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法律电影欣赏论文(推荐阅读)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7-39285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2 11:42: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法律电影欣赏论文

法律电影欣赏论文

———《马背上的法庭 》

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学号:110441817

姓名:刘彰

《马背上的法庭 》观后感

题记

当我们了解法律和乡愿、道义的关系,老冯之死就成为道德完成的方式,而那个庇护盗马贼的奶奶似乎隐约告诉高度规范化的城里人,道德自律有时比法律更有作用,而老冯在民情和规则之间的选择变成了他的宿命,在导演的心中这样的结果是必须的,因为当你担负起国徽给你的责任,作为国家法律的体现者这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卡夫卡·陆(Kavkalu)

一、影片内容简介

影片讲述了三名司法工作者进入滇西少数民族山区巡回审判短短几天里处理的案件以及发生在他们和周围人身上的故事。46岁的摩梭族女书记员杨阿姨因为没有文凭,按照政策被安排离岗退养,办完案件后她将留在当地的家乡;年轻的彝族大学生法官阿洛作为接替者第一次跟随下乡,除了办案外,还将到未婚妻的村寨完成婚礼;五十几岁的乡村法官老冯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遇到棘手的案件总还得靠他处理,他的一位同事20年前因为意外永远留在了这条路的陡峭

山崖下;还有一头失而复得的老马,沉默而娴熟地驮着国徽一路行进在蜿蜒曲折且不无险况的山路上。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慎,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

二、影片反映的主题和现象

影片的一个主题主要在表现乡村派与学院派的思想碰撞;国家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效力;法律与传统习惯之间的关系;法与情的关系。影片中所表现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国家制定的法律与地方或民族传统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甚至于冲突,这在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有体现。

这种情况在法社会学者专业用语中叫做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之间的冲突,因为民间民族的一些传统在长期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解决社会纠纷和民间矛盾的民间解决体系这就是非国家法也叫有民间法、传统法等的称呼。

电影中的几个主人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老冯所代表的是能将国家法律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纠纷矛盾的乡村派法制工作者;杨阿姨所代表的是我国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法制一线的工作人员,虽然其业务水平不高,但是却在贫困落后地区法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 重要作用,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些人的;阿洛代表的是我国在新时期通过正规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但是其实际司法经验不足,是一名坚持奉行书本知识的学院派法制工作者。影片是反应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关于法制的一部纪录片,因为该片比较客观真实的反应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法制建设、法制观念、法制水平落后的情况。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贫困地区各项条件太差,法治水平落后使我国基层司法人员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冯法官和其同事长腿都是在巡回审判过程中坠崖,说明我们应该给予坚守在艰苦地区、战斗在我国司法第一线的人员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从该影片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是我国的立法者在立法时更应该注重实际运行法律的效果而不是只是期望和预计的法律运行效果,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更应该倾听最基层司法人员的意见和看法。

同时可以探索授予我国基层司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面对贫困落后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有特殊地方习俗地区司法执法时在符合我国基本法律及基本司法执法原则的前提下有一些自主的变通权,这也是我国司法过程中必须面对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和考虑的一个方面。

四、我对影片关于法律方面的感想

1、民族传统习惯与法律规范逻辑的协调问题

对于第一起纠纷,由于一家的猪捣毁了另一个家族的祖坟,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该家族就用最朴素的方法把他家的猪抬到了法庭,让法官断案,山村的老百姓依然怀着他们那朴素的、传统的思想,我认为这是他们当地的习俗使之,当这个案子摆在阿洛的面前时,他却完全依据自己的所学判定这是一起封建纠纷,两家的标的不应该受法律保护,而排除了应用法律解决两家冲突。可是这样并不能真正将矛盾化解,而且只是将矛盾更深层次地埋在了两家之间。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的一句话,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阿洛主要是学会了在大学里书本上的逻辑推理,但是我认为他的逻辑推理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当然博登海默的这句话也有值得检讨之处,阿洛他是用自己涉世不深的逻辑来去应用现实的复杂,当然他的这种做法并不能将法律更好地去调整社会,这是法律的憋足之处吗?我认为不是,这只是阿洛没有深刻的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的问题,老冯是一个经验法官,他懂得用自己的法律逻辑和现实的法律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像阿洛那样“削现实之足,适自己的法律逻辑之履”,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老冯就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还要支持封建迷信,民族的习俗,传统的习惯始终就要和现实的法律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让法律去更好地规整社会。朱苏力在其最近的调研报告《坚硬的软法——以农村结婚彩礼为例》中,笔者认为,它其中就渗透着法律在现实的芜杂面前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无力来的时候,遵循当地的传统习惯并不会导致法律权威的旁落,反而更有利于体现和渗透法律的本源目的,同时在理论上讲,遵循当地的习惯并不是滥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为法官要遵循当地的传统民族习惯,这样就限制了法官借题自由发挥、信马由缰的范围。

