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7-108629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1 19:20: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xxx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根据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通知》的有关情况,xxxx组成调研组深入到???xxx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xxx村地处XXX西部,因村内有XX而得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全国文明村镇创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营造全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曾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甘肃省文明村”、“全国创建先进文明村镇文明村”等10多项荣誉称号。探究xxx村取得的成绩,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xxx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xxx遗址展览馆、图书馆、阅览室、村民篮球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布局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昌湖、园林景观绿化等设施,再现当年沙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xxx村内古朴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二是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古典特色的旅游业。xxx村努力开发xxx城址、西岗墓群、柴湾岗墓群、上土沟墓群及蛤蟆墩墓群等文化遗存,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xxx村都会利用节假日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秧歌队,组织传统的民间庙会,通过文化活动大力宣传xxx村的旅游资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村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xxx村六个组的村民积极参与,争做“十星级”文明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区上“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农村文化交流会,农村乐队等多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xxx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就xxx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

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是文化体制机制缺失。在xxx村,虽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但是却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村委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xxx村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一是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符合xxx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其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

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是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xxx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努力做好xxx村传统文化宣传工作,提升品牌效应,发展当地经济。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图书馆等工程,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区委区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是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

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四是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第二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现状调研

叶宇轩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紧城乡地区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之间差异亦同样存在,有甚者甚至相差较远,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的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文化需求。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其深层的特点,并寻找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提出建议,进而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化、创新农村文化形式。

【关键词】 农村文化现状特点问题文化需求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关系着几亿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得重要内容,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步,相比之下,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202_年的寒假,我利用长达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自己家乡附近10个村落,通过挑选村落不同年龄段群众做问卷和询问当地村委负责人具体情况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做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调查。在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知道了农村日常生活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信息渠道来源,村落面貌改变与否,对现代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制约地区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等。

(一)农村文化总体现状

1、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缺乏

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匮乏,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都集中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闲逛聊天上,而广大青少年则大都聚集在网吧的场所。跳狮子灯、舞龙、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时才开展,且形式落后,没有创新意识,观众流失以渐招社会淘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方式缺少,一些不良风气渐渐有抬头上升趋势,封建迷信,赌博趋于泛滥,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②]。

2、农村文化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阶段

经济发展,外来文化、观念的大量进入,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日渐强烈,农民对其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但受制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文化的需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而新的传统观念尚未形成完善,新的健康的文化秩序亟待健全。整体上来说,农村文化正处在最薄弱的过度阶段,“去粗取精”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留其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营造出属于农村自己真正适合的才是最关键之道。

(二)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观念落后

从10个村落的问卷中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高学历文化人士稀少;另外,农村信息闭塞,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农民知识的获得。农民观念的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在文化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各项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老年中心、电影院、健身器材等)建设不全,有的有名无实,只是简单的布置,而不开放拿来真正投入使用。并且地方活动设施使用率低下,政府提供的与当前消费需求花费不符合,农民宁可闲置而不去使用。

3、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需要指导人员

农村地方偏远,消息闭塞,待遇较低,生活条件较城市差,导致高素质人员不愿来到农村,加上老一辈的文化人员相继辞世或退休,后备文化人员的匮乏,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三)农村文化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2、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3、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4、基层政府提高重视力度,按需提供农民所求

5、保护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财富传承

6、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创造转换的空间和可能,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又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寓教于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③]。

通过这次寒假农村文化现状的社会调研,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斩获。丰富了生活阅历,提升了对人处事应变能力,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的复杂程度知之甚少。远不是仅

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而文化调研则为我打开一扇窗口。通过此次的文化调研,我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学会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自己位置。同时也在活动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自己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自己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真切地运用于生活。农村文化社会调研使我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获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②]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求实》,202_六月刊

[③]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学习月刊》

第三篇:关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查情况介绍

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其中,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我们利用最近几个星期的时间,主要选取了兴街的几个主要村子和农民个体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调查时间:202_年11月1号至202_年12月4号。2.调查地点:西畴县兴街镇。3.调查人:李,王,史,顾,丁

4.调查方式:采访调查,我对自己所在的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状况和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情况。首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各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及体育器材、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能够满足村民基本的文化活动需求的设施,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以及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

其次,在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方面,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举办了很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政府送电影下乡、政府送戏(乡村文艺汇演)、政府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村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村民自己也积极举办并参加如节日庆祝活动(春节联欢、庙会等)、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以及体育健身活动或农技表演等竞技类活动。并且各村都组织有各自的文艺队伍,并且会定期与邻村有一定的交流演出,但频率较小。

