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专题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赵金春1,王志霞
2(1.遵化市水务局,遵化064200;2.遵化市防汛办公室,遵化064200)
摘要:暴雨洪水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持续的干旱和水资源的匮乏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人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治水观念和防洪减灾的思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即减轻洪水灾害,又增加水资源量,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1.遵化市雨洪水资源概况
1.1雨洪水资源可利用量
遵化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古长城脚下,多年平均降雨量743.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9.6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235毫米,水资源总量4.29亿立方米,可供水量5281.7万立方米,可利用量4958.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406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9741.26万立方米。
1.2雨洪资源特点
遵化市属海滦河流域蓟运河水系,共有大小河流37条,多为汛期排泄洪水、汛后断流的季节性河道。整个流域东北高、西南低,因处燕山迎风暴雨中心区,汛期暴雨多,多形成较大洪峰,源流短急,洪水暴涨暴落,极易成灾。同时受水气补充条件和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影响,年内降水量有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发生等特点。年降水量最低年份发生在202_年,为335.23毫米,最高年份发生在1978年1124毫米。年降水的80%集中在6—9月,而春季降水稀少。
2.雨洪资源拦蓄工程现状及拦蓄能力
遵化市现有较大的拦蓄水工程有三座中型水库,即般若院水库、上关水库和202_年续建完成的龙门口水库,两座小
(一)型水库,(大河局水库和接官厅水库),十七座小
(二)型水库,总库容13651万立方米,塘坝25座,库容120万立方米,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 49万立方米。
3.雨洪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1重防洪保安,轻蓄水兴利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视洪水为猛兽,一旦发生洪水,忘却了持续干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遵化市,处于北部山区,发生暴雨洪水的机会多,而那些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拦洪为主的水库工程,除工程质量、安全等级偏低外,又由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用,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成为病险水库。因此,每年汛期,水库的防洪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上级要求,为腾空库容,主汛前只好把存余的水弃掉,而这时农业灌溉需水极少,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的关系,从而使可贵的洪水资源白白流失。
3.2蓄水工程蓄水有限,调节能力差,由于山高流急,降雨集中,大部分径流流入境外,调蓄能力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5%。这些蓄水工程,大部分是年调节的,由于蓄水能力的限制,造成遵化市的雨洪资源利用率极低。
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主要对策
4.1转变洪灾及防洪减灾观念,把水多水少结合起来。特别是象遵化市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水资源的特点是十年九旱,极少数年份水多,稀遇大水年的短期高强度暴雨。所以应该置自己正处于一个干旱缺水的大环境之下,把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发挥洪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4.2采用科学的调度方式,按客观规律运用蓄水工程。
遵化市较大的蓄水工程是般若院和上关两座水库,是遵化市现有的主要水源,也是对防洪和径流调节起决定作用的中型水库,供水能力能否进一步挖潜,通过优化调度能否更多地增加蓄水量,是能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重要措施。
4.2.1流域概况
般若院水库和上关水库同属沙河水系,沙河水系起源于兴隆县大青山南侧,主河全长70公里,在遵化境内流域面积山区272.7平方公里,平原28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45亿立方米,丰水年为6.5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92亿立方米。建有上关水库的魏进河,属于沙河最大一个支流,总流域面积为348平方公里,主河道长48.5公里,平均坡降22.6‰,其中,长城口以上河道坡陡流急,河谷狭长。
4.2.2工程概况
般若院水库位于沙河上游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包括大河局水库29.2平方公里)。该库建成于1972年7月,总库容5457万立米,兴利库容2685万立米(包括死库容100万立米)。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校核标准为千年一遇。输水洞为圆形隧洞,最大泄量为70立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最大泄量2250立米/秒。
上关水库坝址位于魏进河长城口南一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也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水位为148.09米(黄海),总库容为369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18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42万立方米,死库容120万立方米,放水洞为压力隧洞最大泄量为96秒立米;正常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37米,闸门顶高程为143米,设四扇平卧式10×6米钢制闸门,最大泄量为2878秒立米。
4.2.3防洪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为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水库在汛期进行洪水调度时严格遵守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经过多年防洪中的实际应用,尤其在处于枯水周期的近几年,原有的调度运用计划已经明显地偏离实际,从而造成汛期弃水增多,而汛后又蓄不满,甚至半库的现象,特别在主汛期到来之前,防洪与蓄水的矛盾在水库防洪调度中十分突出。如1998年,汛期,上关水库在7月15日以前的一场暴雨就使水位猛涨到139米,按照上级调度方式必须泄洪以后,汛后水位仅为140米左右,而后汛水位为143米。无形之中2米多深近600万立方米的水量人为丢弃。
