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需求
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需求
各地航危报改革有序推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2_年11月21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宛霞报道 日前,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按照中国气象局有关要求,积极有序推进航危报业务改革,成效显著。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中国气象局联合民航局、工信部以及部队气象单位共同推进航危报业务改革,通过建立新型气象为航空服务业务,取代发报业务,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要求。同时,中国气象局要求以各省级气象局为主,与地方各级用户按照工作方案共同推动航危报业务改革工作。
11月4日至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等东北区域各省(区)气象部门,分别与民航、部队用户单位代表研讨了航危报业务改革工作。根据改革方案,各省(区)气象部门将建立实时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或完善数字链路专线,确保实时共享气象信息能够顺畅发送至用户单位;调整航空天气报告编发任务,取消危险天气通报编发任务;202_年起取消所有航危报编发任务,以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开展航空气象服务。
11月12日,甘肃省气象局与兰州相关用户单位就航危报服务改革事宜进行第二次商谈,就气象部门从202_年1月1日起取消传统的航危报发报业务达成共识,将以自动化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代替航危报。目前,双方技术组已全面启动相应工作,主要包括共享资料传输、气象部门协助用户建设或免费提供资料解析应用系统、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用户单位着手改造内部数据处理中心等。
同日,海南省气象局与用户单位协商,签订了气象实时资料及信息产品传输服务协议,海南省5个航危报站也将从202_年1月1日起停止发报业务,结束海南省气象部门多年人工编发航危报工作任务。
据悉,多年来气象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经费开展航危报编发工作,及时、准确的提供了有关站点的云、能见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气象观测和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现行的航危报业务模式和传输手段已不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航空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航危报业务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赖敏)
第二篇:适应医院改革发展需求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
适应医院改革发展需求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创新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医院和谐发展、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文化的内涵
所谓医院文化, 是指医院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本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医院的集中体现, 在内部具有共性化, 在外部具有个性化。
一所医院良好的医院文化一经形成, 就会渗透、体现到院容院貌、日常活动以及广大职工工作的各个方面, 给人以理想, 给人以方向, 给人以激励;同时能够给来院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鲜明而独具特色的印象。医院文化的重要作用
2.1 医院文化是医院广大职工的精神支柱
医院文化对广大职工思想和行为准则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它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为追求, 以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有利于医院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激发医院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 树立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激励员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事本职工作。医院文化高度认同的价值观, 是和谐医院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2.2 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艺术的升华
医院文化对全院每个员工实施无形的软性教育,特别是医院为保障工作正常运行所制定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客观上对每个员工都有规范作用, 使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尽可能符合医院的要求, 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规范, 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医院文化的优越性是建立在员工民主管理基础之上的。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施展人的才华的舞台, 使医院管理收到理想的效果。
2.3 医院文化是医院改革发展的推动力
在医院不断追求管理变革、改革内部运行机制过程中, 需要一种真正能够改善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文化概念, 让员工在和谐有序, 运转协调、团结合作和尽责尽心的人际氛围中享受工作的乐趣。医院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的医院管理理念的结合, 必将加快构建和谐医院的建设步伐,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4 n% I5 e8 d% v1 v& B
2.4 医院文化是医院品牌和实力的彰显
医院文化是医院向外界展示的物态语言, 是社会各界考察医院品牌的直接途径之一。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 铸造医院品牌;有利于扩大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基本设施的改造, 医院以其优美的就医环境赢得了病人的认可, 为医院进一步实施高层次、多样化的人性化服务提供了硬件保障, 使病人一进医院就感到环境幽雅, 方便舒适。7 z% SM-X# R创新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S" kx8 K1 U)c
3.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体现在医院的办院宗旨、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医德医风、工作作风、文化生活等方面, 是医院共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各种广泛认同的文化意识。医院应该凝练传统文化, 如院史、院训、院徽等, 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让每位员工了解医院的宗旨, 长期目标等, 从而更好地为医院服务。要利用培训班、讲座、职工大会、科室会议等形式和医院各种宣传媒体、宣传阵地, 坚持不懈地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提高职业光荣感和医院认同感, 建立起精诚协作、友爱奉献的团队精神, 培育职工的爱院建院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系统地对广大职工进行医德规范、公民道德素质、医政法规、操作规范等的培训考核, 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责任和职
业技能。要把廉政文化纳入医院思想教育计划, 将廉政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清廉等内容渗透充实到医院文化中, 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 同时努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努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坚决制止收受红包、回扣、乱收费等违纪现象的发生。同时, 医院还要重视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精神陶冶。
3.2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通过外在载体的折射让人感知到, 这样才能发挥医院文化的实际效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必须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医院的建筑设计、医疗装备、医院设施、内部空间和环境, 都要按照自己医院的文化氛围来设置, 给病人以信任感和美感。要美化医院自然环境, 让人产生清新、自然、幽静、舒畅之感;加强医院人文景观建设, 突出医院个性特色, 给人以整洁大方、肃穆庄严之感。注重环境的生态化与个性化, 崇尚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更要重视医院的医疗硬件建设。因为医疗技术和设备作为医院实力的具体象征,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医院的选择。:
