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朽的生命
不朽的生命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
《乌丢丢的奇遇》是金波爷爷在2007年为我们带来的一部长篇童话。它是由十四行诗花连缀而成的,是诗与童话的完美交织。
这本书讲述了独脚大侠从布袋爷爷那儿掉了出来,被一个叫珍儿的孩子捡着了,并取名为乌丢丢。在珍儿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逃走了,到了吟痴先生的家里。他认识了可人和诗篓子,结交了很多朋友,知道了什么是灵感,并获得了智慧。最终,他又找到了珍儿,因为布袋爷爷给了他生命,珍儿给了他血肉,吟痴给了他智慧,于是他把仅有的那只有生命、有智慧的脚给了珍儿。乌丢丢和珍儿融为一体终于获得完美的生命……
尽管完美只是一种虚幻,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寻完美,并且从小做起不懈以至终生。生命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生命有多大意义。《乌丢丢奇遇记》这本书让我们领悟到生命就是爱,有爱滋养着生命,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有意义,甚至不朽。
第二篇:永恒的生命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生命不朽的丰碑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读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声仿佛回荡在我的耳畔。他们那可歌可泣的壮举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九四一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毁灭性的“大扫荡”。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后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位壮士用自己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他们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的恐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
五位壮士的壮举,给中华儿女顽强抗日的光辉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平凡的生命因此而延续着,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名字。
五位壮士为了保卫祖国而跃下悬崖,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应该珍惜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以他们的光荣事迹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希望。
第三篇:不朽
阿涅丝,阿涅丝……我的心底一直在呼唤的一个名字,不朽---咸咸读后感。
这段时期以来,确切地说也许是天性使然,我一直有一种妄想逃离的愿望。与昆德拉《不朽》中的阿涅丝惊人的相似,我也梦想来到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消失在繁尘和喧嚣背后,消失在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无所谓的人……各种各样的面孔背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丰富迷人的面孔变得狰狞和可恶起来,我开始讨厌面孔,因而更加悲切地热爱起大自然。阿涅丝也如此,她酷爱原始森林,幻想着住在靠近森林的小屋子里,一个人孤独地生活。阿涅丝喜欢孤独,她的世俗的生活可谓顺利、美满,然而她的心中始终有个力量:到大自然中去,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这种执着的愿望象海水的暗力,越来越汹涌,终于将她推上难以承受的生命浪尖。
她注定要回到孤独,不是吗?她喜欢舍弃。与妹妹洛拉不同,阿涅丝有一个向上的身体和向下的脑袋,“身体如火焰升腾而起,头却微微下垂,凝视地面,抱着怀疑的态度……”她的人生哲学是做减法,阿涅丝总想让自己消失在别人的视线之外,而洛拉,总是喋喋不休地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加法,以证实自己的存在。洛拉有一副向下的躯体和向上的脑袋,“充满幻想,昂首向天,身体下坠……”
许多人在世上想变得不朽。渴望世俗的不朽使人们产生无数的追逐竞赛。阿涅丝不在乎,就算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又如何,她要的是真实的自我灵魂的不朽。阿涅丝是幸运的,她做出了独居瑞士的决定,她要回巴黎告诉丈夫和女儿这一决定,却很快在一场意外中丧生。在她死亡之即,她面上的微笑透露了一个秘密:她知道自己要死了,她感到快乐,因为她已踏上理想的路,她的灵魂飞越肉体去向真正美丽的不朽境地,读后感《不朽---咸咸读后感》。
