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地生活
每日名言
没有什么想象是我们力所不能的,只是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自我知识。
每日自励
奇迹正在我身边发生。当我开始注意到它们,我就是在经历更多的奇迹。
真正地生活
这是作家Anna Quindlen在Villanova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我很荣幸成为我家庭中第三位在这所伟大的大学获得荣誉博士称号的人。吉姆舅舅是一个颇具天赋的医生,杰克舅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他们俩都能跟你们谈谈在他们的职业——有关医学或商业——中什么是重要的。我却没有什么专业或专长,这使我显得有些无话可说,我是一个小说家。
我的工作与人性有关。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真正的生活。决不要混淆你的生活和你的工作。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不要忘记,当议员paul Tsongas决定放弃竞选,因为他被诊断出患了癌症,议员的朋友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没有哪一个人临死之前会说,我希望我能多花些时间在工作上。”
不要忘记,我父亲去年寄给我的明信片上的话:“即使你赢得了竞争(rat race),你还是一只老鼠(rat)。”或者正如约翰·列农在被枪击之前所说:“生活就是当你忙着制定别的计划时所发生的一切。”
今天下午你将只带着一样别人没有的东西离开这里。外面有千百个人有着和你相同的学历;有成千上万个人正在做着你想赖以谋生的工作。但你是唯一可以对你的生活负责的人。你的独一无二的生活。
你的整个生活。不仅仅是在办公桌前的生活,或在公共汽车上或汽车里的生活,或在电脑前的生活。不仅仅是你头脑中的生活,而是你心中的生活。不仅仅是你的银行户头,而是你的灵魂。
人们不再奢谈灵魂。写一份简历要比塑造一个灵魂简单的多。但一份简历并不能温暖一个寒夜,或安慰一颗破碎的心。
这是我的履历:我是一个好母亲,有三个孩子。我努力不让我的职业阻止我做一个好父母。我不再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我展露自我。我聆听。我努力欢笑。我是我丈夫的好朋友。我努力履行结婚誓言。
我是我朋友们的一个好伙伴。没有他们,我今天会对你们无话可说,因为我会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人。
我和他们通电话。我和他们共进午餐。如果不是这样,我在工作时就会百无聊赖或最多庸庸碌碌。
如果你的工作是你的一切,那么你不可能是一个真正一流的工作者。
所以,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是:去生活。真正的生活,不是对升职的狂热追求,不是更多的薪水、更大的房子。
如果有一天下午你得了动脉瘤,或查出患了乳腺癌,你认为你还会在乎这些吗?
在生活中体味海风中的盐味,在生活中停下来注视天上盘旋的苍鹰,或者婴儿试图抓住玩具时的专注神情。
不要独自生活,去发现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记住,爱不是消遣,爱是拿起电话,发一个e-mail,写一封信。过慷慨的生活。
认识到生活是最美好的事情,以及你不能把生活和你所爱的人视作理所当然。
关注生活中的善,并将它传播到你的周围。省下你喝啤酒的钱,捐给更需要它的人。去做义工。
浪费我们的生命、浪费我们日日夜夜、浪费我们的分分秒秒极其容易。对我们的孩子的眼睛的颜色视若无睹或交响乐中旋律的起落不闻不问极其容易。
过日子而不是去生活极其容易。在许多年之前我学会了生活。
我曾有过极其糟糕的遭遇,我因此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明白了如果我作出选择的话,我就不会有这种遭遇。
我从中学习到的是--在今天看来--最困难的一课:我学会了喜欢这个旅程,而不是终点。
我学会了,这并不是一次彩排,今天是你所得到的唯一保证。
我学会注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并努力为世界增添美好,因为这是我的信念。
并且我努力要告诉他人我所学到的。
想想原野上的百合。看看婴儿耳朵上的绒毛。在花园中读读书,让阳光照在你脸上。学会快乐。
把生活看作已无可救药的一场病,因为如果这样,你就会满怀欢乐和热情地生活,你也理应满怀欢乐和热情地生活。
第二篇:什么叫做真正地爱一个人
什么叫做真正地爱一个人?
