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版)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8-1082909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00:58: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版)

文章标题: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何故?盖因气候、土壤、条件、环境等因素差异所至。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汉语中的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状况、条件及其氛围。经济发展环境包括其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社会秩序、城市形象、社会风气、人文环境等等。任何事物都要在周围环境中成长、发展

和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优良环境作保障。

一、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构筑极具吸引力的环境优势

环境好坏对一个地区工作成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强力构筑环境优势,是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1、唯物辩证法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离不开外部环境。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认识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依照一事物本身的性质、主体条件,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过程,也是创新发展变化的过程。鸡蛋之所以孵出小鸡来,首先因为它是鸡蛋,而不是石头;其次是因为外部提供了适合的温度、条件和环境。这一哲学原理告诉我们,欠发达地区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必须积极创建与其相适应、相匹配、相促进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能有较快发展,除有自身的地缘、条件优势外,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撑,更主要是营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开放、公平、宽松的外部环境。这说明经济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作保证。

2、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启示我们:环境创造生产力,环境创造商机。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条规律就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是指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竞争的发生和波动的必然性。竞争机制必然体现经济运行中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其重要的特征是资源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每一种资源都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更加突显。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生产要素总是向发展条件优良宽松、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文环境文明和谐、城市形象整洁一新风气正服务优的地方流动。市场经济这一规律说明,要使生产要素得到较快聚集、优化配置,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广阔空间和优良条件。市场经济也是“环境经济”。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哪里气候适宜,它就迁徙到哪里,哪里环境宽松,哪里生产力就活跃,经济发展就快。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环境创造竞争力,环境创造商机,抓环境建设就是在抓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环境优劣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制约因素时期,更是如此。

3、薄弱的经济基础要求我们:创建环境优势,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务之急。有关资料表明,202_年,全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广东等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而我市人均GDP不足760美元,只是全国人均GDP的76左右,是发达地区的15左右。全市财政收入16.9亿元,财政供养人口16.7万人,年人均财力只有1万元左右。市本级一般性财政收入7763万元,政策范围内的工资都不能足额全面发放,只是一个“半饥半饱”的财政。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快,实力不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发展,而象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环境先天不足,又缺乏地缘和资源优势,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如果按常规靠自身主体条件完成原始积累再实现快速发展,将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更不用说全面实现小康了。我们只有扩大开放,借助外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人才、资金、技术,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省委确立创建环境年,招商引资年,市委提出的六个规模推进,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的战略目标,其目的就在于此。为此,全市上上下下必须确立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创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同心协力抓环境的态势。只要我们栽好“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否则,不仅本地创业者难干事、难发展、难成功,而且投资者引不来,也留不住、做不大,更难以改变现状。

4、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大力整治环境,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就全市来说,经过去年的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较突出,硬环境薄弱,软环境不优。城市建设起点低,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到位,城市形象不佳;环卫意识不强,街道不整洁,卫生条件脏乱差;交通设施滞后,管理薄弱,秩序混乱;绿化、亮化、美化设施欠缺严重,文化科技设施功能不全,城市品味不高;干部群众对推进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塑造城市形象的呼声较高。在软环境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令不畅,“中硬阻”,部门本位主义尤存,政策落实难的问题仍很突出;部门利益至上,以罚代处,强行收费,“三乱”问题屡禁不止;滥用职权、执法不公,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机遇错

过了,项目拖黄了,有的投资者拖跑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损害了绥化的投资形象,挫伤了投资者和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因此,急需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治和解决这些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问题。

二、构筑经济发展环境优势,必须树立大环境观念,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

发展环境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基础状况等方方面面,由此决定了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我们要立足于大环境建设,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既抓管理又抓服务,综合治理,配套推进,努力创造崇尚公平、依法办事、诚善有信、优质服务、文明道德的软环境和舒适、便捷、优美、先进的硬环境。

