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2_级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学期论文
内容提要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期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是我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能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可靠道路。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提升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途径探析
一、引言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资源,几千年的文明史及其历史积淀,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遗迹、诗词歌赋、民俗风情都极具特色,令人神往。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文化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2_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的相差达37倍,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约为城市居民的27%。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体育设施集中在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56%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文化创造力的全面提高。
(二)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文化发展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政府长期处于管理者的角色,对文化发展干预过多,使文化企业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不能依据市场进行集团化的改制和整合,缺乏文化产品创新效应和品牌效应。从计划经济时期就实行的文化管理体制部门条例、规定较多,普遍性法律较少,政策变动频繁,不利于文化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使文化企业的跨媒体、跨区域整合受到束缚。
(三)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兴起的,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盗版、侵权现象严重,诚信自律、交易规范、公平竞争等内生性市场机制发育不足;文化行业市场
鉴定、交易、代理和市场运作人才缺乏等问题还十分严重。此外,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的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原因在于:第一,受计划经济下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拳头”优势难以发挥。条块、门类、部门的分割,使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要素分散在各个领域,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第二,我国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产权市场、文化人才市场发展滞后,阻碍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因而限制了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新产品出口能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较大逆差。以202_年为例,当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等领域的版权出口为1427种,而版权进口15555种,出口数量不及进口数量的1/10。近年来,这一比例虽有降低,但核心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少,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202_年,我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47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9601亿美元的0.49%。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与我国文化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三、以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而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也与其高度的文化产业化密切相关。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居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他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以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虚心学习和借鉴这些办法和经验,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捷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决制约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突破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文化体制。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角色定位,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对于新兴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以及涉及国际文化品牌、教育、媒体传播等行业中的文化企业,政府应当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返还政策、国家政策性贷款优惠利率政策以及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等加以引导和扶持,并鼓励文化企业间的联合。同时,加强文化法律制度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工作者个人利益,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改善和聚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条件,其具体作用:(1)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因而文化产业集群加大了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产生了异常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2)文化产业集群利用群内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群体的效益大于联合之前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明显的协同效应。(3)集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经验丰富的人才,也吸引到更多的外地人才到当地集群来。因此,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牢牢把握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体的发展,利用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有利条件,做强做大部分优势产业,并且在今后开展适度的对外品牌并购。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同时,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文化产业之间的“互渗”,更好地进行文化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使文化更广泛地得到推广,更有效率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之本。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人才兴文战略。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都要有利于稳定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优秀人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努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新闻采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和基层人才骨干队伍等。建立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国内人才交流,引进一批优秀产业人才和领军人物。
四、结语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成为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决定因素。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担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严于律己,为我们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当代世界、202_、09。
[2]、布热津斯基(美)、大棋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李磊、打造中国软实力、.商业文化、202_、11。
[4]、沈望舒、“软实力”叩响中国之门、望新闻周刊、202_、07。
[5]、赵诣、软实力:大国争雄的角力场、中国社会导刊、202_、12。.[6]、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大众传播策略、对外大传播、202_、10。
[7]、王书昆,王树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北京软实力、新视野、202_、10。
[8]、曾金胜、新文化发展观提升中国“软实力”、人民论坛、202_、10。
第二篇: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
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国家利益;文化产业
1.前言: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2.1.软实力的概念的由来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2.2 软实力概念的内征界定
一切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
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3.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利益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3.1.中国近代以来的道路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与跨文化差异和障碍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不够强大。因此,提高文化实力,是全民族的事业。从魏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到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中国一直处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下风,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独立并走向富强。
3.2.苏联解体案例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名族政策,制度僵化以及共产党的腐败。而归根结底的最深层次最直接的原因是苏联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其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推手。美国在苏联周围建立了六十多个电台,用苏联各个名族的语言全天候对苏联广播,宣传西方价值观,歪曲,丑化,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最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宣布解除“报禁”“党紧”允许私人创立党派,创办媒体。
4.正确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
4.1我国的物质硬实力的增长令人欣慰,但文化软实力是条断腿。
202_年开始,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超过美国成为国内汽车销售的最大国家。202_年2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_年4月开始,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防力量日趋强大。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20世纪末,美国《华尔街导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是“花架子”的中国,看上海、北京、深圳都是穿西装打领带像模像样,而再往西部看就是穿草鞋和短裤,这叫做“花架子的中国”。正是因为中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使得西方在1985年提出了“七国论”——日本最早提出然后得到美国的附议,而在21世纪初被李登辉加以系统化。以七国论为代表,西方、日本和美国等西方现代国家存在的形形色色中国分裂论,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变得空前复杂。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
