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共5篇)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8-743370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1 15:18: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刘念泉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预设”在这里指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所做的设计。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发展、达成的成果。本研究中的“生成”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预设,学生独特的思维与见解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自然形成的过程。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不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教学资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困惑时有形成。教师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相互作用中达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经常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但细细品味,我们的课堂教学又缺失了什么: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按预设方案进行,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搪塞了事;或装着没听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重点研究了“生成中学生的发展问题”;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研究“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不够全面具体;我省部分学校的教师也对“生成”中的个别环节、案例作了初步探索,并发表在教育杂志上。本课题力求全面细致研究“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帮助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捕捉、利用好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教师部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研究内容与重点:

探索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为“生成”打好基础。

2、精心设计预案,为“生成”提供前提。

3、采取以学定教,为“生成”保驾护航。⑴学会倾听,寻找教学资源;⑵学会捕捉,实现学科价值;⑶学会点化,引导自主探究;⑷注重提升,推进高层互动。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深入学习与深切体会“数学课程标准”及其它各种教育书刊,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占领当今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科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不断反思、不断升华,以探索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增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带动我校数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使得学生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4——2007.2)。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教师中全面、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3——2007.12)。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研究。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开放学习情景、创造互动学习情境、捕捉点化,体验探究,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教学设计的精心预想、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智慧,灵活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使“动态生成性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1——2008.4)。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 ,总结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数学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互惠的效果,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A、基础性资源B、差异性资源C、生成性资源。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

4.对教学评价的“新”体会

教学评价应该立足于课堂,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通过适当评价,提升“生成”价值;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评价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产生动力。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学校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有完备的领导、专家、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并有完成国家、省、市“十五”课题的成功经验,且能拨付充足的研究经费作为保证。

2.本课题的核心成员中,秦磊老师一直在进修学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李志健校长、吕美荣主任是徐州市名教师,高岭主任是我校教科室主任,都曾主持过多个国家、省、市科研课题,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其他五位老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多年的从教经验。

3.确定本课题之初,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做了以下工作:⑴查阅了《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黑龙江教育》、《辽宁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月刊》、《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中的有关文章,从中汲取“生成”营养。⑵从网络中搜寻到了《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管窥》、《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动态生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课堂更有活力》等研究论文,从中借鉴“生成”经验。⑶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借助教育刊物、网络资源中的“生成”资料,集中集体智慧“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以上三点,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1.中国社会已进入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研究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培养与发展的策略措施。

2.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3.当前,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和开放,但有很多时候还是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扩展,教师某些程度上还是不能跳出原有的设计框架,总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想法归结到教师本身的设计上;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创造性的想法,我们的老师出现了很多的“失察”,有时更是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失控”;课后的总结还是局限在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如何,而没有提炼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有机感悟,没有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等等。总而言之,也就是仍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或没有真正摆脱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性。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就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所谓的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2.理论构想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过去教学的价值定位是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它突出的是知识,到后来发展为能力,最后发展为智力。现在我们感到这个过程只是停留在认知领域。人是整体性的存在,课堂是丰富的、综合的动态过程,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学是学校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包括语、数、外)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它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理念,它的逻辑,创造数学学科的人的语言都有着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第一个资源。第二个资源是差异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的独特方式,这些差异也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差异性资源。第三个资源是生成性资源。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每一个小脑袋动起来,会有许多奇妙的东西,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我们最难做到的是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是锻炼教师捕捉、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的最好场所。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课堂教学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

三、研究目标的提出

根据我们对当今教育教学现状分析,理论依据与背景,以及对课题的理性思考,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在于: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落实为两个目标架构,即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

1.教师部分:

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四、研究的内容

(一)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习与深切领会“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积累研究材料。

(二)创建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程序,即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过程。构建“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应用与发展”。

