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法家感想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17-55308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1 14:4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法家感想

对于一个学历不高的我,本人绝无资格去评论法家,只是个人的一些初浅看法,在此也畅所欲言的谈谈法家。前段时间看了《新大秦帝国》,对于商秧在秦国所做的法制制国,感触非常深。当时的法家分为三派,慎到提倡的势,所谓权势最重,君王与贵族的权势摆在首位;申不害的术治,术乃君王驾驭群臣,一方面是用法来控制,一方面是阴谋手段来控制;商秧的法制,以法律人,以法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三位法家派的人在当时只有商秧在秦国使用法制,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并不能否认慎到与申不害的做法就是错误,而是使用的不是最好时机或是只是单面方的实行了。韩非子虽然是在三位之后,但是在法家最有影响力的人。他把法,术,权三者相结合,让法家走上了更高的层面。自古以来,很多帝王都采用了法家的做法,运用到极致的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篇新章,朱元璋对待徐达,康熙对待周培公,蒋介石待张学良等不是都采用了韩非子的法吗。现在的企业,华为,联想,百度,腾讯,蒙牛等,各有各的企业文化。向前看,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演变而来,孔子儒家的仁核心,老子道家的自然律,韩非子法家的法治等,造就了这些君王。

现今企业里所提倡的制度管人最为多,史玉柱所提的,小公司从一开始就得用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规定。但是又有几个能做得到的呢,在一个刚创业的公司,更多的为了团结人心,让公司更有凝聚力,实行儒家的更为多,儒家以仁礼为核心,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仁爱,宽容来达到感化对方。坚决执行条例,商秧做到了,但是确被五牛分尸,严格执行,国家强大了,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的人民恨他,怕他,就连司马迁在史书上记载都是有很多的过错(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回到法律上来说,法,理,情这个顺序,战争年代也有将功补过,以此,所谓的法制也未必是任何一条都是死的。有人肯定会说,商秧只要变通一点就好了,要是真能变通,那么以后的韩非子也就没有了现在这样的影响了。谭嗣同所说:要变法,就要有人牺牲。而商秧正是法家里面牺牲的一员。

第二篇:法家--韩非子

法家--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法家代表人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战国时代韩国人,自幼喜形名之学,后师从荀子,深化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他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规范。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之道。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

1、学者(指儒家);

2、言谈者(指纵横家);

3、带剑者(指游侠);

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

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

第三篇:法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评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而决定作用的是大脑,我才疏学浅的大脑在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个题目很别扭。

在用百度搜索“以法治国”这个词的时候果然印证了我的想法,它问我——您要找的是不是:依法治国?

一字之差,其差别何止天壤!

一九九六年三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构想;而在党的十五大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2010年8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温家宝强调: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才是我国的基本方略。那么,“以法治国”又做何解呢?且把目光拉长,拉回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一. 法家溯源

法家一派不似儒、墨、道有明确的传承关系,而是与名、兵、纵横等只有隔着百数十年的遥相呼应,精神不竭。

从春秋时期的先驱管仲、子产到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韩非子在《五蠹》中浩浩然写下了那句惊世之言: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1] 而到了李斯手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宣言直接在秦国虎狼之师的征程下变成了贾谊笔下的“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 当此之时,除却法家,天下难道还有别的学说吗?

法家没有明确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李斯、韩非这两位大成者便可轻易看出。

众所周知,李斯、韩非师承荀子,而荀子在历史上的定位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领军者。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真正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那么李斯和韩非又怎么解释呢?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3],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4] 一语道出,其实法家学说是一种—帝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2]贾谊:《过秦论》 [3]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4]苏轼:《荀卿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以法治国

<1>.君权至上

始皇帝一统天下,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传国玉玺之上,传国玺,一世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

法家一派对于君权的推崇达到了极致,而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乃至于远甚于儒家一派对于纲常之维护。《韩非子》中言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5]这难道不是儒家所言之“君纲、父纲、夫纲”?

法家的极端君权是一边倒的,而没有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如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便指出,法家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6]联系到那个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时有诸如“问鼎”、“观兵”、“称王”乃至秦齐“称帝”的发生,“兴王道,安天下”便成为法家在那个时代交出来的一份“时局策”!

《管子》说:“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势,则群臣不敢为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非爱主也,以畏主之威势也。百姓之争用,非以爱主也,以畏主之法令也。故明主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处必等之势,以制必服之臣。故令行禁止,主尊而臣卑。”[7]《商君书》说:“君尊则令行”,而君尊令行的前提是“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断于君则威”。[8]慎到说:“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君立则贤者不尊”:“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9] 韩非子还形象的将对君主的盲从比喻为“戴帽子”:“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10]使世人在这位讲故事高手笔下无言可对。

<2>.成王霸业、一统天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来,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由此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

正是周氏王道衰微,天下诸侯逐鹿之时,儒、墨、道、法、名、兵、纵横、阴阳、等十家才有了栖身之地与用武之处。

与儒家讲求“仁”、“义”、“礼”用以维护周朝旧礼,道家追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1]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无为,[12]墨家崇尚“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3]以期实现天下兼爱以及名家、阴阳家对于事理、哲学的追求不同,法家、兵家、纵横家则是直接面向各镇诸侯,以辅佐诸侯成王霸业的实用派。

从春秋的管仲、子产到战国初期的李悝、慎到、申不害再到战国后期的商鞅、韩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非子:《韩非子·忠孝》 [6]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7]管仲:《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 [8]商鞅:《商君书·修权》 [9] 慎到:《慎子·内篇》 [10]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11]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篇》 [12]庄子:《庄子·逍遥游》 [13]墨子:《墨子·兼爱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斯,每一个都是力图在乱世中以法学思想整顿朝纲,辅佐君王问鼎中原,会盟天下乃至 一统天下!

王霸之道的目标下,法家先贤们绞尽脑计为乱世中的君王们出谋划策、寻求富国强兵之策。而富国强兵的王霸之道就要求实现物质生产的增加、兵员人数的增长、领土的不断扩展,这又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国家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对外扩展领土的需求。

人口与土地的需求之下便是对外扩张的战争,而这正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相反,因此法家立法的目标都在于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成为战士,而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安定。

《商君书》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14]《韩非子》主张以富贵奖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勇于战斗的人,从而富国强兵:“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以得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贵也。”[15] 与相对的,我们还可以从欧洲近代的一些著作中看到与法家相类似的东西。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和《论李维》两本书中马基雅维利坦言君主应当使用任何有利的手段来谋求利益,而不必考虑道德束缚,大权在揽。而其目标正是呼唤强大君主的出现,完成意大利的统一。

如果说《商君书》通篇只是“耕战”二字,那么整个法家就是“成王霸业、一统天下”!

