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班组建设面面观
班组建设面面观
光阴荏苒,中铝贵州企业以“不择小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杯土方以成高山”的精细化管理,用精巧的“小手笔”,在班组建设中,做出了秀丽的“大文章”。
从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的开展到班组建设推进大会的召开,以“三创”:创新、创优、创特,和“六有”:有安排、有制度、有亮点、有特色、有典型、有实效为衡量标准的班组建设在整个中铝贵州企业蓬勃开展,各单位通过健全规章、细化管理、同筑班组之魂、平凡岗位精作业、建立文明团队、规范员工行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履行服务承诺等多层次多方面开展班组建设,现已硕果累累,形式喜人,让人感触颇深的就是“细节是创新之源”的成功践行。过去,我们在寻求创新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当今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表明;“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通过细节的创新可能实现对整个企业的持续不断的改善,从而获得巨大的成效。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工序或服务。如果说创新是一种“质变”,那么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而这种质变却是简单的,让人一看就懂。
推进大会上的经验材料证明,精细管理、务实创新是班组建设的重要源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是一大亮点。“平凡岗位精作业,细化管理结硕果”就印证了细节是创新之源这个道理。班组建设在中铝贵州企业现代管理模式中有了新的突破。
~~~~~~~~ 定出“小规矩”。制度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之一,许多班组根据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厂纪厂规,联系实际,制定出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以此规范班组员工的思想和行动。
~~~~~~~~ 树立“小榜样”。许多单位在班组里选拔素质好、能力强、文化高、业务精、能团结帮助人的员工作为“小榜样”,用他们的言行举止感召人、鼓舞人,在班组管理和生产活动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 开展“小竞赛”。充分运用年轻人争强好胜的心理,不时搞些小型的劳动竞赛,不但能使技术好的员工由于强烈的认知感而主动帮助后进,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差些的员工努力向前看齐,形成互帮互助、人人争先的好局面,带动了班组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 做好“小核算”。如今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生存的企业,班组必须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因此,许多班组已经明白这个道理,通过严细备件、检修费台帐的管理和登记,成本预算、核算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责任共负、风险共担的格局,增强了员工的“经营”意识和“危机”意识,促进员工主动节约,降低了生产成本。
~~~~~~~~ 开好“小座谈”。要想让企业精神深入班组,让企业决策变成员工的具体行动,就必须要了解员工思想,同时要让班组中每名成员坦诚相待。这就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所以,许多班组不定时的把班组人员组织在一起,通过聊天等发现员工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思想波动,及时地予以劝说和解决;员工中发生的矛盾通过这种谈心的形式也会被这种公正、公开的氛围淡化。从而升华对班组建设的认识,凝聚智慧和力量。员工自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亲切感、责任感,增强了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征纳“小点子”。成立了班组“智囊团”,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鼓励员工搞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对产生经济效益的“小点子”进行一定奖励。通过一个或几个员工长期的提出建议和意见,带动所有员工关心集体,细心观察,实现“群策群力”的局面。
~~~~~~~~ 执行“小惩罚”。对在安全、质量、消耗、成本、任务等方面,老是出问题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小惩罚,促使其加强责任心,增强责任感,从而把各项工作搞好。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正是因为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所以,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而是不能掉以轻心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中铝贵州企业班组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验证了要真正达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树立“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思想,从各单位交流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不择小流方成大海,创新存在于细节的成功之举。
无雨的窗前
西天有夕阳映衬的一抹彩云
静静的夜幕就要降临了
远处的身影从眼底
渐渐的消失
揭开的伤口
用盐
轻轻的撒上
用心痛来感觉
把躺下的身心
寻找迷惘中的晨光
远处逐渐点亮的万家灯火
没有照亮黑暗的角落
在黑暗中寻觅
在迷惘中等待
祈祷
魏红中(414569443)202_-12-13 12:18:02
寻觅
魏红中词
我在雨中
寻觅你的身影
只看到一片茫茫的水雾
前路无你
我将怎能独行
岂看时间多凄凉
慢慢长夜
我将怎能面对只把思念寄托于星斗 潮起潮落
岂看时间变迁
恩恩怨怨
悲欢离合转眼成云烟
何不去蓝天大海看云涛
何不去长虹大漠寻孤雁
何不去天山绝岭访雪莲
何不去天涯海角任漂流
我在尘世
寻觅梦的真理
却看见烟云随风轻飘散
坎坷人生
别无选择勇前行
真实于梦多拼搏
功名利禄
只能淡薄承受
岂能苦寻追逐揽胸怀
日出日末
千古变换无数
寻寻觅觅
苍苍茫茫世界已苍茫
何不让春风抚柳驻心间
何不让夏荷浪花荡胸怀
何不让枫林红叶染双目
何不让飘然白雪涤魂灵
月光
魏红中词
明亮的月光照不亮我灰暗的心房 我痴痴守候在你的门旁
姑娘啊
为了你我宁愿守候到地老天荒
圆圆的月亮穿梭在云旁
撒下银色月光
皎洁的月光啊
怎理解我的衷肠
为心爱的人儿
我怎样才能诉衷肠
用我并不坚强的臂膀
阻挡世俗的目光
我把生命化成琼浆
愿花朵娇艳芬芳
可是月光啊
我何时才能不再迷茫彷徨
方艳华(502967737)202_-12-13 12:19:14 嗯收藏了
帮我写份年终总结吧?不胜感谢!
