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
——西北师大校园浴室启用智能卡计费
记者:3月初,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站发布公告,校内的洗浴系统将启用智能卡计费,学生持卡洗浴,每分钟0.2元。公告一出,立即引起热议很多学生认为收费过高,但校方表示,这是为节约用水而采取的举措。为此,高校的水电浪费现象再度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同期声:网站公布,为了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适应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校园)学校对校本部浴室(浴室)进行了IC卡智能管理系统改造。(IC卡机)洗浴时,将校园卡插入浴室内的读卡器,按“开始”即可取水,按“停止”断水。取水时计费,断水时不计费。洗浴完毕后将卡拔下,自动断水。(浴室)费用由原来的定额澡票管理改为使用IC卡智能控制管理,按实际用水量计费,经学校研究,计费标准为每分钟0.20元。(蓝底白字)
同期声:目前大学校园已成为社会上的节约盲区,(食堂)除最为严重的水电浪费外,一次性餐具(筷子)、纸张、粮食(食堂)等物品也存在巨量浪费的现象。
同期声:一位学生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所拥有两万名在校学生的学校,(校园)一间寝室里两个照明灯共80瓦,(灯管)早上8时到下午4时,如果这些不需照明的时段依旧开灯,(台灯)每天就要耗电0.64度;(学生看书)一台电脑的功率最低为250瓦,(电脑)每天开机3小时,耗电0.75度。(用电脑)全校3000多间寝室,(蓝天公寓)按学生每年在校读书9个月算,(学生自习室看书)一年下来就得浪费近百万度电。
同期声:在用水方面,(水表)浪费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滴水龙头)后勤服务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校园)一座教学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300吨,主校区有13座教学楼,就有3900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800吨,主校区有29座宿舍楼,一年浪费量是23200吨。(蓝底白字)如果按一吨水3元钱来算,一年一所高校浪费的水费将高达数十万元。(高校校园)记者:在各大高校生活,用水不愁是很多学生的感触,正因为如此,水资源的浪费在高校也相当可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如何节约成本、节约资源越来越为各高校的后勤管理者所重视,“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的智能卡洗浴方式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始实行或者试行。
同期声:据悉,我校实行智能卡洗浴后,(浴室)学生洗浴时间大大缩短,(脸盆里洗澡用品)男生从30分钟减为10分钟,(球场,操场)女生洗浴时间由50分钟减至15分钟。(看书女生)特别是洗浴和经济挂了钩,(IC卡机)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卡内金额)同学们将会意识到,节水就是省钱。(学生)而对学校来说,节水的作用也十分显著。(西门)
采访:浴室管理人,学生用水时间减少
同期声:今年三月初,学校改变了过去一人一票洗澡不限时、不限水的洗澡方式,(浴室)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开始采用智能型洗浴控水系统,(计费系统)根据成本核算,每分钟定价0.2元。(拍的纸上的画面)
采访:浴室办公室负责人
对智能卡洗浴的节水作用,也有很多学生持有异议。(校园)在我校,校园的智能卡洗浴和公寓一票制的浴室是并存的。(浴室)很多学生是从经济、舒适的角度而不是节水的角度出发选择浴室。(浴室门口)
采访:学生
同期声: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为了节约洗澡费用,(IC卡机)学生们也有很多变通的办法,这些却也与节水无关(校园)。夏天,很多男生们直接在宿舍
痛痛快快淋个凉水浴(学生采访,在宿舍冲凉)。而本地的学生常常选择回家洗澡(公寓),公寓的大众浴室则接纳了不少外地学生(公寓浴室)。看来,仅仅靠经济杠杆在高校节水洗浴的进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公寓)
采访:学生
同期声:智能卡洗浴系统是通过经济杠杆发挥作用,强化人们的节水意识,(IC卡机)使学生对水资源从无节制地使用到有节制地利用。(水阀)以节水为目标的智能卡洗浴系统肯定是用水的发展方向,(IC卡机)但节水意识的习得也有一个过程,对习惯了随意用水的高校学生来说,(浴室大厅)这种洗浴方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校园)因此,节水的宣传和对学生节水意识的培养,对这种节水洗浴的推广也相当重要。(宣传牌)
采访:学生夏天冲凉选择学校还是公寓浴室
记者:学生洗浴按时计费,启动“经济杠杆”应对浪费都只是权宜之计,让大学生真正在心中形成节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想让经济杠杆在节水中真正发挥作用,使高校的节水洗浴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管理者制定好合理的价格,对学生展开节水教育,良好的节水大环境也必不可少。这还有赖于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
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二
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三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四
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六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七
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⑶重视可信性,要求事实真实、准确,符合事物的实际
⑷着眼于利用具体事实再现事物的状态及其来龙去脉,引导人们透过事实认识整个事物。
第二章
八
新闻评论三要素的关系
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新闻评论的论点,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简介、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论点从一定的立场、世界观出发分析评论对象及其周围事物的产物。
新闻评论的论据,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理由和事实的总称。新闻评论的论证,指用论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
三者关系:① 论点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论据提供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证表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贯穿于整个论述过程之中。
② 论点表述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论据都出于客观存在,都是具体甚至生动的,论点和论据既以各自抽象性和具体性相互区别,有因之相互为用。
③ 三要素尽管有上述种种区别,但都是评论的必要构成因素。论点作为评论的中枢神经,固然出于支配地位,但也依赖于论证和论据。
九 论点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类型 论点按在评论中所处的地位,通常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
总论点也称中心论点,在评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分论点又称子论点,它是由总论点派生的,在评论中承担着体现和支持总论点的任务。
