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心灵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17-59657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4 20:33: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灵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心灵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读《大师谈教育沟通》有感 暑期放假前,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书《大师谈教育沟通》,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心灵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语言是心灵的窗户,要想从对方嘴里得到真诚的交流,就必须走进对方的内心,获得对方的情感认知,否则沟通也只能是徒劳无获的。

作为教育者来说,心灵沟通是教育沟通的真正内涵。通过相互交流情感、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师生之间就会增进了解。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时,教师能够以知心挚友的角色去倾听,为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消除由此带来的心理负担和阴影。教育沟通时,心与心在不断地愉快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和升华。教育者会理解孩子的思维观念,孩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父母、教师的想法,两代人既是心灵感知的输入者,也是相互促成的输出者。

教育者要敞开心扉同学生交流,在信任与重托中进行心的沟通,以心换心,以心交心,以心感心,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像我所教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舆论压力,足以让他们放纵自己,迷失自己,颓废自己。自我封闭,自私自利,自尊心强,极易敏感,让他们成为孤独灵魂的守望者。教师如果不深究这些学生的行为方面、思想方面、家庭方面的特征,就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很难从他们嘴里得到真诚的答案。教师首先应该放弃对这些孩子的思想歧视,用平等和发现的态度寻求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情感贴近这些学生孤寂的灵魂,做他们情感上的知心朋友,这样,才会让心灵沟通变成可能。

用沟通代替惩罚。学生犯错,老师总会想出各种方式去惩罚,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长此以往,学生在老师眼里,也就成了背负罪名的、戴罪立功的罪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孩子在涉世之初,难免会犯错误。那么怎样做才能既避免学生犯错,又不伤害到学生自尊心呢?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一定要学会与学生沟通,通过沟通来代替对学生的惩罚。但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不犯以下三个错误:一是重复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毕竟时代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总不能老用旧瓶去装新醋。二是一脸凶相面对学生,这样无形当中就把对话的双方对立起来了。三是以为孩子的反抗就是想控制我们,要给学生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机会。

总之,教育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还要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体会的锻炼。相信好的沟通一定会带来理想的教育效果的。

朱华

2010年7月

第二篇: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

人们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

找到合适的沟通对象不容易。我说什么你听得懂,你说什么我听得懂……这太幸福了,因为平时遇到的人大多并不是如此的,大家各自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别说分歧了,处理误解就要耗费大量精力。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看起来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人,再一高兴,喝点酒,两个人的频道分辨多少有些失灵,至少没那么精确,于是更开心了,我说什么都当你能听得懂,你说什么也都当我能听得懂——已经顾不上对方是否真的听得懂了……所以,一杯不够,十杯还是不够,就让频道分辨模糊来得更猛烈一些吧!一千杯算什么?!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所谓的有效沟通。

真正的有效沟通指的究竟是什么?经常觉得自己愚笨,因为有效沟通的真正准确定义,等我琢磨清楚之后,已经43 岁了——2015 年年底的某一个深夜。

有效沟通是指一方能让另一方轻松弄明白他原来并不明白的东西。也就是说,双方互相说的和听的,若原本就是各自都了解的东西,那真的谈不上是有效沟通,那只不过是基本交流。双方各自拿出自己懂的,对方也懂的东西,各自展示,又由于自己懂的对方也懂,对方懂的自己也懂,然后就很开心,因为即便是基本交流能够成功达成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所以恨不得喝酒庆祝。

如果你有本事通过语言文字,让对方能理解他原本不懂的东西,那才算厉害,因为这才算是完成有效沟通。这也是为什么在众多的语言修辞方式中,我个人特别偏爱类比的根本原因。类比的使用机理是这样的:

为了让对方明白他现在不明白的X,找一个他原本就熟悉的A;然后告诉他在某方面来看,X 就约等于A;再把A 与X相像的地方讲清楚;最后X的那一方面就不言自明了……往往,在告诉对方X 在哪方面很像A 的那一瞬间,由于A 确实是对方真正了解的东西,于是对方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啊,原来是这样的啊!