魏红中(414569443)202_-12-13 12:21:11 哈哈
哈,那都是我亲身体验才有感情,你那年终总结我啥也不知道能写啥,哈农历七月十五夜有感
抬头望月云中行
窗前独坐自知明
人说蜀道难于天
今朝五斗折腰庭
他乡牵挂伊人远
泪湿沾巾魂梦萦
世态炎凉难料定
将离皓月寄魂灵
时待我待婵娟待
故里当归亦双成昨日送别胜汪李
他日重逢诉我情
记得那年夏天
带着疲惫的身心
本向你宁静的港湾
寻找慰籍流浪心灵的胸膛
记得那个夏天
曾经把第一次的激情奉献
却迎来一路沉默的天空
记得那个夜晚
夜深人静的灯光下
却燃烧胸中跳跃的火焰
记得那次离别
原本把希望化成种子
却含一腔天空末日的来临
记得那一只绿帆船 却载不来 幸福的祝愿
记得那一次 „„„„
第二篇:学习型班组安全面面观指导读本
学习型班组安全面面观指导读本
本书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习惯性违章基本知识、习惯性违章的致因分析、班组习惯性违章的预防、安全文化建设、作业标准化、生产现场的改善、常见习惯性违章的表现及纠正等几个方面的重要知识,结合员工学习的实际,配以栩栩如生的漫画,内容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教育性和警示性,生动具体,便于学习和推广,可以为企业领导及职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篇:金川区“道德讲堂”建设面面观
传凡人故事 显道德力量--金川区‚道德讲堂‛建设面面观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城)老子《道德经》通篇陈述着这样的道理:‚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究竟什么是最合适的‚体‛?至清代,蜚声学林的 ‚常州学派‛虽致力于探诸微言大义却终不得要领。
如今,由常州民间发端,继而风生水起的‚道德讲堂‛,用最朴实有效的形式,在这座城市演绎了一场生动的道德‚体用实践‛。
常州人正不懈作着这样的尝试:让‚道德讲堂‛,成为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争创文明城的‚增长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点‛。
‚小故事‛与‚大主题‛的相互作用 这是演绎‚凡人小事‛的平民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阵清脆激昂的朗诵声,从金川区龙集里社区服务中心飘出。60多位社区干部群众正聚集在这里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道德讲堂在这里已经开展了近两年,月月大活动,周周小活动。‚只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这些作为经典被村民们诵读的格言,并非出自圣贤伟人,而是源自村民们身边熟悉的家门口人。
‚道德讲堂‛上,一老婆婆上台夸自家媳妇如何好。另一位婆婆又接上茬:‚我家媳妇做得还要好,能不能让我也上去讲一讲?‛抢话筒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钟楼区。
作为江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城市,到去年,常州全市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经济发展了,道德文明建设水平如何匹配?这成为龙城市民和市委市政府不约而同思考的一桩大事。
拥有2500年历史的龙城自古就有‚季子故里、诚信常州‛的美誉,讲道德、讲诚信成为常州人代代相传的自觉追求。近年来,涌现了‚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殷雪梅、‚知识型职工‛代表邓建军、‚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王德林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个人。
近年来,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过程中,金川区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典型,他们或爱岗敬业、或见义勇为、或诚信
明礼,成为众人争相学习的榜样。如何将这些道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实实在在转化为市民争相学习的丰富实践,金川区在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勇于创新,启动了‚道德讲堂‛活动,并在载体和内容上都推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举措。
常州市也曾按常规做法,组织事迹报告会和各类座谈等手段对这些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希望群众从中受到教育并效仿。但收效并不理想:一些群众觉得这些先进人物‚立得高、离得远‛,‚有感动,学不来‛。
市民的需求旺盛,群众的智慧也无穷。钟楼区在常州最先开始建设‚道德讲堂‛,很快受到普遍欢迎,参与者接踵而来,迅速覆盖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各个领域:机械一社区的‚青松书场‛、西林村‚六老讲堂‛、东头村社区‚道德故事会‛等一大批优秀讲堂脱颖而出。到202_年10月,该区已建成127所‚道德讲堂‛,开课2891场次,参加人数超过15万人次,覆盖机关公务员、企业职工、未成年人、社区居民和新市民等几乎所有群体。
‚道德讲堂‛开场告捷。自此,一场令人怦然心动的‚平民教育‛活动风生水起……
从202_年开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成为常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全新尝试。
市委书记范燕青说,就是要‚大力提倡积小德为大德、积小
善为大善‛,通过‚道德讲堂‛这个切口,做好文明城市这篇大文章,以公民道德素质的大提升,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水平的大提升,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大提升。
‚提升一座城市的道德文明整体素养,让人们的心灵始终保持纯净生态‛,这显然是个大主题。‚道德讲堂‛的出现,自然而然成为重要的破题路径。
点滴善行支撑起城市文明大框架 这是身边人‚互教互学‛的平行教育
因‚身上揣着30多把钥匙‛,徐琴秀年初登上中国文明网的‚中国好人榜‛。
戚墅堰区的花苑社区,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总对留在‚空巢‛的老父母放不下心来,甚至担心腿脚不便的老人有个三长两短都没人知道。深受居民信赖的徐琴秀,主动把社区30多户空巢老人的钥匙配齐揣在身上,定期去老人家中探望看护、帮工救急。
发于点滴而行于心田。类似‚钥匙阿姨‛这样的诸多凡人小事,现已成为常州‚道德讲堂‛最生动的教材。点滴善行,支撑起城市文明大框架。
‚讲什么‛、‚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这些问题是维系‚道德讲堂‛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金川区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群众为主体,发展出了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有效办法。
——讲什么:事事具备亲和力。常州市整合悠久丰富的传统
道德资源、群众身边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编写成‚道德讲堂系列丛书‛,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鲜事物、崭新风尚、感人故事,讲起来原汁原味、听起来耳熟能详,可信、可敬、可学、可为。
——谁来讲:人人都是宣讲员。群众信得过的宣讲者能让‚讲堂‛事半功倍。以‚自身素养强、道德素质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组建了三个层面的社会化宣讲队伍:宣讲人员、先进模范、身边群众。
——在哪儿讲:处处都能开讲堂。把已有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阵地利用起来,把‚道德讲堂‛办到群众家门口。平时不出大门或子女不放心单独出门的老人,也步履蹒跚地欣然而至。