五、研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培养一代“新人”,就必须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生命潜能的开发,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设计目标——立足课堂,面向未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这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三个转移”,一是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二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三是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转移。例如我们在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学会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中目标“1”是“知识目标”和“师生定位目标”;目标“2”是“认知能力目标”;目标“3”是“精神力量目标”。

2.设计过程——预想可能,弹性控制。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这不利于激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促进人的发展。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根据新课标中“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2/3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我们精简教学环节,弹性设置教学过程,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空。

1、树立“问题”观。精心提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求“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有效的激励和导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教师不代替学生想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四让”:①例题让学生讨论;②规律让学生发现;③学法让学生总结;④结果让学生评价。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借机冷静倾听,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和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3.设计内容——结构重组,拓宽视野。

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

“调”。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例如《认识人民币》,原教材编排很繁杂,我对其进行调整为“认识--进率--换算”三大环节。

“联”。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内联”—把同一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沟通;“外联”—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及其它学科进行沟通。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请全班学生背诵《锄和》这首古诗,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这首诗里面有没有数学知识?”“你能算出一句、两句、三句、四句诗有多少个字吗?”“有几种算法,其中哪一种算法最简便?”学生想出了用加法算的四个式子和用乘法算的四个式子并一致认为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然后教师提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把这些乘法算式编成口诀《5的乘法口诀》。这样教学,把数学新知与旧知,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扩”。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一例一法”的编排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做到既遵循大纲、教材,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扩充。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可打破教材的限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实践证明,改变教材“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单一思路,设计开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删”。现行数学教材采用“小步子”方法编排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时作必要的删减,故设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1-5的乘法口诀,懂得了口诀的来源,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所以,可以删去“准备题”,直接创设活动情景导入新课。

4.设计方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在唯知识与分数的“应试教育”目标下,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封闭式”、“填鸭式”,在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的“新课标”下,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与“民主式”。

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机械套用某种教学法模式,而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汲取“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在出示例题“64+25、28+37”之后,不是进行启发讲解,而是采用“尝试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和掌握各种口算方法,拓宽思路,施展才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上几点,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采用了“合作式”、“质疑式”、“表演式”.等教学形式。

(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上师生合作,从类型看有:师-生、生-生、组-组,从合作方式看:有与个体合作、与小组合作、与班级合作,两项综合可得到九种合作形式。

(2)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3)表演式。“表演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寓教学内容与此形式之中。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优化组合是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应对策略化,及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1.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学生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23+18”时,“还可以怎么算?”使孩子们提出了不一定非得从个位算起,从十位也可以算起的想法。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有个孩子的见解与众不同,但词不达意,小脸涨得通红。见此情形,教师及时进行提炼,“先估算3+8是否满十,够十,就在十位上加1,十位上变为2+1+1=4,个位上见8想2,3-2=1写1。这样想就不会忘记进位了。”在这样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叙说完毕。孩子笑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你真棒!”“你棒极了!”我们为孩子们所释放的潜能而喝彩。

3.点拨偏差,重拾信心,迸发创新之花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4.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我们反复地研究发现: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很大的,根本不用教师去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5.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三)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1.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动态的课堂。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同学为一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在分组汇报时一个男同学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数法,他用手捧着长方体相对的面(左右、上下、前后)说:“2、4、6六个面”真聪明的孩子!这种数长方体面的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相对面”,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研究完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和学生分别先做一个角,让学生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比较自己角和老师的角的大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六、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充分体现了“生成性教学”的独特魅力。课题组的几位教师从自身的岗位出发,从自身所任教的教材出发,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较有个性且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观与教学模式动了课题组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一)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1.培养了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动态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学生在吸取他人好的方法的同时,结合自我的认识,生成新的意见和见解。因此,课堂中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研究提炼补充别人的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2.培养了善于表达的能力。

