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孩子,别怕,有老师在——一位青春期抑郁症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8-821235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2 23:14: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孩子,别怕,有老师在——一位青春期抑郁症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孩子,别怕,有老师在——一位青春期抑郁症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情况介绍:

她,非常可爱,叫“童童”。既是她的名,又跟她个性很相符,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天真、单纯,给人感觉永远长不大似的。

但这种快乐的笑容在她的脸上并没能停留较长的时间,随着她的成长,以及对职校生活的不适应,她身上的燥郁因子慢慢地显现出来。她变得精神萎靡,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找藉口请假看病,后期,发展到无故旷课,无心上学,甚至曾有过幻觉、幻听,并伴有自杀倾向。

二、诊断分析:

通过对童童同学的多方面了解,发现以下一些原因可能是造成她厌学、厌世情绪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失衡。通过与其母亲深入的交谈,了解到童童不一样的童年。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从小在外婆、外公身边上大,因为母亲工作很忙,不能经常陪伴在她身边,所以母亲一直都觉得非常内疚。为了给个她足够的爱,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至今仍然独自一人抚养她。她的母亲是个位明事理的家长,她一直都抱着与女儿做朋友的心态与之相处,目的是弥补她心中爱的缺失。但她的过分溺爱,不但没有帮到她的女儿,反而成为了女儿用来要挟的武器。在她们母女身上,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该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们成长中的错误,但绝不能有纵容之心,纵容我们的孩子“胡作非为”。

2.不同寻常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谈及本人的一些观察,了解到童童与班的另一位女生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童童每次情绪上的波动,除了与母亲在沟通上出了问题外,几乎都与这位女生(化名:阿珊)有关。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她的母亲都一度怀疑她们之间是否存在“同性恋”的倾向。她母亲认为可能是童童幼年

1/6

失去父爱,从小被呵护宠爱,心理缺乏安全感,总是希望处处被呵护被人怜爱。来到学校后,因为要住校,所以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造成她在心理上对被人爱和呵护的强烈渴望。而阿珊是家中的大女儿,她还有个妹妹,通过对她家庭的了解,该同学自小就非常独立、懂事,不仅学习认真,目标明确,而且思想较为成熟,也懂得照顾和呵护他人。正是这样有着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孩子,也正是这种不同性格的互补性,使得她们走到了一起。因此,在后期关注童童的心理变化的同时,班主任也一直在关注着阿珊。

3.心理健康的缺乏。在这两年来,童童身上发生的种种状况,表明她并不是身体生理缺陷,而是的心理状态不良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她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处于异变阶段,已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意志力方面主要表现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当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因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就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逃避现实。因此常常会发生无故旷课,“玩失踪”的情况。

三、辅导过程:

1.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就曾对每位同学做过“气质类型的测试”。当时童童的测试结果是属于胆汁质类型。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断。气质类型是天生的,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照胆汁质这类的学生。有研究表明,胆汁质的人由于愿望强烈,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出现神经衰弱,或发展为时暴时郁的躁郁性神经症。因此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抑制其强烈反映,教会他们坚忍和自制,培养他们安静、平衡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因此,班主任经常跟童童聊天,帮助她认识自己,共同来分析她的“真性情”,让她认清自己,尽可能的控制自己。通过我们之间多次融洽、友好、推心置腹的交谈,解除她的心理防卫,让她感到班主任是真心诚意关心她、帮助她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爱心。记得曾经有一次,童童在周二下午

突然不见了,班主任询问了她身边所有朋友当然也包括阿珊,但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打电话给她也不接听。后来,她给班发来的短信:“老师,对不起,我现在心情很乱,我知道您对我好,但我没办法管好自己,我走了,您不要找我,也不要告诉我妈妈。”看到此短信后,班主任当即致电给了她的母亲,因为班主任必须对她负责,对她家长负责,绝不能听之任之。接下来的这条短信更是让班主任吃惊和无语,她是这样说的:“老师,我恨死你了,你把我的事情告诉了所有的人,我讨厌你,不想再见到你了!!”很显然,她胆汁质里的燥郁因子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但她将对班主任尊称的“您”该为“你”时,班主任认为在她心里还是将班主任当成值得信任的朋友,所以班主任当即复条短信给她:“我亲爱的童童,无论你现在在哪里,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都让我和所有爱你的人,非常担心,无论你是否爱我,也无论你有多么恨我,但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爱死你了!!”没有对她的责备,也没有对她的误解,只有对她的爱,就这样一场危机在我们师生的相互倾诉中,得以解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施教,又怎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抓住机会,成功破冰。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表现时有反复。虽然班主任特别的关注,童童情绪上的波动由一周一次慢慢的转变的两周一次,甚至能间隔更长点的时间。但班主任总是担心她不知在哪天又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又会不见了,班主任一直在寻找更好方法,也在等待更好的机会。

