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凤山乡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7-93478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4 17:40: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凤山乡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凤山乡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县委政策研究室:

根据县委政策研究室《关于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景政研发〔202_〕7)文件要求,为全面了解掌握我乡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我乡组织有关人员对全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乡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乡情

凤山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东与正兴镇接壤,南与威远镇为界,西与景谷乡毗邻,北接镇沅县。凤山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河谷为一体的山区乡,全乡总面积520.6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有164个自然村,194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51.7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6.38万亩,旱地面86.5万亩。202_年末,全乡总户数5158户,总人口2169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511.6元。

(二)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凤山乡目前仅有小二型水库两座,库容105万m3;小坝塘11座,只有两座能运行使用;堤灌站一座,小水池40个;饮水沟渠288条,90%的沟渠未做防渗处理;饮水渡槽4道;防洪堤5段。全-1-

乡水利工程设施少,水利基础薄弱。

二、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的扶持和群众投工、投劳,我乡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改善,在旱涝灾害时期,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一)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202_年,完成了两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可灌溉农田面积900亩,其中:文竹水库可灌溉700亩,受益农户354户,大田水库可灌溉200亩,受益农户130户。五年共完成沟渠防渗处理10条,沟渠累计长9119米,可灌溉农田2229亩,有496户农户受益。在历年抗旱灌溉中,共放水375万m3,复灌面积8500亩次,增产粮食50400公斤,灌溉比不灌溉的亩增产100公斤,每公斤粮食按

1.2元/斤计算,效益价值量达6.05万元,发挥了巨大的抗灾作用,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修建塘坝发挥了重点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历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投资80.42万元,组织实施芒详箐小塘坝建设,该项目涉及2个村12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298户1057人,可灌溉农田面积840.9亩。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全乡人畜饮水项目经过全乡干部和缺水区群众的努力,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法,共投入资金873.4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153件,解决了5961人8681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吃水工程的兴建,解放了生产力,稳定了社会秩序,改善了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了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两大文明建设。

(四)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与意义。

一是提高抗灾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提高调控、改善农田水份状况、地区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改善农业“靠天收”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二是扩大国家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农田水利建设,量大面广,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时需要配备各类小型施工机械,能有效地拉动国家内需。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就近吸纳农民就业,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农民工在家门口挣钱的同时,可以享受到家庭天伦之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群众,走多元化的产权及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三、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地方无能力配套资金。

二是工程建设与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脱节,严重影响水利事业发展和工程效益发挥。

三是基层管理服务体系薄弱,工程技术人员缺乏。

五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面积衰减。

六是还有许多沟渠、沟坝有待于改造。

七是投资不到位,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入宣传发动,真正树立水利是农业命脉的思想

坚持把“兴水利、除水害、保安全、增效益”作为各级政府的长期施政方针,认识到水已成为制约我乡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和“抗洪精神”,真正确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

(二)认真搞好规划

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分区推进、综合治理”和“总体有规划、年度有目标、区域有重点”的要求,本着“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宜渠则渠、宜坝则坝。

(三)下决心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

各级政府要下决心建立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做各级水利建设资金的稳定来源,要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分级负责、分级建设”和“群众、地方投资投劳为主体,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一是政府财政“挤”;二是发动群众“筹”;三是水利改制“拢”;四是协调银行“贷”;五是争取上级“投”;六是号召单位“捐”;七是个体民营“办”。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建设资金。

(四)完成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紧对全乡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水利设施中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管理不善等问题,进行普查,摸清底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原有小型水利工程要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办法,加强工程的管理;对新建水利工程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利体制改革,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向市场,改制工作要一步到位。

(五)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

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发挥主导作用,把水利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体系,加大该项工作的行政推动力,齐抓共管,掀起水利建设热潮。

凤山乡人民政府

202_年8月15日

第二篇: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汇报提纲

一、中央、省一号文件对促进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并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加快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明确了国家水利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明确了发展方向,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今后水利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主线;

