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17-107947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6 12:01: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

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

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创伤,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以上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于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而造成的。为此本文从心理方面,对高一学生数学的障碍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依赖心理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在数学教学中,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多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2.急躁心理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表现在数学上常为: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真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有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

(1)学生的定势思想,经过考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的考上了高中,一部分同学,甚至错误的定势为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从而对学习的重视,努力程度不够。

(2)教法的定势带来了学法的定势。通过对高一(2)、(3)班的学生座谈了解,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听了初中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老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在黑板上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尤其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

4.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公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讨论和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有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质量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即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具体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1》“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2》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3》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4》高一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高中数学学习等等。

二、对策

如何引导高一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中学数学教学必须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在:把握学习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的总原则之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首先给高一学生介绍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特点的变化,帮助学生主动调控学习心理。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到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教学中可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进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计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第一,要每天做好课前预习、课后的复习工作,并努力记牢重点知识;第二,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1、学会区别正常学习心量状态与不良的学习状态。

(1)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单元小结和及时改错。

(2)正确区别正常的心理与异常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定高中三年

学习计划;高一打好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出成绩。有利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三年各有侧重,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1、优化教与学策略,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地进行学习。

(1)狠抓基础

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还要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发展健全的人格。

(2)联系实际

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

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注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讲究方法

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的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障碍小品

陈氏心理诊所

开场

(一)(广告音乐,旁白:……)

(二)(门外突然传来声音)母亲:儿子,快点,没事,别害怕(扯着儿子进来)妈妈今天给你预约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进来,儿子表情低沉)不仅从XX大学毕业,而且曾去X国留学多年。

儿子(进屋同时)(突然抬头发现屏幕上的字,低语):陈氏心理诊所(突然狠狠的甩母亲的手)心理诊所,我没病!我没病!

(母亲大惊)(把儿子按在椅子上)母亲:儿子别怕,真的没事,好不容易给你预约到的。你别怕,没事,真的没事。

(三)(同时)医生:不打针,不吃药,坐这就是跟你唠,今天接了个好活(不着调的笑)(乐提提的转头向母子二人)嗨,来了。

(母子回头看它)(表情比较不确信)

高潮

(一)(表情笑眯眯对着被母亲按在椅子上的儿子)医生:来来来,你能有什么事啊。(举起手里的一个画本)来,咱俩一玩玩这个测试啊

(吸引儿子的注意力)一起看 医生:我知道了(后期安慰儿子,台词自己想)儿子:(一点点信任医生)

医生:告诉我你的想法,没有什么好害羞的。毕竟,我是你的朋友(又喷儿子)(解开心结,表情比较害羞)儿子: 我不知道怎么的,老是对某一事情感到焦虑恐惧和害怕,这个事情主要担心害怕在未来会发生,但是这个事情又没有发生的依据 感觉自己的注意力总是在这个上面 并且伴随着很不自然的焦虑和恐惧 感觉这样持续的时间很长 很苦恼 如果是其他人的 估计这是个不值得挂在心上的事情 但是我就是老是想 老是猜测 老是在担心 老是在害怕让自己很难受我真的是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这种感觉很难受..(安慰状)医生: 没关系…………(开导)

(二)(母子感谢状离开)

尾声

(20年后)医生(很滋润的喝水)呵呵呵,现在的时代哦,发展啊—迅猛:现在的孩子啊,心理呦—迷茫;呵呵呵,怎么时代发展越快,这些孩子的不满意反而多了呢?唉╮(╯▽╰)╭

(门外传来一个男人焦急的声音)王泽鹏:女儿,没事,没事,别害怕(扯着女儿进)(女儿着装另类,行为偏激)(表情不屑)女儿:切!医生:呵呵,这人看着眼熟。呦你又来了(对观众)怎么爷俩一起来折腾我啊!(无奈状)(对观众)在生活中你们也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些问题吧(微笑)那么,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结束 互动

第四篇: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专题讲座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专题讲座

数学是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它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但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生来说,他们觉得数学学起来枯燥无味,难学,甚至厌学。自己教了四轮毕业班,在教学中,就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

1、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4、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5、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二)“三到”,即心到、情到、人到。

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心理障碍

内容摘要: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几种类型:抗拒心理、依赖心理、应付心理、投机心理;产生这些心理的主要问题是: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好的学习方法、不当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效地进行古诗文学习,就必须 让他们改变原有的不良心理,变抗拒为合作、变依赖为主动、变应付为积极、变投机为规矩,同时,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 文学习

心理障碍

成因

克服

一、什么是心理障碍?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心理障碍”解释为: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思维不够正常。现代医学认为,“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例如,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表现愤怒甚至冲动报复,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综合二者观点,“心理障碍”是一种心里、思维现象,它是暂时的局部的心理异常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

二、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心理障碍表现及成因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梗塞、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抗拒心理

表现为对学习要求怀有对立和排斥情绪,以抵抗外界压力来满足自尊,导致抗拒的行为倾向。中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就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因此“古诗文无用论”在中学生中产生着很大影响。许多中学生认为古诗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更有甚者认为古诗文是个老“古董,学习、掌握与运用它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不能与时代同步,从而产生学习的抗拒心理。

2.依赖心理

表现为依赖感强,习惯于求助于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助或别人的帮助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和行为。要学习古诗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学习古诗文时常常抱有走捷径的想法,要么靠辅导资料,要么等着老师讲解,根本不自己动脑筋思考。总想着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自己可以省时省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3.应付心理

