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经济论文
水资源经济的认识
摘要:水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文中介绍了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并简要的谈了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时期水资源经济学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对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综合管理;环境影响
水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旨在使消费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满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同样的效用满足,使生产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水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中国已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消费需求来说可供数量有限。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分成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可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需要,但由于获取水资源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而且在投入一定数量生产成本条件下可以获取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的,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经济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短缺,不足以满足人类相当长的时期的需要,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物质稀缺性。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缺水区自身的水资源绝对数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当地的水资源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稀缺性。但是,如果将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水、循环使用等等增加缺水区水资源使用量的方法考虑在内,水资源似乎又只具有经济稀缺性,只是所需要的生产成本相当高而已。丰水区由于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加之缺乏资金治理,使可供水量满足不了用水需求,也会变成水资源经济稀缺性的区域。这些都说明了水资源的稀缺性。
同时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且具有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从功能来分析水资源一般可分为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两大类。其生态功能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材料,水使人类及一切生物所需的养分溶解、输移。这些都是任何其他物质绝对不可替代的。水资源功能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如水的汽化热和热容量是所有物质中最高的,水的表面张力在所有液体中是最大的,水具有不可压缩性,水是最好的溶剂等等。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仅说明其在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也提高了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水资源保护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水资源的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转轨时期 水资源的污染已经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保护水资源除进行技术改造,使工业、企业、生活污水排放要达到标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水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极其丰富的功能,大体上具有生活用水功能、生产用水功能和生态用水功能。生活用水功能包括饮用、梳洗、装点等功能,生产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运输用水、养殖用水等功能,生态用水包括水生态景观、水生态调节、水环境容量等功能。这种水资源的多用途性,就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将稀缺的水资源配置到人们最急
需的地方去,以产生最高的效用。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3方面:水利经济计算,例如水利工程投资、工程概预算等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流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流域水资源的风险投资管理、污水处理投资管理、进行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等;进行水资源价值的评估,进行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评估,包括生态恢复的资金投入,考虑人们可能采取的取水等方案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以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就一系列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
国外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前期,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水资源本身的价值研究以及对水资源和其它经济环境的估价。例如有文献认为水的价值是在给定时问和给定地点为购买单位体积水的社会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大值,或者采用机会成本的方法,即是在既定时问、地点和水流条件下,当某人取走用水时,水资源所有者可以接受的每单位水的最小费用。1972年,杨格和格雷考察了几项实验,认为水的价值不可能超过最经济水源的边际成本,1973年,诺德豪斯和托宾提出用“经济福利准则”修改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引发了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的关注,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多种方案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赫费德尔和尼斯(Herfindakl and Kneese)提出如何利用与污染和控制污染有关的费用及利润来修正GNP。1977年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对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核算,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更加引起各国政府、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
到20世纪90年代,采用经济杆管理水资源的研究日趋活跃。1991年Schneider研究了一定用户需水量弹,它为进一步研究节约用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Murdock分析研究了用水预测中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特性的作用,它指出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变量如住户年龄、种族、家庭成员的组成对用水量有很大影响,在研究户均用水量时,这些因素通常比经济、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重要得多。Murdock将需水量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拓宽了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所涉及的范围。Wichelns的研究表明,通过灌溉用水划区收费促使减少排放量,收费提高了用水效率。意大利Hayward对收费产生的反应—— 一项水管理议案进行了分析。水资源定价也是当今水资源研究热点之一,1995年9月26日~30日在瑞典召开城市地区水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水资源和废水定价被列为重要的一项议题。
