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经复习题1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1.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像雾关系;2.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机器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进行的,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私人劳动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因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7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来源于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
9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两权分离”过程:
①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
②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
1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12.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1)价值尺度,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延长劳动日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因为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1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形式?
1.卡特尔,一种生产同类产品的资本注意企业为了控制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在产
量、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方面达成某种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2.辛迪加,生产同类产品的股份企业为了高价出手产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联合起
来的垄断组织。
3.托拉斯,一种更高级的垄断联合股份企业。
4.康采恩,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垄断联合组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形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1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生产全球化
①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在垂直分工下,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生产环节,或零部件,或产品型号进行的分工。国际水平分工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
加。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是: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8说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生产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19资本积累导致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相对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平均利润率下降,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20.在信用体系中,信用的基本形式
(1)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形成的一种信用形式。
(4)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2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区分的依据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2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
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24.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2.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3.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25利息、利息率及变动范围
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在一般情况下,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当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就只能由社会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其周期性。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原因:①简单商品生产中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②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的唯一目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③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
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周期性:①危机阶段。作为生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生产力的破坏以暴风骤雨般的形式表
现出来。
②萧条阶段。生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企业的倒闭、失业的增加等都已停止,但是,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然困难。
③复苏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④高涨阶段。消费日渐旺盛,市场容量增加迅猛,推动着生产迅速膨胀,这
一切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
28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
依据: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此相适应,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①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②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主要原因是: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30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存由企业自己负责;
第三: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有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第四:自我约束,机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篇:政经111
论“The Chinese Are Coming”
中的中国形象
外国语学院2010级德语系 姓名:王玉伟 学号:2010202027
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第一次席卷整个中国,当中国人们的口袋渐渐涨起来,国际意识渐渐增强,思想渐渐变得开放的时候,the Chinese are coming.作为BBC拍摄的一段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从正面对中国在非洲和美洲的形象进行了报道。昔日强盛的日不落王国,貌似在中国与非洲和美洲的关系中是利益不相关的第三者,但昔日的大英帝国看到中国这个当时他的手下败将却现在在他昔日的殖民王国里寻找着一座座致富的金矿,心中有股酸味也在所难免吧。
在600年前的明朝,郑和就曾率领中国船队不远万里到达了非洲,彰显了国威,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也为中非友好作出了贡献。60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又回到了这片土地,但这一次我们不再是一个过客,在政治家的眼里这里有着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同胞们,昔日他们是将中国抬回联合国的恩人,如今我们是共同争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好伙伴;在商家眼里看来这里到处都是商机,从丰富的各种矿石、燃料资源到由于商品缺乏而提供的广阔的市场,非洲可以算是商家的理想之地。
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远离家乡来到这片大地,他们带来的是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速度”,从超大型购物中心到绵延的铁路,大西洋到印度洋,到处都是中国工人的身影,到处都是中国为非洲建造的工程。中国对老化的铁路进行了重修,为当地的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应正了中国的老话“要致富,先修路”,中国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但中国对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也给当地的野生动物带来了杀害。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是狡猾的,不可以信赖的。但中国人也是勤劳的,在小本生意上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勤劳赢得了大部分市场,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就业造成了冲击,在竞争者的眼里,中国的商人生产的产品是不安全的,这或许是由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造成的。在市场的竞争中,非洲人由于长期的封闭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而且非洲人本身的忧患意识远远要小于中国人,比如大部分中国人在非洲挣了钱之后会递回国为家人的生活和儿女的教育,而在非洲人的眼中只有眼前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商人、农民在非洲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却为更广大的作为消费者的非洲同胞带来了福利,降低了他们的消费压力,同时为政府赚的了更多的税收。在非洲也有很多的大型中国企业,他们凭借自己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大举进入了非洲的资源产业。在非洲部分人和广大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人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资源、资源还是资源,首先作为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中国在海外寻找新的资源来源来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没有错;其次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的思维方式;再者,中国企业在给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税收的同时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一个企业在进入另一个国家的时候就在所难免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个企业注重的不应只有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社会利益,在非洲中国企业做的还不够,在对待非洲工人的工作环境问题上还需改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与非洲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中国企业的管理高层应该学会一定的改变,学会从非洲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满足非洲工人最需要的东西。而记者作为一名西方人,他并不明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也不一样,就比如中国企业里的人暂时拒绝记者的采访并不一定就是西方人认为的企业生产不合格,在中国的企业中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与西方相比制度相对要严格,这特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决定企业是否接受外来人员的参观采访;另一方面中国人并不善于或并不喜欢将自己的东西展示出来,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内向型思维方式,比如在传统中国人的眼里,被记者追问自己的事就是一件很不光荣的事情,这或许也是大部分中国人讨厌记者的原因。
