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定市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保定市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章 绪论
汽车工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不同于普通产品,汽车产品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和发展的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世界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属幼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汽车工业必须面对国际与国内广泛领域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50年代,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汽车工业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关联度大、资金积累能力强和就业人口多的特点。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正越来越突出。
第二章 汽车制造业的概述
2.1汽车制造业的组成汽车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的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修理六个行业。
2.2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性
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因为各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美国680%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GDP的49%由制造业提供;中国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40%,所以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国家真正的繁荣和强大,就没有强大的国防。
制造业是现实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物资保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
第三章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3.1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自1953年开始起步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被国际制造商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2003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44万辆和439万辆,同比增长率为35.2%和34.2%,这是继加入WTO以来,国内汽车工业连续第二年实现高速增长,但大并不代表强,发达国家汽车行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左右,而我国却不到3%。汽车行业要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任重而道远。
保定市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以-1-
长城、河北长安、中兴、风帆、凌云、立中为骨干的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生产体系。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关怀下,全市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产业优势明显增强。
目前,全市汽车工业有整车企业9家,其中整车制造企业3家,改装车企业6家,全市汽车产能达到90万辆,拥有零部件企业300余家。主要产品包括:轿车、皮卡、SUV、微卡、大中型客车、重卡、沙漠专用车、发动机、蓄电池、车轮毂等。长城、立中、风帆、凌云、华夏科技等五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外成功上市。2007年9月21日,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2010年保定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5.71亿元,同比增长48.49%(其中:长城汽车289.70亿元,同比增长136.5%;河北长安72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工业增加值141.96亿元,同比增长26.59%;实现利税68.08亿元,同比增长92.65%。汽车整车出口7.6辆,同比增长37.5%。其中:长城汽车出口5.54万辆,同比增长57.8%,较上年增加2.03万辆。
汽车整车产销72.47万辆、73.1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3.2%、37.8%。其中:长城汽车产销39.87万辆、39.7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76.0%、76.0%;中兴汽车产销4.33万辆、4.4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7.6%、33.6%;河北长安产销26.3万辆、27.3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0%、14.0%。
3.2保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保定紧邻京津,是京津石保一小时交通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境内京广铁路、京深高速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津保、保沧高速横跨东西,保阜、张石、涿密、荣乌高速和京石铁路客运专线陆续兴建。临近首都、天津和石家庄三大机场,天津、黄骅、秦皇岛三大海港,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从保定市向外扩展,在150公里半径内,拥有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汽有限、北汽福田、天津一汽夏利、天津一汽丰田等多层次、大容量汽车及零部件生产集散市场。
二、潜力巨大的产业优势:拥有长城、河北长安、中兴、长城内燃机四大汽车生产基地、长城、长安、中兴3家整车制造资质和6家改造资质,汽车生产集中度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汽车零部件与上汽、一汽、东风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配套。在保定,从涿州、高碑店、定兴、保定市区到定州,沿京广铁路和京深高速公路,已经形成京南绵延百公里的中国最大的皮卡、SUV、微卡生产和出口走廊。
三、品牌优势突出:我市汽车生产企业,全部拥有企业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经济型SUV、皮卡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在全国居第一位,保定已成为中国皮卡、SUV生产和出口第一城;河北长安的微卡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国内微型卡车的龙头。皮卡、SUV和微卡在全国确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拥有一支具有丰富整车及零部件开发经验的技术团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
四、产业基础雄厚:在保定,从涿州、高碑店、定兴、保定市区到定州,沿京广铁路
和京深高速公路,分布着长城、河北长安、中兴、北奥特车、新凯、天马、大迪、凌云、立中、风帆等3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已经形成了京南绵延100多公里的中国最大皮卡、SUV、微型卡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集聚区。同时,产业员工超过6万人。
五、人力资源丰富:保定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140多所中央、省级和各类民办科研机构,科研技术人员22万人,市区每十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比例居河北省首位。同时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一批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具有适宜产业发展的丰富人力资源。