一天中午,童童由于又与阿珊绊了几句嘴后,在宿舍痛哭,并叫嚷着要从宿舍三楼跳下去,班主任接到同学电话后马上赶到学校。她当时具体表现为:目光呆滞、精神恍惚、默默流泪、并伴有自言自语(但听不清楚她说些什么)。可能是见到班主任的原因,她情绪上暂时得到了控制。当天下午,班主任一直陪着她,企图了解到她的些许情况,但这次她有意的回避班主任的眼神,不让班主任窥探到她半点隐私。班主任心里有些许的不安,并与其母亲进行了及时的沟通。后来,又找来几位和她平时要好的同学陪着她,安慰她。但她还是在班主任不注意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班主任再给她电话,无人接听,她母亲给她电话,无人接听,同学给她电话,无人接听„„,班主任

以为这次她还像以往那样,只是情绪上的一些变化,和她好好聊聊就会没事的,但当班主任从其他同学的口中得到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时,班主任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她出现了幻觉和幻听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她说她突然在宿舍看到了她的一位表姐,并且这位表姐邀她去“她的世界玩”,她一定要去找她表姐。(而此人在去年8月的一天,在市桥的大北路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被飞速行驶的汽车当场撞死。这件事对她们整个家族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事实。而这件事在微博上,也被迅速转播。所以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都知道这件事。)难道这真是大白天见鬼了?还是她真是所谓的中邪了?还是她另有隐情?

由于在学校内外及附近都找遍了,不见其踪迹,考虑到情况紧急,班主任联系到她母亲,希望她能尽快从石楼莲花山赶到市桥,一起寻找童童。就这样,班主任带着四位热心的同学一路给童童发短信,一路开着车在市桥的各条路上寻找着她。“童童啊童童,你在哪里?”最终我们在禺山百货门口找到了她,当时已是深夜11点钟多了。当班主任和她的母亲出现在她的面前时,他们三个抱在一起都哭了,其他同学也为之深深的感动。“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孩子,别怕,我们一直都在。”由于考虑到童童情绪上的极不稳定,怕她回到学校后再受到刺激,和她母亲商量后,建议她先回家休息几天。

由于童童的这次事件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和她母亲都感觉到她心理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班主任并将此事汇报了学校,同时也咨询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崔燕妍,她建议班主任不要轻易的断定,应该让童童接受更为专业的诊断和心理治疗。我们如果盲目的给孩子带上心理问题的帽子,并用不正确和不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的话,往往事情会越来越糟。因此,在童童在家静养期间,我班主任不断的和她母亲进行沟通,她母亲也十分赞同班主任的观点,最终在我们多方的努力下,童童终于答应她母亲,去广州看心理医生。当我们再次见到童童时,她有了很大的不同,久违的笑容在她脸上灿烂的绽放着。她母亲告诉我们,医生诊断她为青春期抑郁症。这种症状如果发现及时会随着青春期的消失而慢慢好转,但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心理疏导,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抑郁症的病情。抑郁症,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号杀手”,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抑郁症往往多发于成年时期,似乎与青少年无多大关系。可近几年来,根据全国医疗卫生组织调查,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占抑郁症总数的20%,并且这个数字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找到了所有问题的根源,就好对症下药了!班主任、童童及其母亲共同签订了一份协议书,童童保证不再有迟到、旷课以及任何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并保证积极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生活。

通过童童的这次事件,班主任趁热打铁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的有关亲情、感恩的主题班会,如:“幸福在哪里”,“感恩的心”,“爱的分享”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唤起了全班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体验,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从而感悟生命可贵。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感悟生命,增强生命意识,珍爱生命,从而坚强地生活。

教育的契机稍纵即逝,只要把握好每一次的契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印证了那句话“事物总是存在着多面性,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它。”

3.细心呵护,因势利导。虽然,帮童童找到了她的病因,但她和阿珊的关系还是令班主任十分的担心。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关系”随时又会将我们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帮到这两个孩子?班主任就此事咨询了崔老师,她告诉班主任,像童童和阿珊的这种情况,属于青春期性意识模糊,造成的因素有很多,如:单亲家庭中性别的失衡,或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异性的恐惧等。不能轻易的判断她们是否就是“同性恋”关系,可能只是过于亲密而已,由于这种情况涉及个人隐私,同时她们还处于青春期,心智较为敏感。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下定语及伤害其自尊的言行,应通过潜移默化的帮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在不伤害学生之间友情及感情的前提下,让她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给对方足够的空间,避免过分的亲密而造成对对方的伤害。

