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汶川重建赋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7-66545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30 14:27: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汶川重建赋

汶川重建赋

古老川寨,见证藏羌回汉晴雨炎凉;苍茫岁月,述说大禹故里苦难辉煌。(注1)戊子五月,天府国殇。强震突袭,家园霎时殒毁;汶川遭劫,华夏举国悲怆。痛哉龙山岷江!

风雨同舟,十三亿与尔同在;灾魔何惧,中国人不让强梁!八方援手,不分江南塞北;众志成城,共筑铁壁铜墙。汶川不哭,英雄有种;红旗不倒,烈火金刚!

擦干眼泪,挽起臂膀,重整河山,再造家乡。穿越苦难,忘却忧伤,披坚执锐,发愤图强。伟哉汶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从废墟奔赴战场;壮也英雄父老,从失望找回希望,从低谷跃上昆冈!

漫步震后新区,但见山青水碧,处处和风荡漾;宅美民安,户户国旗飘扬。知恩铭恩感恩,自信自立自强。常怀国恩党情,铭念长城珠江。(注2)丹心映日月,春色秀炎黄。赤子胸襟,敢容万仞山岳;汶川精神,焕发永世光芒!

大爱润物,凤凰浴火重生;多难兴邦,寒梅傲雪绽放。天若有情天亦老,朝霞映秀正沧桑!

汶川雄起,更壮中华气象;阿坝阔步,再聚世界目光。(注3)江山焕彩,彰显制度优越;儿女放歌,同庆祖国隆昌!

词托烟波,意传天壤。业宏绩伟,赋简情长。

(注1)《史记》载,大禹生于西羌。古代汶川建有禹王庙。

(注2)珠江指广东,按中央部署广东对汶川对口援建。

(注3)汶川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第二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作业1:为汶川地震震中汶川县政府制作抗震防灾预案 正文:汶川县抗震防灾预案

一、总则

编制目的: 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处置地震灾害事件(含火山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二、说明:地震应急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和发挥人

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技术手段。(根据2006年1月12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二、灾前预防工作组织机构:成立汶川县地震应急指挥小组,由县长总负责。包括联络员、疏散员、信息播报、群众安抚、外联、规划组。主要负责的是统筹管理与震时应急工作。科学工作者:负责信息监测与报告,以及地质研究与情况调查,时刻做好心理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各级地震监测台网对地震监测信息(含火山监测信息)进行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观测地震宏观异常并及时上报。

3抗震防灾系统:必须在震前规划好完整详细的具体临震方案,从大方面到小的细节。包括每个商场、学校、医院、超市都应该有详尽而可以执行的操作计划。宣传工作: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因为抗震防灾的主体是百姓,所以必须利用必要的大众传媒,通过广泛途径,向人民群众宣传地震科普知识,以及在地震中有效的求生方法。同时,要禁止谣言与关于地震的谣传散布,这会扰乱百姓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影响。汶川县政府需要确保某些信息的公开化(如地震疏散地点安排),方案对群众的可行性。实地模拟演练:定期组织实地模拟演练有助于提高警惕性,避免混乱。树立防震意识,了解防震知识,做到无震不松懈,临震不惊慌,抗震有方法。号召每个家庭经常检查家庭建设、建筑物、生活设施和用具的摆放是否符合防震减灾的要求,是否有利于生命财产的安全。

6定期建筑物检查:对汶川县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普查。对不符合地震安全性要求的建筑物有计划、有重点地分别采取拆除或抗震加固等措施,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尤其是对于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筑物更应该提高要求,加大力度,提高其能应对的地震烈度。

7.物资准备:由于汶川地理位置,必须确保长期不间断地储备一些生命所需的必备物资,在大部队前来救援之前有效自救。同时由于汶川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备份植物种子库,能在灾后尽量恢复生态平衡。

8.保险与社会救助的服务机构

三.震时或震后前期

1.指挥协调:县指挥小组成员及时到位,组织自救

2.信息沟通、即时发布

3.联络外界

4.防止余震造成的更大伤害

5.防止次生灾害,即时作好卫生工作

6.尽快恢复生命线工程:对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

注明:本方案主要对震前预防作详细阐述,简要概括震时或震后前期的工作,关于震后重建暂不具体展开。

第三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臵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

