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7-93783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6 23:48: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夏 青 李 翀

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原因及趋势分析

1.原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经济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低,人口过度膨胀是重要诱因。人口对水土流失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上,由于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需要量不断扩大,许多坡耕地都是在无水土保持条件下耕种。人口密集区,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比较大,在山区和丘陵区,人口密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关系。再加财力、物力的限制,水土保持工作又跟不上需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

2.趋势分析

在李翀的《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中,建立了综合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与发展几大关键因素在内的决策支持大系统,构筑了先进的模型结构,提出了包括生态安全度、环境基尼系数等指标的7项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进行人口、粮食、生态安全度发展战略的仿真模拟。模型将生态环境管理置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灾害5个相互动态影响的系统中,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趋势性分析。于是,在应用综合决策模型对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研究中,基于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认识,设计标准方案和比较方案两种对比方案。比较方案是假定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缓慢,水土流失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标准方案则是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有效的治理。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是陡坡耕地面积,因而模型中假定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退耕还林的优先点是陡坡耕地,而由于粮食不足需要开垦的则是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并且开垦出的土地的水土流失强度与其相当。同时,每年植树造林的土地皆源于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基于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的成果,根据模型模拟,云南、四川、重庆2省1市与全流域其他省市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力度,今后100年,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比率保持在59%~65%,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所在。

三、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控制措施的影响分析

利用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的增加对长江流域各区域的资源压力并不是均匀的,结合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人均粮食趋势,可知全流域202_年前后是人均粮食供给的瓶颈。长江流域人均产粮预期低于350kg/人的有贵州、云南、江西、浙江、上海等5个省、直辖市,四川省人均产粮最低值亦接近350kg/人。如果以年人均400kg粮食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粮食供应是否满足的标准,可以发现,贵州人均产粮在250~300kg/人的危险区域徘徊,云南的人均产粮202_年前一直处于350kg/人水平之下,四川作为产粮大省,人均产粮202_年前一直处于400kg/人水平之下。且由于上述区域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外部粮食的支援困难,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上游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生态敏感区成为粮食紧张的重点区。

贵州、云南、四川均是农业省,其未来的粮食压力不容忽视,粮食短缺将产生沉重的压力。而且它们是长江流域上游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植被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在该区域进行。该区域人口的发展对区域带来巨大的压力,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因而对该区域的人口发展,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模型中,以四川为研究目标,假定四川人口政策目标生育意愿生育率由2调低到

1.9,每年转移出川的人口由3万人调高到6万人(方案简称为参照方案)。模型中其余参数同标准趋势。

相对于四川人口的变化,四川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发生相应改变。若四川每年外迁人口从3万增至6万,人口意愿增长率从2.0降至1.9,人均耕地可以在202_年回到1995年水平。否则,人均耕地将达不到1995年水平,只能维持在0.050~0.053hm2/人的低水平。此外,严格控制人口,也会惠及四川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水土流失将减少、农

村能源差距会缩小、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占GDP的比重会降低、人均GDP会更高,社会经济发展会较容易通过202_年这个窄窄的瓶颈。

四、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对策及建议

1.严格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总量

由于该区水土流失是人口增加、超环境容量的结果,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加。对长江上游区域中高人口出生率的地区,要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人口出生率。对于高人口出生率区域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相重合的地区,可以考虑采取农业人口转移与生育控制相结合的政策,以使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地形破碎、地块狭小、分散。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受到极大的制约,必须通过联户、联产、联营等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植优势农产品,发挥区域优势。同时,鼓励一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或开发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永久性地脱离耕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轻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人口压力。

3.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

在水土流失重点区要搞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坡耕地是上游地区重要的土壤侵蚀源也是增产最大潜力之所在特别是5°~25°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和改善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人均粮食水平和退耕还林进程。在坡耕地综合治理中,应强调因地制宜,近期内不能强行要求都改在5°以下,重点应增厚土层,健全坡面蓄、排水系统,推广先进的防蚀保水耕作法(如格网式垄作和聚土垄作等),发展效益型植物篱,从多方面提高坡耕地综合治理效益。

