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构建和谐社会看防沙治沙
全国有近1/5的土地沙化,且90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202_年全国2610万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因此,必须通过防沙治沙不断改善沙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增加农民
收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致富。
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措施。沙区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地区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才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减退,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预防土地沙化,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具有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当前,防沙治沙与生态建设的形势一样,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呈现出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艰巨性的特点。工作做好了,治沙工作就能进一步走向良性循环,反之可能产生逆转,复归旧态,甚至进一步恶化。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要从改善沙区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出发,始终以沙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沙治沙工作要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积极性。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不但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防治步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为取得生态建设“相持阶段”攻坚战的胜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防沙治沙
陈旗周密安排部署防沙治沙工作
202_年2月17日,旗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听取全市防沙治沙工作会议精神。会上,旗委常委、常务副旗长@@传达了全市防沙治沙会议精神,并就今年防沙治沙工作与各部门领导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强调指出:
一、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坚决克服防沙、治沙工作是林业部门事情的思想,各负其责,加快防沙、治沙的治理进程。
二、积极编报防沙治沙项目,尽快完成项目规划,并力争纳入到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三级总体规划之中。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争取社会各界、各方面的支持。
三、加强管理,抓好项目落实。认真做好封山育林2万亩,沙地治理7000亩,总投资210万元工程项目的实施。重点在完工镇所在地、哈日干图嘎查、东乌珠尔苏木沙地治理上下功夫,局部实施,逐渐扩大。
四、要把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项目与治沙工程结合起来,要把千村扶贫项目与治沙工程结合起,要把节水灌溉、人畜给水项目与治沙工程结合起来,使防沙治沙工程有更多的项目支撑,扩大治理面积,真正做好治理一片成功一片。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绿化、转化、产业化的路子,制定沙地治理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企业能人开发沙产业,通过沙地治理开发沙产业,让更多的投资者得到实惠,达到治理与开发双赢。
六、治理与管理同时抓,在认真细致地实施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项目后期管理,实施属地管理、林业管理,年终考评的管理制度,对管理好、效果好的给予奖励。并加大对沙化地带人畜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人畜活动。
第三篇: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本报评论员
202_年06月17日08:3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月17日是第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近五分之一的国土仍然是沙化土地,全国有一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化土地威胁近4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加强防沙治沙,沙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如果沙化土地继续扩大,则会影响整体的生态环境,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严重制约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由于土地沙化造成文明衰落和转移的事例很多,教训极其深刻。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必须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努力改善沙区生态,发展沙区经济。
我国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制定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了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防沙治沙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松劲懈怠。现在,全国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可治理沙化土地亟须治理,32万平方公里的潜在沙化土地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局部地区的沙化土地仍在扩展,治理和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沙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干旱少雨,破坏容易,恢复却十分艰难,保护和治理的难度仍然很大。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防沙治沙的艰巨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把防沙治沙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地创新思路,优化措施,锲而不舍地大力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
土地沙化形势逼人,防沙治沙任重道远。各级党委政府应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将防沙治沙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在大力改善生态状况,发展沙区经济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沙区人民的创造精神,积极引导沙区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因素,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树在毛乌素沙地上的丰碑