在非洲扩张的不仅是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也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让西方人不禁感叹,他们来晚了。不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文化的扩张还是交流,都这能说明一个问题—— the Chinese are coming to Africa.在巴西,记者的主题是“看看中国对资源惊人的巨大需求是如何威胁世界最大热带雨林的存亡”,虽然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怂恿了许多巴西人走上了破坏热带雨林的道路,但这并非中国企业希望看到的,就连Justin也不得不承认“砍伐的树木到中国加工,然后被欧美买走”,这就是全球化的现实,只要有需求就会有破坏,中国在整个环节中只是充当了一个加工者,促使人们毁坏雨林的元凶只能是最终的消费者,他们才是一切生产的动力。一个事物的发展必定由着他自身的规律,就像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帝国主义一样,在对待环境问题上中巴企业也一直在改善,毕竟没有人希望天天被政府罚款,这需要一个过程,但Justin 却无法认识到这一规律,一定要巴方负责人说出中国对这个不合法应该负责任,从中不难看出记者在拍这段纪录片的时候带进了很多的个人和民族感情。而在对待廉价却质量较差的中国产品问题上,价格便宜就一定意味着产品的质量要差一点,但这并不是问题,一个成功的产品最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消费者,而中国产品在巴西巨大的市场就说明了一切。
在美国,中国文化得到了传播,但也不乏众多的对中国文化抵制的人,他们不认同中国的国家和政治制度,认为中国的行径卑鄙。但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从小到大都在美国长大,都在为美国工作,他们不知道在别的国家美国文化在进行着更凶猛的扩张,他们也不知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在美国,中国威胁论尤其明显,美国人认为美国最近几年经济的持续低迷时中国经济的全球扩张造成的,由于中国的廉价产品大量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出口,使美国产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最终造成了美国的失业率急剧下降,而由此引发的就是美国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实行的一次次的反倾销,造成中美关系的恶化。但这就是世界贸易全球化的结果,针对中美贸易的逆差问题,其中根本原因是美国不愿将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担心**美国的技术,实行贸易限制。而且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美国经济产业的升级,有利于减少经济危机中美国民众的经济负担。
当今,西方主流世界已经把中国的经济发展认为是一种威胁,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宣传中国威胁论,他们的根本目的无非是担心中国的崛起影响到他们的国际地位,其中包含有西方国际的嫉妒和仇恨心理,但无论如何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是西方国际用任何手段都无法阻止的。
The Chinese are coming提供一个视角帮助中国人理解,在我们自觉没有得罪他人的时候,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就好像在中国,我常常碰到一个胖子墙一样堵在我的眼前,从来不会回头,觉得妨碍了我什么。在英国酒吧喝酒,你不小心挡了一下别人视线,总是会客气表示一下。在这部纪录片中,BBC镜头对准了很多真实的中国人面孔,以一个媒体人的理解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眼光来看,我发现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很热情开心展示自己在海外事业,没有人的眼神和笑脸,让人有邪恶的联想。我猜想,他们也会不愿意自己的表情,在节目中被解读为一种“无知的罪恶”。假如中国人真的不喜欢新事物,可否让自己说“不”的时候,表情更加丰富一些,不轻易拂了别人的面子。同样,假如真的在作恶,尽量让忏悔相伴相随,让“恶”变得纠结,难以言说,情有可原,在恶与善的胶着对抗中,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完。这种张力,戏剧感十足,你可以在任何殖民者的历史中看到。中国人来了已成事实。在这些中国人来之前,西班牙人来了,带了传染病,基本上把南美的印第安人消灭干净。在非洲,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都来过,贩卖黑奴,如果当时技术条件许可,我相信他们也会大规模的采矿伐木。对中国而言,眼下是一个很有趣的困境。作恶者的后代,已经忏悔,变成了正义的维护者。后来者,如果继续作恶,将是双重的罪恶,类似于“知法犯法”。然而,后来者,为了让自己过上和作恶者后代一样的生活,很多时候,也是让作恶者的后代生活幸福,后来者只能生活在不属于自己的罪恶感下,否则就继续生活在别人的罪恶里。而作恶者的后代,无论如何,都在享受了作恶者带来的财富遗产,并且用这笔遗产的利息,一次性付清祖先的罪恶,让自己来监督别人的罪恶。
中国来了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有益的,在将来中国的国际步伐会越来越大,这也要求中国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国际形象,相信中国会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外国记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分析》李卉
2、《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第三篇:政经读后感(共)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再评论》读后感
胡绳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在评价》一文分为六章,虽然篇章很长但我认为他主要围绕了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的,那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在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作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创造社会主义所必修的物质存在条件、从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探求其深层的理论根源,并指出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一切可拍的破折”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而所谓的民粹主义就是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现在看来,这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论》从毛泽东是不是带有民粹主义的思想说起的。作者引用了毛泽东在1944年至1948年间讲过的三段话,论证了至少在毛泽东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即大体在民主革命时期的1939年到1949年,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染上民粹主义的思想,而且是坚决反对民粹主义的。作者进而说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包含着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如何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容,指出了一条不经过资本主义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避免那种“可拍的挫折”,但又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路子。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同反对民粹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且开掘出新思维理论深度。我认为,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鲜明地只出了,中国革命中有许多问题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革命时期重要,而且在建设时期也同样重要。
首先,民粹主义是错误的,中国不可能由落后的农业国直接过渡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也证明如此,如给我们惨痛教训的大跃进。所以,我们要认清中国国情,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存在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利用一切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且这不是一个短暂的时期,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工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一化三改,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基础,只有完成这些,才具备了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所以,资本主义革命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因为我们不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观点。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和解释新民主主义具有伟大的意义,它解决了前两个时期的经验仍说不清楚的问题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到底是怎样一个社会形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不能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能马上变成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里有社会主义因素,但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抗日战争)中要争夺领导权,以至掌握领导权。这就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解决了过渡阶段的问题,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过渡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胡绳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有两重性关系,一是对立的关系,二是继承的关系。我们的老祖宗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方面的关系都是很重视的。因为有对立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在历史上创造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但终于成为它自己所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因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它必然要为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为这个发展带来更大空间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就在于,第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揭示了这个历史规律。胡绳还修正了一种说法:人们通常说,“社会主义能够依靠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文明。这样的说法,也需要补充。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这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新的大厦。它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大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吸取资本主义的全部对社会主义有益的文化,然后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的文明。”(注:《胡绳全书》第3卷第137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自然而然会表现出来的。理论上的优越性在要变成现实,使这种优越性在历史的进程中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有益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只有这样先继承资本主义,然后才能高于资本主义。总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其优越性,两者在发展的问题上可以相互借鉴,但要始终坚持本国的社会性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但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切不可盲目照搬,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最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则既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更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仅对新中国的建立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09政教张茜
第四篇:马政经
第一章
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经济规律?
生产力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因此,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后是这种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也不容忽视。当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租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它体现着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联系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体现了某几个社会生产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价值规律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某一个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体现了该社会生产特有的本质联系
