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规范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17-1087589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1 18:06: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规范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规范

一、主动性方面的习惯

1、课前准备 首先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三是知识准备,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总结学习经验等等,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起到“树楼梯”的作用。

2、举手 应该提倡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身体要坐正,右手放在身体的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师。

3、发言 通常有单独发言和集体发言两种形式,同学们在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必高声回答,只要能说给自己听到即可,但必须简洁明了。对于学生的单独发言要求流畅连贯完整,说话有头有尾,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发言时要对着同学们,说给同学们听,眼睛要充分与同学们接触。

4、勤于动手 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周密性和严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强,正所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勤于动手的同时,还要善于动手,就拿做数学作业来说,要注意效率,当堂完成,先思后做,做后自查反思;注意效果,不抢时间,不能心急。

二、学习方法方面的习惯

5、阅读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阅读,首先数学阅读不必大声朗读,讲究读给自己听,只要自己能够听到就行,大声读大都是读给别人听,只有读给自己听才能保证有所思考,虽然大声朗读能够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却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其次阅读时要注意文字中有用的数学信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分析问题。

6、记录善于学习的同学也善于进行课堂记录,必要的课堂记录有助于过后进行讨论学习,便于重新拣起细细思考慢慢消化,有效的记录有利于日后的学习,是期中期末复习的重要专题材料。记录绝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作重点记录,比如重要的经验方法、不大理解的问题、做错的或容易做错的典型题目、某些新的发现或心得体会,记录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并且当天一定要作好整理归类,记录可以写在课本上,可以写在卡片上,也可以写在专用的分类记录本上。

7、反思 要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强针对性训练之外,养成反思的习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学生表现粗心的地方,大都是问题当中要求细密的地方,有意识地让学生对那些细密之处和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有利于引起对细微之处的注意。经常反思的人,一定更加细心,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考虑问题一定更加周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会渐渐丰富。如果对反思的结果作一些书面的记录总结,特别是对那些“粗心过的地方”作适当的记录总结,反思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8、质疑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注意力方面的习惯

9、倾听倾听是全神贯注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认真倾听是收集意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倾听的目的是要把说话者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内化,变为自己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只有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充分领会说话者的精神。另外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听你讲话,当老师或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同学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要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问题或想法时,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可随便插话抢话,要等到老师或其他同学说完了,才可以举手提问或提出意见。只有学会了倾听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听讲者,叽叽喳喳的听讲者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注视 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学生应该看着黑板,当某同学在发言或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课堂上与注视相反的情况有发呆、走神、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这些人两眼黯然无神,委靡不振,不能经受一点点干扰,身边稍有动静便思想分散。数学课与数字、概念、法则、公式、性质、定理紧密相连,有的是计算和推理,规则性比较强,因此数学课堂要加强直观教学,加强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课堂气氛。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意识与老师的作用

宋顺华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老师来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很了解也不向老师提问,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差,学习固然被动。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方面,我有如下认识:

一、要让学生学会参与,首先教师自己得学会参与到学生中。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老师,还要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一起探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主持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无法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就会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学生的顾问和朋友。素质教育强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以上各方面能力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教授人际交往的技能。

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积极、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还要能迅速地发现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培养学生信心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四、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幽默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的幽默

大同小学教师刘向阳电话:1518882692

3幽默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和动作行为,能够引发喜悦,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同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聪明之门;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让人浅斟细酌,回味无穷。一个富有哲理的警句,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

一、幽默开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一般说来,数学课堂学习的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平淡无奇,多数学生不乐意听讲,更不愿意去思考,甚至昏昏欲睡。要打破这种局面,靠老师的训斥恐怕是不行了,但假如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如:一位姓何的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随便猜猜。”(学生猜了几次,均没猜对)“这样吧,我给大家出个字谜,‘可爱的人!’答案就是我的姓。”(一位学生很快讲出是‘何’字)我便接着说:“是,我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位可爱的老师,(生笑)但老师发现同学们更是可爱的学生。可爱的老师和可爱的学生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把这堂课上好,是不是?”学生响亮地回答:

“是!”这样,师生关系一下子融洽了,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幽默纠错,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的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只能刺激他们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在课上开设了一个小小的数学医院,把平时错得较多的题型送入医院,请小朋友当大夫给它们看病。当时,我这样说:“这位病人的“病”的确很严重,哪一位“小医生”来给它看看“病”?好,下面请××医生来给它看病。”小朋友见自己被称作医生,心中非常兴奋,发言更加热烈,对改对的小朋友我还给予表扬:“哦,这位李大夫不愧为名医李时珍的后代,他具有孙悟空神奇的火眼金睛,真是手到病除啊!”小朋友们都快乐地笑了,从而使知识在愉快的笑声中得以巩固,并且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幽默点拔,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