2、法官代为执行判决是否有损法官的形象问题

当阿洛、老冯和杨阿姨判决一家将猪赔给对方后,败诉方严厉拒绝对方直接执行,这时老冯就充当了法院执行局的职能,老冯拖着瘦弱的身体牵着一头猪在村里艰难前行,之后胜诉方一家人欢呼自己的官司打赢了。而此时阿洛反说老冯把自己的形象弄毁了,身上的天平形象损害了。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山区彝寨里老风的代为执行行为不但没有损害法官的形象,反而提升了法院的权威,毕竟当时的情况就是整个彝寨地区就这么三名法官,老冯的行为正好弥补了缺少执行局的不足,因为在中国当代,法院的执行难是导致法院权威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冯加强了执行力,因而可以认为他为提高法院在当地的权威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而阿洛的观点并不能说他不正确,只能这样认为,他的观点还是与现实有些脱节的,在当地现实的面前,尤其是当地群众的心中还是欠缺合理性的。

3、使用民族语言诉讼是尊重当地习惯,保障当地人民诉讼权利的重要体现在由阿洛、老冯和杨阿姨组成的法庭审理一起离婚案件时,那位妇女在法官面前哭闹,用着彝族人的语言进行陈述、抱怨时,给他配备一名翻译是很重要的,三人做的就很好,很好保证了这位妇女的权利,这样给她与法官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免除了法官因语言不通而对该案件置之不理的不好局面。

我国广阔的领域中很多偏远的地区老百姓与东部沿海与大城市的交流是很有限的,他们对汉语几乎不通晓,如果仅仅因为他们不懂汉语就将他们挡在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法院大门之外是不人道的,而且也是违宪、违背我国立法初衷的。本影片中年轻的法官阿洛与他的妻子逃避当地民族结婚习惯私奔,虽然在法律程序上、实体上是合法的,但是却导致了当地老百姓对法院的漠视——再也不找法院打官司了,虽然在法律上并无不妥之处,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当地而且娶的是一个彝族姑娘,遵循当地习惯并不会导致他信奉的法律的理念的倒塌,反而会更容易让当地人民进一步领会法律,进而尊重、信奉法律。影片

最后老冯的离去,怆然的歌声和杨阿姨的歌谣让本片增加了浓重的人情味道,让人凄凄落泪。老冯的话更是让人深思,他还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这正是那些已经远去和依然默默奉献在审判岗位上的法官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无怨无悔地书写着一个大大的“法”字!

备注: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百度文库

2.法律信息网:http:///

第二篇:欧美电影欣赏论文

序号:137

课题名称:欧美影视欣赏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学号:11********

姓名:&&&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而电影给我们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保守稳重的银行家Andy因谋杀罪被判入狱,实际上是被冤枉,两个无期徒刑将他后半生推入无底深渊,他没有就此沦落,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贪婪、残暴的狱卒手下为犯人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与尊严和自由更为靠近的牢笼生活;用一把小石槌在美女海报后面凿了二十年,凿开了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爬过500码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的大雨中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肖申克的救赎》是什么感动了我?是Andy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锲而不舍地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下水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被关押40年的Red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是Red看完Andy埋在大树下的信之后。激动而感慨万千的表情?是Red在去往德萨斯州·汉格堡路上的自述?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

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是这些,却又不止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渗入我们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叙述,在不设防间直触内心深处。

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电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它也许要曲折,也许要在黑暗里瑟瑟发抖,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换句话说,它给了自由甚至说是理想一个完整的定义。

电影告诉我们,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却不能依靠妥协来取得自由。片中有这样一段,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老管理员出狱后,由于多年的牢狱生活已经使他体制化,面对自由的人生突然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自杀在房间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悖论: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ying。Andy的自由虽然艰难,虽然屈辱,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

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ing.电影给了体制化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难理解么?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

下规则了自己,他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Red “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Brooks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Brooks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人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着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感知能力。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三篇:法律与电影论文

《法律与电影》课之电影观后感

摘要:通过课堂上观看电影,我们了解到法律以其特有的方式简化了世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通常只需要关心法律所确立的事实和要素。所以在我们的法律电影课堂中,电影中的案例的解析培养了我们学生的法律适用技术。而法律所关心的主题诸如审判、正义、道德、人性、习俗、冲突、客观性等也往往成为电影的主题。但是,法学之所以需要认真地对待电影,并非仅仅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主题上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提供了一种可供法律研究的“另类读本”。通过电影,我们学生学到了许多的法律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很好地全湿了生活。