——怎样讲:种种载体皆可用。基层群众创新思路,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多种载体建设‚道德讲堂‛。溧阳市燕山南苑社区开设‚网络QQ讲堂‛,社区管理人员、学校老师、放学后的学生、下班后的家长,常常在网上社区论坛上碰头,并能迅速得到网管的回复、解答和帮助。
从试点到普及还不到两年,‚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好人好报‛渐成共识,‚崇德尚善‛蔚然成风。
以往,西林村拆迁问题较为突出。‚道德讲堂‛开办以来,在身边道德人物感染下,这些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村党总支书记姜建元说:‚现在上访的基本没了,和美的家庭多了,和睦的邻
里多了,促进和谐的人多了。‛
‚知行合一‛成为城市文明的集体追求 这是只需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平实教育
‚道德讲堂‛上,众多平时默默无闻、长年从事美德善举的人被发现。除了‚钥匙阿姨‛徐琴秀,还有严寒中勇救落水女孩后默默离开的‚温商英雄‛林建利,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严清华,遭遇车祸仍不忘给工友结清工资的‚诚信夫妻‛……一个个凡人小事,收获着身边的感动。
市民王云伟是文亨社区‚道德讲堂‛的常客,他说:‚这样的道德讲堂我们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台上台下都是熟面孔,话里话外都是身边事。件件凡人小故事,从中看到真善美。‛
‚群众选群众,群众评群众,群众学群众‛。‚德馨角‛的‚道德讲堂‛上,居民周明皋自告奋勇上台演讲:‚企业家蒋钦方4年来帮助安徽郎溪50名贫困生,这事值得说。‛刚一讲完,立即赢得满堂喝彩。他说:‚邻里好赛金宝,回头我再去收集邻里互助故事,下次来讲给大家听。‛
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身边好人,一件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故事,积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德堂‛。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们的事迹所感染,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
‚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202_年8月以
来,常州市已有超过10万人走上街头,从事各类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送上温暖。202_年10月,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在常州举行,闭幕当天大雨倾盆,在4万人的现场,却没有拥挤,没有喧哗,观众进退依然秩序井然……
今年春天,10多家中央及省级媒体的记者,将关注投射于龙城大地,感受着常州道德文明焕发的浓郁春意。
央视《道德观察》记者赵泽云说,‚积小善方能成大善,常州的‘道德讲堂’讲的是老百姓愿意讲、喜欢听、乐于学的事情,体现了良好的道德认同与社会需求‛;人民日报记者赵京安谈了自己的感受,‚常州‘道德讲堂’,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它已与建设文明城市自然地融为一体‛;新华社记者顾烨、经济日报记者杨超仁一致认为,正因它源于群众,所以受益面才会如此之广,这是特色所在,更是活力之源。
‚道德讲堂‛小支点,撬起公民道德建设大工程
‚宛若平常一首歌‛,却已声播悠远……
现在,常州城乡这样的‚道德讲堂‛已有500多个,受众超过百万人次。今年上半年,从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传来明确信息:
明年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发端于常州的‚道德讲堂‛建设,将被列为重要条目;而在此前,‚道德讲堂‛也已经被列入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缘何一个地方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举措,被高端如此重视并刚
性推进?
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说,‚道德讲堂‛建设,是‚在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部位大做文章,在如何把创建文明城市引向深入上大力突破,在如何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道德心’、‘道德实践’这个难题上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世明认为,这种形式实际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这个典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激发了‚道德讲堂‛的发展活力,‚好人好报‛渐成共识,‚崇德尚善‛蔚然成风。
今年初,常州‚道德讲堂‛建设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高度肯定,他专门作出批示:常州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可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媒体宣传推介。
省委书记罗志军则要求对常州‚道德讲堂‛建设‚加大省内宣传力度,为两个率先创造良好环境‛。随后,中央媒体组团对常州‚道德讲堂‛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报道。
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高度肯定‚道德讲堂‛已经逐渐成为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争创文明城的‚增长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点‛。发于点滴而行于心,身边的这一个个小小‚讲堂‛,正逐渐浇灌着每个
常州人的心田。
金川区‚道德讲堂‛建设,正在摸索一条‚践行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公共文明指数‛的净心之途。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提升民气,这股‚精气神‛已成为金川区转型跨越最丰厚的滋养。
第四篇:小说面面观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
读大一的时候,我们的文学理论老师曾极力给我们推荐这本书。但总是借口没有时间或者是在图书馆找不到这本书就一直拖了下来,直到上个周五才真正的有幸接触到这本书。但它却是冯唐定义中的一本严肃的书:在机场绝对买不到;这是在1927年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办的“克拉克讲座”之E.M.福斯特先生关于小说的演讲稿,不是五年之内出版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他读来能使人发困。
文章分为六个板块来讲述小说: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拟与节奏。说实话我的意志力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坚定,所以没能把这本作者自认为很有趣味性的演讲稿从头到尾读完。一来它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二来作者在演讲当中提到的小说,如《项狄传》、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亨利.詹姆斯的《奉使记》都是不为我熟悉的,很是遗憾。
虽说不充分了解一件物品或一本书就没有对它的发言权,但不得不承认仅在我读到的一部分中就有很多的言语给了我启迪。下面我就将这些精彩之处记录下来。
一
福斯特认为故事不等同于情节,故事可以构成情节的基础。他在这里发扬了他的趣味性精神。有例为证,假如说“国王死了,王后后来也死了”,这就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心碎而死”,这就是情节。情节向我们指出了原因,突出因果关系。也许古时候艺人说书单靠故事就足可以吸引听众,但小说却毋庸置疑地要用“因果关系”来增强其文学性,不是吗?