关系 论点间的关系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评论的总论点统帅分论点,有的表现为主从关系有的表现为因果关系。其中,主从关系是恒定的,总论点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分论点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因果关系是非恒定关系,因果关系不改变二者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在同一层次里,通常表现为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在存在多层次分论点的评论中,上下层次分论点之间,则形成另一种主从关系或因果关系。
十 新闻评论对于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论点要具备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
①正确、鲜明,即相对于荒谬、悖理和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而言的。
②中肯是以正确为前提,是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论点切中要害,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实质。
③新颖就是“言人之所不能言”,要求蕴含非同寻常的见解。
④隽永就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隽永的论点大多是规律性认识的概括,因此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内在力量。
十一
论据的种类
①理论性论据。又称理性论据,是人类认识自然、人是社会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或理论证明、并为人们接受了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思想、观点、社会准则等等
②事实性论据。是用来证明和说明论点的具体材料的总称。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性论据,主要是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包括典型事例和概括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和有根据的假设性材料。十二
论证的方式方法
(一)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这是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划分的两种对应的论证方式。
所谓直接论证,就是用论据直接证实自己的观点,或证伪论敌的论点。
间接论证与直接论证相对应,它或者通过否定对立的观点,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称间接证实;或者通过证明与错误论点相反的论点是正确的,达到推翻错误观点的目的,称间接证伪。
(二)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这是根据论证时运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划分的两种论证方式。
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式。它从已经公认或者已经证明的论断出发,经过一定的推理程序,证明和说明尚未形成共识的论点,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式。
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论证方式,它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向进行推理。归纳论证以个别的事物或问题为推理依据,运用时要讲究概率,注意排除偶然的,孤立的,表面的东西,坚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十三 论证的方法有哪些?
1、例证法。用具体事例证明和说明论点,是新闻评论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2、引证法。用已被确认的思想、观点证明和说明尚待确认的论点。
3、喻证法。即运用比喻论证论点的方法。
4、比较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论证论点。
5、演绎法和归纳法。即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6、反证法和选言法。是进行间接论证常用的方法。
十四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分为不署名评论与署名评论两大类。
(一)不署名评论,意味着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意见和看法。包括:
1社论-本台评论——这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2评论员文章——规格仅次于社论或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它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也是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但问题本身一般带有局部的性质,如地区性或部门性问题。
3短评——这是一种轻型评论。短评的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事件或问题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一点;有时也被用来解剖某种具体观点,或工作、思想、行为中的某种倾向。
4编者按和编后——在不署名的评论中,这是最简短最轻便也是最低规格的类型。编者按有两种,一种是介绍性的;一种是议论性的。编后的规格相当于编者按,因放在新闻报道或其他文章后面而得名。
(二)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的评论类型,目前主要有记者述评和署名短论两种。
1记者述评——又称新闻述评,实际上是从述评衍化而来的评论形式。这种述评形式多数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论题切近客观实际,而且较多采用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经常被用来论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署名短评——多数属于专栏评论。作者面宽,一般具有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的特点。第三章
十五
现代报纸的“四大件”
所谓“四大件”,指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它们被认为是现代报纸的基本组织部分。十六
电子媒介的听众和观众的基本状况
1、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和观众的绝对数量多;
2、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文盲,半文盲这么两个受众群体;
3、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
4、多数听力和观众处于半接收状态;
5、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边读边听。十七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体裁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新闻性关系着内容选择,政论性关系着内容表达。
十八
广播评论当今发展的整体状态
1、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没有形成健全、严密的评论体制。
2、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报刊评论表达方式的束缚。