——记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包金山
包金山,男,1965年出生,蒙古族,中共党员,现为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多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全力投入到鄂托克旗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一、生态建设的鼓动者
包金山,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给了他宽广的胸怀,淳朴的父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有抱负的男子汉。他深深地爱着养育他的草原。在草原上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在草原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着成长的历史。1990年,他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新闻专业毕业,回到了他热爱的草原。回到家乡以后,他并没有从事新闻工作,而是来到了苏木工作。他前后共在4个苏木工作过,在基层工作期间,他和广大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当了林业局局长后,能够很方便的和农牧民交往,他从一个青年干部,成长为一个苏木党委书记。202_年初,包金山走上了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的岗位,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创业。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地处毛乌素沙地中,这里少雨,多风,属于大陆性干旱草原气候。历史上的鄂托克旗曾经“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是个美丽而富足的牧区。自清朝开始,土地沙化已日趋严重,草原赤地千里,沙浪滚滚,鼠害猖獗。一位生态专家到了这里后,认为“是不宜
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包金山激动地说:“不适于人类居住,那么农牧民去哪居住?搬到何处?哪儿是他们的家?”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使命感,他一上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
202_年,国家开始实施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鄂托克旗也在工程区内。202_年,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为鄂托克旗的生态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包金山在接任时,仍然有许多牧民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这也难怪,要让世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种树,让以游牧为主的牧民舍饲圈养牧畜,转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难度是很大的。为了转变牧民的观念,保护草原,包金山不辞辛苦,每年用50-60天时间,走访50-60个嘎查村,反复向农牧民讲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好处。他在基层工作多年,深知农牧民对羊群和草场有着极深的感情。现在要让他们放下羊鞭,投入到种树的行列中来,农牧民根本不愿意。在一个嘎查,当他不厌其烦地给牧民讲退耕还林的好处时,一个牧民问他:“不让我们养羊,那我们吃什么?”包金山告诉他:“政府每1亩给补助160元钱,你们的草场沙化这么严重了,退出一部分地种上树和灌木,不是既能保护草场又有收入吗?”他还带领林业技术人员到嘎查村里,手把手地教农牧民种树。广大农牧民被他的真诚和热心感动了,明白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包金山又对林业局的职工讲,“政府投入这么多资金,我们林业人一定
要花好这个钱,让农牧民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他把造林的责任承包到每个职工,职工承包到户、到人。他带领林业技术人员指导农牧民种树,手把手地教,认真地讲,使世代以放羊为生的农牧民开始了种树的生活。每年春季,旗林业局除了看门的人员外,其他人都在一线种树,下乡最多的职工一年达270多天,每个职工平均每年下乡都在250天以上。
辛苦不负有心人。在包金山的宣传和直接参与下,鄂托克旗广大农牧民接受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在昔日黄沙滚滚的退化草原上,如今已种上了柠条、杨柴、沙柳等沙生植物,有效地制止了草原沙化。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100元,并使1万多名农牧民从工程中受益。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得到了转变,广大农牧民也在多年造林管护中转变了观念。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牧民都在工程区里围上了网围栏,为的是确保禁牧及林业工程的效果。有的林业职工进入工程区检查工作打开网围栏时,农牧民立刻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听说是林业局的职工,他们就会带着查看项目;如果是其他人,农牧民就会不客气地请他绕行,以确保林地林木生长。202_年,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组在对木凯淖尔镇3万亩退耕还林地验收时,他们被眼前集中连片的林地震惊了,除了4亩地不达标外,其余全部合格,可以说,合格率达100%。
仅“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各类林业建设任务204.8766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5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飞播造林
34万亩,封山育林32.5万亩,三北四期10.9万亩万亩,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3.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项目128.42万亩,植被恢复项目4566亩,完成义务植树5000余万株,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截止202_年底全旗林业用地面积达134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3.84%提高到现在的22.3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生态文化的领导者
包金山是一个十分爱学习的人,他到林业局工作后,深知林业工作涉及面广,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从一个外行成为一个精通本职业务,又懂管理的林业局局长。
上任初始,他带领林业技术人员认真探索“膜下滴灌技术”,他到现场观察,仔细对比苗木生长数据,在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导致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鄂托克旗是个多沙少林、生态脆弱的荒漠化旗县,旗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旗”的战略。包金山在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中,把广大农牧民动员起来,使他们成为防沙治沙的主力军,进而形成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好局面。过去有的农牧民不愿意种树,甚至把自己承包的草场委托给别人去种树,自己落个清闲。当他们看到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时,凡是参与了退耕还林的农牧民都领到了政府兑现的钱和粮,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造林的行列中来。