“小说必须要么创造出一个活的人物,要么具有一种完美的模式:否则必败无疑。” “日常生活就是年华老去——它就是人类和一切造物都要面对的时序。伟大的小说必须建立于某种超越了„理所当然‟的基础之上。”
这些理论性的演说对渴望着将来成为小说家的我来说实在是大旱逢甘霖!
二
从福斯特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很有独到的见解,对某些事情的观点真是一针见血。比如他在读《克拉丽莎.哈洛威》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这本巨著可能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经典,于是感叹道:这种卷帖浩繁的作品通常会得到过分的褒奖,因为读的人希望说服自己和他人他并没有浪掷时间。后来还有一段给作家的警告:将人物的一切全盘托出,这等于是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双重自我贬低。你是试图通过跟读者称兄道弟来掩饰你作为创作者的种种不足。读来让人自觉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外福斯特的语言确实也值得称赞,从他口中描述出来的东西甚至比它本身还要形象和逼真。他在赞美《奉使记》的风格时曾说道:你无论如何用力摇晃他的句子,都不会有丝毫的陈词滥调掉落下来。在我看来,这比那些“语言精练、句子紧凑...”之类的“花言巧语”强百倍。但随后福斯特又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作者又做了许多狗尾续貂的蠢事。
三
福斯特的一个关于兴趣的观点:我们不是通过研究一本好书来学习的;唯有通过喜欢、享受这本书才能学到东西。这不仅仅适用于小说家,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我果断地放弃这本书转身捧起《撒哈拉的故事》,这是我和作者心有灵犀的地方,并不是说这本书是如何如何差劲。这同时又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你是否有勇气去把手头的事情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意如此,原话已记不清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福斯特先生有些愤世嫉俗,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一概否定。《小说的取材与方法》(克莱顿.汉密尔顿)中的关于“天气与小说关系”的论说就被他骂得体无完肤。这有些片面,大家同是搞研究的,只不过选材的视角不一样,不能将自己的得意之处跟别人的弱项比,因为这是不道德的。
《小说面面观》读后
202_-05-11 18:52:09
一、开场白
爱•福斯特一上场就语出惊人:他想象中的作家是在“象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那样的圆屋子里,坐在一起——大家同时在写自己的小说”。此处他“明目张胆”地消解了小说发展的历时性,而将历史上小说家的文本一同纳入了可以互相比对和接近的共时系统。
按福斯特自己的说法,聚首一堂的好处是“使我们免遭严重的危险,伪学问的危险”,对文学的年谱学分期和各种肤浅的分类显然被视为伪学问的集大成,的确,这样的切入法容易走向故作高深的技术活儿。而在背后支撑福斯特的论述的则是一套艺术自主论和恒常论,“历史在发展,艺术却岿然不动”,艺术并不遵从我们惯常为历史划定的线性进化,TS•艾略特未必比荷马高明。“绝不会因为有一历史性的壮丽行列在镜子前经过,那面镜子就发展了”,镜子的譬喻使我们想起卢伯克,他口中的镜子是有待于戏剧化的人用以反映社会图景和历史的心灵,福斯特的镜子却是小说艺术 本身,这必然导出迥异的立场。福斯特没说明的是镜子发展所需的“新的感官敏感度”究竟从何而来,其中外部的形塑不可逃避,他超越时间的观点不得不在结束语处得到补充——福斯特肯定小说的前行,但并非如同历史单调沉闷的浩浩奔流,而是自身缓慢的蟹式运动,短短的两百年实不足以容纳“小说的发展”这一措辞:这一补充既重申了该书的原则,也开敞了面向变化的可能,共时论述的部分合法性在此巩固。那么更根深叶茂的合法性栖于何处?我认为这关涉的仍是英美形式主义方法的潜流,如果说卢伯克在一定程度上悬置起决定性的主题来深究视点,福斯特则是通过小说技艺模块的拆分使各个年代的作品元素涌进小说形式组织的版图,由此生发的匹配、比较、开掘都直接滋养小说文体的深度研究,按图索骥的历史性的排序和依葫芦画瓢的归类却易导致对小说周边情景的浮泛关注而疏离文本。
虽然福斯特排斥阶段化的外部切割,但他自己的看法也得接受具体历史的解剖,我揣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福斯特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并赶往埃及的经历或许影响到了他的历史态度,难道艺术正是他目睹人类空前的屠杀和苦难后失望于历史的迷惘皈依?另外,如果福斯特跟卢伯克一样是个忠诚的宗教信徒,那么他倒极可能把历史前进的秘密视为不可僭越的上帝的洞察,不过“布鲁姆斯伯里”小团体“政治上倾向于社会党的自由主义,宗教上是无神论”,实际上能占据上帝这一席位的仅是福斯特笔下形同天才的罕见的真学问家。
二、故事
福斯特定义故事为“叙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情”,书写的是时间观念上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叙述是最基本也“最低级、最简单的文学有机体”,按价值观念衡量的生活(有心理时间的成分)却是一部优秀小说的更高追求:福斯特厚此薄彼的时间观同样刺激着他“去历史化”的取向,也促成了他对司各特这位苏格兰风景发现者和历史写作者的偏颇评价。但他“在一部小说中却总是有时钟”的发现可谓再先锋的小说也难以颠覆的断言,除非游离于语词的极限。
从“故事”的角度,福斯特对托尔斯泰的赞赏耐人寻味。在某种意义上卢伯克是立足于时间来批评《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时间的推移,时间的影响,属于主题的核心”“时间的进展始终没有被打断,时间冷酷无情地在干它一定要干的事儿”,可惜托尔斯泰用另一个大写的时间,亦即宏大历史叙事的主题,捣碎了青年的生死枯荣的原有理路;至于空间方面,卢伯克绝无异议,“对作品的主题那样必要的空间连续性和白昼连续性,在《战争与和平》中确实是以高明的技巧加以处理的”。然而在这讲述生活时间的章节里,福斯特却主要是从空间或时空体的角度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巨幅画卷,“对空间感的掌握在托尔斯泰的天赋中占着显著地位”,并不像卢伯克一样执着于形式的高度整一。