首先,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强化对硬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硬件是基础。构筑经济发展环境优势首先要抓好硬件建设。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作为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把能办到的事情办好。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要有新起点、新动作、新成效,体现出本地的风俗民情、发展历史和突出特色。要理清思路,用市场经济理念和手段建设经营管理城市。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树立新的投资观念,破除城市建设只能由政府包揽的旧观念,树立政府引导、多元化筹资的新观念,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推进城市建设资产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宽广化。要想千方、设百计扩充城市人口,进一步开发建设城市,提升中心城市的拉动能力。加大力度,尽快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增强效益观念,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做到以城养城。城市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能振奋人们创业精神,坚定投资者的信心。为此,要塑造环保生态型城市新形象,切实抓好城市卫生,清理各类违法违章建筑,实施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力所能及地辟建一些高雅的大众健身休闲娱乐场所,做到市容整洁、环境优雅、舒适美好。社会治安、交通秩序也是“招商”、“安商”“亲商”的重要环境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社会治安混乱、交通秩序不畅、社会动荡不安的地方能招来商、安下商。这方面的工作只要切实引起重视,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形成推进责任机制,就会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秩序井然、交通顺畅、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平台。

其次,要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强化对软环境整治。具体要做到四抓:一抓深化认识,创新工作理念。要改变我市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的现实,必须从深化认识、更新观念抓起。要坚定“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起“观念落后比贫穷更可怕”的忧患意识,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形象”的责任意识,树立“项目至上、客户至尊”的服务意识,形成“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公务员是公仆、损害企业利益是罪人”的良好氛围。二抓监督检查,做到跟踪问效。要加强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经常性监督,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建立执纪执法监督机关与企业联系制度,了解党政机关和行业部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情况,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督查稽查队伍,坚持开展明察暗访,及时纠正和处理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要紧紧围绕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开展对重点部门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办好行风热线,扩大和畅通监督渠道,促使行业部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效。三抓案件查处,坚决刹风整纪。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是个“顽症”,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下“猛药”、用重典。要通过严肃党纪政纪,排阻清障,保证政令畅通,以此净化经济发展环境,保证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制定《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各部门及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行为,使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有章可循、有纪可依。要开展专项举报,对落实政策“中梗阻”、违反规定搞“三乱”、执法不公、办事拖拉等破坏经济环境的行为要快速反应,彻查严办。要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公开处理,以儆效尤。四抓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追究。各级党政领导要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大事大项、不抓环境就是失职渎职的思想,始终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责任制。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要成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对这项工作要高度重视,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其他领导要各负其责。要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对屡屡发生破坏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地方或部门,问题严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进行重点解剖。谁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就摘谁的“乌纱帽”,就砸谁的“饭碗”。

三、构筑经济发展环境优势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必须抓住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放权、减人、清费上狠下功夫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归根到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政治体制适应经济体制的一场改革,是调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既然是一场改革、变革,就有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为此,我们要在坚持集中整治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制度上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

1、简政放权。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部门权力过大,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对生产经营检查干预过多,仍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的体制性障碍。对此,要紧紧抓住《行政许可法》实施之机,加大力度,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营造发展环境的主体,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人民群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做到能减的必须减下来,能放的必须放下去,防止变相审批;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用市场机制运作;该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进行规范;该调整的审批事项,必须按照依法设立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形成制度规范。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把能纳入行政审批中心的审批项目必须全部纳入,坚决消除“身进心不进”“体外循环”、“两层皮”的现象,要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过大、权力滥用、权力腐败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发生。只有通过切实的简政放权,而不是形式的表面的简政放权,才能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全能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无限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封闭型政府向阳光型政府的根本转变,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

2、裁减冗员。目前,一方面是政府财力有限,经费极度紧张,另一方面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特别是一些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人员超编严重,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的执收执罚单位聘用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上岗执法,导致“收费养人、养人收费”恶性循环,靠收费发工资、搞福利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三乱”问题屡禁不止,群众怨声载道。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大刀阔斧“拆庙”减“和尚”。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实实在在地裁减压缩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能取消的取消,能撤并的撤并,能用市场机制代替的事业单位,要用市场机制代替,实行企业化管理。要积极推进政府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行税费统一收缴。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和执收执罚自收自支单位的编制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压缩现有编制,打破“铁饭碗”,改革用人体制、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减掉非在编人员,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清退借用雇用人员,剥离事业单位办社会的服务人员,辞退不作为、乱作为人员,消除不适应工作的冗员,提高效率,做到减员增效。