包金山看到,林业职工队伍提高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针对林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他大胆地从大学生志愿者中,聘用了3位有志于在鄂托克干事业的毕业生,其中有一位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广西籍学生。有的职工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不优先录用我们的子女?他回答得很明白,林业局人才断档,我们不能看着林业人一代不如一代吧。
包金山是一个有心人,他不仅在局长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而且他把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策划了“202_年鄂托克旗生态文化与生态建设深度采访工作”。深度采访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解鄂托克旗100年来自然生态的变化、人类居住群落的结构,人口对生态的影响。第二阶段考察阿尔巴斯山区生态状况和木凯淖尔镇开荒历史和退耕还林情况,并且了解了鄂托克旗籍知识阶层所持的生态意识及对生态恢复建设的态度,并且搜集整理其他有关文献资料。第三阶段采访包括棋盘井、蒙西矿区的生态状况。
这个采访完全是包金山策划的,采访人员也都是他聘请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意,采访以采访人员分组、以采访对象分类的办法进行了“地毯式”全方位扫描记录、抽样调查式点击记录,共采访了400多人次,其中大部分被采访都为50-60岁以上的直接参与者与知情者。他们所采访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口述资料。了解了100年来全旗乡土文化的变化和传承情况、原始植被和原始自然林所遭到的破坏程度和恢复
情况,以及人口增长对生态的影响等。另外还搜集到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对整个人类学范畴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包金山,一个扎根旗县的林业局局长,用他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了民族文化和生态建设、生态文化的硕果,他以超出常人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把弘扬民族文化与生态建设、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了生态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书写了他人生的光彩篇章。他就是这样一位勇于创新、奉献,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领导。他以其工作实绩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人民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先后荣获“全区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个人”、“全旗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市林业系统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这些就是对他的最好诠释。
第五篇:防沙治沙工作总结
法库县位于辽宁北部,东邻铁法,隔辽河与昌图相望,西与彰武毗连,南与新民、新城子区接壤,北靠康平,全境处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全县区域面积348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8.7%。自然地貌为
“三山一水六分田”。法库县生态位置十分重要,是阻挡科尔沁沙地风沙南侵,保护省城人民安居乐业的一道生态 屏障。
多年来,历届法库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从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开始,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法库人民就走上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征程,参与了国家三北防护林1-4期工程、国家退耕
还林工程及省、市造林工程的建设,法库人民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库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建设“山水法库”,创建生态县,强力推进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5年来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完成情况
法库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我省沙化县之一,经过多年的治理,土地沙化情况有所好转。我县土地沙化乡
镇为12个,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辽河、秀水河流域。目前,第四次沙化普查结果国家还未发布,据第三次沙化普查
结果我县沙化土地面积为32.2万亩,其中,固定沙地为15.2万亩,沙化耕地为17.0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75.7 万亩。与第二次沙化普查相比,慈恩寺、孟家两个乡镇的土地沙化现象已经基本消失,沙化范围缩小,大部分地区
沙化危害程度减轻,沙化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一是植树造林不断加快。全县累计实施人工造林3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其中,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
11.1万亩,国家退耕还林工程4万亩。有效的增加了全县的森林总量,从“十五”末有林地90万亩,森林覆盖率
25.9%,到“十一五”末有林地增加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7%。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2_年,在省、市的关心、指导下,特别是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围绕实现“山水法库”的战略目标,强力推进以
“消灭”宜林荒山为重点的大规模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程,完成造林11.2万亩。
二是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对具备条件的地区,采取机械整地、整流域治理、规模造林、林果开发等措施,先
造林、再建水利设施,实行林水综合治理,全县累计实行林水综合治理面积为3万亩,较为典型的有包家屯乡十家子
村老李大山小流域治理1000亩,法库镇红土砬子村的许状果园500亩、北山小流域造林202_亩,慈恩寺乡汪户屯村粉
笔沟小流域治理500亩,慈恩寺村八路军坟100亩等。
三是合理利用沙地资源。根据第三次沙化普查结果我县有沙化耕地17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75.7万亩,如
何利用好这部分土地,对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一抓旱作农业,着力发展
辣椒、花生等覆地膜生产的作物,减少水份蒸腾,提高经济效益,全县发展面积为20多万亩。二抓设施农业,大力
发展冷棚和暖棚,种植反季蔬菜、水果等,全县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为12万亩。三抓养殖业,我县与辉山乳业合作,总投资40亿元,要建设20个养牛基地和1个乳制品加工基地,目前部分基地已经开始运营。同时,大力扶持养殖小区
发展,鼓励农民集中发展养殖业,逐步改散养为舍养,进一步保护了沙区土地。
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一)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我县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县政府每年印发《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并召