人是如此的相同,又是如此的不同。与淡然的阿涅丝相比,小说中还有一个加法代表者:超时空的贝蒂娜。贝蒂娜也在创造不朽。她耗费了大量心机,想创造世俗的不朽,她千方百计地成为年迈的歌德的情人,并在歌德死后贡献了大量不尽真实的资料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不朽。然而现今看来,她那流传下来的“不朽”和克里斯蒂安娜这根会咬人的大肉肠留给人们的笑料相比较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有阿涅丝的妹妹洛拉,当洛拉和贝尔纳的感情出现一点点问题时,她惊慌了,要以一切手段来证明她对他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用自杀来要挟所有的人。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对于那些把世俗玩弄得无比娴熟的人来说,愿望转化成权利,他们胜利了,他们是人权的斗士,他们能够最快地找到他们的价值。而阿涅丝不会这样做。如果要靠与别人的“斗争”来体现自身的存在,她宁愿不要。对于阿涅丝,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所以她宁可象一片羽毛,轻轻地飘走。
阿涅丝死了,短暂的悲伤很快被忘却。洛拉和阿涅丝的丈夫保罗结了婚,并生活得快乐美满。有些人的幸福注定是要建立在对某个标的物(可能是羡慕的人)的“复制”的基础上。打个比方说,如果洛拉在年青时遇见了未婚的保罗,他们结了婚,也许他们过得并不会太好。洛拉从小就崇拜阿涅丝,从她那个迷人的手势开始,她也学阿涅丝的手势,阿涅丝喜欢戴墨镜,她也戴,以至于阿涅丝放弃了墨镜;阿涅丝有丈夫,但洛拉相信自己更适合他。洛拉在不知不觉间“复制”着姐姐阿涅丝。过度的复制会变成一种抢夺,或者说成为一种侵略。但洛拉喜欢这种复制(侵略),她通过这些行为找到了自我的存在。
可我要说的是阿涅丝的死。阿涅丝的离去(形式上的消亡)是必然。她讨厌这个满是面孔的世界,如果(请不要觉得奇怪和惊讶),如果能够象阿涅丝那样遇上一场车祸,迅速地离开人世,这将是一件多大的喜事!生是上帝赐予的最大的礼物吗?不,死亡才是上帝给于人类的最大的恩赐。上帝对阿涅丝是仁慈的,她消失得如此迅速、及时,仿佛一阵风吹过的涟漪,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不留下一丝痕迹,也不给人多添一点麻烦,甚至还留下一种别样的微笑。至此,阿涅丝的死变得多么美好!阿涅丝的死让我羡慕和向往。
一种淡淡的凄楚。我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却期待着完美的死亡。矛盾吗?其实并不。因为我的内心孤独。有的人的灵魂总是孤独的,不知幸或不幸,我恰是这样的一人。到乡村去,住在小小的院落里,离大自然近一点,瞧瞧这个充满了丑陋的世界,只剩下手里的一捧鲜花可以称得上美丽……这样的暇想萦绕脑中已经很久。所以当我看见阿涅丝,这个坦然地做减法的阿涅丝,我是那么的熟悉,我想叫住她,等等我……等等我。
夜色渐渐地沉了下来,我走到宽大的玻璃窗前,揉揉酸胀的双眼,望向窗外亦幻亦真的俗世景象。我好象看见大片苍绿的原始森林,高大笔直的丛丛林间,一阵阵白茫茫的雾气飘过,忽尔袭来,忽而褪去,好似少女用双手高举着洁白的纱,在林中轻快地穿梭奔跑。那缈缈的雾气(轻纱)片片飞来,又片片飞去。
那是阿涅丝梦寐已久的原始森林。森林中道路分成一条条小路,小路再分成一条条小径。阿涅丝穿着松针和白桦树叶织就的衣裳,只是个背影,看不见面孔,或许根本就没有了面孔。她的手里捧着一束蓝色的勿忘我,这是她在俗世唯一愿意见到的东西。阿涅丝踩着地面厚厚的落叶,越走越远,消失在茫茫的深雾里。
兰波的诗成句地飞来,带着亮光,短暂地隐现后,光影渐渐淡去,而后散作一个个字符,坠落在莽莽森林的草丛里,落叶里,泥土里。
——在蔚蓝的夏夜,我会漫步小径,麦芒轻轻刺痒,踏着细草嫩木……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去想……我走得很远,像波希米亚人一样,漫游自然……
第四篇: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序言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好似我们通过史铁生就能参透生死。
初始史铁生是在高中的课本上。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怎么热衷于课本上的文章,嫌它们要么太说教,要么太文学,始终不是我所喜爱的那一类。直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的出现。“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开头几句,朴实却厚重。没有华丽的文字镶嵌其中,却又有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之感。他是在介绍地坛,却又不仅仅是在介绍地坛;他在道出这坐荒芜了很久了的园子的名字时,也道出了一场绝望和重生。
一
