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合村民风民俗调查阶段报告
联合村民风民俗调查阶段报告
★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又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是各个地域乡土风情的集中体现。钟秀街道联合村社区虽只是中国无数基层单位中的“沧海一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勤劳智慧的村民在实践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个性,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精髓,对于发挥乡土文化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社区居民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活动目的: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对家乡传统节日的调查研究,将更个社区的民风民俗彻底化、系统化,保留和继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2、以青少年学生为调研主体,让社区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学生间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培养自己语言表达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了解民风民俗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学会民风民俗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活动内容:
一、“小二侯”民风民俗调查团的创立
社团建设是开展民风民俗调查的战斗堡垒,社团建设好是调查好的先决条件。4月16日,联合村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学生成立了名为“小二侯”民风民俗调查团的社团组织,以便更好地包社区的青少年学生团结起来搞好这次调查活动。“小二侯”这一名称取自南通电视台方言节目《总而言之---寻找小二侯》,这从社团的名称上赋予本次调查活动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社团组织建设方面,由通大挂职锻炼大学生担任指导,带领社区青少年学生开展学习和调查活动。社团细分为3个活动小组,并让学生通过推荐选举产生社团和各个小组的负责人,以激发他们参与调研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处事组织能力。
3个小组分别是:
策划预备小组:主要负责前期活动方案的制定和节日背景资料的查阅。
调查小组:主要负责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又分为1问卷调查组;2走访调查组 宣传报道小组:主要负责活动资料的搜集、宣传、总结
二、民风民俗主题学习活动
社团的建立为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组织基础,但要进一步把调查研究做好还需让青少年学生对民风民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调查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因此,联合村社区充分发挥挂职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由挂职大学生带领青少年学生学习中国民风民俗,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习俗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4月23日,联合村社区组织学生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青少年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展现他们的活力,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后,能够参与社团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将本社区的传统习俗进一步挖掘出来,更好地进行保存、教育下一代。挂职大学生借助多媒体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的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击下,孩子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系统地、真实地了解,这对他们开展调查研究打下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为了适应孩子们的年龄心理,通大志愿者还为孩子们准备了猜灯谜等游戏,大家还相互交流各自对这些节日的认识,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三、调查内容:
1、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联合村社区民间习俗
到目前为止,联合村社区对两个传统节日以及本地习俗开展了调查。
二月二3月5日(农历二月初一),“小二侯”民风民俗调查团开始了第一次调查活动,本次活动以“寻找二月二”为主题,社团在社区挂职大学生的带领下来到社区居民任文英和陈万泉家中,对他们进行采访,询问有关“二月二”的地方风俗。
(一)任文英现年82岁,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联合村居民,是一位朴实的老奶奶,在她82年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她告诉我们“二月初二”俗为土地公公诞辰,人们忘不了大地的孕育之情,祭拜土地爷的活动,为的是祈求来年的丰收。许多年前,在二月二这一天,村民都要吃撑腰糕。说是吃了撑腰糕下地腰不疼。
她还告诉我们: “二月二”是俗语说的回娘家日,大家都说:“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挑蒿儿,做饼儿;不接女儿,穷鬼儿;女婿不来,肉龟儿;女儿不来,烂腿儿。”所以说二月二又是南通的女儿节。这一天,凡有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娘家,与自己的父母叙天伦之乐。
(二)陈万泉现年54岁,是一名知识分子,又是一名老党员,他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唐朝武则天当上皇帝时,惹恼了玉皇大帝,传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行云布雨,不久,苍茫大地,遍野哀鸿,一片枯黄。司掌天河的龙王不忍看到人间这种惨景,为百姓,竟然不顾玉帝之命,为人间降了一场透雨。玉帝勃然大怒,将龙王打下凡,压在一座山头下,山头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种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像寻找铁树开花一样,为救龙王,百姓们到处去找“金豆开花”,后来有个聪明人出个主意,用随处可见的玉米爆花替代“金豆开花”。这法子真灵,玉皇一看人间千门万户金豆开花,只好传谕,将龙王召回天庭,刚好这天是二月初二,从此民间留下二月二龙登天的传说和爆玉米花的习俗。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村里的一些老人还有爆玉米花的习俗。
(三)问卷调查
社团成员拿着预先准备好的关于“二月二”的调查问卷,对老、中、青三代共12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4位青少年对“二月二”的毫无所知,中年人中有3人对“二月二”及其习俗有一定的了解、1人听说过“二月二”但对其习俗不甚了解、老年人对“二月二” 有着深刻地了解。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目前一些民间习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断流”现象,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青少年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整个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清明节4月9日,“小二侯”民风民俗调查团开始了第二次调查活动,本次活动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主题,天气虽然有点阴沉,但社团成员的热情依然高涨,社团在社区挂职大学生的带领下来到社区居民邵美英和周林泉家中,对他们进行采访。