(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臵换新居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则通过臵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并且,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一三产业联动,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供了又一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集中修建住房安臵灾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标,为灾后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社区管理特色——“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不花一分钱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安臵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

(三)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产业单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已发展猕猴桃基地17683亩、茶叶基地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15974亩、笋用竹基地8679亩,直接带动产业农户1500余户。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模式,利用市场化,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在向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其中,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投入。茶叶投产后,公司将在前4年分别按照4%、2%、2%、4%的比例将所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田间股份制”不仅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公司而言,也获得了稳定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实行集约化发展;在农业上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层主要是安臵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臵轻工业企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为了保证人员的顺利就业,都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灾后,上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未来6个4A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台。

(三)旅游业——“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震后,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对口援建——“援建+合作”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据统计,上海援建资金达80亿元,共112个援建项目。其中,“交钥匙”项目70项,“联建共建”项目39项,“交支票”项目3项。

工业方面,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就是旨在增强都江堰“造血”功能的上海援建项目之一。而且都江堰和上海将在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形成长效支援合作机制,为灾后都江堰的工业重建提供动力。

农业方面,上海援建了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而且开辟“绿色通道”,帮助都江堰10多家特色产品企业与上海大型超市成功对接,扩大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企业还成功举办了“浦江爱.岷江情”慈善义卖、“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振兴计划”等活动,促进了都江堰农业产业的重建和提升。

旅游业方面,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特色旅游线路,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强客源互动,上海多家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开展合作,推动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复与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都江堰抓住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坚持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模式。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江堰模式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我们相信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抗震救灾已成为国家的第一要务。目前,灾后安置和重建已成为工作重点。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震区,要求救援官兵全力以赴挽救灾区人民生命,关注到了每一个人。这意味着在救灾包括今后的恢复重建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非常复杂

唐山大地震强度是7.8级,汶川大地震是8级,据地震专家说,0.2级之差意味着能量大1倍;唐山大地震烈度是9~10度,而汶川大地震烈度最高达11度。从强度和烈度这两个地震指标来看,这次汶川大地震无疑是百年来我国震害程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事实也确实如此,地震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灾区范围如此广大,有的城镇几乎完全被摧毁,现场十分惨烈。

汶川大地震灾害波及的地域面积大,重灾区约10万km2,其中包括绵阳、德阳、阿坝、广元等6个市州;88个县、区,1 204个乡镇以及农村,涉及2 700多万人。而唐山大地震受影响的区域比较集中,除唐山外,影响较大的是天津市,北京市的影响较小,波及的面积没那么大。由于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地域较大,其震后恢复与重建的情况也会更加复杂。

灾后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震发生以后,按照中央的部署,救人是第一位的事情。现在,安置受灾群众是工作重点。除了帐篷以外,还要搭建轻型的过渡安置房。永久性住房现在还不能开始建设,很多工作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先临时安置灾民的思路是正确的,国内外的经验都是如此。经过3~5年的过渡期,然后才能着手建设永久性的建筑。

灾后规划可以分为过渡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两个阶段。应急的过渡期规划主要为安置区选址,包括场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必要的保障设施,然后开始准备长远规划。据了解,绵阳市灾后重建规划包括3个专题:北川县城选址、乡镇重建和灾民临时安置。方案估算了灾后重建规模和资金,并对北川县城选址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重灾乡镇规划重建的基本思路。此外,还明确了灾后临时安置的原则和过渡措施,并完成了安置点功能布局规划和安置用房的建筑方案设计。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在制订过渡期安置灾民的相关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开始制订过渡期简易房的设计标准;卫生部也在针对过渡期制订防疫方面的标准;环境保护部的饮用水标准已经发布。防火、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相关标准的颁布实施将为灾民在过渡期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恢复重建应对整个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新农村规划。一个个城镇和农村,都不宜孤立地进行

恢复重建。原来的布局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需要调整或改变?生态环境改变后,怎么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合理规划?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恢复重建的规划中进行统一考虑。

应当在灾害调查、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重建规划总体方案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