3、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还未完善、成熟。
4、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十九
概括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并加以说明 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
1、“短”指短小精悍,文章篇幅短并且言之有物。可采用省文和省意两种方法。
2、“浅”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浅出”要着重把握两个相联系的方面:
(1)适当控制内容的抽象程度
(2)尽可能为听众提供理解抽象内容的条件,方法有三:
① 稀释抽象内容
② 适当还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③ 恰当运用“正-反-合”说理方法
3、“软”指轻松、风趣。就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方法有4点:①摆正与听众的关系,以地位平等的同志、朋友的身份面向听众;
②设身处地的为听众着想,捕捉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为他们排难、解惑、释疑;
③重在启发、引导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或把简单的结论塞给听众;
④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习惯,尽可能用他们熟悉的材料、方法和喜听乐闻的方式说。
二十从体裁的角度分析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
1.声画兼备。电视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同期声)和论述语言的新闻评论 2.视听结合。视听结合作为电视评论的另一基本特点,是从感知通道的角度说的。
3.双线互补。电视同时运用声音和图像、诉诸听觉和视觉,它是声音线和图像线双线并行的线性传播
二十一
电视评论声画互补特点的表现方式 1.声画合一
即声音和画面直接结合,共同为表达同一内容服务。2.声画对位
指声音与画面围绕同一政论性内容,在各自发挥自身的表现功能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共同为实现说理目标服务
二十二
画面、同期声、字幕运用的说明 1.画面
画面可以直接再现事物、场景以及记录其发生、发展过程,给与人们仿佛亲自面对事物、身临其境之类的感受。原则:
(1)坚持为说理服务的原则(2)恰当处理同语言的关系(3)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技法和编排手段,加强画面自身的论辩能力 2.同期声
同期声是与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讲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作用:
(1)增强真实感、可信性
(2)渲染气氛,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3.字幕
字幕指根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 作用:1)提示、强调作用。
2)补充、说明作用。
画面、同期声和字幕都是电视评论独具的表现手段。要恰当运用这些手段,发挥其综合优势,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切以充分体现立论,为深入浅出地说理服务的原则(2)双线互补原则
(3)以论述语言为主导的原则
二十三
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
1、适应受众的广泛性。广播、电视评论可以拥有十分广泛的受众,其拥有受众的数量取决于其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和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的程度。
2、正视内容的选择性。内容选择有两种:一是基于需要的选择,即从一定的意图出发,在权衡利害得失、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确定评论什么或如何评论;一是基于可能的选择,这是从媒介和体裁能否胜任出发的选择。
3、探索形式的特殊性。要从评论的具体类型和结构、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探索。
二十四
树立面向基层受众的观念,将促进广播、电视评论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哪些变化? 1.扩大评论领域,更加注意研究实际,尽可能捕捉和论述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
2.调整评论视角,尽量从多数群众关心的,易于理解的角度阐述有关问题,促使评论角度多样化
3.摆正与受众的关系,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受众,增强评论的贴近性和亲切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4.改进说理的方式方法,以多数受众熟悉的材料、易懂的语言和平易近人、促膝谈心的口吻说理
5.从关心播出效果出发,从整体上为受众创造更方便的接收条件,包括在评论中作必要的交代、说明、解释,以及在节目安排、节目预告、内容提要和播音方面提供收听方便 第四章
二十五
广播、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 谈话体评论(包括广播谈话&电视谈话)、评论员评论、录音评论、图像评论(电视评论的具体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口播评论&视听结合的图像评论)二十六
何谓“类交流”?(广播谈话的灵魂)
作为谈话体评论,与听众保持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或沟通,仿佛直接面对着观众、说服他们接受某种间接和主张,回答他们的以南,或者与他们商讨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交流”。
广播谈话的类交流是相对于日常谈话的直接交流说的。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根本特点,也是广播谈话区别于其他广播评论的主要界限。
二十七
按电视的播出方式,电视谈话可分为几种?
1、谈话者出图像,直接面向观众发表谈话。
2、由播音员播诵的,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谈话。二十八
什么是评论员评论?它拥有哪些优势?
“评论员评论”指由评论员自己播讲的评论,是与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其优势在于:
1、用评论员个人的名义,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论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评论员自己播讲,有利于改善广播评论的文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播讲方式统一起来,使广播评论更加富于广播特点。
3、播讲风格多样化,这不仅将增强评论的社会效果,而且将促使广播论坛进一步活跃,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二十九
“评论员评论”与广播谈话的关系
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照两种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评论员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员自己播讲的,可以是谈话体评论,也可以是非谈话体评论的作品,其中界限在于是不是形成类交流,是不是带有双向传播的色彩。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能够保持文体特征,体现出其中的类交流,由评论员或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三十
录音评论
“录音评论”是指运用来自评论客体的音响的广播评论。三十一 音响的局险些有哪些?
