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民间艺术双年展
“杯”中国民间艺术传人选拔活动项目简介
首先我方以中华民族委员会作为监管单位,向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申请成立中华民族艺术促进会。
以中华民族艺术促进会为主办单位,发起以搜寻中国民间艺术传人为主题的覆盖全国范围的才艺展示活动。活动以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搜寻尚未发掘的民间艺术传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和振兴民族文化、在奥运到来之际向世界展示中国各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为目的,以各艺术主题进行分类选拔、分区选拔,通过电视台报道、报纸报刊、促进会专刊、网站发布、等各新闻媒体跟踪宣传报道,形成全国规模的、有众多民众参与互动的群众性活动。
民间艺术传人选拔活动有两个具体内容。第一个内容是选拔传统民间艺术传人,另一个内容是推广新的民间艺术,挖掘尚未被主流艺术承认的民间艺术,如针书、手画水墨画等。
选拔传统民间艺术传人,选拔赛组委会将对所有报名者根据艺术类别及艺术水平进行筛选,以选取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作品参展。参赛作品免参赛费,以各民族特色艺术为主,其中可包括书法、水墨画、皮影、剪纸、泥塑、雕刻年画、布艺、农民画、风筝、蜡染、面塑、工艺品、摄影、山歌、民族舞、民族乐器等。活动通过文联、教委,团中央、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几个渠道向下推广,并由下往上报送代表队。以各省划分区域,各区域组织分会负责该区域的活动推广。各区域成立分赛场,各分赛场进行人才选拔后统一到北京组织决赛。宣传推广此活动的过程中,在各省市召开该活动的发布会和活动推介会,作品征集的通知将由各地方的报纸、电视台等宣传单位发布。选拔赛组委会负责制作专刊向学校、少年宫、协会等各组织单位免费发放,用以宣传活动内容、介绍活动进程。
我们目前拥有的具体操作经验:曾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过中央电视台迎香港回归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央电视台“我与电视”联合征文活动(书法类)。全国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庆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京澳学子汇濠江文艺晚会,中日书法交流活动,庆六一少儿书法作品展,庆祝建国50周年少年儿童书法展,“小星星”杯东方少儿书法摄影大赛等多项活动。全国群众民族文化才艺展示活动,从幼儿、青少年、中青年(包括专业院校学生)、老年人都可以得到参与。可以与各个省部门和媒体洽谈。
第二篇:双年展观后感
周四去看了双年展,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显然我就是这个外行】
这里我还是说点什么的好
首先很多人进了美术馆的院子就会直奔大楼,进去看展
其实美术馆外周围一圈也很有看头
我的记性不是很好,很多作品名字都记不清了,请见谅
最明显的是院子里的火车,枕木,古老而破旧
其实车厢可以上去看【而且不管你有没有票】
车厢里很奇怪,黑漆漆的,墙上写满了“正”字,怪吓人的里面的东西也很奇怪,大家还是自己看照片吧
还有门口墙壁上的五彩蚂蚁,yuki说,看了很难受,有点吓人
我倒觉得还好,蛮新鲜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还有中国古建筑的廊柱,那种只用插接,不用钉子的东西【好大一个】
这些东西其实还好,不怎么会让忽略
忽略的是美术馆另一边的东西,有些展板
是各个街道居委的板报,一些上海印象,双年展的历史
很耸的一件事:有块展板上有上海各个大学的校门照片,有新有旧
但是最矬的就是同济的大门,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只有砖头木板= =,哪找出来的还有个就是人民广场历史变迁的照片【据我们文化产业的老师说,这是向社会征集的】,这些照片都很平民,说不定会看到什么眼熟的人
还有就是美术馆周围一圈的花坛,里面种的是水稻,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
其实这个也是听文化产业的老师说的,据说还原100多年前的人民广场【农田】
美术馆的票子,呃~~~学生票5元
虽说我们都递上了学生证,不过人家看都没看,估计只要递上5块钱【看上去有点学生样】就
可以糊弄过去了
一楼的冷气很强劲呃~~好舒服~~~
要说我也说不清楚了,还是自己看图吧
虽说每个展品都有简短的文字介绍,但是基本无用,根本不懂作品的含义,除非是个别很明显的但是显然,中国艺术家的介绍作品好懂点,文字介绍把意义挑得比较明
还有看到一些有趣的人,我和yuki都做了些嘲事
有个很cosplay,很哥特的女孩?女人?还是小姐合适点
