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政治学观点看资源节约型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17-59190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2 08:45: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政治学观点看资源节约型

从汉堡店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社会现象

在挪威,有一家特殊的汉堡店,店主在每个汉堡的简介上都会标明制作不同类型的汉堡所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其中以牛肉汉堡排放量最大,蔬菜类汉堡排放量最少。对于一般商人而言,由于牛肉类汉堡利润高,因此都希望顾客购买该类汉堡,而在挪威这位特殊的店主却希望顾客能够购买蔬菜类汉堡,因为制作该类型汉堡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而不过分依赖自然资源,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的绿色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全球变暖态势愈发不可收拾,而为了合理配置资源,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1世纪以来,“节约—环保”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理念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慢慢出现在历史舞台,至如今“十八大”的召开,都强调了“绿色—环保”的观念,而“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循环模式成为全球各国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定义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环境友好型: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意义

1、必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代价较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未来的十到二十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量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趋严重,面对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当这一矛盾从量变升级为质变时将会眼中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而如今“十八大”的召开,也强调了这一话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重要性:把建设资源介于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如今发展的主旋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对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相关政治学原理

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一直为转移,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不能以短浅的目光以为注重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试图改变客观规律,要学会适应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提高。

6、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而这正是发展的实质。以往的经济发展策略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资源—产品”的生产模式必将被“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循环模式所取代。

7、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8、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

9、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国家必须大力宣扬“环保—经济”的发展理念,使之深入人心。

10、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式,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循环经济正体现了这一点。

1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1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彭勇 2010126010020(大三信一)

第二篇:资源节约型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摘要: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资源、环境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利用提钒尾渣制取太阳能集热材料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进行的。提钒尾渣制取太阳能集热材料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废弃资源,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更好方式。这种新能源材料具有生产成本低,光热转化性能良好,理化性能优良等特点。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资源,环境,提钒尾渣,太阳能,新能源材料,科学发展观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

1.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趋势还在加剧,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本途径之一是开发和研究新能源材料,充分利用太阳能

能源、信息、材料被认为是21世纪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各行各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先进的材料,就没有先进的工艺、农业和科学技术。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材料已迫在眉睫。

2.1、目前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利用提钒尾渣开发太阳能集热材料

太阳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和取之不尽的能源,它既环保又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何利用好太阳能,关键在于是否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太阳能集热材料料。利用提钒尾渣开发太阳能集热材料就是现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以提钒尾渣和普通陶瓷原料各50%左右,以普通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1100摄氏度烧成,可以生产整体黑色的瓷质制品,称做钒钛黑瓷。钒钛黑瓷材料是一种高效的太阳能材料,是利用提钒尾渣制做而成。

2.1.1、资源节约型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变废为宝,我国提钒尾渣产出量很大: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钒尾渣年产出量10万吨,目前年产出量

为30万吨左右,其中攀钢年产14万吨左右,承钢年产5万吨左右,产出量还在扩大,承钢计划在1~2年内达到10万吨,有的工厂采用进口钒渣提钒,目前已知的提钒尾渣均可制造钒钛黑瓷制品。我国现在还不能充分利用提钒尾渣,攀钢、承钢、马钢在冶炼钢铁过程中年产钒渣30余万吨,主要是用来堆存、填坑、筑路、用作水泥调铁剂,经长期的试验表明,这些材料还有更好的利用价值,利用现有提钒尾渣做黑瓷材料的技术,能更好的开发出更有价值的能源材料。用提钒尾渣制作新能源材料这一举措不但积极地响应了国家所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且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措施。

2.1.2、利用好现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提钒尾渣制取太阳能集热材料就很好的遵循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

2.2、提钒尾渣制取新能源材料

提钒尾渣做成的新能源材料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极,高生产成本低,很好地解决了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我们开发更多的能源材料,节能减排,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拒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不要用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我们要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黑瓷材料的各种特点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2.2.1、生产成本低

钒钛黑瓷的生产成本与普通建筑陶瓷或普通耐火材料相接近,根据制品形状的复杂程度,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本可达到800~2000元/吨制品,此成本已低于通常光热转换元件的基体材料或结构材料,若制成中空制品,以40kg/m 计,成本可能为50~80元/m2。

2.2.2、转化性能良好

钒钛黑瓷制造的中空板串并联用作太阳能集热板所制造的循环式太阳能热水器具有较高的集热效率,虽然钒钛黑瓷有较高的红外辐射率使集热板表面向外辐射红外线,但同时也向水道内的水辐射红外射线,水是典型的红外敏感物质,从而使水更快的升温,这是钒钛黑瓷与涂层太阳能吸收材料不同之处。试验表明:济南晴朗夏天下午1:30~4:00水温可达100摄氏度,即每平方米可提供10kg开水。由于钒钛黑瓷具有很低的生产成本、优良的理化性能、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钒钛黑瓷制品具有多种用途,它是制造太阳能房顶最好的材料之一。

