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平川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强农思路,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围绕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实施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培育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发展养殖业等措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西甜瓜、玉米制种、畜牧养殖、番茄酱、枣旺饮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1、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西甜瓜和优质洋芋种植。202_年全区良种繁育面积达1.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3万亩,年产值达到2400万元。西甜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2_年种植面积1.28万亩,产量达到3200万公斤,并建成了5000亩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复兴、种田的优质淀粉用洋芋生产基地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4200万公斤。
2、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1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成了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分别为水泉、王家山等乡镇的万亩枣树基地,水泉、共和等乡镇的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水泉、宝积等乡镇的万亩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水泉、宝积、共和等乡镇的养殖基地,共和、宝积等乡镇的万亩番茄、胡萝卜种植基地,水泉、宝积等乡镇的万亩西甜瓜种植基地,共和、黄峤的万亩枸杞种植基地,种田、复兴等乡镇的万亩洋芋、小杂粮种植基地。
3、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全区畜牧养殖业区域优势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先城郊(宝积乡、宝积路、电力路)、后沿线(109线、308线)”,“先黄灌区(水泉镇)、后井灌区(红会路、共和镇)”,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康养殖有限公司、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卧牛山养殖场等投资500百万元以上的肉牛养殖户6户,形成了以共和为中心的养鸡、养牛业;以水泉、宝积为中心的养猪、养牛业等。规模化养殖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占全区养殖总量的5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今年,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奶牛产业这一号召,抢抓蒙牛入住白银这一大好机遇,出台了《平川区关于发展奶牛产业的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通过引导扶持,总投资202_万元的白银华盛天润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已完成基础工程建设,11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
4、资源转型异军突起。共和镇兄弟村是我区唯一一个回汉杂居的村,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该村群众积极向规模
化养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兄弟村附近的废弃机场厂房、库房等为基地的蛋鸡养殖带和西梁荒山、荒坡改造为基地的蛋鸡养殖小区,通过多种途径启动民间资金3000多万元,新发展了白银鑫河饲养责任有限公司、白银志峰养殖有限公司等多家养殖企业,建成1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2处,新增养殖户20多户,全村蛋鸡养殖户达到58户,存栏30万只以上。使养殖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2_年的18﹪提高到202_年的44﹪。
5、订单农业呈现雏形。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等方式,建成了洪达临冬淀粉厂、雄征酒业有限公司、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平川区种子公司、白银特澳特蕃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玉米制种,加工型番茄、菊竽等订单农业3万余亩,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形式,已建成平川区种子公司、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1家,其中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今年新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分别为北京大北农集团公司投资2200万元、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投资1100万元的白银嘉禾农产品有限公司和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宁夏丰达凯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的202_万元的产权转让及技术改造项目。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
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引进农牧业新品种等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区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2%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先后引进筛选推广高效、优质、低耗、多抗新品种127个,畜禽良种202_只(套),年推广良种种植面积19万亩,年养殖畜禽良种65万多头(只)。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区共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32个,入社社员2500人,比较典型的有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合作社、月河养殖合作社,水泉镇中村制种协会、水泉镇养鸡协会、共和镇养鸡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五)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民素质
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30项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202_年完成农民实用科技培训30场次6000人(次),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000人的培训任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200人,培训专业有纺织、电焊、装潢、建筑等,通过培训引导,全区劳务输转共计2.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13万人次,自谋输出0.55万人次,就地转移0.9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587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并出台了《平川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建立了中区经济开发区,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和进入园区的项目均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入驻园区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注重项目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搭建平台。始终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论证、筛选、储备了一批农业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采取农口部门领导包片、农技人员包项目、聘请资深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基村社、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四)坚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因地制宜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平川区种子公司、白银特澳特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枣旺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制种、番茄、菊芋、大枣、西甜瓜、小杂粮、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