三、人物与情节
生、食、睡、爱、死,对人生五件大事的讲解昭示出了福斯特作为一个小说家的睿智,“人是带着一种已经忘却的经验开始生活,又是带着一种只能预感而不能了解的经验结束生活的”之类的连珠妙语不但把小说家“知道一切隐秘生活”的独特人性书写一览无遗,而且暗示性地强化了福斯特从创作转向批评的异质性。这种相对而言灵活随性的异质批评既是福斯特试图在三一学院的讲坛上的首开先河,也是他引火上身而为人诟病的源头。对人性的充分展示已经使福斯特批评的套路初露端倪——他手中紧握的不是卢伯克那样几近纯粹的形式手术刀,而是时时挖掘生活的多重题材领域的人性锄头,“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的划分也大量涉及人物的内涵和小说的整体意义。卢伯克挂在嘴边的“视点”在福斯特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人物形象的塑造本足够勾人心弦的话:福斯特离析出的小说模块其实是内容与形式粘合并重的综合论述系统,之后谈到的“幻想”和“预言”更难单单以“形式”来框定。
之所以把人物与情节置于一处,是因为在福斯特的计划当中这二者几乎平行,“人物是要读者有人的感情和价值观念,情节要求读者有理解力和记忆力”,价值与记忆难分伯仲,人物和情节之间也辨不清谁生成谁的母子关系,二者倒是常常互相牵绊、此消彼长:人物离不开情节的牵引,但过分强调因果却会使人物的能量消耗殆尽,小说结尾劲头不足,也收束不不了自行演出的人物。这两节的相关论述中福斯特都涉及到“生活中地真实与艺术中的真实相对照这个老课题”,但正如伍尔芙所评价的那样,福斯特虽是个机智锐利的生活观察者,但小说作品中“审美情感”区别于真实生活感情的发生机制却是其论述的空白。
四、幻想与预言,布局和节奏
幻想与预言是《小说面面观》这段交响乐的插曲,它游离于主体脉络之外,起到的作用却令人瞩目。幻想这一元素的掺入当然会重构小说的形式,譬如《项狄传》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和布卢姆先生沿着的奥德修斯的足迹,但幻想更是在文本情节中蹦跳的恶作剧,是一种怪力乱神的“糊涂虫”意象和高悬的氛围笼罩。预言则倾向于一类调子或气质,甚至泯灭了所有形式的迹象而只是幻想曲中的长笛和萨克斯管“为我们准备好的那种强音”,“我们将不得不留意小说家的心灵状态和他用的实际措辞;我们将把属于常识范围的问题都尽量置之度外”。福斯特暗中将具有表面粗糙的普遍性、延伸性、无限性同超越性的预言作品的遥远歌声奉为了小说的最高境界,他笔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劳伦斯、麦尔维尔和勃朗特尽皆白玉无瑕。
在这里有必要厘清该书的结构了。“故事”自是底层岩石,奠定基座而有待深化;人物与情节在故事之上发挥价值跟理解的智性;幻想与预言是宕开的外围造势,同时是侵入文本内部气韵的细微环节;布局和节奏主要起源于情节,尽管所处未必比人物情节高,但显然更具音乐般的整合性,那种匀称美是经久不衰的,却也需要牺牲人物和情节饱满度。画成一幅图,《小说面面观》的结构大约犹如烟云下的简约枝桠罢。
五、结束语
结束语本没有什么好讲,我要言及的是这本书对小说研究的开创性和影响力,这种内容与形式兼容的小说要素论和着重共时系统且不忘引入小说原文的文本分析无疑是清晰活泛的。也许福斯特的当代传人正是戴维•洛奇,他的《小说的艺术》采取的依然是小说元素的网点聚焦,青少年死侃、书信体小说、视角、谜、名字、意识流、内心独白、陌生化、地方氛围、明细表……戴维•洛奇所做的亦不过是紧随时代的脚步把小说“面面观”之“面”进一步细化和扩大化了。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我看过两遍,相隔有十几年。第一遍看的印象早已荡然无存,连书也找不到了,十多年后,又买了一本,又读了一遍,这么多年中,我也看了他的一些小说,以及小说改编的电影,再读他的书感受也就自然深了一点。有趣的是,这次看《小说面面观》时是和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交替着看的,无形中就有一种比较,尽管《小说面面观》是译文,其文字幽默机智诙谐,与钱钟书还真有的一拼。看这书完全可以想见他在当时剑桥三一学院举办讲座的现场情景。(这本著作就是他在那里讲座的汇编)。事实也正是如此,福斯特的讲座大受欢迎,要知道这是一次文学批评,涉及到文学理论层面,而听众并非纯是学界人员,大多是一些普通读者。如果说当时福斯特因为小说《印度之行》大受欢迎,而那些粉丝是冲着这点而来的话,那么在第一场一睹芳容之后也就足够,可事实并非这样,用福斯特写给朋友的信中所说,结果是第一次讲座就“好过我的预期”,到第二次他已经觉得听众“兴趣盎然”了,而到了第三次,讲座已在“剑桥博雅君子中大受欢迎”,到第七讲则是“风靡一时”,到最后获得了“最了不起的成功”,结果“日甚一日的盛名都使我无暇”写信了。真的,要把小说理论说的如此生动好玩的确不容易。
《小说面面观》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一些特点,他把不同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两两比较,以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如此把数十位小说作家集聚在一起,想像他们坐在客厅中坐而论道,引领读者进入他们创作的境界,欣赏创作的特色,指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读出兴趣读出味道读出水平,进而弄清小说创作中一些奥秘。所以,福斯特的这本书不仅吸引了听众也吸引了像我这样的后辈读者。这也让我对福斯特的印象大为改变。我也是从《印度之行》开始知道的福斯特的,好像也看了几遍,作为小说看,我没有特别的感受,只是那年去印度,我重读此书,对其中有关印度的描写和现实进行对照,发现几十年过去印度还是老样子,很有感触。不过就这一点来说他不如奈保尔的《印度之旅》对印度社会反映来得形象生动。我想可能福斯特是作为殖民者的心态来看待在印度的一切,尽管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并没有高高在上的看待印度人,但是这种平等还是留有一种恩赐的痕迹怜悯的同情在里面,这和所有殖民者并无多大区别,就像油和水虽然在同一容器内,总是有一种隔层。所以我对《印度之行》并不怎么看好。相对而言奈保尔毕竟有着印度血统,对族人的心情里有着一种亲人般的爱与恨,这种爱与恨没有像油和水那样的分离层,有的只是清水和浊水的区别,是一种完全融合。
