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生教育与快乐成长
三生教育与快乐成长
李现路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三生教育”的时候,我们心中都会有疑问?生么是三生教育?当我听到老师给我们解释“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时候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因为’生命’’生存’’生活’这三个词就会给我们很多震撼。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命是崇高的,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所有希望的源泉与赞歌。当你用手紧贴自己的心脏,静静的感受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会给我们极大的震撼,那就是我们的的生命,单单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们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一念之间。从我们出生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没有任何可以顶替我们的生命。生命是坚强的但生命也是脆弱的。在2010年10月31号晚上,我的高中母校发生了一起凄惨的案件。我的一会学妹从学校五楼跳下自杀了,随着那一条划过天际的弧线,一个生命悄然远逝。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高中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面对着困难挫折他们不敢于正视。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不敢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幸学习三生教育这门课程,我们从新认真的思考生命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 1
斯洛,将人生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的层次,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波兰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当她发现了镭这种金属元素后,却放弃了它的专利,这也意味着她抛弃了一笔财富。是因为她觉得作为一名科学家,自我价值的实现,比财富更重要。我们虽不是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的科学家,我们也许不能做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贡献,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生命也有我们自己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味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勇敢快乐的成长。在我们一生中我们不但要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是一个人内心善的本质的体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生命、生存、生活这三者中,生命无疑是最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尊重生命,应该是贯穿我们人生的一项重要使命。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培养自己的爱心。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三生教育让我懂得珍惜生活,珍爱家庭和集体。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当乐观,只有乐观才能使生活呈现出无限生机,只有乐观才能使生活多彩。在现在的生活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日益剧增,有人说“毕业意味着失业”,可想而知我们四年后的就业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在这些压力面前迷茫无助,心理出现了不健康状态。这时候三生教育,就成了一盏指路明灯。自从学院开展三生教育以来,我们又找到了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青年特征。尤其对于我们刚从题海中走出的大一新生,在崭新的起点上明确目标,积极的面对生活,积极的体验生活。
面对生活的每一次挫折,三生教育告诉我要坚强。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荒废不了整个人生。著名的文学家海伦·凯勒从小又盲、又哑、又聋,可她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不但学会了多种外语,还用笔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坚强和勇敢,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当学会感恩与宽容,只有这样你才能体现你生活的价值。
“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小动物们的生存是很艰辛的,僧多粥少,多数动物会为了少数资源而展开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生存竞争。亿万年来,环境是变化的,适应环境、在环境中占有优势的物种在历史进程中更容易生存下来,而相对较不是适应于环境的物种则被自然选择淘汰。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
生也越来越多在适者生存的理论下我们应当尽量学习知识,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我们不但要关心我们自己的生存,还要关心社会的生存。环境的恶化会让我们多少人受到伤害,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社会长久的生存下去。开展生存教育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快了的成长。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事实非常弱小的,但我们有同时又是非常伟大的。而在温室中长大的我们,缺乏很多必要的生存技能。学习三生教育让我们弥补这些不足,在灾害面前多一些胜利的把握。
三生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能埋怨生活并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要对生活满怀感激,跌倒了再起来。要心怀宽容,心存感激,求同存异,积极勾通化腐朽为神奇,并由此完善自己,改善了生活交往环境,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我们要自信,自爱,自尊,自立,自强,要积极面对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上风雨兼程,但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们在会活出精彩,活出风光,活出我们的价值。
第二篇:三生快乐成长教案
成长快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心理变化的状况,及青春期相关的保健知识。
2.学会坦然面对身心的变化,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3.通过交流和讨论,关注自已和同学的身心变化,获取青春期的卫生常识,与同学一起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重点:了解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心理变化。
难点:通过讨论和交流,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获取青春期的卫生常识,与同学一起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一般将10--20岁作为青春期。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上中学后,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这说明你已进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成为花季少年,这在生理上称为青春期,在座的同学们有的已经步入了青春期,有的即将步入青春期,你们想关注自己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吗?有什么疑惑不解的问题吗?我们一同探讨。老师:什么是青春期?
老师: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青春期是青少年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一般将10--20 岁作为青春期。学生:齐读P8页首段。学生:阅读材料
讨论: 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还有哪些? 青春期期间---男孩:还会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长出阴毛和腋毛、出现遗精等身体变化。
女孩:还会出现声音变细、脂肪积累增加、臀部变圆、乳房增大、出现阴毛和腋毛、月经等身体变化。
男孩出现遗精,女孩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畅所欲言:
1.体育课上发生的小故事。上课铃响了,全班大部分同学跑到操场上集合,开始预备活动。只有两名女生还在慢腾腾、磨磨蹭蹭地走出教室,来到操场的边上。这时,一位调皮的男生指着她俩喊:“老师,她俩又在偷懒。”他这一喊,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那两位女生顿时变得脸色通红……听完这个小故事,我想每位同学的心理都会产生一些想法,你有没有勇气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讨论:1.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呢?能不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表达
2.这些现象体现出我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有了强烈的独立性,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 师的关怀。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
2.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3.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处理好这些事情呢? 学生:交流
老师: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在心理上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渴望与异性同学交往,属于正常现象。各抒己见:
小丽和王东都是学习非常优异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互认识了,并且相互产生了好感。于是王东就经常以各种名义找小丽去逛街或去玩。一个学期过去了,小丽和王东的学习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明显下降了。老师多次找他们谈心,他们仍然不为所动。在我们同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如果你是王东或小丽你应该怎样去做呢?
讨论:男女生在交往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齐读
1.集体交往:避免一对一交往,以免造成误会
2.自然交往:言语、表情、行为举止及情感流露要自然顺畅 3.适度交往:指不要故意疏远,也不能过分亲密 4.保持独立: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过分依赖朋友 5.尊重对方:交往中要尊重对方 讨论:如何应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呢?
认识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进入青春期以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由于精液是不断产生的,积存多了,就会排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精满自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频繁遗精,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认识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正确认识第二性征的发育,如乳房的发育、长出阴毛、腋毛、出现喉结、胡须、声音变粗等。还有长痘痘,这些都是人体生长的自然规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以必为 此感到羞涩和不好意思。另外,每个人的身体发育也不会一律均衡,因此不必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正确面对心理的变化,可以采取和同学交流,向父母、老师咨询等方式予以解决。同学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不可随意取笑别人。青春期的烦恼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青春期的卫生保健:
1、正确对待自身出现的身心变化,求的心理平衡;
2、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3、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作到自尊自爱;
4、要注意平衡营养和全身锻炼。
5、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6、要特别注意经期的卫生和保健。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许多有成就的人,就是在青春期内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青春期内开始取得成就的。著名诗人王勃在19岁时写下了《滕王阁序》;李世民在18岁时任军队的总指挥;马克思在17岁时写出了富有哲理性的文章——《青年在择业上的考虑》;恩格斯在19岁学会了IO种外国语言;列宁在18岁时投身俄国的革命等。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青春期更是非常短暂。愿同学们健康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华!练习:
1、关于男生的遗精与女生的月经,下列看法对吗?为什么?
2、遗精会失去身体的精华,伤身体的元气,应该尽量制止。
3、月经是不净的,来月经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境讨论:
面对以下情境你会怎么办呢?
1.你的好朋友对你说:“我觉得自己喜欢上了一位同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会给他(她)什么建议? 2应该如何做好青春期的自我保健?
