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泥鳅养殖如何预防疾病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17-47486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9 02:43: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泥鳅养殖如何预防疾病

泥鳅养殖如何预防疾病

泥鳅养殖市场前景看好,不少朋友都纷纷加入泥鳅的养殖行列,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不大,收益丰厚。风险大不大其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养殖技术,才能在市场价格不错的情况下大笔大笔赚钱,养殖技术不过关,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市场价格再高也是白搭,所以我们中国水产养殖网除了会在近期陆续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还会介绍一下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技术。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这一次我们主要介绍泥鳅养殖如何预防疾病。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四是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五是加强饲料管理工作。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六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第二篇:鸵鸟养殖,疾病预防

种鸵鸟的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人工饲养种鸵鸟应根据种用鸵鸟的营养需要供给其平衡的日粮。通常按种鸵鸟对钙和磷的需要配制饲料(雌鸵鸟产蛋期对钙、磷的需要量很高),种鸵鸟最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和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但不宜过多饲喂含脂肪高的饲料,这是因为鸵鸟无胆囊,对脂肪的吸收能力差之故。特别是能量的供给量不能过多,防止种鸵鸟肥胖体重增加而致使产蛋率下降,甚至停止产蛋。

(2)饲养管理方法:种鸵鸟饲养管理应以提高产蛋量以繁殖更多的优质雏鸵鸟为目的。饲养非洲鸵鸟可按一雄多雌一起混饲。种鸵鸟舍面积以每只10~12米2为宜。鸟栏面积一般以每只种鸵鸟250~300米2为宜,鸟栏的长宽比一般以7:3为宜。种鸵鸟使用的饲饮工具要用水泥制成坚固的水泥槽,防止被种鸵

鸟采食或饮水时被踩翻砸坏鸟脚或弄湿种鸵鸟的腹部而生病。

通常饲喂种鸵鸟日喂4次为宜,每日第一次饲喂于6:30~7:30,每次饲喂间隔做到基本相等,饲喂顺序是先青粗后精料或精、青粗料混饲,饲喂量1.5千克左右,并要保持经常有清洁的饮水(冬季饮25℃的温水)。为了使种鸵鸟有规律的运动,每天上、下午最少要驱赶运动各1~2小时。此外,种鸟舍栏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卫生,随时消除舍栏内的粪便。饲饮工具和鸟栏最好每周能消毒1次。

雏鸵鸟的饲养管理

育雏条件在雏鸵鸟的饲养管理中,首先要满足育雏条件,要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合适的饲养密度。

合适的温度、湿度1周龄雏鸵鸟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出壳不久的雏鸵鸟背部暖而腹部受凉,则腹中的卵黄吸收不良或完全不吸收,大大降低了雏鸵鸟的成活率。为了保温、御寒,舍笼地面要铺垫草,有条件的寒冬还可用电热板或其他保温设备,可促进卵黄吸收,使胃液流动,促进消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雏鸵鸟的动静、状态,以正常状态为标准来调整温度。例如雏鸵鸟互相拥挤聚集在一起,食欲和精神不振,并发出震颤的吱吱叫声,这是温度略低的表现,应予升温,同时还要防止雏鸵鸟被踩压窒息而死。如雏鸵鸟张嘴喘气呼吸、大量饮水,并且展翅散热,食欲减退至拒食,这是温度过高的表现,采用多给饮水,少垫草或拆除保温设备等措施来降低温度。育雏舍里的合适温度:出壳雏鸵鸟2周龄内应保持在24℃以上,以后逐渐降至18℃;育雏伞或育雏笼内出壳后雏鸵鸟保温育雏第1日龄为35℃(育雏室温为25℃),1周龄内应达到33℃~36℃,第二周起每周减少3℃,1月龄以后每天降0.5℃,一般2月龄~3月龄以后脱温。1周龄~4周龄选在

天气晴朗气温高时将雏鸵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晒太阳;炎热夏季,运动场要有树荫或阳棚,以便降低育雏舍内的温度。