一般来说,小说和电影是两种艺术,电影要改编小说总是不那么讨好,可我感到,福斯特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比他的小说要好,无论是《印度之旅》,还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还有《莫瑞斯》,看小说时总有一种沉闷感,而电影的节奏就明快多了。福斯特如果要用自己的实践来印证小说理论的话,倒是改编成电影之后,说服力更强。不过此次读了他的《小说面面观》让我对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据福斯特所解说的题目,以我个人的感觉,要创作出一篇小说根本是三个要素,一是想像,作为一个小说作者没有想像是不可能的事,想像的内涵很丰富,可以是天马行空般的,也可以是所谓合理的想像,这对小说创作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想,没有想像就没有小说。其次是知识的准备,小说需要想像,而想像来自生活,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是无法写好小说的。小说有时候可以充当生活的百科全书。三是语词的能力,要把想像充分表达出来就是个词汇量的问题,文学的词汇不像其它学科主要是准确,有时为了准确可以牺牲形象和生动,小说中的词汇是门艺术,它要把故事和想像形象生动的叙述出来,表达出来。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之所以也这么好读,因为里面有想像,语言也很生动,更告诉了读者不少欣赏小说的知识。
比如在论述小说过程中,也不乏针贬社会的经典话语,如“伪学术往好了说,是无知对学术的致敬。他还有经济上的意义,对此我们不必过于苛责。”比如他对通过考试达到某种阶梯做法的批评:“如果求职的阶梯另辟出一条蹊径,我们如今所谓的教育大部份都会土崩瓦解,而谁都丝毫不会因此变得更蠢。”其实,在他的小说里,也有不少经典的语句,只是看小说往往更注重人物和故事情节了。
第五篇:百家讲坛面面观
“百家讲坛”面面观 课题组成员:林徐达 沈义珺 莫凡碌 董涵宇 王诚俊 李梦汝 指导老师:张全华
内容提要:“百家讲坛”播出至今,其反响究竟如何,有何积极意义,又有什么弊端,却值得我们探索。我们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调查了100名公众。从10岁的小朋友到70的花甲老人。得到的答案让我们思索:“百家讲坛”的积极意义与弊端,观众的反响与建议,我们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关键词:百家讲坛积极意义弊端分析建议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2_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一、“百家讲坛”的积极意义
央视推出百家讲坛,目的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8%的民众认为百家讲坛有很积极的意义,46%的民众认为有一定的意义,4%的民众认为只有很小的意义,而2%的民众则认为其没有任何意义。就我们高中生而言,百家讲坛的开设,应该是有很大意义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推广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百家讲坛可谓不遗余力而又独树一帜。
在文化实体的推广与传播上,我们以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为例。在研究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在分析人物丰富的“言外之意”是,乃至在鉴赏书中颇有趣味的一首小词时,刘心武教授都在说故事间把一幅幅明清真实的生活图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其经典也好,封建也罢,毕竟都是最真实的文化实体。文化随时代应运而生,《百家讲坛》让我们与时代进行心灵的对话,也是与文化实体进行心灵对话。在文化意识的推广与传播上,我们以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为例。《论语》传播儒家思想,因为经典,所以评说难度巨大。而于丹则喊好地驾驭了这些文化意识的推广与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而与现实生活所联系,对传统文化意识加以佐证与扩充,使其富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是独树一帜之处,也是这个节目智慧的体现。
2.普及历史知识
在百家讲坛所做的节目中,有关历史的节目占了多数。如《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玄奘西游记》等,这些都是很能让观众感兴趣的题目。我们认为,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百家讲坛功不可没。
首先,《百家讲坛》应和了社会需要。在大家都在忙着赚钱,忙着考试的年代,有多少人会静下心了读读《三国》,读读《四十二史》?即便是读,又有多少人读的不是面目全非的《三国》?易中天告诉观众,《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三国志》则是正史。其次,《百家讲坛》在做普及、推广。如果没有易中天、阎崇年等人,有多少人知道三
国的真相,满清帝国的来龙去脉?《百家讲坛》告诉大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儿,或者存在一种什么说法儿。从秦汉到唐朝,从大宋到明清,很多历史的故事都由此传播。这种做法的意义很大,它使得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自己的历史。
3.深入自然科学