3、规范收费。当前,严重侵害企业、群众利益,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是“三乱”问题。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之所以存在,除了“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体制弊端外,重要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政出多门,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并缺乏应有的监督、管理和规范。因此,各部门要对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把不该收的项目坚决清理掉,对有依据保留的收费项目切实加强管理,规范收费依据、范围、标准,并将这些收费项目登记造册,发放到企业和群众手中。全面推行政府机关和事业公开办事制度,特别是涉企、涉农、涉医、涉教、涉路等部门要严格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凡是有收费和罚没的单位都要推行票款分离制度,继续深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依法规范、管理和监督收费行为。

《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对嘉陵区扶贫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余培发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扶贫开发在我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国家现行的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温总理在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标准之下。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占了60%多。可见,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为总结西部丘陵地区扶贫开发经验、探索丘陵地区扶贫开发新路,笔者近期对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近三年来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嘉陵区扶贫开发已取得的成效

202_年10月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力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社会扶贫等项目,共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6525.6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培育了一批特色增收产业,大大加快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抓基础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嘉陵区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来抓,三年共修建村道扶贫公路69公里,整修渠道30公里,便民路45公里,石河堰6处,蓄水池105口,提灌站10处,打机井20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公顷,解决了2.04万人2.55万头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二)抓产业培育,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围绕“育龙头,建基地,兴产业”的思

路,扶持发展了四川省天兆集团,建立了凤木路沿线十公里优质伏季水果基地,河西乡万亩蔬菜基地、国道212线、318线肉兔、生猪养殖基地,成南高速公路沿线万亩柑桔示范基地。

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农民素质。三年来,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贫困农民1025人,主要向上海、广东、北京、成都等地输出,解决了805个家庭、2456名贫困人口的温饱和收入问题。

四是抓“定点帮扶”,拓展了社会帮扶渠道。紧紧抓住国家工信部定点帮扶嘉陵区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工信部直接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人畜饮水、基础灌溉、清洁能源建设、果蔬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民生领域扶贫项目12个,同时还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项目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项目5个,共计批复项目资金1918万元。

五是抓“对口帮扶”,打造了浙川特色扶贫新村。三年共争取浙江对口帮扶资金380万元,分别在大通镇梓潼庙村、龙池院村、三洞桥村、大沟头村和石楼乡李家观村、小观子村重点打造了6个浙川扶贫新村,实施了村道公路建设、产业便民路建设,培育了蔬菜、生猪、肉兔、柠檬等支柱产业。

六是抓外资扶贫试点,探索了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于202_年争取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开展的综合扶贫试点项目,项目共涉及13个贫困村,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项目投资4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项目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大大提高了村民对儿童贫困现状的重视程度,促进了贫困儿童健康发展。

七是抓群众互助,夯实了贫困农民创业基础。三年来,省、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扶贫互助资金190万元,农民自筹31.5万元,分别在李渡镇张家桥村,双店乡杜家嘴村,龙岭镇芭蕉桥村,大通镇梓潼庙村、三木桥村、大沟头村,天星乡圈角湾村,安平镇依阳桥村、仁广村,世阳镇碑垭村、杨家寺村、鲜家寺村,龙蟠镇新学堂村、苦楝垭村,木老乡河家村等16个村实施该项目,以项目村的传