邵美英告诉我们清明时节,柳絮纷飞,春意袭人。清明定为节气,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南通在清明时节祀祖先、祭扫坟墓以清明前后十天为期。以前有坟茔的人家要把杂草除去,培上新土,做新坟茔帽子(圆柱形的土块),烧纸钱,并备下鱼、肉、蛋、豆腐等食物和酒祭拜祖先,在其下面压上“上坟旗”说明先人之坟已经祭扫过了,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现在大家基本都到公墓上坟,时间基本都在清明节前后的十天内。大家带上鲜花、水果等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周林泉告诉我们,大约二十多年前,到了清明节,孩子们就头戴柳条所扎的帽子、用柳树的嫩芽摊面饼。清明前后孩子们还会到郊外去“放鹞子(风筝)”,这也是南通的一大习俗。
2、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变化与民风民俗的形成及变化。
4月23日,“小二侯”民风民俗调查团开始了第三次调查活动,社团部分成员在通大挂职大学生的带领下采访了南通大学地理科学院的教授王英利,王英利教授是人文地理学的专家他讲述地理环境对南通民风民俗的影响。
他说:南通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日照充分,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植被及生态类型丰富。“据江海之会,南北之喉”,地处中国“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优越的自然给南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稳定的生活环境自然影响了南通的民风:纯朴内敛,不事张扬,保守自闭,奉行 “知足常乐”。
此外社团成员还采访了历史专业的教授庄安正,他给我们讲述了建国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南通民风民俗的影响和变化。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讲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后,风俗发生很大的变化。老解放区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很快影响了整个城市。旧式服饰被淘汰。赌博、吸毒、嫖娼和帮会活动均渐消失。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有的传统节日被废弃,新的节日兴起,有的传统节日则被赋予新内容,并形成一些新的风俗。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坏了许多好的传统风俗。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被强制推行的极“左”一套也随之寿终正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破除了“左”的禁锢,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发生可喜的变化,生活各方面都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优秀的传统风俗得到重视和继承。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赌博、封建迷信等腐朽没落的东西又沉渣泛起。
★总结: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我们的活动是成功的,但也是有缺点的。
首先,在学习和调查中,学生学到了很多基础知识和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孩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煅炼了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其次是通过调查,我们搜集了一些有关社区民风民俗的真实情况,这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乡土文化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社区居民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是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中国民俗风俗面临着遗失的危险,主要是随着改革开发、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青少年一代正远离传统,走向时尚,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它们是落后的封建文化。家长和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也是缺失的。这就给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出了紧迫的课题,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保持中华民族个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性工作。
最后要提出的是,社团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还有很多不足。如开展调查的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青少年学生在调查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现象,调查的范围不广等,这些都是我们开展下一阶段调查活动所要注意和急需改正的地方。
第二篇:新洲民风民俗调查
新洲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风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到晚上是小年夜饭,方言说的“接祖人”,就是祭拜先祖,然后从二十六日到大年三十上午随便那一天都可以作为团年饭,大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夜,晚上十一二点左右就是到外面”出行”,在家门口放鞭炮然后就是祈福求财。(农历一月一日)大年初一在自己村拜年,从初一到初四就是到亲戚家拜年,接着是初六开始玩龙灯,十三夜晚起到十五小孩子每天晚上玩灯笼。到了十五就是方言说的“送祖人”,就是把接回来的祖先送回去的意思。早上一大早,送了“祖人”,便上祖坟,挂纸、放鞭炮、往坟上添土。
节日风俗
旧街花朝节最迟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于每年的二月十五至十八在旧街河滩举办,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远元宵的人们,明清之际,邻县黄冈之大崎山、贾庙乡、淋山河、铁冶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赶会,来时顺带些竹木器出售。武汉、黄陂及安徽的宿松、太湖人也闻汛而来,他们顺带的是铜器和铁器。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皖豫的木耳、香菇……都来旧街赶会,使整个花朝会充满了物资交流的色彩。会期也根据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内容,旧街花朝会以其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八方商贾。庙会期间,游人如织,商贾如云。山货土产,琳琅满目,会址亦由大庙内外改到空旷的河滩上。交流场里,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场上还搭起戏台唱戏助兴,测字摊、茶摊、小吃摊一应俱全。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新洲饮食风俗习惯