开全县春季造林现场会、雨季造林现场会和秋季造林整地现场会,部署全县造林暨防沙治沙工作。二是县护林防火
指挥部每年都要印发了《法库县森林防火工作方案》和《关于做好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政府责
任,部门责任,地块责任,监护责任和法律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做到责任到位,保
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三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封山禁牧令》,县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封山禁牧工
作的通知》,制订了《法库县封山禁牧暂行办法》,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了《法库县封山禁牧责任状》,乡镇与
村,乡镇与护林大队,护林大队与相关人员都分别签订了责任状。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明确封禁范围,划定管护
区域,落实管护责任到人头,到山头。通过调查,目前封山禁牧效果很好,立地条件较差的石质山萌生出了多种树
木,出现了多品种、多树种共生的可喜局面。北八虎山经过封育,现在山上灌草植被已见恢复,包家屯、叶茂台等
乡镇石质山采取造林与封山禁牧相结合的措施,已取得了较好的绿化效果。
(二)沙区水资源管理情况
法库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沙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责成水利部门和乡镇政府认真控制开采地下水资源,严格执
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辽宁省地下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广发宣传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节
水灌溉措施,一是改土质水田灌渠为水泥灌渠,有效防止了水在输送中的渗漏,全县累计改造水田2万多亩。二是积
极推广温室、冷棚滴灌和管灌等节水灌溉措施。202_年全县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三是保护现有水源,202_年,我县
实施了10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修建了26个塘坝,蓄水量达到1.2亿立方米,可保证沙区生态用水。
(三)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情况
我县环保部门在审定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时,将防沙治沙措施作为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防沙治沙
措施是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风力发电发展较快,为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在风电建设的同
时,我县加大了风电区域绿化力度,202_年春季在望海寺风电区域,组织了84家省直、市直和县直部门单位参加的
义务植树活动,完成造林200多亩,同时,风电部门对风机周边实施了绿化,绿化机座150个。
(四)国家、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5年来,我县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11.1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4万亩,较好的完成了各项重
点造林工程任务,取得了较好绿化效果。为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县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对各乡镇林业工程进行审计,杜绝违规使用资金情况的发生。
(五)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责任制落实情况
我县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实行属地属人管理,沙化土地属哪个乡镇,哪个乡镇政府负责,沙化土地是谁承包谁
负责,为进一步落实责任,县政府向有关责任单位下达了治理责任书,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各责任 单位也较好的完成治理任务。
三、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一)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防沙治沙工作的有关要求,我们编制了《法库县防沙治沙规划(202_-202_)》和《防沙治沙方案》,为保证防沙治沙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将防沙治沙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规划的各 项任务。
(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5年来,我县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植树造林,为造林者提供造林所需苗木,保证了造林需要。202_ 年,我县进一步加大造林补助力度,依照《法库县202_年造林绿化工作方案》精神,对造林者实行现金补助,对栽
植杨树等大苗的每亩补助150元,对栽植刺槐等栽根造林每亩补助100元,全县累计投入造林补助资金2300多万元。
(三)资金投入情况
我县度重视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202_年全县累计投入造林绿化、防沙治沙资金2300多万元。
(四)县政府是否每年向县人大专门汇报防沙治沙工作
我县人大和政协都十分关心、关注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县人大每年都要听取全县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的
汇报,并提出要求和建设。同时,人大和政协分别都要组织相关人员,到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五)防沙治沙队伍能力建设情况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我县锻炼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我县每个乡镇都设有一名林业站长,负责
全乡的林业工作。同时,在沈阳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县成立了200多名护林员组成的16个护林大队、4个保安大队,并组建了2个40人的半专业化扑火队,有效的保护了现有绿化成果。
(六)宣传教育和表彰奖励情况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我们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车、条幅、标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
传党和国家有关造林绿化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泛宣传造林绿化对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进一
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关心造林绿化、人人支持造林绿化的浓厚氛围,形成全 民开展造林绿化行动的良好态势。
5年来,法库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得到了省市的认可,202_年,被市政府评为202_-202_绿化优胜单位,202_年被省政府、省人事厅、省林业厅评为《辽宁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202_年法库县被省林业厅评为《绿化先
进县》、包家屯乡被评为《绿化先进乡》,我县老李大山造林被评为省造林精品工程。