关键词:电影、法律、感悟、道理、认识

这个学期的选修课《法律与电影》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是看电影的,但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们同学可以从法律电影中来解读法律精神,了解法律。另外,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来看电影中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文化。大多数影片透过法庭片展现出对于现代法治的颂扬或批判,反过来也不断熏陶和修正着人们与社会的价值观。

电影提供案例的延伸,电影让我们更注重电影里面的法律知识,同时,法律也让我们要学会要认真地对待电影,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今学期看的电影有《律政俏佳人》、《国家公敌》、《刺杀肯尼迪》、《阿马罗神父的罪恶》《Philadelphia》等等好多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律政俏佳人》、《国家公敌》和《Philadelphia》《阿马罗神父的罪恶》这几部电影了。

我个人认为《律政俏佳人》是一部美国不错的喜剧电影,它同时也是一部立志的电影。感觉艾利·伍兹很了不起,一个学时装的居然考入了哈佛法学院,并成了一个出名的律师,真令人佩服。虽然说她刚开始是为了爱情而进哈佛法学院的,但当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之后,明白到了除了爱情还有许多事情值得自己思考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影片的内容让我们学到了许多道理与精神,所诠释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有所感悟与学习。人生应该是有激情和目标的,并且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遇到挫折绝不放弃的决心。像影片里的女主角那样,不管怎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总会有收获的。我挺喜欢女主角艾莉·伍兹的性格的,她自信、美丽、有个性,富有正义感,她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其实,什么事情都不见得是绝对,关键看你想不想去做。女主角艾莉·伍兹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是女大学生联谊会会长,是一个天生丽质的金发碧眼美女。影片开始时艾莉伍兹正在与学校中最酷的男孩华纳恋爱,并一心一意想做他的新娘。可是,她的男朋友华纳却因为有一个出身名门,同样跟自己有着哈佛法学院上学资格的韦安女生,于是决定抛弃艾莉伍兹。后来艾莉伍兹也曾经彷徨过,也曾经怀疑过,也曾经想要放弃。然而,也许是这个小的插曲,激起了她的斗志。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而不是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她报考了哈佛的法学院。决定要赢回男朋友华纳的心。当时她的老师也不看好,她这样的选择,甚至许多人认为她疯了。她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她遭受了很多的嘲笑,讥讽。结果呢?哈佛的法学院,朝她敞开了欢迎的大门,她获得了新的成功。刚进法学院,这里与她以前的舒适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艾莉有生以来第一次必须进行一场战斗,为了她心爱的人、为了她自己。甚至是华纳的未婚妻韦安的挑衅,甚至是第一次,因为没有回答出教授的问题,而被赶出课堂,但是她没有退缩,她都很勇敢的而聪慧的应对了,这也促使她最终取得了超出所有人想象的胜利。在做实习生的时候,艾莉·伍兹维护了一个律师的尊严,也苛守一个律师人,应尽的本份。最后她胜利了,她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哈佛大学法学院,而且成了那一届最优秀的毕业生。然而她当初追求的男友华纳却什么都没有了。艾莉伍兹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自我奋斗步入上流社会,也挑战了华纳和整个社会对金发碧眼美女的歧视。她那样一个乐观而永往直前的人,最终得到了学位,打赢了一场难搞的官司,赢得了另一个优秀的男朋友的心,并顺利进入了知名的律师事务所。经过无数的挫败,这个女孩在我们面前坚强地成长起来,从先前的拥有大小姐脾气的金发女郎蜕变成具有丰富感性认知和冷静头脑的年轻女律师,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孩奋斗的历程,实在让人感动。

