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生态中国建设之我见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18-696523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6 03:11: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中国建设之我见

生态中国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生态中国建设在我看来就是把握住当前中国的国情,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与土地需要、环境问题等的关系,在正确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后再紧抓中国的建设。生态建设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环境的污染已经很严重,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各方面的污染,所把握好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厂房的建立,首先你得有正确的选址,然后就是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了,在重庆就有一件与生态建设违背而搬迁的事例。前几年在重庆大渡口,一个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就在那里活跃着,但是后来由于污染

严重,不得不搬迁。选择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其实重钢以前在大渡口的时候,我也曾经到里面去了解过,它坐落的位置相对于人口等相对于市中心等地方而言还是比较偏僻的,但是可能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周围人口越来越密集,进入厂区你会发现周围的树叶上面都有很厚的一层灰,道路更是如此,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的确很严重。所以,生态建设现在在中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这些都促使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生态建设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生态文明之我见

永康市能源办 潘成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明建设朝更好的方向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告诉我们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就会受到应有惩罚。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转型为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也已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所以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讲科学,讲方法,讲效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下面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几点自己个人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通过先进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将污染降到最小。按照“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要求,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实行规模经营。按照“建大矿、建好矿,抓矿前、抓矿后,停小矿、关散矿”的要求,对年开采量在10万吨以下、资源浪费严重、破坏环境的小矿山,逐步进行关闭。对已获得采矿权的,合同期满后,收回采矿权,停止开采;合同期未满的,要采取规费杠杆、安全监督、环境保护等手段限制开采。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复垦,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要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全面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储备、统一出让。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明确用地导向,新增用地计划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倾斜。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坚决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有些地方为一时的利益无偿出让土地承接其他地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应该严令禁止。

3、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要引导企业进园发展,实行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应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用“引巨龙、扶大龙、聚小龙”的方式,每年抓好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资源——产品——加工——销售”的形式,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态市、县。

2、要狠抓质量安全。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地方特色农产品应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以沼气、食用菌、牛粪、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再利用为基础,全力实施以农业节减、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再生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方式,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三)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1、建设新型农村。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草等卫生死角,整顿空心村、废弃房、猪牛圈舍,整合村内空闲土地,种植花草树木,进一步改变村容村貌。延伸自来水管网,推广无塔或有塔供水等,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卫生。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粮、果、菜、鱼”等循环发展农业生态模式,积极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立体开发,采取塘边养猪种果,塘内养鱼养鸭,粪便入园肥果、入塘养鱼的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绿荒山。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3、治污水。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河流湖泊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四)着力保护旅游景点,完善、开发生态旅游

1、要制定完善旅游发展规划。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已有的名胜古迹要加强保护,对其周边划出一定的限制开发区。依托河流湖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水污染治理、防洪保安、航道建设等,突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两大主题,做活水文章,构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2、要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在生态旅游开发上,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自然人文景观,而要综合利用“山、水、田”,作特色发展大文章。开发一批“山村农家游”、“水乡农家游”、“渔家乐”、“田园农家游”,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所有与旅游相关的部门资源,集中财力,捆绑资金,加强交通、卫生环保、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合理串联,使各景区景点连起来、热起来、亮起来,真正为景区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导游的生态教育,使其有引导游客保护自然的意识,要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目的地,尽量避开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地域。

(五)加强生态宣传,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形成

1、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要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省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我省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快速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月九日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本文就生态文明的现状和发展展开论述。关键词: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让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老路。虽然,我们的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这些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2-3倍,但是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张力下,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遭受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在中国,大凡经济成长比较快速的地方,环境污染通常都比较严重。而环境污染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并严重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投入的需求还在不断加大,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有限性注定延续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举步维艰,路越走越狭窄。中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既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其所拥有的环境容量,遇到的资源环境约束可想而知。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是中国工业化的“救赎”之道。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解决办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 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当前,我们总是强调企业要节能减排,而不重视强调全民的节能行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2这就要做到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这样有关的执法者才可能秉公执法,认真地执行其社会责任。在面对企业问题时亟需改变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得企业不能、不敢、不愿去冒着巨额罚款的风险进行环境破坏的违法活动,从而杜绝环境污染的源头。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四、结 语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今,十七大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青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全面深化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我极探索相关制度性确立问题。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意义,路径

人类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和社会财富得到空前的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被大量消耗,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世界存在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复合污染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等三大生态问题,而这三大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城市[1]明建设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际可持续科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重要实践。联合国环境

[2]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3]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