在上述的研究中,以水资源的定价和确定水资源价值为主要内容。随着近几年全球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作用,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服务研究成为重点,研究人类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后应当采取的决策分析。Stefano Pagiola在202_的《World Conservation》探讨到水是价值昂贵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绝大部分水的使用者并没有为之付出任何代价。而且他认为,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土地管理者因拥有土地,调节了水文流速,改变了环境,为水资源利用创造了服务,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 任何补偿。他们的措施影响了水的渗入、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影响到水流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安排。但没有任何鼓励措施能让这些影响考虑到关于土地使用决策中,结果这些有价值的服务也就消失了。因此他提出了“环境服务的补偿”这一解决途径,它为土地使用者们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服务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这样就可以将这种鼓励措施与整个社会的鼓励措施达成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各国政府21世纪行动纲领的重要承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水资源经济学科的研究热点。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倚赖生存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它的实质含义是指运用经济学的决策方法做出对未来造成的遗憾达到最小的决策。
我国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侧重点的改进。20世纪70年代,国内有关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水资源价值的评估,很多学者提出多种方案对GNP进行修正,包括运用污染和控制污染的费用及利润。
有关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侧重于水价制定和水服务费用的收取,最为典型的是水资源费用收取的研究,例如1979年11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萌芽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向自然环境索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同时,对水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掠夺 性地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自然资源,如何保护并维持自然资源本身的再生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的水资源管理有了探索性的研究,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在其承担的“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华北地区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为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我国水资源管理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以后,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共同主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中,为西北地区各流域开发建立了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张为东在1996年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可利用水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子,人们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其研究重点是以水为核心因子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价值,例如202_年丰华丽在《人与生态和谐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等研究中提出,水的服务功能主要是指水资源的供给功能,即供给社会一定质量的水资源量的多少,用以维持人类健康、支持经济生产、稀释和运输废物、提供娱乐休闲等,同时认为,从维持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饮用水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和人类的福利息息相关,不但人们生活用水,对于干旱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就没有粮食生产。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已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开始形成既面向全球又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新的思路。
发展水资源经济.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发展来看.水资源发展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水资源经济的政策措施都必须适合我国国情,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从而去创新发展机制.这是历史赋予水资源经济研究者、实务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水资源经济学是水利学科和经济学科的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演变来看,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并且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水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水资源经济学融会贯通水资源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水资源学和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贡献的不断认识,水资源源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显得更为必要,而且将呈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沈满洪 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第6期
[2] 崔延松对水资源经济研究的一般认识《经济师》202_年第3期
[2] 陈耀邦,等.21世纪议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3-5.
[3] ColinH.Green.Handbook of Water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ractice[M].UK:
John Wiley& Sons.Ltd.202_,17375.
[4] 王浩,许新宦,甘弘.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
出版社,1999,17—19.
[5] 丰华丽.人与生态和谐的水资源配置[D].北京:中国科学院,202_,5-6.
[6] 孙富行
第4期 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设计DWRHE2000年 第19卷
第二篇:如何写经济论文
一、经济论文最后完成的项目构成一篇完整、规范的经济论文通常要由以下项目构成:标题;作者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以上所列的10个项目是经济论文的全部构成项目。一篇具体的经济论文,既可能包括所有的项目,也可能不需要完全具备这些项目。通常,在一般的用于学术期刊发表的交流性论文中,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由于其篇幅较长,除要有一般交流性论文必备的项目之外,还要有目录、附录和内容提要(比摘要略微详细一些)等项目。
二、经济论文各项目的写法与要求
1、标题。标题是作者给论文起的名字,它是论文的总代表,作者必须反复推敲、认真确定。其写作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标题》,书写格式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2、作者署名。署名是文权所有和文责自负的体现。只有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并且能对论文内容负责的人,才有权力,也有必要在论文上署名。至于专家、领导或非研究者挂名,则属于不正常现象,是学术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必须予以杜绝。其写法和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3、目录。篇幅较长的论文应编写出简单的目录。论文目录也就是论文中的各级小标题的依次排列。排出小标题,并标明标题所在页的页码,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逻辑体系,也为读者选读论文的有关部分提供了方便。其写法和格式与一般书刊的目录格式相同。