3.3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抢抓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和国内汽车市场大发展、大调整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为核心,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科学整合市内汽车工业资源,大力推进重组整合,培养核心集团和骨干企业;坚持整车带动与零部件聚集并举、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并举、壮大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并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效益显著、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保定·中国汽车城”,实现我市汽车工业的大跨越、大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市汽车整车规划产能达到300万,到2020年,全市汽车整车规划产能达到500万辆。
经济指标。到2015年,规模以上汽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整车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零部件700亿元);到2020年,规模以上汽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500亿元(其中:整车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零部件1300亿元)。
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力争形成1家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培育2-3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3.技术研发目标 到2015年,我市汽车工业研究与开发费占汽车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到2015年,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新建成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发展重点
1.经济型乘用车及MPV多功能商务车: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规模经济,重点支持长城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型乘用车,以此实现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到2015年,产能规模达到60万辆。
2.轻、微型客货车:充分发挥我市汽车工业在此类汽车产品领域长期形成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以中高档为主,兼顾低档,适合城乡市场需求的皮卡和微型客货车,形成经济规模和技术优势。到2015年,总产能规模达到160万辆(其中:皮卡80万辆、微型客货车80万辆)。
3.SUV商务车:充分发挥我市汽车工业已形成的SUV商务车开发和生产的即成优势,继续完善以中高档为主,形成从车型设计、整车配置到低价位的高性价比产品特色,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总产能规模达到70万辆。重点企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中兴汽车有限公司。
4.专用车:重点发展重型自卸车、半挂车、混凝土搅拌车、散装水泥车、厢式运输车、油田作业车、沙漠专用车、震源车、旅居车和医疗卫生用车等专用车辆,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的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形成3—5家产量在10000辆以上专用车生产企业,总产能规模达到5万辆。
5.客车:积极支持保定长安客车充分利用大企业集团的综合优势和国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豪华型旅游大客车、绿色环保型公交旅游客车和超低地板客车,形成适合不同层次市场需求,中客、大客由低到高的产品结构,总产能规模达到5万辆。
6.汽车零部件:以满足我市现有的轿车、SUV、皮卡等产品发展和适应全国整车企业产品配套为基础,以国家《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为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完善产品链、加快零部件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合作为目标,加快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步伐,完善汽车产业链。
第四章 汽车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研发机构,掌握核心技术
当前汽车市场结构正发生转变:首先,用户结构正在迅速地向私人转移,未来私人需求是汽车需求增长的主体。其次,产品结构依然会以轿车为主。从最近的资料显示,41%的消费者选择10万—15万元价位的汽车,选择15万—20万元价位汽车的占25%,选择10万元以下价位的只占17%。从上半年的销售中可以看出曾经风光一时的经济型小车大受冷落,市场表现大不如人意,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型轿车的市场排行来看,虽然夏利、奥拓仍然雄踞榜首,但明显的感觉是力不从心,整个经济型轿车低端市场销量并没有拉开较大的差距,稍有不慎就会被后来者赶上。且经济型轿车低端市场整体份额减少的趋势在日益加剧。我国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是低端汽车,面对市场规模的缩小,利润的迅速减少,厂家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努力开发新技术、新车型打入中级车市场。目前我国汽车业还处于政策保护之下,还有5到6年的时间去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在汽车产业的投资热虽然使汽车生产竞争加剧,但也为解决资金问题提供了契机,只要可以有效地利用资金就可以迅速的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掌握在日后竞争中所必需的核心技术。
二、进入汽车服务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产销向售后服务转变,研发实力不足的企业则应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汽车售后服务上去。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重依然偏大,而服务的比重过小,除金融、租赁等汽车服务有待加强外,汽车售后服务还有近10%的上升空间。
若能占据这10%的销售额,企业便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所以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可以依靠自己在行业中的经验转投汽车服务业,采取深度营销的方式,即通过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扩展,赢得客户的长期信赖和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比如向顾客提供汽车信贷、保险、保养、维修、年审、用车指导、汽车的技术升级、二手车的评估和转让等全方位的服务项目,从而适应了汽车消费的固有特征,并迎合了汽车用户对深层次服务的要求,强化汽车用户对汽车服务和汽车服务企业的依赖,实施市场结构优化战略,形成新市场竞争优势。
三、利用新概念和个性化设计打开销售
随着原料价格上涨和整车价格下降,厂家要实现利润就必须保证产销两旺,但现在低端车却销售不顺,要打破销售困难就要靠营销的力量。首先要有一个适合现在市场的品牌概念,现在私人是购买轿车主力,但再细看则是以家庭购买为主,所以现在的轿车品牌概念大多以家庭的和谐与和睦为主题,但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汽车在作为家庭一个整体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必然发展到作为个人的需求。将来的市场的主流概念将是个性化的汽车产品,而不是现在只有彰显身份和地位的作用,消费者将更重视汽车的实用性以及售后服务,所以厂家只有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才可以在竞争中立足。如现在奇瑞QQ的畅销正是其个性化的设计和销售概念等营销手段的应用。
后 记