现在的中高考,古诗文占分比重越来越大,迫于压力,学生对古诗文不敢不学,不敢不背,但是古诗文只会背诵不会写等于不会。部分学生于是就怀有侥幸心态,应付的心理去读去背,结果可想而知。花时间去读去背是出于无奈,不是自己主动想要的东西。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能愉快地接受,认为自己能在学校呆着就很给老师、家长面子了。这部分学生的一切行为只是流于应付。

4.投机心理

很多学生不知道,在古诗文学习上,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较厚的底子,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常有学生这样说:“我会的他不考,专考我不会的。”有的学生还说:“反正文言文就这么几篇肯定会考到的。”于是总想着让老师押题,或者只盯着课本上那几篇课文死记硬背,没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在学习古诗文上,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而是采取投机心理,总想通过不付出努力或者较小的努力去获得良好的成绩。

产生以上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学习习惯的问题。只要是古诗文学习,就感到头痛,对古诗文有一种排斥心理。因为从一开始,没有把基础打好,日积月累,对古诗文的学习就越来越不适应。该记的没有记好,该好好做的练习不好好做,长此以往,问题由少变多,由小变大,越积越多,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出抵触心理。这就是长期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后果。

其二,学习方法的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古诗文好学,不像理化那么难学,只要上课听听,做做练习,背背要求背诵的课文就可以了。”学习的时候就只是关注某个常考的字、句、段、篇,记记课下注释,翻译段落,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不懂得联系、比较、鉴别,不能够灵活迁移运用,一旦遇到课外的内容,又不知所措。

其三,教学方法的问题。文言文教学是难点教学,单纯以讲、记、背、默、译为主,一旦转到运用练习,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古寺文教学的难度加大,尽管教师在课上费尽心力地讲解,但学生不买帐,厌烦情绪很大。结果是教师受累不讨好,收效甚微。其实,细究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老师讲得多,包办代替的多。老师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都面面俱到。不能调动学生去主动学习,带着问题,有兴趣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一旦没有了自主性,哪里还会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呢?学生厌学,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缺少艺术性,没有根据学生兴趣这个心理基础去组织教学。

三、克服心理障碍,有效地进行古诗文学习

我们知道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抗拒、依赖、应付、投机这四个类型上,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要想使中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就必须克服这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从形成原因的根本上着手,让他们变抗拒为合作;变依赖为主动;变应付为积极;变投机为规矩。

1.变抗拒为合作

在古诗文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是都十分喜欢,迫于考试才学,再加上老师教学中,多以灌输为主,致使学生好听就接受,不好听就抗拒。要改变学生的抗拒心理,使之变为合作,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心理学指出:“由客观刺激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中学生产生直接兴趣有强大的力量,表现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由客观刺激物内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中学生产生间接兴趣,这样的吸引力带有持久、稳定的性质。”要让学生变抗拒为合作,可以通过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活动方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小集体的学习环境里,通过互助、互帮、竞赛等形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先以自愿为原则,老师适当调配,搭配要合理,既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学习上能互补,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脾性等。学生先通过小组内部的相应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互相切磋过程。再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古诗文的学习比较适合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把诵读、记背、理解、练习、巩固等环节放在活动中展开。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抗拒的心理,从而在合作中得到学习的渝快,得到认可,得到提高。

2.变依赖为主动

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学习中依赖心理的产生,从原因上追究,一方面来自于家庭,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我锻炼的机会。这种状况延续至学习上,也常常会产生同样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有些老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依据课本和教学大纲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只满足我讲完了,不懂的可以来问我;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用教材,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使有些同学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要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变依赖为主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将课堂还给学生,由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转向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学习的天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学设计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和教学大纲,要勇敢地跳出课本,活化教材和课本知识,一切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实施教学。

再次,教学中要从问题入手,问题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有梯度,在学生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后能够或基本能够回答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认同感,有成就感。

第四,依据学情和教学实际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成功的喜悦感。

第五,借助古诗文的自身特点,多让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运用、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提高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第六,对于依赖心理障碍过重的学生,教师要多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在课堂上或其他活动场合给他们创造机会,恢复自信心,让他们在获得成功中克服依赖心理。

3.变应付为积极

应付心理主要是学习的内驱力不足所造成。要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变应付为积极,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造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学习无成就感,无理想抱负,无上进心理;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因此要解决好中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就得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打开心锁,帮助学生确立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制订好学习上的计划。古诗文的学习先从短期目标开始,如,课文学习从掌握重点字词开始。一篇课文不宜多,但一定得有重点。日积月累,字词的掌握就会越来越多,文意的理解就会越来越容易。

其次,唤醒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从而变得有抱负,有上进心。这需要从点滴开始。有些老师喜欢给学生下马威,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最好的权威,是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自己的老师。只要学生喜欢了,老师的指导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老师的权威自然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让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古诗文的学习,需要记背的东西相应会多些,但一旦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就会变应付为积极。

4.变投机为规矩

主体责任意识一旦唤醒,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重大转变。就会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阶段性一种检测手段,是为了发现学习上的缺陷与不足,及时加以弥补,是为了帮助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克服投机心理,及时在学生的学习上给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各知识点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古诗文学习习惯,形成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良好规矩。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诵读、记背、理解、翻译、运用是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方法。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并形成一定的规矩,才能在学习上有一个质飞跃。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