4、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与论文主要信息量等同的完整短文,重点要说明论文的最终结论。其写法和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5、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
6、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一般在行文中不必明确地表示出来,但若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若干个章节或部分来论述,应尽可能加上小标题表示出各个部分的论述内容。正文的写法和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绪论》、《经济论文的本论》、《经济论文的结论》、《经济论文的引文》、《经济论文的格局》、《经济论文的构段》、《经济论文的表达》、《经济论文的表现》、《经济论文的语言》,书写格式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第三篇:经济论文
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及防范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 魏思琦650000)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外并购成为中资银行制定多元化发展、获取技能或者进入新兴市场的基石。目前,部分资本实力较强的中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通过并购方式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如何准确识别和防范并购风险,是稳健推进并购业务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并购的特点和风险,并提出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海外并购风险; 风险防范
一、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自202_年12月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最高参股25%以来,国际银行业纷纷掀起了抢滩中国市场,入股中国本土银行的热潮,这对中国本土银行带来了极大挑战。当今形势下,全球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外资银行不断在本国“攻城略地”抢占市场,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有实力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审慎地开拓国外市场,以实施国际化经营。
截至202_年底,全球最大的五家上市银行中,有三家来自中国,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值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这说明,中资银行已经步入全球银行业巨头的行列,具备了海外并购的能力。同时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中资银行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
(二)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掀起的银行业并购浪潮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境外并购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历史演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经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和成效。包含以下几点:
1.并购方式以现金并购为主。
2.混业并购开始出现。
3.股权控制是并购的主要战略意图。
4.并购对象以华语和英语语系地区为主。
二、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动因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一切经济行为都受利益动机驱使,银行并购行为的目的也是为实现其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同时银行并购的另一个动力来源为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通过并购可以克服内部增长的限制,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这两大原始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会以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多数情况下,银行并购并非仅仅出于某一动机,而是将多种因素综合平衡考虑的。和国外银行业的并购活动相比,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史并不长,由于经济体制、银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发展策略等因素,除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普遍动因之外,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动因还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
三、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
海外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营组织活动,从并购前的调研准备开始,直到并购交易结束后对标的行的整合,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贯穿其中。我国银行海外并购遇到的主要风险包括:
(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会以并购项目涉及重大国家利益为由,动用法律或者政策直接干预。较其它行业而言,银行业较易遭遇政治风险,因为其并购除了会吸引东道国内的优质客户外,还有可能威胁到金融稳定,增加监管当局风险处置的复杂性。而“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也增加了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政治风险。如中资银行对美国银行业的并购就曾受到美国政府的严格审查。
(二)市场风险。由于中国银行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缺乏经验,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中介机构的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因此许多投资者的质疑将会使银行的海外并购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国内行政审批制度的僵化、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行政法规代替国家法律等因素也会影响到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的案例中,收购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在监管审批期限内,银监会未做出反应,导致相关协议自动取消。
(三)财务风险。由于自有资金的充足和融资渠道的丰富,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会相对小一些。银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并购方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风险等,据此制定出来的并购价格可能会偏离标的物的实际价值。此外,在公开竞标的并购中,由于出售意图明确,竞争者的参与很明显地增加了并购方的价格风险。比如在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过程中,招行就面临着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但由于报价不具有竞争力而在第一轮竞标后就被淘汰了。当重返竞购行列后,招行与永隆银行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却是以3倍左右的市净率进行收购的。这使得招行的资本充足率也由前一的10.67%降至并购后的8.1%。二是交易风险。由于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大部分进行现金交易,并购成本偏高,从而使银行面临支付风险。
