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看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17-83708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4 17:54: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看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看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摘要:汤显祖倾尽一生,寻求“有情之天下”,情与理不同,“情”是生命力的张扬与显现,而“理”是对人性的深深约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权力的高度集中,人性备受压抑,科举制度越发显得腐朽,成为统治阶级奴隶仕途阶层的工具,汤显祖正是对这样的社会感到极度的愤慨,对这样的科举选拔极度排斥,而让他的为官仕途之路格外艰难,步履蹒跚。社会的极端黑暗,并没有让汤显祖暗自神伤,在腐朽的社会,在污浊的环境中,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而傲视四围。汤显祖在人生理想中,自我塑造了一个美的意象世界,在人生理想中去审美,去体验生命。汤显祖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是爱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他的《牡丹亭》便是杰出的代表之作。后人的目光过多的停留在女主人杜丽娘的形象上,男角柳梦梅的形象极少被人关注,其实在柳梦梅的身上有着巨大的价值,他的形象是汤显祖对社会现实反抗的依托,他的身上有着汤显祖蔑视礼教的深深印痕,柳梦梅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汤显祖的人生理想的生动显现,同时对于诠释那段特定时期的仕途阶层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柳梦梅的形象对于把握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对于研究汤显祖其它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仕途阶层的心理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字:牡丹亭汤显祖柳梦梅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支撑起人类的信念,理想不同,人生境界也是迥然相异,当社会现实极度黑暗,抹杀了人们对的世界的探索和欲望,作家往往用手中的“利剑”创造一个美丽人生理想,而作品中的人物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依托,寄予着作者一番希望。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反映,汤显祖对“情”的追求,对给个性压抑的反抗,对理学的深切痛斥,对美的境界的寻觅,在戏剧《牡丹亭》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同样受到当时社会的环境的强烈影响,社会变迁,人生流转,都会不同程度的在作者的作品中得以显现,这也让作家阶层的人生理想成为当时特定社会的缩影,这也正是对汤显祖人生理想分

析的重要性之所在。

汤显祖渴盼社会的风气有所变化,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备受理性的束缚,已经不知道活出自己的真正的个性,表面活泼的社会实际上是死水一滩。“情”得到尊重,个性得到解放,自由的生命力得到最大化的张扬,这是汤显祖一生都为之击节赞赏的。《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无疑是作者苦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率性赢得杜丽娘的钦慕,他的痴情与疯狂又让人不得不爱,对情的至死不渝以及苦苦坚持又怎能让人不动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柳梦梅的那份“情”可以与天不老,万古长青。同时,柳梦梅对礼教的排斥,对压抑理性的控诉都发人深省,柳梦梅的可爱与美也让这部作品异常动人。

一、柳梦梅的形象是汤显祖的“至情论”的生动诠释。

(一)柳梦梅的痴情体现汤显祖对“情”的肯定。

汤显祖的一生都充斥着“情”,充斥着爱与美。汤显祖这样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从阶开,娱广寒,令白(李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宜(李季宜)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拭面,岂足道哉。”汤显祖追求的是“有情之天下”,“情”到深处,便是至情的境界,那样的社会才是拥有美与才情的社会,而现实中遭遇波折,怀才不遇的汤显祖面对着文坛的冲击,目睹着官场黑暗的束缚,无情的人生,无情的社会让汤显祖痛心疾首,将一往情深倾注于冷冷的文字,让痴情的柳梦梅——一个多情公子、绝代情痴,去展开汤显祖至情的画卷。

1、改名换字的李梦梅流露出痴情的天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己的名字也是父母给予,又怎能轻易废置?中国传统的思想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不可轻易撼动。柳生在《牡丹亭》第二出《言怀》中,先于杜丽娘出场,并因痴情而进入梦境,梦有梅花树下一美女向他款款倾诉——“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于是柳生果断抛弃旧我,改名梦梅,表字春卿,作为一介书生,本义饱读诗书,报效苍生为己任,传统的思想柳梦梅又怎能不知,他是为情而明知故犯,忘却古训,一意孤行,改名换字,痴情的梦梅也是一往情深,情深而动人,让人无法抗拒

2、状元及第前后更显痴情绝代。

《牡丹亭》中,因情成梦,因梦而亡,因情而生,在杜丽娘还未重返人间之时,柳梦梅

顶着巨大的压力,因情而痴,终让杜丽娘于坟中还生,他一心相信有情人终成美眷,对于丽娘,柳梦梅只有痴痴的缠绵,甚至在杜丽娘要求柳梦梅必须夺得状元时,柳梦梅也是傻傻地接受,并且觉得是理所当然,为心上人又怎能有推辞之言,羞怯之心。他与杜丽娘厮守,从而导致耽误了科考时期,更见其是个绝代情痴。