(四)明确了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必须贯穿到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我镇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多方筹资5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建成标准良田2.1万亩,开挖疏浚沟渠40余千米,修建桥涵60多座,新打机井70眼,农村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我镇农村水利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及施工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较低,建筑材料落后,加之运行半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和维护难以到位,大部分工程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202_年夏季,我镇降水过于集中,导致大部分水利设施毁坏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目前,我镇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用“一少,三难”来概括。

“一少”即:少资金。近年来,虽然我镇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小城镇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资金,而农田水利建设点多面广,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镇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用于应急性、临时的水利工程,全局性、根本性的水利工程耗资大,依靠镇财政难以解决。

“三难”即:有水难引、有涝难排、有桥难行

有水难引:我镇的水利工程多数已经运行了二三十年,多处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积达1.5米到2米左右,致使引水能力大大下降,有些涵洞坍塌,阻塞河道,虽然有时水大能引到地头上来,但地上灌渠大部分损坏,群众灌溉农田只能用小白龙,成本高、费时、费力。为此,农民群众畏难发愁,个别群众甚至靠天吃饭,有水不浇。我镇陈韩干沟因淤积严重,引水不畅,造成附近16个村庄202_余亩耕地灌溉困难,个别地块需铺设七八百米的小白龙,大大增加了灌溉成本。

我镇现有干沟6条,支沟18条,需要疏浚打通的达十万余米;另外现有机井424眼,300余眼没有井房和机电配套设施。

有涝难排:自1995年以来,我镇几乎每年面临干旱,很多田间排涝沟渠淤积严重,涵管坍塌淤塞,个别沟渠甚至被群众平整为耕地种上了庄稼,竹节沟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地不通沟、沟不通河。目前全镇排水沟淤塞十三万米,有竹节沟两千余条,当遇到集中降雨或洪涝灾害时,出现“大河水少小河满、河里水少地里淹”的现象,造成某些地块减产甚至绝收。前赵村南200余亩地靠近大宗旱河,去年夏季降水集中,致使无法排涝,造成玉米被淹两天。镇政府及时组织人员、机械挖通排水沟后,才顺利排涝,但仍然造成了减产20%。

有桥难行:我镇桥梁除省道上的属国家工程建设外,其它生产生活用桥多为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材料差、配套不全、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在大部分桥梁都到了设计年限,老化失修,带病运行,难以维计。目前,全镇危桥有180余座,严重的占三分之一,不能通行的有10余座。例如:位于马颊河上的孟家大桥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桥墩表层水泥脱落,钢筋外露,锈蚀严重,桥面中间裂开30余厘米的缝隙,6米多长,护栏全部损坏,河道较宽,桥太危险,已不能通行。村里群众河道两边都有耕地,只能绕行张习桥大桥过河,要多走10余里地,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第三篇: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绵阳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本次调查主要以绵阳市周边乡镇为研究对象,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农田水利 调研 建议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特别是202_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暴露出广大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的问题。202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绵阳市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采用“以用水户协会为载体,一事一议”的模式,是探索末级渠系建设管理方式,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比较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民用水户协会890个,由协会管理的灌区面积达65万亩,占全市灌溉面积的20%。绵阳市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作为村民开展“一事一议”的载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工投劳,有力地促进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但同时,在不断地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此次调查研究选取绵阳市周边乡镇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

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二、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特别是绵阳涪江以东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控制性工程缺乏,已成水利工程运行多年、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水库、塘堰淤积量已达库容的30%左右,干支渠、斗渠、农毛渠分别有40%、70%、90%未衬砌防渗,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全市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2、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4、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_—202_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对绵阳市9个县市区136个已建成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的出厂水和末梢水卫生质量进行监测检验分析。结果两年监测检验水样1088件,总合格率40.81%。202_年为38.78%;202_年为42.83%。枯水期与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48.71%和32.90%;调查的136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饮用水完全处理的占总数的29.41%,合格率49.06%;仅消毒处理的占50%,合格率41.54%;仅沉淀过滤处理的占13.97%,合格率32.24%;未经任何处理直接供水的占6.62%,合格率16.67%。在不合格项目中,以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超标为主。数据显示绵阳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低,微生物污染是主要原因。工程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消毒处理不到位现象普遍,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和定期水质消毒工作不够到位。

5、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三、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购买水利设备以及 3