(四)整合风险。并购可以给双方带来“1+1>2”的收益,而这仅仅靠企业规模扩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管理结构、原有业务、企业文化等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整合是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在这一阶段,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管理、文化和经营等风险。以文化整合风险为例,中资银行的成长背景、管理模式和规则制度与国外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极易影响银行整合的进度。目前,中国银行业进行的海外并购均是“以强吞弱”,弱势银行对优势银行的认同感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国银行是并购方,但由于它们大部分为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程度和知名度较小,因此国外银行能否轻易接受中国银行的文化还有待观察。
四、银行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
并购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而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经验较少,因此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并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规避风险。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并购银行引起警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银行国有控股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政府也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来为银行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多管齐下,规避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中最先遇到的风险,有效预测和化解政治风险是银行能够成功实施并购的关键。在了解被并购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法律制度的同时,银行要加强对外活动能力,积极培养与东道国政府的合作关系。中资银行应谈化国有控股的身分,以上市公司的角色去同外国机构进行沟通。此外,不断完善自身的政治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国际上专业的风险评估公司的评估结果,也是中资银行避免政治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效规避市场风险,重点防范价格风险。我国银行在海外并购交易实施中,重点应该防范的是价格风险。现阶段我国银行对并购机构价值的考虑更多是从战略价值出发,包括扩展新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但如果我国银行在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时,过度强调并购的战略性质和对目标企业志在必得的意愿,反而会为对方所利用,借机提高谈判价格,导致我国银行承担额外的价格风险。因此,银行在对收购企业进行价格评估时,要利用多种分析方法理性考虑目标企业的战略价值,将溢价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另外,银行确定并购方案的可行性后,应该实施快速收购策略,避免股价的过度波动增加并购的价格风险。
(三)快速高效的整合计划,规避整合风险。整合是伴随在并购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它应于并购交易达成前的目标银行尽职调查阶段开始。银行在成立并购团队的时候应该包括专门的整合评估团队,如果经过调查发现整合方面有难以克服的问题时,银行应果断撤出并购行动。经营方面的整合,主要是对业务和技术的整合。对于银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讲,IT系统的对接是重点整合内容。因此,设计一个顺利让被并购方连接自身平台的系统成为中资银行的最优选择。我国银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文化的整合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寻找不同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汇点,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塑造活动,形成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体系。
(四)政府转变职能,服务于海外并购。随着我国银行业海外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跟不上步伐,这将加大银行并购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件,指导银行业的并购,使银行业的国际化扩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盲目的投机因素。对我国银行业重点布局的海外地区,我国政府应尽可能地与这些地区国家签署有保障性的中外双边投资条约或多边投资条约,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的条约,以具备法律效应的程序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避法律方面的风险。统一银行业海外并购审核批准的基本标准、健全审查程序以及明确各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等问题是政府应该做的另一项工作。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利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驻外使馆、国际商会以及银行业本身广泛的海外网点,建立起跨国并购专用的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相关的风险信息,减少并购风险。
五、我国金融机构并购业务发展策略
(一)业务发展策略
1.扩大资金渠道。资金因素是我国投资银行并购活动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也是并购企业
亟需投资银行伸以援手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大多数总股本在20亿元以下,可行的融资渠道是通过市场拆借、股票质押和债券回购等方式进行,虽然略比以前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以及对证券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为企业或客户提供融资的种种限制,使得融资渠道更加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投资银行可以考虑组织银团贷款或引进国外大型投资银行共同参与融资策划的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在同知名投行的合作中取得经验,扩大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大。大部分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薄弱,没有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无疑加大了经营风险。加之各投资银行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等,人员基础差,信息渠道狭窄,从而又加大了管理风险。我国投资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要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风险约束和风险管理机制,在稳定运行、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开拓并购业务。.努力创新,完善资本市场。创新是行业的生命,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中的开展,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投资银行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创新力度,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和行业竞争的风险和收益,组合出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来扩展并购业务,防范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同时,可以加大基础金融工具和投资银行基本业务的在资本市场的延伸,通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企业的重组和并购,更为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实施制度改革,同国际市场接轨。制度因素是近年来促使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同时又是制约其扩张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还是我国金融市场根基尚浅,金融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金融资本市场为依托,所以迄今为止,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残留着政策的影子。