穿得一身黑,连头花都是黑的,头发拉得笔直,人很瘦,皮肤偏白,艳红色的口红,最耸的是
她的手提袋,是个小棺材= =【就是吸血鬼睡的那种】呃~~人家是搞艺术的吧~~
为了偷拍人家,yuki让我站到那女的边上,假意拍我实则是拍那女的= =
这个展很大~~~,好好看,3.4个小时少不了
不过真的看不懂,坦白说有些事我们也可以做到,摆个摄像机在一边,就这么拍一天,就算艺
术作品了,这个~~~~~~【这种东西还不少,总觉得作品水平良莠不齐】
看完展,我两都觉得走得累死了,走在人民广场,看着高楼大厦,呃,觉得好俗气【受某部影
像作品的影响,感觉中国人造楼像是无聊的斗气,没事摆阔一样】,不过这种影响应该也只是
过眼云烟得了
今年的双年展说是把火车开进了人民广场,在美术馆的花坛里种起了稻子,宣传的卖点自然颇具冲击力。报载开幕的第一天上海美术馆几乎“爆棚”,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急着要去观看。结果第二天临走,发现相机的电池没电了,无奈只能冲完电再去,于是第三天一早,我准备停当后兴致勃勃前往美术馆参观。由于主办方采取了限流措施,虽然也排着队,但据说人数比开幕那天少多了,尽管我仍有拥挤之感。
这届双年展的主题叫“快城快客”,据主办方介绍,展览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当下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以后人的角色的快速转换。这个题目有些大,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位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视角,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阐述着这一主题。作品中既有实物的也有平面的;既有绘画的也有装置的;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既有传统的也有前卫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对于城市化、市民化的这一全球性趋势的作出的反应和思考。
半天浏览下来,一些颇具亮点的作品给我留下较深印象。诸如:
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蚂蚁,密密麻麻爬满美术馆的外墙草地,似乎暗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规模一再扩大,人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非常狭小;
另一组群雕“人面恐龙”,创作者以荒诞的表现手法在向人们倾诉那种对远古时代的追忆,让人很自然地产生恐龙的绝迹与眼下地球人口爆炸之间的某种隐忧;
放置在入口处正对面草地上的几匹马的雕塑,秀气、纤弱,俊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就是马中的“白领”,这马几乎没有一丝马应有的强悍和雄壮,这是否暗喻在越来越安逸舒适的都市环境中一部分人的某种身体机能正在退化?
这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作品,斑驳陆离的画面,各色人等集聚在这里:有姚明,刘翔,韩寒,有杨振宁、翁帆夫妇;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中国人中间还有不少洋人面孔„„拥挤、杂乱、骚动„„,这不正是我们每天生活在这里的这座城市吗?
一架差不多真机般大小的飞机模型,机翼下,一边是一辆一半已经开进飞机机仓的小轿车,而另一边却连接着一辆手扶拖拉机,三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以这种独特的组合方式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这象是长途汽车的出站口,各色不同的包裹行李零乱摆放一地,虽然没有行李的主人出现,但这件作品已经在明白地告诉人们,又有新的成员加入到这个城市里来了,这中间或许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许有到都市寻求发展的淘金者,更或许有背井离乡的农民工„„。
一个布置有序、气度不俗的客厅,而所有家具上面洒满厚厚的一层白糖,荒诞离奇的场景象要告诉观展者一些什么„„
这是一位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大门边上一块狭长的花坛改种的一小片水稻,象在无声地提醒人们,面对繁华喧嚣的都市,你可曾知道,它的前身也曾是风吹稻浪的田畦„„。
二楼一件微缩实物作品使我驻足良久,这是一间半人多高、一人来长的小房子,按比例缩小的床铺、饭桌、蹲坑,煤炉,桌上的电扇,地上的暖瓶,塑料篮里的鸡蛋,搁在柜子上的电视机,上下阁楼用的木梯,贴满旧报纸的门等等生活起居所需都拥挤不堪地堆塞在里面,一眼就有似曾相识之感,让人一下就认出这是上海无数个亭子间,二层阁中的一员,------这不正是我们当年曾经的居住之所吗?