4.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CCTV4等在世界落地虽广但影响力仍相对有限。“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 未根本扭转。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美国文化产业(电影、电视、新闻广播等)收入,早已超过其最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日本动漫产品在美国的销售超过50亿美元,是日本钢铁在美国销售的4倍。如今,全国60%的动漫产自日本,占据了世界各电视台半数以上的动漫播出时间。韩国电视剧和电影在亚洲观众中有很大市场和吸引力,乃至形成了“韩流”现象。
4.3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贡献大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但恰恰是这些大踏步走出去赚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电影导演,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作品不仅“媚洋”、“求大”,而且“没有思想”。结果,钱投得越来越多,电脑制作越来越虚假,画面越来越残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从市场获得高回报。这在美学上被称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了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灵魂的拷问。面对美国文化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中国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5.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应当很自信
202_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博弈对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着关键性作用。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202_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2_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表达了各国人民共同心愿。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关键,是我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要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个公民权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倡导并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为推动“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决非洲国家债务问题、促进伊朗核危机和平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丰富多样。我们不仅要发挥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单位和外宣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旅游、商贸、会展、教育、科研、体育、侨务等各个部门的作用。在对外文化宣传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理解和认同。
第三篇: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呢?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如美日等发大国家呢?人们热衷于看外国大片,吃西餐,就是外国文化软实力强于中国,向中国渗透的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我认为我们太不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宁可过西方的节日也不过我国的传统节日。幸好我国开始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要主要外国文化的入侵,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核心问题是不断提高文化生产的原创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推进文化创新,打造文化精品,是我们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正确途径。
在不久将来我相信的文化软实力会不断提高,到那个时候我们也可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打开美国的市场。而且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屹立不倒。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的关键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雄的角力场,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成为我国长足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当前,我们应努力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当前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表面上看,文化似乎很“软”,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它却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强大力量。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就当下来看,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况;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并未充分的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中国文化形象的意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改造仍然远远的滞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经常在标榜: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但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却总是眼高手低,文化软实力的壮大不是靠几个口号或者指标就可以建设起来的,需要的是切实的行动,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而壮大自己,然后“走出去”,走向世界。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这样指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人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其深远的普世价值已为世人所共睹。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总能浴火重生,这背后发挥作用的正是文化软实力。世界上很多文化在遭受冲击后最终毁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文化存在着缺陷。而中华文化的磨难史也说明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即使在21世纪世界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发生严重断裂之时,中华文化传统依旧绵延向前。
所以,我认为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家之间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可能始终处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文化软实力可能会被人们有些轻视,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仅凭经济争强可能永远难以在世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明的充盈是难以走远的。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带来文化的崛起,甚至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伴随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因此,我国应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将之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创新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理念、新文化具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使他们由衷地欢迎和喜爱中国文化,真挚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事业。因此,一定要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文化,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友好合作。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世界眼光,注重文化的时代性、世界性或全球性。
第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经历了无穷的磨难,但是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泯灭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于厚重的传统文化的支撑。这些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清理和继承这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增强我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面对外来文化的侵略,需要强劲的反击。目前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文化倾销”。我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入侵,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电影,意味着从国际政治视角重新看待电影固有的感染力和支配力。以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多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以《阿凡达》在国内的13亿票房为例,其实电
影《阿凡达》的成功,技术尽管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它用唯美、科幻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于强势文化侵占弱势文化的态度,其中表达的创作者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纵观近年来的许多好莱坞影片,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人类和平、博爱精神、科学精神、爱情至上、民主法制等等,是其经典主题。正是因为好莱坞影片有许多正面意义,在其世界一流的技术式艺术手法的包装下,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精神就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我们要通过学习好莱坞的经验,尽快提高我国电影制作水平,做强我国电影产业,制作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片,促进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报告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其实,文化落后更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重视挖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持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推动其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当今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大放异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莲香.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学术论坛,202_,(12).
【2】尹鸿,石惠敏:《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当代电影》,202_年,第2期。
【3】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2_,(1).
