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202_高考文化生活归类(第二单元)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7-108723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1 12:51: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高考文化生活归类(第二单元)

202_高考文化生活归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_ 广东卷32)202_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

2.(202_全国卷II 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2_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A)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

3.(202_ 山东卷22)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C)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4.(202_ 江苏单科23)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C)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202_ 北京卷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C)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6、(202_ 北京卷25)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B)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1:1)

7.(202_ 安徽卷8)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务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C)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8.(202_ 福建卷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9、(202_ 浙江卷31)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与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C)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10、(202_海南单科15)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B)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202_海南单科19)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补习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D)①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②学习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效果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

③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

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主观题

12、(202_ 全国卷II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答案: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4分)

答案: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每项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3.(202_ 山东卷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

答案: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

14.(202_ 四川卷13).(28分)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8分)

答案: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2分)②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药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3分)③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3分)

15.(202_ 江苏单科34)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6、(202_ 安徽卷38)(28分)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12)

答案: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第二篇:202_年高考文化生活第四单元试题归类

202_年高考文化生活第四单元试题归类

一、选择题:

1.(全国卷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202_年4月,某报退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①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③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 ④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天津卷11)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浙江卷35)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江苏卷22)202_ 年“十一”黄金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惊人的10.7亿元。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材料表明:

A.文化市场越繁荣越要加强管理 B.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C.市场化才能提高电影产品质量 D.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5.(江苏卷23)103万青奥志愿者集体当选“感动南京”202_人物。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义、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材料表明:

①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志愿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志愿者行动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202_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18题。

6.(海南卷18)中国珠算成功申遗: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全国卷I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2_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分)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4分)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4分)

2.(重庆卷13)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战国。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不仅保卫了国家,而且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02_年,我国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隆重纪念活动,以此铭记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个人应如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12分)

参考答案:①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上和平文化的熏陶,并立足传统,继承、吸收中外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确立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②个人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种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文化活动,倡导、传播和平文化与理念,抵制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思潮。3.(山东卷43)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9分)

参考答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4.(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12分)

参考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分)③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2分)④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遵循法治国文化建设规律。(2分)⑤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享有健康丰富的法治文化生活。(2分)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2分)(评分说明:意思接近,可酌情给分;本题给分最高不超过12分。)

5.(安徽卷38)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根据材料,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参考答案: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主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6.(北京卷39)(10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

答案要求: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第三篇:202_年高考政治单元归类解析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202_年高考政治单元归类解析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1.(202_·天津卷·5题)“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明亮有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演唱此歌,诠释经典,在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化表演应该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④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同一首歌以不同的方式演唱,却都获得了听众的认可,符合了大众文化的要求,①②项正确,林志炫以翻唱的方式诠释释经典,让人如痴如醉,表明文化发展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④选项正确:③项与题意不符,不选。故答案选 C。

2.(202_·山东卷·21题)(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所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所以①②正确。③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A。

3.(202_·重庆卷·8题)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会削弱大众文化的影响,故②不选;主流媒体的宣传会影响,但不是决定文化的发展,故④不选,①③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4.(202_·安徽卷·8题)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的继承发展,A错;认识世界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错;材料主要说明意识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能动性,并不没有说明改造世界方面。故答案:C。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文化建设。

5.(202_·福建卷·28题)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神州大地悄然崛起一个“最美群体”。平凡中彰显大爱,震撼中激扬正气;平民英雄让感动常在,让真情永存。这启示我们应该

①贵义贱利,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②志存高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崇得尚义,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④知行统一,身体力行争当时代先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最美平民彰显平凡大爱,激扬正气,感动常在体现了,应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争当时代的先铎,故选 D 项。①②排除,材料没体现出来。

本题考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崇高理想。

6.(202_·广东卷·37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2_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

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拉动文化消费。

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提高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③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习惯。

④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⑤政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解析】这一问材料给出的信息较有限:GDP与文化消费关系,广东城乡文化消费支出不同。而设问中要求调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范围又比较大,涉及多个单元和课的知识,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准确和对教材知识娴熟,从中归纳出答案来。广东人均GDP达到8570美元,为什么消费支出不高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消费的环境,联系教材来组织答案。另外,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拉动文化消费的合理建议,言之有理都可适当得分。

