民工程。积极引导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

3、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使科技对三次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强。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注:凡带有的数字均以202_年预计数字为计算基础。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

回望共和国走过的这三十年,是中国人改变思想,走出国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惊叹。中国人也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在逐步向新的工业化的大国转变。这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这些年来的我们走过坎坷曲折,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构想,中国现在或许还在自我封闭的状态。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开放,并没有颠覆我们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反而让我们快速的发展,迈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一个新阶段。

我们在不断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民百姓的生活迈上新台阶。中国不但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基本实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菲比禁锢,蹑手蹑脚到大胆去闯,大胆去干。

中国的经济格局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设立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系列历史性的改变,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中国的经济也保持了高速度的发展。

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怀疑也在中国的发展之下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中国的改革之路虽有过艰辛,但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江津成就和措施202_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