<3>.愚民

在开始了了君权至上的权力集中和成王霸业的耕战之法后,法家们便开始了他们的第三步行动—愚民。

愚民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君主有效统治和富国强兵的需要,为此法家不惜实行愚民政策,否定人民的个性、创造力和自由思想。《商君书》说:“民愚则易治也”、“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16]《韩非子》说:“民智之不可用也,犹婴儿之心也。”[17]将人民作为君主的对立面,而赤裸裸的在理论上确立了为了君主的统治而进行的愚民论。

完成了理论上的愚民论之后该怎么实施呢?

1、压制言论

法家把法树立为一种绝对权威,这和现代的西方法学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与西方立法根基于民众相反,法家的“法”根基于君权,即使法家诸子也提到法律的权威性就算君主也应当遵守。

《管子》言:“明君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甚至提到“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18]《商君书》也认为君主应受到法的制约、“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商鞅:《商君书·农战》 [15]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16]商鞅:《商君书·弱民》 [17]韩非子:《韩非子·忠孝》 [18]管仲:《管子·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19]《韩非子》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见解,反对“释法行私”,又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舜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20] 但是正如霍布斯在阐述早期社会契约论时认为虽然君主是建立在人民的契约之上,但 是契约一旦缔结就不能够悔改一样,法学家们也认为法律一旦确立并且颁行就不能争辩,甚至不能议论,谓之“法而不议”。[21] 《管子》说:“令虽出自上而论可与不可者在下,是威下系于民者也”,因此主张“(对法令)作议者尽诛”。[22]《商君书》说:“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为上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此令奸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社稷之道也。[23] 由此可见,法家的“以法治国”完全是由上而下的,统治者一声令下,人民便须绝对服从,是绝没有议论的空间存在的。

2、文化专制 《五蠹》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24] 这一席话说出了法家之法的核心,便是用法来规范人世间的一切,将国界范围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纳入君主的管理之下。类似思想在韩非子之前早已有之—慎到说:“士不得背法而有名。”[25]《商君书》说:“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26] 商君将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称为“六虱”。韩非子称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在感情上将耕战之外的行为全都贬为虱子、蛀虫,引人发笑。

然而在引人发笑之下是法家那一张冰冷的脸。

《史记》记载始皇帝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齐人淳于越上言效法古制,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27] 始皇帝的一句“可”,便拉开了这一场焚书的大幕。

从始皇帝开始,历朝历代,哪一朝不曾实行过塞民之口的文化专制?明清二代的文字狱又不是法家的杰作吗?

历史证明,法家这种以国法为唯一是非标准的、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知识和 文化的价值的态度是十分危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商鞅:《商君书·君臣》 [20]韩非子:《韩非子·用人》 [21]庄子:《庄子·知北游》 [22]管仲:《管子·重令》 [23]商鞅:《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 [24]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25]慎到:《慎子·逸文》 [26]商鞅:《商君书·勒令》 [2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列强侵华之时所暴露的国民性缺失,便是这两千年愚民之结果,法家必然难辞其咎!

三.法家“以法治国”的有益面

1.确立社会行为的准则

法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是作为社会行为基准的前提,而法家也对此有着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将其比作度量衡。《管子》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悬命也”:“法者,天下之程序也,万事之仪表也”。[28]《慎子》说:“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29]《商君书》说:“法者,国之权衡也”:“先王悬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30]《韩非子》进一步指出,法不单是行为的标准,更是纠正不当行为的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椎鍜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矫不直也。圣人之为法也,所以平不夷,矫不直也。”[31] 2.明确以国家暴力来维持法的权威

法的实行,必然是要有强有力的国家力量来维持,否则便无法得到遵守,而维系这种秩序的手段便是“刑罚”。

《韩非子》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32]而法家认为刑罚的必要性就要于在法家眼中的人性观,无论是功利主义人性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如此,因此才有刑罚的必要性与不可或缺。《管子》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弗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33]《商君书》指出:“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夫乐者,民之所务也”:“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人既然有这些共通的好恶,“故民可治也”,就是通过法定的赏罚来导引他们的行为。[34]《韩非子》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35] 3.定分止争 “定分止争”,即为用法律的手段来界定财产的归属权,平息对财产的争夺,当然这一行为的前提是私人财产的占有。明确财产的归属并且制止由财产争夺而产生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必然也有益于“耕战”的实行。

《管子》说:“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管仲:《管子·七法》 [29]慎到:《慎子·逸文》 [30]商鞅:《商君书·修权》 [31]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32]韩非子:《韩非子·定法》 [33]管仲:《管子·禁藏》 [34]商鞅:《商君书·君臣》 [35]韩非子:《韩非子·八经》 [36]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慎子》一书中对私有产权做了个极为生动的说明:“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定分之后,虽鄙不争。”[37]《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弱,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38]《商君书》所言更加雄辩道: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生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有乱。当此之时,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设无私,而民曰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道,而贤者以相出为务。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其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39] 4.明分“公私”

正如现时社会说倡导的集体主义一样,法家也将国家整体的利益称为“公”,将个人利益称为“私”。《韩非子》说:“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40] 其它法家人物对于“公私”的问题同样有一般论述,在公私的冲突与对立的时候选择“公”而不惜损害所谓的“私”。战国初期楚国吴起主张“明法审令”,厉行“使私不害公”之“法治”。[41]商鞅要求明“公私之分”,主张“任法去私”,反对“释法任私”。称赞尧、舜、三王、五霸“皆非私天下之私也,为天下治天下”,指责“今乱世之君臣”,“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42]而前期法家人物慎到更明确提出,法的重要作用在于“立公弃私”,“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又说:“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立天子以为天下也,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也,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也,非立官以为长也。”他甚至主张臣下“以死守法”和“守职”,而不是忠于君主个人。乃至大胆的对君主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为,则事断于法矣。”[43] 5明确提出了在法的权威下的“平等” 作为与儒家势不两立的法家,极度反对儒家所提倡的“礼”,更别提孔子对颜渊所言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4]作为与儒家克己复礼的“别亲疏,殊贵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5]的所谓“礼制”的对抗,法家提出了他们的平等思想。