4.2.4科学调度,保安全,多蓄水。
4.2.4.1汛限水位变为动态控制。由于不同流域的特性不尽相同,来水条件也不尽然,应该根据
水库多年来水的实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整汛限水位。特别是上关水库,流域面积大,库容相对较小,集水迅速,如果在水库调度管理上改变固定时间、固定限制水位的做法,结合采用动态水位,适时对汛限水位进行调整,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水是完全可行的。
4.2.4.2搞好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抬高汛限水位。般若院水库是1959年开始兴建,1973年建成的,经过三十多年的运用,水库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目前除险加固工作即将开工,完工消除病险因素后,再根据水库多年实测洪水资料和多年暴雨形成规律以及水文系列插补延长,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分期调度、分期蓄水、逐步抬高汛限水位是完全可能的。
4.2.4.3加强洪水预报,制定预泄、预蓄方案。
202_年汛前,遵化市在上关和般若院水库分别建立了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上关水库上游流域范围内增设了3处遥测雨量站,而般若院水库巨暴雨中心约20公里,汇流时间需6至9小时,目前只能靠观测水位变化来反推入库洪水,难以准确掌握汇流时间和入库流量及洪峰,对水库防洪调度极为不利。所以,应在般若院水库上游东西支流上各再增设一处雨量站,并分别在两个水库安装洪水测报系统,不仅能及时准确分析汇流时间和入库洪峰,为水库的防汛决策调度提供前提和保障。
4.3增建河库渠串联工程调蓄洪水。由于本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如果采取工程措施,把上关水库的弃水引到般若院水库,或引入沙河,从而实现一库多水、多库串用,一河有水,多河串流联合调度进行拦蓄,以回补地下水,也可使般若院水库在平水年蓄满或枯水年蓄水成为可能。
4.4充分利用山区集雨工程拦蓄洪水。
202_年至202_年,遵化市已建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达49万立方米。通过修建水池水窖、谷坊坝及鱼鳞坑等多种水保工程来调蓄汛期雨水,力争洪水不下山,清水缓出川。
[作者简介]赵金春(1971—)男(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Tel)***;王志霞(1969—)女(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汛管理工作,(Tel)***。
第二篇:洪水资源化
基于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化的河湖水系连通方略
气候变化导致了水文极端事件频率、峰值的高度不确定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和财富集聚对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洪水资源化,已经成为水安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河湖水系连通是古已有之并沿用至今、行之有效的防洪对策,在总结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在防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河湖水系连通兼顾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化的可行性,研究了以保障防洪安全为主要目标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判别条件与技术要求,提出了基于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化的河湖水系连通方略。
关键字:防洪安全、洪水资源化、河湖水系连通、判别条件、技术要求、方略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气候变化下水文极端事件频率、峰值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和财富集聚对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洪水资源化,成为水安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洪水资源化就是利用洪水自身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洪水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针对过去考虑防洪安全多、考虑洪水兴利少而提出来的,是由传统水利“入海为安”和“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思想的转变,具有崭新的时代性,是治水理念更新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变化环境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通过蓄、泄、滞、引、补等措施对洪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既有助于缓解汛期河流的防洪压力,又可促进洪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缓解供需矛盾,恢复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1.国内外基于防洪的河湖连通实践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频繁和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5000年的治水史,留下了许多凝聚着连通与疏导智慧的著名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江河治理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各流域防洪调度和防洪减灾能力大幅提高。但局部地区仍存在河床淤高,河道阻塞,湖泊围垦,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洪水归槽水位抬高,洪水调蓄容量丧失,流域内河川径流的调节功能削弱等问题,防洪形势仍很严峻,防洪压力依旧很大。除了七大江河流域外,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河道淤积堵塞和水面萎缩现象严重。
为了确保各流域防洪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行,需要在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洪水预报调度、植树造林、退田还湖等非工程措施的同时,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打通洪涝水通道、维护洪水蓄滞空间,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降低洪水风险,提高河湖的洪水蓄泄能力。
1.1 国内基于防洪的河湖连通工程