除调整雏鸵鸟所需的温度以外,育雏舍、育雏伞和育雏笼的适宜湿度也很重要,特别是育雏鸵鸟期湿度的需求变化受胚胎在孵化期湿度的影响较大。如果孵化期湿度低,雏鸵鸟孵出后会发生脱水症而影响其成活率,必须及时调整湿度,如采取提高湿度、补给营养液等措施。如果孵化期湿度高,则孵出的雏鸵鸟出现水肿。育雏舍前期的相对湿度一般以50%~55%为宜,随着雏鸵鸟日龄的增长,雏鸵鸟对湿度要求就不太严格,在50%~75%的范围内均可适应。但雨季湿度大,应适当降低湿度。掌握湿度的原则是育雏前期湿度应比育雏后期低些,雨季湿度应比干旱季节湿度低些。

饲养密度要合理要保证育雏舍有一定的空间供雏鸵鸟活动,以利雏鸵鸟的生长发育。据养殖者经验介绍,育雏舍内1周龄的雏鸵鸟平均每只面积0.25平方米,以后每周扩大10%,3月龄时雏鸵鸟平均每只面积2平方米,除育雏舍以外,运动场面积以每只平均5平方米,逐渐扩大至10平方米,以此计算运动场面积的大小。随着月龄的增长,需要分群饲养,以降低饲养密度。

注意通风和光照育雏舍内在调节温度和湿度时还要注意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排出舍内鸟粪尿产生的氨气,以利雏鸵鸟健康生长。但在冬季要避风,通气入舍要预热,切忌直接吹在雏鸵鸟身上,以免雏鸵鸟着凉而引起感冒。此外,光照对雏鸵鸟的正常采食、饮水、活动的作用很大,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冬季为了使雏鸵鸟早见阳光,育雏舍可建成玻璃温室。夏季运动场应栽树或设阳棚,让雏鸵鸟在阴凉处活动和休息,防止暴晒而受暑。

饲养管理方法刚出壳的雏鸵鸟腹中的卵黄提供营养可维持2天~3天生活,不需喂饲料,2天~3天以后当卵黄营养基本吸收,雏鸵鸟才采食,如果过早或过晚开食都影响生长发育。雏鸵鸟在初饮后1小时~2小时,可饲喂湿拌的混合精料,在开食以后混合精料可不需湿拌,防止长期喂湿料引起雏鸵鸟消化不良。可以喂饲颗粒饲料,但不能任其采食而引起便秘或腹泻。

雏鸵鸟采食的青绿饲料有苜蓿、三叶草叶、白菜叶、莴苣叶、胡萝卜等。但要当时将饲料洗净、晾干、切碎后再喂饲,禁喂使用已切好的隔餐青绿饲料和茎秆不洁和含有残留农药的青绿饲料。每日饲喂4次~5次。随着鸟龄的增长,青绿饲料喂饲量也应逐渐增加,3个月以下的幼鸵鸟青粗饲料可占40%,鸵鸟精料中仍可含50%左右草粉,但要防止精料饲喂量过多使雏鸵鸟增重太快而导

致骨骼关节变型而发生腿病。由于鸵鸟采食的饲料能在肌胃中磨碎,所以出壳后2周起每只鸵鸟每天在喂饲料时补喂洗净晾干的不溶性沙砾4粒~5粒。雏鸵鸟有一种啄食任何物的习惯,因此,饲料中要防止有碎玻璃、树枝、铁钉、铁丝、塑料布等难以消化的物质混入,以免被鸵鸟吞食后发生消化不良、前胃阻塞或被刺伤性发炎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夜晚由于雏鸵鸟栖息不出来活动采食,故夜晚可以不喂饲。为了便于饲养管理,群养须按体大小分开饲养。