法家诸子每一个都拥有壮阔的气象,因而法家雄辩的言辞对于平等的阐述不可谓不精辟。《商君书》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慎到:《慎子·逸文》 [38]管仲:《管子·君臣下》 [39]商鞅:《商君书·开塞》 [40]韩非子:《韩非子·诡使》 [41]刘向编订:《战国策·秦策三》 [42]商鞅:《商君书·修权》 [43]慎到:《慎子·君人》 [44]孔子:《论语·颜渊》 [45]孔子:《礼记·曲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 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46]而这里的刑罚平等适用其实是狭隘的,完全没有个别情况的考量,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完全不人道的。

《韩非子》则指出,法的不平等适用令人产生不满:“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47]因此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48] 作为反对奴隶主旧贵族势力,加强王权和新兴封建地主力量的一种手段,法家的平等思想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来反对封建贵族,提升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平等思想有着相同的背景和作用。同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四. 结论

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划时代意义的。

不仅因为人们通常提到的平等思想,也不仅因为在两千年前就构建了一套权威的法律体系,恐怕也不仅仅限于确立了那个最公正最权威的“法”。

从一个简单的方面来看,现代的中国人拿起两千多年前的法家著作仍能看懂,恐怕这就是其他民族所不能够企及的吧。

然而,作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产生的百家争鸣中诞生的法家思想,必然逃不出时代的局限和那个社会的窠臼。所以,在先秦法家诸子的论述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法 家一派对于“君权”的推崇和“耕战”的鼓动,乃至于可以不惜使用最残暴的手段来实现法家“成王霸业”和“一统天下”的梦想。因而,拿来和现代或是近代西方法学思想来对比的话自然是大有纰漏的,但是这所谓的对比隔着千百年自然毫无可比,纰漏与缺点也无可妄言!

而站在强烈的现实目的性的背后,法家诸子为“法”这个思想体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确立“法”与度量衡相同的社会作用,将法的权威和力量上升到甚至高于“君权”的地位,明确“法”的背后是以国家暴力的“刑罚”为后盾,明确法律的实行应当首先“成文和“公布”等一系列“法”的基本论述。在中国这个古老大地上诞生了具有超越无数个时代的意义与影响,比起西方启蒙思想家或是近代法学的创立是无不及而远胜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商鞅:《商君书·赏刑》 [47]韩非子:《韩非子·备内》 [48]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全文注释:

[1]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2]贾谊:《过秦论》 [3]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4]苏轼:《荀卿论》 [5]韩非子:《韩非子·忠孝》 [6]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7]管仲:《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 [8]商鞅:《商君书·修权》 [9]慎到:《慎子·内篇》 [10]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11]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篇》 [12]庄子:《庄子·逍遥游》 [13]墨子:《墨子·兼爱下》 [14]商鞅:《商君书·农战》 [15]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16]商鞅:《商君书·弱民》 [17]韩非子:《韩非子·忠孝》 [18]管仲:《管子·任法》 [19]商鞅:《商君书·君臣》 [20]韩非子:《韩非子·用人》 [21]庄子:《庄子·知北游》 [22]管仲:《管子·重令》 [23]商鞅:《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 [24]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25]慎到:《慎子·逸文》 [26]商鞅:《商君书·勒令》 [2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8]管仲:《管子·七法》 [29]慎到:《慎子·逸文》 [30]商鞅:《商君书·修权》 [31]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32]韩非子:《韩非子·定法》 [33]管仲:《管子·禁藏》 [34]商鞅:《商君书·君臣》 [35]韩非子:《韩非子·八经》 [36]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37]慎到:《慎子·逸文》 [38]管仲:《管子·君臣下》 [39]商鞅:《商君书·开塞》 [40]韩非子:《韩非子·诡使》

[41]刘向编订:《战国策·秦策三》 [42]商鞅:《商君书·修权》 [43]慎到:《慎子·君人》 [44]孔子:《论语·颜渊》 [45]孔子:《礼记·曲礼》 [46]商鞅:《商君书·赏刑》 [47]韩非子:《韩非子·备内》 [48]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引文出处:

1.凤凰网历史频道 《儒家为法家背了多少黑锅:法家思想的反思》—陈弘毅 2.百度搜索 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百度问问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韩非子:《韩非子》 5.管仲:《管子》 6.商鞅:《商君书》 7.慎到:《慎子》 8.司马迁:《史记》 9.孔子:《论语》 10.孔子:《礼记》 11.刘向:《战国策》 12.老子:《道德经》 13.庄子:《庄子》 14.墨子:《墨子》 15.贾谊:《过秦论》 16.苏轼:《荀卿论》 17.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8.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李维》 19.人民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20.豆瓣读书网 小波哥:《从两千两百年前“以法治国”说起》 21.百度文库 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

第四篇:法家 韩非

法家韩非子名言200条

法家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儒家只不过是政治的“温柔一刀”而已。要想真正体会中国的管理,体会中国历史,还是需要学习法家的“法术势”。

有趣的是,热衷政治、绝对入世的法家居然不断研究与体会道家的思想,充分领会思想中的辩证法,认识到万物皆变的真谛,从中汲取了无为管理的思想营养,并提出自己提高君主管理效率的见解——以法制代替人治。

法家主动与老子共鸣,可能是因为当时儒家与墨家是显学,是法家的直接而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法家当然跟这两家要划清界限,而道家对从政毫无兴趣,也从未被迫执政,属于法家可以“拉拢的对象”,而他们的理论也颇有哲理,按今天的话说是显示了“宇宙是一个耗散结构”,并且道家“变”的思想也容易与法家应变的看法与行动发生共鸣。所以,法家找道家作为思想工具,看来不是偶然。

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当年,各派大师写的著作都是给统治阶级、给皇帝看的,咱们老百姓读这些圣贤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然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如果自己也有些管理工作,那也要好好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的事情上定位自己是君是臣是百姓,这样,古代圣贤的教诲才能活学活用。

以下200句及其翻译基本上完全摘自《细读法家经典200句:韩非子的为事法度》(作者:沈智王世宇),只是在少量地方做了更改,在必要的情况下加上说明,算是该书的更进一步的压缩版,想来对习惯速读的现代读者有点用处。