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小弄堂里。童年小铁生是快乐的,他有很多要好的伙伴,比如八子。在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中,就有一篇文章叫《八子》,而在别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八子的身影。当然不只是八子,史铁生作品中的许多主角都是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读着他的那些童年故事,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童年回忆录:有跟自己很要好的铁哥们儿,也有一个强势得令人害怕却又不得不去讨好的人精儿;有一个很疼爱自己的奶奶,还有一个总是责怪奶奶溺爱我的妈妈。不是史铁生的童年有多么与众不同,孩提时代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快乐。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跟随史铁生回到那不识愁滋味的童年里。这便是托尔斯泰说得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童年也总是相似的,却只有史铁生记得用文字去还原它。
走过那段充满希望和欢笑的童年,196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铁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插队”。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总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国家,是的,当时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心系民族,情怀国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很多读者视为史铁生最优秀的作品,这些读者大都与史铁生一样,曾经也是上过山,下过乡的小知青。这是史铁生唯一一部描写文革时期知青下乡的作品。当然,它并不似刘心武、卢新华、王亚平这般的伤痕累累。脱离的政治和批判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却是站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以平实而浪漫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二
1972年,一个算不上特别的年份,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的转折。21岁的史铁生突地一觉醒来,双腿却动弹不得了。他当时该有多绝望,多怨恨是不言而喻的。但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一场浩劫成就了一位称得上伟大的作家。这里的伟大并不单单是指他的文学成就。《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作品都描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的事。史铁生也曾清晰的描述自己的在得病之初的潦倒和迷惘,然而纵观全文却又读不出一丝一毫绝望轻生的念头。他常年坐在轮椅上,甚至卧于病榻中,但永不停歇的是思考,他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在那个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地坛中,他悟出一个道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所以他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试着活下去了?当“活还是不活”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时,加在这个人的肩上的生存压力一定已经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在面对“活与不活”的两难选择时,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心理障碍“目前我过得如此痛苦,接下来的日子想必是会更加痛苦;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已经没有半点意义和价值,接下去就更不可能获得什么价值了。”所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只有拒绝继续接下去的人生,才能拒绝承担这一生命过程的不堪承受之重。因此,人们往往喜欢把一时的绝望当作是永恒的绝望。但是那个双腿瘫痪后又急性肾损伤的史铁生却自信自语道,“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于是人们松了一口气,由于儿子的苦难而令自己的苦难加倍的母亲也在天堂里送了一口气,他已经有了面对“死”的幽默感,又怎会一意孤行地急着与“生”说永别呢?