(五)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科学布局,全区划分为发展不同特
色农业的三大区域,以水泉镇为主的沿黄灌区,主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以宝积乡、共和镇为主的井灌区,主要发展高效农业;以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王家山镇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山区,主要发展洋芋和绿色小杂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薄弱环节和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是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组织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四是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运销组织融资困难。
第二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草埠湖农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面积可达11万亩,比年初计划增加了1万亩,其中夏粮面积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可达6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20%。其中,发展“麦后移栽地膜棉”模式5万亩。依托农场内企业鑫鑫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在南湖、台渡、郑湖等村为鑫鑫农科建立大头菜种植种植基地202_余亩。鑫鑫农科投资100万元新建了100万袋的姬菇大棚生产基地,今年计划发展姬菇200万袋。同时,该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拟在台渡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培育畜牧养殖大户,努力提高养殖户效益。
依靠科技,典型示范,推动棉花高产。农场把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作为今年抓好棉花生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该场邀请当阳市农业执法大队及相关涉农部门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农资产品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场50多家农资经营门市部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和规范,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为了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农场采取集中授课与发放技术资料、走村串户、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培训,3月份以来场农技部门共组织举办培训班23场次,培训农民和大户5000多人次,发放农技宣传资料近20000份。并聘请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讲授了亩产千斤籽棉关键技术。此外,该场还在沮东金龙、符台、开源等三个村创建了10000亩棉花高产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内籽棉平均单产达到600斤,并在示范区内建设了100亩亩产千斤籽棉核心试验示范点。在省农垦局“三万”活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为核心试验点作全程技术指导,并与专家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目前,示范点物资已准备到位,棉田均按要求施足了底肥,覆盖了地膜,营养钵全部播种出苗。为提高复种指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该场发展了麦后移栽地膜棉面积5万亩,仅此一项可为农户增产粮食5000吨以上,增收500万元以上。在稳定推广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号、鄂杂棉23号等杂交一代种外,今年该场还引进了国丰棉12号、中棉所66等4个杂交棉新品种。目前,全场春耕备耕情况良好,已备化肥2600吨,农药21吨,农膜75吨,优良种籽75吨,已覆地膜3100亩,做营养钵12000多万个,播种7800万个,出苗3000万个。同时加强了夏粮夏油田间管理,清理田间三沟70000亩,喷药防治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3次以上。
企业引领,调优结构,发展蔬菜产业。今年该场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起点。依托鑫鑫农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并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户了解到订单蔬菜种植的市场前景及收益。去冬今春,鑫鑫农科公司与南湖等村签订青菜种植协议202_余亩,并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
发挥优势,完善基础,提供丰收保障。去冬以来,该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多万元整治桥涵12处,维修泵站17处;清淤港渠8条1.7万米,恢复水毁工程7处;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南湖泵站建设;对梅闸泵站、邵冲泵站进行了增容改扩建,提升了农业抗旱排涝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的效用,有效服务农业生产,该场成立了农机协会,组织技术人员为农户维修、保养检修农机具368台套,组织180余台拖拉机为农户犁耙田地,开沟施肥2万多亩。今年全场机械作业面积达85%以上。此外,农场还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农业招商,重点扶持有基地、有优势、有特色、有品牌、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第三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张锦林
〔内容摘要〕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生猪、牛羊和奶牛、禽蛋等特色养殖,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将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 键 词〕农业畜牧业发展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农办
近几年来,我市立足资源条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确立了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和奶牛、积极发展禽蛋和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方针,积极采取措施,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十五”期间,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2_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0.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12%,与“九五”期末相比,畜牧业产值增长91.3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部分占18.3%,畜牧业生产在“十五”期间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成绩。
一、加强领导,把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把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202_年至202_年,市委、市政府把牛羊品种改良点建设列入“十件实事”之一,重点督办;今年又把培养中等学历的250名村兽医员列为“十件实事”的内容,完成招生计划。每年把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对县、特区、区党政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专项考核,并严格兑现奖励。市对县、县对乡,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级成立了畜牧事业局,各乡镇也单设了畜牧兽医站,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制度“五落实”。