法库的防沙治沙工作,在省、市的指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省、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与兄弟
县区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市防沙治沙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沙化土地治
理工作,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为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治理情况
我省沙化土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十五”期间,我省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把沿海地区的沙化土地治理作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了我省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各有关县(市、区)对防沙治沙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对沙化土地的治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统计,五年来我省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造林面积49536亩。据202_年福建省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营造防护林以后,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从五十年代的72.7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36万亩,减少了70.36万亩,沙改田面积由19.4万亩增加到60万亩,增加了3.1倍,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如今变成屯良田。
二、治理成效
一是林种树种结构得到调整。通过几年建设,我省沿海沙区防护林从单纯的木麻黄发展到现在的以木麻黄为主,湿地松、桉树、马占相思、厚荚相思为辅的多树种相结合,从单纯的防护林,到防护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促使防护林的防
护功能进一步增强,林分质量进一步提高有效提高了沿海防护林的综合防护效益。漳州市把平原绿化建设和发展果树、竹林等经济林建设结合起来,对林果竹发展实行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开发,促进广大群众绿化致富。
二是老林带更新难题得到初步解决。在各级林业部门和省林科院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在木麻黄老林带更新中,通过采用抗性强、生长快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水培苗,配合现有林业实用技术,开展木麻黄老林带更新,更新造林技术不断完善,取得实质性成效,基本解决了木麻黄老林带更新难的问题。“十五”期间共完成老林带更新1.8万亩。
三是沙荒风口治理成效明显。自1996年我省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转移到重点骨干工程以来,各级都把沙荒风口治理作为骨干工程重中之重,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风口,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十五”期间,我们共完成沙荒风口造林0.61万亩,目前全省44个沙荒风口中,除了个别难度非常大的风口外,其他风口基本都得到了初步治理。同时,各地加大对沙化土地的治理力度,四是沙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大力实施老林带更新、风口造林、农田林网等沙化土地治理,全面推进沿海沙区面上造林和封山育林,有效提高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基本形成了海岸林成带、农田林成网、荒
山荒滩林成片的“带、网、片”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对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抗御并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保障农业的稳产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回顾我省“十五”期间我省防沙治沙工作,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始终坚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建设福建生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府行为,加强领导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防沙治沙工作作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中之重,始终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省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办事机构具体抓、有关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防沙治沙工作的顺利推进。如福州市委、市政府把海防林建设纳入建设绿色福州的十大工程,莆田市把海防林建设作为全市城乡绿化的重点项目,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力地推进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
二是始终坚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围绕沙化土地治理的重点难点,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切实提高海防林建设的成效。在良种选育与推广上,选育出平潭
2号等优良无性系品种,建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应用水培技术培育容器苗,使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得到提高,木麻黄二代更新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在造林技术上,采取筑沙石堤、设挡风篱笆,栽植老鼠刺、沙杆草、蔓荆等固沙植被,挖大穴、填客土、使用水培木麻黄容器大苗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沙荒风口,实现一年造,二、三年补植,四年见成效的目标。在树种结构调整上,积极引进湿加松、厚荚相思、马占相思等作为内侧木麻黄老林带更新树种,并大力提倡采用乡土阔叶树种混交造林,逐步改变了沙化土地治理树种过于单一的问题。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沙化土地治理中阔叶树和针阔混交造林比例达到100%。
三是始终坚持强化质量管理。近几年,我省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先后制定了海防林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造林质量管理及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办法、国债项目监理办法、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验收制等五项制度,开展了造林工程队的资质认证工作,做到了有规划设计,有专业工程队造林,有施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有检查验收,逐步完善和规范了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确保了海防林建设质量。如漳浦县为确保木麻黄老林带更新成功,在和施工队签定的造林合同中,不但规定了造林成活率、面积,还规定了造林地当年林木生长量指标,用生长量指标来衡量建设质量,促进工程队自觉采用良种壮苗,施肥和追肥,使难以督促和控制的难题得到较好解决。