而在李梦梅状元及第后,这种痴情依然有增无减,这恐怕是世间男子少有的一种品质。柳梦梅被杜宝误解,招来一番痛斥和拷打之苦,当柳梦梅正被杜宝愤怒审问时,恰逢官员进前来宣布自己高中状元,听到这样的动人的消息,他想的不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不是迅速脱离肉体的痛苦,更不是借机羞辱杜宝一番,而是在痛苦中说:“真个的,快向钱塘门外报杜小姐喜。”身处险境之中、面临无限尴尬的柳梦梅永远都心系着自己的“西施”——杜丽娘,这一份痴情恐怕常人少有。

(二)柳梦梅的为情而狂是汤显祖追求情的解放的象征。

1、拾画前后的柳梦梅为情而“狂”。

柳梦梅因梦而多情,那一场梦境中,他与杜丽娘相会,于是自此痴痴不忘。汤显祖在描写杜丽娘的梦境中,我们看到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柳梦梅的大胆、痴狂,“小姐,咱爱杀你哩”,柳梦梅这句近似今天青年男女的内心独白,着实让我们震撼。“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这样的甜言蜜语,如果不是为情狂到一定地步,又怎能从柳梦梅的口中大声的说出。

在柳梦梅拾画之后,他的这份情好像得到了某种确定,他对这份情也来得更加痴狂。当他拾到杜丽娘的画像,为杜丽娘的美丽深深倾倒,第二十六出《玩真》中,拿到杜丽娘画像的柳梦梅吐露真言:“咳,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并且从此后的柳梦梅整天“美人!美人!姐姐!姐姐!”的叫,此时柳梦梅心中流露的又岂止是简单的痴情,不!那是为情而“狂”的眷恋,一心想要在这现实世界中与美人相见。而当杜丽娘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并诉说自己与柳梦梅的姻缘时,柳梦梅更是深信不疑,他心中所想只是与美人长相厮守,哪怕只是一时一刻,也要享受这云雨之欢的美好光阴。

2、为情反抗的个性尽显“狂”的坚决。

《牡丹亭》第五十二出《硬考》中,杜宝对于眼前这位女婿即恨又骂,而且绝不承认他们之间的这段情感,“丽娘还阳”在杜宝看来更是一派胡言,这让柳梦梅的处境甚是凄凉,杜宝依仗自己的权势,本想教训眼前的这位白面书生,谁知柳梦梅却一反常态,与自己的老丈人——一位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与教教徒,争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作殊死性的搏

斗,第五十三出《硬考》中,有一曲《折桂令》描述的极为深刻:

你道证明师一轴春容。(外)春容分明是殉葬的。(生)可知道是苍苔石缝,迸坼了云踪?(外)快招来。(生)我一谜的承供,供的是开棺见喜,挡煞逢凶。(外)圹中还有玉鱼、金碗。(生)有金碗呵两口儿同匙受用。玉鱼呵和我九泉下比目和同。(外)还有哩。(生)玉碾的玲珑,金锁的玎冬天。(外)都是那道姑。(生)则那石姑姑识趣拿奸纵,却不似你杜爷爷逞拿贼威风。

柳梦梅义正辞严的呐喊:“谁敢打?谁是贼?”为情而守卫的坚决反抗确实让杜宝吃惊异常。

二、柳梦梅形象展现封建礼教、腐朽科举与新思想的矛盾。

(一)柳梦梅形象寄托了汤显祖对腐朽取士制度的反叛。

身处明朝的汤显祖,出生书香世家,精通诗文,对医药、天文、地理、卜筮之书亦有很深的造诣,祖父汤懋昭、父亲汤尚贤均崇尚黄老之说,老庄之学,在他们的影响下,汤显祖在收获严谨治学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观念。伴随明代科举制度的愈加腐朽,选拔官吏的机构成为权力的附庸,选拔官吏的官员也变得腐败不堪。汤显祖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产生大胆的怀疑,并最终走上反叛的道路。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本为河东旧族,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但日久年长而家道衰微,柳梦梅在第二处《言怀》中出场,因一梦而对梦中女子念念不忘,朝思暮想,到第三十一出《缮备》均为重点描写柳梦梅的仕途求学之路,他的仕途之路已经成为爱情的附庸。在第三十二出《冥誓》中,柳梦梅在杜丽娘的“聘则为妻奔则妾”的思想观念下,平生第一次难么乐意、心甘情愿的求取功名,并希望自己高中状元。在杜丽娘由死转生后,柳梦梅似乎比杜丽娘的反抗束缚、渴望个性自由来得更加明显与坚决。柳梦梅与杜丽娘厮守,让他耽误了科举考试的时间,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样的误期行为真是天大的笑话,最终,迟迟赶到的柳梦梅简单将自己的一卷文章策论呈给主考官,这更是汤显祖在柳梦梅身上寄托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的讽刺。