以下是本人从该书中摘录的内容∶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1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2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

2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2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2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3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3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3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4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4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4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45.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4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4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4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4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5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1.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宫室经过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52.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明镜清净而无为,好与坏因此而明辨出来;秤杆端正而无所作为,轻与重会因此而称量出来。)

53.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不使用辅助工具而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度量,即使是奚仲那样的巧匠也做不成一个车轮。……如果君主能够以刑罚之术为本,普通工匠懂得使用辅助工具,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54.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说明∶应以法律作为主杆)

55.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处理,那么就不必劳累身心也会有所成就。)

56.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群臣恪尽职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任用,这就是遵循常规。)

57.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58.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无法解开自己的迷惑。)

59.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60.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禄是因为建立功绩,受到诛杀惩治是因为触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会拼命效力,而并非认为自己只是忠君了。)

61.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当人患病的时候就会尊敬医生,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敬畏鬼神)(说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导之下,则民将少欲)

62.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 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63.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64.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65.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66.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67.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

68.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 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69.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70.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7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72.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君主的奖励与赞誉微薄,而出言有难以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其效力,君主的奖励与赞誉丰厚而且很少食言,臣下就会拼死效力)

73.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74.无功者受奖,则财溃而民望。(没有绩效的人受到奖励,那么就会导致财物匮乏而民众抱怨。)

75.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76.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所以君主亲自掌握赏罚之权,那么群臣就会畏惧他的刑罚而追求他的奖赏了。)

77.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不赦免死刑犯,不宽宥应受刑罚之人,赦免和宽宥都是权力的滥用。)

78.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79.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须公私分明,严明法纪,不徇私情。)

80.有贤不肖而无爱恶。(君主应当明辨贤愚,但不应该因其贤愚而喜爱或厌恶。)

8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举荐外人不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亲近的人不排除自己的儿子。)

82.恩怨不入公门。(不因私人之间仇隙而影响公务)

83.君子去泰去甚。(君子行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应过度)

84.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85.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86.刑当无多,不当无少。(刑罚恰当就不会嫌多,刑罚不当就不会嫌少。)

87.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褔成。(道就像水一样,落水者喝多了就会死,干渴的人喝得适量就会生存;又像兵器一样,愚笨之人用阿里泄愤会招致祸端,圣人用来诛伐暴徒机会为民造福。)88.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吹开皮上的毛来寻找细小的疤痕,不洗净器物上的污垢来查看微末的缺陷)

89.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下等的君主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智慧)

90.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进言者自然会表明他的主张,行事者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将效果和主张相比较,君主就不必亲自处理事务,而实情自然会显现出来。)

91.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一一倾听意见,愚蠢和智慧就不会混乱而辩识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优劣就不会混杂而判断不明)

92.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所以臣下提出主张,君主根据主张命其行事,再依据结果来考核他们的功效)

93.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可能两者都成功)

94.知术之人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术,故国乱而主危。(懂得方法的人做工匠,却不能自由施展技巧,所以造出的房屋会倒塌,制出的弓会折断;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无法推行他的方法,所以国家就会混乱而危及君主)

95.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在小事上耍小聪明的人不能让其谋划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说明∶这样的人缺乏全局观)

96.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起不前,虽臧获不托足其轸也。(现在有一匹马在这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马,但是用鞭子赶它不走,用缰绳拉它不动,即使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将其当成骑乘的工具。)

97.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因为事先说的目标太低,这种危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功绩,所以应该处罚。)

98.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使臣下所任职务不相干涉,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诉讼;使一个人不兼任多个职务,就能令其充分发挥才干;使臣下建立功绩不同,就不会发生争执。)

99.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如果依据众人的赞誉而启用贤能,那么臣下就会与君主离心离德,而私下相互勾结。如果通过朋党的举荐而任官,那么民众就会追求交游结党而不愿遵循法律)100.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不谨慎行事,不隐藏实情,奸贼才会有机可乘)

101.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下闭塞君主获得信息的渠道,那么主上就会丧失其君位。)

102.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君主的权势不可以借由臣下使用,君主失去一点权力,臣下就会得到很多的利益。)

103.上下易用,国故不治。(君主亲自处理繁杂事务,而臣下反而掌管大权,国家就是因为这点猜无法治理的。)

104.威不贰错,制不共门。(权威与法令不能由君臣双方共享)

105.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一国之中二人掌权,任何事都不会有所功效。)

106.其事不当,下考其常。(如果君主处事不当,那么臣下也会将其作为成例来效法。)

107.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君主如果不将臣下的言行相互验证,那么就不会了解真实的情况。)

108.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悬百金于市,虽大盗不取也。(将便宜的东西放在幽静偏僻的地方,及时是曾参、史猷那样的高洁之士也有盗取的嫌疑,将百金悬挂在闹市,即使大盗也不会去抢夺。)(说明∶依重法严保,引导人民的行为)

109.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君主不以法治理,那么智者就会有违法的言论,贤者在私下也会有不轨的意图)

110.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一旦君主怠慢倨傲而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弑君夺位的灾祸。)

111.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君主言行浅薄,而将心意泄露无遗,行事不能周密慎重而失言泄露给臣下的,就会有亡国的祸患。)

112.藏怨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群臣阴憎而愈忧惧,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对触犯众怒的臣下不处理,对犯罪的臣下迟迟不加以法办,就会使得群臣暗中憎恶和恐惧,这样久了还没有发觉,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113.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毫无功绩者得富贵,尽心竭力者贫贱,如此就会使臣民怨恨在心。)

114.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君臣上下以怒对怨,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危机。)

115.有幸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有形体的事物,再大的也是从细微起来的;存在了很久的事务,必定是从细微开始聚集起来的。)

116.不塞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将房屋的裂缝塞住,却只想着将墙壁粉刷漂亮,一旦暴风骤雨来临,房屋一定会倒塌。)117.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择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君主犯下错误却不听忠臣的劝谏,而一意孤行,就会身败名裂而为人所耻笑)

118.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长久地责难犯小错误的人,经常侮辱别人而换得一时之快,屡次用恩惠来补偿给别人带来的灾祸,这就像是断掉的手又用玉接上一样,所以君主才有易位的祸患。)

119.不使自恣,安得移并。(使其不得越职,就不会有大权旁落或兼并权力的现象发生了。)

120.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防止奸邪的办法,最好是禁止产生奸邪之心,其次是禁止传播奸邪的言论,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为)