3.3 加强服务文化建设
医院要从医疗思想、工作作风、服务态度、业务水平等多方面对职工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从医院、医院员工与病人三者利益统一的关系上, 帮助职工树立起“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把病人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做到“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病人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病人”, 大力倡导人性化、人文化和个体化服务,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本着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的目标, 医院应尽最大可能改进病人就医布局与流程, 并将服务延伸到院前的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和院后的随访、心理咨询等。制作完善的室内外的科室名称标识牌、导向牌、指示牌, 做到从急诊、门诊到各科室的全方位系统化的整体规划设计, 避免因走错路、走弯路延误时间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医院要在便民服务中实践医德, 做到医院管理围绕病人, 基础设施着眼于病人, 业务建设为了病人, 后勤保障方便病人, 文明服务面向病人, 使病人及家属感受到快捷、方便、亲切、优质、安全、尊贵。
3.4 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医院综合水平。管理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制度是医院的外显文化, 包括医院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和其他相关文件等。要健全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 强调制度的落实, 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纠。要坚持依法治院, 依法执业, 规范行医, 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解决医疗纠纷, 让法律精神融进医院文化的建设中去。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是患者最为关切的敏感问题, 也是医院的生命线。要在医院环境、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品牌意识、医院形象等方面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作为医院管理者, 一定要以人为本。为职工营造宽松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要坚持正面教育, 树正风, 立正气, 营造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建立和谐的内部环境。二是提高员工的待遇, 工作上多支持, 生活上多关心,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5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科技文化是医院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 是医院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医院要重视加强学科建设, 根据市场和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创出自己的医疗特色, 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靠医疗技术和特色取胜。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 谁拥有人才, 谁就会拥有市场。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医院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医疗技术与医学知识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要引导医务人员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互相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并在全院形成系统的、长期的学习、培养机制,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医院服务的要求。
第三篇:长沙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长沙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推进我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根据《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卫体改发„202_‟12号)和《湖南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湘卫体改发[202_]2号)及《长沙市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长政办发[202_]4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加强以人才队伍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法人治理、医保支付、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县级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让群众享受到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2_年,全县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到202_年,力争县域内患者就诊率达到90%左右。
二、改革范围
全县6所公立医院全部实行改革,包括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星沙医院、县精神病医院。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政府向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承担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指导,以及部分公共卫生服务、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
2.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
3.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药品采购运营管理,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效益。
4.合理配置资源。启动《长沙县“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国产设备和器械。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严禁举债建设和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对超规模、超标准和举债建设的,严肃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5、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专科的规划,积极推进中医馆、国医堂建设。设立中医药专项资金,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二)深化补偿机制改革
1.破除以药补医,完善补偿机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所有药品(中药饮片暂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80%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弥补,其余部分通过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内部消化等方式解决。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缩小医保基金政策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
2.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调整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医疗服务价格上调总量不超过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入的80%。合理提高诊疗、手术、护理、床位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同时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