第三篇:三生教育与心理教育
引
言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自杀、他杀、犯罪等现象的不断增多,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道德滑坡问题,也有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问题,因此,本论文将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视角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多研究和探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解决现实的困惑,很少探究产生这些困惑和行为的深层次的原因,不能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生命长河中去思考,这样就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行为”和所谓的“近视”问题。
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精神气质的存在。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生命的整体,通过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按照生命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进行,以增强生命的完整性,丰富生命的内涵,充实生命的价值。因此,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新的视角从理论上寻找一种支撑,从实践中探索一条新途径,从而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生命成长、生命意义的界定
(一)理解生命
目前,人类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生命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方兴未艾。无论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多利”克隆羊,还是自然科学的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随之又派生出了生命伦理学、生命法学、生命美学、生命教育学等边缘学科。不同 的理论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具有相当价值的理论观点。但在这诸多的研究中,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仍然没有一种科学的定义,不同学科在定义生命时,往往从本学科出发,强调生命的某一方面作为生命的本质。因此,学科的视角不同生命的定义也就难统一。
在诸多生命的定义中,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主要从生命的物质结构和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定义的。另一种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从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来定义的。实事上,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从生命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存在方式上认识,更重要的还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现实意义。
从生命的物质结构看,一般认为生命是指一切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维持有机体运转、生长的有生有死的生物体。恩格斯也从生物学角度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重要因素是在于与其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如果停止,生命也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解体。”[1]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这说明了生命是物质的生物体的存在,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必然要服从生物界的法则和规律。生物性是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特性,是人的生命的社会性、精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从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看,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认为“意识的根据就是生命,由于意识事实是正在体验,所以,意识事实本身就是生命存在[2]。在这里,他赋予了生命以主体认识。他认为“生命就是对意识事实的经历”[3],生命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潜在地代表包含着生命同一性的整体,同时也是我们生命延续性的根据,它根植于我们自我意识的深处。他认为“认识在任何地方都是生命的现象”,“始终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4]狄尔泰结合生命过程和生命关联的内容,不断扩大生命概念的内涵。他对的生命概念作了一个总结:“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同一性,表现为一种结构。在这 个结构中,外界的刺激引起内在的反应过程和状态,然后它们又反作用于外在。它的中心是一束欲求,它对刺激的接受和反应,直至对环境作出表象,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它对外界的反作用则是按照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运动。这样的结构标志着人的本质特征,它是生命的内核,或者说,是生命的真正本质关联。”[5]从他的分析看,“生命”这个概念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更多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国哲学家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提出了“生命冲动”的学说,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我们可以想象它是一股可见的流,它连续而不可分割,它在每一生物之中世代延续而又时时更新。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推动生命创造的是一种本能冲动。“生命冲动”既被当作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被当作一种创造世界万物的宇宙意志,它永远在变化运动和创造中,没有终止的时刻,因此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种无休无止的创造过程中,在这里,人的不息的生命创造精神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马克思在谈到人时,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区别开来,正是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6]又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此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7]马克思在这一论段中,揭示了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我国哲学界也有不同的认识,“生命作为活的有机体,它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有了‘自主能量’,形成了一个由不同的器官与组织构成的完整有机体,这些不同的组织与器官执行着不同的功能,能够主动地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进而实现生命肌体的自我生长、自我繁殖”[8]这里说明了生命与环境的关系。高海青等还认为:“动物的生命称为自然的‘种生命’,把人的生命称为自为的‘类生命’”。[9]“种生命”是指人与动物共同拥有的,它是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有生便有死的自然生命。“类生命”是指由人所创生的自为生命,是超越“种生命”的而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生命性质。也有人认为人有三重 生命,“一是自然生理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有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10]而教育界也有人把生命分为三种,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11]也有人认为生命为分四个层次,即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和超越生命。[12]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根据生命的存在的形式或生命的基本特征来探索生命的内涵。
综上所述,本论文把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从人的生命本质看,人的生命无疑即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因为人不但是人,而且是动物,是生物,是物质。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客观存在。生命从孕育那天起就有了自身的独特的生物特点,从生命的成长之日起就开始具有了不同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生命的存在意味着它的本能性和客观性,因此,生命成长将按照自然生命的固有的发展顺序和本能的冲动进行释放。从这个意义来说,人就应当尊重和关注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而这自然生命的存在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生命。
然而,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然生命的需要而活着。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仅仅由于这个唯一的然而是主要的区别,就不可能把动物的规律简单地搬到人类社会去”[13]这说明,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意识性,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的、能动的主体,通过劳动生产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不仅能意识到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他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主的选择。因此,人在满足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超越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是人的意识行为,是以抽象的形式赋予生命理性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14]自然生命的存在固然是可贵的,但自然生命本身 不具有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自然生命存在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追求自然生命之上的精神价值和理想,将其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甚至为了自己的这种精神追求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正如“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而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精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使人的生命具有了无限性和超越性,使自然生命相对进入了永恒的境界。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是社会生命的体现。然而作为完整性的生命,不仅在于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还包括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指自然生命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生命现实。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这一论断说明人的本质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也不是来自人的绝对精神,而是来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中的生命个体,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才能认识自己的社会性,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因此,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社会生命。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人与人的联系和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思想、情感、习惯、性格、理想和追求等。“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的存在方式既关联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内在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忽视人的生命及其生活的社会性,看不到社会存在、社会生命对人的自然和精神生命的某种决定性作用,就很难理解人的‘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规定性。”[16]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存在和完善精神生命的实践基础,没有社会生命也就无从谈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物质存在方式,精神生命是对自然生命的体验和理解,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中介,而社会生命决定着精神生命的内涵与价值,实现着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和无限性。三者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生命成长 只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完整统一才是人的现实生命。而这现实生命并不是自然的现成的存在,是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动态的存在。这种动态的发展变化又有着不同的生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自然生命从孕育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的生命成长之旅,它遵循着自然生命的成长规律不断的生长和不断的成熟与发展。自然生命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生产丰富和提升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进而体现整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生命成长是指现实生命在不断展开、丰富、提升、生成、成熟的过程,生命主体积极、主动的促进整个生命的全面、健康、均衡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生命成长主要包括自然生命成长、精神生命成长和社会生命成长。自然生命成长是指人的生命的生物学意义上成长,从人的生命孕育开始,人的各种生物器官的发育要经历一个从发育不完全到发育比较完全和比较成熟的过程。自然生命的这种逐步成熟过程是生命健康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促进自然生命健康发展的可能条件。这就要求人在遵循自然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来促进自然生命的健康发展。精神生命成长是指人的生命的精神性、价值性的不断形成、发展,不断丰富和提高过程。人的精神生命不是先天决定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关键。“人的世界绝对不是现成给予的,而是永远处于开放和生成之中的„„人拒绝接受既定‘事实’,他总是生活在‘远方’,生活在‘未在之乡’,生活在‘未来’的牵引之中。正是这种对理想世界的绝对指向性,变成了人类超拔自身的强大动力,引导人走上了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没有这种超越现存世界的对价值理想的追求精神,人类就失去了希望的召唤,而这一切的丧失,将是人性的彻底沦丧。”[17]也正是这种精神生命的追求,使人成之为人,区别与动物之所在。“人的生活意义的全部在于人的精神的高贵性,是精神给予生命以崇高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给予关系是不能被颠倒的。[18]社会生命成长是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不断超越和提 升,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过程。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19]人的社会生命成长是受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是开放的、是无限变化发展的。因此,社会生命成长必然具有了它的无限性和开放性,对个体而言,都会有不同的社会生命成长的经历,这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社会生命的内涵,有多少个自然生命存在,就会有多少个社会生命的风采。
(三)生命意义
