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7-111841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7 00:39: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202_-06-06 10:18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雍春梅

【摘要】随着对经济增长理论认识的深入,传统的认为技术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化也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更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功能 中国经济 内在动力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包含了人类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财富,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架构,它体现为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文化的价值长久以来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直到20世纪,经济研究学者才开始重视文化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研究。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发展,这也吸引了诸多的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而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整个经济运行的制度与状态是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分析中国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化的经济动力功能探析

文化对经济发展基本方向的导向功能。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功能既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的整体经济目标进行引导,也包括对经济个体的引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个体的意志相互冲突作用的结果,而每一个意志都有其产生形成的特殊社会条件,不同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意志,在交互中产生合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而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升华与精神力量,能够起到揭示经济个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把握经济个体与社会整体经济的未来走向的作用,因此它对经济个体以及社会经济整体都有着导向的作用。文化的这种经济导向作用在社会的转型期尤为明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个体往往处于竞争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加剧了个体对未来经济发展以及走向的迷茫性,而此时先进的文化和理论能够起到引导经济个体选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引导其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

文化对经济发展依靠力量的凝聚功能。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主要是指劳动力,而文化对于劳动者具有凝聚功能,主要可以通过对其思想、情感等产生一定的作用,使之在目标、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经济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作为人类劳动的精神成果,它以遗传和继承的方式决定着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以及心理活动模式等,进而也影响着人的社会意识发展、价值观念形成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等,而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影响。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劳动力之间进行沟通、团结合作的基础与桥梁,能

够减少劳动力个体之间、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等的矛盾与摩擦,使经济体系中的各个主体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最终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规范功能。文化对社会环境具有引导、修正、规范和完善的作用,其中包括对现有的经济环境进行批判、修正和优化,以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健康的环境,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恰好能够通过不断熏陶和浸染来促进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文化对健康社会环境的形成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环境的规范上,这种规范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内在道德层面上的规范和对外在环境的规范两个方面。文化对于个体道德的规范,主要是通过文化的引导与熏陶使得个体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进而对其经济活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个体的经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文化对于外部经济环境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经济制度与相关经济法规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科技质量的支撑功能。文化的发展能够对科技进步以及相关科技概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能够支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一项科技的发明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反映着一定社会状态下的文化特性。一个国家民族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个路径实现,技术的自主研发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意识能力,而是否具有活跃的创新意识又受制于一国文化的影响。

先进而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民主氛围、推动优质社会服务的发展,这些要素都会促使人们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有效地激发个体的自主创新意识,进而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引进科学技术同样需要考虑本国的文化土壤,外来技术往往会引起本民族物质文化的排斥和个体心理文化上的抵触,当引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外来文化与本土的物质文化水平差距较大时,这会导致引进技术难以被本土主体所接受和吸收,甚至使整个社会群体抵制外来技术与文化,而个体的心理文化主要是指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特质,这影响着人们对待引进技术的态度。引进国外技术是否能够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本国物质文化以及主体心理文化二者所形成的合力,当两者对外来技术以及其所蕴含的外来文化表示肯定和接受时,其技术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进而参与社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解析

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全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较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虽然计划经济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弊端,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计划经济制度的僵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这也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引导中国进行制度、经济改革,逐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替代原本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理论的经济功能发展到新的阶段。

它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融为一体,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愈加同经济密切联系,文化也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它强调社会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向全面、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社会的转型以及改革提供了经济动力支持。

文化在中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产品,无所不在。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经济制度、方针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以及依靠力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就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追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注重集体主义的伦理取向不同,西方文化倡导个性,追求个人主义价值的实现,而这种文化在经济制度上便体现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私营经济,这种个体经济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把公有制作为我国的主要经济形式,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西方文化也涌入中国,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协调共同发展,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文化也是我国制定先进的经济政策以及壮大经济建设力量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的需求,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而中国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吸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民利益诉求,进而才能够制定被广大人民接受和支持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把个性不同的个体连接起来,使得经济个体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文化让民族更加具有团结力和凝聚力,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文化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方面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一方面,作为文化一部分的科学知识带来技术的进步,这使得生产的工具与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极为快速地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不仅使得许多个体能够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也能够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掌握先进劳动工具的使用,进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困境