2.2.3、理化性能优良

作为光热转换元件的基体材料和结构材料,钒钛黑瓷具有一般瓷器的通

性,通常建筑瓷质材料抗折强度为37~45MPa,钒钛黑瓷可达到60~100MPa,上海宏基特种陶瓷公司生产的钒钛黑瓷装饰板达60~90MPa,此公司目前年产量为40万平方米。因此钒钛黑瓷没有必要作为光热转换涂层材料,钒钛黑瓷本身就是钒钛黑瓷大尺寸光热转换元件的基体材料、结构材料、光热转换材料,从而大大简化元件结构、降低成本、扩大了应用范围。

2.2.4、环保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年产提钒尾渣约30万吨,以加入量50%计,可制造钒钛黑瓷制品约60万吨,中空板总厚度为20~40mm,壁厚2~6mm,每平方米重量20~50kg,年产钒钛黑瓷中空板1200~3000万平方米,中空板估计生产成本50~80元/平方米,以60元/平方米计,总成本为6~12亿元,中空板的下游行业是建筑业、太阳能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产值与成本、税收、产品实际价值、竞争强度等因素有关,具有众多变数,其总产值可能为50~150亿元,并随尾渣产出量扩大而扩大。

结论:资源、环境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共同的目标。黑瓷材料的充分应用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体现。除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许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更多的新能源材料。提钒尾渣制取太阳能集热材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充分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钒钛材料》

【3】 杨绍利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第三篇: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完善产权制度,明晰资源的产权,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措施。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考核体系,依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堵塞能源资源浪费漏洞。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切实开展各项节能环保的执法检查。

第三,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开采和消耗环节,要注重提高综合回收和利用率;在废物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既要强化污染预防和控制,又要注重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注重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介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对能源及废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在这种经济方式看来,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弃物。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这从总体上说,就是要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是一种新的促进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体化战略。

三是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费结构,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要把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得第三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批重点节能、节水、轻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坐起,自觉参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只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与水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完善产权制度

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

3.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1)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网络。企业作为资源消耗的主体,应重点抓好资源节约、人才节约和资金节约。首先,应按照减量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各种消耗。对于自然资源要利用各工料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使用,达到少排放和零排放的目标;对于人才资源应坚持人尽其用的原则,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资金应用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稽核制度,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避免资金的浪费。其次,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第三,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将节约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中去,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资源节约意识。

2)构建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网络。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政策,应优化产业区规划布局,进生态关联产业或其共生产业的簇群式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根据企业资源消耗的类型和特点,把不同的工厂连接在同一园区内,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其他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实现废物的再生,从而形成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为构建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奠定基础。

3)建立健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首先要做好废物的回收,在回收过程中根据废物的特性进行分类,对于无法再循环的废物要在防止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对于能够回收的废物要及时加以循环利用。同时,加大废物回收技术的开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再利用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

4)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实施体系。循环经济的实施体系应包括以下四部分:a.尽量做到减量化,使在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和物品最少;b.做到再利用,对已经使用的资源尽可能多次使用;c.实现再循环,对于淘汰的无法再使用的废弃物,及时加以回收处理,尽可能转化为新的资源和物品;d.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开发生物资源等新型能源,逐渐实现可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3.2构建节约型政府,实现“政府生态”

1)建立自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a.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服务型的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b.科学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精简机构,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强化各级政府行政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2)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每年我国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突出的意义:a.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对于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要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决策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b.健全决策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c.建立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实行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追究的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通过行政、司法手段对领导干部在决策中的严重失误

和失职行为依法进行追究。3)转变执行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体制模式和增长模式正处在质变时期,单纯经济量的增长不能反映经济运行模式的好坏。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绿色指标”纳入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中去,从而扭转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 增长的错误做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培育节约型的社会文化

1)树立节约意识。a.政府决策中的节约意识,即在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实现科学决策;b.体制改革中的节约意识,即体制的变革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c.管理细节中的节约意识,即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d.技术改进中的节约意识,注重技术升级的梯度性;e.资源整合中的节约意识;f.资源再生中的节约意识;g.社会控制中的节约意识,即要求政府在项目立项上要适度控制。2)培育节约主体的节约型文化。个人消费者要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观,树立崇高适度物资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价值观。企业组织要将节约理念丰富到企业文化中去,积极倡导生产节约和细节节约。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按照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要求,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政府生态”。

3.4搭建节约型社会的支持体系

1)制度支持。中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a.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指导性的原则和纲领予以落实,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政策上的支持;b.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支持;c.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为节约型行业建立提供标杆;d.健全相关财税政策,为节约型社会建立提供金融支持;e.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监督机制;f.研究新的激励措施,增强节约主体的积极性。

2)技术支持。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a.要组织技术力量对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解决技术上的难题;b.要积极推广先进的、成熟的节能、节水和节材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c.加强节约型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大力普及节约型知识;d.培育和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为行业社会提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经济格局

1)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而且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道路转变,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长期发展。

2)发展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研究制定促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产业、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的步伐,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篇: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生态技术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生态技术体系。建立生态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政治学观点看资源节约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