121.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经常修剪枝叶,不能使枝大而主干小;枝大而主干小,就经常受不住风吹,经不起风吹,枝叶就会使树干折断。)(说明∶别让臣下的权力太大)

122.臣得树人,则主失党。(如果臣下有权任免官员,那么君主就会失去心腹之人。)

123.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臣下广泛结交,朝中内外均有朋党,那即使他们犯下大罪,君主也会被蒙蔽过去)

124.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知避奸也。(重臣的党羽不是愚蠢而没有远见的人,就是败坏而不避奸邪之事的人)

125.贵私行而贱公功者,可亡也。(推崇私行而轻视公功的,就有灭亡的可能)

126.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群臣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而致使国家灭亡的,都和虺是一类的)(说明∶虺hui3∶一蛇二头)

127.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通晓治国之术的人,必定具有远见卓识而善于明察事理。不善于明察事理就不能洞悉隐情。)

128.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叁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通过观察臣下的言语差异来区别朋党,通过对臣子行为来辨别陈言是否可靠;以事后的结果与之前的言论相对照,根据法律治理民众,结合各种情况进行参验观察。)

129.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粉碎朋党,逮捕余孽,阻塞奸佞行事的途径,铲除其朋党,国家才不会出现恶虎。)

130.削株无遗根。(斩草务必除根)131.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一国的安危决定于君主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决定于国力的强弱)

132.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沉迷于华丽却毫无价值的辞藻,国家有可能灭亡。)

133.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口若悬河而不守法度,头脑聪慧却不知以法术治国,君主才智出众却不依法行事的,有可能亡国)

134.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异,号令数下者,可亡也。(喜欢凭借自己的聪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沧因私事而扰乱公务,法令朝三暮四屡次更改,国家有可能灭亡)

135.变褊而心急,轻急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心急气躁,行为轻率而容易冲动,喜欢感情用事而不计后果,有可能会亡国)

136.狠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固执凶悍而不谦和,刚愎自用,不顾国家安危而我行我素,有可能会亡国)

137.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内混乱而自我夸耀,不理解本国实力而轻视邻国并与之为敌的,有亡国的可能。)

138.无理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不懂得礼仪而轻侮大国,贪婪自负而不善外交,有外国的可能)

139.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远见却优柔寡断,明知应该做的,却又不敢当机立断去执行,有亡国的可能。)

140.缓心而无成,柔菇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行事迟缓,一无所成,优柔寡断,难辨是非而毫无主见的,有亡国的可能。)

141.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蚀者,可亡也。(不懂得战争,而以仁义自居者,有亡国的可能)

142.恃交援而远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治国者,可亡也。(依仗盟国的强大而怠慢邻国,依靠强大的靠山来欺侮其它国家的,有亡国的可能。)

143.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使他国之人显贵而凌驾于国内旧臣之上的,有亡国的可能)

144.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臣下在琐碎之事中表现出的忠诚,会使国家真正受到损害。)(说明∶如果对领导同志关心得太无微不至了,请小心)

145.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古时的君王因勤俭而得到天下,因奢靡而失去天下)

146.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祸患是因奸邪之心而引发的,而奸邪之心是欲望引起的。)

147.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欲望的心理不除去,就会、给自身带来忧患。)148.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有亡国的可能。)

149.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只贪图一些微小的利益,就会使整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150.贪愎喜利,择灭国杀身之本也。(贪婪自负,好大喜功,这是导致国破身死的根本原因。)

151.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龙这种动物,柔顺得可以亲昵并骑乘;但是龙的喉咙下生有尺余长的逆鳞,如果有人碰到,龙就必然会将那人杀死。)

152.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进谏上言的臣下,不可不先了解君主的好恶然后进言。)

153.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勉强君王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停止君王去做他所不能停止的事,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154.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用厚利来说服他,那主张会被暗地里采用,二表面上被疏远。)

155.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君主犯了错误,而进言的臣下指出其违背礼义,由此引起君主的厌恶,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156.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之焉,如此者身危。(君主有时行事得当而想自居其功,而进言的臣下也参与其中,这样就会危及自身。)(说明∶反正什么功劳最终都是老板的,就算有成绩,也懂得及时急流勇退)

157.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建议未被采纳而失败,就会被猜忌,这样就会危机己身)(说明∶给领导提意见要有点“心眼儿”)

158.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大事都是因秘密进行而成功,因言语的泄露而失败的)

159.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了解情况并不困难,处理这种情况才是困难的。)

160.夫曰∶“言语辩,听之說,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所谓“言语动听,令人高兴,却不合乎常理”的话,必定是不可信的话。)

161.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听信旁人的言语而亲近我的,必定还会因为听信别人的言语而责怪我。)

162.言之为物也,以多信。(言语这东西,说多了就有人相信)(说明∶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

163.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千丈长堤也会因蚁洞的贯通而溃败。)

164.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不善言辞的人所说的话就会令人生疑,而能言善辩的人所说的话就会令人觉得可信)

165.巧诈不如拙成。(巧妙奸诈不如朴拙诚恳。)

166.三人言而成虎。(三个人说有老虎大家就会相信)167.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愚鲁的人很难被说服,所以君子进言也是很困难的。)

168.以智说愚必不听。(智者向愚鲁之人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

169.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爱。(智者对圣人进言,也未必得当而被采纳。)(说明∶总之,还得等,还得想办法。)

170.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即使准则正确,进言也未必会被听取;即使道理正确,也未必会被采纳。)

171.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胡人自己售卖皮裘就难以卖出去,士人自己称誉辩说就不会被信任。)(说明∶自己夸耀自己是不明智的举动。)

172.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不知实情而进言,是不明智的;深知情形而不进言,是不忠诚的。)

173.良药苦于口。(良药苦但是能治病。)

174.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圣人为救国家于危难,不息违逆君主而以忠言劝谏)

175.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176.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于同计者。(用过去的模范人物赞誉对方的品行,用过去的典范案例说服对方)(说明∶迎合、说服的技巧而已)

177.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进言的内容没有违逆的地方,言辞没有抵触的地方,之后才能施展才智展开论述。)

178.安利者就之,危害着去之,此人之情也。(能够安逸或得利,人们就会接近;有危害和祸患,人们就会远离。这是人之常情。)

179.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逾至。(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反而会越聚越多;以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也会越来越多。)