为了不让童童过于依赖阿珊,班主任特意安排了“第三者插足”。让班里平时跟童童较好的几位同学,多点跟她进行交流和沟通,多点

给她心理上的安慰,让她感觉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关心她,爱护她,而不仅是阿珊一个。特别是在童童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在她身边,并及时与班主任联系。正是有了她们的帮助,童童变得越来越开朗,情绪上也相对稳定了许多。我和她的母亲都非常感到欣慰,特别是在那次“感恩的心”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让所有的同学给自己的父母发一条爱的短信,她母亲收到短信后,流着泪给班主任打来电话:“许老师,你知道吗?无论我之前怎样爱童童,你也知道我对她的爱是无条件的甚至是有些过分的,但是她从来没有说过谢谢,但今天她发来短信说:谢谢您,我最爱的妈妈,谢谢您的养育之恩,我永远都爱您!”

四、教育反思:

要成为一名善教的教师,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同时,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每一位学生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她们引导,她们就会在白纸上乱画,而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更好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和成长,她们才能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美的图案。

第二篇: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S 性别: 男 年龄: 14 性格特征:为孤僻、沉默,对什么都缺乏兴趣,随意性很强。

二、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纯属应付。学习表现得很盲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他知道答案)。

2、自身的生活也很没有规律,生活懒散,自己的物品总是随意摆放。晚上就寝后,很难入睡(有时会到户外走动),起床却很早。

3、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他从不主动参加,有时还有抵触、急躁的情绪。

4、没有朋友和要好的同学,通常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常常会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

5、经常会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易走极端。对有些问题会越想越严重,甚至深陷其中,具有较严重的偏执性。

6、喜欢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翻看别人的物品。班级同学把他当小偷,总是躲的远远的,不愿和他交往。

三、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母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错。读初中以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其溺爱有加。初中以后,其父亲经常外出,难得回家,这种稳定的家庭成员关系被打破。经常单独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逐渐变得不愿和父亲交流。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躲在某个角落看书或胡思乱想,上课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他的几个哥哥、姐姐成绩一直都很好,他父母也经常以他们为例数落他,责怪他不争气,他慢慢变得话少了。

2、个人成长历程

小S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时成绩中等,无明显心理障碍。从中学开始,由于学习任务加重,他的学习开始成绩下滑,但这时尚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课,尽管注意力已不集中。作业能按时完成,但质量很低。

小S平时极少和老师、同学交往。当有同学惹他的时候,开始忍着,后来会想尽一切办法报复,把别人的好东西弄坏或偷偷的扔掉,和周围的人关系搞得很僵。

3、学校教育

小S原校是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不允许有学生影响学校教学的现象出现。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抓学习上,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而对象他这样的学生注意很少。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不但不会花更多的时间教会他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反而拼命的对其施加各种压力,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经常在课堂批评或不正确地评价他,说他脑子笨,没有上进心,一天到晚只知道发呆消磨时间。同时班级同学也经常取笑他,老师也要求学习好的同学不要和他交往。由于教育的大环境使他觉得越来越不被人重视,这更加剧他对学习的厌倦,进而会转化为对周围事物的厌倦。

四、分析与诊断

1、诱发因素

儿童抑郁症即儿童神经症抑郁,病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症状通常表现为孤独、不愉快、忧虑、失望和精神痛苦,有时还可表现为具有攻击性。儿童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因心理遭受长时间不良刺激后而诱发的。

2、行为表现

儿童抑郁症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对同伴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冷漠,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容易自我贬低、自我责备,甚至产生自虐,性格极其古怪。有的患者会变得固执、焦躁不安,易发脾气。另外还具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有时患者还会表现出爱挑衅、有破坏和攻击行为出现。此外,这类儿童还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腰痛、失眠、食欲不佳、消瘦、全身游走性疼痛或搔痒等。

通过几次与小S的谈话和对诱发因素、行为表现的分析,确定小S患有轻度抑郁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从小S这一个案可以看出形成其抑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感上受到过重大打击(这主要指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由于家庭原有的稳定人际关系被打破,他长期和不爱说话的母亲生活,缺少父爱,对于他的早期心理发展影响很大,易形成内向性格。这为他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母亲不爱讲话,更使得他也会使自己封闭起来,一旦遇到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不会主动地寻求帮助,而且长期积累在内心深处,这就导致了他不良的身心发展。