要说这次双年展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放置在入口处的那列火车了,旁边铁制的三个真人般大小的年轻人肩背军用挎包,手里挥动“红宝书”,走进后面的一节车厢,厢体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正”字。看到这些,只要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铺天盖地的上山下乡运动。
清楚记得那时我的一个堂弟在黑龙江农场支边,过完春节返回这天,我与另一个堂弟去北火车站送他,寒风凛冽的冬夜,映入眼帘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啊:火车站里里外外人山人海,每人手上大包小包的行李,在水泄不通的车厢里为了抢占一个行李架空间,小伙子几乎是踏在人的肩上去抢;当列车启动的汽笛鸣响,父母、兄弟、朋友、情侣,大呼小叫的,抱头痛哭的,细心叮嘱的„„,一双双手攀着车窗,脚步随着缓缓前行的列车移动。这时,同去送行的我的堂弟突然放开他哥哥的手,从棉大衣口袋里拿出二根烟花,猛吸了二口烟,迅速将其点燃,漆黑的火车站上空一串五彩烟火腾空而起,送行的人们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片刻后便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与亲人离别的复杂情绪突然被这烟花点燃而爆发出来。虽然事后我这位尚未成年的兄弟被车站民警带走训话,不免有些沮丧,但这天晚上这二支普通烟花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美丽、最精彩、最难忘的烟花燃放场面。
站在这列锈蚀斑驳的火车边,我被深深触动,想得很多很远,一件艺术作品能拨动人的心弦,启动人的思绪,与之产生共鸣,这应该就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吧。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只有深切地关注并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变革之中,融入于“人”的命运之中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只有打动人的情绪,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艺术生命。
这便是我观看08双年展的一点感悟吧。
第三篇:202_双年展
征稿】202_•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章程(202_-07-18 11:48:12)转载标签:油画展览征稿征集杂谈分类: 202_年油画展览征稿、征集
202_年创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北京双年展),由国务院批准立项,政府出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是中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扶持的知名品牌文化活动。北京双年展已在202_年、202_年、202_和202_年相继举办了四届,参展艺术家累计202_余人,观众累计达百万。北京双年展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采用中国策划委员会团队与国际策展人结合的策展方式,坚持构建和谐世界的策划理念,参展作品以绘画和雕塑形式为主,在当代世界艺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展览名称:202_·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第五届北京双年展)。
二、展期、展地、作品件数 展期:202_年秋(待定)展地:中国北京•中国美术馆 展出作品约600件。
三、展览主题 主题:未来与现实 主题释义:
美好的未来永远是人类的梦想。可能的未来立足于脚下的现实。
对于未来的展望一直是古圣先贤的理想寄托,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有中国古代的《礼运·大同篇》、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等;对于未来的描绘也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在每个时代都有鲜明而生动的印记。当代中国走向未来的姿态举世瞩目,中国也正需要了解一个走向未来的世界。
我们当下的现实世界并不理想:生态危机、地震、海啸、核污染、战争、宗教冲突、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未来。这些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对未来的普遍焦虑,更构成了对可能的未来探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来是现实的结果,现实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有着无数的可能,是走向友好相处、发展繁荣的“和谐世界”,还是生态破坏、家园荒芜的“世界末日”,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现实选择、态度和行为。消除现实灾祸,重建走向未来之路的基础,全球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建构和谐的世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包括当代艺术家明智的选择和神圣的责任,这是当代艺术崇高的精神使命。
“未来与现实”这一主题把未来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面对未来,当代各国艺术家可以自由地驰骋理想,放飞想象,不仅可以有对于美好将来的畅想,也可以有基于未来观念之上的对现实生活的洞察;既可以从容借力传统的样式,把握视觉艺术的本质,凸显艺术家的独特体验和发现,也可以着力艺术语言的探索,实现形式拓展方面的创新,为艺术表现打开新的天地,共同构筑一个超越现实、走向未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记录着当代人类为了走出现实的困境、创造美好的未来而艰辛跋涉的足迹,也寄托着亘古人类永远的梦想。未来无限,艺术无限!