生命成长不仅在于自然生命的内在动力所驱使,更在于生命的社会性成长和生命意义的追寻。追寻生命意义是生命存在的最主要的向度,正是生命的意义决定了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发展的方向,也是人优越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意义是人的生命机能、生存张力、生活意蕴的自我体验、自我觉解,亦是人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生存世界的‘人化’属性的领悟。如果说物质和精神是人的生存的两大要素,能力和信念是人的生存的两大支柱的话,那么,意义则是使人的整个生存得以维系和升华的生命之韵和神趣,甚至就是人的文化社会生命的内涵和底蕴。”[20]狄尔泰认为:“生命的历史意义应当从生命范畴中表现出来,不能用人的本质以外的东西或者意向性的对象关系方式去理解具体的人的本质,体验具有另外的价值;一切在生命中的体验都有意义的,不仅生命的发生过程是时间上的流动关联,而且对这种时间关联的体验也具有理解生命的意义”[21]他认为,“意义”在根本上是人的生命的表现、释放和体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人的生命价值也是在不断追求生命意义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和提升。“人是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22] 因 此,生命的真谛就在于生命意义的追求。生命意义不只在于生物体的“活着”,而应是生命的健康的发展,不仅要创造,还要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质量,追求超越生命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和重要性,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泰勒认为人应当过有意义的人生,“它必须是一种有目标的人生——这目标不是我们碰巧满意的随便哪种东西,而只能是真正高贵而美好的那种目标。而且,这种目标事实上必须是可以达到的,不能永无止境地求而不得;它还必须是延续性的。最后,这种目标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不能由外在强加于我们。总之,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只能是那种不断创造的人生。”[23]艾慕士认为:“成长乃是朝向知性的、道德的、社会的与美感的生活目标。在这些经验面相中的意义成长,以及它们之调和而成一连续的个体生命,赋予人类生命的品质与优越,也是人类存在唯一理由。”[24]马克思认为,人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于物质生产的需要,这并不是人的生存根本目的。在他看来,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超越性,能够超越一定的时空局限把握事物、人生发展走向,马克思称作是“作为目的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25]这是人类追求自我发展的必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进而实现了生命意义与价值。“有意味的生命——不止是幸福或有意义——应该追求一种目的,我们选择这个目的,因为它超越个人福祉的目标。我们的理想起初可能源于自私的利益,但最终是造福于他人的,当我们为这样的理想而创造、奋斗时,我们就获得了并且也感觉到了人生在世的意味。对我们来说,这种生命模式是自然而然的。它所需要的,是人类高度发展的智慧与想像。”[26]这些说明,生命意义在于其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奋斗中实现其人生价值和意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存在是意义的存在,意义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于人来说,生命具有绝对的意义,无论是人类的群体,还是人类中的个体,失去了生命,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没有了生命就没 有了社会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意义。因此,生命存在“首先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人体生理运转和新陈代谢必须正常,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等是健康的,否则,人的存在就会有困难甚至毫无意义。”[27]基于这种认识,人的生命和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没有了生命健康也就没有意义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生命意义的追求在于健康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提升与完善。
二分析现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漠视
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生命成长,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的。而教育活动又是建立在学生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引导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教会学生珍视生命,理解生命,体验生命,丰富生命内涵,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与生命意义的超越。然而,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漠视生命成长及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内在需要,表现为“近视” 和“短期行为”。
(一)重视学科的普及性,漠视生命存在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教育界空前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的工作的新亮点,哪个学校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那就意味着学校的理念不够新,没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那就是校长不重视,在各级各类评价中,学校就会缺项,是硬伤。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无不开设心理健康课,校校都有心理咨询室,每校都有专任心理健康教师,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的繁荣景象。可实事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有待于科学评价和以实事求是态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关注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促进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永恒追求。或者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生 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核儿,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育才有了他们事业的崇高。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在于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28]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成长,解决生命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然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如此。由于受到受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被异化,追求形式主义,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搞标签式的普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达到检查的标准。咨询室设在校长室的旁边,以视重视,专任教师大多是校医或没课的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和各学科课程没什么不同,全体学生上同样的内容,采用同一种方式解决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完全陷入学科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学科的普及内容,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关注是生命自然存在的状态和生命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而每个个体的生命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这种只强调普遍适用的规律和模式,出现了只重纯粹知识的传授,漠视生命存在,无视生命成长的规律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要用“一刀切”方法解决生命成长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在纯粹认知的和抽象逻辑的知识传递、讲求经济、效率、秩序的技术理性规训的遮蔽下,个人的自然需要、对自我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与感受等等渐渐被排斥于主流的教育理论话语之外,加之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教育自身的场域逻辑的强行介入,教育为‘人’而存在,并作为个体生命自然的舒展、生命的动感和勃发的生机与活力的具体展现形式,就更加难以寻觅其踪了。”[29] 这种教育中,人们关注的只是实用层面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等操作性的东西,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道德、信仰和人格等生命本身的关心和爱护,实行“短、平、快”教育策略,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压抑,人格的扭曲,生命的异化,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生命成 长中的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更多的困惑。
(二)注重“心理和行为”辅导,忽视生命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关注的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成长中的生命力量,在丰富的感悟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可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生命困惑,单纯理解心理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追求“短期行为”效果,出现了“近视”现象。在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总结和汇报中,经常以数字来说明,解决了多少学生心理问题或有了什么样的转变。然而,这种所谓的“转变”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帮助,是一个复杂生命体验过程,没有真正的生命体验,就不会有真正的“转变”。“生命成长需要生命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自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30]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是一种自我感悟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使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奴隶。要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将生命体验与学生生活世界相结合,只有在生命的视野中,人生的体验才是丰富的、多彩的、充满激情的。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他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31]生活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它是从“心理”侧面反映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与教育目标协同一 致。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真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命,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人的体验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体验注重与感性个体生命、个人的生存实践的内在联系,在体
验中,体验者可以对当下具体的生存处境有所超越,而生成一定的人生意义”[33]离开生活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是违科学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生命、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真实的生命。学生只有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才能将获取的经验和感受自觉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育方法简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人的本性出发,促进人的本性发展。而人的本性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发展,也就失去生命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才使生命有了意义,才使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是生命冲动,创造是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然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甚至让学生迷信于教师的讲座与辅导,教师很难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那种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整齐划一的均衡发展,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使成长中的生命变得单
一、僵化、压抑和萎缩。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生命,但不是停留于生命。“教育应以人的生命活力为起点,但又不止于原始生命力。因而,基于生命本原的教育,既要克服理性主义对人的外在塑造,又要反对生命力的过分夸张。教育应基于生命活力的原初创造性,进而企盼由人的生命冲动向精神创造追求。”[35]这里说明,教育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追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发挥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让生命在自我成长中培育精神力量。柏格森认为“对于有意识的命来说,要存在就是要变化,要变化就是要成熟,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36]创造是生命的本质,人类 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其成长过程不是简单的生命延续,而是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从属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生命成长的这一规律,发现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而这种内在的创造力开始只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力量,这种潜能只是人的发展的一种能动因素,这种能动因素要获得现实的生命力量,必须依赖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37]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人的生命成长角度去开发人创造性,激发生命创造的冲动,依靠生命自身潜能实现生命的突破和超越,使人的创造潜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价值。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行现教育的弊端损害了身心健康,造成生命扭曲
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弊端对学生生命成长带来了一些问题外,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看,对生命个体来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健康发展,导致了人的生命完整性的破坏和人的生命价值的贬损,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生命扭曲。而现代社会,赋予健康新的含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了生命健康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健康存在,还在于心理和社会性的精神生命的完满状态。生命健康,应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均衡的发展状态。自然生命的正常发育、成熟是生命健康存在的前提,而心理健康是精神生命健康生成的核心,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要条件。
现行教育对学生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漠视生命,造成了学生人格缺陷。现行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关注考试、分数等,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受到压抑,致使学生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造成了学生人格上的缺陷。表现为个人意识与社会角色相分离,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相分离,个人与所生活的社会、与他自己相分离,人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完整 的个人,而是片面的、被分裂的东西。哲学家古斯塔夫·米勒指出“人在唯科学主义思潮中被遗忘,他充其量只能消极旁观,无所作为,而且也只能精通外部价值。一个头脑灵活的人,仅在狭窄的物质活动的范围内是积极的,而作为一个有创造性个体则是死的。”[38]“人格精神在抹煞个性的技术至上意识中消失,人正在失去最主要的东西——自己唯一的人格,他可以随便地、顺利地被任何一个人代替,被如此千篇一律的、清醒的循规蹈矩的人,完全受机器肆意支配的人所代替。一切活动,甚至人的命运都计划好了。”[39]《学会生存》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