另外,电影里的一些人身为律师却处处违反了法律的尊严,做出一些令人法发指的事情,实在让人愤怒。

另外一部《国家公敌》一个平凡的律师成为通缉犯的故事,他如何反抗强权,如何为自己伸冤?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一名家庭幸福美满、前途一片光明的执业律师,正当他心情愉快地帮太太选购圣诞礼物的当儿,巧遇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但是这位朋友却好像后有追兵,并且看起来像受到极度惊吓。他狼狈地央求史密斯救他,并在仓惶中拿了史密斯的名片后,便行色匆匆地逃跑了。就在他横越马路时,意外地发生车祸,当场死亡。其实,史密斯完全不知道自己已陷入一个难以脱身的谋杀案中,因为车祸丧生的友人,刚刚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张记录着一桩国会议员谋杀的磁碟片,放在史密斯的袋子里。原来,谋杀国会议员的主谋强沃特和他的属下,当时为了取回磁碟片,正追杀着史密斯的朋友,而他们在车祸现场找到了史密斯的名片后,开始寻线跟踪史密斯,用高科技的卫星监视,企图严密控制史密斯的行踪,藉以夺回磁碟片销毁谋杀的证据,并杀人灭口。家庭、事业与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史密斯,唯一的救兵是曾为安全局探员、现在转为地下情报贩子、对安全局的技俩一清二楚、并知道如何反制金哈克曼。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同意,为了国家的安全,个人必须以放弃部分个人自由为代价。但是影片里的谋杀国会议员的主谋强沃特却利用手里的权利肆意妄为,残害忠良,行为令人发指。

还有另外一部《Philadelphia》向我们讲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滋病人争取权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恋,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影片中安德鲁是因为同性恋而染上爱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视为道德败坏,并被抛弃,于是他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诉诸法律。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开庭审理时,众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门外,要求给同性恋者合法权益,不准歧视艾滋病人。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爱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等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有很多观念的接受,我们首先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但当它们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是迎接他们挑战的人。

我们的法律电影课堂中,法律所关心的主题诸如审判、正义、道德、人性、习俗、冲突、客观性等也往往成为电影的主题。但是,法律之所以需要认真地对待电影,并非仅仅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主题上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提供了一种可供法学研究的“另类读本”,让我们在看电影过程中受益匪浅。而一部出自墨西哥的电影《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就很好地说明了关于人性与道德的社会问题。

这部电影道出了人们对于权力、金钱、美色等诸多欲望的态度与做法,发映出社会存在的丑陋一面。故事是这样的:阿马罗神父被大主教派往墨西哥一个落后贫穷的小村子去辅助已在当地的本尼托神父。本尼托神父在这里颇有势力,他一直保持着与旅店老板、寡妇桑加娜里的情人关系,还以开医院之名替当地的毒品商人洗黑钱,而他总能为自己的恶行找到推脱的理由。另一位被开除教籍的自由神父纳塔里奥则是名激进分子,山区农民在毒品商的压迫下甚至不能栽种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他为与之对抗,支持游击运动。最初阿马罗只是冷眼旁观这种种的腐败与丑恶,但不久之后他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罪恶。小镇上桑加娜里美丽的女儿爱米莉年轻漂亮、天真无邪,虔诚地相信上帝。在聆听爱米莉的忏悔中,阿马罗逐渐被她所吸引,两人坠入了爱河,爱米莉甩掉了先前的男友鲁本。鲁本是名记者,对于教会的肮脏勾当早已摸清,在嫉妒的刺激下,他公开揭发本尼托的丑行,引起民众轩然大波。事情发生后他连忙指示阿马罗加以补救。谁知道事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爱米莉告诉阿马罗她怀孕了,并幼稚地要求他离开教会与自己结婚。而野心勃勃的阿马罗冷漠地拒绝了,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是迅速解决掉麻烦以免闹出丑闻,经过他的连哄带骗,爱米莉去堕了胎。一切都披着神圣的外衣在悄悄进行,被权力欲望所驱使的阿马罗也在这个邪恶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露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来。

这个学期通过看电影与思考,明白到了法律的信仰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神圣怀有的一种宗教信仰般的情怀,它是现代法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障,甚至可以说:“是法本身之存在及其具有效力的合法性根据。”“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之所以在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源自公民的内心,源自公民对法律的自我认同。法律被遵守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团的成员从信念上接受并在行为中体现法律表达的价值,人们效忠规则是因为规则能够表达人们的参与其中的共同目的,而不是靠强制实施规则所必然伴随的威胁。

以上就是我对《法律与电影》这门课程的观后感了。

第四篇:日本电影欣赏论文

序号

日本电影赏析

姓名:

学号:

院系:

日本电影赏析论文

摘要:有人称日本电影为怀石艺术,怀石,怀抱暖石以对抗腹中饥饿,日本电影主要以揭示人性的深度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手法,趋于极端,唯美的特别唯美,绝望的特别绝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电影,从而通过电影更加清晰的看到日本文化和日本的真实生活状态。关键词:唯美 治愈系 宫崎骏 日本文化