①音响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不能不依附于事实,不能不靠叙述的补充
②音响的倾向性往往不明显
③某些暴露性音响,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三十二 怎样恰当运用音响
1、音响应成为评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
2、评论中的音响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一般不能成为完整的论据,不能代替论据的语言表述
三十三 图像评论
图像评论,是与口播评论相对而言的,以声像兼备、视听结合为特点的电视评论类型。三十四 图像评论中文字稿和画面的特殊要求
文字稿
1、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
2、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3、恰当保留听觉空白,给观众留出观看画面和理解政论性内容的时间
画面
1、明确
2、丰满
3、生动 第五章
三十五
选题
广义的选题,指一个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评论什么,一般以计划的心事出现,称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特定时期宣传思想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选题又称论题,它规定一篇评论的评论对象和论述范围。狭义的选题受选题计划的支配,但也常适应实际需要而确定。三十六
立论
新闻评论的立论,指一篇评论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基调。三十七
选题和立论的思维过程 选题
1、重要性筛选
2、必要性筛选
3、可行性和可能性筛选 立论
1、形成深度认识
2、确定立论角度
3、控制理论高度 三十八
选题的共同点
(一)选题目标
新闻评论以论题切合客观实际,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为追求目标。所谓现实意义,标准有三:
1、论题所接触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而非主观臆造的
2、是与当前社会的注意重心(主要矛盾)方向一致,而非逆向的问题
3、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而非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
(二)选题的根据
1、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
2、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的情况和意见
3、从主管部门了解到的情况和意见
4、记者提出的报道题目和线索
5、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
(三)基本要求
1、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精神
2、与时代、社会的脉搏相吻合,与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注意重心保持一致的方向
3、从大局、全局出发,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4、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或能够引起他们的关心
5、有一定的新鲜度和启发性
三十九
简述广播、电视下评论在选题方面的“四长四短”
1、长于小,短于大。这里的大小,指论题的角度和论述范围,而不是意义和重要程度。
2、长于广,短于专。“广”指广大受众共同关心的论题;“专”指专业性、业务性强的论题。
3、长于动态型,短于长过程。
4、长于鼓励动,短于推理。这一“长”一“短”,反映了声音、图像符号的内在矛盾。四十
广播、电视评论特殊课题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题范围内,核心问题是设法改变那些不善于论述而又非论述不可的论题的题型。
1、坚持“从小处着手”
2、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审视
3、密切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四十一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目标在于:求真求新。
(一)立论要求真戒妄
1、副客观事物之实。评论都有特定的评论对象,它们是客观、具体的。
2、副今天之实。要立足于当下,用今天的眼光观察事物、研究问题。
3、副受众之实。立论的基调——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要尽可能适应多数受众的接受能力。
(二)立论要求新弃庸
1、思想新
2、境界新
3、角度新 四十二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殊性是什么?
1、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2、角度更加讲究些
3、调子适当节制些
四十三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角度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评论的性质(着眼于倡导或是批评)和论题的类型
2、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以及所处地位和覆盖范围
3、受众的关注重点、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 *第六章
*
一、如何恰当处理理、事、情的关系 首先,重视以事明理 1 按说理的需要剪裁事实 2 顺说理的方向叙事 3 为强化说理配置材料 其次,善于以情化理 *
二、说理的基本原则
(一)围绕理论说理的原则 1 务必少而精当 2 力求顺乎思路
(二)说理要看对象的原则 1 看受众的需要 看听众的接受能力 3 看听众的接受习惯
*
三、夹叙夹议的基本类型和写作要求 基本类型
1、以说理为主干的夹叙夹议,按道理的逻辑层次组织材料。
2、以叙事为主干的夹叙夹议,按照事实的客观逻辑划分和组织说理层次。写作要求 叙、议穿插要恰当 2 叙、议结合要紧密
第三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教学内容】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稿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熟悉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评论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视新闻评论和广播新闻评论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 1 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自身的写作修养。【教学重点】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试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这次我们将要探讨新闻评论尤其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的写作技巧。
●新授知识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才能称作新闻评论。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是新闻评论的四个基本要求。(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属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说的是评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依托新闻论理,直接评述新闻、点明新闻价值、补充新闻不足、阐明新闻意义、深化新闻主题、加重新闻分量、扩大新闻作用等几个方面。
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
另一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二)社会性
1.新闻是社会变动的产物,新闻评论自然也是社会变动的衍生物。
2.新闻评论则将它所要评论的对象放回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使受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放言论世,有“直指人心”的效果。(三)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四)指导性
1.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2.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3.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
4.指导性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定义: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式。
(一)论点突出,语言形象
1.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
2.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
3.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二)论证深入浅出.
1.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
2.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三)情理交融
1.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2.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人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例如,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 4 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二)画面选择
1.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
2.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
3.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
(三)同期声选择
1.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2.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四)评论稿写作
1.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
2.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
3.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4.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5.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 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
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课堂小结 ●作业:
1.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选题立论? 2.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和电视新闻评论写作有哪些异同? 3.针对当前的校园生活写一篇广播新闻评论 4.针对大学生宿舍一篇电视新闻评论?