第二,自尊心、自信心曾经受到过严重挫折。小S的挫折主要来自于父母、老师及同学的讽刺、挖苦,在这种情况下他逐渐失去和周围人交往的信心。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习困难进行教育,经常在班级中批评他,挫伤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和他的自尊心。进而形成不良的情感认识,即厌倦学习,从而加快其成绩下滑,同学们也不愿和学习成绩不好的他(所谓的差生)接触,让他缺少跟别人交往的机会,便使得他更加封闭自己。很明显这是以学习困难为特征的抑郁症。这类抑郁症,可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

第三,心理防御的过分表现。我们都知道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之一就是压抑。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压抑,这种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不会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小S就在这种情形下,把自己的抑郁转化为胡思乱想,经常有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想法。

第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较严重的偏差,进而形成不良的认识情感,并且在这种情感意志的指导下使他去行使一些不合常理或不正当的事情。

五、心理辅导策略

根据小S的实际情况,采用认知与行为矫正相结合的综合性辅导对策。疏导过程要求形式多样化,例如个别疏导、集体疏导等。个别疏导是利用个体(包括同学、任课教师、朋友等)单独给予帮助。集体疏导是利用集体(包括班级、学校、社会团体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给予帮助。心理疏导过程要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争取到家庭和任课老师的支持尤为关键,也是辅导工作中的重点。

整个过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缓解小S情绪入手,引导其摆正目前自己的位置,从而解决其自我责备、自我贬低的古怪性格。第二阶段从帮助他明确其错误认识态度及长期如此的后果着手,促使他积极配合老师和周围人对他的帮助,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的转变。第三阶段则指导他逐步去体验生活,改变自我,参加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当中去。第四阶段则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做好跟踪辅导,直至他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顺利地踏上社会。

六、辅导过程

1、第一阶段

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主动找到了我。请他坐下以后,他看起来很紧张,两手捏着衣襟,大约沉默了一分钟。我问有什么心里话,你可以讲,我会替你保密,以取得他的相信。当然他还是将信将疑。他开始讲话,但我从他的讲话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而且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这是人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表露出他既想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次谈话主要问了一下他对新学校的感觉和原校的情况,以及他的一些兴趣爱好,为下一阶段的诊断治疗打下基础。在谈话过程中他显得比较激动。我也察觉他看问题的方法与一般学生有很大不同。

从谈话中我了解他的情绪变化和认知困惑。在谈话中一方面和他交换我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设身处地的站在他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利用谈话帮他树立信心,找回自尊,慢慢地他不再会责备自己没用,没人瞧得起,因为我已经给他最多最直接的关心。他逐渐喜欢我去找他谈话,后来他跟我讲,每一次谈话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放松,一种从未有过的信任。我也鼓励他主动找我聊天。应该说这一阶段的策略实施还是比较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第二阶段

随着彼此信任关系的逐步建立,小S开始跟我谈了一些自己看问题的方法。他说,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正看得兴致浓浓,突然附近有一个人的手机响了,他心里想,这个人怎么这样没道德、没修养,真是社会的渣子,像这样的人应该给予严惩,甚至应该判死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有人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等,他都会认为这样的人会破坏改革开放,会阻碍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应该在社会存在等等。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出,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进而形成适当的情感意识,从而导致他用不适当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客观事物和突发事件。正因这样,长期的不当情感积累,给其内心造成极大压力。

为此,我主动去发现他生活、学习中每一处闪光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还刻意的安排一些额外劳动给他。有一段时间我安排他每天负责打扫教师办公室,他打扫的很认真,每天还帮老师摆好桌椅放好物品,办公室的老师都夸这个小孩不错。我也借此机会在班级大大表扬了他,看得出来他虽略显羞涩,但内心是很开心的。除此以外,我针对他的特点提出一定的要求。第一,每个星期要能够举手发言一次。第二,能够很工整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我们之间建立了信任,他的作业慢慢能很好完成,虽然正确率不是很高。可是举手发言他却一时很难做到,为此我还特意关照任课老师,有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逐渐引导他主动发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三周的引导,才有了他的第一次主动举手,就这件事我还特意打电话给其父母,要求给予他表扬,他父母也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了。事后他别提多开心,还特意跑到办公室告诉我这件事,我也鼓励他做得更好。