记忆中开始喜欢日本电影,仿佛是因为高一时去看了同学推荐的一部日本动漫------《黑执事》。冷漠而孤独的夏尔、帅气到无懈可击的塞巴斯蒂安、可爱的田中先生······每个人物都让人久久回味、不忍放下,当然,最令我倾倒的莫过于整部动漫画面的唯美。美艳的开头,让我迷上日本动漫,《轻音少女》中对友谊的诠释,让我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渐渐地就也喜欢上了日本电影。不知曾在哪见过这样一段话:“香港电影看多了学会搞笑,美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坚强,英国电影看多了学会绅士,法国电影看多了学会浪漫,意大利电影看多了学会关怀,大陆电影看多了学会牢骚,韩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冲动,而日本电影看多了就学会唯美。”一段总结的很精辟的话,给人一种知己的感觉。

因为喜欢,所以选修了这门日本电影欣赏。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份想重遇的唯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这些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电影,让我看到了以前我所忽略了的东西。

当然,在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温馨纯美的风格。比如老师播放的《幸福的面包》。厌倦了大都市的奔波忙碌和机械化枯燥无味的生活,自幼充满幻想的理绘与温柔体贴的丈夫逃离东京,定居在北海道月浦一个毗邻湖泊的小山丘上。水缟夫妇在此经营一家面包咖啡店,二人分工做出美味的食品,宴请来往驻足的人们。小店内每天都迎来各色各样的客人。那一年,伤心的齐藤香织与始终困在北海道的青年山下时生结识,纯纯的情愫悄然而生;沉默的小女孩未久与父亲抱持着对母亲的思念,在面包店找到了慰籍;无论什么都能过耳不忘的玻璃艺术家阳子、喜爱观察事物的羊羔索瓦以及带着回忆重游故地的老妇人„„寒来暑往,爱聚离合,生命之河伴随着咖啡与面包的香气缓缓流淌。平凡的一年,四季变换.不同的人儿穿梭过往,追寻各自心中的幸福.他们点缀着水缟夫妇的生活,也影响,改变着彼此的人生„„

与之类似的治愈系温暖电影,我还非常喜欢《白兔糖》。这部改编自畅销人气漫画的电影在11年取得了很好的口碑。这就是一部关于爱和亲情的故事。面对着亲属们对鹿贺凛的争执与虚伪的推托,大吉莫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大吉决定带走小凛独自抚养,扮演起外公未尽的角色。很温馨的影片,中间流了好几次眼泪,看着铃在爸爸入殓时孤单无助失落的样子,看见铃拉着大吉的手开心的跑着时,当在葬仪上看到小凛怀抱中外公生前最爱的风铃花时,当铃生病了,大吉看到脏兮兮的铃站在门口的时候,很多很多的瞬间打动了我。。眼泪不自主的就流了下来。

然后,《派遣员的品格》、《黄金猪》让我大爱筱原凉子。这些让我看到了日本真实的生活。了解到了派遣员这种职业性质,虽然不知道中国发展到什么时候也会有这种性质的职员产生,但看完后还是感到伤心。一种没有安全感,一种没有归属感,仿佛马上就有可能离开大家的

工作状态,以及正式职员随时随地给予的难堪和不屑,两个团体间的抗衡,压得人喘不过气······ 最后,我想写我喜欢了很久,看了很多遍的一部电影《千与千寻》。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不仅献给小孩的电影,还是给刚走入社会的人的电影,以冒险故事作为一张华美的包装纸,《千与千寻》所表述的是现化社会的种种实况——心灵问题、儿童问题、环保问题。这是一个充满意象的故事,举重若轻,同时充满着情味的作品。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与千寻》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不屈的千寻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她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宫崎骏没有迪斯尼那么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现在,他还坚持用手工绘画而不是电脑绘图来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说是一部电影,用什么去打动别人,这就是人文。所以,宫崎骏笔下的形象是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个没有知觉的卡通。正如《新闻晚报》所给予的评价:电影的力量在于动人,卡通的力量在于纯真,宫崎骏掌握了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当然的胜利。其实我一直都觉得卡通并不只是小朋友的的专利,它亦可以是成人对人生及周遭的事情有所反思的题材,《千与千寻》正是最好的例子.......日本电影一直是亚洲的领跑者,在世界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上世纪中期开始的一批日本导演拍摄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期又开创了纯爱风格的经典套路,以至于一提到纯爱电影,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本电影。我们应该更多的学习日本文化,了解他,感知他。日本电影文化有一种极为内敛的力量,常常表现出一种令人动容的沉静--这种精神和中国水墨画的某种意念、气质非常相近。寓动于静几乎是日本电影的本性。