近年来,保定市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优势。当前,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科学制定汽车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努力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成全市支柱产业。要坚持“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在项目用地、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政策,持续创优企业发展环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广大企业家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做大做强,为推动全市汽车大发展、快发展,为加快建设“保定•中国汽车城”贡献力量。
本篇文章分为四章,主要包括绪论、汽车制造业的概述、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汽车企业的应对策略等一些内容。
毕业论文完成了,这是我三年的学术总结,也是我崭新生活的开始,本论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指导老师和领导小组的热情支持,并参阅了许多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文献,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本篇论文编者能力有限,文章中可能存在着不妥或是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改正。
参考文献
[1]2009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彭星.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3]李斌.日本汽车产业化发展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4]苏剑.中国汽车产业振兴,该从何处着手.[J]西部论丛.2009,(3).
第二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 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
(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
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 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
(1)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2)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3)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
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
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 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 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制造是创造的重要基石:美国创造空心化现象分析(制造工艺技术的缺失)
第三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 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
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1)(2)(3)
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 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制造是创造的重要基石:美国创造空心化现象分析(制造工艺技术的缺失)
第四篇:国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国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汽车工业正面临着金融危机和能源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动力系统的新能源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将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选择,都希望通过新能源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结合,破解汽车工业能源环境制约,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太阳能、电能等替代能源真正进入实用阶段之前,混合动力汽车因其低油耗、低排放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及技术特点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联式(串、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外接充电式(Plug-In)混合动力汽车四大类。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SHEV)是由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总成组成,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发电机组均衡发电,电能供应驱动电动机或动力电池组,使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行驶里程得到延长。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是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两大动力总成组成,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采用“并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力组合有发动机轴动力组合式、动力组合器动力组合式和驱动轮动力组合式三种不同的组合模式。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SHEV)是上述两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组成的,是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总成组成。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力组合有动力组合器动力组合式和驱动轮动力组合式两种组合模式。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兼有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点,可以组合成更多种形式的混合驱动的驱动模式。
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最新的一代混合动力汽车类型,即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增加了纯电动行驶工况,并且加大了动力电池容量,使PHEV采用纯电动工况可行驶一定里程,超过该里程就启动内燃机,采用混合驱动模式。
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
混合动力汽车具有油、电发动机的互补工作模式,具有省油、节能的优势。同时,混合动力系统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汽油车和柴油车来说,汽车尾气排放少,从而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因此,混合动力汽车具有环保、污染小的优点。