四、参展艺术家与作品要求
北京双年展参展作品来自世界五大洲,遴选各参展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展览以绘画和雕塑作品为主,也可吸纳一定数量的平面影像、综合材料及装置类的作品。
1、北京双年展的国内外参展作者由特邀和自由应征两部分组成;特邀中外艺术家名单由策划委员会确定;应征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
2、参展作品应为近5年来创作的,应注重美学品位和艺术质量。如参展作品已被代理或收藏,由作者负责与代理或收藏方进行具体沟通。如沟通未果,导致无法来京展览,将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作者不得擅自更换入选作品,更换作品需经策委会通过,策委会有权拒绝更换作品。不接受纸上综合印刷品。
3、绘画作品尺寸不小于1.2×1.2m(含画框),不大于3.0×3.0m(含画框);雕塑类作品最小尺寸为50×50×50cm,最大尺寸为200×200×200 cm,单件作品重量不能超过150 kg,各部分需衔接牢固,整体不褪色、不变形、质地结实。其他形式作品视具体情况另议,如有特殊要求,参展作者需提前与组委会联系。
4、组委会有权拒绝与作品信息表不符,超尺寸及重量,有噪音,散发有害气体,漏液,无法运输,无法布展,或被认为对观众有危险的作品布展。
五、参展办法及有关日程安排
1、每位作者提交2-5件作品的图像资料供评委会评选,并须填写统一制定的参展作者登记表及作品信息表,表格可从北京双年展网站(见“
十二、联系方式”)下载或从北京双年展办公室免费领取。
表格填写务必清楚,不漏项,国外参展作者(华裔除外)用英语填写。报送材料逾期将不被接受。
作者登记表请附2寸彩色个人照片2张及同版电子版个人照片,电子版照片不小于1M。2、202_年12月15日之前将手填并亲笔签名的表格(有条件者可同时电脑填写一份,发至组委会指定电子信箱:bjbiennale@yahoo.cn)及所提交作品的彩色照片(照片大小为12寸,雕塑作品每件应配不同视角的照片3张,照片背面应注明相关信息:作者、题目、尺寸、材质、年代等,组装作品要有清楚明了的安装图)、光盘(作品电子版照片不小于4M)、反转片(120型号,标明作品基本信息、正反面及上下)寄到北京双年展办公室,供评委会评选。所有参选资料存档不退。
3、无须交纳报名及参展费。4、202_年2月上旬,评委会依据照片及反转片对所有报送作品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另行通知并在北京双年展官方网站公布,同时,组委会将向入选作者寄发邀请信等,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入选作者应将相关回执签字后在202_年5月1日之前寄回组委会。
5、组委会保留以下权利:自由展示获奖及入选作品,对参展作品进行自由拍照并公开免费使用照片,公开免费使用作者署在报名表及网站上的个人信息。
六、参展作品装裱、包装、运输与保险
1、组委会负担国外参展作品的往返运费,国内参展作品组委会只负担退件费用。
2、绘画作品由作者自行装框。油画作品固定在外框上须坚固可靠,作品内外框上不应有钉子及锐物外露;版画及水彩画、粉画作品的镜框不应使用玻璃镜面,可选用有机玻璃或透明塑料板;雕塑作品如对展台有特殊要求,请作者自行准备;其它媒介的参展作品另议。
3、国外作品往返运输保险费由参展作者自行承担,作品在展览期间的保险由组委会统一投保。
4、组委会将及时告知国外作者已确定承运的运输代理公司。202_年5月31日之前,国外作者须将按要求包装好的参展作品交给组委会指定的运输代理(组委会提前将作者提供的联系方式告知运输代理),包装箱外需写清组委会告知的参展编号,包装费作者自理,运输代理不负责上门取件。
202_年8月31日之前,国内作者须将包装好的参展作品寄至组委会指定地点,包装箱外需写清组委会告知的参展编号,须是“门”到“门”的运输性质,作者自行承担作品来京运费,回程运费由组委会承担。入选作者需按照入选通知将对应的作品按时起运或交给运输代理,不能擅自更换作品,否则组委会有权拒绝接收。如入选作品不能按时交给代理或运至组委会,组委会对在此情况下造成该作品无法展示的后果不承担责任。
未入选作品被作者自行运至组委会或展场的,组委会概不接收,且不承担该作品的代管、退件等任何义务。
5、所有作品如因自行包装不善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因自身不稳定或不牢固发生破损、脱落、变形或其他变化,或在自行运输过程中使作品受损,组委会将及时通知作者,但不承担任何责任。
6、参展作品由组委会负责退件。国外入选作品未通过指定运输代理而送至组委会的,组委会不负责退件,确需组委会退件的,需在202_年5月1日前与组委会商议。
七、作品集及宣传品
1、作品集:彩色精印635mm×965mm,1/8。除所有参展作品外,还将收入作者简介、作品说明等文字内容。每位参展作者获赠一本。
2、导览册、贴心手册。
3、彩色海报。
4、请柬(分开幕式、酒会、研讨会三种内容)。
八、研讨会及文献集
1、展览开幕后举办为期1天的同声传译(英法文)国际研讨会。
2、邀请策划委员和中外参展者及海内外有影响的批评家、策展人、学者、编辑等参加。
3、议题围绕展览主题确定,如“灾变与重建”,“和谐共生”等。
4、研讨会方式:(1)圆桌会议或国际惯例式的计时演讲、答问会;(2)对讲人论辩、答问会。
5、会后出版研讨会中英文文献集。
九、设奖
由中外艺术家、策展人及评论家组成国际评审团于展览开幕前评出最佳作品奖、优秀作品奖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等奖项,评选结果在媒体上公布。
十、证书
组委会将分别颁发入选证书和获奖证书。
十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具体实施。后援单位:(待定)协办单位:(待定)