钢材、水泥等水利建设所需,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二是要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政府应认识好自己主导地位,抓紧制定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是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政府应加强水利资金和水利物质筹备,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方案。同时,农民也应做好水利物质和设备准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四是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加大对饮水安全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扩大饮水安全流动范围,促进更多农民饮水安全和受益。

2、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注入水利投资资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拟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幅度,限制大量开发和浪费水资源项目的投资,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四是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政府应做好水文气象预报,加强水文气象监测,加大水利科技支撑和水利知识宣传。

3、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

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4、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探测水资源储量,对于一些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工厂,应控制其用水总量,发展水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易污染,往往造成资源短缺,因此应提 4

高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督促用水量较大的企业、工厂限期整改和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塘、河、湖的纳污、净污能力,制定排污限制制度,确定净化排污指标,确保水功能区水源的循环更新能力,稳定水资源环境。

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制定考核制度,对管理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设立相关惩处机制,严抓水资源管理。

5、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抓紧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水利工程服务于民。

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利管理一体化。

四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合理调整水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毛泽东同志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四篇: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弱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旧的政策体系被打破,新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使

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面临更多困难和矛盾。近年来,四川省各地围绕建立新的农田水利政策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近日,我们到四川省仪陇县、大英县、乐至县、游仙区等地进行调查,实地察看了部分已、正和未改造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走访了部分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农户,先后召开4次座谈会,同10余个县市区水利局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川南充等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益做法

四川省山区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占全省水利工程总数的99.6%,控制灌溉面积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52.3%,小型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0%,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对于确保四川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四川省各级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尤其202_年以来,他们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益做法,在全国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一)“竞争立项,招标建设,以奖代补”的南充模式。近年来,南充市各地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有效办法,逐步形成了“竞争立项,招标建设,以奖代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以“竞争立项”核心,将竞争机制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谁的积极性高就先支持谁。如:高坪区坚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两不修”:群众不同意不支持的不修、群众不参与的不修,并实行了定工程质量标准、定工程补助标准、将政府补助资金直接补助到工程的“两定一补”措施;顺庆区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在竞争立项中,对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优先支持、用水户协会健全的村优先支持。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一事一议”中存在的“事难议、议难成、成难办”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南充市利用这种组织方式已建成小型农田水利示范村14个。在这些示范村的带动下,自去年以来,全市已投入资金4634万元、工日617.3万个,整治病险水库37座,新修山平塘79口、石河堰67处、渠道42.8公里,渠道防渗76.2公里,新增蓄水能力172.5万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6万亩。由于干的都是群众愿意干的工程,且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群众全过程参与,所有工程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达到了建一处成一处,群众十分满意。

(二)“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遂宁模式。“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是遂宁市大英县、船山区等地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试点项目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的一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组织方式。其做法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由广大村民提出,通过村、组向乡镇提出建设申请,乡镇经过筛选汇总后再上报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再根据规划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该项目。如果同意实施,水行政主管部门将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建设地点进行调研勘测,确定建设方案并核定工程量,由乡镇或村组织实施。工程竣工后,先由乡镇进行初步验收,最后再由县(市、区)水利和财政部门进行综合验收。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给予财政补助,补助标准为工程项目实际建设材料费、技工工资总和的40-50%。202_年,大英县利用“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组织方式,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试点项目选在人民渠灌区通仙乡和蓬莱镇的普陀村、洋溪村、登荣村、北斗村、高桐村、余粮村,共维修和新建渠道30.3公里、山平塘7口、小型建筑物25处;完成工程总投资4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10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40万元,捆绑使用水保、农开发资金100万元,项目区群众投劳投资100万元;新增蓄水0.8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7万亩,同时解决了1200人、1360头牲畜的饮用水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船山区利用这种组织方式,已基本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唐家三坝新农村示范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这种组织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又保证了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节约了资金。同时,财政补助政策也得到了很好落实,激发了基础和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遂宁等地在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实施中,还针对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劳动力难以组织的实际,采取了适当延长工程建设时限、请亲戚朋友帮忙“工换