3、第三阶段

在谈话过程中我了解到他父母经常不在一起,父亲因业务关系经常外出很少能见面,一般都和母亲在一起。他母亲不太爱说话,喜欢看书,经常带他到图书馆看书,但他总是看些根本看不懂的书(对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而言)。例如,上晚自习经常自己的英语书不看,却在看大学生才看的新概念英语,有时看一些哲学书或者还没有学过的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他还谈到一件事,有一次到表哥家做客,看到表哥的飞机模型很漂亮。他就说了一句,这个模型做得真好。结果他表哥说这不算好。为此他就一直不高兴,也不讲任何理由。回到家里,他就一直想为什么模型很漂亮,而表哥说不漂亮?是不是表哥瞧不起我?甚至想,我为什么要去他家呢?要不去该多好啊?这个模型是不是他买来的?我真想把这个模型踩得粉碎,等一系列问题。从这次谈话可以看出,他已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一旦失去自尊或受到重大挫折便会发作。但这种攻击性通常又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攻击冲动转化为抑郁倾向,越是想攻击,抑郁也就越深。

针对这种情况,这一阶段我引导他逐步体验生活,改变自我,参加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当中。因为有了前两阶段的基础,他已经能够和班级一些同学交往,但话还不是很多。在进一步树立信心的同时,我特意安排班级内几个信得过的同学,主动和他交往并在一起玩。刚开始他有些不习惯。慢慢的他能做到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打篮球。有了这样一个开始,以后只要学校有活动就尽量让他参加,引导他逐渐融入集体,得到更多同学的关照。开始他还是不太情愿,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做得越来越好。这其中,我还特别抓住两次学校组织学生活动的机会,启发他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同学的温暖。记得有一次到外地秋游,我特意把他和几位要好的同学编在一组,一路上我们谈学校生活,谈今后打算,能够从谈话中感受到他不再有偏激的看法,可以用正确的观点思考问题,在中午自由活动时我们还在一起野餐,一起打牌,一起拍照,整天都玩得很开心。在回来以后,他在秋游感想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已经属于集体,不再感到孤独,这次秋游是我有生以来最愉快的一次,我要用更好的表现、更好的成绩去报答老师对我的关心。

确实,我在辅导中无时无刻都融入对他的关心,对他无私的爱。在假期,我安排几位同学到他家做客,使他在家中也能感受得到来自同学的关爱。他的父母也热情的接待了同学们,这也让他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小S的心情也越来越开朗,他的孤独、离群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4、第四阶段

在小S的情况已有很大的改变的前提下,我的疏导工作重点放到行为规范方面,从小S的家庭着手,要求父母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多带他进行户外活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其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在学习生活中,通过移情来解决他的胡思乱想。主要是将生活安排的很满,通过忙碌丰富的生活来代替胡思乱想。有时还带他出去散步。长此以往,通过不断地鼓励,不断地实践,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地改变。

七、成效与反思

通过前后近8个月的心理疏导,小S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抑郁症的主要特征都消失,平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没有明显的人格缺陷。目前,小S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工作中表现很好,带班师傅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最近他打电话给我,很高兴地告诉我:他现在正在学电脑办公自动化,还利用工作之余读夜高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顺利毕业。有时他还会在休息日到学校来看看几位老师,谈笑中能够感觉到他已能适应现在的生活。通过跟踪调查,我认为对小S的辅导是基本成功的,效果也很明显的。从中可以认识到,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破碎动荡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害,孩子的情感在这样的家庭中得不到补偿,很容易造成人格方面的缺陷。虽然小S在得到老师帮助的情况下有了变化,但社会上其他的错位群体、弱势群体,是否应该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帮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三篇:青春期心理辅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班主任德育案例两则

李 琴

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穷之趣,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体会得到的。明代学者章溢早就说过:“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这一届的毕业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点就是“痛并快乐着”!在这看似漫长却又短暂的两年里,不但学生在成长,我又何尝没有受益呢?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这帮小鬼时不时地给我出难题让我绞尽脑汁和他们斗智斗勇,我又怎么会一点点获得那宝贵的经验?又怎么能够淡定地去迎接新一届的班集体呢?另一方面与学生朝夕相伴之迹,师生感情就更为深厚;与学生促膝谈心之时,师生心灵便更加贴近。当学生们拿到录取通知书还不忘了发短信感谢我的时候,内心的那份感动是难以言表的。下面是我所任教班级的一些德育案例,希望与大家共享。

