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题
同志们:
今天下午会议的主题是发展和改革,所谓发展就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谓改革就是文化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下一步的工作。刚才部分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们一年来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都有很多可取之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长松同志对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再强调三点。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央和省委都十分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年3月,中央专门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继去年召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之后,今年5月中旬又召开专题会议,对全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可以说,现在正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佳机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全面推动我们的工作。
从我市来讲,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的效果逐步显现。一是摆上了日程。我们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这项工作,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大抓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确定了重点。市县各级都确立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尤其是规划了八大文化园区,加大了文化项目招商力度,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商投资项目。三是重点文化部门改革稳步推进,“三馆一中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四是休闲娱乐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986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比202_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18.2%,远远高于14.3%的GDp增速与7.4%的第三产业增速,文化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发展较快、最富活力的行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绩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只要我们的认识提高了,领导力量加强了,工作力度加大了,就一定能见到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总结一年多来的工作,可以说,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体制性障碍依然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还不牢固。二是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体制改革上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三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比例为12:10:78,相关产业比重较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比重较小,文化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四是文化发展投资渠道单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称,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五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一些县市区和市直的一些重点部门,项目推进力度不大、核心产业不突出、大个头项目少、大的文化企业少的状况仍未得到改观。也就是说,社会文化产业特别是休闲娱乐业发展变化比较大,主导文化产业,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发展势头还未显现出来,在这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明显差距,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尽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文化是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巩固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对社会的规范、调控、凝聚作用,将爱国、真诚、正义、公正、团结、互爱、勤奋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道德规范中去,使广大群众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第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价值,同时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等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Nextpage]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自1996年起就已超过航空、重工业等其他传统产业的出口,成为第一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的文化产业的产值,202_年时就已占到GDp的18.3%,他们的动漫、卡通、游戏等占领了我国的大量市场,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对我国的文化入侵。这些不仅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向全世界推广了本国文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并不丰厚,文化资源也不丰富,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达到了5%,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市虽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在规模上、结构上,还是在技术装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上,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无论从加快工业化进程来看,还是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看,都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实现走在××崛起前列目标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一个城市的内涵、品味、以及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文化的创造上。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因素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后劲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努力走在××崛起前列,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硬实力”在全省的位次越来越靠前,但“软实力”相对滞后,这不仅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与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也很不相称。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影响到走在××崛起前列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应该看到,我们××作为人类早期的活动地之一,历史悠久,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古老的文明孕育了××文化、××文化等独特的地方文化,也哺育了××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文化名市,使我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并最终能够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引领经济的发展。
二、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关于我市下一步的工作,刚才长松同志已经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现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八大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壮大文化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重点是做好三篇大文章:第一篇是我市文化事业如何发展,目标是什么,今年要干到什么程度,“十一五”时期要干到什么程度;第二篇是文化产业怎么办,今年要干到什么程度,“十一五”时期要干到什么程度;第三篇是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怎么搞,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认真做好这三篇文章,争取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最终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具体来讲,要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文化改革就没有出路。造成我市文化发展与先进地市相比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不是资源,也不完全是人才,而是体制机制的束缚。现行的文化体制如果不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与市场相结合,文化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活力就激发不出来。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从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入手,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关于体制改革问题,我们已经讲过多次,这里再次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首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办法,下决心把该从文化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经营业务剥离出来,组建新的法人,形成新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下决心把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实行事业体制以外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使之真正成为文化市场主体。换句话说,就是要“脱胎换骨”,要脱事业性质之胎、脱政府饲养之胎,换弱不禁风之骨、换没有生长力之骨。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转换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调动起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快调整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过多、过死,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敞开大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机会,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第二,要在文化艺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艺术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我们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就是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与艺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前进。结合我市实际,当前要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要推动艺术内容创新。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市来讲,就是要大力弘扬××文化、××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培育独有的地方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社会文化资源,特别是紧扣生活主题生产文化产品。要顺应时代要求,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现实题材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推动艺术形式创新。只有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是要推动艺术业态创新。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通过数字、网络等技术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优化升级。要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希望我市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积极开拓,更多地填补我市文化产业“空白”。
第三,要在品牌运作上取得新突破。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要进入市场,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说到底就是适应老百姓的口味,使老百姓愿意看,能够接受。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制作,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培育自己的优势,而不能简单化、一般化、雷同化,不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搞那些市场不需要、人民不满意的东西。当前,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向市场要成绩,向市场要效益。要变面向政府、面向奖台为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用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要形成良好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市场运营方式,确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真正叫响“一山一拳”,着力打造××文化等具有××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开拓市场。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艺术,包括我们的电视、报纸,都要有自己的名牌栏目,使老百姓乐意看。