好的类比,精准的类比,本质作用就是在已知与未知的鸿沟之上搭建一座虚拟的桥,帮助思考完成穿越。很多时候,类比甚至可能是唯一完成搭桥的方式。

很多人没有专门研究而已,可一旦提醒,就会回想过来:绝大多数被评价为沟通能力强的人,都特别擅长使用类比。

在《演讲的力量》一书中,“类比”这个词前后出现过26 次——尽管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类比专题。这算作我为这本书的读者提供的一个暗门吧: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每次遇到“类比”这个词,就用记号笔标记下来,最后数一数,若是26 个还好,若是不到26 个,就说明你阅读不仔细。

了解了有效沟通的精确定义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在有效沟通方面做得多差——常常是一整天下来,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真正的有效沟通。

还有很多人以放弃有效沟通为荣,他们是这么说的:“听得懂的自然听得懂,听不懂的你费劲说也没用……”听着有道理吗?也许吧,只是也许。

反正有另外一群人不是这么生活的——TED 上的每一个讲者讨论的都是令人兴奋的话题,他们都是榜样,他们以有效沟通为荣。

顺着有效沟通的定义继续思考下去,就会发现演讲与写作的核心就在于有效沟通,并且是高效沟通。为什么呢?

若是一个演讲、一篇文章并没有让你了解一些你过去不了解的东西,并没有让你学会一些你过去不知道的东西,你不会爽的,你也不会觉得那有什么可兴奋的,因为花了时间的你,之前与之后并没有任何变化……进而你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被浪费掉了——免费都没用,因为就算没花钱,却花费了更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时间,浪费了生命啊!

所以,好的演讲,好的文章,必然是因为完成了有效沟通才算好的。进而演讲与写作都是高效沟通,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对多的——甚至是一对无限多的。你看,在这一点上,写作可能比演讲更为高效,当然,演讲可能总是更有感染力。

仅仅通过对“有效沟通”“高效沟通”的准确定义,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关于演讲、写作的书籍没用了——它们都打错靶子了。并不是它们没有准星,它们中的一些不仅有,校准功课也做得不错,只可惜瞄错了靶子。

TED 的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不仅打造了一个伟大的平台,也在过去的十五六年里目睹了无数优秀演讲者的神奇表现。他给出的四条基本建议是这样的:

1.聚焦于一个主意。(Focus on one major idea.)

想法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你要对你的内容做减法,突出重点,只关注一个主要思想,也就是你最富有热情的观点,利用机会,好好地阐述它完善地阐释它。你要言之有物、分享例子、让它活灵活现;所以,找一个观点,将它作为贯穿你整个演讲的主线,这么一来,你讲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回到这一点。

2.给听众关注的理由。(Give your listeners reasons to care.)

如果你想在观众大脑里建造高楼大厦,你必须先得到他们的进入许可,让他们的大脑愿意欢迎接纳你。那么,实现这一点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呢?好奇心。激发听众的好奇心,运用一些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问题,来点明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合理以及需要说明;如果你可以点出某人世界观里的一处断点,他们就会觉得有必要补上这块知识。一旦你成功激发了他们的欲望,再开始打造观点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3.用听众熟悉的概念表述你的主意。(Build your idea with familiar concepts.)

一步步地构建你的观点,在听众原本就懂得的概念之上,运用语言的力量把早已存于听众内心的观点编织在一块儿——不是用你的语言,而是要用他们的语言,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演讲者常常会忘了,许多自己十分熟悉的术语和概念,对于观众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也就是“知识的诅咒”)。这时候,比喻就极为重要了,基于听众现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比喻能体现各部分的联系、形象地展现整体结构。

4.让你的主意值得分享。(Make your idea worth sharing.)