[40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因此,人感到生命意义的失落,感到没有归宿,感到压抑、孤独、焦虑、苦闷、无依托感和无归宿感。漠视生命的存在,人格被扭曲。
其二,缺乏生命体验,导致学生情感匮乏。远离生活的教育,要么只重知识内容的灌输,要么只重形式的发展,将学生当作理性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情感在生命成长和发展中作用,将生命成长与情感体验隔离开来,进行着无“内容”的教育。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存在,无论是沉沦还是上升的、非本真的还本真的、伪造的还是原版的,都有三个普遍特征:(1)情绪或情感,(2)领悟,(3)语言。领悟和语言的存在方式既有理性的方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单就情绪而言,人不是简单的‘具有’情绪,而是在情绪中生存,情绪弥漫于我们存在的整个存在场所,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时,当我们的整个存在都被这种情绪基调调谐过了,情绪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41]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感是对现实反映的主观感受,是在个体与周围世界交往中,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生命体验来自于他生活的环境和学习活动,“体验有别与经验,不仅仅有认知活动的参与,更主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带有生命的体会。当学生产生‘高峰体验’时,他们的 整个生命历程和对事、对人的‘理解’都卷入体验中,因而,这种体验是直达人的本性的洞察方式,往往快速地提升人的境界。”[42]远离生活内容的教育,没有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是为了分数、加大训练的力度,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与体验,学生体验的只是紧张、焦虑和恐惧。缺乏生命意义的教育剥夺了学生体验生命情感的空间,生命体验的匮乏使学生变得更加孤独、悲观、失望和无奈。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严重者形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造成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迷失。
其三,忽视生命的创造力,压抑了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人的生命价值在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历程中是不会自发显现、自发实现的,它要靠主体的生命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发现、去追求、去创造。要充分挖掘生命的自身力量的潜力实现生命精神价值。而现行教育忽视生命主体性,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使人的发展失去了生命根基。生命的主体创造性是生命力量之所在,它具有自我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力量。“教育不只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能力,也不在于简单获得社会的外在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将这些外在规格内化到自己的内在精神之中,形成一种肯定自身、确定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安身立命之‘力’。”[43]这种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人的主体性是人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内在动力。“马克思肯定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聚集各种有效资源为自己服务,不是被动地依赖自然界的赋予,也可以说,人在与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外部世界对人来说成为实在的、有价值的存在,同时,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展示着人的力量,‘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
[44]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现行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整齐划一的均衡发展的要求,使人失去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被动、消极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力受到了极大的太压抑,影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热情。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关系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学校教育实践者,都十分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生命教育问题,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趋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命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直面人生命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学校教育范畴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要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生命健康发展。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操作上基本停留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帮助的层面上,很少直达人的生命成长和生命意义的生存层面,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出了“短期行为”和“近视”现象,解决不了学生生命成长中出现的生命困惑,不能解决在生命成长中寻找自我成长的生命动力和源泉。因此,就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人本身,是生命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涉及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主动发展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而人既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又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整体生命观为出发点,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崇高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 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回归生命、直面生命、珍视生命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义和天职。
生命个体不是自然完其成长过程的,生命在成长中需要成长的资源,而心理健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寻找解决生命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困惑和发展中的不完善性问题,挖掘生命自身的生命力量,实现生命意义的追寻。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实事上,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则能促进其成长;否则就会阻碍发展的进程,导致心理缺陷。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生命追求。
(二)心理健康是生命成长的本身内涵
教育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是一种进步,是一种觉醒。心理健康教育也必将从生命视角来认识生命,关注生命,关注生命成长的整体发展的历程。而生命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的自然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精神生命是生命成长的核心。精神是人之为人的灵魂性的东西,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心理健康属于精神范畴的,属于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心理不健康不仅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精神成长会发生困难,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危机。心理学家哥尔德斯坦认为健康就是一种价值,一个要实现自己的本质,就不能不在病态和健康之间做出选择。他指出:“在强调选择健康的重要意义时,我们所说的健康不是指那种单靠自然科学方法就能理解的客观状况。它宁可说是一种一个人怎样看他的生命价值的心理态度有联系的状况。‘健康’于是表现为一种价值;它的价值是由个人实现他的本性的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至少在他看来是重要的程度——所构成的。”[45]人活着就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人活着需要一种东西来支撑我们的生命,这种支撑会鼓励人们不断去追寻新的生活目标,使人的生命有了幸 福感,生命便有了意义。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帮助人们寻找快乐,寻找自信,帮助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过程。马斯洛认为极度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有更高级的需要:“实现他们的潜能和认识并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不是力求补足缺失或努力减少紧张,他们的目的是扩大和丰富生活经验,在现有的生活上增进快乐和欣喜。他们的理想是通过新的、挑战性的各种各样的经历增加紧张。之所以如此,因为他们有成为具有完美人性,实现他们全部潜能的‘超动机’。这个动机是‘特性的成长,特性的表现、成熟和发展。总之一句话:是自我实现。”[46]自我实现是人生命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也是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的一种追求和渴望。有人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并不是消极地维持正常状态,治疗、矫正和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一门学科,而是有意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于现在,朝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的挑战和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47]因此,心理健康是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动力和驱向,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才能体验到人生存的意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证他的精神生命的健康,而健康的精神生命是实现人的整体生命价值的前提和保障。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生命成长的自在的内容,是生命成长的本身具有的内涵。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生命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应该成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标准应当是:人的生命整体健康状况和它在促进生命成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否从指向现实的和当前开始指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能否对学生生命的终身发展发挥了作用。从生命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挖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新思考,也是一 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为根本目标,或者说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历史使命。追求真实生命的存在,关注生命成长,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更新人的生存方式,使作为生命体的个人能勇敢面对生活,面对问题、面对困惑,自我更新,自我创造,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这也是人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维护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充分激励和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与健全人格培养,充分开发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其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开发潜能,在未来生活中以达到真正意义上自我实现。这些基本任务都将为学生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了学生现实生命的生存和成长状况,进而还将不断促进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现代教育中,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中的作用也凸显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生命意义视角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四、实现生命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建构
尽管新的课程改革,将会不断改进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这些问题和弊端所带来的影响还会长期存在,它不仅影响现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未来 生存的质量,甚至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仍然会出现学生生命异化和生命的贬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和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必须科学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新途径。
(一)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生命这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更高的追求就应当是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存在。“生命意识是人对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机制的总体认识与把握。”[48]也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把握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理解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握好生命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教育在唤醒生命意识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现实中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存在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的存在,而自然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也就无从谈起。漠视自然生命的存在,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也只能是片面的,不是丰满的,学生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教育者的“代言人”。生命的宝贵在于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珍视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珍视他人的生命。现实生活中,学生自杀、他杀现象时有发生,这里虽说有其社会、家庭教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校教育的漠视生命存在的结果,是学生无视生命和生命情感体验匮乏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反对现行教育中无视生命,把学生看成是抽象的物或是知识的容器,要关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存在,要关注生命完整性的发展,要从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要把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统整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将学校的课堂教学、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以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为主题,教育学生珍视生命存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回归生活,体验真实生命