在第四十一出《耽试》中,有这样的一段有趣的描述:“下官苗舜宾便是。圣上因俺香山能辨番回宝色,钦取来京典试。”并且苗舜宾自己吐露真言:“想起来看宝易,看文字难。为什么来?俺的眼睛原是猫八睛,和碧绿琉璃水晶无二,因此一见真宝,眼睛火出。说起文字,俺眼里从来没有。”而柳梦梅正是在这样的主审官审核下高中状元,与其说柳梦梅凭借自己的满腔抱负与一身才学斩获状元,不如说是因为情的需要使汤显祖让柳梦梅捡得了一个

状元头衔,这是尝尽科举考试心酸的汤显祖对腐朽取士制度无情的鞭挞,当年,汤显祖便是不愿附庸当朝权贵张居正而深陷困境,李梦梅得到状元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更深深刺痛了落后的、不合理的取士制度的神经,展现科举制度“丑恶”的一面。

(二)柳梦梅身上凝结着汤显祖反抗封建礼教、以真心而活的情结。

汤显祖少年时学于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继承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受其影响,汤显祖对束缚的程朱理学、压抑的封建教条更是深恶痛绝,同时,汤显祖还受到李贽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的熏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旷世思想对汤显祖产生不小的冲击。

因此,在男主人公柳梦梅身上,对封建礼教排斥的痕迹显而易见,而我们也为柳梦梅的真诚、真心、率性而为——即李贽说的“童心说”,而感动不已。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三纲五常,尊卑等级种种压抑人性的封建教条在柳梦梅的脑海中几乎烟消云散,他与杜丽娘梦中的相依相偎,云雨之欢,“和你把领扣松,衣袋宽,袖稍儿揾着乐儿苦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柳梦梅的眼中,封建礼教来得很轻,但是那份情却显得格外的重。

而在《冥誓》一出中,杜丽娘还魂复生,柳梦梅大胆、率性、真情、真性,直言道:“姐姐费心,因何错爱小生至此?”“姐姐,敢定了人家?”杜丽娘的回复“并不曾受人家红定回鸾帖”,让柳梦梅喜出望外,柳梦梅这样说:“喜个甚样人家?”“小生倒是个有情的。”“姐姐,嫁了小生罢。”“小生未曾有妻。”柳梦梅在心怡女子面前,毫无遮掩,一腔真情尽洒无遗,并且他真实地希望与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美满生活,而不是单单寻求爱情的童话世界,真心的生活——“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在三十六出《婚走》中,柳梦梅曾这样说:“便好今宵成配偶。”面对杜丽娘重生之后对二人的婚姻的犹豫,面对杜丽娘“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柳梦梅显得更为直接:“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由此,柳梦梅身上有着与封建礼教决绝的痕迹,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情、为爱的痛斥呐喊,让我们看到真实而有个性的人生,这有何尝不是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三、柳梦梅的形象寄托着汤显祖对美的世界追求。

汤显祖生性豁达,他的一生是美的一生,是爱的一生,如光辉霁月,照亮自己的生命,也照亮后人的耳目,汤显祖一生对美的世界的苦苦寻觅,让作品中美的人性、人情也烛照了后代人。

柳梦梅的美在于他身上张扬的个性,以及自身完整的生命,在于他如风如月的才情,春

色如许,繁花似锦,在这明媚的春天,他有情有爱更率性而为,让他与杜丽娘的相遇营造出美的意象世界,美的春色带来一个美的意象世界,在这意象世界中,杜丽娘的美在于那份和谐,在于那份优美,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美,只是这一句便抒发了紧闭深闺十多年的丽娘小姐内心的声音。而柳梦梅梦中于杜丽娘相遇,以及与身为鬼魂的丽娘相倾相诉相缠绵,他真心的流露,率真的坦诚,生动诠释了这个美的意象世界,而非现实的世界。

当柳梦梅面对爱情带来的考验,当杜宝的拷问、怒斥如洪水般向柳梦梅涌来,他以刚烈的性情,决绝的人格魅力,痛斥杜宝的虚伪,在《闹宴》一出中,柳梦梅大胆放达,心中毫无羁绊,敢说敢言,当面指出杜宝的三大罪状:太守纵女游春,一罪;女死不奔丧,私建庵观,二罪;嫌贫逐婿,刁打钦赐状元,可不三罪?这让我们收获酣畅淋漓的快感,仿佛我们的心也被压抑许久,在这一刻得到瞬间的释放,让平坦的戏剧中流露出崇高的的美的影子。这更是一种美的存在。《硬考》一出中,柳梦梅从冷静开始到激动地抖落出事实,再到深情回望来之不易的情感,这更让我们享受到快感与人性释放的美感,在那样的社会,这样的举动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要带着极大的热情与勇气。