鸣谢:中国驻参展国大使馆、参展国驻华大使馆、参展国合作机构 组织委员会:
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组织委员会,由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及委员若干人组成,协调主办单位、后援单位、协办单位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全面负责领导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的筹备和展出的各项工作。人员待定。策划委员会:
由主办单位负责人、艺术家及所聘请的国际策展人组成策划委员会,发挥群策群力的集体智慧,全面负责展览筹备和展出的学术性工作,包括推荐中外特邀作者,确定入选作品,研讨会的策划和作品集、文献集的编辑工作等。顾问(4名):
靳尚谊邵大箴袁运甫钱绍武 总策划(4名):
冯远刘大为王明明吴长江 策划委员(18名)(依姓氏笔画顺序)
丁宁、王镛、卢禹舜、田黎明、刘健、刘进安、李象群、吴为山、杨飞云、张晓凌、杭间、胡伟、陶勤、诸迪、朝戈、董小明、谭平、薛永年 国际策展人:罗格等(待定)
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和中国美协对外联络部,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十二、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1701室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86-10-59759381 59759383 59759391
传真:86-10-59759383(国内)
59759381(国际)网址:www.teniu.cc 注:凡申请参加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作者,均被视为已同意本章程及报名表上的内容。202_·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委会对本章程条款内容有最终解释权。
所有入选的海外华人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艺术家,权利、义务与中国大陆艺术家相同。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织委员会 二○一一年六月
第四篇: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梦
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梦
威尼斯的中国梦 202_年06月28日 06:38 AMFT中文网编辑 盛立宇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超现代艺术。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份。1893年 4月19日,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界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
“中国人来了。” 202_年5月31日,威尼斯的皮诺美术馆门口,一个意大利门卫扭头对伙伴嘀咕了一句。
这是5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前一天。水城阴雨,但街道和美术馆里中国面孔突然多了起来。他们大都是来参展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5月28日到31日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这四天是双年展的预展,威尼斯迎来艺术界的名流和媒体,各种展览开幕,酒会和派对无数。艺术家忙于布展之余,还要接待藏家,美术馆代表和记者。现在,他们终于从各种紧张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可以好好看看威尼斯呈现的当代艺术景观。保守估计,这里的中国艺术工作者接近两千。威尼斯双年展有百余年历史,是当代艺术界的盛会,但中国艺术家与之的渊源并不长。80年代,中国受邀参展,送去了剪纸和刺绣,与当代艺术的趣味格格不入,交流中断了十年。直到1993年,意大利外交官茀兰(Francesca Dal Lago)牵线,16名中国艺术家才再次受邀参加主题展“东方之路”。其中有王广义,方力钧,张培力等日后为人熟知的名字。当时的中国媒体和这些艺术家一样,显得兴奋和生涩,艺术刊物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获取国际身份”,大众媒体则称“初步亮相”已经“轰动海外”。只是少有人知道,这十几位艺术家挤在一个展厅里,房间的一半还被人挤掉。
时过境迁,20年后的很多中国艺术家已对国际舞台轻车熟路。202_年五月,超过300位中国艺术家登陆威尼斯,中国平行展数量近20个,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以其影响力,威尼斯双年展吸引这么多中国艺术家不足为奇。但如果有哪位艺术家声称自己轰动水城,行内人可能会问一句,哪个展? 参展≠出名