记得刚刚接手这个班之初,着实让我头疼了一番。孩子们无心向学,每天都有扰乱纪律的情况发生,班干部没有号召力,几乎每件事情都得班主任亲力亲为。最让人头疼的是到了初二上学期随着身体进一步发育成熟同时受到社会媒体电视广告等多方面影响,孩子们多少都有了情窦初开的迹象。于是某某和某某被发现在课堂上“眉目传情”,某某又盯着谁谁发呆,这样的劣迹报告不绝于耳,更有甚者班里的几个女生为了争一个男生甚至大吵起来。接二连三的消息真是让我烦透了,但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冷静要冷静,不要轻易发火办法总会有的,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就从早恋下手。我把班主任的威严和一本正经暂时藏了起来,利用自己年轻有活力又是新接班先从课堂内外渐渐俘获了学生的心,使得他们愿意亲近我与我沟通,有什么话都愿意告诉我,我们之间也就没有了秘密,就连学生当中最不愿意让老师家长知道的男女生互相爱慕的故事在我这里也不是秘密。对于这种极其正常又常见的现象却被许多家长老师视为洪水猛兽,以至于对于这类问题学生们面对老师都是三缄其口。而到了我这儿,孩子们可以开心的畅谈班里的谁谁谁又喜欢某某某,而我呢每每都装作早已经知晓的样子,眯起眼睛皱起眉头拿腔拿调地说:“啊,还喜欢她呢?!这我早知道了”!我这样一说,对方就会极其惊讶地用充满疑惑的眼睛望着我说:“啊!天啊!您这都知道啊!”然后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其他的小秘密,每当这时候我,心里都会窃喜,为得到了他们更多的小秘密而暗自高兴。人都说大禹治水,不在乎于“堵”,而在乎于“疏”,对于青少年的情感问题更是如此,尤其初二这一年是初中三年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好这类问题将会后患无穷,甚至会影响孩子今后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于是我便暗自琢磨我的疏通计划。

记得那会儿孩子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背书,我就将点名背书改为抽签背书,连上课回答问题有时候也抽签决定,我把抽签牌分成男女两沓,男生抽取女生的牌,女生抽取男生的牌,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立刻就被点燃了。每当男生抽到一张女生的牌,大家都哇的一下乐开了怀,每当女生抽到了哪个讨厌的男生的牌就捶胸顿足一番,几个星期下来背书的人气涨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对于本来就有些枯燥的课程无疑是一道有效的调味剂。可有人要说了,这还了得,学生还不都疯了,更得早恋了。可我却要说,诸君莫急,我这才是疏导工作的第一步呢,且待我慢慢道来。几个星期后,我利用一次班会的时间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记得那天我进教室没带英语书,却拿着一本浅绿色封皮的书,书的名字叫《老爸,别哭》,是我那一阵经常在地铁里消遣的读本。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爱的发声练习》,书中描述了一组专家向一些4到8岁的孩子提问: “爱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的回答比任何人所想象的要深刻。

我的祖母得了关节炎,她不能弯腰给自己的脚趾涂指甲油了。所以祖父就帮她涂指甲油,一直到他也得了关节炎,他还这样做,这就是爱。

——Rebecca 8岁 爱就是你出去吃饭时,把自己的薯条都给了一个人,而不要求他把自己的给你。——Chrissy 6岁

爱就是当妈妈看到爸爸浑身汗臭,还说他比比拉德皮特更帅。

——Chris 7岁 „„

当我装出稚嫩的声音读着这一句句既充满童真又饱含哲理的话语时,我听到的是学生们爽朗的笑声,看到的是一双双若有所思地眸子,我想这比正儿八经的对学生宣讲爱的责任爱的义务要更有亲和力,更有感染力,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尴尬。从那以后,孩子们更愿意和我交流了,还有些孩子喜欢私底下或QQ上找我谈论他们的小秘密,我都一一耐心的解疑答惑,用正面或反面的例子或鼓励或警醒他们,有时候还会适时编造一些我青春期遇到的案例讲给他们听,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渐渐地,在别的同龄孩子还在为青春期萌动而苦恼不已的时候,我的学生们在我的“疏导政策”下已经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了。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做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成熟都较早,思想较为独立,遇事希望自己解决,希望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单方面的责骂、过分的包办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指导学生对已出现的情感问题进行观念和行为的调整变得犹为重要。教师在处理某些敏感问题所表现的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往往会取得意 想不到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进行交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关爱。让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那份纯真的情感,毕竟我们也曾年轻过!