国外著名投资银行高盛近几年来对中国的并购业务涉及很多,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是其明显感觉到由于对中国的政策和法规的不适应而造成并购过程屡屡受阻。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放松对个别金融业务的管制,但进程缓慢,并不能紧跟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脚步,投资银行业内缺乏一个统一的业务标准也使得开展并购业务的风险加大。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应利用东道主的优势,把握国内经济政策动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研发,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早日跻身世界先进投行之列。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是明确本行并购战略并贯彻执行。如准备通过并购方式实施国际化或综合化经营战略,应当首先衡量本行优劣势和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思路,明确本行并购战略,并努力贯彻执行,防止目标模糊,执行不力。.是谨慎选择并购区域和并购目标。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走势,区域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和与中国贸易往来等情况选择并购区域,综合目标区域市场环境、监管准入政策、目标银行资质、股东股权转让意愿和方式、与本行战略契合度等因素,谨慎选择并购目标。3.是综合各方面因素,慎选并购时机。要综合考虑经济走势、监管政策变动、资本市场动态、并购机会出现窗口等因素,谨慎选择并购发起时机。但是,并购机会出现往往不确定,稍纵即逝,既要谨慎决策,也要防止过于保守丧失良机。.是规范实施和优化并购操作流程。并购实施是并购战略的具体执行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中既涉及纵向的并购过程组织,也包括横向的支持体系建设,如并购基础条件和部门协作配合等。防控并购风险需重视并购流程,通过规范并购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特别
是重视尽职调查的有效实施)、夯实人员和信息等并购基础条件、优化部门协作配合,最终在人员、流程、内控等方面形成并购质量控制体系。
5.是高度重视并购整合的高效推进。并购整合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时间要求紧迫,整合效果关系重大,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可能的整合难度,尽快开始整合规划,高效推进整合进度,持续进行有效沟通,保持兼容并蓄的沟通心态,及时、高效解决相关沟通问题,尽快完成并购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 洪崎.走出去的跟斗与警示[J].商学院,202_;(1):2
3[2]于扬.中国工商银行市值稳居全球银行业之首[N].证券时报,202_;7(A6)
[3]郑士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2_
[4] 王向荣:“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路径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年1月。
[5] 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国际金融研究》,202_年第2期。
[6] 陈璐:“银行并购实证研究的发展及方法论演进”,《金融研究》,202_年第1期。
[7]路妍:“跨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
第四篇:经济论文问题
1、在平日经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或现象让你舒心,哪些最闹心,哪些看到明白,哪些感到困惑,试以调控房价包括物价为例,谈谈这其中政府最该做什么?房地产商最该做什么?百姓做什么?
国内物价普涨,各个部门对于通胀问题终于不再否认。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升幅比3%要稍为高一点,这是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首次表态承认今年通胀率将超过3%的警戒线。他更不讳言:“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涨幅目标是3%,但现在看来,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一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也表示:“作为中央银行来说,对于通胀的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在中国的语境下,官员们认可通胀,意味着通胀问题可能已很严重。这不禁令人想起今年“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对通胀的表态,他当时说:“我从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懂得,两个问题可以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以致政权的巩固,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物价问题,我是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物价问题的。”然而,从今年的主流舆论看,警惕通胀从总理的个人意识转化成政策部门的集体意识,看来是费了不少周折的。
今年以来,反映物价的CPI不断走高,市场普遍预期,10月CPI很可能突破4%,而中国央行将推出进一步的紧缩
政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物价上涨体验,要比抽象的CPI数据来得更高、更真实。
大范围的、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显示,通货膨胀已经现实地来到我们中间。它已经不是什么通胀预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当前中国仍是负利率的情况下,较高的通胀无异于是对老百姓征收“通胀税”,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极大。就笔者所见,已经有很多普通家庭开始缩减日常开销了,因为他们手中的钞票开始迅速变得“毛”了起来,家庭主妇们抱怨,同样的钱,现在可买到的东西大大减少,小白领们也不敢像往年一样随意添加换季衣物。
很显然,物价上涨比房价上涨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更大,因为物价与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影响的是最底层百姓的生活;而房价上涨只是资产泡沫,对于有房者和现有城市居民,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收入增长足够快,那么普通人对通胀的承受能力会增强一些。但居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并不乐观。以统计局今年前三季度公布的经济数据为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5%。要指出的是,国内居民收入增长一向慢于经济增长,显示我们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居民的收入和财富。收入增长跑不过GDP,而通胀在后面快速追赶,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变得极为有
限,就像一碗肉汤被兑得越来越稀。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前的涨价还不是全部。资源价格改革和税制改革,像两头涨价的老虎,正在前面等着我们。资源价格改革酝酿已久,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背景下已不能不推,但在当前环境下,资源价格改革就意味着涨价。税制改革表面上看是结构性调整,有增有减,但增税的种类显著多于减税的种类,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社会保障税等全都“虎视眈眈”。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涨价、资源价格改革以及增税的环境下,中国无异进入了一个稳定通胀的阶段,这也是普通百姓必须面对的“加税”时代。
2、传统经济学中描写了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提到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你认为在当前我国的现实经济中应如何实现两只手的作用。
经济学上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个概念。“看不见的手”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部著作,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出自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的理论,都对当时和以后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们之后各国的实践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光靠其中一只手发挥作用