剩余价值规律
第二章
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和条件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并不是使用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必须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够生产出特定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的社会生产关系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再次,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产率怎样影响着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影响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因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
品。
货币由那些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什么?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主要作用是什么?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
于合理和优化
第二,自发地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最终推动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及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产生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其他一切矛盾,其根源都在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2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3这
一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前途和命运
第三章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者在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多余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特点: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其子女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劳动力的延续
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用以培训适合在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因素
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血汗工资制度
三。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不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借
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身的价值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去,本身不发生价
值量的变动,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作不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由
于工人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使预
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而且这部分资本是一个变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作可变
资本
意义在于: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二为准确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生产技术和工人必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
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五。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目的和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来达到
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正是这一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同
时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六。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可以表
示为p'=m/c+v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
七。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为什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即W=k+p-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形
势的变化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首先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不一致的,但从
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
是相等的其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
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总而言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来
进行的。
八。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是什么?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条件原因和源泉?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由农业资本家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有农业雇
用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地租类型条件原因源泉
级差地租土地的优劣程度不同时产生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优等土
地和中等土
级差地租的客观条件地的农
业雇用工人创
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造的超
额剩余价值是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级差地
租的源泉
绝对地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九。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的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金融寡头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很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资本集团
经济上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政治上“个人联合”的方式
十。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垄断资本
主义形势
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
是国家宏观调控。
十一。什么是垄断?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垄断是指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彼此达成协议联合起
来,对象以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
卡特尔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
十二。什么是相对过剩人口其基本类型是什么?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所造成的大量失业现象,即这部
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再给资本家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
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第四章
什么是资本循环?它要经过的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发挥的作用各是什么?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第一阶段购买阶段第二阶段生产
阶段第三阶段售卖阶段。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为剩余价值生产做
准备。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必须按照实际需要的比例保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空间并
存性
第二,必须保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即时间继起性
固定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首先划分根据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内部价值周转方式不同;不变资本
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其次划分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
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
动力的资本
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
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
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进一步解释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程度
什么是资本周转,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加快资本周转的因素是什么?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于资本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一方面它会影响投资中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首先,资本周转时间越长,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
其次,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反之,周转速度就慢。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正比
再次,生产资本的构成情况,即在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例也影响着资本的周转速度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一方面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并非绝对过剩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止间的矛盾
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政经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计划经济P42.市场体系P133.全民所有制P28
4.按生产要素分配P425.企业P546.法人治理结构P58
7.混合所有制经济P588.居民收入P609.家庭联产承包制P6
310.现代企业制度P6711.股份有限公司P7012.技术创新P71
13.需求弹性P9114.价格体系P9315.16.产权市场P10717.社会消费水平P127
19.经济特区P16120.广义人口政策P187
二、简答题
1.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P3-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3-14
3.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P54
4.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原则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6.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7.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8.在我国现阶段,怎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 有价证券P100 经济发展P147 21.狭义人口政策P18718.