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缺乏传统文化底蕴。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这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和盲目性等缺陷,使得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抛弃传统的道德,而要修正市场经济中这种道德偏离恰恰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较为重视血缘、家族观念,而这种伦理观念也影响到经济管理层面,受儒家文化中的“家国”观念的影响,企业往

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与国家共同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上,儒家所倡导的人文与伦理能够使得管理更加人性化、员工关系和谐发展,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企业伦理文化,这能够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就体现了极为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受到重视而没有发挥其修正作用,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割裂和断层,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弊端频现,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主流文化的弱化趋向模糊了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这其中包括西方的文化输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文化的入侵对处于中国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经常以“民主”、“人权”等概念为伪装,企图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而主流意识形态的模糊性会致使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明确。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给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中国现代文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两种文化能够和谐共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二者都倡导集体主义。但改革开放后在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世界文化仍然是以资本主义为主体,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其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追求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并处于一种斗争状态,这给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化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文化、经济制度、经济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指导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深入,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愈加密切,而文化也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是一国文化的核心,并能够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等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应该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发挥其经济动力功能。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当代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局面,人们更加注重自由、民主等权利的追求,而我国也形成了较为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在经济体制上也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弱化,反而需要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文化价值多元和经济结构多样的复杂社会环境下,更加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明确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稳定经济发展的环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当代中国经济的奋斗目标和力量。要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还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人民,使之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中国封建社会从繁荣

走向衰弱,人民备受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羞辱,民主与富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与奋斗目标,为此有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牺牲在斗争探索的道路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成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构建了新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共同理想让广大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之奋斗,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当代中国经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升华,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经济伦理、经济思想以及经济文化,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文明的尺度与标准,时代精神能够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支持,它推动中国当代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所在,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健全当代中国经济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机制。市场经济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个体为追逐利益而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还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道德规范。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使得许多利益主体出现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化等倾向,这也造成了经济秩序与道德伦理秩序的混乱,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倡导艰苦奋斗的作风,戒除骄奢淫逸之风,能够激励广大群众奋发图强,丰富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保障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某某大学《形势与政策》 202_ 学年——202_ 学年第 1 学期

题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成绩:

姓名:学号:班级:任课教师:

**学院

某某大学《形势与政策》

(字数要求:不少于2500字)201 3 ——201 4 学年第 1 学期

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成绩: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基于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世纪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论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主要有利因素

(一)宏观经济平稳、结构调整政策营造较好外贸环境

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个位数增速”的新发展阶段,十八大后新届政府将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作为外贸工作重点。在202_年《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对外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开拓新兴市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基础上,202_年外贸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延续稳定性。与其他主要国家(地区)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速以及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指标相对平稳,经济运行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这些因素都为我国外贸的整体环境奠定了较好的基调。

(二)国内产业基础坚实,外贸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尽管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呈现向东盟、孟加拉国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但整体来看,受益于长期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和基础设施引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生产集群,综合竞争优势仍旧明显。在全球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我国承接的产业分工将更加复杂、也更具附加值。从上半年我国出口情况看,完全依赖成本优势的产业(来料加工)出口表现欠佳,而服装鞋帽等集群产业以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中等创新产业出口增势显著。在外需持续萎靡、国内成本不断上涨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我国外贸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

(三)外围环境仍有改善空间

今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尽管经济表现缺乏亮点,新兴市场增速放缓也成常态,但美国经济复苏、日本数据走高仍将是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上半年,我国与瑞士、哈萨克斯坦、新西兰的贸易增速分别达116.3%、23.1%和57.5%,显著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和上年同期水平,互补的产业格局、便利的自贸合作成为我国外贸“开疆辟土”的重要方式。7月,我国与美国将举行中美第五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双边就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开放投资环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金融、气候合作等多领域进行磋商和对话,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更加深入、更具建设性的国际合作将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二、主要不利因素

