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浅谈公安民警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7-94210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0 11:33: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公安民警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

浅谈公安民警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

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长期处于高危险、高应激、高对抗状态,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过高,得不到有效释放,不仅影响民警个人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还会影响到公安机关整体工作效能和队伍管理水平。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如何保护好民警的心理健康,适时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主观因素的控制。

(一)客观因素对民警心理压力形成的影响。

一是警务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随着群众法制水平的提高,社会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公安机关不断强化法制工作以应对形势变化,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月检查、季评比、年考核越来越严格,一线民警对执法办案心存恐惧,怕案件办得多,存在的问题就多,也怕违纪违规踩了“高压线”,不敢大胆办案。在治安管理工作中,民警不仅要履行本职工作,还要配合政府和其他部门开展工作,大量的非警务用警让民警深感疲惫。日常警务活动中,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很高,无论发生何种性质的事件均要报警,民警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此外,工作考核排位也会让民警感到巨大压力,名次排位不理想会影响民警及单位的各种待遇,也会影响民警的自尊心、自信心。另外,近年来,藏区维稳形势较为严峻,因维护稳定开展的专项行动连续不断,民警大量精力用于应付专项活动、突发事件处置和维稳工作上,身心极度疲惫。二是因家庭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警察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和危险性,但是警察也是普通家庭中的一员。由于基层民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特别是在基层所队工作的民警,24小时在单位值班备勤,每年只能轮休回家一次。离多聚少,与家属缺少勾通,容易引发婚姻危机;有的民警家有生病的父母而不能侍奉左右,心存愧疚;有的对未成年的子女疏于教育,感情淡漠,导致民警家庭不和谐,甚至不稳定。其次是民警目前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单位几乎没有什么福利,年收入只有3?4万元,有的家属无工作,仅靠工资支付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房贷等,民警感到不堪重负。三是健康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年来,从体检结果看,大量民警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是长期、紧张的工作和无规律的生活,造成民警身体内分泌混乱,免疫力下降。据统计,高血压、糖尿病、胃病、结石病、颈椎腰椎病等疾病在警察队伍中大量存在,这些疾病严重损害了民警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民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二)主观因素对民警心理压力形成的影响。

一是民警的世界观发生偏差带来的心理压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欲望膨胀,对生活的期望值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民警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民警认为警察每天工作的时间最长,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因此对待工作热情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由于认知出现偏差,心理严重失衡,既给自已增加了心理压力,又给工作造成巨大损失。二是民警的综合素质跟不上形势变化而带来心理压力。随着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公安工作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要做好公安工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民警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难以接受新的知识,因循守旧现象严重,造成民警能力上捉襟见肘,工作上不见成效,事业上难有成就,以致产生本领恐慌和知识恐慌,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笔者认为,公安民警要想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公安专业和群众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外,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找准自身定位

选择警察,就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条道路。这句话看上去像是大话,但确实是警察职业特点的生动写照。从穿上了警服的那一天起,就必须找准定位--当警察就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高度来定位,我们心里就会多些平衡,少些失落;多些感恩,少些牢骚,就更能正确履职、直面挑战。

一要满腔热情地履行职责。“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履行使命、承担责任是每名民警的天职。怕担责、怕辛苦、怕问题,难有成就;怨天地、怨命运、怨他人,难有进步。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谋其责。我们要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待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

二要满腔热情地迎战困难。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是人品的试金石。民警也是人,每名民警在工作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还委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警心理孤僻,这就要求民警积极面对困难,充满干劲,笑对困难,迎难而上,尽全力解决难题。有些困难一时解决不了或确实难以解决,可通过向领导汇报或向好朋友倾诉等途径,使心灵得到有效宣泄。

三要满腔热情地扎实苦干。只有干,才能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只有干,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我们要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上,在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下功夫,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扎扎实实;不求光彩照人,但要发光发热。

保持良好心态

心态决定心理。公安民警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一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天遂人愿,总会有一些关口、一些难题、一些挫折、一些打击。因此,信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败。公安民警在与犯罪嫌疑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变失望为希望。要坚信自己一定行,不会比别人差;要善于把这种自信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展示,做到“自信人生一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二要对他人有诚心。对群众要诚。公安民警常年与群众打交道,应以诚相待,以笑脸相迎,不能成天板着个脸,既给自己造成心理紧张,又影响公安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同事要诚。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要多记他人的好处,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难处,自觉做到洞察事理,胸襟开阔。对领导要诚,不能在领导面前说三道四,诋毁他人;对领导交办的任务,不能阳奉阴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

三要对生活有感恩之心。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都不容易。我们只有对生活懂得感恩,才会真正懂得尊重,领会责任,我们的内心才会多一份和谐和温暖,摈弃自私和贪婪。

理性对待非议

工作干了很多,而有时却受到非议,甚至被某些人的诬告陷害、遭到群众的误解以及个别媒体不实的负面报道,使得公安机关面临巨大压力,使部分人民警察身心疲惫。对此,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理性,从容应对。