7.(202_·天津卷·12题)(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锅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近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202_年初,为响应中央历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光盘行动”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这类题目属干“为什么”——“原因类”题型,要求回答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答题时,要注意设问限定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角度,实行‘光盘行动”的依据涉及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对人的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导向作用等。

【答案】①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②中华传统美德对人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8.(202_·福建卷·39题)(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9分)

【答案】(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②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勤俭节约时代内涵的依据,不同时代赋予勤俭节约精神不同内涵,体别体现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坚持。

经济与文化关系,传统文化。

9.(202_·广东卷·37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2_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

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拉动文化消费。

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提高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③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习惯。

④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⑤政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解析】这一问材料给出的信息较有限:GDP与文化消费关系,广东城乡文化消费支出不同。而设问中要求调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范围又比较大,涉及多个单元和课的知识,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准确和对教材知识娴熟,从中归纳出答案来。广东人均GDP达到8570美元,为什么消费支出不高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消费的环境,联系教材来组织答案。另外,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拉动文化消费的合理建议,言之有理都可适当得分。

第四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卷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单元测试(人教版必修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_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文化遗产日活动旨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我国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④它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韩国歌曲《江南Style》描绘了韩国江南区的风土人情,它以其简单、欢快的旋律,模仿骑马的滑稽舞步,火速成为全球Style,76天网络点击数破3亿,被誉为202_年“神曲”。这主要说明()A.韩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样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文化是通过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

3.202_年7月,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1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各国专家学者就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之所以要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是因为()①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③保持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02_开年神话剧《妈祖》,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火爆荧屏,创出该类剧种收视新高。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202_泰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丽广西”展演交流活动于7月10日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本次活动包括中国传统织绣艺术展、图片展和舞台艺术综合展等,还配以民间传统技艺例如织壮锦、编绣球等现场表演。开展“中泰文化年”活动有利于()①促进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②增强泰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我国福建、台湾两地闹元宵的风俗礼节大致相同,都是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等习俗。这表明()A.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D.文化的具体内涵始终不变

7.古代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①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②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 ③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泉 ④“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①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集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身的达·芬奇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表明()A.科技是艺术发展的源泉

B.科技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C.科技是艺术创新的动力 D.艺术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10.202_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之所以要大力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①教育在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②受教育已成为现今学习型社会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国家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2_年10月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文化在继承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一位参加“走转改”活动的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越走近基层,越能触摸到现实的坚硬,也越能感受到希望的生长。这说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3.山东沾化传统戏曲渔鼓戏,在保持独特渔鼓曲唱法的同时,吸取了现代京剧的服饰、动作等优点,新编了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现代曲目,得到一致好评,渔鼓戏的改编体现了()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在交流和借鉴中自然发展

14.某音乐学院学生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发展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现实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穿透人性,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一提出就深受各国欢迎,这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创新

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7.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

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8.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19、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0.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2_年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

①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④要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1、《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202_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3、许多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在所谓“发展需要”、“旧城改造”等名义下,被粗暴地从文化记忆中抹去。保护好文物古迹,刻不容缓,主要是因为文物古迹

①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标志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4、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是中华文化生态观的重要理念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时下,在广告市场上,有些企业竞相采用篡改古诗或者成语的方式追求广告效应,喜欢利用谐音修改成语,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创造”:“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广告);“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啤酒广告);“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药物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的继承

②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④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_年9月18日,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此次博览会为期3天,展出了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等12个国家,300多位现当代名家和实力派艺术家的6 000余件作品,涵盖中国国画、油画、书法、雕塑、装置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门类,其中更不乏毕加索这样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会期间还举行了19场论坛和讲座,内容包括艺术品的鉴别、与艺术大师对话、油画和水墨画的研究等,为艺术投资人和艺术爱好者们奉献了一道中秋节的“艺术大餐”。

(1)上述材料蕴涵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8分)(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举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的意义。(8分)27.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0分)

28、每年日本太地町渔民要捕杀数千头海豚。“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鲜红的血色,整个海湾都被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死的哀号声„„”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里的一幕,因为赤裸裸的真实影像,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这些动物遭受的灾难而流下同情的眼泪,同时也在深深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海豚湾》获奖后,太地町政府发布声明:“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饮食传统,这些传统有着漫长的历史。尊重和理解地方饮食文化非常重要。”