我们的课堂资源,除了教材、教师、外有媒介等,还有一个很中的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本身。而这些学生所创造的资源的取得及效果如何,表达得清晰、生动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都说得很清楚、明白而且生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地表达,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3.培养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生成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听取和接纳别人的看法见解之后,学生会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一个真实的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1.构建了师生交往、共同对话、动态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构建了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因为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它具有不可控性。因此,我们追求并建立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还教学过程其本来面目,即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3.构建了“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能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三)推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不断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有效地推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几位教师都已成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其课堂教有特色,多次承担县、片、校级的展示课,成为学校年轻的教学骨干。在课题研究期间,几位成员都有数篇论文在县、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

七、发展性研究展望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把课堂还给学生”下了苦工,因此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生成的资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于是,在一些课上,出现了“学生牵着老师走”、“走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它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一次陷入这样一个类似于高原反应的“怪圈”之中。在生成了很多的资源之后,教师如何去调控、把握、提炼、重组等的思考,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实践

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缘由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整合教学资源,遵循“以人为本”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所以,构建开放的、互动的“生成性”课堂,尊重学生生命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的设计中来,加强课堂的动态变化,是对课堂实质的一种回归和深刻认识。

新课改以来,虽然出现了很多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课堂预设,轻学生的状况的现象。学生仍然学得被动,学得辛苦,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参与不积极,思维不活跃,学习被动、机械,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导致学生厌学、高分低能、无创造精神等恶果。我们认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落实“生本教育”的新理念,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习场”,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场”。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研读文本,更要关注课堂生成,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充分尊重课堂中学生的问题生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国内各地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她认为课堂应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但是关于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尝试的状态,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动态生成性”课堂缺乏规律性认识,认为生成具有不可预估性,对预设重视不够,而且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策略研究。(2)没有探索出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3)在“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调控策略。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而不足给了我们继续研究的空间和创新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发展,我们将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操作实践层面,探索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对教学预设策略、课堂应对策略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一种开放、和谐、动态、愉快,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动态性组织教学,对学生生成资源进行精心整合、开发,规避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研究的目标、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理解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具体研究内容有:、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现状研究;

2、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内涵研究;

3、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预案设计教学策略的研究;

4、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有效应对策略的研究。

4.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初期:收集资料、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现状;中期: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研究;末期: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课堂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等方式,试图从理论内涵和实践运用方面探探究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规律和操作模式

5.预期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资料库。

2、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与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

第四篇: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2011-12-31 14:38:57| 分类: 原创作品

|字号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儿童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过于封闭,教师往往根据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面对课堂中始料不及的学生的想法、体验等,因为惟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干脆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还有的甚至当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只有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于是我们就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成思想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真是那样,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儿童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住其实质。

2、辨证论

我们还要辨证地看待生成和预设,他们对培养学生各有利弊。借用意大利瑞吉欧的比喻:生成课程像一个外出旅行的指南针,预设课程则像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课程与教学,更重视儿童的发散思维,而预设课程对待课程与教学的态度相对来说比实际封闭些,重视儿童的集中思维。学生只有在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已有经验、性格态度、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这也是现在追求多元、倡导学生创新思维后带来的让很多教师觉得很棘手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2、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

3、探索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4、探索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探索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后的今天,许多教育专家、一线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有效课堂”的观点。作为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认为,造成教学低效运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即学生学习材料的解读、选择、使用不到位。为此,我们首先对“如何深入解读、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引发动态生成资源。”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1、系统解读,深入领会学习材料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

(1)解读学习材料,首先要会系统解读教材。

通过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我们在设计三年级上册“排列与组合”一课时,考虑到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三上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正是有了这些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学目标就更清晰,师生活动设计也更合理了。

(2)解读学习材料,教师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

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0的认识”在数数这一块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1位老师和9位学生在广场上放10只鸽子;(2)10个点子的集合图;(3)数字10;(4)摆10朵花。