一是对群众的误解要“释”。出入境、户政、交管等部门的民警,在为群众办理各种证照过程中,由于手续不完备等原因,一时半会办不成,群众可能产生误解。对此,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解释工作,相信我们解释清楚到位了,群众的误解自然就能消除。

二是对某些人的诬告陷害要“澄”。身正不怕影子歪。公安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肯定要得罪不少人,有些人为报复民警而不惜诬告陷害民警。对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澄清一切不白之冤。要做好被诬告陷害的思想准备,要接受大风大浪的心理考验,决不能让他们伤害民警的心灵,击垮民警的心理防线,如果因为受到诬告而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岂不正中他们的下怀?

三是对媒体不实的负面报道要“化”。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扩大发行量,不顾新闻规律,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不经核实而进行不实的、片面的负面报道,导致民警心理压力加大。对此,一定要义正词严地指出报道的不实之词,通过召开新闻通布会、登报等途径予以有理有节的回应,揭穿谎言,让广大读者了解事实真相,淡化不良影响,广泛获取读者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

坦然面对得失

毋庸置疑,公安民警工作辛苦而工资收入相对不高;政治待遇方面,有些民警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到退休之际仍然是个科员„„。可以讲,公安民警的得与失往往不是一样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这种状况仍然从根本上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是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入错行,还是坦然面对得与失,成为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分水岭。坦然面对得失,要善养“三气”。

一要善养“大气”。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河湖海一沙鸥。每名民警要深知,钱永远是赚不完的,官永远是当不到头的,那些总是恨钱少、恨官低、恨命短的人到头来终究是徒增烦恼。要顺其自然,不要盲目攀比,要懂得适度放弃,只有有所弃,才能有所得。可以说,失

与得一样,都是一种正常现象,一个基本规律。有价值的人生,不仅要看得到什么,也要看舍弃了什么。人生幸福,内心安宁,只有舍弃不该拥有的,才能获得不该丢失的。

二要善养“静气”。公安民警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说穿了就是两个字“浮躁”。在这个充满诱惑,浮躁之风盛行的社会里,善养“静气”当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题中应有之议。公安民警一定要学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多读些书,做到视野开阔、头脑冷静、心情安静。

三要善养“志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只有树立了志向,才不会被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所吓倒,才会不拘小节,不畏人言,才会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名普通公安民警,没有一呼百应的气势,更无一统天下的气概,我们的志向就是要尽量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个人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恼,始终保持内心淡定。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篇:培养健康心理(9.26)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培养健康心理,走向成功人生

(慈利三中康云202_.9.26)

前言:过去的十多天,学校接连发生了两起学生自伤事件,由于救治及时,当事人仅受轻伤,但事件给当事人、给其家长、给相关老师带来的心理伤害却是尤为深重。由此,我以为我们同学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因而有了这篇讲话。

同学们:

你可曾为一点小事而气恼过?你可曾无缘无故地感到郁闷不快?你可曾抱怨生活的不公?你可曾对前方的困难望而却步?如果有,请关注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现代的人们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在“身体健康”方面。其实,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是既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校园里,很多同学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我们害怕他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上有问题。为防他人误解,不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同学发现他人产生了“心理疾病”,便会骂人家是“神经病”的现象。客观上说,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健康的状态,即亚健康的状态。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每天都遇到心理问题。衡量是否心理健康主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他能否主动有效应对心理问题。

平时,我们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同学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据了解,我校学生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如自卑、对学校生活不适应、逆反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学习压力大等,以致出现故意损坏学校公物、迷恋网络游戏、顶撞师长、自伤等不良的行为。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如同癌症一样,也会夺去人的性命,造成严重的后果!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心理疾病也必然会愈益严重。202_年2月在云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把犯罪动机归结 1

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其实,这是一个由严重的心理问题所引起的悲剧。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高学历和强健的体魄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在西方,有这样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在美国,一个成功者身边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方面。202_年全国有44名省级高考状元被录取到北京大学,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状元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吗?他们学习的秘诀是什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此进行了专项调研。总结高考夺魁的经验,被访的高考状元们非常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有的状元说,高考就是两种检查:第一是基础知识掌握及其应用能力的检查,第二就是心理素质的检查。

古往今来,弱者与强者的真正区别,就在于心理素质的优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有两位著名文学家,一个是因《陋室铭》而著称的刘禹锡,一个是写有《捕蛇者说》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顺而被贬官的经历。但刘禹锡性情旷达,人生态度乐观,虽被贬官,却能将陋室布置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过着谈笑有 “鸿儒”,与“素琴”、“金经”为伴的生活,心理保持健康,寿命达70多岁。而柳宗元被贬后却长期心情不畅,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终致英年早逝,仅仅活了46岁