也就是问你自己:“这个想法会使谁受益?”我希望大家能诚实地对待这个答案。如果这个理念只对你或者你的组织适用,那么,很抱歉,这个点子可能不值得传播,观众会立马看穿你。但如果你相信这个点子有潜力,会给别人带来灵感,或是改善别人的观点,又或者启发他人尝试新的改变,那么,你就具备了一个真正伟大演讲的核心特质,它将是一份给听众以及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

学会有效沟通,做自己,分享有意义的思想。人生就应该这样,也就应该这么简单。

第三篇:心灵的沟通

心灵的沟通——倾听

学情分析:

小学生由于缺乏“倾听”的意识和习惯,也不善于倾听课上同学们的发言,经常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窃窃私语,课堂纪律乱糟糟,难以有效完成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本次辅导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们换位体验,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课堂对老师的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学生对家长的教导不耐烦,在交往中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意的观点和与已无关内容需要其做听众时,具有做听众的意识,做出相应的意志努力。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2.体验不同的倾听态度和倾听习惯带给别人的不同感受,领悟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在人际关系中的不同影响。

3.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学重点:学习模仿合格的倾听行为。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养成倾听习惯对自己成长的意义。教学方法:活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冥想体验。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老师读师范时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在众多的处世技巧中,倾听,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狗狗、宝宝),连小动物和小宝宝都知道倾听,你会吗?

首先,让我们做个游戏,检验一下你的倾听水平怎么样,游戏的名字叫“传声筒”,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游戏规则?

(一)暖身活动:“传声筒”

① 40被一半除再加上15 ② 9+5是13,9+5+13 ③猫头鹰和蝙蝠在黑暗中看得最清楚 ④ 网吧里有两个学生,一个不是小学生

问:(1)哪些小组在活动中反应既快又准确?为什么?失误的同学原因是什么?

(2)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会发现哪些因素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好的听者? 过渡:

师:同学们,大文豪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通往心灵的大路是你的耳朵。”生活需要我们时时“洗耳恭听”,那究竟什么样的倾听行为才是受欢迎的呢?四人小组不妨从下面几个角度讨论一下

(二)小组讨论:

1、倾听时的目光与表情

2、倾听时的姿势与动作

3、当赞同或不赞同对方的观点时

4、如果要鼓励对方谈下去时

师:那么,假如你碰到了这样的情景,你打算如何倾听呢?

1.好朋友小杨与同学玩蓝球时手脱臼了,第二天,他走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你,小王说:“我受伤了,真倒霉!”。

2.下课了,小圆兴冲冲的过来跟你说:“昨天我看了《灰太狼和喜羊羊3》,可有意思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现在也有一件心事想说给大家,想听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倾听”,我觉得可紧张了,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讲得能不能得到大家用心的倾听,大家能用好的倾听鼓励我一下吗?(生表示)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是最好的倾听者!小结:

所以,诉说者要坦诚相待,倾听者也需要智慧,这样,才能使沟通愉快地进行下去。

(三)情景剧:

师:老师这里有两份演讲稿,想请两位同学有感情朗读一下

一、先将两位演讲者安排在教室外,再将表演情景剧的要求告诉全班同学

二、记者招待会:听了两位同学的演讲,老师想做一下现场采访。(1)听一听两位同学演讲后的感受是什么?

(2)刚才你在做设计么?假如你是演讲者,你会有哪些感受?

(3)所以,若果你是一个演讲者,更喜欢刚才前一个还是后一个环境? 说到这里,下面老师还有有个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

(四)故事分享:

师:Xx,我想弥补一下刚才对你做的事,你还愿意给大家读一下吗?请上前来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的观众大笑,都认为这个孩子是个自作聪明,不顾别人的家伙。这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师:Xx,这次的朗读感觉如何?心情好一点了吗?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里你理解“听的艺术”了吗?