从教材的编排上不难看出编者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力求通过感悟使学生认识10,学会10的认读和数数,体验数是可以用来交流和表达的。教材先通过主题图使学生学会数数,数一数有10只鸽子,9个小朋友再加上一位老师一共有10个人,再通过点子图的教学使学生感悟到人和鸟都可以用10个点子来表示,继而使学生理解10个人、10只鸽子、10个点子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最后通过摆花让学生感悟10还可以用10朵花来表示,使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我们觉得,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然超越,有效生成、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走进生活,有效扩展学习材料

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还需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扩展素材。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实”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实教材,使学生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教学时时充满探究性、挑战性。其流程为: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认识规律及现有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找寻课程资源,分析教材的不合理因素——调整教材,整合资源。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比多少”一课中教材所呈现的情景图:三个金鱼缸分别装有红、黑、花三色金鱼,其中红金鱼48条,花金鱼18条,黑金鱼10条,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是: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编者意图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种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堂课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会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因此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情景图直接进行教学,似乎不是最好。因此这堂课设计了很多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及游戏为教学情景。如:导入新课环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也是学生很关心的事例——争“小奖卡”引入,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一方面淡化了数学说话课的枯燥性、抽象性,另一方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堂课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趣。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

(2)适当改变教学素材,用“宽”教材

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面对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不感兴趣的素材,教师有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去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第八册P22—23,教材中的植树素材对城镇上的孩子们来说是太遥远了,不知有几个孩子能在植树节的那几天在老师的发动下去种过树,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素材能感兴趣吗?教师就要善于把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利用、开发、拓展数学课程资源。因此,教学设计时,就采撷了老师的住房问题这一实例为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想不到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题,老师的住房问题:1989年老师的住房面积是16平方米,1996年的住房面积是1989年的4倍,2002年老师买了新房子,面积比1989年、1996年的面积综合还多22平方米,老师新房的面积是多少?

试一试,老师的房价问题:2002年老师买房,付出现金8万元,不够部分去银行贷款,贷款的总额比付出的2倍少3万元。老师的总价是多少?

练一练,老师的年龄:老师虽然买了房,可是负债累累,今年老师的儿子8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儿子的4倍还多1岁(随机出示线段图),等15年后老师债还清已经几岁了?

那天学生特别兴奋,课堂参与积极,在解决问题、学会新知的同时,他们还为老师的买房款惊叹,为老师还贷后的年龄而惋惜。清楚地记得那天下课后,学生跑来问我:“老师这是不是真的?”,当得到我的肯定后,她跑回教室大声说:“老师说是真的!

当然,在用“实”、用“宽”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教材本质,关注学习材料的数学味、目的性、实效性、科学性,避免为追赶“时髦”而“随心所欲”用教材、为拓展资源而“滥用材料。”只有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才能有效引发动态生成资源,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1、创设情境,诱发生成曾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往往象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象重锤,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象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的导入这一细节进行精心预设,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下面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的一个情境。由于朱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第一次和老师接触,带着揣摸,带着好奇,也带着一丝防备心理。学生们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等着老师为他们带来一堂怎样的课?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朱老师开始很自然的与孩子们聊开了:

师: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现在同学们一定看见我了,你们看我的这张脸是圆圆的脸,还是方方的脸呢?

生:方的。(有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嚷嚷。)

师: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脸画着,那就是我。(学生开怀大笑。)

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你看,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幽默、风趣,而且与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挂钩。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很快走到了一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几句话也唤起了孩子们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接下去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认识了圆,掌握了有关圆的知识,学习显得那样轻松,老师显得那么可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朱老师在课前对这一导入细节的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究,促进生成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搜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创生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对新知展示环节的细节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那是一个我们校园的大花坛,(如下图)我想在其中铺上草皮,让孩子们计算草坪的面积,我真想不到,我的孩子们竟然那么聪明,能够想到那么多的好方法:

生1:老师,我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部分,上面是半圆减三角形,下面是梯形减半圆。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把上面的半圆折下来,把上面的绿化面积移到下面来,变成一个梯形减一个空白三角形。(我随即用课件把这个图形转化成了梯形)

师:你的方法可真巧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3:老师,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是两个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

师:是呀,你可真会观察。

生4:老师,老师,我还有好方法。(他显得很激动)我把这两个草坪的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就变成了一个梯形。(我马上用课件帮他进行了演示)这下,下面的孩子都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掌。

师激动地:(我也被我的学生们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那么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为什么?