简单来说,当今的威尼斯双年展有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个组成部分。主题展体现双年展总策展人的意志,为整个双年展定调;国家馆类似世博会,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场馆里自由命题;而平行展由非盈利艺术机构向组委会提交申请,获得许可后举办。平行展虽是威尼斯双年展正式组成部分,但内容没有必定联系。虽有“批准”,但无“审查”。曾梵志作品:无题
既然如此,平行展水平就各有高低,参展艺术家也是各路英雄。数百人的中国艺术家队列中,有一部分得以跻身关注度较高的展览,如曾梵志的一对大画幅作品“无题”展出在收藏家皮诺的海关大楼中庭;而艾未未的作品也入选两个平行展,一个国家馆,并引起不少话题。在国际上,这些艺术家或有学术认可,或能制造争议,在双年展舞台上,也自然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但更多人并不在当代艺术的图谱上,对他们来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机会。第一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希望能够遇到“伯乐”,获得学术上的肯定。对于更急功近利的人而言,一件“去过威尼斯”的作品,则可能带来更高的市场价值。
但这很难。包括主题展,国家馆,平行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有上百个,每个展览的作品又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即便是好作品,也很容易被淹没。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作品往往只能留人驻足几秒钟。艾未未作品:Bang
即便如此,威尼斯还是让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参加平行展。预展期内,威尼斯主岛酒店客房大多在每晚五千元以上,很多人选择住在岛外,每天火车往返,三餐披萨。如果在威尼斯两周,带上助手,交通和运输花费可达几十万。交不起旅费的艺术家,往往用作品抵开销,展出后的作品交由赞助商收藏。300多位中国艺术家中,绝大多数参加的是平行展,数量大大超过上届。
批评随之而来。很多评论家称国内策展人和艺术家“急于登场”,甚至是“做给国内看”。一些展览剑走偏锋,在作品选择和策展理念上偏离传统,引来指责。有中国艺术家称,相当一部分平行展“丢脸”。“未曾呈现的声音”
今年欧洲天气反常,五月底的威尼斯只有十多度。孙平只穿了一件松垮的体恤,手和衣服上面满是油墨。他六十岁,皮肤黝黑,眼袋很深,刚刚完成一件形式激烈的作品。他并不掩饰愤怒。他受邀到威尼斯参展,但展览的主办方广东美术馆却在表演开始前三十分钟拒绝作品展出,原因是作品涉嫌淫秽。这位以“反体制”和“身体”为标签的艺术家也做出回应,强行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一名穿肚兜的女子用下身和毛笔写的书法。众人围观,闪光灯喧哗。
孙平参加的这个展览叫做“未曾呈现的声音”,是个巨型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约170位,展出场地近五千平米,是所有平行展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个展览上,不止一件像孙平这样充满了争议,甚至让人感到荒诞的作品。这台耗资近两千万的巨展被很多人批评为“一无是处”,是威尼斯中国平行展中受到议论最多的一个。
30号下午,展览在威尼斯军械库93号展场开幕。虽与中国馆隔岸相望,但交通不便,找到这里并不容易。穿过好几个空旷的展厅,才找到发布会现场。这里是明显的“中式”:嘉宾坐一排,面向观众,逐位发言。场间,几个化了浓妆的意大利小姑娘把大红短旗袍撑得满满,来回穿梭,被几位摄影爱好者一阵连拍。
现场的几百人中,大部分是参展的艺术家。其中一些人成熟的艺术观和另一些人静态的思维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和无数作品挤在一起,左手油画,右手雕塑,众声喧哗。个别国际人士显然有些困惑,对身边懂英语的友人讲,我觉得这实在是太大了...视频:未曾呈现的声音现场整个场面让人似乎穿越回到国内。策展人王林说,这是他有意呈现的景象。这个展览就是要让西方听听中国的声音。他的前言是28个字:“艺术使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真实的声音。” 争议平行展
并非所有人都买他的账。一些评论家说,展览布局糟糕,作品与作品之间,缺乏视觉和空间上的联系,显得逻辑混乱。一位知名艺术家在微信中说,展览形同“农贸市场”,而策展人应该被“吐槽”。
现场一位旅居海外的艺术教授说,从选择艺术家,选择作品,到安排作品实现和布置,策展人不知所云。以至于难以从策展概念,策展研究层面来谈论这些展览。
“太不讲究,”这位策展人说。“比如你要装修一个房子,里面各种家具,先还不涉及到装修品味的问题,先得把东西摆对吧?总不能把床放在厕所里面。” “未曾呈现的声音”部分作品
策展人王林是知名美术批评家,现在正要面对这些批评。这位儒雅且有明显东方意识的四川美院教授说,现场这些让人困惑的“中国观感”,实际上是他有意为之。他故意把展览做的迷奇,局部拥挤,压抑,为的是在威尼斯现场呈现一个中国式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体验。他有意抗拒西方美术馆清心寡欲的观看方式。至于这个体验是否带来愉悦,他并不在意。在王林看来,批评者众,是因为触动了当代艺术的既得利益。他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了艺术明星既得利益的一个小圈子。规则制定者是西方策展人,藏家,以及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而他想做的,是超越西方艺术制度和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呈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原本的生态。这个景象真实,全面,也因而不可避免地复杂,艺术家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形态,也必然不是“既得利益”者熟悉且认可的。