片面追升学率,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使学生情感体验单一,原本拥有的青春与活力的成长中的学生,却变得“未老先衰”,缺乏生活热情,心中没有阳光,体验不到生命成长中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生活世界才是生命成长的地方。“生活是人在自然与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49]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杜威也指出,“儿童本能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50]回归生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是趋势,“对‘生活中的儿童’的教育只有回到他所处的‘生活世界’中去才对他的生存和发展有价值和意义,[51]才能使每个人成为‘人’”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注重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教育,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达到一种心灵的愉悦,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体验离不开真实生活,体验是一种体会,是一种经验,是亲身经历。“体验是通过身体力行来进行的,也可通过心理移情来进行。把自己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情景,或设想自己处于某种状态而产生特有的体会。”[52]只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才能有丰富的生命情感,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视生命。“体验不到生命活力释放的快感和意义所在的人,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表现;而愈是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人就愈会热爱生命并使生命表现出最大意义。”[53]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解决学生心理矛盾问题,还能通过心理体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使生命得以健 康成长与发展,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人的生命成长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帮助,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进入“角色”,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体验到生命成长中的丰富情感。情感又是在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验心理学认为,“与认识因素相比,情感体验主宰着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自由;而体验使人的情感世界日趋丰富,走向成熟。因为体验不仅是‘忍受痛苦的能力’,而且也是‘心理上战胜情境的能力’。”[54]刘济良认为:“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 [55]由此可见,个体的精神、知识、价值观念等都来自他的生活世界,其生命的深度与生活的深刻的体验直接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命世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体验网络。让学生回归到真实的生活角色中,体验自己是家长的孩子,体验自己是学生,体验自己是别人的朋友等生活角色和生活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强化学生的各种角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经验,也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三)尊重生命主体,发挥生命的创造力
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的主体。只有尊重生命,才能让生命在自我体验、自我认知中主动成长与发展。尊重生命是发展生命的基础。尊重生命主体就是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主体能否积极、主动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关键是生命的主体性是否能到了尊重,个体生命在教育活动中是否真正处于主体的地位。尊重生命主体就是尊重生命存在现状,尊重生命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生命自身力量,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在现实教育中,人的生命只被当作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需要改造的客体,生命主 体的自我创造能力被扼杀,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被异化。尽管现在的教育改革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现实教育实际上还是远离生命的自主性活动,统一教育模式,统一教材、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方式等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耗散了生命活动的强大动力,抹杀了生命活动的核心因素,损失了生命活动的高效性——生命的创造力被贬损。“比分数刺激更强有力的推动力来自生命内部,来自人的文化的、创造的追求所激起的人[56]的情感和悟感”而关注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要从尊重生命主体开始,相信人的生命都有具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人的生命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更多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创新,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自我实现就是人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潜能,使自己日趋完美。而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些充分发挥了潜力,[57]已经走到或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的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活动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命,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能力。主体性教育理念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58]
尊重生命主体性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的创造的本质。“创造的本质内涵是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而这种内在的创造力开始只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力量,这种潜能只是人的发展的一种能动因素,这种能动因素要获得现实的生命力量,必须依靠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59]作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创造潜力出发,创设教育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情境,使人的内在的精神蕴涵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教育应致力于催发生命冲动向精神创造追求,在促进生命之间、生命与情景之间的 交互感应和生命与心灵的对话中焕发勃勃生机,在多维度的相互支持的关联中伸展生命的张力,涵养生命的性灵。”[60]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开发人的创造性,激发生命的冲动,实现生命的优化与超越。因此,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积极、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学生体验被尊重、体验快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生命活力,从而不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不断获得创造的巨大动力,实现生命成长的无限活力和激情。
结 语
生命是可贵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成长过程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是不可以用来实验的,教育应该承担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的使命。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漠视生命的存在,生命被异化,人性被扭曲,生命价值被贬损,迷失了生命意义的追求。而本论文试图用全新的思考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生命意义的视角,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成长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以求得补救现行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生命成长和生命意义的问题,通过生命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进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是的独特的作用,在理论层面也进一步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对象,在实践层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为实践者提出了新挑战,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意义的价值,还有待于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本论文也想尽述生命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但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论述没能详尽、深刻和全面。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全新的理念,面对生命,面对生命成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的丰富性,发挥生命的巨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从而使自身的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生命意义不断超越,最终使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人生。
注 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56.
[2] [5] [21]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4,116,113.
[3][4]转引自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5,114.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5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6. [8][9] 高海青,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3,36.
[10][16] [20] [53]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7,202,347,316.
[11] [12][17] [48][ 55]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57,170,4,274. [13]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M].336.
[14][22]高青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8. [18] 薛晓阳.教育研究[J],2003,(3):30.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5页。[23] [26]转引自[美]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122.
[24] [44]转引自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73,5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
[27] 王文科 .生命选择权扩张与人的生命诠释[J].理论观察.2001,(5):35 [28]引自王琪,刘春芸. 生命是教育之本—一种面对生命的教育感知[J].人民教育,2003,(8):8.
[32]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 构建[J].教育研究,2001,(2): [3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31] [50]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0. [49] [51] [52] 郭元祥. 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46,40,166.
[30]王琪 刘春芸.生命是教育之本—一种面对生命的教育感知[M].北京:人民教育,2003,(8):9.
[35] 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21. [36]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3. [37] [42] [59] 吴安春.德性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7,197,147.
[38] [39]转引自武斌.人格选择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4. [40]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4.
[41]转引自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8-119.
[43]甘剑梅 .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23. [45]转引自武斌.人格选择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212. [46]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
[47]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10):73 [54]转引自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 [56] 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性评价导致的可实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J].教育研究,2004.(12):10. [57]众心.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J].中小生心健康教育,2004.(6):1 [58]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14. [60] 燕燕.人文教育理念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4.(8):27.
参考文献