汤显祖对“情”的价值的肯定,对“情”的解放的追求,对率真、有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封建礼教、腐朽科举制度的反叛,对美的世界的追求,对美的人生的寻觅,让我们看到汤显祖光辉霁月般的人格和他动人、惊人的人生理想。而汤显祖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在《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身上得到完美的上演。对柳梦梅的形象的分析,我们看到一部戏剧中的人情与人性,率真与个性,柳梦梅的生命有着汤显祖的影子,柳梦梅对“情”的肯定与追求,对“情”的痴迷于痴狂,他压抑的人性寻求个性的解放而获得自由,这样的人物形象与汤显祖的人生理想遥相呼应,或者说柳梦梅就是汤显祖的化身,是有情、有个性、充满着爱与美的化身。把握柳梦梅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对我们分析汤显祖的人生理想与精神诉求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对分析那个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仕途阶层的心理有着重大的价值,同时对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精神欲求也有着极大的参考启迪。

参考文献:

[1]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天宇:解析《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9月号中旬刊。

[5]徐朔方,汤显祖和他的时代,见《徐朔方集》曲论稗论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篇: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

从会风看作风 从作风看形象(人民论坛)

10月7日下午,浙江召开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让人眼睛一亮:所有与会者统一着装,男的西装领带,女的一身职业装,透出一股精气神;在休息日以电视电话会议的方式举行,不占用工作时间,而且只开了39分钟;会议没有主持人,少了“请某某领导作重要讲话”之类的“穿靴戴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讲话时直入主题、言简意赅,提出全省干部要做到“六戒六要”,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可能有人要问:开会,有必要统一着装吗?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其实不然。俗话说得好,人要衣装马要鞍。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穿衣戴帽不是细枝末节,不是个人私事,而是政府形象的一种展示、干部作风的一种映射,要的就是这股精气神。精神状态不好,怎么能做好工作?

如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对自身形象不是过于讲究了,而是太不讲究了。君不见,上班穿背心拖鞋者有之,酒后脸红脖子粗的在办公室大喊大叫者有之,接待群众来访时双脚翘在桌上爱理不理者有之„„开会时,穿着随意,乱打手机,狂发短信,交头接耳,吞云吐雾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网友把干部开会睡觉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一片骂声和嘲笑声。

素以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著称的新加坡,对公务员言行举止的要求更为详细,从着装打扮、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这种严谨规范给公务员带来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影响和促进了廉洁高效的官场作风。

事实上,广大公职人员真正讲究的不仅是穿着规范和得体,更应从日常行为和举手投足间,培养和强化公共行为的规范化意识,促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一些问题看,确实需要“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才能实现干部公共行为规范化的跃升,使干部作风和形象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对于干部来说,贪图安逸病在“眼”,眼界不宽,自我满足,事业发展就会止步不前;消极怠慢病在“手”,自缚双手不作为,耽误工作,连累百姓;不学无术病在“脑”,不愿学习、不想思考,最终只会原地踏步;坐而论道病在“脚”,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情,决策时无的放矢,工作时人浮于事;松散狭隘病在“胸”,胸襟狭小,容不得他人,损人不利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骄浮奢侈病在“心”,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最终败在自己脚下。这些都是百姓深恶痛绝的病灶,去之则可得百姓信任、可贴民心、可塑形象,干事则无愧于心、无愧于事、无愧于人。

第三篇: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摘要: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使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分析,来窥探路遥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对黄土的浓烈情结。从五个方面分析后发现,路遥的思想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黄土情结

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逝世已经14年了。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肉体的存在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生命的延续。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生命终止之后,持续而强烈影响着广大读者。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在作品《人生》中,路遥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倾诉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

正因为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浓烈的黄土情结,扫描之后,我们会发现,路遥,这位从浸透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深受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

一、人生观:积极入世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投入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绝不能消极避世。在路遥的人生观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人物人生观的表现,作品主要描写了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写完他的整个人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观察他们的人生观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对待人生态度上是积极入世的,他与苦难命运抗争,勇敢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行为,正是民族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宝贵精神。

然而高加林的经历也颇具悲剧色彩。高加林读完高中后,当上了小学教师,但最终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成为一个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他不甘心在土地上生活,总想有所作为,想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这个愿望如此强烈,以致都产生幻觉了。终于来了一个机会,他在军队的伯父专业到地方当了干部,间接地依靠这个关系,他得以进城,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记者。对于城里的生活,他十分满意,并凭借他的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了那个城市的明星。然而,好景不常,正当他如鱼得水,尽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他依靠关系端上国家饭碗的事被告发,命运将他无情打回了农村。仿佛命运让他画了一个圆,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他始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力争做生活的强者,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不会选择道德式的“逍遥”,而是永怀希望,永不放弃地走自己认定的路,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价值观:道德至上

在读这《人生》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

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背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

在作品中,路遥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

三、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却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路遥在《人生》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他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