灾后重建规划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灾后重建首先应重视生态和环境支撑

现在对于灾区的情况正处于调查阶段,还没有足够详细的相关资料。但从这次强震带来的后果来看,可以判定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以前对此可能估计不足,包括在设防标准上不够重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非常重要的依托和支撑。人们通常会对水、空气、土地、资源等可视的环境给予重视,而忽视地质环境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对人类安全的威胁。这次强烈地震引起的塌方、泥石流,造成河流改道、河道堵塞、公路损坏、房屋倒塌,都是对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更大的打击。

地震后,我们不仅要做好城镇和房屋的恢复,重新创造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应该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并把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前提和认识的基础。例如,当前把如何消除由大地震使岷江上增加的33个堰塞湖对下游形成的威胁作为头等大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些市县的恢复和重建,应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上做起;应以震害调查和对灾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来进行;要强调理性和科学。当然,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有限,但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趋利避害。重建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

2)建筑物抗震设防应适当提高抗震标准

自从唐山地震以后,国家制定了地震烈度的区划,要求建筑物抗震设防,如6度、7度或8度。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应适当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事实是最好的根据,这一地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强烈地震,难以保证是否再发生。根据历史经验,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不可麻痹,要做好防震准备,防止地震再次发生,国内外的经验都是如此。恢复重建工作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论证,要进行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建规划,房子的建设要有地震设防标准。

3)城镇迁址要慎重,需做影响评估

大地震后,北川等几个乡镇都需要重建,有的可能还会迁址。但面临的困难是,周边适合建设的平地很少,很多地方都是峡谷。城镇迁址要慎重,要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决定。一个城镇的迁址会改变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因此,要进行评估,村镇迁址的影响则要小一些。

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震后恢复重建经验

从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恢复重建经验来看,正式重建都需要一个过程。应做好地震相关调查,并作为规划重建的重要依据。应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电、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施工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取得第一手资料。

5)注重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

灾后重建规划应注重各部门的协调,特别是应该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实际上,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是需要在多方协调和合作基础上完成的。

目前,灾区饮用水供应,排污,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都不容忽视,而这些问题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震后城市规划方面应吸取的教训

唐山大地震之后,在总结了惨痛经验后,我国开始实施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标准,提高地震烈度设防,在建筑物的建设上增加了抗震方面的投入。此次大地震后,也应该吸取教训,有所反思。在做城市规划之前应进行土地适用性分析,对所在地域进行评估和评定,其中包括地质评价。地质评价也应该是环境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在,有些城市显然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先评估、再规划,在评估的基础上做规划,可以避开不利的地质条件,减少或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这既对城址的选择也对城市中各类建筑的选址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德慈

据《中国环境报》编辑整理

第五篇:汶川重建启示双学小组活动总结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会计学专业团总支关于

汶川重建三周年启示 的“双学”小组活动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时间里,地震灾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之后,在曾经的瓦砾堆上,一栋栋高楼耸立起来,一个个家庭得以重生,这是生命的奇迹,是人类的奇迹。为了让同学们铭记汶川地震的精神,特举行了此次关于 汶川重建三周年启示 的“双学”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11年5月19日下午2点

活动地点:人文楼102教室

活动内容:观看PPT和视频文件,并通过主持人讲解。中间穿插互动环节,让同学们发表关于汶川灾后重建的感想和启示。还有有奖抢答环节,为答对的同学颁发小奖品。

活动影响:通过关于汶川地震震区视频的观看,又一次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令人不堪回首的2008年,那一幕幕的惨痛景象又一次刺痛了我们柔弱的内心,在观看的过程中,好多同学眼中都沁出了泪花,但看到如今灾区的重建场景之后,很多同学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大家积极讨论,发表关于汶川重建的感想和启示。此次活动,激发了广大同学的爱国情感,唤起了他们对民族凝聚力的全新理解,同时也更加坚信我党的办事能力,更加信服热爱我党。许多同学提高了对人生的感悟,要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每

一个人。此次活动在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都以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活动中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力支持和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缺陷: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再加上没有组织此类活动的经验,造成活动现场有点冷场。不过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提高了很多,相信下次我们能做的更好。

会计学专业

团总支

2011年5月20日

汶川重建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