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知道答案,我爱她,比爱我自己还要多,而且我坚信我们两会白头偕老。
时间是相对的,我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人,也不是其中最有名的人。我的体悟跟能量、物质、光速或爱因斯坦导出的公式都没关系,只是因为等待莎文娜回来的时光漫长,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触。——《分手信》尼古拉斯•斯帕克思
最近看了一部小说,是美式纯爱系小说天王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一部小说名叫《分手信(dear John)》。读到它的介绍及其序幕我就被深深吸引住,有一中莫名的力量牵引着我的思绪,感觉我很想读下去……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的约翰身上,他跟父亲难以沟通,终日自暴自弃。入伍后,他成长蜕变,并意外结识了清纯可爱的莎文娜,约翰不只重新认识了爱情,更在莎文娜的帮助下正视父亲的社交障碍。就在约翰即将退伍,两个终将长相厮守时,911事件爆发,约翰与战友们重回军旅。然而爱情需要悉心照料时,约翰收到寄自莎文娜的一封让他的世界风云变色,却也让他更深刻思索爱情真义的——分手信。
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我们去书中探究,深挖其中的点滴,其中对爱情的思考。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段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这纯净而刻苦的情感里,我们尝遍了爱的甘甜与苦楚,真正需要抚慰的是我们这颗渴望爱而又为爱所伤的心灵。
在我心里,虽然不愿接受,但那是事实,但我要你知道,你永远是我的一部分,你在我心里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那个地方会永远为你保留,没有人可以取代。虽然你不是很完美,虽然你有很多的考虑,你是我第一个全心全意爱过的人。不管未来怎样都是如此,希望你永远记住,我们共享的情感有多么美好,你对我的意义,就像我对你一样。你永远是我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取代,就是因为爱过你,我的生命才能比以前更美好。
献给我爱过的那个人
第三篇: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扬州梅岭小学 杨薇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写爷爷奶奶带“我”去看日落;第二自然段写太阳西斜的壮丽景色;第三自然段写夕阳下沉时云朵色彩的变化;第四自然段写夕阳落山后天边霞光的灿烂;第五自然段写爷爷赞叹夕阳真美。全文语言优美隽永,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我这样以问促读:你最喜欢哪种景象?学生在读中比较、选择,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此时,我没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把“读”引向深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介绍给大家?要看谁的介绍最有吸引力,这下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又不敢掉以轻心,都认真地去练习朗读。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很投入,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力求揣摩出最佳语感。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亢奋状态之中,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并获得了自己初步的感悟。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少,仅凭自己的表象很难真切地感受到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象和壮观的气势。为丰富学生的表象,让鲜活的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我先让学生看与文字对应画面,说说对画面产生的感受,如“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西山“连绵起伏”,“披着夕阳的余辉”,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感受到“壮丽”,理解壮丽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再指导学生读,学生自然就读出感觉来了。第三、四自然段要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和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这两段很容易读懂,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表达对课文语言的理解。面对学生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顿时眼睛一亮,发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啊,好美啊!”从那轻声——“啊”,看得出他们真的被这奇特的美深深感染了,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评一评图画作品,让学生在比较、欣赏中检查自己读课文的准确、细致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朗读,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感情颇深,喜爱之情便会从心底自然地流泻出来。
在指导学生背诵,我是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先用引背、分段背的方法分解难度,再用有感情地背、比赛背等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跟背、试背,最后达到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背,首先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达到熟记的有效方法。如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可以读得慢一点,沉重一点,让人感受到缓慢下沉的过程,读各种色彩时,可以稍慢些,以突出色彩的美丽,也可给人一种目光流连、不忍移开的感觉,省略号的停顿时间要稍长,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指导,可以使学生读得更入境入情。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当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从一句话切入,如“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读完这句话,就问“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过程,实际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倡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意蕴丰富,值得研讨:爷爷满面红光,固然是夕阳映照的结果,但是未尝不可以拓展开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爷爷晚年幸福的体现;爷爷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啊”,固然是赞美夕阳,热爱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色,但同样可以拓展开去,爷爷奶奶遇上好时代,他们的晚年生活真可以与大自然的夕阳美景相媲美!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宽松的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相互尊重、各自独立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师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引路人。有了这种关系,学生就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为了展示自己,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思维,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状态,有了这种关系,各人的思维结果都应得到尊重,错误在讨论、交流中得到纠正,正确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多方面的验证。在课堂中师生都是主体,师生相互平等。其实,这对我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是“宏观调控,微观控制”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师。