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

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

四、黄土情结

在《人生》中,路遥表现出了深重与浓郁的“黄土情结”。对黄土地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路遥的笔触几乎完全固定在那片热情的,古朴的,有着浓厚感情的黄土地上,读来撼人心魄,心肺俱烫。路遥对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回避土地上的艰难,不掩饰土地上的落后,更多的是对土地生活和土地上人们的赞美和歌唱。我们不会忘记贫困农民们的艰难生存,同时也对刘巧珍的婚礼、双水村的“打枣节”、田五的段子,还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信天游,秧歌留下深刻的映象。

路遥的黄土情结,正是其所承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作品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来强调土地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十分看重故乡观念,有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和“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的说法。在对《人生》作出分析后,我们发现,路遥的人生观,秉承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价值观上,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其观人横物的基本准则,爱情观上,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并且具有强烈而浓郁的黄土情。可见,路遥,这个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其思想文化观念,所承袭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承袭,在《人生》里集中展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试论路遥的创作思想》[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2] 胡辉杰.《路遥:德性的坚守及其偏至》[J].载《作家作品研究》

[3] 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4] 丁红梅 王坚.《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J].载《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5]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6] 马容.《论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7] 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J].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月15卷第3期

[8] 赵洁婷.《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9]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篇:从《北京爱情故事》看人生

从《北京爱情故事》看人生

北爱,继《蜗居》《奋斗》《裸婚时代》之后又一部述写80后一代艰难奋斗史与婚恋史的爱情故事片。短短几个月,北爱迅速疯传网络,点击量快速攀升,迅速超越其他影视剧,成为最抢人眼球的剧视。我想,让它迅速走红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现实”吧,也正是这两个字成了无数人口耳相传,互相推荐的关键词。

有人观后说,有一种成长叫程峰,有一种现实叫石小猛,有一种执着叫林夏,有一种悔悟叫杨紫曦,有一种爱情叫北京故事。

如果非得让我给北爱一个段子,我想我会写:有一种过渡与曲折折程峰;有一种愚昧与混沌毁小猛;有一种执着与阳光成林夏;有一种智慧与忠诚惠沈冰;有一种奢求与悔悟误紫曦;有一种真实与友谊很吴狄;有一种真爱叫北爱。

啃老,富二代,纨绔子弟……我想这些词在北爱里应该是为程峰准备的,不错,一开始程峰的形象必遭无数观者唾骂,骂他的放荡不羁,骂他胡乱挥霍,骂他可恶不孝,骂他无情无义……很多人甚至因为这个主演的表现差点在观看途中停下脚步。可是,即使是在认识沈冰之前,在成长成熟之前,我也有理由认可他,至少是三点:一是应有的可伶与同情,至爱目前的早逝给他的伤痛无疑给他的美好童年当头一棒,瞬间乌云密布,值得一提的是,母亲的去世源于父亲的不轨行为,这为他对父亲的不解和记恨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二是兄弟情义,先不说友情,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品性可以从身边朋友来衡量,甚至有人说人的能力就是所有朋友的平均数,根据这个理论逻辑,以公平正义和友谊第一著称的吴狄和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石小猛作为他最好的兄弟,足以证明程峰本质里是好的,还记得一个细节,杨紫曦带着那个“亚健康”来,他狠狠给了一拳,只因“朋友妻不可欺”的逻辑;三是花天酒地也能分清何去何从,是的,泡吧,开房,夜店……几乎不会少了程峰的足迹,可是,任凭他放荡不羁,却始终保持着对前女友林夏的尊重,虽然因为放弃给予了林夏心理的打击和伤害,但是没有给她其他任何伤害,从另一个角度讲,早点放手也是对林夏的一种保护,因为不爱就是不爱,时间再久也很难保证换回那不现实的爱,就像程峰在剧中说道的大致内容:爱情对于你们女人来说,或许是日久可以生情,是无数感情的叠加,但在我们男人的词典里,爱情无法叠加而成。