作者夏青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翀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博士

第二篇: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发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保障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我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泰山、鲁山、蒙山、崂山和昆嵛山等林木植被较好的地区;经过集中连片治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防止乱砍滥伐为主,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治理工作。

二、重点监督区:鲁中、鲁南矿区,胜利油田开发区,胶东矿区及城市规划区。鲁中矿区主要包括淄博市、莱芜市、新泰市、肥城市和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等矿藏丰富的区域;鲁南矿区主要包括枣庄市和邹城市、兖州市等煤炭工业区;胜利油田开发区以东营市、寿光市、惠民县、博兴县为主;胶东矿区主要包括招远市、莱州市、龙口市等。对重点监督区,要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突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因开发建设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三、重点治理区: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黄泛平原风沙区,胶东半岛丘陵区。重点治理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保护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查处。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日

第三篇: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识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名著《平凡的世界》发生的背景——黄土高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然后导出问题:什么是水土流失呢?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造成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去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情况。[讲授新课]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一、水土流失的概述

教师给出水土流失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探讨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条件——“地”“气”“水”“生”“土”;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来起作用。

二、黄土高原的概况

通过观看地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特征、范围和气候特征。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34°N~40°N,103°E~114°E之间。

(2).相对位置:大约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乌鞘岭以南。

(3).海陆位置: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地形区——黄土高原、汾河谷地、渭河平原(2).地势: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3).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范围:

东西1000余千米,南北700千米。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及河南等省区。

4、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气温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3).降水特点:

年降水量较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多暴雨)。

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通过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纵横,地形坡度大,地质灾害频繁,地貌形态不稳定。(2).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明显。(3).水文:夏季汛期时,河流冲沟现象明显。

(4).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5).土壤: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多,极易受到流水侵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耕作制度。③露天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修路)等。(3).植被破坏:

农业垦荒、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和战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首先,我们对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了一个大体了解;其次,关于黄土高原的概况:比如它的位置、地形特征、范围、气候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最后,要重点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且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课堂练习:(略)

第四篇: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作者】

【摘要】 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体状况和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2个经济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在逐渐改善但也需要加强治理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后,国家将水土保持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大了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区

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北起长江沿岸,南迄南海群岛,东到台湾,西接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占国土总面积的22.7﹪;红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亚热带、热带地区生态学重要问题之一;尽管红壤区自然条件优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利用上的局限性,生产力提高不快,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十分严重;土壤退化的直观表现为土壤生产率的降低甚至丧失,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恶化和社会经济系统贫困化;红壤严重水土流失区大都是贫困山地丘陵区,生产落后,经济水平低,而落后的生产手段,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生产和环境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1、现状:整体好转,局部恶化

南方红壤区8省水土流失状况总的趋势是,整体好转,局部恶化。根据调查统计,南方8省199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4.9万平方公里,占南方8省土地总面积114.1万平方公里的21.8%;至202_年,即10年后,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7.5%,水土流失减少的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幅度达4.3%,平均每年减少流失面积为4900平方公里。据统计,当前在8个省中,这种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减少幅度较大(减少幅度大于20%),湖北、湖南的减少幅度较小(约10%~20%),广东减少幅度最小(3.3%),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约20%)。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南方8省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数量有所降低。此外,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各省近十年来,轻度流失面积平均减少17.3%,其中湖南、广东和海南三省轻度流失面积增加,其他省的都减少;中度流失面积总体减少18.9%,其中除了湖北省轻微增加外,其他省的中度流失面积都程度不同地减少;强度流失面积总体减少21.8%,其中,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强度流失面积反分别较前增加31.8%、21.3%、12.4%。表2数据还说明各省水土流失中度的面积普遍减少,但是幅度除安徽和湖南较大外其他变化都不大,而轻度和强度则变化较大,且各省之间差异也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尽管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与各地治理面积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南方8省由于人为影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据测算,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总共达到2256平方公里。据资料,湖北省近几年来,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1986~1992年广东省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广州、潮州、江门、汕头、阳江和惠州等11个平原城市,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平方公里,深圳市最为严重,流失面积184.99平方公里。广东省近几年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浙江省因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年达120平方公里。福建省20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为863.47平方公里,仅以闽清县为例,19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日益加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估计,福建近几年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到近200平方公里。其他省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2、形成原因(1)人为原因