我国自古就有采用开挖新河等措施进行分洪减峰的河湖水系连通实践,如战国时期,蜀人在岷江开辟分洪道,将部分岷江水分入沱江并在泸县进入长江,减少进入成都平原的洪水。历史上黄河迁徙主导了海河平原水系格局,通过在京杭运河上开挖减河,如青龙湾减河、捷地减河形成河海连通、分流入海,或河淀连通、洼淀蓄洪。汉代系统治理黄河,利用沿河洼地引水引沙放淤,以及另开新河分水分沙等措施,实现了黄河800年的相对安澜。由于黄河长期侵淮夺淮,历史上淮河治理以导淮为主。太湖治水采用“上杀、中分、下导”以排为主的思想,加强江、湖、海连通,解决太湖洪水的出路。长江荆江河段水害严重时,历史上曾多次开穴口向洞庭湖分流,连通长江与洞庭湖,以减轻武汉及江汉平原的防洪压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曾开展过大规模治理,开辟了一系列泄洪通道,如独流减河(1953年)、子牙新河(1967年)、永定新河(1971年)、漳卫新河(1972年)、运潮减河(1963年)等,调整海河防洪布局,进行河海连通,分洪入海,改变了海河流域洪水汇聚于天津入海的格局,消除了天津市承受全流域洪水的压力。淮河流域采取加强河湖连通、江河连通和河海连通等措施,整治淮河入江水道,建设导沭整沂(1949年)、茨淮新河(1991年)、沂沭泗东调南下(1991年)、怀洪新河(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202_年),以及开辟了27处蓄滞洪区等连通工程,以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太湖流域已初步形成洪水北排长江(望虞河工程,1991年)、东出黄浦江(太浦河工程,1992年)、南排杭州湾(杭嘉湖平原南排杭州湾,202_年)的格局,并拓浚了70多条可引可排的通江河道工程。长江流域的河湖连通主要是向荆江分洪区、杜家台蓄滞洪区、围堤湖蓄洪垸和澧南蓄洪垸等分泄洪水。黄河流域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及齐河、垦利展宽区分滞洪水。这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增强了江河湖海的连通性,提高了流域的泄洪能力,为保障大江大河的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国外基于防洪的河湖连通工程
国外较著名的江河治理连通实践,有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防洪工程(1931年)、奥地利维也纳市防洪工程(1974年)、苏丹琼莱调水工程等。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流域防洪问题突出,美在密西西比河上修建了干流堤防3540 km,支流堤防4000余km,以及新马德里等分洪工程多处。当遇密西西比河洪峰流量超过河槽宣泄能力的洪水时,运用新马德里分洪工程、阿查法拉亚分洪工程、邦内特卡雷分洪道等分泄洪水,以减轻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工程体系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密西西比河的防洪能力,工程的运行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
维也纳市是奥地利的首都,位于多瑙河两岸,市区面积415km2,全市人口190万,占全国人口的1/4。维也纳市以上多瑙河干流长约940km,流域面积约13万 km2,流域雨雪充沛。每年汛期(6月~9月)河水高涨,洪水威胁市区安全。因此,维也纳市是多瑙河防洪的重点之一。为了扩大泄洪能力,1974年在维也纳市附近建了一条分洪道。该分洪道长17km,通过能力为5200m3/s,加上原河道的行洪能力,可使最高洪水位降低0.9m。依靠长400km的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使沿多瑙河岸边的40万km2耕地得以保护。同时,流经市区的维也纳河,长约40km,流域面积约180km2,由暴雨造成的洪水冲进市区,对维也纳市威胁甚大。因此,在其上游兴建6座梯级拦洪堰,形成6处连续的滞洪区,并在最下游一座堰上砌筑分流滚水坝,分洪至巴哈河,流至市东下游多瑙河中。
1.3 启示
国内外防洪减灾类河湖水系连通的成功案例,能够很好发挥水系连通的防洪功能,科学规划、高效管理,并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处理工程运行期产生的问题及负面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虽然我国河湖水系连通在防洪减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仍有部分地区江河洪涝水宣泄不畅,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防洪压力依旧很大,每年因洪水和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然很大。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一味追求采取工程手段战胜洪水是不可取的,必须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思路转变,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连通手段与连通需求不断增强,河湖水系连通从以往比较单一的防洪逐渐转变到现在兼顾资源调配和水生态修复。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洪水资源化利用能够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河湖水系连通兼顾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化
2.1洪水资源化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4,是世界上最为贫水的国家之一。由于特定的地理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区域之间的水文水资源特点差异显著,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极不均衡的时空分布进一步导致水资源短缺态势严峻。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量和污水排放量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
面对我国新时期日趋严重的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水利部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水和谐”的理念为出发点,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防洪抗旱新思路。洪水资源化作为综合体现上述两个转变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新时期治水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兴利与除害结合、防洪与抗早并举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受到水利部和国家防办的高度重视。
2.1.1洪水资源化概念
洪水资源化指综合系统地运用工程的和政策、规范、经济、管理、技术、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将常规排泄入海或泛滥的洪水在安全、经济可行和社会公平的前提下部分转化储存为可资利用的内陆水。其对象包括:工程防洪标准内和超标准的河道洪水,防洪工程常规调度不能蓄存的洪水,河道泛滥洪水和内涝水等。洪水资源化必须运用工程措施和调整洪水调度模式来对洪水常规运动或存在状态进行改变。
2.1.2洪水资源化途径
在发生暴雨洪水时,采取主动性决策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即做到防洪的主动性、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坚持点(水库、闸坝)、线(河渠、堤防)、面(蓄滞洪区、田间、地表)兼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蓄、泄、滞、引、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调度,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达到防洪减灾和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洪水资源化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需要配以额外的工程投资,而非工程措施则在原有工程条件下,改变管理运行策略,以达到最大化工程效益的目的。洪水资源的转化形式有两种:蓄于地表和补于地下。