在我的教育案例里,还有过这样的例子。小可是个极其聪明的男孩,但他就是不愿意背课文。接班之初我了解到他的理科特别好,就是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他不习惯或不接受我这个新班主任,后来同学悄悄地在一旁提醒我:“李老师,您别理他,他从初一开始就从来不背书。”我一听,果然当天就特批他只完成了一半任务,还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去了,我却陷入了沉思。以后该怎么办呢?英语这科不背不记是绝对不会有好成绩的呀!渐渐地,我从其他老师还有他父母那了解到,小可是个极其有个性而且有主见的孩子,他认定的事情他总有他自己的坚持,谁说也不管用,这无疑又给我提了个难题,父母尚且如此,又何况我呢。看来此事不能硬来,只能发挥“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功力,我想再厚的冰山,他也有融化的时候,因为我相信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是一切为了学生,没什么办不到的。从那以后我便更加留意小可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课堂和作业。课堂上他成了我经常提问的对象,收作业时我更是不会忽略了他。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定期的突然在清早亲自收作业,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抓住几个惊慌失措的小东西,偶尔我会装作假装没看见,让他们觉得“有惊无险”,在他们还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我悄悄地把他们请到办公室,然后严厉的批评一通,往往这时候他们都低眉顺眼,不得不服,因为我既说出了他们的短处又给他们留足了面子。而对于小可,我可是花费了极大地耐心。他这个机灵鬼每每在我出现在教室查作业的时候就溜去了厕所,而我每次都在一两节课后再专门突然袭击他,但从不严厉批评他,只是一个劲要作业,他总是狡猾地冲着我乐“哎呀!李老师您太有毅力了”。我也明白,有时候弦绷得太紧总有绷断的危险,因此我有时候也会对他“偷两天懒”,日子就在这一张一弛中度过了,突然有一天,我在学校举办的爱国诗歌朗诵会上看见了小可,他那精彩的表演让我万分惊讶,谁说他不喜欢文科!谁说他不能背诵!这么才华横溢的小男孩假若不再让英语这科拉后腿该多好啊!这更坚定了我要拉他一把的决心。第二天,我在走廊上遇见他,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行啊,小朗诵家,什么时候把这份功夫也花在我这科上啊!我看你没问题啊!”他立马一乐,诡笑道:“嘿嘿,老师,这不一样啊!”我马上说:“怎么不一样?都是背,你把英语当朗诵就好了嘛”他嘿嘿一乐跑开了。随着初三课程的跟进,他有好几次大考都因为英语徘徊在七十几分而掉到了基础班,我也看出来他的着急,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努力,我适时地找他谈话给他鼓励,帮他分析英语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以及他通过短时间努力能够拿到的分,我始终相信只要真心付出,总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经过两年的努力,最后在中考中,小可居然考出了103分的好成绩,远远超过了我的心里预期值。我还记得当我看到他成绩的那一刻,我大声喊了出来“什么!?小可考了103!”那一刻的幸福真实地写在了我的脸上,那一刻的感动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我想我付出地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教书育人者责任之重大,绝不能出现教育教学两层皮的现象。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绝不能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要怀着一颗爱心一次次地用心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试想如果当初我只是一味的惩罚数落小可,造成孩子更加的叛逆反感,结果也许就完全相反了。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

只要用“心”执著地去爱那些学生,就能开垦出一片学子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只要以爱心相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以无私的爱心给他们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健康成长。

只有用真诚的爱心,才能敲开学生们那扇禁闭的心扉之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真心,用我们的热情,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眼中的学生。

李琴 2011-8

第四篇:孩子青春期,家长应学会心理辅导!

孩子青春期,家长需六变!

孩子青春期,家长需六变!

好的教育是让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的教育方式。

A家长:“女儿上小学时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自从上了初中就跟变了一个人似人,老说我唠叨,多说一句就厌烦我,摔门走开。我为她做了这么多,还不领情!”

B家长:“儿子13岁,年前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过完春节就不行了,学习成绩急骤下降,偷着上网吧,跟不好的孩子玩,作业也不做。我现在处处监督他,可是越管越不听,特逆反,老跟我顶嘴,和我对着干。求他也不是,骂他打他也不是。我没招了!” 以上是前来求助的两位家长的困惑。他们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孩子开始变得不听话了?为什么以前的小绵羊变成现在的小刺猬?