生1: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就够了。

生2:还要三角形的高,没有高怎么算呀?

生1:不用三角形的高,因为那就是圆的半径,也是转化后的梯形的上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充满理智的回答让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这个图形在不停地旋转、变化、组合,这一学习素材发挥了尽可能大的功能,课堂充满了精彩。

3、构建模型,互动生成开放的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是以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为目标的,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4、应用发展,开放延伸

不论课堂如何展开,如何推进,它总要有结束。这一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正确已然不是那么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至少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可以延伸到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中,其目的是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会损坏衣服的口袋。有的学生说,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如果做成方的,汽车不但开不快,还有翻转的可能。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任何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探索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寻找适当的策略,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1、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案例《同分母大小的比较》

教师出示:比较和的大小。由于教室的墙壁刚粉刷过,凑巧黑板上写处分母7的位置上残留了少许白色的涂料,使7乍一看成了数字8。教师正准备将涂料擦干净,一个学生激动的喊:“老师,我能比出和的大小。”其他几个学生也附和道:“让我们试试吧!”面对这突变的课堂情景,教师索性将改成了。

生1:我用两张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了和,再比较出纸条的长短,可以得出< ;

生2:我画了线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生3:我用一个数分别去乘这两个分数,乘积大的分数大。

师:你能用例子说明吗?

生3:56?=21,56?=48,21<48,所以< ;(这正是以后中学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予以肯定。)

生4:将和转化为分母是56的分数,便于比较大小,<。

师:(很意外)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4:因为他们的分数单位都是,21个单位肯定小于48个单位。„„

对于本案例中出现的情况,由于客观因素,提早打乱了教师的预设,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我能比出和的大小,”教师并没有刻意回避,硬把学生拉到原定教学内容上来,而是抛开了原先预设的方案,采用了顺水推舟的艺术,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教师就应该迎“风”而上。原本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却直接进入到了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而转化为一首“美妙的课堂插曲”,精彩有时就是这样在意外中生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高超的调控艺术。

2、捕捉新意,挖掘资源

案例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教师还是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

1999+1

426

1573+1=157

4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教师调整了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

2000—426=1574

2000

1999

426

51574

1574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虽然教师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发散的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的生成。因为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思维创新的火花是那么微小,但是教师必须珍惜,不容忽视,要及时地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

3、学会整合,巧用资源

案例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其中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叫做闰月„„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基本知识,精彩讨论和交流后,突然一名学生质问:“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和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资源,从而大致推测、整体估计非预期性因素可能产生的契机。在认真备课、细致观察、换位体验中,建立捕捉新教学资源的超连接,形成更深层次的资源。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老师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但是幸亏早有准备,已经借来了有关“太阳、地球、月亮”运行情况的课件,便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四百年有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随机事件,只要教师准备充分,随机应变,也可以成为用好教学“活资源”的良好转机。

4、海阔天空

奇思妙想

[案例]

线段、射线和直线

[自述]师: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承是射线。

生1:老师,我认为知识是直线。

大家都疑惑不解。知识是直线?!