统产业为基准,养殖等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互助社的平台,将互助资金提供给入社村民发展生猪、小家禽,并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发挥出了资金的最大效益,达到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规模化程度不高。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由于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乡镇财政困难,致使部分产业项目无法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难于集中体现。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较为困难。由于嘉陵区财政较穷,国、省、市要求的区级财政配套资金无法按时到位,致使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尽管嘉陵区在扶贫开发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2_年底,嘉陵区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0.25万人。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返贫人数还会增加。为推进该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1、始终坚持把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有效衔接,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互促进,把尽快解决部分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将扶贫标准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作为扶贫开发对象,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支持贫困村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继续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帮包”活动,不断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战略。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竞争立项、整体推进”的要求,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优势互补,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为平台,以产业扶贫、技能培训为重点,把优质生猪养殖和柑桔种植产业等作为项目区支柱产业,将涉农资金、业主及农户投入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用于项目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需求,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不断加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步伐。

3、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嘉陵区3个先期试点村采取“半距起点、等距抽样”选点方法已经确定。“先期试点实施方案”已上报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批准。试点工作完成后,应继续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分类帮扶机制,实现两项制度的对象衔接、政策衔接、管理衔接,为全区开展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数、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4、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坚决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封闭运行,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要把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列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一项内容,实行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5、继续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切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及省级机关在嘉陵挂钩帮扶的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加强与杭州“四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协作领域,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扶

贫援助项目和资金用于嘉陵扶贫开发,不断提高全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水平和整体效益。

第三篇: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要“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等。这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人大工作水平,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思想认识到位。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思想认识是前提和基础。**县委坚持把人大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作为党委总揽全局的重要任务,始终站在“加强人大工作,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就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人大工作,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对人大工作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对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一致性缺乏深刻的理解等问题,我们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坚持做到“三个纳入”,即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教育纳入县委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纳入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使全

县党员干部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各级党委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组织领导到位。围绕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注重从机制制度层面上实现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一是放重位置。要求各级党组织把人大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臵,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党委对人大工作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始终保持人大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统筹安排。县委在制定计划、安排中心工作时,对每年召开的人代会、县人大组织开展的视察、调查等重要活动,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统筹安排,使人大工作真正成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完善制度。根据新时期人大工作的特点,为切实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县委召开了县委人大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重点完善了五项制度,即完善了县委联系人大制度,明确县委副书记具体联系人大工作;完善了人大参与县委决策制度,严格落实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列席县委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列席县委各项专业会议等规定;完善了人大定期汇报制度,坚持每年至少2次听取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完善了重大决策部署通报制度,做到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向县人大常委会通报;完善了部门支持人大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对人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人大组织的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议案、建议意见

办理情况作为干部考评的依据。

三、支持保障到位。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关键是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工作中,我们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大力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在支持人大行使决定权上,县委对事关全局以及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事项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按照法定程序,建议县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并做出决定,然后进行实施,避免了开会来时握握手、听了报告拍拍手、通过决议举举手、会议结束挥挥手的现象,促进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支持人大行使任免权上,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既体现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符合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对干部进行的调整,做到事先都向县人大党组通气,凡应由人大任免的干部,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提交人大进行任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支持人大行使监督权上,视监督为关心,并把它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支持人大常委会运用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监督形式行使好法律赋予的权力。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对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听取了城镇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林业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促进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二是切实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倡导全社会尊重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支持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积极为他们履行职责创造条件。要求各级政府将代表活动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代表所在单位为代表执行代表职责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保障。健全完善代

表视察、来信来访办理、代表建议意见督办、代表小组活动和代表联系选民等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充分履行职责。三是努力创造人大开展工作的良好条件。对县人大党组有关重大事项的请示、报告,县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解决。要求县“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配合人大的工作,对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尽力提供方便。加大资金支持,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县人大工作经费和重大活动经费的落实;加强人大机关配套设施建设,为人大更新了工作用车和部分办公设施,保证了人大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队伍建设到位。强化人大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关键。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建设”。一是注重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规范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内设机构。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规定,逐年改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机关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既保持了一定数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充实了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干部,保持了人大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了工作活力。二是注重代表队伍建设。发挥好代表作用是人大工作顺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代表素质直接影响到代表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坚持将代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在推荐人大代表人选时,充分考虑其政治业务素质和参政能力,把代表的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优中选优。支持县人大常委会认真抓好代表的学习培训。202_年县人大常委会举办培训班,对全县13个乡镇和2个景区的市、县、乡人大代表进行了有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增强了代表履行职务的责任感,促进了代