不错,见到沈冰之后我们还是对程峰有意见,高抬“朋友妻不可欺”的大旗却打起了沈冰的主意,可我们换位思考一番,有一种真爱无故而生,真爱一旦出现,那种窒息心动应该是没人能够驾驭的,如果随意打压这种情感冲动,或许程峰真可以成为疯子,所以,他冒昧地表达了,也伤害了小猛,痛击了他们之间七年的兄弟情谊。人就是人,永远成不了神,他同意放弃了,在错误背后他选择了悔悟,放弃了继续追求沈冰,与小猛和好如初。这种的冲动之后的理智,在当时性情激荡的他能做到已经实属不易。纵观整个片曲,至少可以肯定程峰三点:一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在适当时机选择回头,程峰是有过曲折和疯子时光,不过缘由母亲的早逝,源于父亲的伤害,源于自己梦想的磨灭,源于无所事事的空虚,这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变成常人,即使疯子时期,他也会关注公司的发展,关注公司发展历史,思考公司的发展瓶颈,想到走现代化企业之路,利用专业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公司,这些,是他后期能够迅速掌控公司的前提的良好基础,为他的回头做好了铺垫;二是为爱而疯狂,是的,也正是爱情改变了程峰,从见到沈冰的第一刻开始,他就知道谁是自己的真爱,他从此不再沉迷酒吧舞厅,不再瞎混江湖,他为了爱去疯狂:去下厨,去寻思找工作,去思考爱的真谛,去找兄弟谈放弃,不远万里到云南和顺追沈冰,为了沈冰的故事捐款100万建校助人,为了沈冰头挨了一刀,在知道石小猛远离沈冰是一种交易后的主动放弃。这一切都因爱而生,因有爱而疯狂。自从为爱疯狂,程峰开始走向成长,开始觉得与酒吧歌厅格格不入,开始觉得自己慢慢变老……这是一种勇于付出和敢于追求的真爱,也是爱的力量驱动势;三是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回到公司,在知道父亲处境和公司危机后,他在九死一生的状态了不放弃,彻夜奋斗,不怕手中的几亿心血泡汤,只为让父亲的努力有一个好的归宿,让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一个好的结果,他努力了,虽然最终第一阶段以失败告终,但是董事会上的铿锵言辞、刮目相看的眼神和一只只举起的手是对他最好的肯定,沈冰的主动求婚是对他失败后最好的慰藉。程峰在林夏的开导下,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学会了理解与包容,包容了父亲与石小猛的荒唐协议,更是包容了石小猛对沈冰的无情残害。

石小猛,农村贫困孩子,7分之差与清华挥手告别,大学四年没只有一条裤衩,艰难的时候成为北漂,始终保持记下欠下兄弟朋友的每一笔债,因为他觉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吃得比别人差,住的比别人破,穿得比比人丑,做得毕比别人多,唯一的——得的比别人少(不过这是他自己认为的,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得到沈冰的忠贞不渝,他是每一个青年志士羡慕的对象,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这种强有力的反差对比,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实,让他觉得北京城是冰冷冷的,让他一天比一天自卑,让他觉得爱情也可以交易,让他觉得钱就是一切……也正是这种种种感受,让他开始报复,报复胡荣强三年的欺骗,让胡氏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报复程峰夺取自己的女友,想方设法让大德离开程峰家族,让程峰老爸入狱,让沈冰永远离开程峰,更是让林夏成了沈冰的替代品,毁灭了林夏最纯最真的梦想——干干净净地与程峰在一起。人说人穷志不穷,不错,小猛并不差志,他有着远大理想,梦想着在北京买大房子,为家里排忧解难,给老婆一个完美的家,但是他缺少气,有志无气,缺少了容人的气度,却少了对沈冰的理解,缺少了大男子应有的气概,所以,他开始目光短浅,开始寻找捷径,开始放弃最该珍惜的爱情。所以,我无情地给他加上了愚昧与混沌的标签。

阳光与执着,这是剧里的林夏,真是人如其名。我愿断言,如果女孩有林夏的阳光心态,想不幸福都困难。是的,正如大多人所言,剧里的林夏也是一个可伶形象,他执着的爱情因为别人的不爱而毁灭,他干干净净嫁给疯子的梦想因酒后的言语让小猛伺机毁灭,他自由的理想被父母逼着无数相亲,他的药瓶子已成中年早为人夫……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阳光那样灿烂,“我爱你跟你没关系”“感谢你给我的希望,都让我感到绝望”“我爱他跟你没关系跟他爱你跟我没关系,我们还是朋友”“人要学会宽容和忍耐”这是林夏最为经典的语言。爱情梦想破灭了,那是因为他选择了不属于自己的爱,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幸福走过人生,也是林夏的幸福,所以他不苦,大药瓶子是早为人夫,但是在林夏最艰难的时候药瓶子让她百毒不侵,给予了生的希望,实际上,电视的结局也很明显,已经编辑好的短信手机滑落并没有发出,我想药瓶子的夫人肯定是不久就与世长辞,林夏终于与药瓶子邵华阳走到了一起,也承担起了照顾子女的重任,开启属于林夏的幸福人生。