四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多年来,我省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受益”政策,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海防林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利益机制,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收”(统一管理)、“放”(放宽政策)、“扩”(扩大造林)的海防林管护和建设新机制,并在平潭、东山、福清等县(市)开展了沿海防护林建设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群众营造海防林、治理沙化土地的积极性。今年东山、福清、平潭等县(市)掀起了新一轮海防林建设热潮,在造林面积和成
五是始终坚持做到建设与保护并举。几年来,各地认真贯彻《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在一手抓建设,确保以骨干工程为重点的沿海防护林各项建设任务落实的同时,另一手毫不放松保护,健全森林“三防”机构,广泛制定了乡(村)规民约,健全护林队伍,严格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与砂石开采的审批,建立“提前介入,科学引导,疏堵结合,从严把关”的防护林地征占用机制,严厉打击各种毁林开垦,非法挖沙取土等破坏防护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了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成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
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沿海防护林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对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三是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质量不高。四是五是资金短缺制约了防沙治沙的进展。因此,我们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省防沙治沙进程。
四、“十一五”期间防沙治沙工作思路和打算
防沙治沙工作是改善我省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防沙治沙沿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提高沿海防护林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风口治理、老林带更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依法治林,不断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努力构筑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峡西岸绿色屏障,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防沙治沙工作的任务是营造林4.2万亩。为扎实有效地推进我省防沙治沙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我省防沙治沙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将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提高全社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认识。防沙治沙是造福人类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德政”工程,没有林业就没有当今沙区的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林业部门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机会,向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沙区干部群众防沙治沙意识,营造起造林光荣、毁林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群众投入到爱林护林造林工作中去,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而奉献每一个人的力量。
二是强化政府在治沙造林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防沙治沙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当前,由林业部门独自承揽治沙造林的一切工作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明确分工,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在治沙造林中的主导地位,在制定规划、组织发动、资金筹措中起主导作用。
三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由于沙区已建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开发沙地资源必须做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利用,以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又不造成沙区生态环境破坏为目标,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平潭县作为全国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近两年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机制体制创新工作,为我们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开展起来积极的
带头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将认真总结平潭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经验,以点带面,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我省防沙治沙工作。
五是加强对沙区林地的监管,有效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林木林地的犯罪行为。严格按照《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进行行政执法,对滥砍滥伐沙区林木,乱征乱占沙区林地的违法乱纪行为坚决查处,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维护沙区林业资源的安全。
一、领导重视,规划到位
治沙造林规划是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编制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十分重要。县委、县政府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了《河北省景县黄河故道治沙造林实施方案》,对全县治沙造林工作进行了精心安排和全理的规划。把我县治沙造林工作定位在“进一步完善生态林业体系,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化,加速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上。各乡镇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指定出本乡镇治沙造林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工作措施,提前做好治沙造林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全县治沙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论文联盟www.teniu.cc整理。
二、广泛发动,认识到位