(1)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已达标水库的汛限水位或多蓄洪水或放水于下游河道。
(2)利用洪水前峰清洗污染河道,改善水环境。
(3)完善和建设洪水利用工程体系,有控制地引洪水于田间(包括蓄滞洪区)、湿地,或回补地下水,或蓄洪于湿地和蓄滞洪区。
(4)利用超标准洪水发生时蓄滞洪区滞洪的机会,有意识延长洪水在适于下渗回补地下水蓄滞洪区内的滞留时间,回补地下水。
(5)建设或完善流域间、水系间水流沟通系统,综合利用水库、河网、渠系、湿地和蓄滞洪区,调洪互济,蓄洪或回补地下水。
(6)调整运用方式,充分发挥洪水的生态调节功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一步搞好水库、湖泊风险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湖泊的拦洪、蓄水、供水作用,通过汛期科学调蓄利用雨洪资源进行冲淤、冲污、洗碱、淋咸,可以起到增加林草植被、水面面积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7)建设和完善城市雨洪利用体系,兼收防洪、治涝和雨洪资源化等多项功效。
2.1.3洪水资源化的实践
洪水具有利害两重性。利在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害在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遏制和消除洪水的威胁,人类从定居洪泛平原起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建设防洪工程,在减轻灾害的同时也限制了洪水资源特性的发挥。在工业社会以前,由于防洪能力低下,人类仅能保护面积很小的居住地和耕地,防洪工程对洪水资源化的影响不大。20世纪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提高,大规模的防洪工程的建设造成河流结点化、水流短路化、洪泛区域河流绝缘化、生态系统孤立单一化,制约了洪水资源特性的发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河湖水域被侵占,造成洪水宣泄通道和蓄滞空间的显著变化,使得一些地区的河流行洪不畅、防洪压力加大。而防洪减灾类的河湖水系连通,通过改变河湖水系连通状况,疏通扩大或开辟新的行洪通道,能够提高河流洪涝水宣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程度,同时也为洪水资源的利用奠定工程基础。
洪水资源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到明代束水攻沙、分洪淤滩的治黄方略,再到202_年“引沂济淮”跨流域调配洪水的成功案例。20世纪30年代,李仪祉在《沟洫》、《利用洪水与蓄水地下》等文中提出了北方地区利用洪水的设想。姚汉源在《中国水利史稿》中也提出了“利洪”的概念。1993年,美国在遭遇密西西比河大水后,在损毁的堤防上有意保留了部分缺口,让洪水迂回滞留在土地中,既减轻了其它地区的防洪压力,也发挥了洪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功能,是“给洪水以出路”的具体实践。1996年海河流域发生洪水,各省集中精力把洪水转移入海。紧接着的几年,海河流域来水偏枯,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长期干旱的地区,适当承受损失而留住洪水反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随着对洪水利害两重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洪水资源化”的概念被提出,并成为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2.2 兼顾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化的可行性
(1)水源条件(洪水资源的巨大潜力)
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我国各流域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年际降水差异较大,呈现明显的丰枯交替特征,年内降水集中分布在汛期几次集中的降水过程中,导致汛期洪涝灾害严重,而枯水期极度缺水的两极分化。我国降雨年内集中、年际变化大和洪水多发的特点,为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洪水资源化提供了可能的水源条件。
(2)工程条件
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变和持续的江河开发治理,目前我国河湖水系以自然水系为主、人工水系为辅,河势基本得到控制。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供水等方面的需求,我国陆续兴建了一批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基本形成以7大江河和其他主要江河水系为主体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可以有效利用汛期弃水,化害为利。河湖连通工程在提高了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也为洪水资源化的实施提供了工程条件。
(3)地质条件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高速发展,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严重。在我国很多流域内,地下水位较深,并存在着包气带岩性粗大的河段和地质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为利用洪水资源进行地下回补提供了地质条件。
(4)政策条件
考虑到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202_年水利部正式将洪水资源化列为今后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通过调整水库汛限水位转化洪水资源的工作已进入试点阶段。同时,由于湿地大量消失、水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部分流域开始着手制定流域水生态恢复规划,在现有湿地基础上或选取有条件的蓄滞洪区扩大或修复部分湿地。如海河流域计划到202_年将湿地由122km2增加到1000km2左右。洪水资源是湿地恢复的主要水源之一。
(5)科技条件
随着水利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3S技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水利行业。现代治水理念的更新、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备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改造传统水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同时,防洪抗旱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6)实践证明
进入工业社会后,世界各国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用以滞蓄洪水,变水害为水利。但人们逐渐发现,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扼制住洪涝灾害损失居高不下并呈现增长的趋势。国内外防洪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水利工程来防治洪涝灾害是不够的,迫切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统筹处理洪涝灾害,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对洪涝灾害实施风险管理。