[1]尚新建.重新发现直觉主义──柏格森哲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马克思主义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8]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0] 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美]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 高海青,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 郭元祥. 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 吴安春.德性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薛晓阳.希望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徐英.新世纪教育启示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23]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2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8]许惠英.人格教育论──青少年的人格培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9]武斌.人格选择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0]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32]贺淑曼,蔺桂瑞等.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33]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34][德]格奥尔格·西美尔.生命直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5][英]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思想方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英]亚历山大·罗伯逊.贪婪──本能、成长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美]马斯洛·洞察未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8]孙翠宝.智者的思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维方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9]姚全兴.生命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0]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41]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2]温元凯,舒泽之,余明阳.创造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陆炳炎,五建磐.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目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4]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4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上,下)[N].教育文摘周报,2002.8.28,2002.9.11.[48]冯建军.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3):25-29.[49]朱志勇,甘宗郊.马克思审视人的本质的双重维度[J].社会科学战线,2004,(3):17-21.[50]唐坤.马克思主义人学新探五题[J].江汉论坛,2003,(12):94-97.[51]赖金良.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J].哲学研究,2004,(5):17-24 [52]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1-5.[56]陈云恺.论培育人性的教育[J].教育科学,2003,(2):1-3.[57]代建军.教育的生存职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8-11.[58]甘剑梅.论“关心”的教育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1-5.[59]汪霞.从教学的缺失谈课堂的革命[J].教育科学,2000,(3):25-27.[60]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26-30.[61]白明亮.“教育存在”的本真追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44-47.[62]李建会.生命本质[M].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63]田春利.论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12-16.[64]周燕.评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在中国的移植与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2003,(9):50-54.[65]张大均,吴明霞.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27-31.[66]吴增强.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1998,(1):42-47.[67]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J].1998,(1):48-53.[68]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3):58-61.[69]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59-62.[70]石国兴.关于心理健康双维标准的探索[J].教育科学,2003,(3):62-64.[71]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研 究,2002,(1):40-44.[72]张向葵,丛晓波.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J].人民大学复印资料(B4心理学),2004,(4):75-81.[73]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7):19-23.[74]范中杰.关于中学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1,(6):56-58.[75] 王文科.生命选择权扩张与人的生命诠释[J].理论观察,2001,(5):32-37. [76]王庆坤.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思考[J].教育研究,2000,(8):19-22. [77]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11-16. [78]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2):11-14.[79]郑逸农.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J].2003,(3-4):64-65.[80] 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26-31.[81]王传旭.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3,(4):86-89.[82]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7):67-71.[83]方建华.中小学心理辅导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5):47-49.[83]时盛荣,赵支援.“主体·生活·体验”育德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4,(3):56-57.[84]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4-8.[85]常志强.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2):14.[86]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10):69-75.[87]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56-60.[88]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31 [89]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4):33-37.[90] 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性评价导致的可实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J].教育研究,2004.(12):3-10. [91]崔景贵.现代人性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7):43-47.[92]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2004,(7):55-59.[93]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5-78.[94]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笔谈)[J].教育研究,2004,(5):35-41.[95]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23-26.[96]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道德教育,2003,(3):1-5.[97]王鉴.课堂重构: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98] 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19-24 [99]李现平,阎保华,王玉衡.终身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发展[J].2002,(3):10-13.[100] 燕燕.人文教育理念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4.(8):27-31.[101]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后 记
我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这个论题,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赶时髦,而是在工作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但是对整个论题构思并不成熟,甚至在写开题报告时也没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开题时,在导师赵宏义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下,才毅然决定完成这一论题。
正当我准备启笔写论文之时,家父病重,为了不影响正常毕业论文答辩,又不想因为写论文而耽误女儿应尽孝心,我时常白天护理父亲,晚上构思或写论文。这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为难忘的日子。我体验和感受着真实的生命在与死神的较量,同时我又在思考着生命的真正存在的意义。理性的思考和真实生命存在的体验,每天都在敲打着我的心灵,我体验着生命中最深刻最难忘也是最痛苦的情感,就在我的论文即将收笔之时,也是我失去世界上最亲最爱的父亲之日。我把对父亲的深深思念都溶进了我的论文的字里行间,其中滋味只有我能体会,写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对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意义的最高境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人的生命只一次,人不仅要珍惜生命,更要把握生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能够主宰的只有生命存在的状态,生命成长的过程和生命发展的方向。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生命存在状态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教会成长中的学生要以健康的心态守护生命的本质不被异化,提高生命质量不庸俗,创造生命价值不低劣,以实现生命境界不世俗。选择和完成这篇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次自己与心灵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是一次精神升华和灵魂的考问的心路历程,是一次艰苦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反思的过程,它经历了无数次的肯定和否定的过程。
这篇论文的写作,浸透了我的导师赵宏义老师的大量心血,赵老师的严谨与敏锐,学业上耐心细致的帮助,论文指导中的画龙点睛的点拔,心理上的及时鼓励与期望,使我有力量、有信心完成这篇论文。同时,感谢开题指导教师杨兆山教授和盖笑松老师给予的指导与帮助!这些都给予我智慧和思想基础,这是我一生都应当珍视的宝贵财富。
能够重新回到母校,又能受到教科院诸多学养深厚的教师思想的陶冶,这是我生命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给养补充,是开启生命智慧的一次新的体验,实现了我多年的内心渴望,也弥补了我心中的缺憾。无论自己在学业上能否取得的进步与发展,就这一点也足够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了。
在我完成论文的这段时间里,得到了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安心专注于思考与写作,对所有关心我的领导和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更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孩子给我的全力以赴的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生命就会失去意义。我衷心地感谢所有的关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谢谢你们的关怀和情意。
作者 2005-5-15
第四篇:快乐与成长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有着太多的理由,它们一片一片和在一起,成为一丝长线,牵住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成为多彩、永悦的春天!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我们的人。因此,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我们的人努力地活着。不要当人去楼空时,再懊悔、惋惜时,还来得及吗?生命诚可贵呀!其实,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你可曾想过,爱自己的人有多少?他们为自己付出多少?他们给予了自己多少?当我们不爱惜自己时,可明白这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要让多少人为自己流泪?
有一件真实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边:今年暑假里,我的一个学生的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时不小心摔死了,因为这个开学那几日,他变得非常的孤单,神情恍惚,仿佛失去了自己,整日沉默不语,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常常看到他落泪的样子、哀伤的神情。是啊,他的家庭失去了支柱,漫长的人生路他将如何走下去?遇到挫折,他能否坚定地站起来?谁来给他的生命延续给予保证?……我不敢想,真的不也想。但值得欣慰的是,在亲人、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收拾悲痛重新站了起来。这个逝去了生命的家庭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如此的重要。我要庆幸,我们都要庆幸: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还有这么多爱自己的人。生命,牵系着太多的灵魂和血肉,包涵着太多、太沉重的爱,我们要在风雨中坚定信念,才能做到“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一个人这一辈子难免有些小病小痛:上火,多喝水也就过去了;牙疼可能是因为上火;打鼾也就是个人生活习惯的问题;痔疮不过是小毛病罢了。这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无大碍的小病小痛,也许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再也引不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兴趣,很多人甚至任由它去,只要不妨碍正常的生活,就由它自生自灭吧。但是,这些在您看来“理所当然”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极大的健康危机,只有珍爱生命者才能让这些隐藏着的烦恼离我们远去。
一次的偶然的机会,我在医院里曾看到一个生命的落幕,一位奄奄一息,弥留于世的病人。当时,她躺在床上,寂静得如同一颗夜幕里的星星。她的双唇微微张动,却说不出一句希望的话语,目光中流露出的渴望挡住了病态的呆滞,她慢慢伸出双手想要抓住什么,却实然一下子像吊着什么重物似的滑落下去了……她要死了。那一刻我的心猛然间一凉,那时那刻各种耳语她已不再闻,一张张亲人的面孔也已看不清了,然而她还是努力挽留住自己的生命,即便已经是虚幻、孱弱了的生命。
从这种生与死的临界点,我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由此,我想到了秋风中飘落的黄叶,在它们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旺盛,却走向了归根的季节,然后在冬的泥泞中,结成了坚硬的壳,守护着曾经有过的美丽,以等待明年的绿意从容。
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落叶可以重获新生,但人生的四季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穿梭,却不能像落叶那样等待绿意,是不能周而复始的。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追求破茧成蝶的过程,而不是守侯翩翩起舞的美丽;是流星划过后的辉煌,而不是星空闪烁的浪漫。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凡琐的城市中闪动的灵魂,是热闹生活中的一曲阳春白雪。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要有两颗心,一颗化成顽石,拒绝生活中的伤悲,一颗化成爱心,珍惜身边的一切。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要为理想而执着地奋斗,而不是为了享受而去抱怨生活,而去放弃生活!
当我们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时——便拥有整个世界……
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您生命中的一点一滴,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在快乐中成长
人的一生绚丽多色,有着五味瓶的丰富,万花筒的缤纷,而我就是在快乐中成长!
为什么说我是在快乐中成长的呢?因为我从我的父辈那儿得知在他们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好去处,也没时间来玩。而现在,我可以在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同时,在周末期间还可以跟同学们出去闲逛,其实,快乐是由自己的心态而定的。
在学校,我们大家也少不了欢歌笑语,有时,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讨论着各种话题;有时,我们总是出现争执,可到了最后,我们耐不住寂寞,还是快乐的和好了;有时,我们总是抱怨起作业怎么怎么多。可这些都不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始终在谈论着我们中的趣事,我们始终快乐无比。
在家里,虽然没有了同学们的欢歌笑语,但是我可以从书中寻找快乐,自古有句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吧!
对于朋友之间的友情来说,我感到很幸运,能够认识这么多的朋友、同学,我感到很高兴,真是相见恨晚!部分跟我很要好的同学,我们互称“哥们”,起初跟他们聊着聊着,就发现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兄弟,好朋友。
乐观的人生是快乐的,我正是在这种态度影响下快乐地经历风雨,只有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你,才会快乐!
