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立秋之夜》
【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立秋之夜》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的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的响。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是穿着单衣觉得不热的时候。马路两旁永夜不息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
两人尽默默的在马路上走。後面的一个穿着一套半旧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着不流行的白纺绸长衫。他们两个原是朋友,穿洋服的是在访一个同乡的归途,穿长衫的是从一个将赴美国的同志那里回来,二人系在马路上偶然遇着的。二人都是失业者。
“你上哪里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问穿长衫的说。
穿长衫的没有回话,默默的走了一段,头也不朝转来,反问穿洋服的说:“你上哪里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的尽沿了电车线路在那里走。二人正走到一处电车停留处,後面一乘回车库去的末次电车来了。穿长衫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等後面的穿洋服的。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长衫的身边的时候,停下的电车又开出去了。
“你爲什麽不乘了这电车回去?”
穿长衫的问穿洋服的说。穿洋服的不答,却脚也不停慢慢的向前走了,穿长衫的就在後面跟着。
二人走到一处三叉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穿长衫的走近了穿洋服的身边,脚也不停下来,仍复慢慢的前进。穿洋服的一边跟着,一边问说:“你爲什麽不进这叉路回去?”
二人默默的前去,他们的影子渐渐儿离三叉路口远了下去,小了下去。过了一忽,他们的影子就完全被夜气吞没了。三叉路口,落了天风,转起了一阵黄沙,比较狂猛的风,呜呜的在高处响着。一乘汽车来了,三叉路口又转起了一阵黄沙。这是立秋的晚上。
六年级:鹿泉--6--可可
第二篇:【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摘抄
【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摘抄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六年级:鹿泉--6--可可
第三篇: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某学者说:“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往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的确,读郁达夫的散文,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获得一种如诗如乐的美感。
首先,郁达夫的散文,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修饰和选用,从而获得语言活泼形象和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
如在《闽游滴沥之二》中,描写闽江的秀丽时说道:“„„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这段文字中所选用的三个形容词“绿”、“曲”、“静”,表现了事物在色彩、形状、情态上所具有的美感和优势,说明它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选用的同义词“没有”、“不及”、“比不上”,又表示了程度上不如,如果只用一个“没有”或“不及”来表示,那么语言的活泼多变和富有生气的效果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郁达夫的散文还常通过运用句式的长短变化、整齐和对应、均衡与错落等手段,产生一种疏密有致、和谐流畅、如诗如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如在《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中,“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我们在仙霞山中,龙溪岸上,自北去南,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这段文字中,有长句,也有短句,长句语意舒缓、绵细,短句语意急促、明快,长、短穿插相间,产生了舒缓平静而又跌宕起伏的节奏,读之,柔婉自在、韵味缠绵、富有情致,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感。
再次,郁达夫散文语言上的美感,还体现在诗与文的结合上。在游记散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在那清新的文句中,常会穿插进一两首文句优美的、抒情咏怀的旧体诗,这些旧体诗的出现,往往是作者对景、对物的有感而发,从而使景物美中更美,使文章通篇生辉。
《杭州小历纪程》一文,作者在游览中随口念出的两句打油诗:“落日半江红欲紫,几点星火点西兴”。这优美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晚秋的傍晚,钱塘江面那美丽的画面:落日余辉由红渐渐变紫,天色亦由明渐渐变暗,此时,西兴的点点灯火已映照着江面,前后景色密切相关,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写作技巧,不仅描绘了江面的美丽,写出了它的多姿,而且还可以让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看出画面上本来没有而在生活中却确实存在的东西。最后,在郁达夫的散文中,作者一方面表现出对疏野清奇的词语的爱好,另一方面,郁达夫的散文取调于幽默的情趣,并且行文中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常常会在不经意之处溢出,却又总给人以畅快之感,并且令人回味。
如在《说木铎少年》中,作者借古喻今,巧妙地勾勒出现代帮闲走狗文人的嘴脸;在《声东击西》中,嘲笑了国民党的腐败怯弱、不敢抗日、自欺欺人;总之,郁达夫用他“散文的心”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又将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四篇:读书札记
读 书 札 记
贺中伟
【书名】《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以下简称《影响》)
【最大的感悟】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最杂的感悟】1——8。
【1】
《影响》由五个篇目构成,分别是:教育习惯篇,教学习惯篇,学习习惯篇,生活习惯篇,行为习惯篇。看起来,这五个方面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教师的习惯。但我认为,全面应该是在一个大的思想下的全面,即“道而术之”。贯穿《影响》始终的应该是“教师习惯的重要”。一个教师真正的感悟到了习惯的重要性的话,真正的由《影响》而致力于习惯的养成的话,此书功莫大焉!