王林的说法道出了一些实情。文革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确是由一部分驻华外交官和记者介绍到国外。他们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批评者们说,这是后殖民主义的延伸,而中国艺术家是在迎合,甚至向国外策展人献媚。
类似的批评延伸到中国国家馆,认为官方意识形态绑架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像孙平那样的行为艺术家,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国家馆的入场券。评论家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就迷失在在西方语境和中国官话两者之间。但也有人说,过分强调这些背景,是在卖弄悲情,本质上还是在向西方艺术体制撒娇。看过好几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顾振清说,太多展览打“中国牌”,却都达不到挑战和竞技的水准,他笑称,别人问他,到底平行展,国家馆,有中国人参加的这些展览,哪个稍好?
他说,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了。台湾馆!
但或许否极泰来。这位艺术界的老兵说,中国艺术家去威尼斯,追逐双年展的学术性,总比一位追逐拍卖会和博览会好,去了双年展后,他们看到问题,获得经验,与国际艺术圈人士交流意见,知道什么才是好展览。这种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会像醍醐灌顶,“是真正的洗礼。” 威尼斯“去神圣化”
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任芷田就有这种体会。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他发现,各种平行展,国家馆,优秀的作品其实很少。再加上中国艺术家大规模“赶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光环退去,参加了也称不上荣耀。他个人不寄望这个舞台成名,反是观察世界,发现自己的作品和世界水准的距离,这方面的收获更多。威尼斯对他来说,已经只是另外一个秀场,最终的话语权还是看作品的分量。
曾经一度,艺术圈内有人去海外做展,无论反响如何,都声称自己轰动欧美。这种把戏在信息开放的当今已经越来越容易拆穿。参展威尼斯的中国艺术家中,如果有人作类似声明,也只会被嘲笑。
哪怕把威尼斯双年展看做当代艺术圣坛的人们,现在也应该修正看法。威尼斯的确展过很多大家,但这里却不是设定标准的场所。威尼斯双年一度制造明星,但时至今日,西方艺术精英却想扭转这种局面,不为市场服务,而是试图更加平铺直叙地呈现当代艺术作为知识生产发动机的面貌。本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无意呈现视觉奇观,也没有堆砌明星,就是体现了这种愿望。前去双年展的人们也应知道,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展览,而是一个艺术生态。当代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几十年的瑞士藏家乌利·希克说,意义之一在于制造辩论。如果此言有理,那么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舞台上的表现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作为一个几百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这不算一个坏作品。
曾梵志作品照片版权:?Palazzo Grassi, ORCH orsenigo_chemollo
第五篇:中国民间艺术鉴赏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
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
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美术及其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因民间是民俗的载体,就要结合各民族、各地风俗民情来欣赏。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与节日活动的内容,民间艺术与这些节日紧密结合着,要欣赏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艺”的。民间艺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即像它们自己说的:“从心里想出来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学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