智慧与忠诚,其实并不是我想用来描述沈冰的词汇,因为我还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描述沈冰的好。6岁时父亲为了救自己付出了生命,用行动诠释的父爱的伟大,但也给了沈冰灾难性的童年,母亲从此疯疯癫癫,犯起了间歇性精神病,每次发病就是对沈冰无情地毒打,这一切都因为父母爱得太深,从沈冰家妈那句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见一斑。即使是从小被母亲棒打长大,沈冰并没有对父亲产生一点点记恨,有的只是同情、理解、孝顺和深深的爱,对母亲的要求言听计从,虽然没有答应当初母亲的要求及时嫁给程峰,但是也不愿当即伤害母亲,而是选择了选走高飞。她对小猛可以说没有二话可说的地方,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和小猛在一起就觉得是他最大的幸福,他处处为小猛节约,时时为小猛解压,并给小猛一颗定心丸——永远和他在一起,除非他亲口说出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否则她永远不会离开他。遗憾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与诱惑下,石小猛还是说出了沈冰最不愿意听到的几个字,我想,当时沈冰心都在滴血,可是从小练就的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沈冰还是坚强地走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足迹。沈冰容不得半点背叛,即使在她知道石小猛的离去有程峰他爸爸的功劳,可是,沈冰深知,买的走的东西留下不,留得下的东西永远买不走,如果对石小猛的背叛采取妥协态度,下一次背叛必定不远,所以他理智地选择了拒绝回到石小猛身边。当然,人无完人,沈冰也有错误抉择的时候,在遭到重重打击之后,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在准备接受程峰的时候因为真相暴露而与影帝步入了婚姻殿堂,感谢有石小猛的冒然闯进,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沈冰开始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到底自己爱的是谁?婚礼上沈冰很明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程峰走进了自己的心里,还占据了整个心,他毅然选择说SORRY,黯然离去。她拜托了世人对80后女孩固有的偏见,认为80后女孩都是物质的,过于现实的,不可靠的,而沈冰不是,她可以在自己深爱的人最成功的时候用笑脸与爱人分享喜悦,也可以在爱人最无助的时候做出最大的鼓励,比如她对小猛的承诺,在程峰夺取大德控制权受挫的时候选择向程峰求婚并登记结婚,这是沈冰的智慧之处,也正是这些智慧的抉择和品德使得沈冰的形象成为无数渴望成功的有志青年梦寐以求的对象。用程峰的话说:一生得一丸子足矣。

拜金女,对金钱和情感的奢望,对物质的渴求,对真爱的不珍。这是女主演杨紫曦的角色。从整个剧情来讲,我并不是那么反感杨紫曦,但是我不喜欢她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加上剧中的几点表现使得我极其反感剧中的杨幂。第一点,在被亚健康无数次的伤害后因为离不开对金钱的挥霍和梦寐以求的鞋子不愿离开亚健康,更无语的是,在亚健康把别的女人带到了自己的住地之后,在好男人吴狄愿意重新接受她的那刻,她只是为了一个花店,仅仅一个破花店就对吴狄说sorry,这也演得太夸张了,完全把杨紫曦当白痴了,完全不知道人生何贵;第二点,把吴狄当备胎,用杨紫曦的话来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在哪里,我需要你出来的时候你都要出现,天呀!还有木有天理,这种话她都说得出口,作为蓝颜自己也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你的爱情观价值观婚姻观是正确的,加上你对对方的要求是合理的,杨紫曦没有一个条件满足,在大骂吴狄后还作出如此苛刻要求,去死吧!第三点,过于做作,声音与行为的完美搭配真让人厌恶至极,加上太作了,有几个表现,一是明知道戒指是吴狄丢的,表示他们无法挽回了还是不顾自己刚流产泡水二个多小时找回,二是明知道吴狄买的是龙凤一对铃还要跟吴狄要,真是捡软柿子捻嘛,三是再次把龙玲挂到自己脖子上,不错,这是小五给她的,但是你也不必这么做吧,给你你就得带上,你也不问问吴狄什么意思,嘴里说知道跟吴狄不可能,不想在害吴狄,可是却做出一堆破事让吴狄回心转意,不知道是导演的失误还是什么,总之杨紫曦的角色扮演实在让我不解。

对于吴狄,我还是很赞。简单地讲就是注重朋友友谊培养,知道孰轻孰重,清楚谁对谁错,坚持自己的原则,为了朋友只要不违背道义,他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很讲究原则,不懂得合理运用善意的谎言,性格中有安于现状的基因,追求稳定,骨子里有着一股适时激发的气概。这些,这些也成了小五即爱又气的地方。整体上看,我有一点不赞的地方,那就是对杨紫曦和小五的纠结。无止境的对杨紫曦照顾和担忧,把当时自己的女友小五臵之不理,根本没有顾忌到小五的感受,其实,这里应该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为什么就非得采取伤害的方式呢?