我们紧紧围绕“治沙造林,改善环境,营造平原绿洲,推动县域经营发展”这一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讲形势、讲意义、讲政策、讲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一是县委、政府领导逢会讲,主管领导下乡讲,各乡镇领导通过电视台专题讲,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治沙造林工作的重要性,使防沙治沙家喻户晓。二是由林业部门印发了《防沙治沙法》、《治沙造林的技术和意义》、《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造林指南》等资料10万余份,到各乡镇赶科技大集,发放宣传资料,进行深入的宣传和发动。三是典型引导。我们始终把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中国论文联盟www.teniu.cc整理)用,作为治沙造林关键一环来抓。去冬以来,农民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已有78个村提前实现了“人均一亩林,百株树”的目标,还涌现出了一大批造林大户。我们抓住这些典型,及时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现场会、调度会,大力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全县引起了较大反响,对全县治沙造林工作的开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工作帮手网 www.foxer.net
三、活化机制,政策到位。
针对我县治沙造林的实际,在继续推行“三放活、一不变”土地流转机制的基础上,按照“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保证受益权”的原则,对宜林地实施“一统、四定”。“一统”即以闲散沙荒废弃地为重点,对全县没有绿化的沙荒废弃地全面摸底普查,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统一组织收回规划造林;“四定”即划定地权。土地所有权回归集体所有,对宜林地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划定使用权;稳定林权。对宜林地使用者所栽树木发放林权证书,让广大农民安心、放心造林;确定造林标准。对获得宜林地使用权的造林户,明确造林模式、植树株数、成活率、保存率的标准。制定护林公约。由村委会制定护林公约,保护造林成果。造林新机制的大力实行,有力的推动了我县治沙造林工作的进程。目前,全县按照治沙工程造林的要求,建成了以杜桥镇郑香坊和王同镇铁沙窝村、留智庙镇大洋村等50个村为主栽区的大洋河流域治沙万亩林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将三北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治沙工作“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自上而下健全了党政领导三北防护林工程治沙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生态建设的责任。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沙区生态建设的决定》和《建立禁牧区、天然林草保护区及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的实施意见》文件。连续多年召开全县生态建设动员暨表彰大会,切实把防沙治
沙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二是坚持科学治沙,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果。海晏县防沙治沙工作是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为载体进行的。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沙地治理的质量和效益;确定治理重点和治理方式,选择适宜的林种、树种,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大力推广沙地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等综合治理模式,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在工作中坚持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造林和封育结合,以封育为主,加大了灌草和封沙(山)育林(草)的建设比重,使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有了较大提高。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提供保障。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海晏县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植树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同时,防沙治沙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省、州党委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多方面给予了扶持和帮助。从1986年开始营造沙棘防风固沙林,先后实施三北一、二期工程,累计人工造林3.78万亩,其中已成林面积1.2万亩,未成林面积2.58万亩,成活率达85%,保存率80%以上;投资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88万元,地方投资112万元),封沙(山)育林(草)12万亩。
四是突出重点治理,为合理实施三北工程提供科学保障。在工程实施当中,海晏县遵循“合理规划,综合治理,重点突出,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封造相结合,大力在县城周边推行工程造林,积极扩大和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使得湟水河源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遏制了水土流失,湟水流域植被覆盖度迅速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对该县东大滩水库起到了绿色屏障的作用,对湟水源头的水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的促进了该流域生态恢复的功能。截止202_年底,在湟水源头建设人工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3.57万亩。
海晏县经过数十年年的综合治理,使封育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银露梅等天然植被逐步恢复,人工营造的沙棘生长良好,封育区边缘7平方公里地带的植被覆盖率达30—40%。初步遏制了青海湖北岸沙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保障了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确保了青藏铁路和315国道的畅通运行。202_年3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称号。
海晏县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虽然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防沙治沙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决心在国家、省、州县的大力支持和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
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治理和控制青海湖北岸风沙为重点,加快沙漠化治理进程,继续采取造林、封育等综合治理措施,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以局部带动整体为原则,按照先固沙后造林的技术措施,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防风固沙林5万亩,封沙育林(草)10万亩,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