二、增加投入,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有力保障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畜牧业。按照“捆绑用、集中投,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多渠道增加畜牧业的投入。市级农业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目前安排畜牧业专项资金已达570多万元,比202_年增长了5倍。积极利用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尤其是利用小额扶贫信贷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据统计,全市1998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扶贫信贷4.3亿元,累计到期2.68亿元,累计回收2.5亿元,占到期贷款的93.2%,其中70%是用于发展养殖业,对加快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出现了六枝特区洒志乡刘德兴养殖场、盘县松河乡养牛户李再发、水城县南开乡凉山村科技养殖场、钟山区鹏翼养殖场等一大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向前发展。
三、改良品种,为发展生态畜牧业起好龙头作用
发展生态畜牧业,抓好畜禽品种改良,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又是根本,我市各级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一是加强牛改工作,在巩固已建牛鲜配点的同时,加大牛冻配点的建设力度,提高输配率。二是加快羊改步伐,积极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种公羊及冻精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三是巩固和扩大猪改点,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快三元杂交猪繁殖点建设,提高优质杂交猪的比重。到202_年底,全市建成牛品种改良点254个,平均每4个行政村拥有1个;建成羊品种改良点130个,平均每8个行政村拥有1个;建成猪品改点601个,平均每2个行政村拥有1个。优良品种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种植牧草,为发展生态畜牧业丰富饲料资源
我市结合实际,坚持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转变观念,根据养殖规模种草养畜,发展家庭小草场,不断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根据不同海拔区域和土壤条件,选择推广种植皇竹草、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推行林间种草和粮草间套种,扩大饲草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季牧草,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提高饲料作物比重和种植效益。全市累计人工种草面积达18.6万亩,其中林下种草3.5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秸杆青贮和氨化技术,提高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入户率。202_年,科技处理农作物秸杆13.25万吨,推广工业饲料8.47万吨。
五、推广科技,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注入持续动力
加快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针对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实际,始终把畜牧业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和难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培训,认真进行指导,切实做好服务。大力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小区规模养殖技术。普及畜禽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青贮、秸杆氨化技术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杆利用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努力扩大秸杆加工、肉牛肉羊短期规模育肥、动物疫病监测控制、圈舍改造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猪、牛、羊圈舍改造2.91万间,面积33.7万平方米。
六、示范引路,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适宜模式
一是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探索总结出了“三统两分、适度规模、集中饲养”小区联户养殖新模式。“三统”即统一规划圈舍设计,统一水电路三通,统一技术服务;“两分”即分户投资、分户经营,农户自愿组合,牲畜集中饲养。这种小区养殖模式,既解决了养殖农户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许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又有利于良种、良法、良舍、防疫等畜牧业生产技术的配套推广,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深受养殖农户的欢迎。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统两分”联户养殖小区393个,参加养牛农户5762户,饲养黄牛2.02万头,户均养牛3.5头。二是将工作重点下移到村,大力实施“100个畜牧强村”建设。202_年,共投入各类资金5401.8万元,发展养殖大户1.2万户,其中养猪大户4803户,养牛大户4003户,养羊大户1923户,养禽大户1278户,养蜂大户32户。实现畜牧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08%;户均收入2750.8元,比去年增加843元。
七、培育企业,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产业支撑
“十五”期间,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部门扶持等政策措施,我市畜牧产业化经营向前迈出步子。龙头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了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机械化屠宰厂、盘县冠博饲料有限公司、盘县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在企业的辐射下,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带动了农户的发展。同时,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钟山区奶牛项目、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创新结构调整模式构建优势支柱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
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2_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2_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
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2_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2_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2_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2_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
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2_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2_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第五篇: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农业增效
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农业增效,引进优良品种促进农民增收
——记南坝乡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南坝的秋天却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气息,今年的南坝,时值中秋仍洋溢着忙碌收获的紧张气氛。自开春以后,南坝乡干部群众积极谋划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调结构,谋发展,制定合理计划
引进来,送出去,保证销路畅通
保低价,随行市,确保效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