一、村民个体的修养与素质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渴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塑造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身心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积极参加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身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旧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大行其道、蛊惑人心了。同时,农民参与各种比赛、文艺活动的意识有所增强,其文化生活内容也日益丰富。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程度与其收入情况密切相关。只有家庭物质生活富裕了,他们才会考虑如外出旅游、增添家中文化设施等相应的文化消费。调查中他们亦表示,如果家庭收入减少,会最先缩减文化娱乐消费。可见,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只有使农民群众的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政府重视程度、政策贯彻执行情况

政府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因此政府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的程度对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调查中发现,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农村经济的建设上了,对农村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兴街镇的甘塘子村和戈木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大概只占该村总的财政支出比例的5%--10%,只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兴街村其比例能够达到10%--30%。此外,甘塘子村和戈木村每年对农民进行文化或者技术培训的次数在 5次以内,而兴街村则在12次以上。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响应,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执行力度与活动的丰富度都不尽人意,设施设备的购置也差强人意。政府鼓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等文化团体方式是都是给予资金上或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组织管理方面,所做不够到位。可见,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密切相关的。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

其次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大多数在40岁左右,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由于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比较薄弱,能够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组建各种文艺协会、产品销售合作组织,为农民寻找创收渠道和致富门路的组织相对比较单一,其整合力、信息化程度、应对市场风险的综合实力、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

政府非常注重农村经济的建设,而对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还很欠缺,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上的供需平衡。上级政府里或村里出台的一些规范和发展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可行性不高,且并不为农民群众所了解、熟知,因此实践意义不大。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而相反的是,政府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民群众的脚步,造成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农民的相关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村中举办的活动局限性大,不能照顾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需求,而且一些政府组织的活动也远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

5、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

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民间艺人的流失,一些当地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不当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传统艺术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需要投入与之相适应的资金,资金跟不上,将严重制约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由政府牵头,为当地文化建设搭建有效的平台,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

一、枯燥的现状。为了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还需要人来传承。

3、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政府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文化投入的比例,争取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以推进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次,政府在推广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以便农民群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政府的政策和活动。在政策的可行性方面,政府也应该着重推敲,力争达到政策为农民群众服务、办实事的效果。另外,政府在文化部门招聘时可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对有专业知识的应聘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投身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可将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当地文化的建设。

4、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要很好的保持农村的传统文化形式,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传统的文化活动以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五.健全机制,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镇乡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发挥应有作用极为关键。

一方面要解决好镇乡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人员不足的问题。镇乡文化中心编制人员要确保在岗,专、兼职文化干部一定到位。村级文化室管理人员,有条件的村可设专职,没条件的村可以由负责共青团、妇联的相关人员或村官兼职。要从根本上解决有人管的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建设。为群众提供运行良好的公共文化场所。只有不断健全管理队伍,基层文化设施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树立科学发展观,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而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于此不符的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与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要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与农村住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农村文化专项资金调研报告

镇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自查报告

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认真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吴村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文化站、财政所共同对年新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有42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于202_年8月22日到账,总金额为235200元。

二、使用情况:

202_年使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160788元,资金用途分为3部分:1.用于文化信息基层服务点资金43825元;2.用于农村文艺演出活动资金81263元;3.用于农村体育活动资金35700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都专款专用,没有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投向、贪污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问题;财务管理规范,能够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资金使用与申请能够相符,不存在因配套资金不落实影响文化活动开展问题。

三、主要成效:1.夯实了各村文化基础。各村通过使用文化资金补充了网线、相机,有的还邀请文艺骨干讲课,刺激了文艺队伍力量的壮大。

2、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许多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约300场,放映电影588场、送戏下乡20场,其中有省豫剧团专业演出,也有本地豫剧团,还有自己本土的怀邦戏、自编歌舞、现代戏等;在电影放映中使农民群众通过观看影片受到教育和启发,在镇文体活动中,很多村结合本村特色的进行了娱乐活动比赛,如书法、戏曲比赛、农民趣味游戏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一定程度上遏止了麻将风、赌博风的漫延,营造了健康、和谐、文明的农村文化氛围。

四、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对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自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1.部分村使用资金积极性不高,嫌程序麻烦,干脆不用。2.由于农村文化人才少,还有很多人不愿去观看文化活动,更不去参加相关活动。

五、建议: 1.要扩大资金投入力度的范围。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石窝村地处房山南部,因村内有汉白玉而得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全国文明村镇创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营造全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石窝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阅览室、村民篮球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布局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园林景观绿化等设施,再现当年沙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石窝村内古朴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极参与,争做“十星级”文明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区上“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农村文化交流会,农村乐队等多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石窝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就石窝村来讲,40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5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石窝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