第五篇:从遗嘱看人生

人终有一死,如今写遗嘱成为某些人的时尚。遗嘱怎么写,写什么,不同的人大相径庭。有的人活着写,有的人弥留之际写,有的人自己写,有的人请他人代笔。不管怎么写,关键看内容。而且从遗嘱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对人生的态度。

我虽孤陋寡闻,却也知道一些名人和普通人的遗嘱。我认为,最伟大的遗嘱当属孙中山先生。据说,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是由他口述,别人记录整理而成,被称为总理遗嘱,是民国时期国人的行动纲领。

总理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4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是一个革命者的遗嘱,先生生前致力于民主革命,临死仍念念不忘革命,而且告诫全体同志继续革命。先生的这种革命精神感人至深。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天早晨升国旗的时候,全体师生肃立在国旗前,背诵总理遗嘱,从而激发师生们的爱国热情。

我从书本上看到最早的活人留下的遗嘱就是鲁迅。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生前他是伟大的战士,死后也不忘斗争。他的遗嘱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无私忘我精神和决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英雄气概: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从网上查到许多名人的遗嘱,最令我感动的是爱因斯坦的遗嘱。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可谓家喻户晓,誉满全球。但是,他却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他的遗嘱,字数不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切从简。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病逝。临终前,他很慎重地留下了遗嘱。他在遗嘱中说:我死后,除护送遗体去火化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之外,一概不要打扰。不要墓地,不立碑,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这就是爱因斯坦在最后时刻留给世人的嘱咐。遵照他的嘱咐,丧事在没有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按平民方式静悄悄地进行。火化时只有儿子、妻子和遗嘱执行人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等十二人在场。小教堂里一片寂静。没有奏乐,没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说的是任以沛同志临终前用颤抖潦草的笔迹这样写道:

遗嘱

我因患肺癌,身体极虚弱,特立遗嘱如下:

1.遗体交北京医院或北京医学院作科研或教学应用。其中脏器如眼睛等如可移交其他病人,乐于奉送。骨灰由接受遗体者自行随便扔掉,不给家属,不送八宝山等。

2.病情大恶化时,切勿作紧急抢救和打强心针之类,使本人、生者、医护人员少受损失,国家也省点钱。

3.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设治丧组织,也不发帖子,可由家属和某某同志商定,给我很熟的亲友发一通知信,一句话即行。油印,限发50至100张,绝不能超过此数,以节省纸张。

4.遗体不必打扮了,卷上送该去的地方,家属不要管了。切忌穿上新衣服火葬。

5.我自入党以来,做了点工作,缺点错误不少。自问无愧于党员称号。希望家里有更多人入党。

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在弥留之际写下的遗嘱,字里行间,一股浩然正气充塞天地之间,如立明镜,照出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灵魂,她的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

以上遗嘱,均未涉及遗产。倘若涉及遗产,问题就比较复杂多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由遗嘱引起的财产纠纷不胜枚举。但是,有的人,把遗产处理得相当精彩,令人敬佩,令人感叹,令人回味。

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在逝世的前一年留下遗嘱,将他的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这就是世界最著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死了,但他的英名永世长存!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临终前留下遗言: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其后20多年中,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备受关注,已有20多部长篇小说获奖,影响深远。

还有许多人留下遗言,把自己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捐献给国家或慈善事业,以造福于生活贫困的人们。

现在有一些子女生前不孝敬父母,死后却大挣遗产,甚至闹到法庭。所以,有的老人,宁肯把遗产留给他姓(例如小保姆),也不留给自己的不孝子孙。据说美国有一个贵夫人将自己的亿万家产留给自己的爱犬。

有意思的是,法国卢尔谷镇有一位居民海琳·罗阿特,她多年前从法国巴黎迁此居住,过着无人照顾的生活。她疾病缠身,痛苦不堪,镇上的人不闻不问,好像没有这个人似的,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但是,镇上的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老人去世前,立下遗嘱:把她200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小镇上的900多人。老人下葬后,小镇上的人们开始等待分这笔遗产。当律师出示获得遗产的附加条件时,人们傻眼了:领取遗产后,镇上最长的街必须更名为罗阿特大街,镇长办公室里必须悬挂她最喜欢的油画,她的房子必须变卖给来自巴黎的人,还必须将她遗产中的大部分用来建造公寓楼,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

小镇上的人不明白,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小镇上的一位牧师说,这是一笔会说话的遗产。老人生前没有对小镇上的人说过她的名字,大家不了解她,也没有人关心过她,她就是让人们记住她的名字,知道她的爱好,记住她来自巴黎,还要镇上每个人懂得帮助别人。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闪光的遗嘱,有耐人回味的遗嘱,也有自私的遗嘱。有一老学究,心里只有个人,所以他临死前留下三条遗嘱:必须死在家里;不火化,送回老家按农村习俗安葬;不准老婆改嫁。为了满足他的要求,在他病危时单位用救护车把他从医院接回家;她老婆特地将他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她的老婆遵照遗言,过着孤苦伶仃的独居生活。

人必有一死,死后万事皆空,留不留遗嘱无所谓,倒不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诗句),无声无息,不留什么痕迹。如果要留遗嘱的话,最好在清醒的时候写,倘若牵涉到遗产的遗嘱,要慎之又慎,最好请律师协助,还要到公证处进行公正,免得死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看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