这是因为孩子长大了,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变化带来孩子行为的变化。小的时候孩子懵懵懂懂,没有很强的分辩能力,对于父母的话是照单全收。

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苏醒”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自我、他人及周围的世界,用批判怀疑的眼光看世界。他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希望家长把他当大人,给予尊重、平等,渴望独立、自由。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却停留在孩子的少儿期,还在沿用以前诸如说教、唠叨、命令、严管等教育方式,并且从没想过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妥。

正因为家长缺少反思力,所以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正因为教育思维的惯性,所以家长用不变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去应对变化中的孩子,致使越来多的家庭引发了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的孩子叛逆。

1、变说教为身教。

总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复给孩子灌输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说教就变成教训了。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话是真理,孩子必须听。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说教。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要身体力行,做给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给孩子听。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要孩子控制玩游戏,只专心学习,孩子当然不服气。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怕你,现在会反驳你:你都天天打游戏,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温馨的家庭变成天天说教的课堂,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做给孩子看。

2、变命令为商量。

家长小时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传承性,也同样习惯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去收拾你的房间!”“关掉电视,做作业去!”家长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不能不听。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间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乱呀。”“我们关掉电视,去做作业怎么样?”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要求孩子八点半上床你可以说:“你是八点一时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 如果孩子贪玩,那一定会选择后者。你可以说:“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对自己选择负责,我相信你八点半一到就会立即去睡觉。”这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变否定为肯定。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够笨的,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又去打架了,老师都告到家里来了!”“又撒谎,为什么总骗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聪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诚实。

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摔碎!我就“不好”给你看,看你怎么办!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的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

孩子五次考试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么就放过那四次,肯定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强他的信心,让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4、变唠叨为关爱。

恐怕没有哪个家不对孩子唠叨的,有的是无意识地唠叨,有的是明知叨唠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唠,这种习惯性的叨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

其实语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体语言与爱的行为同样重要。比如要交给孩子一个任务时,拍拍孩子的肩,点点头,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为,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刚到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晚睡前给孩子额头一个轻吻,表示一天的告别:“孩子,晚安!”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

5、变管制为放手。

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严厉管制,不管就会没规矩,就把心玩野了。比如管孩子的学习,陪孩子做作业,处处严格要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所以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总之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殊不知这样的管制,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把自己的成长交给了家长;同样,这样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无从培养。于是家长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脱了僵的野马。

于是家长走进了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看,我一旦不管,孩子会变得更糟糕!而孩子却在管制中感到了压迫和不自由。为了挣脱束缚,寻求自我空间,孩子就会和家长对抗。

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该信任的时候要信任,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6、变主角为配角。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领着孩子走;孩子长大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身后,跟随着孩子,看着孩子走,只需关键的时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习惯于在前台,“指挥”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大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移到幕后,让孩子上台主演生活。

这个让位很重要,是让给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给孩子自主的、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了孩子责任。如果不这样让位,孩子要么就长不大,要么为了自身成长的需要,用叛逆、对立来表示抗议。

第五篇:学生厌学案例及心理辅导

一学生厌学案例及心理辅导

在我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案例:

问题诉述:老师您好,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虽学习成绩差点,但我一直没有厌学的念头,自年后感冒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啥原因,一想到上学,心里就感到恐惧,胃里也伴有不适感。父亲和我几次去医院检查均正常,这样家里就再送我返校。但来到后,一节课也很难坚持,尤其是晚睡前很想回家,于是,我有机会就给家里打电话,接我回家后,吃饭也香了,身体感觉舒服多了。所以,最近几个月来,我很少能在学校待完整的一天,周日返校简直使我苦不堪言,想放弃上学,家里人坚决不让,我自己也觉得不上学不行,所以,就这样度日如年,心里总感觉老师和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想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已经都讨厌我了,但我实在无法,老师你帮帮我吧。

孙妈妈分析:

通过上述情况,该同学属于典型的由厌学引起的躯体反应。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学生最需要改变和未来需要改变的是情绪问题和行为习惯,通过逐步增强自控力,克服厌学情绪,进而消除躯体症状。

孙妈妈支招:

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我们为他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帮助他克服厌学情绪。短期目标是:培养自信心,找到成就感。长期目标是:培养兴趣爱好,扩大交往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几周系列的工作,该生自信心和自控力增强了,对上学有了正确的认知,当厌学情绪产生时,自己便做深呼吸给自己注入战胜自己的能量,逐渐打消厌学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厌学。

孙妈妈心语:

在校生产生厌学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

1.情绪和情感消极。有些同学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讨厌学习。

2.与人际关系差有关。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产生厌学心理。

3.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感到前途迷茫,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倦。

孙妈妈建议:

厌学的学生往往容易把自己与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老师和家长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友爱和关心,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矫治厌学心理,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孩子,别怕,有老师在——一位青春期抑郁症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