3.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县人民政府是举办县级公立医院的主体,要在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公共服务等政府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的投入倾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探索PPP模式,依法适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三)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1.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办法。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全部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采取量价挂钩、双信封制、招采合一的省级集中招标采购模式,逐步实现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相衔接。减少和规范流通环节,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效遏制药品购销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县级公立医院要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常用低价非基本药物,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和常用低价非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推进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县级公立医院和高值医用耗材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
2.保障药品供应。药品配送原则上由中标企业自行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配送或直接配送,减少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秩序。可根据实际探索药品集中配送办法。严格采购付款制度,制订具体付款流程和办法。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付款的,采购机构要向企业支付违约金。卫生和财政部门负责监督货款支付情况,严厉查处拖延付款行为,并向社会公布。配合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信息系统,逐步完善低价、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机制。加强药品储存管理,改善药品储存保管条件,防止贮藏不当影响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3.建立严格的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及配送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不良记录。对采购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蓄意抬高价格或恶意压低价格,中标后拒不签订合同,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未按合同规定及时配送供货的,一律记录在案并进行处理;对向采购机构、县级公立医院和个人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惩处。完善诚信管理,以合同的方式约定企业出现违法违规配送药品等情形时将要承担诚信违约责任。
(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
1.深化支付方式改革。人社、卫生、财政等部门负责制订出台基本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案,要及时出台实施支付方式改革的具体办法。在开展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的同时,加快推进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为主的付费方式改革。加快实现支付方式由后付制向预付制的转变,并逐步覆盖县级公立医院诊疗的所有病种。严格临床路径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科学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医保经办机构要根据协议约定按时足额结算并拨付资金。2.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健全医保对医务人员用药、检查等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加强对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使用率、使用量和销售金额居前列药品(高值耗材)、药占比、次均费用、参保人员负担水平、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复诊率、人次人头比、转诊转院率、手术和择期手术率等指标的监控,并实行定期通报制度。
(五)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合理核定编制。县编办、人社局要根据省制定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科学合理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0%。
2.改革人事制度。充分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优化人员结构,按标准合理配置医师、护士、药师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必要的后勤保障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单位编制限额及其结构比例内,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鼓励探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水平。
3.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结合医疗行业特点,建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允许公立医院医生通过多点执业获取合规报酬。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制定具体绩效考核办法,将医院的公益性质、运行效率、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水平等挂钩。建立以社会效益、工作效率为核心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把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等作为重要指标。
(六)加强医院管理
1.落实院长负责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完善院长激励和约束机制,严禁将院长收入与医院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加强院长管理能力培训,探索建立院长任职资格管理制度。
2.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完善以安全、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度,强化成本控制意识。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对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实施会计监督,加强经济运行分析与监测、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院务公开,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加强民主决策,推进民主管理。
3.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完善公立医院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加强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管理,严格控制高值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加大对异常、高额医疗费用的预警和分析。加强医疗行风建设,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强化问责制,严肃查处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或失职渎职行为。
(七)提升服务能力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计划,到202_年新进入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研究制定引进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医师和医学类研究生到县级公立医院就业的优惠政策。经批准可在县级公立医院设立专科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并按规定给予合理补助。
2.推进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标准,加快推进县级医药卫生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快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着重规范医院诊疗行为和提高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管理能力。依托县级公立医院,建立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同时与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城市三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网络,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方便群众就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强化信息系统运行安全,保护群众隐私。