近年来,美、日、德等汽车工业强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新政,计划到2015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日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核心内容,并计划到2020年普及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下一代汽车”达到1350万辆,为完成这一目标,日本到2020年计划开发出至少38款混合动力车、17款纯电动汽车。德国政府在08年11月提出未来10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并宣称该计划的实施,标志德国将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动力电池成为各国政府在电动汽车领域支持的重中之重。美国总统奥巴马09年8月宣布安排24亿美元支持PHEV的研发与产业化,其中20亿美元用来支持先进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日本政府提出“谁控制了电池,谁就控制了电动汽车”,并组织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在2011年以前将投入400多亿日元用于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研究,2010年左右新型锂电池将规模应用于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德国从今年起启动了一项4.2亿欧元的车用锂电池开发计划,几乎所有德国汽车和能源巨头均携资加入。国家的大量投入,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主要汽车制造商不断加强与电池企业的合作,以动力电池突破为核心目标的强强联合与产业联盟不断涌现,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各国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美国对PHEV实施税收优惠,减税额度在2500美元和15000美元之间,同时美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生产予以贷款资助。09年6月23日,福特、日产北美公司和Tesla汽车公司获得80亿美元的贷款,主要用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生产。日本从09年4月1日起实施新的“绿色税制”,对包括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等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给予税赋优惠,一年的减税规模约为2100亿日元,是现行优惠办法减税额的10倍。法国对购买低排放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5000欧元的奖励,对高排放汽车进行最高2600欧元的惩罚。此外,欧盟计划在2009年上半年发放70亿欧元贷款,支持汽车制造商发展新能源汽车;此外,美国新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法规和欧盟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对汽车的技术要求大幅提高,如果不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商将很难达到新法规的要求。
从1995年起,包括日本丰田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内的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厂商陆续投入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开发。经过多年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在商用化、产业化进程上的发展已经较为迅速。特别是2004 年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继续加大环保车型的开发力度,混合动力车型成为各大公司的战略重点,逐渐突破了小型车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中大型车上,技术竞争愈演愈烈。2009年世界汽车市场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估计已经超过70万辆,据预测,2010 年将达100万辆,2015年将在世界汽车市场占15%,2020年占25%。
在日本,1997年,日本丰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其后又在2001年相继推出了混合动力面包车和皇冠轿车,运用了先进的混合动力系统(THS)电子
控制装置与电动四轮驱动及四轮驱动力/制动力综合控制系统,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燃耗、低排放和改进行驶性能方面处于世界前沿。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企业,正是在10多年前的精确判断,才最终以混合动力这种过度的新能源技术傲力如今的世界汽车市场。丰田普锐斯轿车2009年的销量达20.89万辆,同比增长达290%,成为包含微型车在内的新车销量排行榜榜首。
在美国,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在2004年就组建了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所用电池联合开发公司——USABC,投资460万美元开发新一代环保型双动力汽车所需要的高性能锂聚合物电池。2005年9月,通用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与宝马集团签署了关于构建全球合作联盟,以共同开发混合动力推进系统的合作备忘录,共享各自在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方面领先的技术能力及丰富的科技资源,并把发展“双模”完全混合动力系统作为首要目标。2009年美国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29.03万辆,占美国汽车市场份额达2.8%,虽然份额还较小,但却从2005年的1.2%开始呈逐年上升之势。预计美美混和动力汽车的销量2013年将达到87.2万辆,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
第五篇: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题 目: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学 院: 交通学院
专 业: 车辆工程
班 级: 16级3班
姓 名: 余魏敏 学 号: 20162108015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目录
引言 ······································································································ 1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 2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 3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 4 1.4 环境的影响 ··················································································· 4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 4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 5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 5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 5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 6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 6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 6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 7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 7 3.2.2 价格合适 ·············································································· 7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 7 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 8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 8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8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 8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 8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 9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五、结束语 ····························································································· 9 参考文献 ································································································ 10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与前景分析