【2】
窃以为,教师当先做人,再做事。
所以,我读《影响》,先读“学习习惯篇”、“生活习惯篇”、“行为习惯篇”,学习“做一个完善的人”,在生活中“做一个充满情趣的人”,在行为上“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慢慢的做好了人,再教育教学,“做智慧的教育者”,“成为有魅力的教师”。并且,我以为,非德者无以为教。大德益于宇宙,小德利于家庭,无德祸害人类。
【3】
学习习惯中的“成为名师的理想”、“让自己现代起来”、“笔耕”、“博客”、“品书品课”等,我很认同。但“嫉妒”的习惯,不得苟同。第61个习惯篇目下,所选“经典案例”中胡社生的进步与成就,不能证明是“嫉妒”的功德。进取心不等同于“嫉妒”。
【4】
练好三字一话——
二十年前在常德听魏书生的《反对自由主义》的课,看他的板书,课题是美观的隶书,提要是漂亮的行书,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师生间交流,其乐融融,那情景让人如沐春风。我想,做老师就要把字写好,把话说好。1
【5】
要有良好的心态——说得容易,做到很难。
中国人的民族性太排斥“积极的心态”。美国人说“第一次面对陌生人要尽力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要推销自我”,而中国人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中国文学有太多的伤感的婉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西方文学中即使海边孤独的老人也有积极的精神。油画明丽,国画淡雅。
所以,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就要脱离旧的藩篱,从骨子里现代起来,积极起来。否则,已经多元了的世界,会让我们格格不入。我们岂不成了“遗老”?!
【6】
学会真诚地赞美——
真诚地赞美别人,是送给别人一个好心情。别人有机会也会送给你一个好心情。好的心情,利于健康,利于工作,利于生活。
【7】
教育需要严格。
严格指向做人,则使人厚德载物,坚毅坚强。严格指向学问,则使人严谨精细,全面深刻。所以,古人云,严师出高徒。
【8】
养成“问课”的习惯。
“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
有心者时时处处问,课前问教材中字词句段篇意义,课时问全体学生眼神表情,课后问师生知识情感技能。问之所到,思之所至,长此以往,思如泉涌。
【最远的感想】读书走路当老师。
老师应该是饱学之士。
饱学不可不读书。所以,做老师之前和做老师时,要读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还要拿英语证电脑证普通话证继续教育证,可谓读得多矣。
但读是读得多了,却无以成饱学之士,何哉?
陆游答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那就是要走路,在自然中走而生成“念天地之悠悠”之感,在社会中走而听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声。可是,我们的老师,见到过山之巍巍海之汤汤么?体验过农民工人科学家解放军的生活么?没有。所以,我们的老师是纸上速成的老师。
老师也当然就有了纸上思维——没有实感没有质地没有自我没有创新。因此,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才能当好老师!2012年2月
第五篇: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刘云泉在《语言的色彩美》中说:“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不仅是生理反映,而且是一种‘审美反射’。”对色彩的感受,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理解。
俄罗斯的人们喜欢的颜色是红色,经常把红色与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看来,白色代表纯洁、温柔,绿色代表和平、希望,粉红色是青春的象征,兰色表示忠贞、信任,黄色象征幸福与和谐,紫色代表威严与高贵,黑色是肃穆和不祥的象征。
罗马尼亚人把白色视为纯洁,把红色视为爱情,把绿色视为希望,把黄色视为谨慎,这些颜色都带有积极的情调,而把黑色视为具有消极意义的色彩。
法国人喜欢红、黄、兰色。捷克斯洛伐克人喜欢红、白、兰色。德国人喜欢金色,不喜欢紫色、绿色和咖啡色。英国人喜欢淡雅色彩,不喜欢绿色。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色彩有不同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明白这个问题,也许是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理反映,有不同的“审美反射”,正如刘云泉先生所说的那样,但是这没有科学的考证。
由于审美主体的个人修养和学识的不同,对色彩美的欣赏水平也就不同。而且由色彩诱起的感情是无定的,它会随着审美主体所处的环境、心境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喜欢色彩,欣赏色彩,要想有高层次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缺乏美感能力的主体
不可能欣赏美。这要求我们不但有教深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且要懂美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有实际生活经验,多读书,多看画,多研究,多总结。还要多看名家对作品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美感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美在实践中创造,美也在实践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