3.以防洪为主的河湖水系联通的判别条件与技术要求
3.1 判别条件
流域或区域防洪安全风险突出,扩大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存在着控制性因素; 具有开辟新的行洪通道或蓄滞洪区的条件,地形地貌适宜,区域空间大小适度; 承泄区有较高的承泄能力,良好的排泄条件,较低的洪灾风险。
3.2 技术要求
(1)从全流域的角度统筹考虑,在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洪涝水蓄泄空间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特点和防洪保安的要求,科学明确流域洪涝水蓄泄关系,统筹安排洪涝水出路,合理确定防洪工程总体布局和连通方式,科学实施分泄洪通道等连通工程。
(2)充分论证连通后的洪水遭遇可能及其对当地洪涝水出路的影响,深入研究分洪转移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论证安排好风险的防控措施。
(3)统筹考虑水沙情势变化对河湖水系演变及其蓄泄关系的影响,综合考虑洪水资源利用和对河湖生态的效应。
(4)防洪减灾类河湖连通其连通形式以打通和开辟泄洪通道(洪涝合用、洪涝分开),扩大滞蓄洪场所为主,并首先要考虑对原有行洪通道的恢复或扩大。
4.基于防洪和洪水资源化的河湖水系连通方略
4.1 总体思路
4.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2_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十八大”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尊重自然水循环和河湖自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修复改善重点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目标,以自然河湖水系和大中型调蓄工程为依托,构建“格局合理、生态健康,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格局,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2)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利用(3)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4)坚持科学论证、规避风险(5)坚持加强管理、科学调度
5.1.2 目标与任务
分区域讨论(国家、区域、城市、县域)5.1.3技术要求
河湖水系连通总体技术要求 防洪减灾类河湖水系连通技术要求
5.2 总体思路
5.2.1 战略布局
(1)干线贯通,水网相连(2)连通联调,丰枯调剂
5.2.2 基本构想
区域层面基于防洪和洪水资源化的河湖水系连通基本构想
第三篇: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全国掀起唱红歌,歌颂红色文化的高潮。使外媒也高度关注,并称其为红色文化的复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唤起民众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
二.选题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对抗战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其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
实践意义:红色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不仅能够发扬其优良的革命传统,也能通过研究怎样发挥其更好的经济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现今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也是很少。所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
四.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其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再由整体到部分,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一些实例,分析其好的部分和缺陷的部分,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选题研究重点:
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播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当今状况以及利用
难点:
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很广,在祖国的各处都有,全面的研究会有些难。只能通过 研究个案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创新点:
现今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研究更是不多。所以本论文 会对红色文化资源有一个深度广度的研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而有效利用提出一些意 见。
六:研究内容,结构:
(一)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历史意义,现实影响。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影响。
(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个案,好的与不好的方面。
(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五)应该如何有效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
第四篇:经典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策略研究(推荐)
“经典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小结
松木坪中学语文组
学习语文,提高文化素养,离不开阅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也
离不开阅读。古人讲,事关终身是读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其实施提出了
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
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等。而我们松木坪中学是一所
偏僻的农村中学,信息闭塞,学生拥有的经典阅读资源极其有限,对经典阅读的认识也非常有限,因而在我们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前
段时间我们学校负责的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应具有的特点标准及经典课程
资源利用方法策略研究”现将我们学校前阶段的做法小结如下:
(一)给学生一个经典阅读的支点
(一)给学生一个成长的起点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需所想,对症下药。
为了开展好课题研究,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提出了九大