摘要: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特点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新能源汽车最新技术进展及其性能,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指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关键词: 技术,现状,应用前景,钢材,出口
引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在持续的增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在另一方面,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同时,在政府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和在一线城市限购限行政策推高传统牌照汽车持有成本的双重利好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快速增长,渗透率在不断的提高。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达到了 34 万辆和 33万辆,同比增长 3.3 和 3.4 倍。2016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 50.7 万辆,同比增长 53%,预计 2017和 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达到 75 万辆和 200 万辆,渗透率在 2020 年有望达到 6%,新能源汽车正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7年版)认为,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增长。但是,不得不看到这中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标准的不完善、提供虚假技术参数骗取产品补助资格、提供虚假推广信息骗取财政补助资金、销售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型号、电池容量、技术参数等与《公告》产品不一致的等,使我们看到在一片高歌猛进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在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和鼓励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新能源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如2015年11月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经制定。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实现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前,工信部相继推出了5批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可选车型大幅增加;第二是坚持纯电动为主的发展战略,前5批纯电动车型合计为968款,占比87.84%;三是持续鼓励公用事业领域先行的发展原则,如客车与专用车合计车型为975款,占比88.48%;第四是新能源汽车最关注的续航里程总体持续提升。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具备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34万辆,销售33.1万辆,比2014年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数据将不断被刷新,在新能源销量构成中,纯电动车占据超过 60%的份额,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在纯电动 乘用车市场中,A00 级电动车凭借小巧靓丽的外形和出众的性价比 已经成为市场上电动汽车销量的绝对主力。同时,A00 级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上占据巨大优势也成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主力车型,成为城市白领、大学生的首选,或是家庭的第二辆车。目前,A00 级纯电动乘用车正在替代大量低速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市场,市场空间广阔。
[2]1.4 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传统能源汽车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越来越受到诟病,被指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汽车尾气刻不容缓。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因其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紧缺问题,使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前所未有地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亦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同时与全球主要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位居中上游位置,如2015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为0.92%,而美国和德国均为0.63%,法国为1.28%,且2015年我国占比提升最为显著。
[3]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动力汽车,汽车自身重量都与能耗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实现轻量化对于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而材料性能的提升对实现汽车轻量化尤为重要。高强钢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措施,汽车自重每减少10%,可降低油耗6%-8%,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3%。因而在成本控制与性能改进条件下,通过结构设计与高强钢的应用实现汽车减重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高端汽车用钢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钢材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用料,钢材在汽车的原料中达到了72%-88%左右,主要有钢板(带)、型钢、优质钢材、钢管等。
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因此保守估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有26万吨左右,在这26万吨钢材中高强度钢占比超过50%。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守产量约为450万辆,将在未来形成对汽车用钢材340万吨的需求。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包括直接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管理辅助设备三个部分,充电站的建设将带动一部分建筑钢材需求;而充电相关设备又会带动仪器仪表用钢需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2016-2020年建设充电站达到10000座,全面开展充电桩配套建设,同步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未来我国充电设施建设还需要大力推进。
根据《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针对公众关心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配备作的明确规定,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保守估计一个充电桩用钢量为50Kg,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用钢量约为25万吨,主要用钢材品种为普通热轧板、冷轧板及镀锌板。