自古以来,新洲日常饮食与待客宴席古今城乡各不相同。旧时乡村主食以大米、麦面为主,腌菜以酸菜、酱萝卜、大蒜、腐豆腐等为主,鲜菜以青菜、萝卜、豇豆、蛾眉豆等为主,待汤以“漂元”、“鱼掺”炒瓜子、花生、冻米、炸鸡蛋为主,酒席多在家开设;今时乡村饮食多沿用旧习。旧时城镇居民以稀饭、干饭为主,腌菜与旧时乡村相仿,鲜菜以青菜、萝卜、土豆、藕以及豆腐、捆几等豆制品为主,待汤与旧时乡村相似,日常三餐在家里安顿,宴席也大多在家置办,旧时城镇殷实家庭待客及酒宴均上餐馆消费;现在城镇居民早餐多在家吃,以粥为主,搭配馒头、油条等早点,也有在快餐店消费的,以热干面、面条、粉丝、粥为主食,面窝、小笼包、豆浆、牛奶等为辅食,中午鲜菜品种繁多,荤菜多有猪耳、鸡腿、捶鱼、牛肉片等,汤菜有筒子骨、排骨汤等;现在城镇居民有在家烧菜待客,再上餐馆弄上二三个荤菜的,也有的人家干脆上茶座、餐馆款待宾客;如今城里人婚丧喜庆宴席往往在家置办,特别是丧事席尽量安排在家宅,这些宴席大多请城里的专业厨师担任大厨,价廉物美,乡村食客吃的舒坦实惠,颇受大众家庭的青睐。
旧时殷实人家早餐吃粥,贫困人家吃糊糊(俗称搅耙)。腌菜是旧时农家早晚餐的必备菜。腌菜又叫“长脚菜”,春夏秋冬不断,春季腌芥菜、雪里蕻和紫云英;夏季腌黄瓜、架豆、大蒜和白花菜;秋季腌豇豆、蛾眉豆和辣椒;冬季腌酸菜(即白菜)、萝卜。还有酱萝卜和腐豆腐也是新洲农家早晚餐常用的菜肴。光杆子“酸菜”,城乡每家一年腌制一二百斤,吃了陈菜接新菜。旧时双柳人还腌臭瓜皮,这种食俗沿用至今。旧时农忙时节吃麦耙、烙饼。旧时中餐吃干饭,农家多以萝卜、白菜焖饭。旧时农家夏天吃“发耙”、“擀面”或“黄瓜汽耙”。晚餐吃中餐的剩饭或粥、“烫饭”(剩饭、搅耙和菜煮的稀饭)、搅耙、擀面带烧糍耙。晚餐不是主食,大人主张孩子不多吃,吃多会屯食,徐古潘塘将晚餐叫做“点心”。旧时农妇常让丈夫小孩吃饱,自己吃剩的,剩的多多吃,剩的少少吃。农忙季节,农家一日六餐,以油饭、面条、鸡蛋、油圪塔、绿豆汤、西瓜等“过早”、“过中”、“过下”。旧时双柳人爱吃干饭和锅巴粥。农村体制改革后一日三餐依旧,晚餐再不是粥,而是干饭、面条,面条多为“机器面”、油面,手工擀面较少。现在没有人再吃搅耙了。捶鱼是旧时新洲普通农家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今时,乡村日常饮食多沿用旧习。
旧时,城镇居民早餐吃馒头、稀饭,或者稀饭搭配油条、面窝,咽腌菜。腌菜也是旧时城镇居民早晚餐的必备菜,至今仍然有许多城镇家庭保留咽腌菜的习惯。新洲人早晚餐还喜欢咽藕、土豆、干子。旧时城镇居民还热爱种菜,像白菜、萝卜、莴苣、黄瓜、丝瓜、冬瓜、豇豆、南瓜、蛾眉豆、刀豆是旧时城镇居民中餐的惯用菜。现在,新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城镇居民喜欢到快餐店吃早餐,以热干面、牛奶、豆浆、小笼包、狗不理包子、粉丝、油糍、糯米团、稀饭为主。城里人一日三餐,加夜班的人还兴“宵夜”。新洲的夜宵大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夜宵的常用菜肴为:干子、煮鸡蛋、饺子、猪耳朵、鸭颈、排骨汤、牛肉汤、羊肉汤、狗肉汤以及藜藿等一些平常蔬菜。凉爽或闷热的夏夜,新洲区邾城街街道上灯火辉煌,繁华街道的露天夜宵场所座无虚席,锅与锅铲碰撞声铮铮作响,此起彼伏,辣椒与菜肴的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漫步在新洲城区夏夜的街道,闻一闻诱人的清香,尝一尝新洲夜宵的滋味,口齿留香,那绝对是一种美妙而温馨的享受。
改革开放之后,菌菇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日常菜肴。城镇居民的餐桌上鸡、鸡蛋和鱼肉屡见不鲜。张店的捶鱼源于清朝年间,是旧时新洲普通城镇家庭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老少咸宜,是殷实家庭的常用菜肴,捶鱼是许多新洲人拿手的绝活。徐古的蘑菇、汪集鸡汤、陶河板鸭、新洲黄颡鱼、旧街封肉是近几年来新洲的特色菜肴,新洲人招待外地客人,往往在餐馆里要点这些菜,介绍它们的来由、做法、吃法和营养,客人临走时,主人会奉上捶鱼或蘑菇或鸡汤或陶河板鸭或黄颡鱼或封肉作为礼品送给客人。
第三篇:民风民俗的调查
一、课题的提出;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民风淳朴,传承了古国;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民风民俗的调查了解,感受家乡的人文历史,了解;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1.研究方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采访法;
四、研究步骤:;;
五、研究过程;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民风民俗的调查了解,感受家乡的人文历史,了解祖先生活方式和文化内蕴,激发大 家热爱家乡的热情。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1.研究方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采访法。
五、研究过程
1 准备工作 我们先确定研究这一课题的方法和步骤,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要开展的活动,并进行分工,做好准备工作。2 调查阶段 a查找资料:我们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对所找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其间关系,提炼观点。b个人采访:我们对古迹、文物部门进行走访,并选取其中两份制成访问记录表。c问卷调查:从查找及采访后的资料中,经小组讨论,提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根据 实际设计问卷,对文物部门,当地年长百姓或对相关问题有研究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并做好 相关记录。问题 1:此地的语言习惯有哪些 问题 2:此地有哪些饮食习惯? 问题 3:过年或其他重要节日时,有哪些习惯? 问题 4:此地有哪些标志性建筑,又有什么特殊意义? 3 确定课题,分工合作: a走访b走访c走访古城 d走访县文化馆、展览馆和意杨馆 e整理撰写报告
六.短期结果总结及分析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 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 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 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 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 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 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 祀社稷,所从来尚矣。”可见,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 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 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 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 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 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七.感想与体会
通过本次活动的深入进行,我们充分了解民俗的形成、传承、发展的历史,不仅彰 显了地方特色,同时又和祖国大家庭一脉相承的,是对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原始 信仰习俗在长期延续有其多重原因。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 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递途 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传 承中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原始民俗主体的原始信仰能够在后世大量保留和长期传承。其二,由农业经济和宗法社会中发生的中国文化是以务实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间关 系的注重为特征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国土生土长 的道教,不但未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教”,而且本身就渗透了古老的巫术、祭祀成分。至 于一些外来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下生存,无法取代原 有的信仰习俗。另外,调查中我们发现,民俗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传统民俗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汉族的传统民俗。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 收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联绵不断的发展系统。上述状况反映 在民俗上,便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的特点。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 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除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制 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烟 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如雷的爆仗、绚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举动,后来也充满了观赏花灯的娱乐 成分。