第四篇:电视新闻栏目策划
电视新闻栏目策划 标题:《城市一角》 主题:
一个城市,往往会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一个人、一种场景,一个城市总会有无数充满创意有精致的商店隐藏在街道的某个角落。他们需要被发现,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我们需要把他们“挖”出来,没准会得年轻的创业者有帮助哦!它会使有志于创业的朋友们的思路打开,创业起来更富于创意。
时间段:栏目为日播栏目,为此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固定的观众。每晚在电视剧黄金时间刚结束时播出,每档30分钟 每晚 9:50~~10:20(首播)次日中午1:00~~1:30(重播)
节目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一般而言:观众看电视往往会带着娱乐心理和求知心理。为了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又有一份收获,故推出了这套节目。
目标受众:有一定知识、文化修养的中青年人
主要内容:现代商业社会中,人的三分之一时间在思考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执行工作,还有三分之一时间在享用。平衡工作的成果,你认为你离开了人群就能回到自己的小空间了吗,不,你始终在职场。
表现形式:谈话类
运行设计:情节策划——
在节目开始,主持人做了引导性以及概括性的叙述。首先是概括性的开场白,旨在介绍嘉宾。之后,主持人既可以不就嘉宾引起争议的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反而引申甚至调转话题,也可以维持节目的话题预设,对涉及的问题作进一步叙述,如列举相关事件来引出随后的讨论。但是,主持人作为叙述者旨在就此问题引出嘉宾的某种回应,从而能按节目预设在大的叙事背景下继续通过与嘉宾讨论交流,构建悬念,推动节目进程。
以下是依照悬念策划这一方面所做的情节策划: 栏目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话题。
在每期栏目开头,主持人通过开场白设定了整期节目的话题,要让叙述方式更像是朋友间谈话的开场,轻松自然之余又能切中主题。
由于本栏目时间较短,因此,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对于时效性很强,且以讨论时事热点问题为主的谈话节目,此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访谈过程中,巧用冲突
本栏目实际上需要主持人通过叙述为节目构建冲突——嘉宾作为事件当事人所遭遇的冲突。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具有冲突性的事件为下面的节目营造悬念。即是说,使观众对嘉宾如何回应此事作出期望与预测。所以说,在本栏目谈话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冲突往往能激发嘉宾、主持人和观众产生更多新鲜、尖锐的观点,同时提高观众对栏目的参与度。当然,冲突并不代表恶言相向,否则,我栏目很容易流于恶俗,成为为了赢得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噱头。形式上看,广告可以为主持人直接顺利过渡到下一话题提供契机。正是因为广告的出现,可以将栏目自然分开,“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主持人不用再作任何铺垫,在广告结束后,直接将谈论的范围扩展而不显突兀
市场分析: 1.栏目背景和宗旨
我们的宗旨是:休闲娱乐,激荡创意,解读经典 4.栏目过程
运行设计:开场白-主持人出场做一个引题脱口秀-邀请嘉宾-嘉宾介绍-沟通谈话-现场提问-结束
10.对前景的预测
此节目的商业性不强,易导致经费不够。而且做这样的节目一定要注意创新,注意其经典的分量。因此,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在节目的运作期间,一旦出现问题,则应马上更改,以免带来隐患。栏目创意——
近些年来, 电视谈话节目日渐风靡, 大有锐不可挡之势,几乎每家电视台都推出了各自的谈话节目, 而清谈型谈话则是其中一种较为特别的谈话形态, 它追求谈话本身的乐趣, 谈话方式随意性很强
从目前来看, 清谈型电视谈话在电视栏目中还比较少, 所以我们才构想了本档清谈型栏目
首先,我们淡化“访”的色彩, 主持人与嘉宾间类似于亲密朋友的关系。而在其他类型的谈话栏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多是“一问一答”式,“访”的色彩浓厚,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感。而在本栏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一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 在放松随意的状态中表现出类似亲密朋友的关系, 彼此的交流也由“问答”变为了“聊天”,“访谈”变成了“漫谈”。这样,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容易形成朋友间的默契, 谈话氛围给人的亲密感也很容易感染观众。
其次,谈话内容跳跃性强, 形式无结束感。在本栏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并不围绕固定的主题进行, 节目充分体现出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的特点, 从天文到地理, 从童年趣事到国际大事,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内容几乎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所以本栏目主要要表现出即兴色彩,这种即兴色彩不仅让谈话者自己感到兴奋, 也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然后,就是气氛轻松, 兼顾了娱乐性与文化性。在本栏目中, 嘉宾不必一本正经故作高深, 谈话也不必苛求观点深刻见解全面。只要聊得有趣, 嘉宾能过嘴瘾, 观众能听一听, 乐一乐, 栏目的宗旨就实现了。因为娱乐性对于本是“素面朝天”亮相的清谈型栏目是至关重要的。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既不是为了传播知识, 也不是为了向观众灌输某种观念, 栏目追求的就是谈话本身的乐趣。虽然本栏目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动诙谐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但也不能把本档栏目的趣味性简单地等同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的风趣俏皮。我们的谈话虽然类似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闲聊, 但是它又必须超出于普通的闲聊, 不能流于肤浅。对于我栏目来说, 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时不时自然闪现出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栏目宗旨并不强调高度、深度、结论,但是主持人和嘉宾们在纵横捭阖、天马行空般的杂谈时,却始终坚持着批判精神,从平民的视角进行透彻解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取向