雏鸵鸟的抗病能力差,加之密集饲养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因此要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每天应清扫粪便、杂物,保持育雏舍内无臭味,并定期或不定期消毒,洗净晾干食饮用具、垫料、保温设备,保温舍室内要用适量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熏蒸消毒,运动场地可用2%~3%烧碱洒湿,消毒后用清水淋洒地面。垫草可用日光暴晒消毒。饲养区进出口设消毒池或消毒盆。

饲料发霉对鸵鸟养殖业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饲料霉变的发生及其危害

多数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花生以及其副产品玉米秸秆,秧藤,饲草在收获时逢阴雨天,收获后未能及时干燥(含水分达13%以下)或存储环境潮湿,通风不良,几天后都会发霉。已干燥的粮食、加工后的豆粕、草粉等在存储过程中,如果直接触潮湿地面或存储环境潮湿,通风不良,湿度适宜,都会发霉变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经加工破碎的饲料比整粒料更易发霉。

在养殖场,特别是育雏室,饲料库,饲料加工间,是霉菌容易繁殖的场所。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霉菌毒。据有关资料报导:

霉菌及主要霉菌毒素。霉变饲料中的霉菌有黄曲霉菌,赭曲霉菌,禾谷镰刀菌,扩展青霉菌等。它们产生有霉菌毒素很多,目前饲料检测到得毒素已超过350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霉毒素,T-2霉毒素,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使中毒的病畜禽诊断变得更为困难。

霉菌对鸵鸟的危害

发霉菌可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饲料发霉首先会使饲料适口性下降,此外,霉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进行生长繁殖,降低了饲料原有的营养价值,有研究表明,同一分饲料在霉变后的其脂肪、代谢能、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I、赖氨酸等营养指标比霉变前降低了20%-40%。

霉菌毒素对人和畜禽都会中毒,发病,影响各种脏器功能,轻者畜禽生长发育受阻,生产能力下降。严重者会并发多种疾病,造成畜禽死亡。鸵鸟养殖场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例如:

(1)育雏室潮湿,通风不好,雏鸟的垫料,(垫

沙、垫草等)粪尿、污物,清理不及时,在温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霉菌很快侵入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感染雏鸟。

(2)饲料库房或饲料加工间,在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饲料很容易受潮,发霉。鸵鸟饲喂发霉饲料很容易中毒。鸵鸟对霉菌毒素敏感程度取决于品种,年龄,体质,营养状况等因素以及霉菌产生毒素的毒力大小。轻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不表现明显严重死亡现象,造成的损失是隐性的。

主要临床症状:

产生一些综合性表现,如种鸟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下降,不合格的种蛋比例增多,公鸟配种能力减弱。饲料报酬严重下降。

雏鸟感染霉菌后,表现发育受阻,羽毛无光泽,有明显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呼吸次数增多,两翅下垂,羽毛蓬乱,反应迟钝,食欲下降但不拒食,消瘦,容易死亡。

主要病理变化

解剖死鸟解剖可见,气管中粘液增多,气管粘膜充血。肺脏有粟粒大的黄白色结节,其质地较硬,富有弹性,切面可见干酪样坏死。病情严重的患鸟,有明显的小叶或大叶性肺炎。有时在胸腹气囊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绿黑色不规则圆形霉菌斑块。

实验室检查

采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以确诊为霉菌病。

霉菌病的防治 目前对本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得到理想效果。

不用发霉饲料,养殖场在购买饲料、饲草(草粉,草颗粒)时,一定要把好含水量这一关。一般要求不超过13%-14%。饲料、饲草水分超标,霉菌容易滋生繁衍,造成饲料、饲草发霉。

喂全价饲料,饲料中有足够的微量元素硒,胡萝卜素,叶酸,可提高鸵鸟免疫能力,促进肝脏对毒素的解毒能力,可有效的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养殖场养殖场的饲料库房应选择场内地势最高点,室内防潮,通风。防止饲料吸湿霉变。没有较好料库的养殖场,一次购买饲料不易太多,1-2个月进一次饲料,可防止饲料在本场发霉。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适宜的潮湿的环境和温度时很快生长繁殖,所以,及时更换被污染或潮湿的垫料,(育雏室的垫沙、垫草等物,)食、水槽周边经常清理,防止霉菌滋生繁衍。北方许多养殖场采取火炕育雏,育雏环境干燥,较好的防止霉菌滋生繁衍。