3.落实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政策。完善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范围,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医院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同等对待政策。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八)加强上下联动
1.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以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医院分工协作机制。县级公立医院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健全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骨干医师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可采取推荐优秀管理人才参加乡镇卫生院负责人选聘等形式,提升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鼓励采取专家团队支援的方式,将业务支援扩展到管理支援,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技术和管理水平,采取政策支持、授予荣誉等措施。鼓励已退休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到县级公立医院服务。2.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制订分级诊疗的标准和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就医制度。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别。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便捷转诊通道,县级公立医院要为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便利。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力争202_年底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70%左右的目标。
(九)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1.严格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费用控制、财务运行等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做好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的监测与控制,加强对高额医疗费用、抗菌药物、贵重药品以及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等的回溯检查力度,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检验等行为。
2.发挥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定期公开财务状况、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事业单位法人报告等信息。加强医疗行业协会(学会)在县级公立医院自律管理监督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医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和考核档案,记录医务人员各项基本信息、考核结果以及违规情况等。建立社会监督评价体系,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改革完善医疗质量、技术、安全和服务评估认证制度。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评价医疗质量、服务态度、行风建设等。
3.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强化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强医疗纠纷调处,推进县第三方调解机制建设,推行医疗责任保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严厉打击伤害医务人员和“医闹”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建立医疗风险共担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为推进我县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成立长沙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完成后自然撤销,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发改局(物价局)、财政局、人社局、监察局、卫生局、审计局、食药监局、编办、商务局、民政局、国土局、地税局、工信局、计生局、教育局、总工会、县金融证券办、法制办、执法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县卫生局),由分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财政局、发改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统筹组织、协调推进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二)落实相关责任。发改局(物价局)、财政局、编办、人社局、卫生局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改革的工作合力。
(三)强化督导考核。县深化医改领导小组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问责机制,确保综合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县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跟踪评估,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定期考核,适时通报。考核结果与县级财政补助资金挂钩。
(四)做好宣传培训。认真开展对各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政策培训,加强政策解读。深入细致做好医务人员的宣传动员,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改革主力军作用。大力宣传改革进展成效和典型经验,开展舆情监测,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第四篇:供销综合改革及业务工作汇报
供销综合改革及业务工作汇报范文
今年以来,县供销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为契机,在州社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积极稳妥的推进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业务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面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
1~6月份,供销社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2.6万元,其中:农资销售2.6万元;边销茶7万元;烟花爆竹3万元。(二)狠抓农资储备,保障农资供应。
去冬今春以来,及早谋划,深入乡村农户,及时了解掌握农牧民对农用物资、农具需求状况,筹措资金,严格按照州社对农用肥采购要求,严把进货质量关。积极主动找农具生产厂家协调,按照农牧民的需求,从正规渠道统一生产调运,保证质优价廉的边销茶以及犁头、铧头、镰刀、锄头、撮箕等农资、农具及日用品足量储备到位,保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三)积极申报sc认证。
为进一步拓展野生菌及土特产外销渠道,提升野生菌品牌效应,为农牧民增收创造平台县供销社以县佳禾惠农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新申请办理了sc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202_年8月28日邀请州食药监局专家组对现场进行核查,对申请办理的sc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进行现场验收,并于202_年9月10日通过验收并获取食品安全许可证。