最后,也是本栏目最大的优势就是本当栏目形式简单, 成本极低。我栏目主要靠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谈话的趣味性吸引观众,不需要过多设计其他表演性元素, 也不需要观众的参与, 形式非常简单。此外, 由于主持人与嘉宾的人数不多, 所以不需要太大的演播室, 而且它对后期制作的要求很低
3、独占性的资源平台让我们必须抓住这样一个打造影响力的机会 现在已经有不少社会传媒和地方电视台开始筹划引进美国《学徒》的节目形式,但苦于在资源上和制作手段上无法胜任而没有成型。而《绝对挑战》节目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经成为国内收视率最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人力资源节目,并在频道的支持下,形成了由诸多知名企业、知名专家、知名行业机构和广泛的人才群的人力资源平台,另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行业信息、专业知识储备及职场真人秀节目制作经验,加上CCTV的平台优势,自然成为高水准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最适合的操作平台。但目前从操作上来讲,每期节目中都会换一个新的企业,沟通成本大,企业的资源也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而企业的常变也导致观众的关注度易于漂移,整体来讲资源浪费。现在我们必须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在日常节目的基础上,打造职场节目第一品牌的持久影响力。
4、整合的节目播出平台开拓了整合的营销模式
在系列节目中,合作企业是节目内容的主体元素,其宣传规模贯穿8集节目,虽然节目内容不会很强化企业色彩,但如此特殊的形式形成了对企业高端宣传的良好模式,所以,企业理所应当的成为节目制作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和部分广告的赞助方,(不少企业都在积极探讨这种合作方式)。除此之外,节目整体也是一个良好的整合营销的“优秀产品”。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企业还要提供尽量多和大的商业平台资源,要提供很现实的高端职位和待遇,也就是节目中的诱人结果,这些都为节目运做提供了很好的人财物的支持,相比于日常节目中企业所得优于节目所得的不对称模式,系列节目可以说是很好的寻找到了彼此最大的利益配比,让我们可以有很充足的基础打造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加上额外的随片广告,使我们有良好的赢利预期。
节目内容
一、节目的总体描述 节目宗旨——锵锵三人行》访谈节目策划书
一、栏目名称——《锵锵三人行》
二、栏目宗旨——俗人闲话,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
1、永远将最新的新闻,最新的事,最新的话题呈现给观众。
2、新闻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3、提供另类,深入浅出的评论性观点参考
三、栏目宣传语——锵锵,就是凤凰的叫声啊
四、栏目包装 栏目名称
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成当空起舞的“金凤凰”形象,而《左传》里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锵锵”是凤凰的叫声。另外,北方话中,“锵锵”是大声说话的意思。“所以锵锵三人行”这个名称不仅可以渲染栏目个性,也可以增强本栏目和凤凰卫视频道一体感,更贴切、生动、吸引人。栏目logo
采用与凤凰卫视台标相同的标准色金色和简单的节目名称组成共通性的视觉象征符号“锵锵三人行”,让关众一眼就能分辨出它所代表的我栏目实体。因为只有格式化的logo才能有效地引导受众的遐想与栏目的诉求取得最大限度的一致性。
片头片尾
片头是简单5秒音乐之后出现节目logo及节目冠名。而片尾是通常是主持人和嘉宾还在聊,字幕及片尾曲就出现了。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可以体现了本即兴谈话栏目的特点:节目可以在任何一个点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个点结束。“聊天”、“未完成的状态”的“符号印象”也是本栏目特有的。栏目宣传片
广告式的栏目自我宣传,也就是说将访谈的精彩片段剪辑在一起,将其以频道整体意识灵活地插入到各个广告时段,统筹安排。
栏目导视系统
节目时长21分钟,中间两次插播广告,两次各5分钟。正是因为广告的出现,可以将栏目自然分开,“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主持人不用再作任何铺垫。
五、栏目创意——
近些年来, 电视谈话节目日渐风靡, 大有锐不可挡之势,几乎每家电视台都推出了各自的谈话节目, 而清谈型谈话则是其中一种较为特别的谈话形态, 它追求谈话本身的乐趣, 谈话方式随意性很强。
从目前来看, 清谈型电视谈话在电视栏目中还比较少, 所以我们才构想了本档清谈型栏目
首先,我们淡化“访”的色彩, 主持人与嘉宾间类似于亲密朋友的关系。而在其他类型的谈话栏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多是“一问一答”式,“访”的色彩浓厚,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感。而在本栏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一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 在放松随意的状态中表现出类似亲密朋友的关系, 彼此的交流也由“问答”变为了“聊天”,“访谈”变成了“漫谈”。这样,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容易形成朋友间的默契, 谈话氛围给人的亲密感也很容易感染观众。