问题,比如“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为什么?”“你曾读过哪些书?给你留下
深刻印象的是哪一本书?”“你认为什么样的书称得上经典?为什么?”“你有哪
些好的读书方法?试介绍一种。”“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学校和老师怎样做,最能调动你读书的乐趣?”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发现学生心中所思所想
以及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2、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学生时时有书可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发动学生自
愿捐书,建立起班级图书角,为此学校专门定做了书柜,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图书的借阅与归还。
3、选好读物,教师推荐经典阅读
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区别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一
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没有统一的读物,教师进行指导就无从下手。对于学
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应予以宏观上的指导,主要应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
物阅读。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因而老师们经过精心的挑选,特向学生推荐下列
经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雾都孤儿》《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格
列佛游记》《名人传》《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欧也妮.葛朗台》《童年》
《我的大学》《在人间》《复活》《汤姆叔叔的小屋》《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
《红与黑》„„当然,读经典名著不仅仅是中国的,还包括外国的,也不能只是
纯文学名著,还应包括《人与自然》、《科学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科
幻类名著,以及适合学生年龄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类的经典著作。鲁迅先生
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
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会变成连常识
也没有的糊涂虫。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须把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文学作品能培
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自然与社会科学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
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4、开展阅读辅导:
一是阅读指导课,这类课主要尝试从引导学生如何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阅读欣赏课,这类课主要是尝试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通过配乐朗诵、人物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三是读书汇报课,这类课是在孩子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尝试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可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二)给学生一个读书的空间
1、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让学生阅读,比如节假日,晚自习等。
2、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名人读书故事会、读书征文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
4.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三)给学生一种阅读经典的氛围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特别是对于阅读经典,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活动引向深处。教师和学生就要共同营建一个浓浓的“经典阅读”氛围。在阅读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比如阅读《水浒传》后,我们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问互答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经典的氛围,其意义也是更加深远。
(四)给学生一个创造的舞台
1、成立读书小组。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近,取长互补,并选出组长。
2、确定探索的主题。根据老师提出的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读书活动主题,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确定小组活动主题,要求易于收集材料,深入探究。
3、制定活动计划。包括研究主题、指导人员、组员分工、每次活动内容、预期活动成果等。
4、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查阅文献,摘抄有关内容;科学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观察事物,作好观察记录;专题访问,整理访问笔录;制作物品,写下制作情况;参观学习,写好参观实录。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单独或集中完成各自任务,及时讨论汇总,制作信息册。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语文组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研究与利用》学习心得
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心得体会
202_年5月27、28日,我有幸能到本溪市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我先后聆听了课题项目介绍、课题开题报告、英国专家报告、台湾专家报告、英国专家信息化教育实践交流、本溪市实验幼儿园经验介绍。并于28日观摩了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并参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次《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刘宇
202_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