我走进我的“人生”剧院,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一按遥控器,童年的乐趣立即出现在大屏幕上。
童年的我,正在花丛中追风扑蝶,享受纯真的味道;童年的我,正在陪弟弟玩着“过家家”;又是童年的我,无忧无虑地跟伙伴追逐玩耍,品尝友谊的咖啡……追逐蓝天白云,让欢笑随之飘动,又如一匹匹脱僵的野马,狂奔在草地——这就是童年那一曲不变的乐章。当我沉浸在童年的童真中,却为一幕深深自叹,怎么了?其实童年并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它就像月儿一样,也有着阴晴圆缺。瞧,我因玩耍将邻居家的花弄枯萎了,正接受着处罚……
我按了一下快进键,看到成长中的我。
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有盏小台灯还在跳跃,写字写得太快而发出的“沙沙沙”声,回荡在这孤寂的夜里。瞌睡虫已爬上眼皮,在我的眼睛里戏耍着,好重好重。这不得使我磕磕碰碰地走向洗手间,往脸上泼了一盆冷水。回到屋里,看着桌上那还有一尺来高的作业而哀声摇头。不写,明天铁定是一顿臭骂,老师的斥责,妈妈的嘲讽,同学的讥笑……哎,没办法,你只
得硬撑到底。若不是今天稍偷懒了一会,也许现在应该不会如此狼狈,起码要比现在好点。可是,我是一个孩子啊,“玩”是我的天性,也是自由。可是,为了这一时的快乐却要换来难咽的苦果,怎么办?只有自己受着了。
俗言:“小马过河,河之深浅需要自己的尝试”,而成长的路也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在一点一点的长大中,我不再跟以前一样小孩子气,知道了许多人世道理,懂得谦让、扶持和朋友的真正价值。长大了,更让我对“书”有了一片痴情,不管到哪,口袋里总装着本书。在遭受挫折时,保尔那不畏困难、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敞开脚步,奋力去闯;在苦难时,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艰苦,自己这点又算得了什么,更是闯过了重重险阻。在接下去的成长旅途中,我就像帆船一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写上了我成长的圆满结局。
是啊,长大多好啊,可以帮父母分担更多的事,让自己在成长中收获知识、朋友、乐趣!
我走出剧院,满脸灿烂的笑容,可以赛过阳光的妩媚,花儿为我摇摆,溪水为我歌唱,成长是多么快乐!
我成长,我快乐!《成长的快乐》
“呼呼…呼呼…”呼啸的北风拂窗而过;“沙沙…沙沙…”连绵的小雨翩翩舞过。所有的声音都那么有韵律,随着这“呼”这“沙”的韵律仿佛渐渐打开了我沉睡已旧的心门。
繁华败落,春去秋来,我送走过了无数的冬天,迎来了无数的春天。然而,在这一送,一迎,一迎,一送中,我渐渐地走向成熟。记得那些天真纯朗的笑声;熟悉那稍粗却嫩的嗓音;期盼那淳厚而阳刚的声气。
我成长着,快乐积累着…我成长着,烦恼堆积着。年龄越来越大,烦恼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
是啊!好久没痛看一晚电视,好久没痛玩一次电脑,好久没痛聊一次闲天,好久没有痛打一次篮球…… 好多个好久,渐渐就积累成为好多个烦恼。“已经初三了,马上中考了,你就少玩一会儿吧!等考上好的大学有了好的工作,你再玩也不迟啊!”这是母亲经常念在嘴边的。那么试问,考完大学是不是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找个好工作呢?找到好工作是不是又要努力工作,好尽快成家立业呢?成了家,立了业,那么是否……
好多个是否,好多的疑问!
走在街上,忽然停住脚步,望望这个繁忙的城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穿梭不息。忽然有一丝丝感悟。城市的忙碌是不是也会带给城市烦恼呢?或许吧!不过这样的烦恼又换来了什么呢?是啊,换来了许多。从一个乡村演变为小镇,从一个小镇演变为一座大城,现在成为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大城市。
是啊!城市也在成长,没有一天停歇脚步,最终它获得了发展,获得了重视……
回头离去,转身的瞬间想到一个天真而幼稚的问题----那么我呢?我这个忙于,苦于,怨于,恨于学习的学子呢?刹那间,一切变地明朗起来,人们脸上不再挂着失败,不再挂着不情愿,而是洋溢着快乐的气息,那是一种生活,一种成长,一种收获的快乐气息。
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凝视天花板,回想自己的过去,回想那学习中的苦,学习中的挫折,不禁感到欣慰起来,感到能为战胜他它们走到今天而开心,自豪。
顿时,我心生雀跃之感,为成长而开心,为成长而快乐,为成长而自豪,我感谢成长。
是成长让我品味了15年的苦,是成长让我认识了15年的苦,是成长让我领略了15年的苦,是成长让我战胜了15年的苦,是成长让我15年的苦摇身一变,变成了15战胜它们的自豪与快乐。
成长……快乐……成长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烦恼每个人的必有之物;快乐,每个人都拥有的烦恼的最终产物……
《成长的快乐》
成长的快乐,是咖啡那深厚的韵味.成长的快乐,是果冻那宜人的滑润.成长的快乐,是海洋那舒畅的广阔.成长的快乐,是绿洲那勃勃的生机.青春哗哗而来,哗哗而去。岁月的轮回,一转眼变到了。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小孩,少年,青年,老人……那是人生的一个个阶梯,也代表了一次次的成长,一次次的学会,一次次的看透。
快乐是人人都渴望的心情,但他们都不知道,其实他们都拥有,没有快乐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快乐对于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催生剂,也只有快乐能充实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烦恼只有快乐,那我可以说那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有黑就有白,有黑暗就有光明一样。快乐和烦恼是2个灵魂,只有当一个灵魂照撤另一个灵魂的时候,才能真正飞升到那唯一的美好。
成长中的快乐——你是否错过……
当00:00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张大了一岁。“张大了,要乖哦。”曾经的话语时时在耳边响起,那么熟悉,而又那么陌生。对呀,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那个总会哭泣的小孩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许许多多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弥补,去挽回,也学会了如何去学会满足,学会宽容。而这是值得我们快乐的,因为那份执着,那份僵持。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许多知识,学海无涯,知识太多,我们学不完,所以便有了那份追随,想要知道更多,想要学会更多,那也是快乐。知识时时充实我们的生活,也只有它能带给我们不曾有过的满足,像得到糖果的孩子那样得满足。我们有我们的理想,有值得我们紧握的璀璨年华,我们不曾孤单。
成长中的烦恼——你是否拥有。
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成长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烦恼。但是正因为这个不足才使原有的东西更加绚丽。成长,意味着告别童年。儿时的一切,我们都那么的留恋,那么得回味。童年中有太多太多我们的往事,那么得开心,那么得感动。童年中有那漂亮的洋娃娃,有蛋糕,有冰淇淋,有玩具,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都曾拥有,而又想继续的。而成长,无疑把这些都给彻底地抹杀了。有得只是那一个个曾向往的梦镜和那梦醒时的恐惧。成长中,我们受到过许多伤害,但是记住一句话,感谢伤害你们的人,因为是他们教会了你一些事,懂得了一些事,而这些只有靠你自己去经历。
未来的一切像是指间的雪花,如果你不紧握,它便会融化,从指间慢慢流失,所以抓住它,不要让它留下遗憾。过去的一切像是过眼云烟,一瞬间就消失,但曾有的记忆我们不曾忘记,那便够了,不是吗?
那么留足过去的回忆,用它去照彻我们的成长之路吧,成长的脚步时时继续……
《成长的快乐》
每次回家,会看到一面墙上记录着我几岁时的身高,望着它们,似乎它向我诉说着我的成长。一个小女孩,一阵小跑到墙前,吵着让爸爸为她在墙上作下记号,再对着那根横线感叹道:“我又长高了!”