一是非农开发项目,比如城镇和开发区建设、采矿区和土石场、修建铁路及高速公路等;

二是不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种植结构更替、陡坡开垦、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实施等等。

(2)自然原因

1.地形原因:南方地区多为丘陵山区,地形起伏较大。2.气候原因: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

3.土壤原因:红土的性质为酸性、有机成分少、黏性大,因此对地表依附能力低,极易被冲刷。

(3)特点

1树种单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

1980年开始的绿化植树,在南方以马尾松或者其他经济林木如桉树等为主,其中,马尾松会加剧土壤的酸化,导致其他植物难于存活,而桉树由于生长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响其他植被生长。

2造林目的单调,造林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早期造林主要是考虑木材的蓄积和经济价值,强调林木的覆盖,没有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门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树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垦造林等。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普遍,不仅带来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

3经济林果树下,因锄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地表覆盖度低,导致流失依然存在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是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不仅由于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生态效益,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耕作方式不当,比如果园或茶园进行多次翻耕,使得经济林木下水土流失问题更加突出。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长会影响果实采摘,而且会与果树争肥争水,因而除草剂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减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剧了水肥的流失。此外,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也使得林下水土流失现象未能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林业部门规定,面积达到1亩以上,郁闭度达到0.2或以上即为森林面积,并不考虑地表植被的覆盖率,这对于水土保持来说还远远不够,水土保持更应强调地表覆盖度的提高和合理的植被层次结构,过分强调森林覆盖率,反而会对水土保持工作有不利影响,容易使行政部门放松水土保持工作。

因此,在南方,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水土流失就得到控制,这就给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从考察来看,对林下水土流失的监测,仅仅依靠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看来是不够的,应该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其他类型的遥感手段,比如以微波遥感来加强监测手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加强。

3、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4.治理方法

5.(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强化造林治理。

主要用于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植被稀疏,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其治理技术要点是:适地、适树、营养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层次造林,争取快速成林、快速覆盖。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三)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二是近年来,项目建设力度较大,但开发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低,“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贯彻不力。建议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

(四)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相结合。只有强调减蚀减沙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除了必须把土壤侵蚀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外,还需要建立流域允许产沙量的考核指标。在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成果验收中,要突出减蚀减沙等生态效益,并把它落到实处。不能只考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脱贫致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10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落实到不同类型区、不同流域的减蚀减沙指标上。

(五)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特别是水保人员,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无力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全区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建都,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它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省(区)的50个地(盟、州、市)、317个县(旗、市、区),总面积64万km2,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精粹所在地,也是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根据地。但她却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2、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0.26℃/10a,冬季升温最快,夏季升温最慢;干旱频繁、暴雨较多,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4、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5、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速度快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首先黄土高原黄土片布,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其次,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下大雨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再次,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还有,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同时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是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的人为原因。

4、水土流失的特点

1、侵蚀强度大。该区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以上的水蚀面积达3.67万km2,占全国同类侵蚀强度面积的89%,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3万-5万t/km2。

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亿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亿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

3、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沟谷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 °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4、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5、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6、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7、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8、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9、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10、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11、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瞩目水土流失,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形成抵牾之势的情况下,既解决好历史上的生态欠账,又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现将四川省各水系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三类,公告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等森林植被较好的地区。

二、重点治理区:渠江、嘉陵江、涪江、沱江以及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下游等区域。

三、重点监督区:金沙江干流区的攀枝花市、凉山州西北部及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的雅安地区,岷江流域的成都市、乐山市、眉山地区,长江干流区的宜宾市、泸州市西南部,沱江流域的德阳市西北部,涪江流域的绵阳市西北部,嘉陵江流域的广元市西北部、巴中地区西北部,渠江流域的广安地区东北部等区域。

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自然植被,防治乱砍滥伐为主,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治理;重点治理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保护工作;重点监督区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突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