“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课上我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并在读后也留时间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充裕的读书时间,能提高读书的质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课堂上还想法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所以单调的阅读方法,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而课堂上,我适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读得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然而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还得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并不是课课都有,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课上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发法,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学生,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学的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舞台真正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造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学中我还抓住一切可训练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交际情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这样的说话训练,饶有兴趣。个个争着说,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很好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也为三年级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我来”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
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
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第五篇:努力真正地爱孩子
努力真正地爱孩子----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自从做了妈妈以后,尤其喜欢育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的书。最近我读了一套小巫所著的关于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的书,读过之后,感悟颇多,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本套书共分为五册,分别是《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和《接纳孩子》。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选其中的一本《和孩子划清界限》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套书的作者,本书作者小巫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教育硕士,国际母乳协会哺乳辅导,两个孩子的母亲(混血儿)。曾在两所美国大学任中高级管理职位,兼任美国国务院特约官员翻译。重新定居北京后,出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官,兼任驻京外国话剧团团长。做了妈妈之后,渐渐致力于儿童心理,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并整理、出版了以上系列书籍。小巫旅美多年,她的很多育儿观点融入了西方观点,而她这些观点又是在她的孩子身上实践并结合理论而形成的,所以更加自由和理性。《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主要讲解如何训育儿童自律。它提出了以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看法。
第一,养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有一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传宗接代,老有所依。我们的父辈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物资贫乏,生活贫困,主要靠体力劳动来获得生活主要来源,因此,当父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时,就需要儿女们尽赡养义务,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那个年代养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老有所依,养儿防老一词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时至今日,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对富足,我们已经为人父,为人母,很多人认为养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子女送进高等重点大学,以后有优越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但终极的目的是什么却并不明确。小巫提出,人这一辈子最最需要的不是金钱、名望和地位等身外之物,而是心灵的宁静与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的人。大家应该都认同这样重要的一点:人们梦寐以求的财富、地位、名望等等,仅仅能带来暂时的欢娱;真正给予人们持续而长久的幸福感的,是保障我们祖先生存下来的最最基本的情感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就是说,拥有爱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只要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那么我们的父辈们追寻的老有所依也就包含其中了。总结一
下,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父母,养育的目的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许他是一个科学家,也许只是一个如你我般普通的教师,只要他是有成就感的,他是宁静的,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他就是幸福的,作为父母,我们就是成功的。