现在的社会,对于自然科学的倡导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万事都要科学,都要有理论和实际基础。可以说,在现在这样一个科学横行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也许都不会很多、很深入地了结。而百家讲坛则使得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相结合,选材广泛。涉及到了生物医学、数学、物理等各个领域。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传播与民众。同时,各类大师级人物的出场也更好地传播了人类智慧地结晶。这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人类生存的根基。如《地球成长史》、《撼天之旅》、《生命的奥秘》等等,这些节目都让接近于大学的专业课的内容得以广泛的深入。也许,百家讲坛的初衷就是让这些理工科的自然科学得到深入。
4.发展人性礼仪
教育的目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礼节。“人才”者,先人后才。我们认为,百家讲坛在这方面是做到很好的。其深入挖掘中国古典精神的精髓,以培养观众对道德礼仪的认识,促进传统美德的弘扬。也会以实用的知识去丰富国人的礼仪观念,更新礼节常识,做到与世界接轨。无论是民族传统礼仪还是西方现代礼仪,在其中都有所体现。同时,对人性中的本质上的阴暗面加以冲洗,以起到净化人性的作用。如《人的生与活》、《身边的礼仪》、《语言的方程》等节目,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融入到了一起,使国人受到自身传统教育。就这一点,百家讲坛对国人素质的培养也是功不可没。
二、“百家讲坛”的弊端
1.选讲内容单一
“《百家讲坛》现在是百家变一家了,思路变窄,有悖初衷,干脆改名叫《历史大讲坛》。而且,现在很多专题都带有娱乐和戏说化的成分。希望严肃的学术化专题更多一点,不能一味满足大众需求,变成娱乐快餐。”有位被调查者如是说。
1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内容需要改进。在早期的定位里,《百家讲坛》走的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路,定位是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但以阎崇年开讲清帝疑案为界,如今《百家讲坛》讲来讲去,几乎只剩下讲史这一家了。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马瑞芳讲《聊斋》,再到于丹讲《论语》,无一不和历史挂钩。原本“博”的内容,为什么变的“狭”了呢?
我们认为,其之所以变的单一,是因为收视率的关系。早期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并不是很高,但自从《清十二帝疑案》起,其收视率便猛增。作为电视台,自然希望自己的收视率可以有所提高,而有关历史的讲座,则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为了收视率,讲座的主题就一味地向历史方面靠拢。
2.播出时间不合理
调整后的播出时间其实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早上6点半大家还在睡梦中,中午又在午休,而第二天要工作或上课,不会坐等到晚上11点半。有63%的观众不满意《百家讲坛》的播出时间。早期,一周六天节目,中午12:30播出,00:10回放。现在,一周七天,另外增加了回放的次数。具体时间安排是中午12:45首播,晚上11:30、次日早上6:40
回放。
播出时间的改变的确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同样影响了收视率。播出时间的不合理,使得人们观看节目不方便。我们认为,无论其播出时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百家讲坛》播出时间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其收视率继续上升的一个硬伤。
3.栏目包装过度
早期,这种包装形式确实比较吸引人,但毕竟还是讲坛类节目,包装是次要,内容才是关键。《百家讲坛》应该多在内容上下工夫,不要玩花样。有12%的观众不满意其栏目的包装。早期,栏目包装简单直白,选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精品课程方面,几乎把大学的课堂简单地搬到了电视屏幕上。现在,画面增多,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工夫,加强影像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过“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
或许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讲课的内容,但过度的包装使得整个节目出现了一种有点类似于“浮夸”的风格。各类华丽的图片纷呈,各种影视音效也遍布地天花乱坠。这使得本来应该有的简朴素雅的风格遭到了改变,变的有些感觉俗丽了,有点不踏实。或许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收视率,但为了片面地追求收视率而导致节目的品格弱化,我们认为是不值得的。
4.插播广告过多
“不断有广告插播,无形中缩短了主讲人的讲课时间,有时候甚至在关键时候突然插播广告,打断了观众的思路,看得不过瘾。”有位被调查者和我们口述了他的感受。
早期,作为一档43分钟的日播节目,没有任何商业广告。现在的广告由最初30秒变成40秒,我们统计发现,《百家讲坛》目前广告时间长达4分钟,除去片头片尾,两次节目预告,留给主讲人的时间大大缩短。
目的也很简单,无非是广告费。作为一个收视率如此之高的节目,承接广告所收取的广告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在《百家讲坛》里插播广告,也一定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4分钟的广告时间已经快到极限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忍受连篇的广告充斥整个讲座。4分钟虽然不长,但每天一个4分钟,所产生的广告效应却不小,所获取的利润也不少。广告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正反映了整个节目的变化:变的有些世俗了。作为一个纯正的科普节目、半公益性节目,这样的改变可不是让人欢喜的。