据临床报导1-2个月的雏鸟发病率高。可能是忽略了创造良好的育雏环境。养殖密度大。造成霉菌滋生繁衍,感染雏鸟,所以育雏环境干燥,适宜的养殖密度是减少霉菌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预防措施,中国西北鸵鸟繁育推广中心的经验是:

(1)清除污染源,如霉变饲料,垫草等。

(2)健康鸟与患鸟隔离饲养。

(3)用2-3的火碱溶液消毒鸟舍,垫料。

(4)加强舍内通风换气,保持干燥。

(5)降低饲养密度。

治疗方案

(1)饲料中添加抗敌素-2000,每吨饲料加3公斤。

按1:3000的比例加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5天。

(2)口服制霉菌片。

也有的饲养场采用投喂制霉菌素,用量为每100公斤饲料加4000单位制霉菌素,连用7-10天。同时用0.5%碘化钾溶液自由饮水,连用3天。用0.1%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5天。同时用0.05%克霉唑拌料连喂5天。对症治疗,用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药物作肌肉注射,均可控制病情。

鸵鸟常见病的防治

曲霉菌病病症病鸟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口流黏液,体温升高,毛乱,离群懒动等症状。

防治不饲喂霉败的饲料和不使用发霉的垫料。

用1∶3000的硫酸铜液作为饮水,连用3天~5天。用抗生素药物肌注。

白痢病症病鸟不思食欲,排便白色糊状,常有腥臭味,其精神委顿,翅膀下垂,打瞌睡。

防治发现病鸟立即隔离,即时消毒栏舍,即时治疗。

口服强力霉素:每千克体重约0.05克,兑水比例1克药品加水1升,灌服,每天一次,连用3天~5天。

口服土霉素片:每次3片~10片,每日3次,连服3天。

肌注605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亳升,每天一次。

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每次用量20万单位~4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5天。

脚腿病症状病鸟喜卧懒动,行走不正常,严重时可有脚腿变形、弯曲、跛脚等现象。

防治雏鸟栏舍要用粗布垫地防跌伤。

稍大时也只限于水泥地面活动,水泥地面要粗糙、防滑。

雏鸟要有足够的钙质食品,经常加入骨粉以及硒等微量元素。

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按1克多维兑水1.5升的比例,用7天停7天,连续3个月。

外伤严重的,可用抗生素类药物注射治疗。

鸵鸟新城疫治疗方法 鸵鸟新城疫流行现状

新城疫是当前危害和威胁养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由于新城疫在鸵鸟中感染率很高,各种年龄的鸵鸟均易感,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新城疫列为法定预防的传染病。

鸵鸟新城疫于1989年首次发生在以色列。上世纪90年代突然出现走禽的国际贸易的异常繁荣,导致在世界范围走禽疾病也突然增加,在1998~2000年间,在贸易的巅峰时期,新城疫传遍了南非等国家的鸵鸟群。

1992年之后,我国成为鸵鸟进口大国,陆续从非洲大量进口鸵鸟,新城疫也同时在鸵鸟群中出现严重流行。1997年刁有祥、王春敖等首次报道我国发生鸵鸟新城疫流行,并

从发病及死亡的鸵鸟脑及肺脏分离到新城疫病毒。从2~3月龄至3~4年龄的鸵鸟均发生感染,小鸵鸟发病率高达50%,成鸵鸟的发病率从3%~6%不等,然而病死率均在95%以上。同年,黄宝春、彭照优等;逢奎春、肖成蕊等;刘忠城、李宁等均先后对鸵鸟新城疫的诊断进行了报道。从此以后,每年均有数起鸵鸟发生新城疫的报道(1999年余锐萍和刘金华等、程雷和陈昌海、胡小斌和杨德胜;2000年鲁杏华、赵喜伦和郑印焕等、谈亚英和秀伟等;2001年杨增岐和张淑霞等、曾元根和郑志邦等;2002年王琼和刘伯庶等及王佩良和韩光英等)。

