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李晓西 范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100875)
节约用水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供求关系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却是用水的低效率。社会各界尤其专家们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我们对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提出5个机制的内容,供有关方面参考。
这五方面是:价格机制、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1.水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手段。因此,水价的制定只有遵循价值规律,全面反映用水成本,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稀缺性,才能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先就要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水价偏低,不能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价不能起到调节水资源供需的杠杆作用,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供水企业亏损,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如黄河沿岸一些农村使用1000立方米黄河水浇地,所付价格居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过低的水价很难培养用水者的节水意识。而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水价来调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实现节约用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如德国、荷兰等国都不缺水,但从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角度出发,都非常重视通过价格机制节水。居民用水的水价中,包含了清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两部分,高昂的水价,使居民不得不拧紧水龙头;而工业上也设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德国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3次,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用水可循环利用5~6次(何斌)。可见推进水价制度的完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水价的调整是有条件和空间的,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1%时,对心理影响不大;而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5%以上时,则对心理影响很大,并考虑水的重复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家庭收入的1%以下,工厂企业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工业产品成本的0.1%~0.4%(施熙灿),因此我国调整水价将是有条件的。水价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价格问题,也体现了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统一提高用水的价格是一个方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用水计价方式做出一些创新的尝试,1 本文发表在《中国水利》,202_年第13期。
比如,采取高峰水价、超计划用水水价、阶梯水价等方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开始着手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价,阶梯水价对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没有增加负担,但超额用水者却需要付出高价,这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公民节水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可以预料到,在上浮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的基础上,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将更有利于居民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从而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产权主体混乱,缺乏流转制度,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这项工作,关键就是要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水权就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管理(处置)的权力;水权可以分为物权和产权,产权又可以分解为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吴季松)。做到水权明晰,重点是解决好明确、保障、推动这样几个问题。
水权明晰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明确是指明确水资源的权属,如果连水资源属于谁都不清楚,将失去实践的基础,即便实施起来,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
保障就是通过有效的行政及法律手段来保证水权的有效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赋予政府职能部门以足够的执法地位,严格执法。随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普遍通过立法规定水资源为公共所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方面很多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利用水权制度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加强对水权市场的建立与培育。1992年开始对灌溉机构及其他水利机构进行了包括多项内容的市场化改革,并且通过了立法,其中的流域协议对我国跨省河流水权分配尤其具有借鉴意义(杨少林等),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和水权的分配,如果流域各省能根据河流的供水能力签订永久性的水资源分享协议,并以定量的形式明确各省的水权,那么各省都将从中受益,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也将得到极大改善。
推动就是通过建立水权市场,推动水权制度的顺利开展,这是水权制度创新的实质。通过重新分配现有水资源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市场方式实现水权在不同地区或行业间的转让。水权明晰,将更有利于各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我国关于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和排污权的交易目前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同样,我国各地近几年兴起的水务市场,也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产物。水务市场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多龙治水”的局面,突破政府或其他经济组织独家垄断经营的模式,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意识。在上下水系统中尽可能在生产方和销售方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达到节水目的。
3.节水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为节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不管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和居民用水,都应该把节水技术的创新开发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科研、推广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配套必要的专项资金,以推动节水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其次,还要推动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加速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使各种节水技术能尽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渗透到千家万户。
目前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展的节水技术项目比较多,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是农业用水大户。以前农作物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其实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占到了用水量的1/3左右(高娜),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节约用水,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浇灌作物而不浇灌土壤”的观念,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则为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提供支持。为了发展节水灌溉,澳大利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项是鼓励农场改造灌溉渠道,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政府规定,农场需改造灌溉系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1.2万澳元的设计补助,州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推荐专家,帮助渠道设计,同时州政府向农场主补助30%的灌溉系统设备费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许发辉等)。目前,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节水灌溉公司,使采用高技术的节水灌溉方式成为可能。
工业用水中,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可以高达75~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高娜),可见我们在引进和推广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生活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前,管道中的冷水需提前排放,这部分水是无效水,造成了严重浪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来完善,比如开发新型的热水器,能够实现用完后自动回抽水以排空管道中的剩余水,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各种节水器具和配套设备,包括各种阀门、过滤器、输水管道、龙头装置等来节水。
4.节水的激励机制
广大的用水户是节水型社会的主体。针对用水户建立起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节水积极性。水资源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公民每一个用水者从自我做起,共同参与。激励机制有助于通过每个用水户的参与,达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通过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和道德风尚,不断提高节水能力,增强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节水效益的重要环节。