生1: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哦,有道理。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

生3:我认为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4: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线段,如果人的生命是射线,那就好了。

学生欢笑。

师:或许,对于某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好比是线段,但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限的,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在有限的生命里,从无限的知识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生5:我觉得,知识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和直线,它应该是曲线。因为学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

原来,有时海阔天空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生长出教学资源。这里学生的奇思妙想,别具一格的举例,似乎与数学不沾边,偏离了数学的学科领域。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后,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生动形象,与生活融会贯通得如此诗情画意,他们用数学的“行外话”描绘着数学的题内话,跳出数学说数学。

(四)、探索生成性课堂的评价方法

“生成性”课堂的评价,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化的、民主的、自由的、全新的学生评价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表格,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第五篇:开题论证报告

编号:sh2013grkt100

泗洪县教育科学2013年个人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班化”优势分层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

2013年11月2日

结题日期:

2013年12月

“小班化”优势分层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探索阶段走向更深入的实践之中,新课改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小班化虽然学额少,但同样存在层次差异及个体差异。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

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1、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承认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3、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小班化人数少,有利于单独指导的特点,教师更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课题提出理论基础

1.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作为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一大举措,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加以保障。随后,北美、西欧等国家也相继采用了“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已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

班化教育实验研究,随后,北京、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此项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2.小班化教育是新课程推进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小班化教育能尽最大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与我们目前所实践的新课程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将进一步诠释并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使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让每一个学生得生动主动地发展成了可能。

3.小班化教育是农村教育的最佳出路。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务工,自然造成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的现象。农村小学学龄数相继减少,人口数较少的村完小呈现出生源不足趋势。尽管各乡镇因地制宜,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对部分村完小进行撤拼。但是,一些村完小距乡镇中心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撤拼的条件尚不成熟。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小班化教学已是农村广大学校的最佳出路。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为了了解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有以下特点 :

1、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2、倡导小班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改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3、现研究领域中对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用以指导下本课题的研究。

预计在 “小班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

四、课题的界说:

1、“小班化”指班级学生学额相对较少,但小班化教学不仅指班级学生人数相对减少的教学,而主要是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2、“有效课堂”指有能通过教师营造的宽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课堂,是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唤起他们参与激情和表现欲望的课堂。

3、“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根据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的教学。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分层策略及教学互动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倡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六、可行性分析

1、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的研究是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全新尝试,更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2、随着入学高峰的回落,学生生源明显减少。各班学生人数已自然接近小班规模,为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前提。

3、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发展,科研气氛浓厚,拥有大批青年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保障。

七、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对象: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班化有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坚持以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以“有效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促进学

生不同层次发展的有效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经过参与及实践改变或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形成我校的教学特色。

2、研究内容:

①、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采取分层教学的现状与归因研究(调查报告)。

②、分层教学策略:学生分层,明确培养目标;

教学分层,精心设计环节;作业分层,巩固学生兴趣; 辅导分层,培养创新能力。

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后学生得到不同层次发展的研究。

3、研究活动方式:

本课题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阶段研究总结,积累阶段性研究资料,撰写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4、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实验班、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亲属等情况的谈话了解,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2)对比法。对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运用适当测试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

(3)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班学生、对照班学生某方面的情感、态度、心理等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掌握其情感、态度、心理等思想动态。

(4)观察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以运用观察法为主,记录其发展的轨迹。

5、研究对象:农村中心校、教学点生数不足25人的班级。

八、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的阶段性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12—2014、2)(1)准备课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2)进行研究理论学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2—2014、10)(1)制定各项目实施活动计划,全面实施课题方案(2)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3)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10—2014、12)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2)总结反思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财力的保障。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校长专门召开了校委会和课题组成员会,经过分析研究,决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的研究工作。诸如构置理论书籍,研究中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建设以及研究中所需要的其他经费。校长的重视,学校的支持,无疑是课题研究的坚实后盾,这是本课题能如期进入研究实施阶段的前提所在。

(2)理论的保障。接到本课题被确定为“十二五”规划课题后,我也感到压力很大,虽然我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仅是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系统地、深入地理论知识根本没有。面对这一现实,我加强了理论学习,在学习上,提高了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种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3)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在小班教育中,教师必须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发表见解创造机会。第二,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平等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三,分层教学,区别对待。

(4)突显几项工作: a为学生建立个体发展档案; b优化教学设计,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c课堂上能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大限度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5)增强成果意识。主研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撰写论文。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

(6)积极邀请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