(一)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不同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问题,外需持续低迷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长波调整期,后危机时代各经济体面临不同形式的内生增长动力问题。发达经济体中欧盟经济虽继续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内难有起色;美国经济在美元的强势推动下呈低速复苏态势,但财政紧缩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其经济走势仍构成一定冲击;日本的“安倍经济学”虽有力推高其数据表现,但过激的政策效应能持续多久,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强势经济能否维持都对日本形成考验。发达经济体虽暂时依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振市场信心,但仍存下行风险。新兴经济体方面,一方面面临如何强化缓冲机制以应对来自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资源市场低迷、经济普遍放缓的情况下需要将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内生潜力上。

(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经营成本高企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省市先后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相比,我国用工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削弱。同时,人民币汇率不断创汇改以来的新高。上半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5.6%,其中兑美元升值1.7%,兑欧元升值3.3%,兑日元大幅升值了16.7%。虽然上半年尤其是5、6月份我国外贸增速的回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但相对高位的汇率已然拉高了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外贸环境日趋复杂

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在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动机大大增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环境日趋复杂[14]。如今年4月,美国农业部宣布修订联邦政府采购指定生物产品指南,要求联邦政府采购更多美国生产的生物产品。这一措施可以看作是“购买美国货”的延续,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涉及15个国家,包括中国。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一些国家利用限制性手段控制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对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产生不利影响。

(四)国内工业生产放缓,抑制了原材料的进口需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同比放缓了1.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5.2%,同比回落了2个百分点。此外,国内过剩的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进一步抑制了对上游原材料的进口需求。

三、202_年进出口走势研判

202_年底,世界经济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业内普遍看多经济走向。然而,今年上半年除个别国家经济表现转好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遭受冲击成为常态,可见全球经济仍相当脆弱,复苏前景充满不确定性。6月份,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2_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发达国家政策的自利性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延缓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一定程度上是对此前超前涨势的回调。

国内方面,产能过剩和PPI通缩抑制了经济增速,整体需求相对疲软,政府的经济工作重心转向改革与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决定了今年全年GDP增速的“微下行”趋势。但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存在增速回升的基础,全年经济走势预计将呈“前弱后稳”的走势。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对比来看,1-5月,美国进出口贸易下降0.7%,日本下降10.8%,韩国下降0.9%,俄罗斯下降24.7%,巴西小幅增长了1.3%;截至到4月,南非进出口贸易下降2.4%[15]。相比之下,我国外贸虽跌至“个位数增长”时代,但在全球贸易中仍表现突出。

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202_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利空因素大于利好,但受1-

4月“一日游”贸易对整体数据的拉动,以及外贸结构调整的加速,预计全年实现8%的外贸增速仍可期。

四、新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建议

(一)建议国家财政政策在调结构、促增长、减税收方面更加积极;同时加大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在投资减速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民生和居民有效消费能力有效刺激内需。

(二)继续实施商品结构升级、贸易伙伴多元化等外贸发展策略,延续出口的稳定增长。同时应注重开发新兴市场,增强多边贸易体系,通过市场多元化和自贸区合作有效降低贸易保护主义争端。

(三)进一步推动外贸结构调整,提高机电商品和高新技术商品的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降低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高度依赖。关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状况,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转变区域分工模式,打造我国出口新亮点。

(四)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调整进口税项政策,鼓励关键零部件、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增加能源、资源类商品的战略储备;在确保粮农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改善民生的产品进口。

(五)加大力度引导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中部和西部进一步挖潜,在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背景下占据有利地位,维持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篇: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中国歼十战机的研制成功以及歼十五战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正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典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加强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拼资源并不能拼出强大的科技,拼不出歼十等现代化武器。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实践证明,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并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技术创新的能力。