工”、以资折劳等措施,较好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

(三)“四方合作”的资阳模式。水利“四方合作”机制是资阳市部分地区借鉴畜牧业“六方合作”机制的成功经验,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管理薄弱的现状提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组织方式。其基本运作模式是:以市农业担保公司为纽带,担保公司为村、组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协会或农民用水户协会担保,到金融机构贷款,协会利用信贷资金整治、改造小微型水利工程,再将整治改造后的工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经营业主,用经营承包费偿还贷款,不足部分利用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以补助。水利“四方合作”是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协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工程承包经营者四方的合作,是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引导下,以诚信为基础、协会为平台、利益为纽带形成的四方共赢机制,是集金融支持、政策保障、合同承包、风险防范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种新的机制既解决了长期制约小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修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又同时解决了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较好解决了以往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一卖了之”“承包租赁费一花了之”的问题。目前,资阳市燕山区已运用这种新的机制改造山平塘近10口,均取得了较好效果。资阳市水利局拟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

(四)“以用水户协会为载体,一事一议”的绵阳模式。绵阳市是探索末级渠系建设管理方式,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比较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民用水户协会890个,由协会管理的灌区面积达65万亩,占全市灌溉面积的20%。绵阳市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作为村民开展“一事一议”的载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工投劳,有力地促进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去年以来,绵阳市各用水户协会有的在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带动下,有的不等不靠,自发建设,先后完成了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梓潼县卧龙镇五一农渠用水户协会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在遭受严重旱灾后,通过协会代表大会“一事一议”,人均投工5个、亩平集资50元,对管辖的部分农、毛渠进行节水改造。在市、县武引灌区管理单位的支持下,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农、毛渠节水改造9.6公里,兴建计量管理设施5处。游仙区魏城镇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照群管自治组织原则,由协会牵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自202_年以来,全镇共开挖农、毛渠35条115.2公里,硬化农渠36.2公里。都江堰人民渠二处灌区的涪城区金峰、新皂两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动群众投工3万多个、集资140余万元,配套建设末级渠系35公里,建设防渗渠24公里,改建闸口98处,新建测流点127个。去年以来,涪城区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开展“一事一议”,筹集资金576万余元,维修小型水库3座,整治塘堰189口,新修渠道130.8公里,维修渠道81.5公里。

(五)“建立流域管理站,归口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乐至模式。乐至县认真贯彻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探索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走出了一条以流域为单元,以中型和重点小

(一)水库为依托,建立流域管理站,归口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是小型水库及灌区)的成功路子。乐至县的做法是:县水利局成立乐至县中小型水库联合管理站,归口管理全县所有104座中小型水库。根据水库单位的功能划分与承担的任务,除蟠龙河等3座中型水库单独设管理站外,其余101座小型水库以流域片区或灌区为单位,依托重点小

(一)型水库现有基础设施,设立12个小型水库联合管理站,分片管理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及灌区。新设立的小型水库联合管理站,确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定编100人。其中3座中型水库定编24人,12个小型水库联合管理站定编76人,每个管理站人员视任务不等。管理站实行财政定额补助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办法。县财政按中型水库每人每年5000元、小型水库联合管理站每人每年8000元给予定额补助。水管单位所有收入统一缴入县财政专户,除8%留作财政管理经费外,其余资金支出由县水利局、水库管理总站按照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行的原则和顺序提出方案,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监督。水库管理人员养老保险,参照同类事业单位保险划转办法,由机关事业管理局划转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局保险。这种管理方式,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解决了过去分级管理,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二是强化了管理职能,解决了过去职责不明、管理松懈或脱节问题。三是明确了管理性质。四是落实了管理经费,保证水利工程的日常养护,解决了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五是强化了管理单位的内部管理。现有职工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制、双向选择,增强了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南充、遂宁、资阳、绵阳等地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四川省连续两年的干旱,暴露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四川一些地方表现的相当突出。如南充市的仪陇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干旱走廊,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025毫米,但8、9、10三个月降雨量占了全年的60%,而需水高峰的4、5月份,降雨只占全年的18%;截止202_年底,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9573多处,其中小微型水利设施9457处,总蓄水能力不足1亿立方米,仅占年平均径流量的4.2%,大量径流白白流走。由于水利工程数量不足,拦蓄能力较弱,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有38万亩、保灌面积20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30%、20%。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至今已运行四、五十年,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据遂宁、资阳等地反映的情况,目前小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在0.3∽0.4之间,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资阳市乐至县龙开坼水库具有典型性。该水库1971年建成,总库容3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300亩,原配套渠道42公里,其中自流31公里,提灌11公里,实现灌溉面积2300亩。而现在灌区的现状是:至今能通水的自流渠道仅剩放水洞以外1公里,能通水的提灌渠道只有4公里,实灌面积不足500亩,老化退化的程度由此可见一般。