史铁生还在思考另一个深奥的命题——无缘无故地受苦是人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即使人们超越了苦难的煎熬,是否依然要面对在生命的终点意义缺失的难题。”“人类是要灭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正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地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最后史铁生的回答是:转向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
三
直到现在,过去的日子已有将近六十个年头,心静如水的史铁生依然在用自己的作品与自身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一次采访中,他调侃着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四十八年来,他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每看到此,想到他的身体也成了“病”的乐园,不禁哑然失笑。对待死亡,他总能平静地娓娓道来:“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扫尽尘嚣。”
细读史铁生,我深感在他之后,我们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对待生病,史铁生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在作《病隙碎笔》时,已是每三天透析一回,大部分时间在受病痛折磨和与疾病搏斗中,这本书是不折不扣的在那少的可怜的缝隙中的碎笔!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却没有发现他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那些断断续续记录下的思绪毫不给人细碎之感,他在文字中常把史铁生当作旁人来观察和谈论,使我觉得他已不在困在轮椅上的躯体里了,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也伤害不到他。
若要谈我对史铁生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开篇说到与他结缘是由于高一课本上的《我与地坛》,接着便零零总总看过史铁生一些文章,《合欢树》、《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等,其中最喜欢的当数《奶奶的星星》。在《奶奶的星星》里,我看到一位善良却倔强的老太太蹒跚地走向那个正在院子里奔跑嬉戏的小孙子。每每在脑中虚构这个形象跟场景时,我便会想起自己的外婆;也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我更加沉迷于史铁生的文字。
尾声
说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今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我想并不过分。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写作之夜”,史铁生便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一如既往地居住在自己的内心,苦苦地追寻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命的明快;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第五篇:青春不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宁夏银川余栋)
有人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是的,青春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大学的我们正处于青春年华,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青春?我们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我们拿什么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也许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绚丽却很短暂;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
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砾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能让枯枝长出鲜果,能让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探索,不倦的思考,不停的追求,这就是青春的美丽,青春的魅力,青春的欢乐,青春的本分。
青春是我们拥有克服困难和怯懦的勇气,是我们探索和冒险的魄力,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使我们欣然接纳欢喜与忧愁,使我们能够尽情享受人生竞争的种种乐趣。
青春是乐章悠扬的一节,是电影唯美的一幕,是旅途轻松的一段,是一颗心的懵懂,是爱情的萌动,童真的逝去,理想建立的季节„„青春是一首歌,它时而有小桥流水的清新舒畅,时而饱含着旭日东升的激情飞扬,时而蕴含着朗日当空的温柔淡雅,时而又不乏波涛澎湃的刚健铿锵。它是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代名词,是迎刃而上的有力助手,它充满着酸甜苦辣,它的每一个音符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唱,它
给人启示,令人回味。
青春就是绿色的季节,给人明朗,让人感伤。
青春是多么美丽!它发光发热,充满了色彩与梦幻,是永无终结的故事。青春是一条路,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等待着我们去装扮,去点缀;青春是一首诗,一首清雅的小诗,蕴含着轻轻的苦涩,淡淡的忧伤。青春是一次生命的宣泄,是一次梦想的放飞。潇洒是我们的个性,纯真是我们的写照。智慧的火花在一次次地碰撞,热血与激情在胸中澎湃。让我们灿烂地笑,伤心地哭,在青春的流水线上写下:青春无悔!青春是一段美好而又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理想不断奋发努力,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放飞属于我们青春的活力。我们快乐成长着,不管未来多么遥远,我们总昂首挺胸面对一切困难。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青春如此美好而短暂,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看过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发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样度过”,他说“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李先生认为做好了这七点,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我想不仅是我个人和那些大学生,这七点也是所有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年们应该学会和做到的。
1、自学,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平时多看多学多反思才能尽快的使自己成为能手。
2、基础知识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底子的人,要理解生活中很多事情即使不怎么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就像那几张毕业证书一样,学得很全面很辛苦,但是不一定都用得着,然而又不能没有。
3、积累实践经验,让书本和实际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开拓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除了选你所爱,也要爱你所选,但是兴趣可以改变,志向不能变,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可以平行发展。
5、对待工作、生活要积极主动,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6、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不能够改变的事情,承认自己的不足。多关注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做到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7、参与群体,以诚待人,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很多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需要合作,那就缺不了人际交往获得最真挚的友情要对别人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理解别人,从他们身上学习、进步。
当我们掌握上述这七点时,你会发现你的未来不是梦,你将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你将在商场上乘风破浪;你将在文场上著作颇丰;你将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当你的青春不在,能纪念你逝去青春的,也许就是青春时期奋斗的历程、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取得的成就....它们的存在,让你的青春得到了延续,让你的青春得到了升华,让你的青春变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