为鼓励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允许将通过节水措施、降低用水定额而节约下来的水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在排污总量范围内,对因积极的污水处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剩余下来的排污权进行有偿转让,这对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确定需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水量的定额控制,对于节约用水者,实行奖励;而对于浪费严重或是用水超标的单位或个人,将给予处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中来。为了激发大家的节水积极性,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
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机制,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激励机制和农民参与被认为是灌区水管理制度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王金霞等),可见提供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出台农业用水节余量有偿转让的政策,帮助农民有意识的节水。工业生产中建立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节流减污”,缓解水资源危机状况。
5.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建立水资源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习惯。我们的水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浪费严重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节水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如果能改变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意识,就可以将很多无效水利用起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宣传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搞好节水的重要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加大对各种情况下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起排污收费制度,有效地控制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将水体划定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初步建立起来,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区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另外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和调整,提高了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促进了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了约束机制,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鼓励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建立生态用水制度,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力度,改善、修复水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水系、湿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等特殊生态区域,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水资源保护机制建立起来,就是对水资源的“开源”。
总之,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部长: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人民日报》 202_年04月23日第十
三版。
2.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利学会网站,202_.10。
3.何斌。德国、荷兰的节水政策及措施。四川水利,1998(1)。
4.施熙灿。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水价概况,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_(3)。
5.吴季松。分配初始水权 建立水权制度,中国水利报 202_-03-15。
6.杨少林,孟菁玲。澳大利亚水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2_(8)。
7.高娜。国外主要节水经验。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2_(3)。
8.许发辉,崔勇,马常宝。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世界农业,202_(5)。
9.赵小平。加快建立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价格理论与
实践,202_(4)。
10.王金霞,黄季,ScottRozelle。激励机制农民参与和节水效应黄河流域灌区水管理制度改
革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2_(11)。
11.田圃德,张淑华。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水权制度创新,202_(1)。
12.王浩,王建华,陈明。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我国第一个节水
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2_(12)。
13.姜悦楷。浅议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人大网,202_.12。
14.赵海林,赵敏,郑垂勇。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2_(3)。
15.于濛。“人水和谐”:构建节水型社会,中国财经报,202_-03-22。
第二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2_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2_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2_。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2_。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三篇: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范文模版)
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最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人们可以想象得出没有水的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因此,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捷。水是极其稀少的,水量与可利用量也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可用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出于对水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雨稀少,节约用水,合理运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也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优为重要。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一个人做某件事情要有动力,一个社会做某件事情也要有动力。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一个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固然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得全社会都能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节水的意识,自觉节水。但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
建设节水型社会,简单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明晰初始水权。
明晰初始水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基础。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通常,水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在我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赋予水的使用权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因此,我们所讲的水权是狭义的水权,也就是水的使用权。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
明晰初始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第一步,还要建立两套控制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
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
(4)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5)用水户参与管理。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2)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所不同的是:缺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受控于“宏观控制指标”;可以充分利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丰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取决于“微观定额指标”;注重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
只有把节水和治污结合起来,节水的效果才能更快的表现出来,才能让人民享受的更多的实惠,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
第四篇: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研究
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研究
任杰,阎官法,刘爱荣,张中霞,文春波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摘要】郑州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自202_年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为科学评价试点建设成效,参照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郑州市实际,建立了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进行了评价,确定郑州市已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层次分析法;试点建设;评价;郑州市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综合措施,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人们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建立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
[1]的经济社会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有利于科学、准确把握区