180.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只要有利益,他们就会忘掉恐惧和憎恶,而都变得象孟贲一样。)

181.医善吮人之伤,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疮口的脓血,二者之间并非有血缘关系,只是存在利益罢了。)

182.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千里马只是偶尔会出现,所以获利很慢;二劣马很常见,所以获利快。)183.贪盗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则身不全。(即使是再贪婪的盗贼也不会跳到深涧之中去捞取金子,因为到深涧中捞金子就很难保全自身。)

184.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舆人造车,就希望有人富贵;匠人造棺材,则希望有人早死。)

185.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君主的利益在于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而臣下的利益在于庸庸碌碌却能居于高位。)

186.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臣下行事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做事,竭尽全力也不会有怨言。)

187.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如果对对方的箭法有把握,那么即使是关系再疏远的也不会怀疑后羿的箭法;如果没把握射中,那么即使是母亲,也会逃避自己的孩子。)

188.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人们办事付出报酬,如果从对人有利的角度着想,那么及时是关系疏远的人也可以合作;如果总想加害对方,那么即使是父子也会相互疏远和怨恨。)

189.唇亡而齿寒。(嘴巴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190.恃人不如自恃也。(求人不如求己)

191.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采取同样行动的人,不可不加以审查[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192.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大凡人的本性,都是观点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观点不同的就相互反对。)(说明∶君主应使臣下的是非取舍同于自己的意志。)

193.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依赖别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194.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君主最大的祸患就是信人臣下,信任臣下就反为其所制约。)

195.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君臣之间的利益是相对立的,所以没有臣下是忠诚的,所以臣下得到利益,君主的利益就会丧失。)

196.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不能亲近贤明的臣下,也不偏爱颇具才干之士。)(说明∶只保持工作关系,防止工作以外的关系,以免形成不良裙带、党群)

197.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任用贤明,那么臣下就会凭借自己的才干来要挟君主;随意用人,那么行事就不会成功。)(说明∶防止有本事的大臣架空君主)198.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库府不得私贷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群臣之间不许聚会,在军队之中不许私下结交,库府中的财物不许私下借贷给旁人,这就是高明的君主防范奸邪之事的办法。)

199.上失扶寸,下得寻常。(君主有一点疏忽,臣下就会得到成倍的利益。)

200.势不足以化则除之。(如果不能用威势来使臣下驯服,就将其铲除。)

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如下∶

1、最高目标∶成就帝王之业。

2、价值取向∶绝对的功利主义——兴农强兵,其它废话免谈。

3、管理风格∶在执法上颇有兵家的风格,强调法令如山,政不厌诈(当时可是战争环境,法家著名人物如商鞅、吴起等均兼为兵、法家)

4、管理基础∶法术势,君王以法律为依托,以权势为强权力量,根据岗位职责,通过必要的权术管理大臣与国家。

5、人性观∶人性本恶。

6、管理手段∶因人性好利避害,故因情而治,利用奖惩及毁誉引导臣民的行为,获得群众支持。

7、哲学思想∶以老子的道思想为依托

1)承认道(规律)的存在,但强调顺应规律,利用规律。

2)认同变化,强调执政管理应该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地制宜。

3)通过法律制度使群臣各显其能,实现君主的无为而治。

4)另一很有特色的结论是∶君主应当注意适当节欲。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记忆韩非子的思想,特对其政治管理理论作如下数据总结∶

二柄∶君主管理与控制臣下的两种权柄

1、杀戮之谓刑∶惩罚

2、庆赏之谓德∶奖励

三守∶三条术治原则

1、听闻之道∶不透露所听所闻

2、爱憎之道∶独自决断对人的奖惩,不被大臣爱憎左右。

3、治理政事之道∶亲理朝政

三劫∶臣下对君主的劫弑——明劫、事劫、刑劫

古文 翻译

1、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

2、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人,壹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

3、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1、群臣拿着俸禄去搞私交,行为于私道而不效劳于公家,这就称之为明目张胆地劫弑。

2、卖弄君主对自己的宠爱而擅自专权,假托外国诸侯的势力来威胁国内,危言耸听渲染祸福得失的情形,来迎合君主的爱憎。君主听之任之,降低身份轻视国家利益来帮助他,事情失败了他就与君主一起承担灾祸,而大功告成那么他就独自霸占成果。和他一起办理政事的人,与其一心异口同声都说他好,那么君主说不好也必然没有人相信了。这就称之为通过政事来劫弑。

3、至于掌管监狱、拘留所、刑罚,臣子独揽了这些权力,这就称之为利用刑罚来劫弑。

三治道:用来作为治国道路的东西

1、利∶利益

2、威∶威势

3、名∶名誉

四助五胜∶当涂之人与法术之士相比的优势

四助 五胜

1、诸侯之助

2、群臣之助

3、君王近臣之助

4、门客学士之助

1、官爵贵重

2、朋党众多

3、得朝臣多数

4、国人多趋于传统而一国为之讼(辩护);

5、得君王爱信。

五蠹∶五种国家蛀虫

1、学者(指儒家);

2、言谈者(指纵横家);

3、带剑者(指游侠);

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

5、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六微∶六种隐微的情况 七术∶七种当权者用于明察细微之情(对付六微的手段)

1、权借在下∶权势转借到下级,2、利异外借∶利益不同而下级借助外国势力,3、托于似类∶下级伪托相似类似的事情进行欺骗,4、利害有反∶上下存在利害关系而且极端相反,5、参疑内争∶参差不齐互相怀疑且在内部相争,6、敌国废置∶敌对国家参与本国官员的废置。

1、众端参观∶从多方面来参照观察,2、必罚明威∶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

3、信赏尽能∶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4、一听责下∶一一听取禀告并用禀告来督责下级,5、疑诏诡使∶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来促使臣下谨慎从事,6、挟知而问∶拿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去询问臣下是否虚伪,7、倒言反事∶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些与实情相反的事

六反∶奸诈虚伪而无益于国家却被社会赞誉的六种人

古文 翻译

1、畏死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 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

2、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 能之士;

3、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行剑攻杀,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4、活涌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 之曰任誉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誉也。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 少之曰失计之民也;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 ;

5、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纯粹,整谷 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

6、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 曰怯慑之民也;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谄谗之民也;