由此看来,技术的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第四篇: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探讨

今年1月的一些宏观数据公布后,有些经济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有回稳的迹象。但也有一些经济专家持相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最坏的时期才刚刚开始。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因此当前的讨论是非常有益的。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

为4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增幅比上年末扩大0.97个百分点;1月新增贷款高达1.62万亿元人民币。在春节后的前11个交易日内,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20%。有经济专家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已开始回稳。还有经济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最早的复苏迹象在202_年底已开始出现,因为自去年12月起我国钢材价格已经开始上涨,到2月初已经连续2个月上涨,而新增贷款大幅度增加和钢材价格上涨可能是投资活动回暖的信号。但是,有更多的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一是外部需求下降,出口更加困难。今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尽管自去年8月以来,我国已经多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但由于外部环境日趋恶化,我国出口额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且同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

二是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同比持续减少。今年1月,我国实际使用的海外直接投资75.41亿美元,同比下降32.7%,自去年10月以来已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

三是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大幅度下降。1月,全国财政收入6131.6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265.03亿元,下降17.1%。国家财政收入自去年10月出现同比下降以来,除了在12月稍有反弹、出现3.3%的增长外,其他月份同比下降幅度呈现扩大态势。

四是电力需求继续减少。今年1月我国用电量同比下降12.9%,自去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且下降幅度总体呈现扩大趋势。电力需求持续大幅度下降表明国内经济活动日趋萎缩。

五是价格指数同比升幅急剧下降,通货紧缩的危险不断上升。到今年1月,cpi同比升幅已连续3个月低于3%,其中1月的同比升幅只有1%。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价格总水平趋稳或呈现下降趋势是总需求不足的表征,也是通货紧缩压力上升的信号。

六是房屋价格继续下降。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9%,已经连续两个月同比下降,降幅比12月扩大0.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对佐证经济回暖的数据应该进行深入分析。信贷高增长可能是向存在现金流问题的企业发放短期贷款的结果,而非投资飙升。上证综合指数在春节后的第12个和第13个交易日连续下跌,累计下跌了7.5%。之后,股市一直呈现波动状态,表明股市仍在调整之中。而金属价格不断上涨,可能意味着企业正开始重建去年底大幅削减的库存,而非扩大生产。实际上,今年2月国内钢材价格已经连续两周下跌。

经济增长由下降到回升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国经济发展既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的规律,而自身的规律是决定经济走势的基本因素。历史的经验和当前我国主要经济数据的变化趋势表明,今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将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进入景气下行周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急剧下降。这是前几年陆续出台的各项紧缩政策的累计效应,也是经济自身调整的需要。而去年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风暴只是加快了经济下滑的速度。我国经济最近的两次大的调整,分别发生在1989年~1990年和1998年~1999年。前一次调整,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最大,gdp增长率由1988年的11.3%下降到1989年的4.1%,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3.8%。后一次调整,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比较小,1998年的gdp增长率由上一年的9.3%下降到7.8%,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7.6%。比较来看,1998年和当前的经济形势更相似,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既是连续几年实行紧缩政策的累计效应,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经济增长放慢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力图使1998年的gdp增长率不低于8%。但是,由于经济增长下滑的惯性很大,加上净出口下降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1998年和1999年我国gdp增长率虽经多方努力仍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在随后的202_年和202_年,gdp也只有8.4%和8.3%的增长,明显低于长期均衡增长率。

在经济严重下滑、市场机制失灵、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时候,政府的经济政

策对决定经济下滑的深度和持续时间至关重要。针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急剧下降的新情况,去年9月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作用会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况且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社会投资带动。但是,去年我国

新开工的项目减少,导致今年投资后劲不足,增加了启动社会投资的困难。202_年前3个季度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7%,同比下降22.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同比下降7.8%。虽然第四季度新开工项目有明显增加,但去年全年我国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9088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同比下降3.2%。通过综合分析,预计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年上半年将会继续放缓。