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人:21岁生意失败,22岁参加议员竞选失败,24岁生意再次受挫,26岁时心爱的人去世,34岁时国会竞选失败,45岁时竞选总统受挫,52岁时当选美国总统。这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所有成功的故事都伴随着一些失败的故事,两者的惟一不同就在于,那些最终成功的人们能在每次失败之后都重新站起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家都经历了若干次考试,都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你们心中必定有酸、甜、苦、辣,当你的成绩不理想时,当你遇到困难不如意时,你是否像林肯那样意识到这失败之中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希望同学们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自卑,不要自负,要自信,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

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能有所作为。

其次,正确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对别人的爱心,来自于对别人的尊重。把你的爱心与老师、同学分享,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把你的意见与别人沟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忠告;与人分享快乐,快乐会加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多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送人鲜花,留已芬香,多尊重别人,多体谅别人,多听取老师、父母、同学的意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经常真诚地对人微笑,传递快乐!享受快乐!

再次,正视现实,勇于解决问题。正视困难与挫折,勇于面对现实,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企图逃避,推卸责任。

最后,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要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坚定对人生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性格开朗,目光远大,心境愉快,才能胜不骄,败不馁。

正是金秋时节,寒意渐浓,我想起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坚持冬天用冷水擦身,坚持冬泳,下雨天到山上攀登,沐雨栉风,磨炼筋骨,打熬身体,并提出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我对此深表赞同。这是对我们今天追求身心健康的最好诠释。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奋进的励志口号。我们要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这些都是一个公民迎接未来挑战必备的优良心理素质。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理智、和谐的阳光滋润我们的心灵。从现在开始呵护自己的心灵,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健康、幸福的阳光沐浴我们的生活。祝愿我们人人都拥有一个健康心理,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旗下讲话——保持健康心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保持健康心理。

大家可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不错,“人”字写起来确实很简单,但我们一生却从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探索:如何做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如果有人问我们:“你健康吗?”也许我们会说:“我当然健康啦,瞧,我壮得像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该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作出如下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目前,在我们同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心理问题:焦虑、头痛、失眠、对人敌视、猜疑、嫉妒、自卑、烦躁、悲观、以我为中心、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那么,怎样克服这些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使自己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且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也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要有满意的心境。

第三是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个标准是,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第五个标准即是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当代著名作家柯云路对自我重建心理素质、走向成功强调了四点,在此我把这四点送给大家:

对人生——自信积极、微笑乐观;

对困难和压力——满不在乎、轻松自在;

对他人——不卑不亢、宽仁博爱;

对工作——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励志口号。同学们要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这些都是一个人迎接未来社会必备的优良心理素质。具备了这些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祝愿同学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成功的人生。谢谢!

第四篇:如何培养健康心理读后感

<<如何培养健康心理>>读后感

这个学期,从学校的图书馆里,我借了一本书<<如何培养健康心理>>,用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书中详细的讲述了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不仅让我觉得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解脱,也让我认识到目前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问题。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有自身的健康,能和学校、学生的完美相处才更是合格老师的概念,不能总是关注自身的问题,老师就是教导学子,得和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尊重、共情、真诚”才是最重要的,要懂得无私的关爱、充分的信任,当然这个范围也得具体人具体对待,只是我们对于自己最完美的体现。例如一个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我们得从中分析原因,不能一味的就把过错全部推在学生身上,父母的原因、老师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等或许都是左右到这个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为老师的认真分析、耐心教导,并懂得尊重他人。“共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与他人建立好的关系,共情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要切身处地的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有时候要放弃自己的立场、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要与感知、理解的情感来传递沟通。另外,“真诚”也是一种态度,就是我们有意识地知觉自己和对方内部的感情,用合适的需要和需要形式来表达这种感情而进行的沟通。只要做到这样,相信你已经是一个不错并且相当优秀的教师了,看到这些,感觉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另外,心理咨询技术的把握也是做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懂得和学生沟通、融合已经交谈,这些才是重要的。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于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并懂得应用也是必要的。现在的学生心理还不算成熟,他们还是青少年,他们的心理还在不断向前发展,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理经历着系列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掌握这些对于和学生们的交流是很必要的。在慢慢品斟完这些内容后,发觉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人与人之间不但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用心的沟通也是很必要和奏效的。

书,我还要看一遍再一遍,慢慢的品斟后,它阐释了人生的酸甜苦涩的源泉,可以在心灵的征途上,点燃一盏盏明亮的灯,从而使生命的路越走越宽广。在欣赏一幅幅简洁风趣的图表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我渐渐地学会在这些知识中的领域,我进一步的了解做为一名教师所具有的素质,我摆脱了之前的忧虑感,享受做为教师的快乐,享受人生的风趣。

此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书本的内容,而是指导我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书的内容我还要再细细的品斟、了解、认识„„

第五篇: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

孩子最怕听到的十句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浅谈公安民警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