第四篇: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调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们这里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
春节俗称“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据老人们讲,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害人。但是“年”怕见红色,害怕响声,所以人们就放鞭炮,贴春联想把“年”吓走,所以有的人就把春节称为“年关”。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糖瓜粘”说法。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放是供品,把糖水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接下来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准备好吃的好喝的,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置办年货的活动基本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但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很多环节比起以前都简化了不少,象豆腐、鸡、馒头等,有不少人家都是直接从市场上买回来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包饺子。饺子是春节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硬币、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吃到硬币的人,来年财运亨通,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将早生贵子。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也叫对子,大红的春联往墙上一贴,春节那喜庆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人们往往借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有的人家还要贴门神,门神一般画的都是秦琼和尉迟恭,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人们贴门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都要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丰盛的饭菜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快乐的气氛。这时候,大人们往往会给小孩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小孩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现在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据说,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有的人是熬到12点,有的人是熬到天亮。守岁的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亲戚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人们都说过了破五才能去地里干活,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初五这一天是财神圣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评语:
为什么现在过年没年味了?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春节年味的渐渐淡去,也许正在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蜕变期了。
春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寄托了大家的美好情思,在中国人心里还是有着浓厚的情结,尤其这个浮躁的年代更需要返朴归真,发扬民族传统、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义不容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该生利用寒假时间,研究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许多关于传统习俗的知识。虽然该调查比较简单,这个报告文字质朴,但该生的这种行为对于继承和宏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第五篇: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
xx中学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
寒假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会出现上网吧等不利于成长的行为。为了使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学校决定利用寒假期间进行一次对鲁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的调查活动。希望通过学生对鲁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节日活动的调查,对家乡的民族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调查、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刻的了解和感触。
活动内容:调查当地的各种民俗风情、节日、活动,如春节、火把节、元宵节、祭灶、除夕、百年、压岁钱走亲戚等活动的来源、形式内容和含义。
活动时间:202_年元月28日到202_年2月8日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由学校政教处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讲清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并辅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写调查报告。放假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 寒假期间完成任务,填写调查报告表,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收齐,上交到政教处。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单独活动,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活动。
指导教师:
xx中学
202_.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