第五篇:如何欣赏电影

一直都标榜自己是电影帝,那今天就发篇像样的评论。虽然篇幅看上去唬人,但标题上也说到了,静心看就会发现并不显长。这篇也被不少人评价“长而不腻”“静下心看发现根本不长”。真的好开心,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就是:字数长,聊的多,但读着不费力。

本篇主要谈谈个人对于“看电影”的看法。就如文前第一句所言“ 有多少人看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电影之后没有感觉?有多少人看一部经典电影时直打瞌睡?有多少人看了一部学院级别的佳作却不知所云?”,谈一谈为什么这样的事会这么多,如何避免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些事。全文不聊深刻的理论,只谈个人的感受,全力做到成文的水平,唠嗑的风度。------有多少人看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电影之后没有感觉?有多少人看一部经典电影时直打瞌睡?有多少人看了一部学院级别的佳作却不知所云?

诚然,他可以找出什么风格不对路,口味不对号,理念不相容等许许多多的理由。他甚至还可以直接攻击导演是垃圾,电影本身也是垃圾,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被打了这么高的分只是因为大家都在装X,或人云亦云,等等等等。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否决一部电影,而且看上去还像是很对很有道理很无法反驳的样子。

但是,经过我个人这么久这么久以来的观察,我发现绝大多数有而且不时有以上情况的人,要么是带着偏见去看一部电影的,要么本身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影迷,要么干脆就不懂电影,更不懂如何去观赏一部电影。绝大多数忽略了一部经典电影的人问题当然不是出在别人或电影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

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却不爱检讨这一点。今天我就替他们来检讨检讨,做哪些其实非常简单的事情才能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因为没有绝对)的不“错过”一部好电影。

第一,检查自己是否简单了解了导演、演员以及编剧的大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

(1936)查理·卓别林

把这一点放在文首似乎真的挺zhuangbility,但是我要说,这是基本的,哪怕你只是轻微的了解一下,都比一无所知强。

现在有很多自称非常狂热的影迷,看的片子虽然有上千部,但其实都是局限在近十年这个时间段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超过了十年以上,电影基本就在任何一个方面脱离了我们目前所处时代的时代背景,阅读起来有难度,他就不愿意看了。然而好电影,尤其是那些青史留名的经典电影往往一年只有几部,甚至几年才能诞生一部。现在任何一个电影TOP榜单上排前列的片子,有很多都是十足的老片。如果你对片子拍摄的时间或片子内表达故事所处时间一无所知,你要怎么才能了解这部片子的内涵呢?正如人们要饿了才会吃饭渴了才会喝水一样,一个导演只有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才会诞生一部经典的电影,而观众在看的时候如果不将自己代入其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将很难在其中挖掘出什么内容来。还有一些经典的片子,其经典之处就在于它在某些方面的开山壮举。多年以后,可能有无数电影仿制了它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和它类似的故事,致敬了它的主题思想。也许你在看过无数模仿之作之后觉得原作平庸无奇,但我还是希望你能记得它曾经创造的历史。

第二,检查自己是否挑选了一个合适的观影状态和观影时间来观看电影; 《记忆碎片》 2000 克里斯托弗·诺兰

这一点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但却真的经常经常被完全忽略。很多人因为个人的状态完全不适合看某种类型的电影,结果看了一半哈欠连天,拉几下进度条就算“看”完了(我本来想把“请完整观影”也列为一条的,后来觉得还是算了,如果你过去的片子有很多都是这么看的,那你还是别看我剩下写的东西了)。

试问,一部剧情非常复杂,观影难度较高的片子,你选在一个大脑混乱,反应迟钝的时候看,将是一种什么效果?试问,一部气氛非常悲伤,故事非常压抑的片子,你选在一个乐不思蜀,嘻嘻哈哈的时候看,将是一种什么效果?试问,一部片长较长,甚至干脆是上下部联系紧密的系列电影,你从下午或晚上已略为疲倦时才开始看,第二天凌晨甚至早上才勉强看完,将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很多人真的是完全不注意这个问题,以致明明自己昏昏欲睡,非要说电影冗长不堪;明明是自己反应迟钝,却说是电影残破零乱。这样的事情,究竟已经在多少人身上发生了多少次了?下次当你看一部片子时,我希望你能挑选一个合适的状态和一个合适的时间。

第三,观影之后是否参看了一些影评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剖析电影中的经典情节和那些自己所没有留意到的细节;