其次,谈话内容跳跃性强, 形式无结束感。在本栏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并不围绕固定的主题进行, 节目充分体现出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的特点, 从天文到地理, 从童年趣事到国际大事,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内容几乎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所以本栏目主要要表现出即兴色彩,这种即兴色彩不仅让谈话者自己感到兴奋, 也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然后,就是气氛轻松, 兼顾了娱乐性与文化性。在本栏目中, 嘉宾不必一本正经故作高深, 谈话也不必苛求观点深刻见解全面。只要聊得有趣, 嘉宾能过嘴瘾, 观众能听一听, 乐一乐, 栏目的宗旨就实现了。因为娱乐性对于本是“素面朝天”亮相的清谈型栏目是至关重要的。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既不是为了传播知识, 也不是为了向观众灌输某种观念, 栏目追求的就是谈话本身的乐趣。虽然本栏目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动诙谐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但也不能把本档栏目的趣味性简单地等同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的风趣俏皮。我们的谈话虽然类似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闲聊, 但是它又必须超出于普通的闲聊, 不能流于肤浅。对于我栏目来说, 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时不时自然闪现出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栏目宗旨并不强调高度、深度、结论,但是主持人和嘉宾们在纵横捭阖、天马行空般的杂谈时,却始终坚持着批判精神,从平民的视角进行透彻解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取向
最后,也是本栏目最大的优势就是本当栏目形式简单, 成本极低。我栏目主要靠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谈话的趣味性吸引观众,不需要过多设计其他表演性元素, 也不需要观众的参与, 形式非常简单。此外, 由于主持人与嘉宾的人数不多, 所以不需要太大的演播室, 而且它对后期制作的要求很低。
六、情节策划——
在节目开始,主持人做了引导性以及概括性的叙述。首先是概括性的开场白,旨在介绍嘉宾。之后,主持人既可以不就嘉宾引起争议的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反而引申甚至调转话题,也可以维持节目的话题预设,对涉及的问题作进一步叙述,如列举相关事件来引出随后的讨论。但是,主持人作为叙述者旨在就此问题引出嘉宾的某种回应,从而能按节目预设在大的叙事背景下继续通过与嘉宾讨论交流,构建悬念,推动节目进程。
以下是依照悬念策划这一方面所做的情节策划: 栏目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话题。
在每期栏目开头,主持人通过开场白设定了整期节目的话题,要让叙述方式更像是朋友间谈话的开场,轻松自然之余又能切中主题。由于本栏目时间较短,因此,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对于时效性很强,且以讨论时事热点问题为主的谈话节目,此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访谈过程中,巧用冲突
本栏目实际上需要主持人通过叙述为节目构建冲突——嘉宾作为事件当事人所遭遇的冲突。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具有冲突性的事件为下面的节目营造悬念。即是说,使观众对嘉宾如何回应此事作出期望与预测。所以说,在本栏目谈话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冲突往往能激发嘉宾、主持人和观众产生更多新鲜、尖锐的观点,同时提高观众对栏目的参与度。当然,冲突并不代表恶言相向,否则,我栏目很容易流于恶俗,成为为了赢得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噱头。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
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
题材、叙事、新闻、视听
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题材选择的三个范围:
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
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
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
报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60分钟》
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
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有
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
3、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听觉元素有
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
2、同期声
3、解说
4、音乐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从“内容为王”的时代到“元素为王”和“结构为王”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有: 模仿式:旧元素+旧结构 借鉴式:新元素+旧结构 嫁接式:旧元素+新结构 孵化式:新元素+新结构
(一)模仿式结构
以市场率先尝试的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为标本。如《东方时空》对《60分钟》的模仿,《新闻会客厅》对《奥普拉·温弗瑞秀》的模仿。在节目引进时没有进行本土化的二次改造,以本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去提身升作品的可看性,节目没有根深蒂固的生存脉络。
(二)借鉴式结构
主要表现在电视传媒对报刊、电影、广播网络等媒介形态的 借鉴上。大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借鉴报刊、电影、广播、网络媒体的形态的。如电视新闻评论中的 本台评论借鉴报纸和广播的评论形态,电视民生新闻是报纸晚报版新闻的电视化表达,《南京零距离》的宣传语是“南京人的电视晚报”。
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栏目特征
1.新闻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具备新闻性,这是新闻专题区别于社教类专题节目的主要特点 2.重要性
与消息类新闻报道题材面广泛不同,新闻专题节目的题材需要精选 3.专题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具备专题的特征。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承载深度报道的内容,它可对一专门题材作深入报道或作分析、解释、透视。
第五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学评论栏目模式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学
评论栏目模式分析
1.《今日关注》:google地球威胁了谁?