(二)群众投工投劳不足,严重影响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取消“两工”以后,群众出工投劳没有了强制性约束,再加上农业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农村劳力外出经商务工的较为普遍。据遂宁市船山区反映,有的村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壮劳力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连办丧事出殡也难以找到青壮劳力。多数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到劳力总数的三分之二,留守在家的少数青壮劳力也大都有自己的经营项目,真正务农的微乎其微。由于农村人员大量外出,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四川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山丘地区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原有工程也因得不到及时维修,损毁严重。

(三)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的好坏;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管理,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南充市仪陇县就有两座小一型水库因承包合同没有规定业主不能从事肥水养鱼而进行肥水养鱼,造成水库水质污染,激起了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政府不得不花大价钱赎回。遂宁、资阳、绵阳等地也反映,有的经营业主只顾养鱼,不管放水浇地;有的把水库当成自己的,越是干旱需水越不放水,背离了改革的宗旨,对此群众意见很大,甚至引起上访。

(四)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薄弱,急需加强。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如今只有

一、两名同志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面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原来雇用的临时管理人员因工资无着落,大都回家,有相当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四川南充、遂宁、资阳、绵阳等地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特别是在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中的一些做法,给今后工作以启示。①要精心选择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试点项目,要选择群众要求迫切、积极性高的村。工程要与群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且急需要改造或建设。只有这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最高。②所选项目区基层班子的事业心和战斗力要强。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要团结谋事、有较高的群众威信,能够团结号召群众办成事。四川各地的情况表明,凡是项目实施比较好的,都是基层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的。③要因地制宜,科学选定建设方案。所选工程建设方案既能省钱,又要管用。④要严格项目建设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试点项目,虽然投资小、规模小,但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搞不好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要加强项目管理,积极推行主体工程投标制、材料设备集中采购制、资金报账制等有效管理措施。⑤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⑥要做好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保资金等各项支农资金的整合,发挥规模整体效益。

为进一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就四川省讲,202_年全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是3501.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4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88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60万元,县及县以下财政投入509.31万元,群众集资与投劳折资1421.14万元。这些资金如果平均分配到184个县市区,一个县市区还不足20万元;如果平均分到每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或小型水库灌区,还不足60元和8000元(截止202_年底,四川省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627792处,其中小型水库灌区4856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搞不好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还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仍然远远大于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政府必须把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来讲,当务之急是在稳定提高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人饮安全资金的同时,尽快扩大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以引导和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受益农户的投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2、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水利改革。一是要针对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吸收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深入发展。二是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行政区域或水利工程为单元,通过对基层水利队伍的改组、改造、改革和完善,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三是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当前,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水利工程占地农民要求补偿、群众要求水利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逐步解决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加强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的农村水利建设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自身建设的做法,工程建设与基层水管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要同时审批、同时建设、同时验收。要进一步调整农村水利资金支出结构,允许部分资金用于包括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办公条件等在内的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以不断提高基层水管单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加快农田水利立法,从根本上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薄弱问题。目前,涉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还没有。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法规条例,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的责任,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投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设、管理和使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第五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新邵县农田水利建设