(2011)德鲁·高达

丝毫不夸张的说,有些电影,在看完影评前和看完影评后,你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很多时候原因在于,一个人对电影的感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囿于他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经历,不经过资深影迷或高人达人的点拨,你真的会不知所云。举比较新的例子来说吧:林中小屋和一次别离。前者口碑真心不错,但并不全在于甚至大部分都并不在于它是一部恐怖片,而是其内蕴含的折射和讽刺意味。而后者呢,一部较为普通的家庭/宗教伦理片,又怎么会轻易摘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呢?精髓所在,莫不是其中深深的政治隐喻。我非常坦诚的讲,在看完这两部片子之后,我是没摸到头脑的,但豆瓣上几篇影评,才让我恍然大悟。从此不仅对这两部片子印象深刻,而且也的确赞不绝口。而相反,很多人看前不了解电影背景和简单介绍(有人倒是看了,可看的是剧透,WTF?),看后又不翻两篇优质影评读读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如何能算作是真正看完了一部电影呢?

(2011)阿斯发·法哈蒂

再就是电影的细节认识和不同人的剖析角度的问题。一个微小的细节,可能就是宏大场景曲折剧情的起点,我们虽可能已感叹于场景和剧情的震撼,却因细节的流逝而少了几分味道。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你我他都觉得经典,但大家认识的角度,又因差异而不同。我曾经见过很多将个人经历代入电影从而深化电影主题解读的影评,读来发自肺腑的钦佩,这样的文字,不去读它和细心感受一边,区别是极大的。细节之把握和情节之剖析,读罢几篇好影评变可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因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得,永远都是有限的,不借鉴和学习别人的知识与观点,又如何能获得提高呢?书本如此,电影亦如此。

(2011)克里斯托弗·诺兰

第四,放下偏见,摒除曲解,摘掉有色眼镜,然后个给自己一定时间沉淀。有很多人对好片子的评价之所以被弱化了,这一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很多人对于观影都有一种叛逆的心态。越是学院派推崇的,教科书式的经典片子,他越是抗拒;越是被人顶礼膜拜和极力推崇的,他越是带着挑刺的眼光去看;越是流行的,人人都说好的片子,他越要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去看或者根本不看。我想说的是,叛逆情绪虽然人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点,但如果代入到看电影里去,那得不偿失的只会是你自己。我很赞同一句话:高分看大家,低分看自己。也就是那些获得了大多数人,影评人,专家学者乃至时代认可的片子,一定要以平和以及不带任何偏见的心态去欣赏和感悟,因为它之所以这么受欢迎,足可以证明它的普适性和经典程度,如果你带着挑刺或叛逆的心态去看,一定会失去很多很多有益的感受。

(2001~2003)彼得·杰克逊

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点是沉淀。如果你认真感受完一部好片子,真的觉得不觉得怎么样的话,不要忙着评论,更不要忙着下结论(下结论是最糟糕的,因为一旦结论已定,你的思维就被自己先入为主了,以后很难再改变)。请给自己几小时,几天,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的沉淀时间,时不时回头再想想。时间之所以有魔力,是因为一个人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成长,同样的一部片子,以不同年龄段的自己和不同的阅历去看,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再随举两例:无论是我五年前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还是七年前第一次看指环王,都没有今天时有这么多的感悟。这些年人聚人散事喜事悲,以今天的视角再回头,很多东西才能再参透,经典之处才会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依然记得当我不久以前再在一则剪辑中看到肖申克的男主人公一拨一拨的打开监狱广播室的音响时,我被那时的氛围,音乐的渲染,演员的神态震撼的说不出话来,而得知指环王将拍摄前传时,我的兴奋更是无以言表,就像一个做了多年的梦得以延续一般。

第五,放宽心态,给自己无限的可能。

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这点无可非议。刚才朋友还在跟我谈罗杰·艾伯特和托德·麦卡锡对绿灯侠的评价也是好番茄,即使是他们这样的资深影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当然,我更认可的是,在一部大众认为的烂片中找到自己颇为欣赏的地方(即“低分看自己”)从而认可这部电影远远比低估一部大众认为的好电影要好,因为至少在前面一种情况中,你多获得了那么多愉悦的观影体验。

还有很多人,他们因为过去先入为主的缘故(这往往意味着偏见),强烈的赞同或者抗拒某一种具体类型/某一导演/某一国家/某一演员的电影。当后面这一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很不幸,你的固执和偏激将直接导致你错过这其中全部的好片子。而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流浪者》 1951 拉兹·卡普尔 你真的以为科幻片是只适合宅男看的吗?你认为魔幻/奇幻电影纯属是哄小孩的?你打心眼里就反感日本电影?你觉得韩国电影都如同泡菜?你内心深处就感觉主打“感人”牌的片子都是在矫揉造作?很遗憾,如果你有以上或其他任何一种偏见,你将和影史上至少10%的片子失之交臂;如果你的偏执不止一种,那么你能欣赏的电影只能是一个圈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干脆是一个各种各样偏激症的患者,那你能看的电影大概也只有画皮二了。