《今日关注》是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述评栏目,紧密跟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话题,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和高级官员,梳理新闻来龙去脉,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主持人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进行访谈、讨论而制作的新闻谈话类节目。
在《今日关注》中,首先主持人向观众提供一定量的事实背景,引出google地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大讨论。然后,节目屏幕中为观众提供了详细而充足的信息和图片,包括什么是谷歌地球,如何操作,让一开始对该软件不是很了解的观众,直接而迅速的看到了谷歌地球是如何定位到故宫,速度之快让人为之惊叹,也觉得倒吸一口凉气。
主持人充当了“发球员”的角色,同时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和发问,提出谷歌地球是否威胁到了国家安全,是否泄露了国家机密,是否合法,如何应对等问题,同时结合了韩国防空阵地图片泄露军事机密、驻伊英军突袭当地武装分子缴获的恐怖分子通过软件获得的军事信息的具体事件,从观众的角度预设了不同观点对评论员进行提问和质疑。两位新闻评论员则扮演“有观点的传播者”,抓住问题,剖析问题,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
在选题上,《今日关注》等类似节目涉猎国际、国内尤其是两岸三线的时政与主流话题,往往从一个更加宏大的国际背景来引导观众,并提供更加深、广、透的相关信息与言论,引发观众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马斌读报》
《马斌读报》栏目,主持人对报纸上有讨论价值以及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读报与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将事实和观点呈献给观众。现如今报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没时间读、读不全面、读不仔细、读不明白,这类节目迎合了受众心理,满足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需要,播出时间适宜,内容广泛、制作新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马斌读报》评论的对象多为民生新闻,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出个性,其中社会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选取的报纸也是各地销量较大的都市报,再加之马斌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诵时而搞笑夸张的语言,使得节目有张有弛,兴奋点此起彼伏,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
主持人在用词上不像新闻联播播新闻一样严谨,主持人采用脱稿形式,可以使用日常口语等,手势也比较繁多。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它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幽默风趣、庄谐结合、联想丰富,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例如,在2月10日的一条新闻中提到,妻子在情人节雇侦探盯丈夫一事时,马斌说:“看来这个情人节大家都有得忙了,哈哈”。观众听完以后会心一笑,也会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涵。
整个栏目中只有主持人一人,既要交待事实背景,又要进行适当的评论,同时结合多家报纸、网站、专家的言语或者观点进行评论。由于是《第1时间》栏目中的一部分,《马斌读报》栏目所占时间比较有限,而每次读报内容又涉及多个内容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平民生活化,因此这类栏目对事件的剖析并不深刻且容易形成较强的主观色彩,例如《马斌读报》有一期的新闻是关于一位名叫马昆的小学生狂追四千米勇擒偷车贼的事件,马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马昆锲而不舍勇追歹徒的情景,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为他今后的前途发表意见,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看了十分别扭。好好的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马斌后面的评述上就变了味道,感觉表扬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搞笑的成分。其中的“快读快评”,版块中主持人的语速过于快,观众的思维根本跟不上,让人感觉主持人是在赶时间或是在念绕口令。
电视读报节目的定位决定了它只能是个出色的新闻“二传手”,没有自采节目、原创节目独有的内涵,它只能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浓缩以后以简单的方式传给受众。受众只能“概览”天下大事,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某一件。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从别家媒体拣取信息来兜售,其结果是新闻的原创性将大大降低。《马斌读报》的内容就常常与CCTV-2的全球咨讯榜相同,甚至连主持人的评论都一模一样,如果观众又恰巧看过这两档节目,就极易产生厌恶感。例如在6月15日美国NBA篮球总决赛的信息播报时,这两档节目的内容就一模一样,让观众看了之后,感觉电视台在敷衍观众一样。
读报类节目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这种节目还处在成长阶段,在内容、形式、主持人定位上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变化,才能把读报类节目做精、做巧、做好。
3.《时事辩论会》:应该允许飞行员自由流动吗?
《时事辩论会》是凤凰资讯台的一档语言类节目,每天一个热点话题,聚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背景迥异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深入探讨,小组辩论的形式,在《时事辩论会》展开观点交锋,通过多角度的辩论,可以使观众能洞悉到事件的不同角度,对事件的真相本质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增强了解事情的多面性。
从心态上来讲,观众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畅所欲言的通道,《时事辩论会》中,主持人把观众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做了观众的传声筒,因此受到很高评价。
该节目形式是由节目主持人作为辩论会的主持人交代背景、提出辩题,节目邀请不同领域专家针对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嘉宾身份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不同,因此形成了观点的针锋。节目在你来我往地辩论中进行,嘉宾不时抢话、插话,时常因为各执一词、无法说服对方,由辩论发展成争吵,节目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与趣味性。
这种辩论形式的评论节目的存在应该放到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未彻底完成(飞行员无法自由流动就是一例),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事件本身千丝万缕、极为复杂,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就容易产生分歧与争议,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这应该是一个言论多元、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新闻评论节目就不应该只满足于提供一种观点,《时事辩论会》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同时展现,更能够引发受众深入的、全面的思考。
只提供观点不提供结论,这是《时事辩论会》区别于其他评论节目的特色。通过每期半个小时的辩论,并没有在节目结束时分出个胜负、得出个结论,而是开放式的结尾,由观众自己思考。在飞行员这期节目里,节目结束了,嘉宾的讨论还在继续,并没有飞行员到底该不该自由流动的定论提供给观众。这与国内大部分评论节目强烈的舆论引导、鲜明的立场表达截然不同。这种节目形式在心理上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该栏目的另一大特点是: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以及对民众意见的重视。在节目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会读出网友针对辩题在凤凰网论坛上的留言,以及“是否支持飞行员自由流动”的投票情况,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参与讨论,主持人都会有选择地在节目中读出。对网络、手机这些新媒体资源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反馈机制较弱的劣势,增强了媒体的交互性,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将普通民众的观点在节目中读出,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媒体在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节目仿佛是一个公共事件的讨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意见表达权和媒介接近权。
辩论会形式的节目由于冲突性强,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时事辩论会》中,持有不同观点的更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专业人士之间的争锋相对,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趣。这类栏目中,主持人的作用被弱化,在中间起到连接作用,不参与话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