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分析现有节水方案、制定良好的发展规
[2-3]划,为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基于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续关注,为弄
清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水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1郑州市基本情况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郑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
333总量为13.23亿m,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7.22亿m。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80m,是全省人
均水资源量的44.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平均水平的1/16,远远低于国
33际公认的人均1000m的水资源紧缺标准,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郑
[4]州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202_年2月,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6个试点之一。自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坚持“留住天上水,拦蓄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按照“典型带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手段措施,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切实转变对水资源的粗放管理与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2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选择
2.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郑州市实际,确定郑
[5]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目
标层是节水型社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区域内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系统层由综合评价和各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子系统组成;指标层由具体评价指标组成。郑州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包括综合考核指标、三产及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和水生态和环境指标(表1)。
2.2评价方法
[6]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AHP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多
目标、多层次决策及综合评价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可以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运用1~9标度评分方法判定其相对重要性或优劣程度,建
立同一层次所有元素构成的判断矩阵R。采用特征根法对同一层次下的各元素计算相对权重
max向量,根据方程组RW=λW,得到该矩阵最大特征值λ对应的特征向量W,并进行一致性检
[7]验。当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当一致性比例大于或等于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2.4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采集完各指标的特征值后,由于特征值量纲不统一,无法进行比较,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指标值处于[0,1]区间。
对于正项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优的指标),其公式为
2.5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各指标值相对于总体目标的合成权重以及归一化数值,采用加权函数,计算综合评估值Y为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相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3试点建设评价
202_年郑州市被确定为试点,经过3年的试点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选取202_年作为评价年。202_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表2。
3.1目标值确定
根据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实际,参考《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用水定额(DB41/T385-202_)》、国内外先进
[8]节水指标、国内外节水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等确定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对指标值进行标准
化处理,结果见表2。
3.2综合评价结果
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将节水型社会发展划分为起步、初步实现、基本实
[9]现和建成4个阶段,分别代表节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建立阶段评分区间,由综合得分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阶段(表3)。
在计算各指标合成权重的基础上,由公式(3)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202_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值为0.855,由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已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4结论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以来,采取“政策保驾、体制推进、试点先行、量质齐进”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郑州市的节约用水工作、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_年,郑州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这是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存在“社会建设、机制驱动和全面推广不够以及城乡统筹、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不足”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当前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只能说是基本或初步建立。
由此可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结果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实际是相符的。本研究可用于未来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也可为其他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褚俊英,王浩,秦大庸,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_(1):11-15.
[2]颜志衡,袁鹏,黄艳,等.节水型社会模糊层次评价模型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2_,28(4):35.
[3]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2_,16(1):82-87.
[4]刘爱荣,任长江,阎官法.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科学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_:26.
[5]张华,王东明,王晶日,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2_,36(5):65-68.
[6]徐海洋,杜明侠,张大鹏,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2_(9):31-33.
[7]安娟.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_,36(3):1212-1214.
[8]王善荣.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方法研究[J].吉林水利,202_(5):33-35.
[9]杨玮,陈军飞,王慧敏.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2_,26(1):5-8.
第五篇: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2_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2_年我镇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年初召开了领导会议,对相关精神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方案、指定措施、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了我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展。现将我镇202_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市政府相关文件下发以后,我镇就召开了领导会议,就此项工作专门进行研究,制定今年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并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由镇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具体工作由农办负责,落实了工作职责。
二、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
1、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我镇利用每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通过悬挂横幅、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2、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工程的宣传,以点带面,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我镇芝川村、芝东村、瓦头村、芝西村、芝北村、西少村等高门原供水工程覆盖村进行了重点宣传,以点带面促进我镇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积极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1、列入全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韩城市高门供水工程,是我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工作,也是市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惠民重点工程。我镇积极配合解决工程进展中的相关问题,现在芝川段主体管道铺设已经完成,共涉及到我镇芝川村、芝东村、瓦头村、芝西村、芝北村、西少村等村。
2、积极和相关部门衔接,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的规划和工作计划。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倡清洁生产,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
202_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