表依法履职水平的提高。三是注重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始终重视和关心人大干部队伍建设,针对一些干部认为到人大机关工作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县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给人大交任务、压担子,加强宣传报道,不断扩大人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把人大干部的配备、培养、提拔和交流纳入党委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为人大机关干部学习深造创造机会,每年都选派人大的同志参加上级党校学习、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其政治业务能力。有计划地推进与党委、政府干部的交流,使优秀干部能够及时得到轮岗锻炼、提拔重用。仅在今年的干部调整中,就有9名乡镇人大主席改任乡镇长或被重用,有4名工作优秀的乡镇党政副职提拔为乡镇人大主席,改善了人大干部的结构,增强了人大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关于优化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是民政工作的根本宗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全县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好地发挥了民政部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一、实行政务公开、积极创新服务方式

为更好地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局党组提出了“规范管理、诚信于民、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民政工作新理念,组织开展了“满意在民政”活动。一是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做到了凡是民政部门承担的审核、审批和服务事项,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事项,凡是政策法规允许的事项,一律全部公开。尤其对群众关注的最低生活保障、优持抚恤补助、退伍军人安置以及救济救灾、社会捐助等热点事项,及时通过电视台“满意在民政”栏目和报纸等途径向社会公开,虚心接受广大群众的咨询和监督。二是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工作中切实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局机关定期深入群众,全心全意服务基层;为确实做好低保工作,上半年,对全县所有的低保对象进行了拉网式普查,通过普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了其低保范围,使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化管理,实现了应保尽保;大力实施“星光计划”,投资$$多万元,对5处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搬迁或改扩建,提高了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投资$$多万元对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了改造,成立了##县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度行农村医疗救助,出台了《##县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村特困家庭和“三老”优抚对象的医疗难问题;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上半年成立了慈善总会和慈善超市,实施了“千人救助工程”共拿出救助金$$余万元,救助大、中、小学生XX名,XX个特困家庭,11月25日,全市在我县召开了慈善工作现场会,推广了我县的经验;继续加大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双考试办法,努力做好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真正打造“阳光民政、责任民政和诚信民政”。

二、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省、市、县委工作会议后,我们先后召开各种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大家对干事创业和优化发展环境的认识。一是抓好自身学习。针对政府“提速”和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我们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定期召开党性教育辅导讲座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重点加强了与业务工作有关的知识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到先进地区、先进单位进行了考察学习,5月份参加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制定了调研信息工作考核意见,使广大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网上办公和信息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有XX人参加并通过了电子政务考试。二是大力提高办事效率。为取得快捷的工作绩效,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原有的XX个行政审批、审核和备案事项,削简了XX个,减幅达XX%;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实行了限时办结制度,对本级、本部门能办理的业务,原则上不得超过2—5天,对能到基层办理的事项,坚决沉下去办,切实做到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三、全方位强化监督机制

首先完善了清正廉洁机制。在深入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的基础上,重新修定了《机关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其次,实行了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凡最先受理业务的人员要全程负责答复办理或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办理,直到事务办结、群众满意为止。今年以来,我局没有因违反职业道德、不依法办事,而造成执法过错、工作失误或被群众投诉的情况发生。第三,建立社会评议制度。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政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中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定期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监督约束机制,切实把民政工作的权责运用完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今年5月,在“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参加评议的人大代表、村两委代表、民政服务对象、群众代表共XXXX人,满意率达98%以上。

各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领导、同志们,我县的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民政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还存有不适应的地方,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三个转变”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民政工作的整体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民政工作的改革创新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不断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县大局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推动“满意在民政”活动向纵深发展,以一流的素质、一流的作风、一流的形象和一流的成绩,接受各方面的检查和评议,为促进全县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2_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2_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2_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2_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2_年4月2日

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