1、害怕死亡,逃避危难,本是投降败逃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珍惜生命的雅士。

2、学做神仙,设立方术,本是违反法治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大有学问的文士。

3、游手好闲,给养丰厚,本是社会的寄生虫,世俗却称誉他们是有能耐的人。

4、歪理诡辩,玩弄智巧,本是虚伪巧诈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辩士智士。

5、行侠舞剑,喜斗好杀,本是凶暴而冒险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刚强威武的勇士。

6、包庇大盗,隐藏坏人,本是该判死刑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仗义舍身的名士。

六正∶对国家有益却被社会贬低的六种好人

古文 翻译

1、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

2、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

3、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

4、嘉厚纯粹,整谷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

5、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慑之民也;

6、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谄谗之民也;

1、奔赴国难,献身君主,本是舍生取义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失多得少的人。

2、见闻很少,服从命令,本是保全法令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浅薄愚昧的人。

3、尽心耕作,自食其力,本是创造财富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没有才能的人。

4、品德优异,单纯朴实,本是正派善良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蠢笨呆板的人。

5、重视命令,谨慎办事,本是尊重君主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胆小伯事的人。

6、打击贼人,止住奸人,本是提醒君主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奉承讨好的人。

六危道

古文 翻译

一曰斫削于绳之内,第一是象砍削木板砍到墨线以内那样对臣民乱加诛杀,二曰斫割于法之外,第二是对法律之外的行为乱加制裁,三曰利人之所害,第三是是从别人的损害中谋取利益,四曰乐人之所祸,第四是把别人的灾祸当成快乐,五曰危人之所安,第五是危害别人的平安,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第六是不亲近自己喜爱的人、不疏远自己憎恶的人。

七安术

古文 翻译

一曰赏罚随是非,第一是臣民的该赏该罚要按他们行为的正确和错误来决定。

二曰祸福随善恶,第二是臣民的该遭殃该得福要按他们行为的善恶来决定。

三曰死生随法度,第三是臣民的该生存该死亡要按法律来论定。

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第四是臣民中有贤能有不好的人不要按自己的喜好和憎恶来决定任用。

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第五是臣民中有愚蠢有聪明的人不要去诽谤和赞誉。

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第六是要有制度管人而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测。

七曰有信而无诈。第七是要有诚信而不欺诈

八奸∶臣下劫持君主的八种奸行

八奸之人 对付办法 翻译

1、同床∶指君主妻妾;

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

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

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

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

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

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

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

1、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

2、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

3、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

4、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

5、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

6、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

7、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

8、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

1、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

2、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

3、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

4、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

5、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

6、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

7、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

8、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

八经∶八项治理天下的带有经久性的常规法则

1、因情,•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顺应人情的好恶;

2、主道,•指君主本身的行为原则,韩非认为君主不能仅靠自己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而必须善于利用大臣的智慧和力量;

3、起乱,探讨国家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4、立道,•提出君主稽察臣下言行的统治权术;

5、类柄,柄指权柄,也就是赏、•罚两种手段,类指同类或相似。因此,“类柄”的意思是,•君主必须根据大臣的言行实施相类相称的赏罚措施,以维持威势;

6、参言,君主验证大臣言论的方法;

7、听法,一切依照法度来办;

8、主威,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威。

八说∶八种违背法治原则的道德观念

1、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为老朋友奔忙私事叫做“不抛弃朋友”,2、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拿国家的财物散发施舍叫“仁爱之人”,3、轻禄重身谓之“君子”——轻视爵禄看重自身的叫做“君子”,4、枉法曲亲谓之“有行”——歪曲法制偏袒亲人的叫做“有德行”,5、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放弃官职看重私交的叫做“有侠义”,6、离世遁上谓之“高傲”——逃避现实回避君主的叫做“清高傲世”,7、交争逆令谓之“刚材”——互相斗争违抗禁令的叫做“刚强之才”,8、行惠取众谓之“得民”——施行恩惠收买民众的叫做“得民心”。

十过∶君主应避免的十种过错

1、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第一,奉行对私人的小忠诚,那就是对大忠诚的伤害。

2、顾小利,则大贼之残也——第二、只顾小的利益,那就是对大利益的残害。

3、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第三、行为乖僻自用,对诸侯无礼,那灭亡自身之日就快到了。

4、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第四、不致力于听取汇报治理国家而喜好音乐,那就是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事。

5、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第五、贪婪固执喜好利益,那就是亡国杀身的祸根。

6、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第六、沉醉于歌女,不顾国家政事,那就是亡国的祸患。第

7、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第七、离开朝廷到远处游玩而不理睬劝谏的大臣,那就是危害自身的道路。

8、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之笑始也——第八、有了过错不听忠臣劝告,而一意孤行,那就是丧失崇高名声而被人讥笑的开始。

9、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第九、对内不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去依靠外国诸侯,那就有国土被割裂的祸患。

10、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第十、国家弱小对大国无礼,又不起用劝谏大臣,那就有断绝后嗣的趋势。