教学幽默对学生的心智的影响,是理论与实践证实了的。点拔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学艺术,其艺术的集中反映,不仅仅在于点在关键处,点在需要时,而且在于点出妙笔生花,点出知识真谛。以“幽默”的方法进行点拨,显示出了点拨者的教学艺术和幽默的点拨价值,增加了点拨的力度,拓展了点拨的宽度,提高了点拨的效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之门。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像“1000-243=”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在网上见到一位教师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3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伯伯”借,“百伯伯”还是个穷光蛋,他也很热情,悄悄地向“千爷爷”借,“千爷爷”把仅有的1千元钱借给了“百伯伯”,“百伯伯”马上把它换成10个1百,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十叔叔”,“十叔叔”又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3……

“幽默”的点拨,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劳,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可以让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过程形象化,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会,扎扎实实地巩固。

四、幽默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幽默乃师生关系的“润滑油”,因为幽默无损于教师个人的尊严,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且笑声会产生一种平衡作用。欢快的笑声,虽是片刻即逝,却填平了师生地位之间的鸿沟。

如:“上课打瞌睡,这是对教师最大的信任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的时候,老师这样说。课堂里一阵哄堂大笑,连那打瞌睡的人都给笑醒了。刹时间,大家都莫名其妙睁大眼睛地看着老师。“这是因为,第一,上课公然打瞌睡,不怕老师怀恨在心,不怕老师体罚,这是对老师人格的最大信任。对此,我表示感谢;第二,上课打瞌睡,说明教师讲课不

吸引人,犹如催眠曲,如果把这意见大声讲出来,对教师面子不利,所以就用无声的身体语言向教师提示,希望他讲得生动些。对此,我表示不安。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直截了当地向我提意见,帮助我把课讲得更好!第三,上课打瞌睡,也可能是由于昨天晚上作业太多,或者家务事太重,或者看电视连续剧、看动画片看得太晚了,这些都与老师对同学们的管理、关心不够有关系。对此,我再次表示歉意„„”从此之后,每逢这位老师上课,学生都不敢再打瞌睡了。

幽默为数学课堂注入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数学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美丽的、健康的品质。”没有幽默感的老师,像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则像一潭死水。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等方面去寻求契机,恰当把握和运用好幽默艺术,把课堂上的情趣和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每一节数学课都布满笑声,布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真正让幽默艺术散发出熠熠光辉。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楚雄市大地基乡中心小学山李芹

摘要:良好的约定方式的养成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的进步,所以老师们要花时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约定方式。

关键词:约定方式提高效率小组工作

良好的约定方式的养成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的进步,所以老师们要花时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约定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参考了参与式教学模式和EEPO 有效教育,采取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约定方式。

1、执行课前2分钟左右的活动机制。数学课课前2分钟活动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教师可以自行安排脑筋急转弯、智力大比拼等活动。

2、落实课堂基本教学礼仪。上课与下课应师生问好。若举行对外教学研讨课或大型公开课,在向上课教师问好后,能向后面在座的听课教师进行礼节性问候。

3、“坐好”的约定:整顿课堂纪律或者小组合作结束需要学生归位时,老师喊口令:1 2 3,当即学生回应:3 21

1。要求学生一边回应一边坐好,当喊到“1”的时候,停止所有活动或动作,应该做到既坐姿好,又安静,而且还注视着老师。

4、“ 明白”的约定:举起右正手掌;不明白”的约定:举起右反手掌。一节课中,老师或同学归纳小结一个知识点后,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是否明白,老师再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继续强化,还是接着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既可以明了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有效的制止了学生乱糟糟的大喊着“懂”或者“不懂”的失控场面。)

5、正确的约定:右手母指和食指张开做出“√”状;不正确的约定:两手食指交叉做出“×”状。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或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的答案后,学生都可用手势表示自己的观点。

6、激励表扬的约定:击掌×××××。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老师认为学生的表现值得表扬时,都可用这一约定。

7、小组合作汇报语言即为“我代表××小组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我们小组认为„„”“我们觉得„„”等等。结束语要说“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等。平时上课,学生发言要面向大多数同学,学生也要面向发言人。学生发言结束要说“我的发言完毕”。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不是万能的,也应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不断融入、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境界。

参考文献:《参与式教学模式》、《EEPO 有效教育》

第五篇:数学课堂上的预习

预习让数学课充满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是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对于预习给予恰当的定位十分必要。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数学需要怎样的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学生预习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导学案”进行预习,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的去学习,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上课时,就会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为上课时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究做好的充分准备。

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或“导学案”进行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

一。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预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三、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四、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探究,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

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课前预习的注意事项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1)教师要熟悉理解、认真把握教材。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创新思维奖、学具制作奖、统计小能手等奖励。与此

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3)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让学生预习,但在学生看来预习就是没有作业,而现在,我们在留预习作业时,总是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预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留了下面几个预习作业:

1、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2、我们在计算时,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如何转换?哪一种更具普遍性?

3、仿照例题的格式,完成教材118页做一做。这样,孩子们的预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就不会认为预习就是没作业了。

(4)要及时评价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自觉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孩子们的预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对预习认真、效果明显的孩子及时表扬,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结合以往的经验,我认为学生预习,要注意以下七个字:

1、读

先让学生通看一遍教材,明确教材所说的内容。

2、想

看完以后,对照老师的问题想一想。

3、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4、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

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6、补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7、练

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要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好数学知识。课前预习将引领学生着学生更加自主地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规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