(四)全面做好系统安全生产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清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严格执行“一岗双责”领导责任制,认真处理好安全与经营、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重点对我社烟花爆竹经营、消防安全、落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大检查。全面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和其他紧急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处置工作,确保全系统的安全稳定。二、综合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高度重视综合改革工作,制定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我县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我社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州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文件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符合实际的《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及方案》,目前县供销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及方案已于202_年5月27日通过县政府常务会、202_年6月18日通过县委常委会,并于202_年7月4日印发全县贯彻实施。(二)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改造基层网点。
结合实际,对全县已建成农资经营服务网点6个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1个,对已建成的基层服务网点进行提升改造,扩大经营面积,改善购物环境,丰富商品种类,使农牧民购物更加便捷,满足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三)积极做好供销改革前期工作。
按照县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要求,根据县实际目前已拟定了成立《基层供销社实施方案》、《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实施方案》、《惠农服务中心实施方案》、《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实施方案》等,下一步将报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并组织实施。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组织体系不健全,网点功能不完善,辐射面不广
前几年通过适当改建,我县已建成6个农资经营服务网点,但在服务“三农”的综合实力上还不强,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相对较小,且由于供销社与基层各网点之间形成的行业指导体系初步形成,相互之间业务及信息交流不够通畅,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各网点在行业指导方面的不足,导致县、乡、村已建立的各网点运转不够灵活。
(二)供销社资金困难,社经济实力薄弱
供销社经过之前改革,所有的基层社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改制,供销社所有资产已经变卖或被政府收回,目前没有一个供销控股经营网点,我社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紧靠州社补贴,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大。
(三)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服务发展动力不足
电子商务,特别是农村电商当前依然是我县空白,导致我县农产品走出的动力不足、路径短缺。
四、下一步推进改革工作努力方向
我县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州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求,突出为农服务理念,细化工作举措,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县深化供销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供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抓好改革工作。
二是不断加强供销社资产运营管理,加快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整合企业现有资源,盘活社属资产和经营设施,确保发挥效益。
三是加快成立县农牧民经济联合会,建立县联合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断优化县级联合社治理机制。
四是探索建设新型基层供销社,通过财政资金预算、上级供销社补助、农牧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基层综合服务网点,采取提档升级,建设基层供销社,在乡或者有条件的中心村新建立基层供销综合服务社或者服务网点。
第五篇:海洋气象需求及加强科研业务相结合调研思考
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省气象科研所在科研工作与业务相结合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问题,更好地为“打造**特色海洋气象服务品牌”提供科技支撑,**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就我省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和科研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具体内容包括:海洋气象服务需求,对海洋监测系统建设的需求,沿海市级海洋气象台业务发展现状,市级海洋气象台对上级指导的需求,海洋气象业务对科研工作的需求,科研如何与业务更好地结合。调研时间是202_年11月17日—20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了7个沿海市气象局(青岛、滨州、东营、威海、潍坊、烟台、日照)的反馈信息。
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省海洋产业的总体分布,对各产业构成威胁的灾害性天气;应急、海上救援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中短期和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对观测资料的需求,急需建立的海洋监测系统;市级海洋气象台对客观预报产品的需求,市级海洋气象台对不同海洋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的大小,市级海洋气象台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的情况,详细分析了制约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主要困难;了解了海洋气象业务对海洋气象灾害机理研究和数值预报产品的需求,明确了科研人员如何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以及如何促进海洋气象业务和科研交流。这些调研结果对于海洋气象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科研所制定未来海洋气象科研发展规划,加强对海洋气象业务支撑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调研内容和结果如下:
我省海洋产业主要分布 城市
石油
航运
海水养殖
海洋渔业
盐业
日照
货运为主
客货兼有
√
√
威海
客货兼有
√
√
√
烟台
√
√
√
√
潍坊
货运
√
√
√
滨州
货运
√
√
√
东营
√
客货兼有
(石油运输)
√
√
√
青岛
√
√
√
石油产业:主要位于东营市河口区。
航运:遍及各沿海市,除潍坊、滨州以客运为主外,其他城市客货运兼有,其中烟大航线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客运任务,东营近海担负着石油及物资运输任务。
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县,滨州沾化县北部沿海,烟台沿海滩涂,威海沿海,青岛沿海,日照中南部沿海。
海洋渔业:遍布**责任海域。
盐业:除日照外,威海、烟台、潍坊、滨州、东营均有盐业,其中滨州为重要的盐业基地,盐业分布于无棣县、沾化县北部沿海。
二、影响我省海洋产业的灾害性天气
1.气象服务需求及关键资料
1.1 石油行业
在石油产业中,受气象条件影响最大的工作是海管电缆铺设和油轮拖油,影响作业的灾害性天气包括风力≥ 6 级的大风,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海雾,雷电、风暴潮和强对流天气,海浪和海冰影响对机动作业也有较大影响。
1.2 航运
在**责任海域,对航运构成威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风力≥7 级的大风,海雾,雷电,风暴潮,强对流,暴雨,在**北部沿海,海浪、海冰对航运的影响也较大。其中大风、海雾发生频率较高,服务需求最为迫切。
**半岛突入黄、渤海之间,大风灾害多发。据**省海上安全指挥部统计,1974年8月至1982年9月,**海域由大风造成的海损事故99起,平均每年12起,大风造成的海上灾害主要是风浪造成的翻船等。
**是我国的海雾多发区,尤以黄海沿岸为最多,海雾易造成船只触礁、碰撞、沉没、搁浅等,尤其对不配备雷达的中小船只危害最大,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1992年,**海区因雾而造成的海事和海难达59起,共死亡128人。此外,因雾影响使各类船只误入海带、紫菜养殖区多起,不仅使海带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经常发生“缠摆”、“打摆”等事故,对船只的正常航行威胁很大。至于因雾使船只不得不在海上抛锚或减速行驶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更是无法估量。
因此,为提高对海上航运的气象服务能力,必须加强对海上大风、海雾的监测和预报服务。
1.3近海养殖
在近海养殖中,易受天气条件影响的品种和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包括:
东营:虾、蟹,风力≥6级的大风、雷电、风暴潮、暴雨、强对流
滨州:鱼、虾,风力≥6级的大风、风暴潮、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