四十七种亡国的征兆

1.凡是君主之国弱小而家族大,君主权势轻而臣下的权势重,国家就可能灭亡。

2.怠慢法律而致力于计谋智虑,荒废境内的治理而依赖结交外国来求得援助,国家就可能灭亡。

3.群臣致力于学问,门下弟子喜好辩论,商人在国外积聚财富,小民依赖神来保佑,国家就可能灭亡。

4.君主喜好兴建宫殿高台亭阁水池,讲究车马服装器具玩物,喜好差遣败坏百姓,榨取浪费货物钱财,国家就可能灭亡。

5.凡事选择吉日良辰,崇拜侍奉鬼神,迷信占卜算卦而喜好祭祀者,国家就可能灭亡。

6.听取意见只按爵位而不用事实来检验,只把一个人作为听取的窗口,国家就可能灭亡。

7.官职可以靠权势求得,爵位可以用钱财买到,国家就可能灭亡。

8.思想缓慢而不想求有成就,多疑而且优柔寡断,好坏不分而拿不定主意,国家可能灭亡。

9.极其贪婪而且没有满足,只想利益而且只想得到,国家就可能灭亡。

10.喜欢下流色情而且不合符法度,喜好辩论而不追求实用价值,陶醉于文采美妙而不顾功效,国家就可能灭亡。

11.思想浅薄而容易被人看穿,凡事均讲出去而不能隐藏,不能周密思考而通晓群臣的言谈,国家就可能灭亡。

12.逆反强硬不随和,刚愎自用不听劝说而且好胜争强,不顾社稷安危而轻易地自以为是,国家就可能灭亡。

13.只想依靠外援而怠慢邻国,只想凭借强大国家的援助而轻视欺侮更小的国家,国家就可能灭亡。

14.寄居的外客和侨居的游士,有大量的钱财在外,却在上参与出谋划策,在下干预民众事务,国家就可能灭亡。

15.民众只相信相国,下面不服从君主,君主又宠信相国而不能废弃他的,可能灭亡。

16.国内杰出人物不任用,反而去追求外国人士,不按功劳考核,而喜欢以名望声誉来提拔安置官吏,侨居之客被启用而且凌驾于本国旧官老臣之上,国家就可能灭亡。

17.轻视自己的正室长子,让其他儿子称横霸道,太子还没有确定而君主就去世了,国家就可能灭亡。

18.心志狂大而不会悔恨,国家混乱还自吹地广人多,不估量国内实力而又藐视邻国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19.国家小又不愿处于低下地位,力量薄弱而又不怕强大国家,没有礼貌礼节而又侮辱强大的邻国,贪婪固执而不善于外交,国家就可能灭亡。

20.太子已经设置,而又娶了强国的女子作为后妻,那么太子就有危险,如果是这样,那么群臣就容易思虑;群臣之容易思虑,国家就可能灭亡。

21.胆小怕事而不能坚持意见,问题早已发现但软弱不敢解决,只是知道了说可以,有了决断又不敢施行,国家就可能灭亡。

22.出国的君主在外而国内已经改变设置,在国外当人质的太子没有回国而又另立太子,象这样国家就会离散;国家民心离散,国家就可能灭亡。

23.折磨侮辱大臣而又亲近戏弄他们,处罚百姓而又违反情理使用他们,让其怀着愤怒不忘耻辱而又受到专任,那么贼心就会生起;贼心生起,国家就可能灭亡。

24.大臣中有两个都重要,叔伯兄弟也很强盛,内部结党营私还有外援而又来争夺政事权势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25.婢女小妻的话肯听,便嬖弄臣的智谋肯用,朝廷内外悲哀惋惜而君主还屡次违背法度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26.怠慢侮辱大臣,对叔伯兄弟无礼,使百姓劳累痛苦,又枉杀无辜之人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27.喜欢用自己的智慧改变法律,经常把自己的行为杂在公法中作为人们的准则,法律禁令不断改变,号令屡次下达的,国家就可能灭亡。28.没有固守的地形,城墙又坏得倒塌,没有粮食积蓄,财物又缺少,没有防守和作战的装备而又轻易去进攻别国,国家就可能灭亡。

29.国君种族寿命不长,君主频频去世,婴儿当国君,大臣独揽大权,扶持侨居之人为朋党,数次割让领土去款待结交的国家,国家就可能灭亡。

30.太子尊贵显赫,党羽徒弟众多,又多有大国结交,威势很早就具备了,国家就可能灭亡。

31.善于变化心胸狭窄而又心急,轻率浮躁而又容易激动,心里苦闷忿怒而又衡量前后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32.君主经常发怒而喜欢用兵打仗,忽视务农而轻易发动战争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33.权贵大臣互相妒忌,大臣兴旺强盛,在外依靠敌国,对内困苦百姓以攻击仇人,而君主却不能惩处他们,国家就可能灭亡。

34.君主没有德才而兄弟们却贤能,太子势轻而其他儿子强盛,官吏软弱而人民杰出,这样,那么国家就会动荡,国家动荡,就可能灭亡。

35.君主心藏怨恨而不发出,对犯罪人迟迟不加惩处,使群臣暗中憎恨而且更加担忧害怕,过了很久还不知道结果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36.派出军队授予将领的权力太大,边境地区的官员地位过于尊贵,独揽政事擅自作为,直接处理事务而不请示报告,国家就可能灭亡。

37.皇后正妻淫乱,太后蓄养污秽之人,宫廷内外混杂私通,没有男女区别,就叫做有两个主子;有两个主子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38.皇后正妻地位低下而婢女小妾地位高贵,太子地位低下而其他儿子地位高贵,相国权势轻而主管通报传达的侍从官权势重,象这样,就会内外相背;内外相背者,国家就可能灭亡。

39.大臣地位很高,党羽众多并强盛,蒙蔽君主的听闻决断而又控制了政权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40.大臣门下的家臣被国家任用,马背上显贵的将领的后代被贬退不用,乡村中善人被举荐,官员职位上那些忧心操劳的被废黜,人们都重视私下行为而鄙视公家功绩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41.国力空虚而大臣力量充实,正式居民贫穷而侨居之人富裕,农民和士兵贫困,而做工经商之人有利益,国家就可能灭亡。

42.君主看到大利益而不追求,听说有祸端则不防备,浅薄于小块土地的争夺,而又致力于以仁义来装饰自己,国家就可能灭亡。43.不行为于君主的孝道,却去羡慕老百姓的孝行,不顾社稷的利益,而去听从太后的命令,女人当道治国,刑狱法官来办理政事,国家就可能灭亡。

44.能说会道而不合法律,头脑聪明而不懂权术,君主多才多艺但不按法度办事,国家就可能灭亡。

45.亲近的臣下被提拔而故旧老人被辞退,不肖之徒掌权而贤能之人隐伏,没有功绩的高贵而辛勤劳动的卑贱,象这样,那么下级就怨恨;下级怨恨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46.叔伯兄弟大臣的俸禄等级超过他们的功劳的标准,其旗章服装侵犯了等级,宫室供养太过奢侈,而君主却不加禁止,那么臣下的欲望就没有止境;臣子们的欲望没有止境,国家就可能灭亡。

47.皇亲国戚与老百姓同一门巷,对邻居却横行霸道,国家就可能灭亡。

总之,如果不考虑法家理论忠君的部分,则韩非子的管理思想逻辑严密,有极强的实用性,很有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韵味。在老子颇有辩证法气息的哲学启发下,在当时战争实践的洗礼之中,法家既重视法律的严肃性、持续性,也重视治理方法及制度的变化与改革,与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法家还注重管理的“兵不厌诈”之“术”,而我们生存的俗世也未必纯洁无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许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 删除

第五篇:法家名言

法家名言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2、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6、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3、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15、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1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2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2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2、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3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3、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46、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4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5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3、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5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5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56、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法家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