[Nextpage]第四,要在支柱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培养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重点培育好四大集团。一是要培育报业集团。××日报社要不断增强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尽快打造出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生活类、晚报类报纸,形成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市场定位的报纸体系,走在全省地市前列。二是要大力培育影视传媒集团。××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要以提升品牌栏目竞争力为重点,争取打造3-5个在全省有影响的精品栏目。其中,××电视台的观众满意度和栏目竞争力在全省地市级台要保持领先地位。要加快××新闻网重组,建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兼顾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省内国内知名网站。三是要大力培育出版发行集团。新华书店要发挥发行主渠道作用,进一步面向市场,拓宽渠道,多策并举,努力使我市出版发行业提高一个新的水平。四是要大力发展太极拳、怀药等文化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形成对××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优化布局的途径和方式,大力吸纳其他文化资源和社会资金组建演出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电影公司等专业文化经营公司和体育经营公司,推动文化产业上规模、出效益、增实力、创品牌。
第五,要在八大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关于八大园区建设的设想,我们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实践证明,也符合××的实际,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各有关县市区和单位要切实行动起来,组建强有力的园区建设领导班子,尽快规划、招商和建设。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园区的规划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抓紧,还要防止盲目投资,造成重复浪费。
第六,要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载体。通过对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就可以形成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没有项目就不会有企业,没有企业就形不成产业。为了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这次会上我们印发了《关于成立文化重点产业领导小组组的通知》,决定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人,希望大家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同工业、农业、基建等项目一视同仁,统筹安排,抓紧抓好。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不能厚此薄彼。
三、加强领导,狠抓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的全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一,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要通过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坚决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过时做法和规定,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扫清文化发展的各种障碍,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文化发展的各种源泉动力充分涌流。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包括中央、省委、市委的文件,以及外地市成功的好经验,通过学习,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第二,要理清思路。我们干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结合上级总的要求和我们的工作实际,把我们的工作思路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能盲目被动,稀里糊涂。第三,要明确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整个改革和发展工作有组织、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展。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直接上第一线。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统筹规划,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要进一步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各个文化单位要积极主动,克服畏难情绪,克服等待观望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思想,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自己作用。
第四,要创优环境。文化体制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情况复杂,改革难度较大。要把困难和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把改革方案制定得更科学合理一些,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要正确处理积极和稳妥的关系,积极不是大胆冒进,稳妥不是停滞不前,坚持首在积极,重在稳妥,多在“积极”二字上下功夫,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努力开辟文化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开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中央和省、市已经出台的文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防止政策棚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宣传文化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主力军作用。各有关部门各行业都要发挥职能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积极为建设文化强市做贡献。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五,要建好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骨干队伍,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把政治上可靠、改革意识强、熟悉宣传文化工作、清正廉洁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再好的文化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切实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宣传文化干部,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更好地担负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宣传部就是市委领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挥部,宣传部长、主管副市长就是指挥官,希望你们能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同志们,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提出的又一个伟大变革,也是各项改革继续向深层次推进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富裕、开放、和谐的新××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常委 李君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确立起能够自觉而又正确地评判事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
价值观同世界观相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注意或掌握这样一些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工人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为核心;要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去研究,要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话语中去概括。
有一个提法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自强互爱,振兴中华。这里所讲的“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集体的人即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自强互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体现。振兴中华,既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相联系,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下的要求,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价值追求。
另一个提法是:民主、科学、创新、和谐、强国。这五个价值追求,同上面五句话的精神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述上更简洁,更具有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观念的色彩。
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丹 增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央文化发展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把文化一窝蜂地搞产业化,争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现在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化化人。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对大自然讲恩德
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文化的目标是,造就依据原则的政治,付出劳动的财富,讲求诚信的商业,提倡人性的科学,无私奉献的信仰。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市场商品的假冒伪劣,高等学府的论文抄袭,科研单位的成果造假,食品药品的生命损害以及官场的吹捧之风、拍马之风、假话之风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用一种文化方式整合群体力量。文化力量,在于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
“以文载道”,文化使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稳定整个社会。作为国家,要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使文化形成一种国民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没有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民族凝聚缺少核心,民族团结缺少力量,国家稳定缺少保障;作为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创造创作环境,力推经典力作,掀起文艺高潮,树立文化权威;作为社会,要确立文化地位,认同文化价值,接受高雅文化,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人,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社会潮流的统领者,价值观的塑造者,真善美的捍卫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勇敢地抛弃“名”、“利”、“权”的诱惑。
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全国政协常委 赵启正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的还太少。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逆差”或“入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文化“软力量”本身不够强大。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是关系全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
应大力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加强对外出版物的工作是理应优先考虑的。要加快实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对外出版物既要重视“量”,更要注重“质”,要多出精品。在力求说明中国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外国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
努力提高国家的修辞能力。国家修辞是指表达国家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如“统一战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国家修辞直接关系到表达国家特色,增强国家话语力,形成国家的正确形象,并强烈影响国际舆论。国家修辞在向国外表达时务求表达要正确,否则跨文化交流就不通畅,就会引起误解。
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必须借助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外国文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讲,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沟通,又是文化的沟通。在中国,普遍存在“懂外语就能翻译”的认识误区,使得“翻译质量”问题成为瓶颈,不仅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甚至还制约了中国的国际政治表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尤其擅长中译外的翻译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量的重要任务。