三、调查结果以及建议
具体说来,学生比教师更常于和身边人探讨节目内容,更容易于肯定节目的内容形式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由于一些年龄和经历的因素,他们更易受权威的影响,易产生信任。当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对节目独到的理解。相比来说,教师则认为节目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看法。它为大师发表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至于是否正确,是否权威,因人而易。
此外,我们一致认为,教育程度高的观众比低的更喜欢。从中可以看出,《百家讲坛》节目并没有完全做到大众化。换句话说,它并没有把所有顾客都当作自己的 上帝。是其优势,也是不足。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其优势。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品牌化,品牌的专业化。毕竟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宁可放弃部分观众,也不应迎合低俗的价值取向。与其以收视率为评价标准,不如把眼光放在传播与收视质量上。
在“经常收看《百家讲坛》节目”一项中,55%的被调查者都是翻到就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节目并没有完全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建立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大家偶尔收看这一节目,多或抱着一种名人好奇心理。因为演讲于这一平台的,多半是一些有名人士。能够坚持下来并成为该节目忠诚观众的,是因为对节目的认同或欣赏,或是批判的态度。
正如敬一丹所说,“电视这种传媒,可以使男女老幼不同背景的人瞬间变成脸熟的人。”电视名人无非是个表面的现象,有的让我们内心仰视,有的就是脸熟而已。在当前这个电视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已成事实的时代,《百家讲坛》作为一档科教性的文化节目,应该坚守启蒙性节目的最后一点端庄,成就自身的品牌特色。虽然品牌资产只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其象征性及附加值则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电视品牌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提高观众满意度,提高和稳定收视率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喜好程度而言,57%认为喜欢,38%一般。可见已经形成品牌认同,很大程度上达到观众的满意从而实现稳定的收视率。从今天的行业形式来看《百家讲坛》节目应该张扬形式,优化电视节目的可能意义。发展到现在,它已经不是一个常态的电视节目了,它承担了很多其他的社会功能,并且达到了一种非常强的社会效果。同时还有应该坚持内容为主,形式为金。既要雅,又要浅显,还要包容。不论闲闻逸事,哲学艺术文学,均可均应提供平台。因为生活它不仅仅是炒菜,做饭,其实也应该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就是一种人文教养。《百家讲坛》不仅应为人们提供一种谈资,一种议题,也要扩大交流和沟通的范围,吸引甚至让更多人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在提高受众人文教养的同时,实现其品牌价值。
在具体的节目设置中,有37%被调查者比较喜欢易中天的节目,他们对“易中天评三国”这一节目记忆深刻。还有人对王立群讲《史记》,刘心武论《红楼梦》以及于丹评《论语》都有深刻的记忆和认识。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买过他们的书。他们认为,如果给他们一次做节目的机会,有三人愿意做历史类节目,也有人要做关于科举制度方面的,科技方面的以及关于美容方面的节目。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一共同慨叹,即《百家讲坛》节目让学者们看到了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重视。那些呼声,那些反应,可见,在这个重视实用型人才的社会,研究型人才也同样没有没忽视。只是前者是显性的,后者较为隐蔽。
总结至此,我想无论从节目内容﹑形式﹑包装﹑还是受众反应来看,能够在如此多的电视节目市场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百家讲坛》节目都算是成功的。当然,优点和不足并存着。
附:调查问卷及其统计结果
调查问卷
1.您的职业是 大多数是学生,您的年龄是12~19,您的学历中高学
历者
2.您是否听说过“百家讲坛”?
A.是(92%)B.否(8%)
3.您看“百家讲坛”的频率有多高?
A.每天定时看(8%)B.翻到就看(55%)C.很少看(27%)D.从不(10%)
4.您是否喜爱“百家讲坛”?
A.很喜欢(17%)B.喜欢(40%)C.一般(38%)D.不喜欢(5%)
5.您认为百家讲坛最吸引您的是甚么地方?
A.语言幽默(21%)B.学术权威(20%)C.通俗易懂(53%)D.人格魅力(6%)
6.您认为百家讲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
A.讲师人选(6%)B.授课内容(19%)C.播出时间(63%)D.栏目包装(12%)
7.您最喜欢的讲师是哪位?易中天(37%)于丹(15%)其他(48%)
8.您认为百家讲坛对您有帮助吗?
A.很大的帮助(16%)B.有一定帮助(67%)C.很少的帮助(12%)
D.几乎没有(5%)
9.您认为百家讲坛的创立有意义吗?
A.有很积极的意义(48%)B.有一定的意义(46%)C.有很小的意义(4%)D.没有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