师:在这里,老师想和大家学习一个字,你知道“听”怎么写吗? 生:写出来

师:老师知道“听”还有另外一个写法,是我们古人的写法(繁体“听”),从这个字中你体会出古人的用意了吗? 生:耳+目+心

过渡:

同学们,真正的倾听,要用耳朵,用眼睛,更重要的是带着真诚的心,那么现在我们来亲身验证一下,我们自己是否也能做到真正的倾听呢?

(五)学生练习:

师:这里有一段音乐,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仔细倾听,看看大家都能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森林狂想曲)

(六)课后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倾听了同学的心声,倾听了大自然,也一直在倾听老师的讲课,可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对我们的呵护和帮助比老师和同学都要多,那就是我们的家人,大家曾经用心倾听过他们吗? 能先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打算倾听谁吗?为什么?

在这里老师想布置一份周末作业,就是回家倾听他们的心声。把你的倾听感受回来写在你的日记里,好吗? 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倾听吧,当我们能够沉静下来,目光清澈的注视着对方,微微前倾你的身姿,那么你就能听到心与心碰撞的声音,宛若风铃一样„„

第四篇: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灵归宿

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灵归宿?

一般很少有人活着是完全为了自己,而是除了自己之外还为了某个人或某些人,他们是自己生活的动力源泉,是自己的努力的意义所在,想到他们自己就会感到幸福。他们就是自己心当一个人找不到心灵的归宿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生活没有意义。没有奋斗目标,感觉活着没劲。因此有一个心灵归宿,人的干劲和动力会提高很多。那究竟什么才是“心灵的归宿”?其实“心灵的归宿”就是自己的情感的寄托地。是自己用情最深的地方。

家人可以是自己心灵的归宿。比如很多人想到父母、想到子女,就会有无穷的动力。会为了他们而做一切,付出自己的一切。

情感的归宿就是心灵的家,心灵的家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自己也完全属于它。人的身体需要有一个家,心灵也同样需要有一个属于它的家。家是自己歇息的地方,是温暖的地方,是给予自己力量的地方。心灵有疲倦的时候、有累的时候、有受伤的时候,心灵也需要滋养、需要关爱、需要温暖。因此心灵也需要一个家。

可以作为心灵之家的地方,必定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必定是最懂自己的地方,必定是充满爱的地方,必定是可以无私的给予自己力量的地方。

当心灵找不到家的时候,孤独感就会来袭。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个冷冰冰的世界上行走。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失去人生奋斗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心凉了”。“心灰意冷”了。心灵的归宿除了人的因素之外,有时和环境也有关系,比如自己特别喜欢某个城市或某个地方,特别向往那个地方,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要搬到那里去居住。甚至想要在那里住一辈子,永不离开。这是因为那个城市或那个地方特别符合自己的心意,特别与自己的心灵契合。

可以作为心灵归宿的除了家人或爱人之外,也可以是一种宗教情感。当自己特别认同某一个宗教之后,当自己的心与某个宗教的理念完全印可之后,那个宗教就成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不管是家人、爱人或某个地方、或某个宗教,要成为自己心灵的归宿,首要条件就是自己的心灵要与对方的精神有高度的契合或印可。彼此充分了解对方的“心意”,彼此有高度的认同感。彼此之间有合二为一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有心灵归宿的人永远都不会缺少幸福感的。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为了摆脱孤独感,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可。寻找心灵的归宿其实也是一种试图克服或摆脱“孤独感”的努力。有了爱,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第五篇:心灵沟通,感受亲情

心灵沟通,感受亲情

父亲是学生心中的一棵大树,却常常被遗忘在大千世界。为增进父子间的情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5月23日,??小学对开展的“和父亲说说心里话”活动做了全面总结。

此次活动以“亲情作业”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同父亲一起感悟、体会和享受亲情。通过学生和家长的真情对话,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辛苦,让父亲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感悟,体会到了父亲无私而伟大的爱,树立了父亲的高大形象!父亲们也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为今后孩子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家长们也给予了肯定,达到了预期效果。

心灵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