近年来鸵鸟不断发生和流行新城疫的同时,鸡、鸽等其他家禽的新城疫也不断地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发病禽类的组织中分离出大量新城疫病毒的流行毒株。因此,鸵鸟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肯定与其他禽类所流行的新城疫,以及与频繁的国际贸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 鸵鸟新城疫的诊断

2.1 临诊症状:鸵鸟新城疫的早期临诊症状主要是精神沉郁,离群独处,不愿走动,患病鸵鸟体温先高后低,高时可达40℃以上,病的后期可降至36℃,有的发病鸟群,在整个病程中多数鸟体温不高;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肌肉抽搐,颈部无力,垂颈歪头。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鸟站立不稳,头部不能抬起,最后卧地不起,直至死亡;有的病例表现颈部扭转、弯曲,并出现神经症状;有些,病鸟眼睛分泌物增多、流泪、瞬膜开闭频繁;3~4岁病鸟先出现眼睑水肿,后逐步扩展到头部和颈部;有些病鸟呼吸困难并出现啰音,咳嗽;患鸟排出黑色稀粪。最急性病例,病程短,从出现发病症状到死亡仅有一天,有的可达7天,有些报道其病程可达7~16天。其死亡率高低不等,有的病群可达30%。2.2 病理变化:鸵鸟新城疫的病理变化常因病鸟的年龄、病程的长短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小鸵鸟一般都表现为急性经过,气管环黏膜出血,黏膜表面有淡黄色黏稠胶冻状液体,肺无明显病变;口腔、会厌和食道有黏液,腺胃乳头有出血点,肌胃角质层易脱,角质层下出血点或出血斑,小肠(特别十二指肠)黏膜严重渗出性出血,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有出血点,有些病例还有溃疡灶;心包积液,呈清亮、透明状,心冠脂肪、心内膜及心肌有出血点;肝脏稍肿大,有些病例有紫色坏死灶;大脑和小脑表面血管充血,有散在出血点,脑水肿。人工发病死亡鸵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心肌细胞间隙增宽;支气管内积有黏液和脱落的上皮,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和胆管组织周围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细胞浸润,血管壁肿胀;肾小管变

性,间质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腺胃黏膜上皮脱落,细胞变性坏死;小肠固有层细胞变性坏死,肌纤维疏松、变性,淋巴细胞、嗜异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肌纤维变性断裂。

2.3 鸵鸟源新城疫病毒特性及实验室诊断:

2.3.1 鸵鸟新城疫的病原是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I型病毒(Pmv-1)。目前在我国鸵鸟中流行的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是Ⅱ、Ⅲ、Ⅵ和Ⅶ4个型。新城疫病毒属RNA病毒,呈球形,大小约100~250nm,有囊膜,囊膜上的纤突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因具有神经氨酸苷酶而逐渐解脱。

2.3.2 本病毒能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复制,引起鸡胚,死亡和使细胞产生病变。能凝集鸡红细胞,也能被抗新城疫血清中和。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消毒剂所杀灭。

2.3.3 病毒分离可取病死鸵鸟的脑、肺、脾和肝等,加灭菌的生理盐水研磨制成1∶5的悬液,每毫升悬液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00IU,冻融3次,3000r/min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作无菌检验,阴性者接种9~10日龄的SPF鸡胚尿囊腔,每胚0.1ml,置37℃孵箱培养,24小时后每天照蛋3次,取24小时后死亡的鸡胚,有明显病变者取其胚液,检测其HA滴度,若能凝集鸡红细胞,则进行HI试验,如果血凝试验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则表明分离到的毒株是新城疫病毒。