或片面强调其中一只手的作用,都是不行的,而必须“两手抓”。问题的关键是对这两只手的功能与职责应当合理界定,明确各自应该抓什么、怎么抓。
看得见的手要求法律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地起作用,而不必由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而看不见的手就是在法律不能纠正市场错误的时候而“伸出援手”,目的是弥补法律的某些不足。
注重协谓“两只手”,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应对国际全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在这次国际全融危机冲击中经受住了考验,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国际全融危机冲击中,也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又好又怏发展的重要经验。慨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发挥政府和币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应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政治制度高效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采取果断措施,迅速稳定币场运行 提升社会信心,扩大社会需求,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坚持政府调控和币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这既是弥补市场水平,又激发了币场活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协同一致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是中国应对国际危机最重要的方面。
二、注重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者关系,远近结合,既符合短期规建要推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增长遇到严重困难的特殊时期,采取超常规做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首位,同时重视短期增长目标和长期目标相衔接,保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全球受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裉本立足点,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坚定不移地实现开放战略,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外需,努力保持国际市场的份额,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四、注重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动力,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调动各种资源,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调控经济发展的运行,帮助地方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
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动力与合力。
特别重要的是,在积极应对国际全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 高度重视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这方面包括增强政府的决策力,建立宏观经济检测和预警制度,做到决策准,行动快,并完善政府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增强政府的应变能力 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结构,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做到反映敏捷,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加强行政督查检查,建立行政问责和绩效评估制度,确保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带头勤俭节约,压缩行政开支 降低行政成本,菅造行政新风,同时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全融监管,防范全融风险,强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决策和政府执法的透明度。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力的提升了政府管理行政水平。
以上这些做法和经验,不仅便中国经济化危为机,取得明显成效,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科学内涵。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实践证明,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关键。本文着重通过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推进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出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推进国有农场、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转变要注重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权力要下去,标准要定好,监管要上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四是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正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才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们更要看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我们实施渐进式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社会各方面也有了相应共识。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五是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对发挥政府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和问题;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要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六是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七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年,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税制结构不合理、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下大气力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既要保证政府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九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如在政府作用方面,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管理调节作用弱化,影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又如在市场功能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市场高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益导向扭曲,使公共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状态,等等。这些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同程度解决,但从总体上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当然是首先保证一部分,发展一部分,由东向西的发展经济。还有就是现重点发展乡村的建设,以加大需要。对现企业进行体制硬件改革,加强人才培育。引进经济点,扩大出口。总之,就是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但是问题也相当多,就业情况没有想像的那么乐观。社会保障不力。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不足,加大了改革实现目标的难度。教育人口,和社会对此的重视不足。根本不牢,功夫不深,想练内功,过于理想化。国民社会的发展不同于治大水,灭大火。水火无情有人情。对物对人要分清。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