出版业仍需转变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聂震宁
通过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坚持正确的出版产业发展方向。出版产业首先是出版的产业,肩负着文化使命和责任,应当坚持挺拔主业,只能在搞好出版主业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而不能弱化了出版而强化了其他非出版的经营,更不能因为某些经济效益而放弃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要防止“出版产业壮大了,出版却没了”和“内容产业没内容、文化产业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要建立科学的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出版产业评价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企业绩效和规模的评价往往失之于粗糙,特别是对企业的主业经营质量的评价缺少办法。出版业一直强调“内容为王”,可是对企业综合实力中内容生产能力的评价却比较简单,经济效益占比过重,不利于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要坚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经验表明,在规模扩张较快的阶段,需要防止形成粗放型增长。出版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文化产品生产更应当把提高质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版物经营传播能力,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加快建立数字出版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趋势,可是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方面却投入不够、作为不大,面临着在数字技术传播中缺位失位的危险。为此,出版产业要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理念和操作办法,行业管理部门则应当组织制定数字出版的交易标准和办法,尽快建立内容生产商和技术运营商有序合作的新格
文化自觉文明方发光
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文化自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当代文化高峰的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首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对社会文明和精神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
没有责任感就会浑然不知,有责任感必然深有觉察,这便说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之一——先觉性。先觉才会自觉,或者说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先觉。
再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同样至关重要。或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文化的缺失不会显现在任何一级政府当年的统计表中,但日久天长便峥嵘于各种社会弊端上,并积重难返。因此说,政府的执行层面的文化自觉成了关键。若要使这一层面具有文化自觉必须有切实办法。否则,文化在这个层面必然化为几场大轰大嗡、明星云集的文化节和一大片斥资数亿的文化场馆。
我对文化自觉的理解是,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当代社会文明才能放出光彩。
重视农民工文化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 冯 巩
近年来,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仍然较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特别是在农民工代际转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的背景下,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农民工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自我认同模糊,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文化习惯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交往对象局限,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但他们较为普遍地感到情感孤独,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应明确责任,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和发展建设规划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引导农民工利用社区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政府可考虑成立农民工文化专项工作指导或综合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用工企业积极性。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鼓励、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发展,引导农民工
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和鼓励文化团体经常深入工地、厂区为农民工演出。
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冯 远
由于在可预见的历史阶段中,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靠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确定相应的投资比例,承担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国民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力求做到确保一块、增强一块、大力扶持一块。
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低,加之东、中、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没有需求总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难言进步,多元主体利益就难以兼顾,基本权益保障和发展就可能成为良好的愿望或表面文章。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国民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文化需求驱动型增长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当时期内的失衡现象难以改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性文化事业、消费性文化产业,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成为“十二五”发展文化民生建设的硬任务。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的体制瓶颈,重点在文化产品创意生产、销售服务、银行信贷、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等制约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环节改革创新。加快深化文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大对垄断性利益集团的体制改革、努力遏制并改变资源配置不公、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受限、行政以及行业垄断、潜规则公开化现象。
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具有吸引力、影响力。这些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快进展,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与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有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在于以社会化为重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实践看,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一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生产。应当说,这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推进制度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平等准入的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例如,“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并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吸引社会投资,适应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第一,凡法律未禁止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应对社会民间资本放开;第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特许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等方式让渡给市场主体经营;第三,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采取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凡是可以通过采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影响该项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对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机构一视同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第三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_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2_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2_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2_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2_年到202_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着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紧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应对众多挑战;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
第五篇: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阶段改革任务的安排部署。规格很高、意义重大。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分三步进
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第一步,我们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模式,对文体局、广电局、电台、电视台进行合并重组,打响了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战,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好了局,铺好了路。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长期奋战在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对新设置的三家单位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刚才艳霞部长就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都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转观念,提认识,抢占文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武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占先机、不改没出路。我们要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和抓文化只投入无效益的观念,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要在意识观念、发展路径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主体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增投入、强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最优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们要建立财政性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广播电视台和县网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要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式,逐步推行项目资助和政府订单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由“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三、转机制、聚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我们要以此次设置“一局一台一队”为契机,进一步坚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用市场激活文化,用竞争激活艺术,使文化体制更好地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擦亮“XX文化”、“XX文化”、“XX文化”三张牌,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加速文化企业改制,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同志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改革力度大小与否、进展的快慢、成效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各部门、各乡镇的协调配合。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文化名家、文化大师、领军人才和基层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经济强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