世界经济衰退必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经济

自从202_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崩溃引发大规模信贷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并于202_年9月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上一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经济学家预测,今年前2个季度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将继续呈现负增长,并导致202_年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从上年的1.28%、0.4%和1.3%下降到-0.9%、-0.3%和-0.7%。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2_年的2.5%下降到今年的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今年世界经济仅增长0.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今年将是世界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经济衰退导致各国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预计202_年全球进口需求增长率由上一年的18.9%下降到-3.9%,其中,发达国家由14.7%下降到-10.4%,亚太地区由24.7%下降到-1.6%;北美地区由11.4%下降到-7.1%,欧盟由14.9%下降到-12.9%。现在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显著大于1998年,且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70%以上。去年世界进口需求下降导致从去年11月开始,我国出口和进口同时大幅度下降,且进口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出口。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有较高比重,同时不少即使未被列入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多需要进口,因此进口的大幅度下降,预示着未来出口将会继续疲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明显复苏之前,我国出口将会持续低迷,继续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回升的重要因素

我国有望成为率先复苏的经济体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壮大、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加上已经出台的积极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我国具有提前实现经济复苏的条件。

一是金融体系比较稳健,银行经营状况比较好。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银行业,信用危机导致信贷市场冻结,连一些财务健全的非金融大公司也无法从货币市场筹集到周转资金。结果导致全球股市狂泄,美国和欧洲的主要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濒于倒闭。随之,一些国家陷入经济衰退。而我国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金融体系日趋稳健,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流动性充盈、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盈利能力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银行业监管体系也日臻完善,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金融业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银行运营体系又比较独立,使得我国银行受到全球信贷危机的直接影响很小,其外币负债的规模远小于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我国稳定的金融环境在保证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的同时,给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保证,也给宏观调控政策创造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因此,一旦货币政策放松,商业银行就能向企业注入足够的流动性资金。实际上,央行自去年9月中旬起,将存款准备金率削减200个~400个基点(中小金融机构为400个基点),就相当于向市场注入了约1166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资金。去年12月和今年1月m2的迅速反弹和贷款大幅度增长显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得到贯彻。

二是财政赤字规模较小、负债率低,为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条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则要扩大政府对投资和民生方面的支出。毫无疑问,经济增长下滑也必然导致国家税收增长放慢。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意味着政府预算赤字将要大幅度上升。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需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比较低,为政府扩大发行国债提供了条件。202_年我国财政赤字111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37%。预计202_年我国gdp可望达到33万亿元左右,若发行9500亿元的国债用于政府扩大支出,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在3%以下。而巨额国债将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提供资金保障。按此估算,今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也在安全线内。在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国家通过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保经济增长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政府部门一方面需要严格按照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以使国家税收能够保持合理、较快的增长。

三是政府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及时有力。去年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明显显现后,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去年9月出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11月又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布庞大的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今年1月,我国政府公布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计划于未来3年支付8500亿元人民币,提供全民医疗保障。此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促使企业扩大投资、刺激居民增加消费。政府还通过扩大财政补助规模,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家电下乡”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市场销售增长。由于我国仍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还比较低,国内潜在市场需求巨大,是成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条件。因此,以上这些刺激计划的及时推出,将缓解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随着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和措施逐步发挥作用,国内需求增长将会逐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比较快地回复到平稳较快的增长轨道。初步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可逐步回升。

第五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之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她养活的。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着问题和困难,比如: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有这样问题那样困难,但中国还是在进步在发展在崛起。1949——202_年,新中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60年来,尤其最近3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工农商齐头并进,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温饱不再是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农民的追求。其中最大最辉煌的成就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用着占世界7%面积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13亿多人!这就是作为世界上人均农业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的中国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他们决定了中国的命运,造出了辉煌的成就,编写了伟大的历史,在历史巨柱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温饱不再是农民的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我国农民的追求目标,他们将获得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2_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2_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5]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版。

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