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它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新邵县水利局在县政协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形成新邵县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类型、特点和完好情况 新邵县境内有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5处。建国以来,全县各乡镇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了整修山塘河坝,五十年代中后期新建了大批小水库、小山塘,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大搞水轮泵站建设和河坝改造工程,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典型—石马江流域梯级开发水轮泵站工程,七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全县按照六大灌溉体系规划兴建了四处中型水库和一批骨干电灌站,九十年代至今,以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续建配套现有水利设施为主,实行综合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水利建设用工23173万个,完成土石方18534万m3,总投资36007.98万元,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稳产高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农田水利投资,完成了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建设;充分运用“两工”,组织发动群众完成渠道清淤整治;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小电站、机井、塘坝等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大大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加速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已形成以防为主,山平塘、排水渠(沟)相配套的防洪安全体系和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保证体系。现全县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61座,已建成山塘29936口,河坝458座,灌溉机埠151处1860kw,灌排渠道3281条1789.9km,渠道完好率为43.8%。其中小型独立灌区渠道336条总长1038.1km,工程完好率41.8%;中型灌区末级渠2660条总长644.4km,工程完好率45.3%;大型灌区渠道285条总长107.4km,工程完好率53.1%。全县水利设施蓄、引、提能力达到2.25亿m3,有效灌溉面积18.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8%。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

1、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新邵共有大中型灌区6处,分别是大型灌区六都寨灌区新邵片,中型灌区尧虞塘水库灌区、下源水库灌区、枫树坑水库灌区、颜岭水库灌区、石马江流域灌区。六都寨灌区新邵片灌溉用水由邵阳市水利局调度,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由六都寨新邵灌区管理所负责管理,目前运行正常;其它中型灌区均设有水库管理所,具体负责所属灌区的用水调度和渠道管理,直属新邵县水利局。其中枫树坑、尧虞塘、颜岭三座水库的大坝已完成了除险加固,目前运行状态正常。下源水库大坝已完成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工程将于近期准备实施。石马江流域灌区由于工程运行久远,目前工

程多处水轮泵站已不能正常取水,引水坝损毁十分严重。

2、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全县除大中型灌区外还有小型水库82座(其中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61座),正常库容5468万m3,设计灌溉面积13.35万亩。小型水库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小Ⅰ型水库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小Ⅱ型水库由乡镇水利管理站或村直接管理。通过水库长期运行,小型水库均出现过病险情况。近几年来共完成了21处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蓄水能力和灌溉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水库的运行状况逐步实现了正常运行。但是目前还有61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

3、分散片工程管理维护情况。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目前我县大多数工程管理体制仍然沿用沿用管理所的专业化队伍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即灌区管理所负责干渠和支干渠的管理和维护,灌区各乡镇、村组负责各自范围支渠、斗渠、农渠等灌区末级渠系和大中型灌区外独立的小型水库灌区,两种管理模式并存,一部分小型灌区也参照大中型灌区工程的管理,采用管理所专业化队伍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另一部分小型灌区和部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并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管护和放水、调水。

三、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情况

1、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县粮食作播耕种面积达85万亩,但由于干旱灾害天气频发,基本每年的 七、八月份都会有一次干旱灾害天气过程,对农业发展构成了极大地威胁。而以前修建的不少水利工程,由于洪水毁坏、工程老化、渠道淤积、水源变化等原因,现常年蓄、引、提能力仅有设计能力的70%。实际灌溉能力更低,很难满足实际耕作面积的用水需要。若能对农村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抢修、配套完善,对病险水库进行整治,对塘、渠、堰、库进行清淤,使现有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将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2、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干旱缺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大的威胁,洪涝灾害每年都给我县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我县能否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

3、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标准和功能还很不适应。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及其构成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水利建设用工23173万个,完成土石方18534万m3,总投资36007.9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681.4万元,地方2109.58万元,群众自筹17217万元。新建了枫树坑水库,扩建了尧虞塘、颜岭两座中型水库,启动了六都寨水库北分干新邵灌区工程和

县城防洪建设,动工整治了20余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了10.069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难题,基本完成了干旱死角村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新建电灌站735处,装机14370千瓦,三厢混凝土防渗渠道746条,长1264公里,新修田间渠道475公里,混凝土面板防渗山塘2369口,清淤防渗山塘3673口,整修河坝106座,整治河道8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长为980米的主城区(人民二桥到赛双清公园)防洪堤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水电装机22处、41台、10065千瓦。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充分挖掘了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开创了水利建设的新局面。为新邵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成效