[4]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1 世纪议程》。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就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在产业内部实施绿色生产,构建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内部实施循环经济,保证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5]。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高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基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明境界。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契合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总结以往社会文明发展时期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实践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产生的教训基础上,重建一种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状态的人-自然-社会整体生态系统的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1.2 现代农业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之后人类社会的新的选择和人类社会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需要,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更加科学化、生态化、适存化的合理规定的深刻诠释和理性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中的中国意义重大。在刘丽红[6]的《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确立》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有以下三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2.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100 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公开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今天,发展的实践已经使我们深深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才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才会拥有源头活水,发展成果才会真正惠及人民。要学会运用生态的观念去评价人类的经济活动,制定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注重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协调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更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2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以及综合生态产业等体系。要逐步确立生态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构建生态化的技术支持体系。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中,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进产业结构由工业文明的黑色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推进能源经济结构由高碳黑色能源结构向低碳与无碳绿色能源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文明的最高代价生态外生模式,向生态文明的最低代价生态内生模式的根本转变。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加强生态技术与生态产业之间的深度结合,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要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培育绿色消费观,适度消费观,提倡节约消费,逐渐培育出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消费模式。2.3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在于生态文明制度的确立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良好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实现社会制度对生态文明的保障。要充分发挥制度安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导作用,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去落实生态文明的各种具体要求,通过制度去规范人、约束人、引导人的各种可能影响环境的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 一种理念,也不只是一项政策,而是必须付诸实践的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一要建立完善的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且强化这些法律的监督与检查,使之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二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三要建立完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机制。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的知识与理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并转化为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要积极推动环境宣教法制化的进程,不断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使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4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公众行动能力的提升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公众行动能力的支撑。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表明,公众的参与、支持,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养成是生态文明早日实现的重 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为此应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质量公报和企业环境行为公告等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政策,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充分调动起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推动性,形成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与自省。积极开展生态伦理和环保警示教育,增强全社会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提升公众环境保护的自我组织能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

在孙新章[7]等的《以全新视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所提到的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对外要把握国际可持续发展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尽可能维护和争取发展空间;对内要切实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里约+ 20”后续行动,努力成为各方借重的关键角色,维护并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主要政治集团内部利益诉求演变及分化趋势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经济规则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2015 年后全球发展议程设置等“里约+ 20”后续行动,主动施加影响力,努力成为南北两大阵营平衡立场的支点和借重的关键力量,将“双重压力”转化为在国际上拓展发展空间和话语权的“双重机遇”。

第二,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统筹协调绿色转型、绿色转移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与“中等收入困境”的破解协同实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钢铁、水泥、制造等传统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容纳的就业多,这些行业在我国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把传统产业的绿化放在突出位置,把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作为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在国内产业空间优化布局过程中也要强调“绿色化”转移[8],要把“绿色、循环、低碳”等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

第三,立足全球谋划和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高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面向国内看,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要求,全面调整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根据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当前及未来需求,有针对性地部署一批关键科技项目;应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平台作用,探索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先试区。

第四,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把全面推行绿色GDP 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方法研究,全面建立起以绿色GDP 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加快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推广进程,努力促进区域间、行业间的公平、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生态学报,2009,29(3): 1055-1067. [2] WCED. Out Common Fu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Mebratu D.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8,18(6): 493-520.

[4] Kemp R,Parto S,Gibson R B.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8(1 /2): 12-30.

[5]卞文娟.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2-23. [6]刘丽红.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确立[J].企业经济,2013,04:155-158.[7]孙新章,王兰英,姜艺,贾莉,秦媛,何霄嘉,姚娜.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7:9-12.[8]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12,22(1): 1 - 3.[ Deng N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Green Economy of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 andEnvironment,2012,22(1): 1 - 3.]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公共行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 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 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 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

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 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 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

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 相对的独立性。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 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 个城市中,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 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设生态文明 ,凸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 的畸形发展观 ,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 ,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单纯追求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 ,GDP 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最终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 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三、中国的生态文明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的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种文化不仅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中找到树立环境意识的根据,而且这种文化总是现实地发挥着作用。以文化因子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文化提供给人们一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深厚的环境文化分不开的。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这一文化根基,它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参与,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营造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更新人们的环境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包括现代人和后代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和小团体的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 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其次,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加强新闻宣传,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要逐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环境部门积极配合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力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与此相应,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的作用也要形成多层次的环保教育格局,向公众灌输人类对环境的 依存性观念;介绍现有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变化的趋势,描述环境恶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生态中国建设之我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