打开你的内心,平和你的心态,从而接受无限的可能。尤其当有人向你热情的推荐某部作品时,请冷静的想想他的热情是否有道理。如果你仅仅因为自己幼稚的偏执而拒绝,那只会让一切都变得非常尴尬。

第六,其他一些其实很基本的要求。

比如,既不要急于求成,又不要拖拖拉拉。不要急于看完某部系列的全部电影,也不要看完一部后晾上很长很长的时间。我经常在推荐电影时听到“太长,我不看”“有好几部哦,我不看了”的回应,让我恨不得直接把脸盆扣在他的脑袋上。

比如,看片子的时候,真的集中一下注意力吧。本来你就不是在影院这种用票价、大屏幕和巨大的声效逼着你集中注意力的地方观影(我对在电影院睡觉的人充满着真诚的钦佩),面对一块也许不怎么样的屏幕,底下随时蹦出QQ消息,人人消息或微博消息,然后你一会儿刷刷贴吧,一会儿看看豆瓣,如此时断时续……你确定有任何一部片子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所以,下一次看电影时,请腾一个什么也不干的时间,关掉其他一切,把手机都给静音了,然后开始看。

《霍比特人》(2012~2014)彼得·杰克逊

比如,看个高清的电影吧。摄影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劲,摄影技术不断更新,视觉效果每年都在快速发展,清晰度的规格在被不断的提高,这一切都是有理由的。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如果你看的是连人脸都带点马赛克级别清晰度的片子,你要如何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呢?你可以不是标准1080P和720P的粉丝,但你至少应该去下一个网速承受范围内尽可能清晰的版本。不说那些注重视效的电影,即使是普通的文艺片,微妙之处也往往在于细节,如果你因为清晰度的问题错过了这一切,那可真的算得上是愚蠢的遗憾。相信我,只需要去下载一个1080P的短片感受一次,你就不可能再能忍受320*240级别的清晰度了。

比如,如果看的是译制片,请尽量找一个好一点的字幕吧。字幕远远不是告诉你台词在说什么这么简单,一部配的好的字幕之于粗制滥造翻译机效果的字幕,就如同名著之于最小说一样,差距在云泥之别。英语不够好无法生肉的观众,在看译制片时直接留意的是字幕,甚至甚于画面,由此可见做得差的字幕将会多么坑人。我曾经耗时三个月为自己心爱的电影做字幕,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该煽情的时候直白,该刚烈的时候娇柔,该精悍的时候婆婆妈妈,字幕和电影氛围相冲,还如何谈得上欣赏?

再比如,找找电影的花絮,翻翻剧照,看看短评,尝试着自己写写影评,和同类型电影对比对比,等等等等,都是尽可能深度挖掘和全面欣赏一部好电影的办法。

我知道这样的一篇文章写出来,一定会遭致不少的反对声。很多人会觉得要求太高,做到太费时,有人会觉得自己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用不着做这些前前后后的功课。对于前者,我只能说,我虽然写的很多,谈的很宽,但真正这样的事情能花多长时间?其实很短,绝对比你从头读到这里所花的时间要短,因为任何一部电影你在看之前所需要了解的东西绝对比我这一篇的字数要少很多,而当你真的选对了状态,有所了解的去欣赏了一部作品,它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吸引你去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故事,由此产生的兴趣,就更谈不上会耗时耗力。

对于后者,我很郑重的说,电影初诞生之时,的确是一种娱乐,但电影之所以诞生了百年之后仍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原因,就在于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影史上那些能深深将人震撼的经典电影,你看完可能仅仅是哈哈一笑,消磨了时光而已吗?毫无疑问,那意味着更多。而如果你实在认为电影于你只是娱乐,只是消磨,那我还是建议你不要用轻浮的态度看完一部经典,却有轻易对它妄加评判。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在爱着这部电影,而且在许许多多的时刻还能感受到这部电影带来的魅力和力量,而你的评判对于爱电影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伤害。

下次,当你在某处与某部佳作偶遇,当朋友热情的向你推荐某部经典,当你计划要去影院看一部电影,当你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记得用这些关于看电影的基本方法吧,你将会获得比你不做这些多得多的东西,而这也将会让你从此不再那么频繁的与经典错身而过。------全文完,本文系原创。

法律电影欣赏论文(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