2.3.4 以非免疫或血清中无新城疫抗体的雏鸡或雏鸵鸟作动物回归试验,若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同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从复制的死亡病例中分离新城疫病毒,则可确诊。3 鸵鸟新城疫的防治策略

3.1 据国内的报道,用禽用的新城疫疫苗(包括油乳剂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免疫鸵鸟是有预防效果的,但由于鸵鸟的体型大、寿命长,加上开放的饲养方式等特点,因此对鸵鸟进行免疫预防,必须解决如下问题:目前所使用的疫苗是鸡的新城疫疫苗,一般不包括新城疫基因Ⅳ型;缺乏充分试验依据的、科学的免疫程序;目前尚没有鸵鸟专用的新城疫疫苗,所用的疫苗还是一般禽的新城疫疫苗。

3.2 根据目前的报道,鸵鸟新城疫免疫推荐以下几个程序: 3.2.1 尹燕博等(2001)提出的程序:

15日龄:新城疫Ⅳ系疫苗滴眼、滴鼻,剂量为鸡剂量的3倍; 1月龄:新城疫Ⅳ系疫苗滴眼、滴鼻,剂量为鸡剂量的6倍; 2月龄:ND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2ml/只; 6月龄:ND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4ml/只; 6月龄以上和成年鸵鸟,每年春秋两季,在用Ⅳ系疫苗滴眼滴鼻(剂量为鸡用量的12~15倍)的同时,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5ml/只。3.2.2 曾元根、邓

活邦等(2001)建议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以下免疫程序: 10日龄用LaSota活疫苗滴鼻; 30日龄用LaSota活疫苗饮水;

2月龄用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10羽份/只。3.2.3 徐东萍(1999)推荐以下免疫程序: 7日龄用鸡用剂量的3羽份Ⅳ系疫苗滴眼滴鼻;

15日龄用ND/IB/EDS-76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每只2ml。3.2.4 罗卫强等(2005)实施以下程序:

1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C-30(鸡的5倍量)进行滴眼滴鼻;

21日龄: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每只肌内注射1ml。同时在另一侧皮下注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弱毒疫苗,每只5羽份(按鸡免疫剂量的5倍量); 2月龄:每只皮下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2ml; 4月龄:每只肌内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4ml;

6月龄以上及成年鸵鸟:每6个月注射一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每只皮下注射6ml; 产蛋前30天的后备母鸵鸟:首免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4ml,10天后再注射10ml。雏鸵鸟的母源抗体可达较高水平。出壳后1天龄NDHI(Log2)的平均值可达4.8,9天龄达7.2,15天龄达7.8,20天龄为7.16,25天龄为6.50,30天龄为2。3.3 鸵鸟场发生新城疫时的应急措施: 3.3.1 首先应该把病鸟隔离,把场地封锁,并对用具、场地、栏舍粪便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3.3.2 进行紧急接种。接种的原则应从远离发病场地的健康群开始,逐步接近发病场地,然后接种与病鸟同群的疑似健康鸟。

作紧急免疫接种时,尹燕博荣(1998)建议用新城疫Ⅳ系疫苗,免疫程序及剂量推荐如下。20日龄以内:鸡用剂量3倍滴眼滴鼻;

20日龄至1月龄:用5倍量滴眼滴鼻,同时用相同剂量肌内注射; 1~2月龄:用6倍量滴眼滴鼻,同时用同剂量肌内注射; 2~6月龄:用9倍量滴眼滴鼻,同时按同剂量注射; 6~12月龄:用12倍量滴眼滴鼻,同时按同剂量肌注; 1岁以上鸵鸟:用15倍量滴眼滴鼻,同时按同剂量肌注。

以上所列举的推荐免疫程序,虽然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是经严谨的试验研究构建的免疫程序。对鸵鸟新城疫免疫的研究还比较少,应该根据我国新城疫流行的具体情况,进行严谨的、科学的试验研究,研制出鸵鸟专用的疫苗,制定出更为可靠的免疫程序,才能更有效地防制鸵鸟的新城疫。