第二,什么是真爱行为。我不怀疑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天生会做合格的父母,因此我们经常听到“溺爱”一词。比如,有的父母愿意掏很多钱为孩子买高档的衣服和鞋子,却不肯花一点点时间陪孩子;有的家长打着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旗帜不允许孩子看电视,而自己却坐在那里大看特看,直到深夜;有的家长声称爱孩子爱到骨头里,但是有人向他们推荐好的亲子教育书籍,他们又声称,我最不喜欢看书了。这些都是非爱行为。再举个例子,儿子小时候,我经常带他坐公交车到外边玩,每次上车的时候,儿子都要求自己上,下车的时候要求自己下,有时售票员嫌他动作慢,就一把把他抱下来,儿子就非得哭着要重来一遍,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之后上下车的时候我会提醒售票员让他自己来而不是把他抱下来。直到后来读了小巫的书,我知道了那叫秩序感,在两岁左右幼儿的眼里,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规定的顺序,所有的事情也有既定的顺序,不得变化,如果变化了,就会让他烦躁不安,觉得不安全,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虽然当初我不懂得这个名词,却无意中满足了儿子的秩序感。再比如,有一个男孩他从小就喜欢各种各样的工具,有一次妈妈带他上街的时候,碰到一个老爷爷在那儿卖工具,然后小男孩就蹲在那里看工具,边看边问,当时天比较热,妈妈提醒了他两次问他要不要离开,他都摇头,继续在那儿看,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这个妈妈的行为就是真爱行为。儿子宁愿在大热天在那儿看两个小时的工具,在他眼里看工具比蹦床,坐转马有趣多了;而妈妈冒着烈日,平心静气地,乐呵呵地一直陪着儿子,在她眼里,这比给儿子买玩具有意义多了,这也叫真爱行为。那到底什么是真爱行为,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小巫总结了以下几点:真爱是付出。这种付出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真爱是关注。真爱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关注。真爱是倾听。付出关注的最重要手段是倾听。真爱是勇气。真爱是鼓励独立。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真爱是接受分离。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幸福成功的孩子,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认可并接受孩子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性格和选择。真爱是履行诺言。履行诺言是所有真爱关系的内在基础。父母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并且保证履行这个承诺: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以回应儿童健康的需求,只有当我们愿意经受这种改变的痛苦时,我们才能成为孩子需要我们成为的父母。
总之一句话:真爱不是一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真爱是获得人生真实可观欢乐的唯一途径。真爱行为不仅仅有利于孩子,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停止或者放弃我的努力。生活多艰,爱不是容易的事情。只要我们努力,就是最好的结果。
第三,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和孩子划清界限对于我们中国家长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大家从电视剧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望有多么强烈,直至他们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父母都希望能够继续统治他们。六六的情感大戏《双面胶》,就反映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公婆没来的时候,小两口你恩我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公婆来了之后,儿媳妇努力与公婆友好相处,但这个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嫌儿媳妇不干这个不干那个,还怂恿儿子把十万块借给姐姐去融资,直到有一天,融资失败,十万块在空气中蒸发掉后,还对儿媳妇说没关系她儿子挣得多,全家省吃俭用,用不了几年时间就会还清的。儿媳妇争辩了几句说钱是借给他姐姐的,所以应该她来还,自己挣得多那是自己的事,凭什么让她省吃俭用,最后竟激怒了婆婆。在之后,添了孙子,婆婆悄悄把儿媳妇给孩子泵的奶倒掉而让孩子吃奶粉,并且教孙子说妈妈坏,直至一场家庭大战中,孙子从楼上摔下来,最后导致了一个家庭的解体。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在一个大家庭中每个人的占位必须清楚,任何一个人的越权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如果婆婆能与小家庭之间划清界限,不干涉年轻人的生活,相信小两口也一定会孝顺她,整个家庭也会更和谐。正是因为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没有建立合理的疆界,才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训育儿童时,必须与孩子划清界限。训育儿童自律的四大原则是: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小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下午,儿子去公园玩耍,钓到三条鱼,拿回家来后,放在盆里,看着玩耍,一会儿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声音,原来是儿子把其中一条鱼攥死了,猜猜小巫是怎么做的,她把儿子抱在怀里安慰他,儿子叫着再去钓一只鱼,她说天黑了,公园关门了,今天不能去了,儿子说那就明天去,她说明天儿子还要上幼儿园,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再去。儿子哭啊哭,吃完晚饭,还接着哭,妈妈只是安慰他,不训斥。拿这件事做例子分析:首先,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他自己把金鱼玩死了,其次,失去金鱼后儿子非常难过,但是他不能立刻再得到一条鱼,只能等到周末。第三,他必须面对的真相是爸爸妈妈以及他自己都不是全能的,谁也不能让鱼儿起死回生,虽然他很难过但是生活依然继续。第四,他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接受现实,等到周末才能再钓回一条鱼。第二天,看着剩下的两条鱼,小巫嘱咐儿子不要再捉他们,儿子立刻回答,他只看不摸。可见通过这一件小小的事,儿子朦胧地体会到真爱的两大原则:第一,爱谁就要尊重他,给他生存的空间。第二,爱谁就要承担失去他的风险。运用这种训育方式,需要特别注意:1 不要斥责孩子。2 允许孩子发泄悲伤的情绪,给予孩子共情。3 无论孩子怎样哭闹,家长自己一定要保持平静。4 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安全感坚实,运用这种训育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读完这本书后,我梳理了一下我和我身边的人的关系,确实存在疆界不清而导致发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不仅仅是在训育儿童时,即使是成年人之间的相处,也应该划清界限,大约古人所云“亲兄弟,明算帐”,“清楚帐,糊涂了”都讲的是这个道理吧。当然了这本书中还有其他一些教育理念,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从而促进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
读书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我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但是依我看来,只要找到你想读的书,你感兴趣的书,你一定会抽出更多的时间的。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有的”。我相信只要你确定了自己的读书方向,你也一定会找到时间去读的。
读 书 感 悟
皆
山
中
学
吴 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