分析说明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29、材料一 202_年11月18日,《人民文学》推出英文版试刊号,刊登了张炜等5位202_年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介绍和作品节选。张炜用20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它主要讲述的是一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经历,围绕地质队员宁伽不断探究父辈及家族的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展开,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这部鸿篇巨制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古典、现代、梦幻、意识流、魔幻、武侠叙事、寓言、童话等风格。每卷既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被学界称为“囊括了19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实验”。

(1)结合材料,谈谈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的创作过程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8分)材料二 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比,国内的读者反应不一。有个留洋归来的读者说,读中国历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给我“吃苍蝇”的感觉,而读任何一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给我一种沉厚和震撼的重量感。但事实是,目前国内的更多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并没有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高。据统计,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20年中,13位得主均来自欧洲。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

(2)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8分)

第五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文化大师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就是指优秀的民族文化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民族兴旺发达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

2.为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丰富内涵及独特魅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思想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建筑的继承

3.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老子》等在内的古文(书)。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这一观点表明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那些专门从事“脚户”工作的人,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顺乎自然地以唱

歌自娱,于是便有了“信天游”。这主要表明

A.文化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B.文化现象是自发形成的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草根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5.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B.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C.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D.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

6.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通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这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7.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命名由该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我国提供了龙王、悟空、玉兔、杜鹃、海棠等10个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或者寓意,其中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从我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可以看出()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D.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8.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段,202_年6月1日,《剩山图》(由浙江博物馆收藏)与《无用师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聚首。一卷曾经充满悲情的绘画,在此成就一段文化佳话。这幅600多年前的古作,在断为两半300多年之后,双卷合璧,山水梦圆。这表明()

A.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促进作用

B.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被人们世代沿袭

C.传统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9. 202_年5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深圳进行调研。在参观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时,李长春强调,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已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唯一手段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_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B.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就要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改革

C.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思想运动

D.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摒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11.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美国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时至今日,全美已经成立了70多所孔子学院。这表明

A.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日渐融合B.中华文化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2.我们到回族地区或进清真饭店时,要忌谈猪肉;要忌说“肥”字,一般用“壮”代

替“肥”。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谈举止②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

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 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巡演将近两百场。对此,下列说法最贴切的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D.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14.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推动文化的繁荣

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D.发展先进文化

202_年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头人为中国文化产业号脉,认为相互模仿和抄袭是我国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的症结所在。回答15~16题。

1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B.学习外来文化

C.继承传统D.进行文化创新

16.之所以要进行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主要表明()

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18.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19.一个民族的发展,当然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攸关民族自信、自尊和自强的问题。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④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及拳击争霸赛或职业篮球赛„„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回答20~21题。

20.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为此必须()

A.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B.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C.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D.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在学习借鉴其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时,我们要()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一味推崇、否定传统

C.全部拿来、尽情吸收D.拒绝接受、全面复古

22.近年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校都把相当大比例的课程放到网络

上,网民轻点鼠标,就可以学习国外名校的开放课。一场开放的、彰显着互联网共享精

神的教育革命来到了我们身边。这说明

A.科技是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B.中华文化主动走向世界

C.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D.教育体制在不断变革

23.“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青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青一代 ②加大向年青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24.纪念圆明园罹难152周年筹委会表示,202_年10月18日将邀多国嘉宾出席纪念圆明园罹难152周年纪念活动,一同纪念和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这一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①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

二、简析题: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共52分

25.材料一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材料二 “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8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8分)

26.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形成一股“日韩流”。如在某市校园内,许多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劲舞等,成为日韩的“中国新生代”。因此,学校政教处作出禁止上述一切行为的决定,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满,说:“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何错之有?真是小题大做。”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上述现象的。(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人曾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当时人们的追求和理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党章,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些观点?(4分)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8分)

(3)现阶段,我国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2分)

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BCBCA/ACDBA/CBAAD/AABAC/AAAA

二、简析题26.[答案](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7.[答案]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②发展、创新文化,需要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但学习外来文化,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丧失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③对外来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学生一味模仿日韩明星和学校政教处强行禁止的方法都是不妥的。应辩证对待外来文化成果,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取长补短”。

28.[答案](1)①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②文化创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要进行文化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④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02_高考文化生活归类(第二单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