第三篇:泥鳅养殖病害预防六要素

泥鳅养殖病害预防六要素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苗种质量: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三、苗种消毒: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四、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五、饲料管理: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六、水质管理: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第四篇:稻田养殖泥鳅技术

稻田高密度泥鳅养殖技术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在稻田中呈土黄色,其生长水温为15-34度,最适生长水温为24-30度。当水温降到5-6度以下或高于35-36度时,它便潜入泥中10-30厘米泥层进行休眠。

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种放养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饲养管理

一、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二、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三、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四、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五、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捕捞方法

一是冲水捕捞,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从进水口放水,因泥鳅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度左右,泥鳅爱活动时进行;二是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三是干田捕捉,慢慢放干田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土裸露处捕捉。

稻田泥鳅的捕捞新法

1、网捕法: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2、排干田水捕捉法: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香饵诱捕法: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4、笼捕法:是采用须笼或鳝笼捕捞(具体内容见工具捕捞法)。

5、药物驱捕法:通常使用的药物为茶粕(亦称茶枯、茶饼,是榨油后的残存物,存放时间不超过2年),每亩稻田用量5-6公斤。将药物烘烧3-5分钟后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再用清水浸泡透(手抓成团,松手散开),3-5小时后方可使用。

将稻田的水放浅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设置鱼巢(鱼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面堆成斜坡形,由低到高逐渐高出水面3-10厘米),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为脚盆大小,面积0.5-1平方米。面积大的稻田中央也应设置鱼巢。

施药宜在傍晚进行。除鱼巢巢面不施药外,稻田各处须均匀地泼洒药液。施药后至捕捉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田中走动。泥鳅一般会在茶粕的作用下纷纷钻进泥堆鱼巢。

施药后的第二天清晨,用田泥围一圈拦鱼巢,将鱼巢围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直接上市,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鳅继续留田养殖。若留田养殖需注入5厘米左右深的新水,有条件的可移至他处暂养,7天左右待田中药性消失后,再转入稻田中饲养。此法简便易行,捕捞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无污染(须控制用药量)。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但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是用茶粕配制的药液要随配随用;其次是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药一定要均匀地全田泼洒(鱼巢除外);此外鱼巢巢面必须高于水面,并且不能再有高出水面的草、泥堆物。此法捕鳅时间最好在收割水稻之后,且稻田中无集鱼坑、溜的;若稻田中有集鱼坑、溜,则可不在集鱼坑、溜中施药,并用木板将坑、溜围住,以防泥鳅进入。

怎样巧捕泥鳅

仲春后直到中秋,正是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作业时,先清除水中的障碍物,尤其是专门设置的食场木桩等,然后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较高。

袋捕

此法是根据泥鳅喜欢寻觅水草、树根等隐蔽物栖息、寻食的习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内放破网片、树叶、水草等,并放入诱饵,放在水中诱泥鳅入内,定时提起袋子捕获泥鳅。此法多用在稻田内捕捉泥鳅。

选择晴朗天气,先将稻田中鱼溜、水沟中的水慢慢放完,待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回鱼溜、水沟,同时将捕鳅袋放入鱼溜中。袋内放些树叶、水草等,使其鼓起,并放入饵料。饵料由炒熟的米糠、麦麸、蚕蛹粉、鱼粉等与等量的泥土或腐殖土混合后做成粉团并晾干,也可用聚乙稀网布包裹饵料。作业时,把饵料包面团放入袋内,泥鳅到袋内觅食,就能捕捉到。这种方法宜在4~5月份作业,以白天为好。8月至入冬前捕,应在夜晚放袋,翌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取出,效果较佳。如无麻袋,也可把草席剪成60厘米长、30厘米宽,将饵料团或包置于草席上,并把草席两端扎紧,中间轻轻围起,然后放入稻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捕放些杂草等物,泥鳅会到草席内摄食,同样也能捕到大量泥鳅。

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

此法需注意:

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干塘捕捉

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泥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厘米、深25~30厘米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得捕一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池鳅。