第五篇:提升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王斌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眼点。在城市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城市的理念已经由传统的管理型跃升为经营型。经营就意味着竞争,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衡量标尺,对于连云港来说,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将她作为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后起之秀,定位为苏北沿海开发的龙头城市,我们在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后发崛起中,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则是指软实力中的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它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文化品牌的创造力、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文化环境的吸引力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效力,既是一个城市在竞争中为之努力的进程,也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完美目标。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讲,我市与周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特别是与苏锡常地区相比,综合实力的提高仍然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基础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等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包容精神的不振,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忆往事,我市的发展曾经多次与机遇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都可以从思想观念上找到原因。当我们面临新一轮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城市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使之在建设富有特色的当代城市文化中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灿烂光彩,从而彰显城市自信,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一种凝聚力。这方面,我市历史文化工作者几十年来,付出了世人为之赞誉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如何将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篇需要去认认真真做的文章。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把握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所谓文化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架构安排,是重点与一般、先行与缓办、亮点品牌与铺垫项目的有机统一。以我市来说,继续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就是一个战略重点;但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智力努力打造像徐福东渡、镜花缘、海州二刻等在国内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通过学术研讨、文化旅游、出版专著、文物保护、演艺造势、影视媒体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它们与西游记文化共同形成一种“集约”式的文化“组团”,产生一种始终激励人心的主轴效应,政府的作为就是运用手中的行政资源予以指导和推动,并通过职能部门、民间社团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实现战略目标。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看,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之路的转型期,发展文化产业正逢其时。对我市来说,由于原先的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苏南一带长三角地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是那么尖锐,产业布局中有很大的绿色、低碳空间,因此在我市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夯实沿海开发的产业支撑,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与环保、新医药、新传感网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农业与海洋旅游观光业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十分需要给文化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留予一个大的发展空间。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其中既要有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部分的投入,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化运作,要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和政策效应,大力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其品位的象征,它不仅表现在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量与质的方面;也表现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方面;还表现在大众娱乐消费空间如影剧院、歌舞厅、文化广场等所体现的现代人文气息等等方面。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把爱祖国,爱家乡落实在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上,就像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的牧羊人能随意地向客人如数家珍似地讲述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那样,如果我市的市民也能信手拈来地讲一段西游记和镜花缘,说一说秦东门和将军崖,哼一曲五大宫调和淮海戏,那就证明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自豪的城市;更上一层,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市民都能像普通美国人,对南北战争时期留下的至今不到300年的历史文物都视为珍宝那样,爱之惜之地对待我市每一处千百年以上的古石刻、古建筑、古遗址,那就证明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自觉的城市。就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言,当今之世,在文化多元的声浪中,不乏有拜金主义、损人利己、腐朽低俗的文化噪音,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积淀和当代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与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和人文的关怀结合起来;把唱响主旋律与广泛性、普及性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从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倡导文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持之
以恒、锲而不舍,我们这座城市就将成为一个具有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家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民众中提升了。
打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营销。现代城市需要输入一种经营理念。所谓城市经营就含有营销学上的一定意涵。当然,远不是那种简单的商品营销,而是在一种在更大空间和时间上的城市综合实力的营销,通过这种营销换来的是城市的人才汇聚、国内外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从而吸引投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才需要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上努力打拼。一是要打出名人名片牌,特别要打出与近现代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名人名片牌。南通人打出张謇名人名片牌就打得很好。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也是近代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南通人讲到南通文化几乎是言必称张謇。同属江北名流的海州人沈云霈,在海属地区大兴近代实业,力主东陇海铁路以海州为终起点,为使连云港成为今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他是我市近现代实业的奠基人。而且,其诗词歌赋、书法作品亦颇有造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不但宣传得不够,挖掘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更有甚者套在沈云霈头上的“大地主”、“保皇党”、“封建余孽”、“复辟狂”等等紧箍咒似乎还没有彻底解禁;既使是正面评价他的文章,每到赞颂之后总留有一笔但书。其实纵观沈云霈一生,功大于过,特别是对家乡的近代经济的历史贡献,可以说功德无量。对于历史人物,毛泽东早就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对沈云霈这样的历史人物,要放到清来民初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保皇”、“复辟”固然可以评论,但主要的是要看他对那个时代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贡献和建树,看他在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上是否顺应潮流,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个楔入点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有功于港城人民的沈云霈来。因此,我们主张恢复沈云霈故居,建立沈云霈纪念馆,矗立沈云霈雕塑,出版沈云霈年谱和研究专集,开展沈云霈实业思想研究活动并适时举办专题研讨会。沈云霈是一张不可不打出的名人名片牌,岂能熟视无睹、等闲视之。二是挖掘整理名人名事牌,如孔子相鲁会齐侯故事、李宝水师抗金故事、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王同疏浚蔷薇河保民故事、万毅将军指挥连云港保卫战故事、陈毅元帅智擒郝鹏举故事等等,史书上、方志里、民间流传中有许多版本,需要研究、整理、包装,推出一批出版物、影视剧和纪念地,为我们的地域文化壮色,为城市形象添彩;三是要把人文景观旅游、风光旅游与地域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文化亮点结合起来。现在的情况是缺乏点与线、线与面的结合,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譬如将军崖岩画、孔望山造像、东海庙遗址、徐福村遗址、花果山西游记景观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联的、孤立的点,其实如果从中国道教的源头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看,从天神星象崇拜——巫术信仰——黄老崇拜——多神崇拜一路走来,它们之间确实又有一条道教文化(包括佛教)的线贯穿其中。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类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连云港道教文化游”这一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旅游文化品牌,不但能激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也将极大搞活旅游的经济收益,两者相
得益彰,何乐而不为?然而,眼下的历史文化研究有一种倾向,似乎年代越久远,神秘色彩越浓厚,考证起来越玄奥莫测越好。放着现存的、可行的、具体的人文景观不去操作和整合,放下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事不做,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和人才“空转”。克服这种倾向,固然需要历史文化研究人士研究课题的自觉调整,也更需要在社科领域营造一种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学术氛围。当然,社科主管部门在科研规划上也要有所侧重。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正确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的城市竞争的上上之策,也是一个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远大目标。对此,我们既不可望洋兴叹,无所作为,也不可企图一蹴而就,一举成功。既然是软实力,就要靠软功夫。政府主导和拉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民间的参与和企业的投入是一个积累过程,薄积厚发、蓄势待发,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能保持一种按比例的均衡同步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扬别人没有的文化优势,最终就能将我们这座山海相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海滨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谐相融、生活幸福、具有尊严的东方大港。
分享0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