记得刚出生时,一张泛黄的照片见证我的快乐: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用稚嫩双手拎起所谓“沉重”的纸袋子,尽管小脸涨得通红,不过脸上仍挂着成功的喜悦。当然,拎东西,对于走都走不稳的我,无非是一个挑战,而如今的困难解决了,能不为自已的成功而欣喜吗?所以成功对于一两岁的我,代表着拎起袋子。当然随着成长,我也不满足于拎袋子,为考研的爸爸在夏季西瓜,也成了我的必修课。
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一个“庞然大物”来到了我家,把我吓得满屋子打转儿,但又经不住好奇的心情,便走到它的面前,踮起小脚儿,用小手按住个长方形的白色键,一个清脆而响亮地响声灌进我的耳朵,把我吓了一跳,于是,电子琴走进了我的童年。初次课,只教了“do“,兴奋地我,按着那键,摇着头,扭起身子,有模有样的自弹自唱,一副小音乐家的样子出现在琴前。当有一天,捧回十级证书时,对于七、八岁的我,我似乎又体会到一两岁拎起纸袋的成功的喜悦,也许是电子琴给我的启迪,使我童年的生活多了音符,少了枯燥。
在一次丰盛的生日会上,美丽的大蛋糕印着硕大的十字时,我有些恍然大悟:我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了,十年了,要经过人生的转折点,我该有一些改变吧!外婆走到我面前,一本印着“十岁生日快乐”六个字的书,映入我的眼帘,书为十岁的我又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读一本书,品味它成了我光线快乐。
我在成长,成长也给我带来无数快乐,每一个快乐的分子,都由成功组成。愿我一生充满快乐。
《成长的快乐》
成长,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快乐,每个人都感受过或正在感受着。成长的快乐,是最纯粹的一种快乐,有时侯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它是人的生命在不断完善时的一种欣喜,更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有人也许会问:成长难道就只有快乐没有烦恼吗?是的,成长中固然有烦恼,但“烦”只是和“乐”对比而言,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烦恼可能也是一种快乐。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早晨起不来,但上学时间定得死死的,闹钟一响我就必须起来;当然,不主动起床也可以,但只会有两个结果:被妈妈从床上“托”出来或被老师罚站。这两个结果当然是我不想要的,所以我不得不每天按时起。起初我很烦,但慢慢地,我发现沿路晨景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在我家楼下,有一个花坛,里面生长着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每当早晨我从它们身边路过,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唤醒了我还沉浸在梦乡的心;一阵阵香樟独有的香味给我提了神,走过这里,就好像感到多了份充沛的活力。在上学路上,我还要路过一个菜市场,这里仿佛是一个社会课堂,让我体会到了世间百态。看到卖菜卖鱼的菜农们,我知道了我们桌上可口的饭菜都是他们辛辛苦苦弄来的;看到辛勤的清洁工,我知道了卫生的环境都是他们创造的;看到了忙碌奔波的人们,我知道了社会的稳定与他们的敬业是分不开的……我看到的越多,我的内心就越充实。早起是多么好啊!我恍然大悟。我知道了许多我以前不曾闻、不曾见、不曾感受过的事,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通过认真学习,我知道了掌握知识的快乐;通过锻炼身体,我知道了健康体魄的重要;通过劳动,我知道了每个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些看似无聊伤神的事到头来却都让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这是否就是真正的快乐?苦尽甘来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应该是吧?不,肯定是!因为不论再小的快乐,只要能给人们一个愉悦的身心,放松的心情,那么它就一定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快乐!
《成长的快乐》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成为了一个12岁的小伙子.在这12年里发生过许多事情,有失败,有成功,有高兴,有伤心的……有这么一件事却使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每当我看到别人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向前驶去时,我就也想试试骑车的感觉。那天,我到外婆家去,闲着无聊就推出自行车,吵着哥哥教我骑。哥哥拿我没办法,只好答应了。首先,哥哥扶着车子,让我骑上去,可我一上去,车子就倒下来。虽然哥哥扶住了车子,但我还是十分害怕。终于,我鼓起勇气,慢慢地骑了起来。渐渐地,我的胆子大多了,可还是把龙头握得很紧,生怕会摔下车子。就这样,我慢慢地骑着。忽然,我感到身后轻多了.回头一看,只见哥哥正站在远处向我招手呢。我心里一慌,龙头一斜,人和车子便一起摔了下来。哥哥见了,连忙跑过来问我:“刘爽,你没事吧?”我心想:怎么可能没事,我的手好疼。那时,我真想放弃。可转念一想,起初是我自己要学的,现在还没学会就放弃,不是太没面子了吗?于是,我咬咬牙,站起来扶起车子对哥哥说:“我没事儿,接着练吧。”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在一次次失败中,我有了经验。终于,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我学会了骑车。哥哥也十分地高兴,说:“刘爽,你真棒!”我听了,开心地笑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看你如何对待了。如果是一味躲避,就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如果正确对待,迎难而上,就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成长的快乐》
快乐的童年像雨后的彩虹一般,缤纷绚丽。曾经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就像一颗明亮的小星星在童年的天空中闪烁。偶尔自己或别人提起来就引来一阵欢笑。我的童年真是快乐无比,妙不可言!
那时我刚过完五岁生日的时候。那年夏天,妈妈送我一个大红气球,上面画着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图案。只要你一放手,它就会轻飘飘的飞到半空,然后徐徐飘下,非常有趣。我总在小朋友面前显耀它。
一天,刚下过雨,我家院子里积起许多小水潭。我看见雨停了,就到院子里抛气球玩。气球在空中打着旋,我一边追逐,一边喊:“真好玩!真好看!”忽然气球落在了一个小水潭里,我连忙跑过去,捡起来一看,真倒霉,气球上沾了一大片泥水,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起上次我摔倒在泥里,妈妈把我的衣服放在洗衣机里洗不就干净了吗?我何不也把气球放到洗衣机里洗。说干就干,我马上就把气球放进洗衣机里,再按了一下开关,就听到洗衣机“啦啦”的叫。我就出去看电视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啪”的一声。我马上打开洗衣机一看。气球不见了,只有一张小红纸片一样的东西在洗衣机里。我就把洗衣机里的水放光可还是没有气球。等我清醒过来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
直到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快乐的童年,当然会有美好的回忆。追忆童年,有时会让我们捧腹大笑,有时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也有时会让我们感动地流下真挚的眼泪。
第五篇:开展三生教育 促进学生成长
开展三生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生命 生命》教学有感
普洱市西盟县新厂乡学校 杨雅玲
为了积极响应云南省教育厅的号召,我校积极开展了三生教育活动。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根本,让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的热情。因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 生命》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9课的课文。课文所在的第五组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本文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她是一个身残志坚,珍爱生命的人。作者在课文列举了三个小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展示了虽然生命短暂,但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意义,表达了她积极进取,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在这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懂得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道理,还进行了知识拓展 和学科知识整合,在教学中进行了“三生教育”。
一、让学生静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和强大。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于是,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触摸自己的脉搏,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力的强大。同时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或教学课件,让学生感受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吸毒、艾滋病等安全事故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的损失,同时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二、让学生列举典型事例,领悟生存道理。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在教学中,我先播放了5.12特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惨烈视频和地震中那些坚强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的图片。在悲惨与痛苦的回忆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活着是最幸福的事”。但是,面对无法选择的灾难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生老病死,要学会选择坚强面对,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追求健康生活。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 幸福生活的教育。由于我们所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许多村民遇到小挫折或与别人发生口角,发生矛盾时,出现了许多起村民服毒自尽的案例。于是我就让学生先从身边的这些血的教训说起,谈谈他们的感受。在孩子们的惋惜声中,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们要学会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健康成长。因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帮助中小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而关注他们的情绪健康则是维护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
总之,实施“三生教育”活动是促进教育自身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与教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重要和脆弱,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初步掌握生存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了解了生活常识,树立了生活信心,调节个人情绪,维护心理健康。开展“三生教育”活动是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真正做到热爱生活,奋斗生活,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