稻田排干水捕捉泥鳅

一般在深秋水稻成熟或收割后进行。稻田内的水,可分两次缓慢排干。第一次排水让稻田表面露出,泥鳅则会游到鱼沟或鱼溜内栖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后1~2天进行,主要排放鱼沟、鱼溜中的水。当泥鳅集中在鱼溜、鱼沟时,先用抄网将其捕起,再用铁丝制成的抄网连泥一并捞起,挑出泥鳅放入容器,最后还可以用手配合翻泥捕尽稻田中的泥鳅。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一、气泡病

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

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三、赤皮病

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80%。

2、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ppm,每3天1次。

四、水霉病

1、主要症状: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病鳅行为迟缓,食欲减退,瘦弱致死。

2、防治方法:尽量避免鱼体受伤。(1)苗种下塘前用0.3ppm的灭毒净或3%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2)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五、烂鳍病

1、主要症状: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停止摄食导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2、防治方法: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天~4天。

六、打印病

1、主要症状: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

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七、车轮虫病

1、主要症状,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的季节为5月~8月。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浓度0.7ppm。

八、三代虫病

1、主要症状:寄生在泥鳅体表和鳃,主要流行于5月~6月,对幼苗危害较大。

2、防治方法:采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浓度为20ppm,浸洗时间15分钟~25分钟。

九、侧殖吸虫病

俗称的“闭口病”即是侧殖虫病,被感染泥鳅生长停滞,解剖后可见大量吸虫积于前肠部位,肠内无食。

防治方法:清塘,彻底消毒;消灭螺类及其它野杂鱼类。

6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赤皮病

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

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

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四、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

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

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

发病重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六、敌害生物

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

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

2.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

3.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第五篇:泥鳅养殖常见问题三

泥鳅养殖常见问题三:如何避免购到劣质泥鳅苗?

俗话说:“苗好七成收”。引进苗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甚至成败,购买泥鳅小苗可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苗种的好坏:

1、看种鳅。品种是泥鳅养殖获得快长和高产的保证。正规的泥鳅孵化场应该养殖有大量的种鳅。有的孵化场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临时从市场上购买泥鳅来进行催产,这样孵化的泥鳅苗不仅品种混杂,催产前种鳅也没有进行正常的培育,孵化出的泥鳅苗中,弱苗、残苗的比例会很高,用于养殖的成活率肯定会大打折扣,看似便宜的劣质苗最终让养殖者付出的却是昂贵的代价。

2、看孵化设施。目前最为先进的泥鳅孵化设施是环道。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采用水泥池等孵化设施孵化的泥鳅小苗只适合原地放养,不大适合运输。其主要原因是:(1)水泥池等设施孵化泥鳅小苗,不能有效的将卵膜进行分离出去,很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小苗孵出后必须在4天内转出,否则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由于孵出的时间较短,小苗的抗运输能力较差。(2)水泥池等设施孵化泥鳅小苗,由于水质无法调控,绝大多数育苗场不可能在孵化池中进行开口投喂,也就是只能提供“水花苗”而不能提供真正的“开口苗”。未经开口投喂的泥鳅苗其耐运输的能力肯定不如真正的开口苗。(3)采用水泥池等设施孵化的泥鳅苗,捞取小苗一般采用拉网的方式,捞取操作对小苗的损伤较大,受伤的小苗经运输后成活率将直接受到影响。

3、看培育现场。技术过硬的单位,不仅大量繁殖泥鳅苗对外提供,往往自己也会培育部分泥鳅苗来开展养殖。在养殖季节,如果一个苗种场只对外供应泥鳅水花自己却没有成功培育的现场,养殖者看不到自行培育的成功实例,则这家苗种场很可能没有过硬的鳅苗培育技术,购买这家苗种场的泥鳅苗,是不大可能获得培育技术支持的。对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繁育场,其繁殖的泥鳅苗的质量也是不大可靠的。

泥鳅养殖如何预防疾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