近几年由于国家、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时发现了现行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逐步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我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分别对24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6座大、中型水库灌溉渠道每年进行清淤、止漏和扫障;改造和扩建了一批山塘;202_年—202_年在太芝庙、潭府等乡镇实施国土整理项目,在坪上、寸石等乡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新田铺等乡镇实施小农水专项资金整治,项目总共实施面积达5.8万亩。通过这些项目,我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建设项目以渠道节水改造,新建、改造山塘、小型灌排泵站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

重点,使部分因原有工程老化失修衰减的灌溉面积得到恢复,同时,新增一部分灌溉面积,不但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使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工程的建设极大改善了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灌溉用水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2、推动了工程产权改革,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通过项目区集约建设,一方面,使已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能力得到加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多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应运而生,承包、专业管护等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正逐渐形成,从而保障了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

3、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生态效益得以初步体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提高了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既减少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将节省的水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和发展沿渠庭院经济,美化了环境,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得以初步体现。

4、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管理效益得以迅速提升。项目的实施,不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客观上架起了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不但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避免了农忙时节的争水纠纷,而且通过工程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建后工程的自管维护,使农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我县结合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探索、总结了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事一议”的“八步工作法”,核心是两点:一是

群众全过程参与议事程序,二是实行“群众管钱,干部管事”,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较快的提升了管理效益。

六、农田水利建设专业队伍状况

新邵县水利局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202_年组织了全县水利系统(水利局机关、下属二级机构、各乡镇水利站)46人赴长沙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202_年局机关选送4位年轻技术人员到长沙理工大学进行三年的脱产学习与深造。目前,全县水利系统(包括下属二级机构和各乡镇水利站)专业技术人才共计97人,其中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74人,但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副高职称7人中有5人都在50岁以上,中级职称中也有7人在50岁以上,这对于我县水利后续长远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七、各级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领导部门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都相当重视,202_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聚焦水利,其中就明确指出了要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湖南省委1号文件也提出了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新邵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为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新邵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邵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与管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劲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放,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培中,县

人民政府副县长肖松海、贾珍文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罗松林、县财政局刘建民、县水利局周正军、县农开办钟威山、县国土局李凡中、县发改局张刚、县农业局唐超、县林业局孙三喜、陈家坊镇傅翔、坪上镇蒋命贤、新田铺镇隆郑为成员。以确保项目顺利展开。同时,今年4月1日,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培中同志亲赴长沙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基本确保我县顺利进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八、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环境情况

新邵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春夏之交多雨潮湿,夏秋之交炎热干旱,冬季之时冰冻寒冷,年平均气温17.1℃,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降雨量1375.5mm,最少的是202_年950mm;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4—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暴雨出现次数较多,易形成洪灾。年最大风速13m/s,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县域内土地肥沃,生物资源种类多,矿产资源丰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大。

九、农田水利建设争资立项及开工建设情况

1、争资立项情况。一直以来,新邵县水利局都把争资立项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积极加强与省、市各有关领导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多次邀请有关领导来我县视察和指导。目前,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型灌区配套、石马江、西洋江流域综合治理;麦园、高坝、梧桐、高家坳、粟米冲等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多项山塘清淤和面上工程等项目的规划、设计、评审工作正有序

展开。同时,我县尚有5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已进入国家新编规划。202_年,我县山塘清淤及沟渠建设工程已到位资金860万元,石马江和西洋江流域综合治理已得到湖南省水利厅的批复,预计7月份可到位资金202_万元。

2、在建工程情况。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在建工程现有坛木、鸭家冲、大坝、骡马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石马江流域(红星至立新段)综合治理以及一些小型的山塘清淤、沟渠项目和面上工程。其中坛木和鸭家冲2座水库可于近期完成水下工程项目,整体工程在汛期结束后一个月可全面完工。大坝和骡马2座水库在年底前可全部完成。石马江流域(红星至立新段)治理工程将于四月底结束。

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部分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病险水库依然存在、灌区工程设施不配套、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等。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必须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领导部门争取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局面,切实发挥水利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好的造福于全县人民。

凤山乡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