充电站的建设用钢量需求更大,用钢品种更加丰富,包括大型H型钢、彩涂板、结构用管材、建材等产品。按照每个充电站容纳30辆小型汽车同时充电,标准占用面积约为400㎡,实际占地面积约为500-800㎡,地上部分建设顶棚按照400㎡,每平米用钢量50Kg计算,每座充电站顶棚用钢量约为2吨,加上四周立柱用钢量约为6吨,再加上地面建筑物用钢量,每座充电站用钢约为10吨,未来10000座充电站建设用钢量约为10万吨左右。
纯电动汽车将彻底取消发动机、变速箱及车轿系统,是汽车结构的一次革命,也将明显减少这些系统的钢材消费,但是会增加电机使用的硅钢片的消耗。混合动力汽 5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车将增加电机系统,不仅没有减少原有发动机系统的钢材消费,还相应要增加电机的硅钢片消耗。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约为375万吨。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优势分析:
综合分析,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将会对钢材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拉动的钢材消费量较少,但多数为高档钢材,对汽车钢生产企业将带来明显利好。目前,国内主要的汽车用钢生产企业能够按照不同的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较好,能够满足国内大多数车型用钢需求。不足之处:
但在汽车用高强度钢生产领域,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方面,与浦项、新日铁等国外优秀钢铁企业的产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466辆,高居榜首位置。而北汽新能源、吉利则分别以41707和39191辆分列2、3位。众泰、上汽、奇瑞、江淮等紧随其后。
1作为电池起家的公司,电池是比亚迪的强项,而且比亚迪新能源电池保终身,○也让消费者购买有了底气。
2北汽新能源专注于纯电动车,当然也和北京市也只补贴纯电动车有很大关联。○北汽新能源目前有3个系列,EV系列是小型电动车,性能一般,单是价格便宜,适合入门代步使用。EU系列比EV系列高一个级别,新能更好,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续航里程更加出色。EX系列是SUV系列,因为目前SUV火热都知道,所以北汽新能源也开辟了小型电动SUV的分支。有了上面三条不同的产品线,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多了很多。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3众泰、上汽、奇瑞、江淮它们这几家的产品,都主要集中在微型电动车。这○些电动车空间都不大,并且售价便宜,比较适合于限购、限行城市日常代步使用。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2016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消费者关注度方面,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应该说毫无悬念的领先。比亚迪拥有最成熟和扎实的技术,产品力领先其他品牌一个档次。北汽新能源拥有最为广泛的电动车产品线,选择空间非常高,二者获得最高关注,实至名归。而江淮则有12%的关注度,猜想和今年于大众签约合作有不少的关系,大家都应该比交期待江淮和大众的新品吧。吉利、众泰、上汽关注度接近,分类4-6位。
3.2.2 价格合适
价格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消费者买车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新能源汽车也如此。而充电和续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指标,是很多人关注的。而折旧费用这一块,其实是新能源汽车如今的一个软肋,目前关注度不高,可见很多消费还没有“流动消费”这个概念。
养护升本这一块,很多人以为新能源汽车会很低,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样,估计有很多人都忽视了。体验感受,在新能源汽车上,不被重视,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很多人是迫于无奈购买的新能源汽车。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017 上半年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增长30%,面临的形势大幅改善,出现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特征。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进出口表现也是较强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尤其是特斯拉等进口的进口表现较强。中国的纯电动出口也是表现较强,新能源车出口也是很好的机遇,对于我们的常规汽车出口情况,多年在低谷徘徊,今年又从谷底回升,新能源车是出口突破的新机遇。
[4]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17年1-6月的汽车进口达到59万台,其中新能源 车车进口11668台,新能源车占到进口总量的2%,且6月占到2.5%。新能源车进口表现较强。17年普通混动进口16350台,高于纯电动的进口,也就是混动和纯电动等的广义新能源达到5%左右的进口车比例,这也是远高于我们预期的18年实施新能源车的3%的比例的。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主要是新能源的乘用车,而且插混达到1450台,纯电动达到10215台,都是很好的业绩。从均价看,新能源车的均价是7.5万美元,与特斯拉的进口价格相近,说明其为主体,而客车的进口仅有3台。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出口新能源车的产品差异性较大,新能源车的主力是纯电动未列明乘用车,占到总量的99%左右,而其次是纯电动的货车出口,也是出口额主力车型。而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在上半年达到74台,其中纯电动有72台。
总体新能源车的出口均价较低。部分纯电动未列明车型的均价在1000美元左右,数量达到月销近万台的水平。而纯电动客车出口似乎档次较高,达到20万美元的均价,只是数量太少。[5] 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势较强,1-6月出口新能源车23907台,其中绝大部分是纯电动车型,而插混车型也有372台。但与进口形成反差的是出口普通混动仅有45台,还是在6月的数量奇高的结果。
五、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们出口的新能源车的平均单价不高,但其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应该感到振奋和机遇。
我们纵观全球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新兴市场的代表印度市场中,中国厂商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印度本土厂商被全部挤出前五;非洲市场,中国是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超过三星;中国手机以相当本土化的打法在东南亚市场受到当地消费者追捧;在东北欧和西欧,中国手机领军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突破15%和10%。
现在的电动车虽然入门和低价,但随着我们的产品技术提升,入门级产品会越来越好,而传统燃油车的产品提升缓慢,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新能源车出口,应该从问题中看到机遇,提升我们的技术和小幅提高售价,让燃油车转向智能电动车的速度更快一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洋, 赵国强, 李振扬,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4(2):212-212.[2]施晓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山东工业技术, 2017(13):67-67.[3]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 2008.[4]赵洪山.上海通用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 2012.[5]朱劲松.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8):77-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